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金山 诗 自然 佛教

金山在镇江“城西七里大江中”,“大江环绕”,“丹碧辉映”[1],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来是名人雅士登临游览的必去之地。李白、张祜、王安石、苏轼、陆游、王守仁、文徵明、康熙帝等,因为种种原因到此游赏,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山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综合历代咏金山诗,可以发现诗歌内容方面与两个关键词密切相连,一是“自然”,二是“佛教”。

一、自然:咏金山诗的基石

“自然”既指诗歌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与赞美,也指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咏金山诗完全具备这个特点。金山自有咏诗起,便以歌咏自然风光为基调。金山山水天成,风景优美,具有无可比拟的视觉美,时人称“山川奇秀而崒嵂,无过金山者也”[2]。唐朝咏金山诗开始出现,文人着力描述金山耸立江心的独特环境及秀丽风光。我国山川众多,然而三山五岳皆在平地上,金山“萃然特立大江之中”,这独特的地理方位使之与一般山川区分开,唐代咏诗中就开始描绘这一点,如窦庠形容为“一点青螺白浪中”。此后咏金山诗中反复出现独立江心的相关描写,从而展现了“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一枕江声抱月眠”等特有的审美体验,同时金山自然造化的神奇经由这些诗歌的传诵,更加深入人心。

北宋起,咏金山诗数量剧增,其中单纯吟咏风光之作减少,开始有意识地从不同方面,选取不一样的视角,全方位展现金山迷人的风光,例如描绘金山在黎明之际、白天、黄昏、夜晚各阶段不一样的风光特色,或着力描写山中泠泉、化成阁、慈寿塔、妙高台等景观的美,体现一种对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认识。四时之际,一日之间,金山皆是绮丽的,不过诗歌中重点描绘的还是日出及月下之景。日出时陆游形容为“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金山仿佛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霞衣,是名副其实的“金山”;月下王安石描绘了一幅“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的工笔画,透彻清丽,让人着迷,因而此时的金山一直是诸多文人竞相吟咏的对象,自宋以后历代不断描绘,如明文徵明形容为“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遥空带渺茫”等,金山月色成为金山乃至镇江重要的审美意象。

经过两宋的极热,元时的短暂低靡后,明清时期咏金山诗再度兴盛,然而诗文质量不如先前,诗文中频繁化用前人典故,不过此时人们转换视角,更倾向于跳出金山外,整体观望,金山与浩瀚长江融为一体,有一种特殊的美。元代诗僧明本比之为“水晶盘内一青螺”,此比喻得到大家的认可,如王世贞就形容为“青螺潋滟水晶盘”。金山远望亦别有一番审美体验,以致人们产生了一种“登陟不如遥望好,倒影斜醺”之感,借由这些咏金山诗,拓展了人们欣赏金山自然风光的视角,带来新的观景之乐。

宏观上,历代咏金山诗不论纪游咏史还是怀古,均以“自然”为切入点,赞美金山风光的绮丽;具体到单篇诗歌,写景之句常常出彩,最典型的是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苏轼描写金山风光的诗作不下十首,其中最有风韵的当是这首: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傍晚的景色,不仅是回文诗中的绝佳之作,而且将金山白日至黄昏到夜晚时间、视角、景色的变幻完美呈现。顺读是幅由近而远的山水画,视角由低而高,景色从月夜泛舟到江天破晓,境界优美;倒读“碧峰千点数鸥轻,遥望四边云接水。霭霭红霞晚日晴,迢迢绿树江天晓。槛当泉眼石波清,桥对寺门松径小。远浦渔舟钓月明,潮随暗浪雪山倾”,视野由高远而低近,展现破晓到月夜之景,赏心悦目;反读“倾山雪浪暗随潮,明月钓舟渔浦远。小径松门寺对桥,波清石眼泉当槛。晓天江树绿迢迢,晴日晚霞红霭霭。水接云边四望遥,轻鸥数点千碧峰”,也是很美的一幅画面[3]。顺读倒读反读,都浑然天成,仿佛苏州的双面绣,正面背面虽为同一画面,意趣却迥然不同,耐人寻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山的山水让苏轼醉了,而苏轼的金山诗又让后来的游人沉醉。

二、佛教:咏金山诗的亮点

金山寺是京口十刹之首,与普陀、文殊、大明三寺齐名,并称四大名寺,寺庙宏伟,香火兴盛,自古为佛教胜地。自宋代佛寺建置完成后,咏金山诗中常常出现佛教兴盛的歌咏。笔者就《金山志》粗略统计,仅以“金山寺”为题的诗词就有一百九十余篇,若算上提及寺宇、僧院、山房的,作品数量将相当可观。这些作品常以描摹金山“寺裹山”的独特建置风格突出寺宇建置的壮观。金山山寺一体,从山脚到山顶,亭台楼阁依山而建,从远处眺望,只见寺而不见山,曾巩称颂为“其浮江之槛,负岸之屋,椽摩栋接,环山四出,亦有以夸天下者”。这种独特的“寺裹山”风格,显示了人民的智慧与匠心,从侧面突出了金山佛寺广立的概况,也无形中增添了金山的气势。金山高不过44米,古人多以“一点青山”、一点青青,然而寺宇依山而建,层层殿宇营造出一种高度和气势,金山仿佛也高了,萨都剌发出“佛阁齐云浮海屿”的感慨,实景中的“虚”与艺术中的“实”相得益彰,形成特殊的审美价值。

佛学禅思往往是咏金山诗的亮点,而纵观咏金山诗整体,最亮的无疑是张祜的《金山寺》,后人对此诗推崇备至,宋朝方回誉为“金山绝唱”,明代王思任说“可以鼻祖此山”。诗曰:

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这首诗从内容上真挚反映了张祜对佛寺清净的羡慕及对尘世现实的厌恶,从而表明出世入世间的选择。千百年来,此金山寺诗屡屡引起后人共鸣。自唐后多人题诗言及此诗,如“登临词客知多少,千载还推张祜才”,“张祜有诗谁更读,留云亭畔倚斜晖”等,诸如此类不足枚举;此外,后世次韵唱和诗作就有二十余篇,多以“次张祜金山寺韵”或“和张祜金山寺韵”为题,有时直接以“次唐韵”为题。唱和之作均表达了对金山迷人风光的欣羡,及金山佛教氛围的静谧,僧人智宜则言“古今登眺客,无日不成醺”,进一步提升了这种情怀。单篇诗歌引起后代反复唱和,这在文学史上是少有的现象。金山成就了张祜,张祜也传播了金山。

李东阳说“诗成却爱张公子,解道中流两岸钟”,张祜并不是第一个描绘金山钟声的人,但是自张祜后,“钟声”成为一个重要意象频频出现于歌咏之作中,如宋王令写“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元黄溍写“下方车马应难到,烟际惟听日暮钟”,周伯琦写“钟声两岸占昏晓”,陈言写“一声清磬海门晓”,清潘耒写“贝叶翻云晓扣钟”。佛经中有“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的偈语,金山寺作为佛教名刹,钟声自是不断,由晨到昏,钟声朗朗,使得金山成为一幅有声画。“钟声”成为金山诗文中重要的意象,后来演变为“暮鼓晨钟”,成为金山乃至镇江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金山殿阁层重,黄墙碧瓦,有一种超凡入圣的意境。在此可以“逢僧问佛经”,甚至鸟、龙等动物都听经礼佛,佛教氛围很浓厚。然而不能否认,金山虽处江心,依然隔不断红尘,佛教与世俗两种文化在金山完美统一。金山作为佛教胜地,得名的主要原因却在于“水漫金山”的传说;妙高台本是晒经之地,因苏轼赏月起舞的轶事[4],成为赏月的绝佳之地;高僧修行的洞窟演变为法海藏身的洞穴。这些都集中体现了金山佛教与世俗的相融,甚至世俗性强于佛教性。对此僧人很无奈,常以“试问金鳌岩下水,几时送尽名利船”类似的诗句,表达无奈叹息及潜心修佛的意愿。其实,中晚唐佛教已经开始世俗化,僧人愿“送尽名利船”,本质上还是体现了金山佛教文化的深厚。

三、结语

历代咏金山诗中,赞美自然风光的绮丽是重要的一方面,诗人赞咏之余还将金山与他地相比,如王珪誉为“吴淮此景端第一,金碧一片中天开”,元好问赞“金山胜概冠吴楚”,乔宇进一步提升为“壮游南北此第一”。文人将之与现实名胜相比的同时,将其与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相媲美,这点始自苏轼,他在《金山妙高台》写道“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此后咏金山诗中多以“蓬莱”比金山,如“世上蓬莱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雾气欲吞吞不得,绀宫浮出小蓬莱”等,金山从恍若蓬莱到即是蓬莱,以实画虚,以虚显实,一方面表明金山的自然风光迷人,一方面也显示其佛教香火的兴盛。

金山自然风光秀丽,佛教氛围浓厚,历代吟咏诗歌中均以这两方面为主,观自然山水之美,咏佛教之庄严肃穆。其实自然山水与佛教兴盛两者并不冲突。“僧爱无尘地”,佛教徒认为只有处于清幽寂静的山林中,才有利于修生正果。金山独立江心,一方面“山中无地着尘埃”,另一方面“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风景秀丽又隔断红尘,具有天然的地理方位优势,自然成为僧人修行的首选之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及佛学的兴盛。此外,古人讲究风水,佛教胜地更是风水宝地,不能破坏,所以金山佛教的兴盛反过来也促进了金山自然风光的保护。总之,金山自然风光与佛教发展相互促进,自然与佛教两方面也共同构成了咏金山诗中的重要内容,以自然风光描写为基石,加之佛学禅思的亮色升华,从而体现了丰厚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方舆胜览.[宋]祝穆,撰.祝洙,增订.中华书局,2003:57.

[2]金山龙游禅寺志略.故宫博物馆编,海南出版社2001:1.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诗句的色彩之美

阅读王维的诗歌,人们常常发现诗人用不同的色彩汇聚成五彩斑斓的画卷。看似平凡无比的颜色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蕴藏着奇特的效果,让人读后震撼心灵。每种色彩的搭配读上去是如此地协调,仿佛诗人在用不同的色彩将大自然的美景一一涂抹,给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更显得娇人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醉人心田;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袅娜迷人,一红一绿,春意盎然。一派柳暗花明的春意图历历在目。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近处,是田外的白水;远处,是山后的碧峰。近景和远景组成画面的层次,而山后的碧峰又构成立体的景色。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线和颜色的对比十分和谐。王维就是这样把景物组织到一起,取得了绘画的效果。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月之明,水之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清晰如画。白石、绿蒲在溶溶的月色下依稀可辨,一白,一绿,更衬托出明月的皎洁,一幅静态的晚间乡村盥洗图油然而现,让人为之动情。

二.诗句的虚实之美

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曾说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而王维正是将这种绘画的技巧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让人读后产生无限的想象。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行客渐行渐远,融入远树,为远树映带着。孤城承受着落日的余晖,更渲染了别后的惆怅。这“带”字、“当”字巧妙地交代了景物间的关系,非得画中三味者,不能下此二字。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深山幂晦,晴雨相半,故曰“一半雨”,“山中一半雨”也就是“阴晴众壑殊”,是山行常有的体验。树杪百重泉”,表现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独具匠心,以画家的视觉观察事物得此印象,带着浓厚的画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断,用接近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不加雕绘,不加藻饰,细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让读者自己在头脑里形成。这充分说明了王维的艺术特点。

三.诗句的神韵之美

王维不仅善于把握和表现景物的主要特征,而是总是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写江水,觉得它似乎要流出天地之外,表现了水流的浩淼。写山色,不说它是青是绿,却说若有若无,表现了南国水乡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写郡邑,若浮于前浦;写波澜,若动乎远空。个人的感觉和印象跃然纸上。

“轻烟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深院的苍苔鲜碧可爱,看着看着,觉得它几乎要染上衣来。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境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欣赏着环境的冷寂,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静谧的快乐之中。此情此景仿佛使人置身于那空灵之中,其身影是如此的近又如此的遥远,让人想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见识一番。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范文第3篇

1. 常见的人物形象:渔夫、樵夫、农夫、隐士、谪宦(被贬谪的官吏)、牧人、浣女等。

2. 常见的景物:空山、明月、溪水、芦花、清泉、竹林、竹篱、古寺、茅屋、柴门、桑麻、炊烟、、莲蓬、暮钟、渔舟、鹤、蜂、鹭鸶、白鸟、鸳鸯、酒、蛙、鸡犬、蓑衣、鸥鹭、蚕种、燕子、黄鹂等。

3. 常用典故:

(1)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2)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3)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与世无争,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4)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

4. 音乐:《采莲曲》《长干曲》等。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1. 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诗歌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歌首联写诗人步入古寺,看见旭日初升,光照树林。颔联诗人穿越竹林掩映的幽径,走到花木环绕的禅房。颈联写这美好的环境使人忘却尘世的杂念,远处青山上光芒柔和,飞鸟在自在欢唱,清潭倒映着身影,一片空明。尾联诗人陶醉在这幽静美妙的地方,感到天地间的一切都失去了声响,只有悠扬宏亮的钟声回荡在高空。整首诗通过描写清晨游览禅院的所观所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喜悦。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绚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赞叹之情。首联写瀑布的气势不凡:从万丈高山落下,仿佛从天而降。颔联写瀑布下落时的雄壮:冲破丛生的杂树奔流而下,摆脱缭绕的云烟显现山间。第三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瀑布的绚丽:阳光照耀下,瀑布好像一道彩虹,天气晴朗时,远听瀑布好像风雨声传来。尾联诗人由衷赞叹瀑布的秀美:庐山原本秀丽,而这悬挂于万丈高山的瀑布,与天相接相融,更添庐山的豪情。全诗在赞叹瀑布的同时也流露着诗人此时的开阔胸襟和满怀豪情。

2. 表现诗人对悠闲安逸的田园生活的喜爱。清新的田园美景,淳朴的农家气息,让诗人获得心灵的自由,充满归隐田园的渴望。如: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清新明净的景物,充满了恬美浓郁的农家气息。上片写田园风光。春水涨满横塘,芳草在微风中摇摆,鹅儿在岸边嬉戏。诗人留恋着一路的美好景致,慢慢行船。下片写田园农事。江南农事晚,“谷雨才耕遍”,“才”字写出农事节奏的轻松,农人的悠闲。冈上的麦子已秀穗,蚕已入眠。“看看”是即将的意思,最后两句写出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全词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3. 表现隐士的生活,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怀。诗歌通过对隐士所处的环境、日常活动的描绘,赞颂隐士的高尚品格,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思。如: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诗歌首联用“野径”“桑麻”衬托出陆鸿渐住处的幽静。颔联描写了篱边的,虽未开放,但“近种”反映出陆鸿渐刚到新居就种上的急切,体现出陆鸿渐的高洁情操。最后两联写未遇到陆鸿渐的情况。叩门无应答,离去又不舍,因此去询问邻居。西邻的回答道出了陆鸿渐每日的行踪,从侧面刻画了一个整日留连山水、超尘脱俗的隐士形象,也表现出诗人对陆鸿渐的赞美,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赵师秀《岩居僧》)

诗歌首联直接点题,写出僧人所居之处远离人烟。颔联描绘山间景象,飞鸟穿林而过,山花自在摇曳。这些景象衬托出僧人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僧人的生活,用冰下水煎茶表现出僧人的高洁。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岩居僧这种远离尘世、淡泊宁静、高雅脱俗的隐居生活的渴望。

4. 表现闲适平静的表面掩藏的复杂心绪。有些山水田园诗表面上似乎在写山水的清幽、心境的悠闲,然而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孤寂、苦闷、矛盾、无奈等心情。如: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溪居》)

这首诗表面上写诗人居住在愚溪之畔的闲适生活,然而背后却隐含着被贬的忧愤孤独。开篇两句,诗人用自我解嘲的口吻说被贬到这里是件幸事,内心的痛苦无奈可见一斑。颔联“闲依”“偶似”体现出被闲置的百无聊赖。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诗人一天生活的悠闲自在。尾联“不逢人”“长歌”写出心底的孤独和愤懑,表现出了强作闲适之态的无奈。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梁栋《野水孤舟》)

诗歌前两联点题,描绘了雨后溪流迷漫、行路被阻、小舟系岸的冷清沉闷的画面。这本该是乡村常有的景象,但在诗人看来,它们却有了另一层内涵。诗人身处南宋末期,看着这些想到了国家的风雨飘摇,想到了自己的前途未卜。后两联抒怀。颈联“空”“坐”二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绝望和无力回天的无奈。尾联表明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想法,其实这不过是诗人面对国势的衰微、前路的渺茫而无能为力的悲愤之语。

高考对山水田园诗考查的角度:

1. 考查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如2013年辽宁卷选了宋代张的《竹轩诗兴》,要求学生分析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的精妙之处。2012年福建卷选了宋代李纲的《望江南》,要求学生赏析“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的精妙之处。

2. 考查诗句中字词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湖南卷选了宋代贺铸的《钓船归》,要求学生分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2010年湖南卷选了陆游的《好事近》,要求学生赏析上片“蓑”“映”二字的妙处。

3. 鉴赏诗中塑造的形象并分析情感。2013年辽宁卷要求学生分析诗人的形象。2013年湖南卷要求学生探究这首词的思想情感。

4. 考查意境的营造。如2009年全国I卷选了宋代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要求学生回答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

【延伸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郊 行

〔宋〕刘克庄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①?

〔注〕① 栖栖:形容忙碌不安的样子。

(1)这首诗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怎么描绘的?

(2)首句中“饯”字有什么作用?分析诗歌中诗人流露的情感。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舟过荻塘

〔宋〕沈与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②,熏风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③岁事④到金穰⑤。

〔注〕①沈与求:生活在南北宋之交。任殿中侍御史时,曾建议高宗赵构把都城从临安迁到建康(南京),“以图恢复”,结果被逐出朝廷。后曾与其他大臣意见不合,被迫去职。 ②桃叶浪: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波浪。 ③悬知:料知,推想而知。 ④岁事:农事。 ⑤金穰:指丰收之年。

(1)这首诗第二句中“远意”包含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诗歌二、三联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分题得渔村晚照

〔宋〕 徐 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品词;想象;朗读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可它却也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大难题,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能读诗入境等等。再加上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分别说:“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特别大的太阳”。“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的……”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范文第5篇

石榴,雌雄同株,在我国北方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在南方热带地区则为常绿植物。叶片质地肥厚、叶脉红色,形状为卵圆形,全缘无叶齿,根系分布较浅,须根较多,根系发达。石榴树耐旱、耐瘠薄、不抗涝、喜温暖、喜光照,在土壤pH值为4.5~8.2范围内的任何地形、地势下都可种植,不过以质地疏松的石灰质壤土最好。因为在-19℃以下时,石榴树会因冻害而致使其死亡,所以,需要在极寒天气时做好防寒措施。

石榴的文化底蕴

石榴原产于古代波斯,经过2000多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已经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独具特色的中国石榴文化。历代名家出于对石榴的喜爱,作了大量吟咏石榴的诗词,并赋予了沃丹、安石榴、丹榴、天浆、丹若、金罂、涂林等许多美丽的名字。农历的5月,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各种颜色的石榴花争相盛开,是石榴花最艳的季节,因此,5月有“榴月”的雅称。在明朝,石榴就已经开始进入插花市场,有“花盟主”的称号,列为花主,由此可见在古代,石榴被人推崇之极。在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中,石榴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的佳兆,是吉祥如意、子孙千秋的象征,是人们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石榴是亲朋好友彼此之间馈赠的重要礼品,中秋佳节送石榴,象征吉祥如意,在不少地方,结婚生子也有送石榴的风俗,以示家庭美满、多子多孙。石榴还有友谊长存的象征,榴原作“留”,赋予“留”之意,自古至今就有“折柳赠别”与“送榴传谊”之说,是我国民族文化有的民俗。石榴与爱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因为年轻女子多喜欢穿着石榴红色的裙子,被称为“石榴裙”,用“拜倒在石榴裙下”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在日本,石榴象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还有在端午节佩戴石榴型香囊的风俗。

石榴的园林绿化应用方式

1庭院绿化和景观绿化

在古代,石榴就应用于庭院美化绿化。唐代诗人孔绍安曾用“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这样的诗句描写石榴栽植于庭院中的美丽景色。庭院具有环境较好的小气候,石榴适应性强,栽培区域广,属于栽植石榴的理想场所。石榴初春观叶,碧绿有光泽;入夏观花,从农历5~9月,花色艳丽,花期长;秋天果实累累,点缀于绿枝之间;冬天观姿,石榴树姿清雅,枝条扭曲形状独特,在庭院中观赏价值极高。同时,石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等,降低烟尘、净化空气,有保护美化环境和保障人民生活健康的作用,是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绿化设计的理想树种。

2盆景景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榴被制作成高级盆景放置于庭院、公共空间或居民家中景观观赏。石榴树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其干劲壮古朴、根繁多盘曲、花艳叶细、果美枝多,将其制作盆景,展现自然风光,随季节的变化,还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微型或小型盆景一般选择月季石榴、墨石榴等矮生品种。大中型盆景多选用修剪蟠扎完成的老桩或枯桩,有直干、双干、曲干、斜干等形式,枝叶多为自然造型。

3海滩、山坡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