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祭奠英烈的话

祭奠英烈的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祭奠英烈的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祭奠英烈的话范文第1篇

(1.吉林油田分公司长春采油厂吉林长春130618;2.华北油田分公司招标中心河北任丘062552)

摘要:在低渗透气田开发和老油田增产的过程中,水力压裂技术得到普遍使用。通过井地电法双参数联合检测仪器和XX油田的压裂野外联合监测的试验,证明井地电法双参数联合监测仪器在水力压裂缝监测中有优越的分辨率和监测效果,可对油田水力压裂裂缝进行有效监测。

关键词 :水力压裂;电阻率;极化率;双参数;联合监测

目前,水力压裂技术在老油田增产和非常规油气开发、应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疏通堵塞、增加油井产能等。在压裂进程中,还会形成地下人工裂缝,因此需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监测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

井地电法双参数联合的研究是建立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之上的,是极化率参数与电阻率的有效组合。通过计算仿真实例,可以得到双参数联合监测的结果。同时,还通过陕西富县油田的野外压裂监测,证明双参数电法联合监测的结果可靠、有效。

1双参数井地电法数值模拟

从图1中可以看出,压裂前有均匀的极化电位分布和地表电位梯度,当低阻压裂液在压裂后进入地层,地表电位梯度(图1a、c)和地表极化电位发生了变化(图1b、1d),但它们的方向均与裂缝方位相同。因此,如果压裂液电阻率与岩围电阻率存在较大差异,井地电阻率法可单独用于裂缝监测,极化法也是如此。

基于对低电阻率储存压裂的模拟训练,一个含低阻(10flm)夹层的三层大地模型被设计在均匀半空间中,地表电位梯度异常可通过层状模型压裂计算得出(图2a、2b),基于压裂液的电阻率和压裂层次的电阻都不高,地表电位梯度基本不变,但是极化电位出现异常的方向比较明显,和裂缝方向大致一样。数据融合技术的采用对一些异常情况的数据分布进行归一化的非线性加权融合,包括极化电位异常和电位梯度异常(图2c),裂缝方位通过数据融合表现出来,效果明显。所以,数据融合技术是对两种微弱异常信号的融合、提取和增强。

图2中,低电阻率储层压裂模型和深井压裂模型,z轴为纵坐标测区,y轴为横坐标测区,单位是m。深井注入的压裂液引起地表电位异常,如果压裂层在井下2000m处,单一监测方法显示出微弱的信号(图2d、2e),计算结果和均匀半空间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图1a、1b)。如果把图2d、2e的数据融合起来,能够得出图3f,所以,数据融合时归一化有明显异常。

1.3低电阻率储层野外现场压裂计算仿真基于低电阻率储层野外现场压裂计算仿真,低电阻率储层压裂的正演数据(图2a,2b)中加入了30dB的实测噪声(图3a、3b),加噪后极化电位和电位梯度没有出现明显异常。从数据融合结果(图3c)可以看出,数据融合表现异常的方位和真实模型的裂缝方位基本一样,所以在低电阻率储层压裂中双参数电法的监测有效。

2井地双参数电法联合监测系统研制

从双参数联合电法的理论探究来看,对井地双参数电法联合监测系统主要涉及几个子系统(图4),包括低噪声时分复用接受和编码式双电流形串联发射。这些系统和井地电法仪器大致一样,改进了接收数据的方式。

2.1编码式双电流波形串联发射子系统

基于监测双参数井地电法联合,设计了控制电路和大功率恒流电源等(图5)。

控制信号控制IGBT发射桥路,同时也产生发射信号,适用于激电法和电位梯度法。同时设计了电流采样模块,采用稳流采样模块。

2.2时分复用数据采集接收子系统

时分复用数据采集系统由时分数据采集模块、不极化电极和逻辑控制及时分信号传输模块、工控机PC104等部分组成。从正演结果可以看出,裂缝有2000m的深度(图4d),有520m的缝长。如果缝长达到100m,电位梯度出现异常的情况较小。在提高信号采集方面做了如下研究:一是对不极化前端传感电极的研制;二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如多级信号放大和梳状滤波,目的是对微弱信号的前段进行调理;三是TI公司的高线性度和低功耗ADS1256是A/D采集部分。

51核的EZ-USBFX2系列单片机CY7C68013_100AC内嵌增强型被采用,和FPGA一起接收命令、解析和传输数据,借组USB实现和上位机的通讯,实现了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2.3系统性能指标

双极性方波、双频波以及伪随机波,都是通过油田压裂井地电法双参数联合监测系统发射的,频率输出在0.1~1.0×104Hz之间,电流不超过50A,输出电压不超过600V。就采集通道数而言,接收系统实现了128路同步采集,电极智能切换达到256个,放大倍数为1~8192。

3野外试验

2011年7月,对陕西省富县华北局油田的洛河4井,采用联合监测仪器监测了压裂裂缝,并采取了高精度gps定位系统。同时,中国矿业采用三分量地面BGT-10型微破裂地震仪器对整个压裂过程进行监测。

通过一系列的校正,包括高程、极距、动态基线等,得到水力压裂裂缝方位:牛东4井压裂层有112m的主裂缝长,主裂缝向着NW40°延伸;次裂缝长为40m,走向为NE80°。三分量地震仪测量的结果是:主裂缝有两个走向:NW30°和NE80°。对该油田进行了多次压裂试验,主裂缝走向基本一致,和微地震监测结果偏差不大,说明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结果真实可靠。

4结论

基于三维有限差分,计算了极化电位和电位梯度。从仿真计算可知,如果高组层位压裂,地表传到电位和极化电位的裂缝方向基本一致,且有明显的异常;相反,地表传到电位基本不变。在野外进行的电阻率储层压裂实验也说明,双参数据融合技术起到提高分辨能力的作用,在有噪声时能精确地指明异常方向和裂缝方位。

参考文献

[1]朱凯光,贾正森,王言章等.油田压裂井地电法双参数联合监测技术与仪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1):3663-3672.

祭奠英烈的话范文第2篇

大家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冬去春来,转眼又到清明佳节,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专门祭奠自己远逝亲人的节日。我国是一个极其注重亲情的国家,在我们祭奠、缅怀、哀思亲人的同时,也来祭奠一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自由与富强做出了不朽贡献的英雄与烈士们吧。

近日,市文明办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的通知》,要求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要参与到“网上祭英烈”活动中来。以清明节为契机,以网络签名寄语为载体,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

同学们!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生长在新时代,拥有富足的生活。当年烈士们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今天已鲜花朵朵、绿草如茵。当年硝烟弥漫的天空早已碧空如洗、红旗飘扬。和平年代,虽然我们不需要像先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用身躯筑起共和国的长城,但我们肩负振兴中华的使命。

今天我们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缅怀和纪念我们的革命先烈。只要我们在网上送上一束鲜花,或一句诚挚的话语就足以表达我们对这些英雄与烈士们的缅怀与哀思,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一颗诚心与敬意。

祭奠英烈的话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日文化消费社会节日体验

一、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节日之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各国人民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仪式。我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奋进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所谓“生活中不可无节日,节日里不可无活动。”同时,传统节日有着定位清晰、指向鲜明、含蕴隽永的节日文化内涵,其传达的是较直观、质朴、浓郁的人文和情感信息。而节日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蕴涵着大量历史人文的内容,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底蕴。它是我们民族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显现了我们的民族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和美好愿望。它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节日逐渐被切断了它与人们实际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慢慢丧失了其内在的宝贵的价值。以往一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有实际上的准备工作,家里会开始备年货、给小孩子添置新衣、家庭成员悉数到齐以便团圆。这是一种对团圆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反映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的时候,“节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人过春节的时候就在外面的餐馆吃一餐来代表团圆饭。并且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传统节日受到了外来节日的严重威胁,圣诞节、情人节的火爆情景一年更胜于一年。这主要也是由于这些外来节日外在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物质承载较多,消费效果比较明显。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侧重于内敛,没有过多的物质承载,这就使得传统节日在现在这个消费社会中面临着困境。因而,传统节日想要进一步发展下去,可以尝试顺势接收一些消费主义的理念,借助于消费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同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性推广,吸引大众眼球,提升节日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二、电视媒体对于大众节日体验转变的引导作用

1、消费行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节日体验

鲍德里亚曾在其《消费社会》中提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这种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一个盲区,使人们认为似乎已经走过了需求阶段,正迈向满足阶段,这其中就伴随着消费社会的理念传播。鲍德里亚又曾指出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因而,消费行为应该被看成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实践,这种消费行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满足需求的“被动”程序,而是一种“主动”的关系模式,这不仅仅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集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和全面性的回应。正是在这一消费之上,文化体系的整体才得以建立。由此可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外在的表现形式已经在逐步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生活体验也已经在自己的消费行为中逐渐被改变。节日文化不单是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研究对象,而要放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去研究,与商业行为、消费行为都有着万千联系。

处于消费社会中的我们,很容易被商家所引导,节日文化又为他们推行消费理念提供了新的领域。商家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利用“现代”、“时尚”等概念,将节日植入了现实生活,经过海量的不间断宣传,我们无奈地接受着情人节的高价玫瑰、平安夜的狂欢等等。此外,众多的商家还利用节日的文化内涵做文章,例如中秋的团圆、冬至的长寿、春节的喜庆都可以成为宣传的内容,以至于每逢年节,铺天盖地的各种宣传应接不暇。更为深远的影响是,消费社会理念的传播正在单一化乃至改变着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得节日的传统日常体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消费体验,节日的内涵发生巨大变化。因而节假日的消费活动已经成为人们过节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因为这时商家的促销力度最大,可以买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以感恩节的第二天为名展开的全年最大促销活动,使得人们在提及感恩节时最多的话题就是在黑色星期五那天消费了什么。于是,商家便乐此不疲地营造着富足、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从而带来了购物、郊游、聚会的消费狂潮。节日成为消费社会中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经济现象。而在这些商家的宣传中,大众传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电视这种普及率极高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例,分析媒介对于节日的商业性推广提供了哪些便利。

2、电视媒体推动了节日的商业化

在当代中国,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不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让电视把社会生活的画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费社会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媒体社会。没有任何其他一种媒体可以像电视这样充斥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电视的渗透面是如此之广,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同时我们处在消费社会中,节日的日趋商业化可以说是现代不可避免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现在世界经济不断的向前而去,人们心里对于形式上一层不变的节日多少存在些创新的欲望。商业化是带有目的性的推荐引导,商业化是节日发展的必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因而,在保留节日中不可改变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商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是可以接受的。

作为大众媒体的中坚力量,电视对于节日的商业化进程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每逢过年过节,电视新闻总是会报道一些商家的促销活动以及民众的疯狂消费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更多的人在看到电视之后加入到疯狂的消费当中,扩大了商家在节假日促销的影响范围。还有每年的春晚,春晚的植入性广告一年多于一年,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在不停的吸收着这些广告的内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接收到了这些商业信息,培养着潜在的消费行为。当然,电视媒体不光起到了推动节日商业化的作用,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节日体验方式。

3、电视媒体拓展了人们的节日体验

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电视能够调动人们的一切感官,是人们感到最轻松的媒介接触方式,从而电视的普及率远远大于其他媒介。电视媒体是一种感观上视觉和听觉相协调、声像上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以逼真的直观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信息生动化,从而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说服公众。不论文化程度,不论年龄大小,公众都可以从电视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复声像,使其多次出现,反复刺激人们的感观,加深公众的理解,这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特别重要。

以2009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22个清明节特别节目为例,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节日内涵知识,拓展人们的节日体验。从这次电视呈现的清明节文化内容来看,集中在下面四点:一是比较集中地展现中华民族祭祖的文化行为,如祭奠亲人、追思逝者、公祭先祖、缅怀英烈等;二是展现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远足踏青、禁火寒食等;三是展现祭扫文明风,倡导祭扫新风尚和殡葬新形式,如花祭、音乐祭奠、网祭、花葬、树葬等;四是以电视的手段,通过诗歌朗诵、讲故事、民乐演奏、交响乐等艺术形式,传达清明哀思、歌颂青春和生命。电视媒介以自身的优势,营造清明节日文化氛围,传播清明习俗和节日文化内涵,一定程度地推动着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生活。使得很多对于清明节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刻的民众都能广泛获知,并且为他们在清明节时提供更多的体验方式,比如提倡殡葬新形式。

2009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期特别节目《中国节・端午》,请来于丹、蔡澜、方文山等在各自领域都造诣非凡的文化学者、专家等,在主持人朱军的引导下,以论坛的演讲和对话形式,与到场的国外留学生一起对话,互动解读中华文化的节日。嘉宾从饮食文化、个人阅历融入节目交流之中,对话平和轻松,语言通俗富有趣味,赋予了节日内涵多样化的内容,将历史和现代通过亲切的交谈融会贯通。使得各种层次的受众都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深层的内容,在谈笑间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奥内涵,不枯燥、不造作。将电视媒体的传播力量最大化,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浅。这又在思想领域加深了人们的节日体验。

参考文献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 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②[英]戴维・莫利 著,史安斌 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④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⑤石义彬:《单向度 超真实 风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⑥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利――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