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的休闲农业,就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接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各地的实践证明,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把农业变成快乐高效的产业,把农村变成美丽和谐的家园,把农民变成富裕而有尊严的群体。
就在此时,大连的王家村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自己的核心产业来发展,有其必然性。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真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明星村、示范村都实属不易,很多方面也许都有差别。王家村在休闲农业方面的发展,为我们呈现了另一种可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首先王家村选对了一个带头人。王德富性格特点非常明显,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一心一意为王家村的发展作谋划。王德富搞过经营,懂生产,多年的实践使他掌握了大量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具备了很好地捕捉市场的敏感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人,这种人一旦把本村的优势和市场对接,就会处处是商机,时时有机会;其次,他善于学习,善于研究,最可贵的是根据王家村的优势来谋划未来的发展。那么,王家村的实际优势是什么呢?首先是很好的区位优势。大连市区、机场、旅顺口区环绕周围,这为王家村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交通、客源优势;其次,王家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前有药王谷,后有龙湖。通过这几年的植树造林,王家村基本实现了植被全覆盖;同时,王家村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苗圃、大樱桃产业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正是有了以上基础,才有了王家村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而且王家村是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进行的规划设计,分为两带三区六个板块。从西往东,一个是景观带,一个是高新产业带。围着两个带,建设三个区:生活功能区、生产功能区和娱乐休闲区。几年的发展,王家村已经发展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休闲旅游村。
休闲农业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的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拓宽就业机会。同时它也传承了农耕文明,普及了农业知识。像王家村对于药王谷的打造,对于中草药文化的传承、挖掘和保护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市民在参与苗圃基地的过程中,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参与,了解农业生产的形式,从而推广了相关知识。同时,休闲农业也有利于城乡居民融合、交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从2010年起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试点到现在,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通过品牌培育和示范创建来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是有效的手段,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农业和旅游的关系。
带动一方发展
何为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拓展农业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技普及等功能,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通过创新、创意、创造让人们品味农业情调、享受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化,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消费业态。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介绍,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大力推动和市场需求强力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发展类型逐步丰富,发展方式逐渐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
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表示,政府对此扶持力度非常大。为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培育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0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5年,示范县和示范点均以确定。
河南省新县就是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该县地处大别山腹地,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该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新县农村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罗昭成介绍,新县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山川秀丽,田园优美,民风淳朴,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产业也是新县未来农业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但目前品牌培育和示范创建让各地头疼,“这几年推行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大猛表示,但这是农业部主推的项目之一。
是旅游还是生产
在宗锦耀看来,各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大量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
“品牌是农业的核心之一,在休闲农业上有几个业态值得关注,目前做得也还可以。”贾大猛说,“农业主题公园和庄园经济是主要的业态,也是休闲农业的一个趋势。”
以“洋家乐”为例,它以北京“小园”发端,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兴起,如今已成为德清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品牌,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得到发展。
据了解,“洋家乐”践行低碳理念,融入原生态的自然因素,就地取材裸装修,给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与此同时,农业部积极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新载体,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农业公园、星级农家乐(农庄)、创意农业精品等。
而这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农业部也开始搞旅游了!”在贾大猛看来,旅游和农业结合没有问题,关键是认清两者的关系。
“有些地方的农业到底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已经难以区分了。”李国祥也有类似的分析。
此外,农业部还要求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中国美丽乡村试点创建三项工作整合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
但事实上,部分企业对此并不太重视,没有品牌意识,“对什么是休闲农业都不太清楚,更不用说品牌了,没有形成动力。”贾大猛说。
农业不应该当配角
在贾大猛看来,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清楚载体是农业,旅游只是手段。“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休闲农业要注意这些。”
而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看来,排除农民和农村的乡村旅游,如一些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解决的不是乡村问题,而是满足少数精英的创造欲和有钱人进入乡村获得宜人生活环境的需要,也难以体现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功能。
事实上,就一般村落文化保护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可能是更现实的途径。朱启臻认为,在经济发展与村落保护这对矛盾中,乡村旅游和传统手工业的振兴被认为是弥合二者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方山乡青田县龙现村在拥有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标签后,从杭州、上海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其独特的田鱼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有效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的年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在经济上直接受益的农民也由此切实感受到继续保持稻田养鱼传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朱启臻说。
目前,方山乡稻田养鱼的面积扩大到5000多亩,部分年轻人也因此留在村中发展。
“休闲业与乡村旅游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设计,更不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而是集农业、文化、民俗、村落和居民建设、景观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设计。”朱启臻说。
国外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人们便产生了旅游的愿望。依据这一数据,辽宁2013年经济发展平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8元,超过了300美元。这表明城镇居民在实现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这也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政府的支持则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WT〇的契机为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新契机。近年来,辽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如2012年辽宁沈阳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迅速,以创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在观光农业的规模、品种、层次及基础设施等建设上都有较大的提高。薰衣草、辽河七星湿地、稻田画、爱琴谷等项目的开发,实现了沈北新区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再如朝阳县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将全县的特色产业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中。2013年以来,通过举办清风岭丁香节、北四家子桃花节、贾家店农场美丽乡村游等活动,有力地助推了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如今,朝阳县乡村农家乐接待游客达到5万多人,接待户100多家。2013年8月,辽宁省又向农业部报批两家休闲农业项目,如果这两个项目报批成功,辽宁省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单位的数目将达到7家。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新途径,并得以迅速发展,但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辽宁农村地区贫困落后,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民进城务工者也为数不少,农民收入虽逐年增加,但整体而言仍然较低,地区发展缓慢。在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在政府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意识薄弱,农民思想比较守旧,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农村用水安全和饮食安全隐忧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均制约着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扶持不够、配套政策跟不上、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从业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发展辽宁休闲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政府的投入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政府通过制定一些保护性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发展维护等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人力投入也较少,未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约束,这也是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和发展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
休闲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农业和休闲业,因而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加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完善。从目前辽宁实际看,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缺乏。而当前辽宁省内很多园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匮乏,现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经验不足,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而懂农业的又不熟悉休闲业。因此,急需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服务品质。
3.缺乏规划,缺乏特色
尽管各地对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然而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往往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辽宁省内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特色主要表现为发展项目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创新、特色和民俗文化开发不明显。比如游人到农家乐的活动项目一般局限于吃饭和简单观光,缺少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参与和理解。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仅白天开放,娱乐项目匮乏,加上存在季节性的特点,水电交通等不便利,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4.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
在现有土地管理体制下,存在管理分散、权属不明的问题,休闲农业经营开发利用土地需要多部门监管模式,严重制约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休闲农业经营准入门槛高。,集中体现在办理土地变更过程中,涉及的部门有国土、规划、农业、工商、卫生、公安等。各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权责不明,利益分散。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严重背离的。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中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由此可见,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土地变更难题凸显,如将永久性建筑作为休闲农业经营载体,土地需按照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而将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需经过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5.农家生活体验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目前的现代休闲农业的诸多发展模式中,农家生活体验模式比较流行,主要表现形式为农家乐。游客通过体验农家餐饮、垂钓、住宿等服务,这种形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较高,建设难度较大,农村地区水质未得到根本改善,旱厕对水源的污染仍然存在。此外,目前辽宁农村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假劣食品供给成为长期性、顽固性的问题。食品生产者违规制售假劣食品,并直接提供给游客食用,此外,一些新业态的出现也给农村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潜在隐患。
三、发展休闲农业对策建议
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农业供给与需求矛盾比较明显,主要体现为需求潜力巨大而实际供给不足。为此,寻求适合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如北京模式、广东模式的发展,逐渐辐射到其他各地。辽宁省内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如葫芦岛葫芦山庄、阜新桃李园、丹东大梨树村、沈阳薰衣草庄园、宽甸县河口村等。辽宁在借鉴成熟的发展模式的同时,各地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特色势在必行。鉴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要从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产业资本引入、规划先行、组织经营方式创新等角度来促进休闲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带农,从传统的休闲内容逐步向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方向延伸,特别是形成观光、体验、餐饮、购物、住宿、娱乐与售后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产品。这也是产生经济协同、促进城乡交融的有效思路。
1.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欧洲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的角色从管制转变为治理(Goodwin,1998),这一理念成为各国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借鉴。实践证明,2011年8月农业部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辽宁省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今后应继续重视政府在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发展休闲农业上升到制度层面,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并逐步形成对休闲农业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长效机制,促使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在开发与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辽宁省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现场宰杀的禽畜需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等需要卫生防疫部门的介入和监管,以确保游客消费安全食品。科学规划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要大力治理污染,进一步加大水源地保护区整治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
2.引导和规范产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
要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避免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需要引入产业资本。对产业资本投资都市农业要明确财政、税收、用地政策,发展适合企业化运作经营的现代农业,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布局,严格把关产业资本进入;对于产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要动态管理,实行土地流转弹性年期制,加强项目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全过程动态管理,将项目建设、运行质量与综合效益等纳入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在产业资本引入过程中,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企业经营环节都必须确保让农民参与进来,要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增加农民收益。
3.建立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养支持体系
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一些农业院校开设的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支持现有管理人员到外地进修,学习先进的国内外管理经验。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应委托和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开设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为今后从事经营休闲农业储备中高级专业人才,为建立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休闲农业智力支持体系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培养、引进人才、引进高级管理理念和经验,全面提升从业质量和水平,积极组织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该类培训项目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范围。
4.规范和明确休闲农业项目用地政策
在确保国家农业特殊用地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加强监管,增强土地利用效率,为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基本支撑。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并参与休闲农业开发,这样农民既可以拿到工资性收入,还可以拿到股份分红;为克服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尝试成立休闲农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以此推进休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明确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农业耕地使用性质。
5.推进多种业态发展,选择多种开发模式
不过,万事难于起步。休闲农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很多挑战。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发展乡村旅游需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如何发展休闲农业?怎样规避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休闲农业会给“三农”发展带来哪些促进等,都是其绕不开的话题。
“带孩子去附近的农家乐玩玩,到田地摘摘菜。”每逢节假日,朋友圈就会被这样的内容所占满。近年来,采摘园、农家乐等一系列“农业热”的休闲项目逐渐闯入人们视野,与都市紧张生活对比强烈的田园之景、绿色食品所带来的诱惑与日俱增。
北京农学院经济贸易系农经管理教研室主任陈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是充分开发具有观光、休闲、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实现观光、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缩小城乡差,促“三农”发展
休闲农业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对我国“三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表示,休闲农业将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产业拓展。“它的发展,客观上是在倒逼经营主体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在贵州省凤冈县,休闲农业经营者通过承包九龙塘水库,承担了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养护,既保障了农业的基本灌溉,也为休闲农业带来了益处。“这样一来,既盘活了小型水利工程的资产价值,使其发挥了应有效益,又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凤冈九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冯健指着不远处的山塘对笔者说,他与涉及到该土地的33户人家座谈协商,达成一致,由公司出资,将其建成山塘,将山塘作价入股九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这里地处云贵高原大山深处,多为山地,不适宜机械化耕作,无法大面积耕种粮食作物。”冯健告诉笔者,正是这样不起眼的地方,吸引了他开发的兴趣,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可以让他充分利用山、水、林以及清新的空气开设休闲养生农业园。
此外,休闲农业在诠释农业绿色发展一词上可谓“妙言要道”。
“为了使种植出的水果、蔬菜和茶叶达到无公害或有机标准,除控制使用农药外,我们还建有一座年出栏3000头的生猪养殖场,利用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种植蔬菜和水果。”冯健说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农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郭静利表示,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生态性的绿色产业,“以北京为例,郊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当北京市都市区的绿化隔离带,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高效益的休闲农业,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郭静利表示,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农游合一”的新型交叉高效产业,使旅游业开拓广阔的资源利用渠道。
休闲农业在促进城乡缩小差距,发展农业相关产业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开展休闲农业旅游以后,受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郭静利说。
在谈及休闲农业对“三农”发展都起到哪些具体推进作用时,陈娆为笔者总结三点: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农民要增收,不把务农忘
冯建告诉笔者,他们公司现有职工56名,80%都是园区附近的村民,其余则是凤岗县其他乡镇村民,“村民们在园区上班的收入远大于他们原来种地的收入。”
的确,发展休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宋杰凝坦言,休闲农业有效地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李庭海是在凤冈九龙生态农业园区上班的农户,家里有4口人,水田约4亩,能收谷子3500斤,每斤的收入在1.5元左右。此外,还有旱地2亩。算下来,他全年收入约为8800元。
“后来我来到了园区打工,每年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我儿子和女儿也开了农家乐,每月有6000元的纯收入。”李庭海告诉笔者,他家现在年收入合计超过了10万元。
休闲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优化农林经济组织,开拓农业和土地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在分流和疏导区域旅游流,使部分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广阔的旅游界面。郭静利还表示,郊区民俗旅游已成为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兴起与进一步开拓,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生产的目的性强,效果好。”
(1)上面我们对体验营销模式的简介已经提到,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如让目标顾客观摩等,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让目标顾客亲身体验,在顾客实际感知产品和服务的性质或者品质的时候,使顾客认识、喜欢和购买该产品的一种营销方式。体验营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营销理念和模式。体验经济概念是该理念和模式的直接理论来源,体验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及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也可是服务经济的延伸。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就产生了体验营销。它把传统“理性消费者”的设想给打破了,在营销中采用各种手段,使消费者的感官感受全方位激起,消费者在亲身的“体验式”对比中,选择企业所销售的服务和商品的决定。
(2)休闲农业的体验营销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休闲农业随之兴起。休闲农业是指相关的地区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及观光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的经营形态。在综合性休闲农业区,旅客不仅可以观光、体验农作、采果、享受乡土情趣、了解农民生活,而且可以住宿、游乐、度假。休闲农业是一种典型的体验经济范例,游客在体验休闲农业时可以感受到多重的心理和生理,这种形式可以使人们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在服务中经济个性化的服务的特征更能得到体现。另外,相关的经营者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达到站稳脚跟的目的,不仅可以使新的更大的发展得以实现,而且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作为回报。所以,休闲农业式的体验营销模式,使顾客的情感共鸣得以激发,通过顾客亲身的体验感受休闲农业的独特魅力,从而舍得为休闲农业掏腰包。在拥有顾客对休闲农业的认同情况下,其项目的销售就相当轻松了。
2休闲农业体验营销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经营主体体验式开发不足。目前,体验营销理念在整个的休闲农业营销的过程中还没有深入。对于休闲农业的有效开展的体验营销,休闲农业人员对其认识不是很清晰明了,即使有些人认识到了但是水平也是很有限的。在多数人的理念中,休闲农业就是圈点地,再建几间茅草房,弄点诸如农家乐之类的和农业有关的项目。该种休闲农业体验营销模式,把消费者这一主体给忽视了,对于休闲农业的经营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这种经营模式的预设不能很好的吸引顾客的二次消费。根据体验营销理念,对于休闲农业应该从整体上进行问题的考虑,不仅从农业项目和农产品的配套上,而且对农业的相关服务亦要做足文章,在该过程中,休闲农业提供的不再是农产品的单一化,而是为相关产业消费提供平台,使之相关消费行为可以充分地进行。
(2)休闲农业项目设置单一,产品类型趋同化严重。目前,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名目很多,如生态农业园、观光农业园、农业科技园等。但是,从整体上看,休闲农业的产品单一,缺乏精品,对现代旅游市场需求难以适应,对消费者二次消费次数难以提高。观光农业园的格局和模式都是大同小异,给人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大都是瓜果采摘、吃农家饭、让游人垂钓。休闲农业经营者一般都是利用现有的果园、农田、养殖场、池塘,稍微装修和美化,外加几个人工景观,休闲农业就这样给搞起来了。这种类似的经营,由于缺乏创意而无法有效吸引顾客。
(3)只注重项目设置,忽视相关氛围及配套场景的营造。大多数的休闲项目只是注重项目设置,开设一些如农产品采摘、野外垂钓、旅游观光等休闲娱乐项目。在项目设置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考虑休闲项目的氛围及场景营造,从而在整体上无法给消费者感官上的高质量享受。按照体验营销理念,消费者各个方面的需求都必须考虑,使其不同要求从总体上得到满足,这样的营销才能吸引人,才能达到挽留消费者的目的。
(4)缺乏合理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促销宣传不力。政府对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缺乏宏观指导和控制,加上投资者大都缺乏周密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论证,造成开发的盲目性和投资决策的随意性,这样就使得一些地方开发农业旅游景点是一哄而上,景区缺乏整体性的布局规划,各个旅游景点在同一景区中不想协调,多有雷同或重复。很多的观光农业景点促销宣传力度不够,某些观光农业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甚至从没听说过。比如,即使是上海本地人,但他们知道的本地的观光农业景点也很少,游览过的景点就更少了。一些硬件设施基本上过关,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好的景点,但是因为开发经营者促销不力,应有的作用没得到开发。因为游客对观光休闲农业景点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潜在的客源市场就难以转变为现实的观光休闲农业消费者,获得较好的观光休闲农业收益就很难。
3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市场的运用策略
(1)延长休闲农业生产链,突出休闲主题。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主题意识薄弱,未能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长。为破解该难题,政府和有关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的观念必须转变,另外在休闲农业的有关项目上做好准备。若想使休闲农业有关产品的增值和报纸得到实现,延长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是必须的。一方面对相关农产品附加值进行开发,尽量避免把休闲农业单纯地定位在农产品采摘上。而是以采摘为基础,大力促进和农产品相关旅游的开发。另一方面,根据消费者和市场的具体要求,开发有关的休闲农业型的服务项目,运用各种设计和创意把单一的农业延长成附带多种服务的产业,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市场经济效益和营销份额。在主题突出方面,休闲农业的经营和开发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产业的开发和项目的设计在基本原理上基本相同,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中心来进行产业有关项目的安排和配置。围绕选定的主题,以本地实际为立足点,突出特色,尽力避免因为主题的相近或者相似而使得休闲农业项目造成雷同化。任何事物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其与众不同的特色,人们不会对相像的项目感到兴趣。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后才获得服务,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异样的感受,对于休闲农业之类的服务尤其如此。许多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园的开发在主题设置方面做够很好的尝试,其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举例来说,有些地方以一种主打农产品为基础,例外开发其他的主题活动,如有西瓜主题活动、草莓主题公园、樱花主题活动等;再有的是综合利用园区内的各种服务项目以重点突出综合性主题,以此来吸引有相关需求的消费群体。这样的项目再加上有效的宣传活动,消费者的注意就能被吸引过来,进而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