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理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银监会已于近期向银行下发关于理财产品相关自查整改要求,其中包括禁止高息揽存、收缩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以及不得投资票据和信贷类资产等要求。以求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控制。
尽管银监会对此要求的下发与否并未做出正式回应,但是业内人士已经感受到理财产品再次遭遇收紧。“相关要求已经下发,但具体如何操作还并不明确,目前我们只是谨慎对待理财产品的发行。”某股份制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人士说。
有分析人士指出,自年初以来,一边是信贷规模控制,一边是负利率造成存款压力,银行在存贷款业务双双受到挤压的同时,资产双重表外化正不断膨胀。但这种资产池对资金池的“多对多”运作,由于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忧一直存在。
而另一方面,理财产品的勃兴,已经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构成倒逼之势,但不少专家认为,在强大的融资平台风险面前,利率市场化的启动将缓慢地审慎推动。
膨胀的表外资产
上半年,在资本市场疲软、存款“负利率”的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可谓风景独好。
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了2010年全年发行总量。其中,6月份就发行了1760款产品。
之所以有如此增长势头,不仅是“负利率”在起作用,银行也有其自身需求。“在银行融不到资的时候,通过委托贷款或者信托就可以融到部分资金。一些委托贷款公司的贷款可以包装成理财产品在银行销售,另外一种就是和信托公司合作,将信托发行人所需募集资金包装成理财产品销售给投资者。”某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介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维护一些客户的贷款需求。
华泰联合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戴志锋估计,在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中,30%左右投资于债券、30%左右用来直接购买票据和转贴现,35%左右投资于信贷类相关资产,5%左右投资于股权、外汇、结构性产品等其他资产。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在募集期前后的一段时间还可以转化成银行存款,这也是到6月底银行理财产品会迅速蹿红的原因。“尽管银监会要求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但是并不是特别严苛的,即便有些日期超过了75%的要求,银监局只会警告处理。而月末时点的数据是要进入报表的,一旦越过红线就有被摘牌的风险,所以季末依然有冲时点的冲动。”上述银行人士解释。
正是由于这些需求,将银行表内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从表内逼到了表外,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买卖票据、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存在,且规模越来越大。
“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不过理论上看,表外资产量越大,风险可能就会越大,会呈现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指出。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用“双重资产表外化”来警示银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运作,简单地说就是,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形成资金池,用该资金池购买银行设计的资产池,形成资产池和资金池的匹配。
戴志锋形容,两个资产池的关系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也可以先构造资产池,再募集资金。两个资产池不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当理财产品到期后,资金池资金转入银行负债类;资产池有可能转为银行资产方,但绝大多数资产池仍留在表外,与新的资金池匹配。
期限上的错配为银行带来一定的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为短期,与其匹配的资产池就可以购买期限较长的资产,从而获得期限错配带来的收益。而同时,这也给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要求。
王增武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就要解决资金期限错配的问题,对此,银监会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允许。但是潜在的风险是存在的,主要就是资金链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存在拿后续投资者资金来支付前期的投资本息收益,如果后续资金跟不上,就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如果一家银行出现就会造成资金链的问题,就会对整个金融稳定构成影响。”他说。
银监会创新业务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除了最初关于理财产品的管理规章,银监会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大概有16项,都对投资管理有规范的要求。“按规定,不管是不是资产池类的业务,每个理财产品都会看到它单独的账户管理。其中,2009年的113号文,提到信贷类理财产品有30%合规性的要求,在其他文件要求商业银行要做好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内部有估值和测算的。”
不过,目前银行卖出的理财产品多数并不明确披露资金的投资去向和投资比例,也就意味着理财产品相对于投资者来讲并不足够透明。
以近期某银行发行的一款三个月期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为例,合同上只声明募集的资金将全部投资于产品合约所规定的银行间市场投资品种,并没有明确具体投资品种,也不明确投资规模。
“一部分以委托贷款形式研发的银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有一些会投向房地产贷款、基础设施贷款,期限较长一些。”某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向记者指出。
这类流动性风险已经引起银监会的注意。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不仅要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是明确披露投资去向,并对部分领域的投资占比有所规定。同时,银监会已于近日的内部会议上拟叫停融资类资产进入银行理财资产池,也就是说将信托贷款清除出银行的资产池,银行理财产品只能投向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或者是目前尚未明确的信托受益权。
增减两难
近期监管层的持续关注无疑给火爆的银行理财产品降了温,而经济下滑和企业自身债务调整也为银行资产池的扩大造成压力。因此有分析认为,理财产品快速膨胀期已过。
沈建光指出,“双重表外化”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表外风险转嫁表内。
但是,部分长期贷款项目仍需要银行为其募集资本。“银监会的规定短期内肯定会有一定的冲击,但是不会一刀切,会给银行喘息的机会。”王增武认为。
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会参照之前银监会对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规范过程。2010年8月,银监会在叫停银信合作产品1个多月后,下发具体文件,采取新老划断的办法,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所有表外资产在两年内全部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今年年底是转表的最后期限。
理财产品资产池的明细已经开始定期上报监管部门并受到持续关注。
不过,某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指出,即使真的全部叫停,银行还是会想办法换另外一种手段来实现融资功能的,“因为银行要发展,企业也要发展”。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沈维认为,其实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是顺应行业趋势的。面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挑战,银行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收入,而理财业务成为中间业务收入新的增长点。
前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后遗症,终于在今年上半年集中爆发.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CPI涨幅为5.4%,其中,6月CPI高达6.4%,创3年以来新高。尽管经过了几次加息,一直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目前也只有3.5%。普通百姓的财富就这样被通货膨胀快速蚕食着。
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及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使银行不得不大量发售理财产品来应对资金紧缺的局面,投资者也因投资渠道短缺而纷纷选择购买理财产品。
但从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收益来看,大部分产品都没跑赢CPI,有的产品甚至没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市场“井喷”
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1万亿元,大大超过1万亿元的市场预期。其中,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功不可没。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量。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是节节升高,有的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超过7%。
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异常火爆,民生银行6月推出的一款161天的理财产品,12亿元在5分钟内被抢购一空。理财产品火爆的背后,是百姓抗通胀意识的增强。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宣传上,还是产品设计上,都存在很多误区。
笔者近期以客户身份先后在农行北京顺义支行和建行北京海淀支行的营业网点做了一些调研。农行姓卢的大堂经理给了笔者一张近期发售的理财产品名单,上面有12只理财产品,其中,期限最短的2天,最长的183天;年化收益率在2.8%~5%之间。
在产品结构一栏,除2款期限最长的产品(分别是91天和183天)是保本保证收益外,其他10款相对短期的理财产品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卢经理也承认,进入7月份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比6月底的收益率下降了不少,原因在于,6月底银行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完全是为了突击完成上半年的存款任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到期的7732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有7款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零,有2款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负。光大银行上海某支行行长也对笔者表示,确实有一些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能真正拿到手的到期收益率。比如,农行发售的一款期限2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2%,如果购买100万元的产品,其利息收入是:100万元×2%×2/365=109.59元,绝对不是20000元。
另外,理财产品的计息方式与银行存款不同,银行定期存款是在存款当天就开始计算利息,存款到期立即返还本金及利息。银行理财产品在正式计息之前都有一个发售期,发售期一般在3~5天,也有5天以上的;同时,理财产品到期后还有一个清算期。
在发售期和清算期,理财产品是不计算利息或只计算活期利息,比如,前面提到的农行发售的2天理财产品,认购期如果是3天,到期日还本清算期又是3天,客户的资金实际上被占用了8天。那么,这款产品的资金年化收益率只有109.59×365/(8×100万)=0.5%。这样的收益率仅相当于目前活期存款利率,而相比之下,目前7天通知存款的年化收益率是1.49%。
从这个角度看,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在收益率方面没有任何优势。更何况,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不得提前赎回,与银行的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相比,无论是方便程度还是稳定可靠程度,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要关注发售期和清算期。
另外,长期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你要为此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北京工业大学的杨教授告诉笔者,上半年她买了几款短期理财产品后,终于经不起折腾,将到期的资金全部委托给了第三方理财公司了。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与在银行存款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银行签署一份《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中对理财产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相关风险做了提示,并要求客户逐字抄写“本人已经阅读上述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理财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字样,并亲笔签名。
很多投资者看到厚厚的《产品说明书》,里面还有很多专业词汇,都是草草翻阅,不愿意仔细阅读。很多投资者认为,国家的银行应该不会有什么风险,所以,听任银行工作人员的摆布,随意在《产品说明书》上签字。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将风险留给了自己。
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应该是收益率风险。我们注意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为预期收益率。北京一家建行营业部的大堂经理也表示,建行的理财产品一律为浮动收益。
很多投资者往往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当作银行承诺的最低收益率,这是认识上的很大误区。既然是预期收益率,就有可能在理财产品到期后,达不到银行之前承诺的收益率。
政策时刻悬在脑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6月24日,银监会召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风险提示,并指出了当前理财产品乱象,理财市场恶性竞争等严重问题,并对银行理财的违规操作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事实上,商业银行热衷于销售理财产品,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在理财产品的发售期和清算期,其募集资金可以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用来增加银行存款。
在当前紧缩货币政策下,存款是银行的生存之本。而且进入6月以后,监管部门开始对银行的存贷比进行日均考核,银行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大量销售理财产品。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为表内理财和表外理财,表内理财产品包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但表外理财产品却未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在监管上有一定难度。
某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由于央行持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实行日均存贷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银行的放贷资金。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以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的方式给企业贷款。目前,银行‘双重表外化’现象非常明显。‘双重表外化’是指存款‘出逃’到表外理财,造成负债方的‘表外化’;而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造成资产方的‘表外化’。‘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规避了监管部门的监管,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结果将表外风险转嫁到表内。”
所以,金融风险放大效用绝对不可以小视。此前,银监会就专门针对银行理财市场出过重磅炸弹,曾一度全面叫停过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
日前,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投资管理原则、投资管理方式、投资方向等多个层面,对以往的政策和做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规范。笔者认为,新规定的出台将会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回归稳健。
应当说,过去几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获得了井喷式的增长,无论是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投资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之相应,理财市场风险开始显现,问题也开始不断暴露。“零收益”、“负收益”事件频频曝光,某些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清盘,投资人和银行业之间纠纷不断,以及银行理财内部操作的不透明,都引起市场的质疑与诘责。
表面上的问题反映了银行在理财业务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深层次环节上能力薄弱。目前,不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财产品表内表外的处理没有统一标准,类似的产品既可以作为表内核算,也可以采用表外核算,随意性很大。这造成部分银行可能利用这一空间将部分有风险的资产转移到表外,由于表外资产无需拨备,管理标准相对较松,因此,这种理财资产表外化极易造成银行风险的积累。例如,去年由于贷款规模的控制造成银行放贷能力受限,银行通过”信托+理财”的形式将贷款转移到表外以规避额度控制。而贷款的发放对象包括房地产等行业,这在干扰货币政策的同时,也造成银行经营风险的积累。
同时,由于缺乏第三方托管等原因,造成理财资金的实际运用不透明,部分资金有被滥用、甚至同客户进行对赌的可能。从前一段时间风波不断的外资银行“投资者杀手”某产品来看,外资银行有可能并没有运用客户的资金在市场上进行实际的投资,而是仅仅以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为参照标准与客户进行对赌。这种交易不透明现象在五花八门的国内结构性理财产品中也很可能存在。
从近几年的投资风格上看,银行理财产品有不断走向激进的趋势。由于国内理财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银行纷纷利用高收益率吸引客户,而更高的收益率无疑意味着银行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投资的开展,部分银行扎堆发行投资于大型项目的信托产品,而房地产、资本市场的回暖也吸引理财资金的大量涌入,这都使得银行业经营风险加大。这无疑会导致理财产品和投资者出现错配现象,部分银行将高风险的理财产品销售给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的投资者,引发一些诉讼事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形象。
因此,在此背景下,银监会出台新的措施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银行业风险,推动理财业务稳健经营,促进理财市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新措施也可能对理财业务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在当前银行利差缩小、利润下滑,急需发展中间业务来覆盖缺口的时候,积极发展理财业务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监管措施的趋于严格,在有利于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也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以及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速度带来一些影响。
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尚不明朗,银行投资渠道比较有限,理财产品大部分集中在信托类等产品。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银行给客户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存款利率,以这种方式贷出资金和直接吸收存款进行贷款相比,利润空间不大,加之今年取消了贷款规模的限制,原先利用理财产品规避贷款规模控制的作用也无从发挥。因此,目前银行微利开办业务,主要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不得不“赔本赚吆喝”。如果再将这些产品纳入表内核算、计提风险准备,难免会进一步压缩银行利润空间,挫伤发展理财业务积极性。而禁止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基金、PE等规定则会进一步收窄投资渠道,驱使银行业务创新。
我国投资者的以下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科学的理财理念与指导。
第一,人们的收入由主要用于支付基本生活需要转向支付住房、医疗保险、养老、教育等大宗长期金融产品。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趋于稳定化、长期化。
第二,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分布不甚合理,超过80%的金融资产都是银行存款,与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需求不相匹配。
第三,传统文化和习俗对我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受封建小农意识的影响,社会信用意识不强,不喜欢将钱交给别人使用;对外人充满戒心,不愿露财,不愿交给专门的理财顾问进行管理;喜欢实业投资,不喜欢金融投资和长期投资;在财富形态上,偏爱硬资产,如房地产、珠宝等。重教育,对子女的投资不惜代价。
第四,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产权得不到严格的保护,降低了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财富的愿望。
第五,理财理念不清晰,缺乏统筹性,我国投资者心态不成熟。当看到利益时通常会蠢蠢欲动,追涨杀跌。
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理财理念呢?
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是指专业理财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明确客户的理财目标,最终帮助客户制订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使其能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可见,科学的金融理财不是简单的产品推销,而是综合金融服务;不是客户自己理财,而是专业人员提供理财服务;不是仅仅针对客户某个生命阶段,而是针对客户的一生;不是一个一次性产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自2005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金融理财师认证制度。随之而来,各家银行都配备了自己的专业理财师。一个高素质的理财师,一份科学良好的理财方案,可以有效的使我们的财产增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份良好的理财方案,应当是在充分了解客户信息的基础上,为客户制定的一个终身的规划,以稳健性为主,兼顾盈利性和流动性;方案应当具有综合性,合理组合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使其达到最优效果;方案本身要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表述上应逻辑合理,条理清晰。同时,理财方案对理财师也有较高的要求,理财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能够廉洁自律,为客户保密,要认识到客户是银行的财富,做到对客户认真负责,真实反映产品特点,从而也是对银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与客户的相互信赖与长期合作。
那么,客户是选择自己理财还是依赖银行中的理财师呢?这得从理财原理和金融产品两方面加以分析。另外金融理财有其自身的特点,人口的特征如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分布、传统人文文化等,一国的法律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金融发展状况、投资限限制、税收规定等。
金融理财的核心原理,就是财务管理中价值风险体系在金融产品上的运用,可以从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管理方面加以分析。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的货币,比未来获得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在金融理财规划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最基本的工具和基础,任何有关现金流的分析都离不开时间价值的计算,如住房按揭、养老金、教育金等。其计算原理容易理解,并已有了现成的复利现值和终值表可查算。货币只所以具有时间价值可从三个方面揭示,一是货币占用具有机会成本,是用于当前消费还是用于投资而产生投资回报;二是通货膨胀可能造成货币贬值;三是投资可能产生投资风险,需提供风险补偿。所以货币时间价值的核心是时间的长短和机会成本(资本的租金或利息)的大小在现值和终值的重要作用。介绍一个简单公式帮助大家对时间价值有一个粗略的认识。据经验,如果年利率是为r%,你的投资将在大约72/r年后翻一番。这一经验公式被称为72法则。该法则只是一个近似结果,般说来,利率在2%—15%的范围内,使用72法则较为准确,利率过高或过低,该法则将不再适用。转贴于
金融理财的风险原理可划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其影响因素与各金融产品和社会经济环境直接相关。系统风险是无法消除的,非系统风险则可以通过各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化解。
经历了2005年至2008年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特别是股票和基金并不陌生,其风险和收益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股权类证券风险高,流动性较强,通常用于满足当期收入和资本积累;基金类投资产品特点是专家理财,集合投资,风险分散,流动性较强,适用于获取平均收益的投资者;衍生金融产品如期权、期货等(目前银行中尚未开通),其特点是风险高,个人参与度较低;而实物及其它投资产品如房地产、黄金、艺术品等,具有行业和专业特征。这里只介绍一下银行中现有的黄金和外汇。
进行黄金投资首先要明确,它可以作为对冲通货膨胀和货币风险的工具;其次它是相对更稳定的货币形式,不像纸质货币那样被任意制造;最后它可以作为分散风险的选择。目前普通投资者最简便的投资方式就是商业银行的纸黄金业务。“买黄金”抗通胀是当下理财经理必用的口号,但黄金的抗通胀性是有条件的,就是不考虑货币贬值的因素。如果只看通胀与黄金的关系,会发现只有当实际利率为负,黄金才有高于纸币的抗通胀性。道理很简单,即使CPI高达5%,只要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是6%,老百姓拿钱还是比拿没有利息的黄金合算。纸黄金相对盈利高,但风险较大,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喜爱博取短期收益的客户。而对于比较保守的投资者,他们可能更适合黄金的长期投资,他们不需要技术,只需耐心。他们把黄金视为保护资产的手段,将黄金世代传承。从影响黄金投资的相关性而言,与石油、通货膨胀、战争、社会动荡、消费需求、利率正相关,而与汇率、社会繁荣负相关。经济学家凯恩斯这样评价黄金的作用:“黄金在我们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它的东西可以取代它。”
大额存单成理财新宠
7月3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关于扩大大额存单发行主体范围的通知》,大额存单发行主体机构个数由此前的9家扩大至102家。而近日,这些新获批的银行纷纷发行了其首期大额存单。
由于利率比肩国债,且存单期限较短,大额存单受到了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热捧,成为理财新宠。在储户最为关心的存款利率方面,大部分银行发行的利率均为央行基准定存利率基础上浮40%,民生银行、恒丰银行则定价为上浮42%,个别银行甚至达到了45%以上。
6月15日,首批9家银行开始发行大额存单,各银行指定的利率上浮水平基本保持在40%。例如,浦发银行发行第一期个人大额存单,发行时间为1天,期限6个月和12个月,利率为当时央行基准1.4倍,利息分别为2.87%和3.15%,存单起点30万元。
而在发行主体扩容后,中小银行为了抢客户,纷纷打起了价格战。民生银行首期个人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为对应期限央行基准利率上浮42%,即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利率值分别为1.92%、2.2%和2.49%。以同样存一年期30万元为例,整存整取的利息为6750元,而大额存单的利息为7470元。
工行个金部人士表示,和定期存款相比,当前大额存单的优势在于利率上浮较高,而且存单可以用于质押。随着未来可转让的实现,能够自由流通,流动性好风险又低,对投资者尤其是企业投资者来说才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品种。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浙江金华的张先生是十几年的股民了,最近股市暴跌,他坐不住了,把部分资金从股市撤回,到银行买了理财产品,打算行情好后再入市。
“股市太疯狂了,心脏受不了,还不如安安稳稳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当压压惊。”张先生说,前几天他接到某银行经理电话,向他推荐几款理财产品。他一看好像收益率还不错,没怎么犹豫就投入10万买了一款投资期限140天,年化收益率5.7%的产品。
我们说,投资的目的是资产的保值增值,之所以很多人选择激进的投资方式,愿意冒着亏损的风险入市,追求的是更高于稳健型投资渠道的高收益。然而当全球投资市场陷入危机时,高风险换取高收益的等式不再成立。冒险举动不仅无法获得你心理预期的高回报,反而只会令资产快速缩水、贬值,让“工资成路人”。
眼下的全球市场正是如此。对国内投资者而言,唯一同时具有安全性、收益性与灵活性的就只有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了。这是目前个人投资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理由很简单。
第一,这么多年以来,你见过国内银行理财产品亏损吗?排除结构性产品的收益不确定(部分产品的保本线为本金的90%、95%),我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着绝对的安全性。
从种类上划分,银行理财产品有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三种。其中,保本固定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都不会让你的本金有任何亏损,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虽然被冠以“非保本”的名称,但根据过往的市场经验,除去个别结构性产品,其余全部都能安心保本,就连收益部分也很少出现低于预期收益的情况。因此,只要是银行正规发行的理财产品,只要不是挂钩某个投资标的的结构性类型,回报妥妥的。
第二,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收益也还是不错的。当前,我国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一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仅为1.75%,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给出的上浮后利率也只有2%。对储户来说,这一收益难抵通胀。
再看“宝宝”类产品,这一度是理财“小白”公认的“躺着也能赚钱”的工具。可今年以来,受降息因素影响,“宝宝”产品的收益水平不断降低,目前超过九成的“宝宝”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已跌破4%,更有收益不佳者已不到3%。
相对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更高。尤其是固定期限类产品,能锁定3个月、6个月甚至1年期收益,就算再度降息也无碍。
第三,流动性。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并非只有固定期限类产品。如果你对流动性的需求比较高,不妨选择开放式理财产品,在工作日时间可以做到T+0申购生效和T+0赎回入账。而一些30天、60天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也能在保收益的同时,提供适度的弹性,方便资金周转。
第四,产品体量大,选择面广。根据银率网统计,2015上半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30358款,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发行6518款、城市商业银行发行11491款、股份制银行发行7758款、农村商业银行发行3932款、外资银行发行659款。这意味着只要你想买,随时都能买到,市场供应非常充足。这也是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无法做到的。
第五,门槛较低。相比私募、信托投资100万元的门槛,银行理财产品5万元起购为更多投资者提供机会。就算只是初入社会的新鲜人,也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筹足第一桶金。
闲置资金试水银行理财
有机构对各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收益排名,总共42家银行入榜,其中,8月份理财产品发行量均在30款以上。在这42家银行中,平均收益率在5%以上的银行共14家,平均收益率在4%-5%之间的银行共22家,平均收益率在3%-4%之间的银行共6家。
从收益排名来看,排名靠前的大部分都是城商行,其中江南农商行、苏州银行、重庆农商行排在前三位,8月份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5.51%、5.46%、5.27%。
此外,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相对较好。“尽管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后续可能继续下跌,但9月底适逢中秋节,随后又是国庆节。”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节假日推出相对较高收益率的“假日专属理财产品”的做法是银行的“传统”,其中可能不乏冲6%的高收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