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修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中对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心理健康等的重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较为高超的护理技术,也对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对培养优秀护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文修养课程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修养相对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1]。受以往以“疾病”和“治疗”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使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自己关心不够,出现心理落差,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之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护理人员人文修养的欠缺,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
二、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人际沟通是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案等做出详细的解释,保证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另外,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社会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状态等,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发生,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2]。
(二)提升学生道德伦理素养
道德伦理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护理人员身上,道德伦理依旧是核心素养。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真诚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其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护理理念。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严格地审视自身。一方面,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患者的利益,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身份,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会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更加在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时刻注意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并约束自身行为。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日后护理实践奠基
护理人文修养课程是近些年才逐渐被纳入到护理专业的学习当中的,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护理人文修养以护理为中心,其内容综合考虑了与护理相关的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和精神文化层次等多方面内容,涵盖礼仪、美学、沟通、伦理等模块[3]。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将护理人文内涵与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护理知识与技巧等有效相融合,在护理实践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其中,有关礼仪以及美学方面素养的教育培养,是提升学生审美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能够成功适应护理实践的保障。
(四)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第一,人文修养教育可以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大幅缓解我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全面提升我国医护人员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第二,使我国医护系统人员构成更加稳定。医疗系统中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尤其是护理人员。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难,诸如工作量大、相对劳累以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等,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选择离职。人文修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应对工作中的困难,降低人员流动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与保证服务的水平。
三、结语
护理是极具人文性的一项工作,在护理教育中强化人文修养教育,可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以及道德伦理水平、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后在护理职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邹亮.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必要性[J].新课程,2016(18):7.
[2]米娅莉,赵俊夺.浅谈护理专业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5(14):69.
关键词:高职;人文修养教育;观念机制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30-02
一、高职教育中人文修养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有三百万左右年轻人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人文修养教育包括艺术修养、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这几个部分,是“人”的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修养教育的现状是:不可乐观。我国高职院校人文修养课实际上处于边缘甚至被取消的状态。当前高职院校有一个颇有市场的论调即:“有用”与“无用”论。能直接挣钱、就业的即为有用否则就是无用的,无用的东西自然不必学,要处于边缘甚至取消的地位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社会、学校和学生的某种“共识”。家长只要孩子学到“有用”技术,好挣钱;学校关心的是入学率和就业率,人文修养这样的软指标,无法量化评价,自然不愿付出更多;学生方面受社会、家庭、学校影响以及自身的原因更是认为人文修养课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和部分教师呼吁要重视人文修养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偏重理工类,人文修养课要为“专业课”让路,尽量的压缩课时,教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部分领导和专业课教师甚至质疑人文修养课的意义,认为人文修养课占的资源太多,影响到的专业课,结果是导致人文课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学生不愿学,学校不重视的恶性循环。
二、重塑高职教育中人文修养教育的观念和机制
高职院校的人文修养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观念的陈腐落后,目光短浅,固守成见,看不见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潮流和方向;另一方面是人文修养教育机制的僵化和不完善。
重塑高职教育的人文修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急功近利,忽略社会责任是人文修养教育的最大障碍,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学习考虑的都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学到的东西能得回什么好处,能找到什么工作,每月挣多少钱等。考虑的都是“小利“的层面。这种观念要理清不易。要从整体上溯根寻源方可寻到问题的症结,看教育的异化是什么时候开始,诚然我国历史上教育的功利化一直存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但这类思想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在以清高、重义轻利为主流的传统教育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接受教育者都是羞言铜臭的。读书人特有的清高是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人文特征,讲究的是修身齐家平天下,是意旨宏远的东西。而当今教育的异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实施,把教育当成产业、商业来对待的做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教育的宏大意旨被消解了,变成了一个买卖,在这样背景之下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都要卷入动即言利的漩涡中。教育产业化核心思想是把教育推向市场,学生和学校就是买卖关系,学生出钱购买学校的服务,学校变成一个带商业性的机构要考虑收益盈利,否则难于生存发展,政府的投入不足或不投入迫使学校不得不商业化,学生不得不缴纳高昂的学费,强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使整个教育不得不庸俗化势利化,国民素质、人文修养就难于顾及而成为奢侈的东西了。是故要重塑人文修养教育的观念,要有宏观的大环境配合方有成效,显然国家教育的主管部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曾经喧嚣一时的教育产业化不再提起,但历史的惯性还在冲击着现实,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政府的教育投入还是无法满足要求。
客观的条件一时难于改变,不是无作为的理由和依据。有识之士一直呼吁重视人文修养教育,有了这个舆论环境,部分教育管理者、学校、家庭、学生也在反思单纯追求技能的教育现状。社会现实也一再告诉人们,一个社会的公民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这样的社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我国高职院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能否在人文修养教育方面先走一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人文修养教育观念的重塑。破除人文修养教育无用的观念,认识到无论何种的教育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树人”也就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能完成某种任务的工具,扭转对一个学校教学成败的评价标准,不能单以升学率、入学率、就业率这些简单粗暴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校,树立学生追踪体系以学生在社会的整体表现来衡量学校。重塑对人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和谐社会的追求的应该是人的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对人的物化。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生源质量都异于别的高等教育,生存发展的挑战亦大于别的类别高校,高考招生属于最后一批,生源短缺,质量不高,社会认同度偏低,认为是最低等次的高等教育,没有看到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另一体系。为强调高职教育的特点,应付挑战,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目前普遍应对措施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削减理论课时,认为让学生学有一技之长,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法宝,以此来应对社会和学生中的读书无用论,把高职院校的学生降到小店学徒的地位,定位为学手艺,如此的办学观念、思想已经偏离了现代教育的轨道,没有抓住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教育。为什么对高职教育不满对高职生评价不高,应该与人文修养课的弱化和缺失有重大的关系,要认识到人文素质修养才是决定一个人工作、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对一个学校教育成败衡量的关键指标。在这样的认识高度上才可谈重塑高职教育中人文修养教育的观念和机制,办学者要有人文修养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命根子的观念,求学者认识到接受人文修养教育是发展完整人格不可缺的因素,社会、家庭认为人文修养教育是合格毕业生必不可少的教育,形成这样的共识,才会有好的人文修养教育机制,扭转目前只重专业和技能的局面。在机制上保障人文修养教育课的课时、教师配备,资金的保证,才能使高职教育回归到两条腿走路的正轨。
三、提高高职教育在人文修养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教育;影视动画;师资建设;实训体系;校企兼融;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 柯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2-0079-0003
当前,影视动画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美国、日本和韩国,其动画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的产值。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也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市场均被国外产品垄断。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在于缺乏优秀的动画创作、营销和管理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其师资力量的建设至关重要,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笔者认为,当前高职影视动画教师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只有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实训体系,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深化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与兼融,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才是打造高水平影视动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一、新形势对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及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近年来,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地方都陆续出台一系列发展扶持的政策和措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国家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建设相关举措也在抓紧进行。2012年2月,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尝试通过跨校联合的方式培养动漫高端人才。有资料显示,全国开设动漫专业本专科院校1279所、设置动漫相关专业1877个,动漫相关专业本专科在校人数584589人,毕业人数113669人。可以说,当前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建设已经进入了黄金期和关键期,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对动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影视动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影视动画的发展繁荣,全国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动画或动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专业师资力量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编著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当前动画教育面临办学困难的12个原因中,“高水平专业师资缺乏”和“教师缺乏业界实践经验”位居前两位。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专业教师为本科计算机专业或美术院校毕业,硕士研究生很少,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多数院校教师没有真正从事过动画行业实践,甚至存在“美术加计算机等于动漫”、“掌握动画软件的能力等于动漫技术能力”等错误观念,许多院校的动画专业教师仅仅从书本上学习动画知识后就走上讲台,真正既有动画制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双师型”高学历教师少之又少。
(二)教学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成人高校改制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师的主体仍然是理论型教师,专业结构和教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特别是对于影视动画这一类的新设置专业则更为明显。
(三)在价值取向上不合理
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技术教学能力和资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双师”建设的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以教师能否能取得多个资格证书来衡量“双师”资格,而忽略了根本――就是对教师职业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现有的动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发证大都不规范,名目繁多,因此导致“双师型”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四)在职称评定上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职称不适合以本科院校的职称评审标准来进行,因为本科院校考核教师的重点在于科研的能力,将论文与课题作为评选的唯一或主要标准,而高职的实际情况是强调实践能力,如果和本科院校一样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这样的导向间接地导致了教师因循守旧,影响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形成。
(五)在人才引进上不合理
现在不管是高职还是本科院校引进人才的标准都设在硕士学历以上,这对于影视动画专业来说门槛过高。因为目前许多教师原是企业骨干并非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甚至非科班出身,但他们在影视动画行业内从业多年,实践经验丰富,而具有高学历的科班人才不一定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即使有也不会到二三线城市的高职院校来,这样就造成了人才的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六)在培训机制上不合理
缺乏系统、规范、科学的教师实训教育和培训体系。一是培训机会少。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由于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使得专业教师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到生产第一线实践锻炼。二是经费无保障。很多学校自身由于经费紧缺,无力顾及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无力承担教师到更高专业机构培训及资格考证。三是培训渠道不通畅。高职院校虽然与企业、行业建立了实训合作关系,但在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机制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常态,产教研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教师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较少。
三、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想
高职院校生命力的根本在于教学的质量,而保持教学质量的高水平,源于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鉴于我国影视动画发展前景广阔,国家和地方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必要将动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谋划,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解决“高水平专业师资缺乏”和“教师缺乏业界实践经验”等瓶颈问题:
(一)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实训体系
德国、日本、法国等职教发达国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职教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体系,体现在职教师资生源质量标准化、培养结构专门化、培养特色、任职资格严格化和职后培训工作制度化、职后培训结构专门化、教师进修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等,做到了职前培养高质量,职后培训高水平,有力促进了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在职前培养上建立相应的职教师资资格标准和认证体系,严格准入制度,把好师资质量的入口关。在职后培训上把教师参加培训进修作为必须履行的义务,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实践、企业培训、企业兼职、顶岗实践锻炼,参加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确立“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标准,完善成长激励机制
根据教师的持证书情况和教学经历,可将“双师型”教师划分为双师经历型教师、双师资格型教师两大类 ,并将“双师”教师等级又细分为中级、高级两个层次。不管是哪一类教师都应该具备高校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具备创业创新意识及较强的科研能力。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外在的督促机制,使专业教师逐步达到双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以政治待遇激励、心理情感激励和经济待遇激励等人文关怀,建立内化的能动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培训进修、提高技能的自觉性。如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训进修、申报高一级职称、安排科研开发项目时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制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职称推荐办法,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技能的锻炼提高和课堂教学上来;对于取得了全国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或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教师,在经济上给予适当奖励等。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自我培训机制,发挥教师个体在“双师”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师自学自培不断提升完善。
(三)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完善校企兼融的合作机制
一是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才,把具有5年以上在企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二是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师资管理制度,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专职教师一起来建设和管理,并建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根据专业课程计划安排阶段性聘请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可以把生产、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专业建设的目的。
完善校企兼融合作机制;加强产学合作,最有效的办法是将企业请进校同,这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兼融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环境条件,教师则能够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革,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动画企业通过推荐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动画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也提高了动画专业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项目实践和指导实习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实践、科研型,实现产学研一体的复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企业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动画专业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强化自身人文素质修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水平
一是强化师德培养和行业职业素养。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教育T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而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这也是一名“双师型”动画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与通俗化。动画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既要有扎实的艺术基本功和一定的文学素养,又要掌握现代计算机软件,更要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对人性、社会的洞察力。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同,拥有无比丰富的动画创作素材,如果中国哲学、文学和历史方面知识欠缺,那么就无法从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同时,动画的表现形式又是通俗化的,专业教师的讲授要做到理论知识通俗化演绎,教学语言通俗化使用,教学案例通俗化运用。让学生听得懂,有兴趣;学得通,会运用;练得熟,有技能。三是强化审美情趣的年轻化与时尚化。动画是审美年轻化和时尚化的产物,动画的观众主要是青少年,动画专业所教授的对象也是青年学生,他们对新鲜又时尚的现代文化及流行趋势非常感兴趣,这需要专业教师对社会上的各种时尚文化加强掌握,善加利用,与时俱进,正所谓“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时尚而年轻的审美情趣,不但是成功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情感的有效载体。
以上几点是笔者对新形势下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的几点建议及构想。中国的职教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辈高职教师不断地努力,思变,创新,提高,才能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梅.对成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J].科技博览,201O.(11).
[2]李国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价值工程,201O,(14).
[3]徐英俊.发达国家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主要特点[J].职教论坛,2010,(9).
通过教学实践和认真研究,我们认为,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确实是一个人文素养资源的宝库,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认识自我”、“体验情感”、“关注社会”、“走进经济”、“感悟自然”为主题,引导学生吸取其中的营养,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然而,这些资源大部分是隐性的,迄今为止,由于未得到系统开发,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身在宝山不识宝,更遑论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了,这样就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着眼于语文教材,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分门别类,系统开发,变隐性为显性,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信手拈来,灵活运用。为此,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悟,以人才学、教育学、素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为指导,以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为研究对象,把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一一开发出来。
一、人文素养资源的内涵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是指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染等,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气质、修养方面精神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资源,就是指用于教育领域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一类教育资源。
二、人文素养资源的分类
为便于理解和掌握人文素养资源,根据人才学、教育学、素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将人文素养资源分为人文理想资源、人文精神资源、人文情感资源和人文哲理资源四类。
(一)人文理想资源
人文理想资源是指促使人具有人文理想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理想是人们根据自身际遇和社会现实而确立的理想人格的奋斗目标。它反映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能力的期许,对他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崇高使命感。如变革社会的梦想,施展才华的憧憬,建功立业的愿望,对自由、幸福婚姻的追求,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人文精神资源
人文精神资源是指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品格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理想确立和得以实现的源泉和内在动力。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其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以及责任意识。如善待万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甘于奉献、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团结互助、舍生取义、坚持不懈、保护生态以及人道主义、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
(三)人文情感资源
人文情感资源是指培养人的人文情感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情感是认同人文精神的刃奶逖椋是人文精神得以形成、人文理想得以产生的基础,如离情别绪、羁旅愁思、怀乡思亲之情、悲天悯人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怀激烈之情、杀敌报国之情、博爱宽容之情、挚爱生活之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四)人文哲理资源
人文哲理资源是培养人对宇宙和人生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使人懂得基本的人生哲理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哲理是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方式的认识,涉及个体的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生意义的透彻体悟,是为人处世智慧和经验的精辟总结,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快乐和辛福?人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应当追求什么?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取得事业成功?怎样对待功名利禄?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社会?如何与自然相处?个人命运与社会、时代有什么关系?
三、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人文素养资源
依据以上定义和分类标准,我们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的基本篇目进行了详尽分析,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使之系统化,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人文素养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有待于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制订人文素养培养计划,确定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中的人文素养资源极其丰富,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吃透。此外,由人文教育到人文精神的内化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领悟和体验才能逐步实现。因此,我们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制订适合他们实际的、有可操作性的人文素养培养计划,确定明确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必修1侧重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初步养成勤劳、刻苦、坚强、乐观等精神品格,懂得关照自我,善待自我。必修2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挖掘出作品人物或作者身上闪耀的优良品性,感受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人民、爱亲人、重友情等崇高情感,具有一颗仁爱善良之心,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必修3侧重于引导学生感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自然的生命,自然的活力,通过自然景物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初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关心自然,保护环境。必修4、必修5侧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思考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初步培养对亲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关心社会,回报社会。
(二)努力创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情境
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诱导,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以真情感染学生,创设亲切和谐、宽容愉悦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活泼、友好融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与学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例如,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人文主旨的词句,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先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揭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作出评价,谈谈自己的感想。再如,指导学生查找、搜集课文的有关资料,“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人文理想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得到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注重审美体验,切忌生硬灌输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意蕴丰富的特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即便是人文哲理,也大多是通过形象的生动描绘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不能在语文课堂把人文素养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进行适当整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在语文课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获得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精神,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课文,然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构成一个画面,用心体味课文表达的人物崇高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升华思想境界。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论借用宋词名句,描述了大学者治学道路上的三个阶段和要达到的三种境界。我以为,作为一名教师,也应当追求师德的“三境界”,即:创新意识、献身精神、健全人格。
过去人们谈到师德,总习惯于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要求教师,诸如教师要在生活方面、作风方面乃至服饰方面充当学生之表率、道德之圣人。为人师者,须要做到:生活简朴,不穿奇装异服;作风严谨,不得朋友;为人诚实,不可撒谎骗人;等等。仿佛少林寺的十大戒律。可是,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将使我们面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环境,它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站在这新世纪的起点,我们会真切地感到,创新将成为教育之灵魂,师德之“境界”。同志早已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将不再配称为教师。试想,一个缺少创新精神的教师,能教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吗?而失去了创造的能力,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一败涂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思昔抚今,前人的成就犹如已凋之树,而时代赋予了我们沉重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独上高楼”,有所创新,站在前人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贡献,让“老树”开出“新花”。——此即师德之第一境界也。
科学的入口处犹如地狱的入口处。作为教师,要在教育的道路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然须有一种献身的精神。——此即师德之第二境界也。首先,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爱的特点本身就决定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的精神。如果说爱是一种良知的体现,
那么,奉献就是一种教育良知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教育良知、缺乏奉献精神的人怎么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其次,众所周知,教育的周期较长,教育对象又具有复杂性,教育教学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大多的时间里只能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另外,教师的上班时间长,工作难度高,工作量大,同时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既然选择了教书这一职业,就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高山一样的执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当好“春蚕”和“蜡烛”,乐于享受一种精神的满足,追求一种似无为实有为的独特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