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行为规范

教师行为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行为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行为规范

教师行为规范范文第1篇

一、师德的重要意义和六字衡量标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劳动的对象是那些正在长身休、长知识、可塑性非常强的学生们。教师的工作态度及道德观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这种影响又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甚至是长远而深刻的。对此,教育家胡昭广先生曾经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教师是一种精神。老师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是对我们灵魂的塑造、品德的塑造,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思想,是深深扎在我们心中的。”

同时,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精神文明和校风建设,而且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我校历史上曾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师德传统,如爱国主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等。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意义深远。

师德的内涵是很宽广的,但衡量师德的最基本的标准可浓缩为“正己、敬业、爱生”六个字。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是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正己”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己,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垂范。

“敬业”与“爱生”是师德的核心。一个教师是否敬业,是师德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一个教师是否爱生,是师德最集中的表现。教师在爱生方面主要表现为:从多方面去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只是从学习上,而是从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十分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严格要求学生,严也是爱,做到严而有度。首先要热爱学生,这是师德的核心。只要爱学生,才能爱教育事业,才能做好教育事业,也只有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而又始终贯穿在整个师生交流之中。

二、师德建设情况和个人对照检查结果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师德问题也逐渐突现出来。像有些学校单纯强调升学率,把教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尺,只重视教学,忽视了对教师自身师德的要求,对本校在师德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及时制止。久而久之,一些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的要求越来越低,粗暴的教育方式和对学生的体罚渐渐地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另外有些个别从业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与教师身份不相称的问题,如品行不良、利欲熏心、侮辱学生等。像前不久发生的华阳市一女教师在学生脸上刻“贼”字、陕西省山阳县两岭乡九年制学校初一(1)班荒唐的“投票选小偷”事件,这些极少数教师所表现出的师德之低下、法律意识之淡薄,让人触目惊心。这在学生和家长之中造成极不良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声誉。

但我校教师忠于职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影响社会,涌现出了许多爱岗敬业、锐意改革、成绩卓著、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像3年级小班班主任程老师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对照她们这些优秀教师,我感觉自己欠缺得东西还很多。首先自己在关心学生的生活方面还有待加强,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重视学生思想和学习的变化,但对他们业余生活及其对学习成长的影响了解得不够、分析得不深。第二在管理教育低年级的学生方面,耐心和细致程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特色班的学生们年纪小、自理能力差、情绪波动快、对教师依赖心理强,这使得小班任课教师经常要忙于建立和保持学生像就餐、上课、午睡等一日生活秩序,忙于稳定学生情绪、处理突发事件。这些工作对教师的耐心考验很大。第三在 “严与爱”的尺度把握上,还要向身边的优秀教师们多多学习。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八条举措

本人在今后的“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努力做到以下八点:

1.爱岗敬业,热爱学校。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岗位,热爱仁寿路小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学校全面建设献计献策,把自己的知识、才华奉献给光荣的教育事业。

2.遵纪守法,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不正之风,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3.弘扬师德,积极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要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和人格修养,为培养明天社会的有用之才尽心尽责,为办好学校的特色班作出自己的贡献。

4.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要把了解、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有机结合起来。要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5.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要在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遵循教学规律,坚持教改方向,使课堂教学常讲常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6.严谨治学,追求真理。要刻苦钻研业务,锐意进取,努力实践。

7.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学校、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与其他教师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师行为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规范;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08-2

我校确立的《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为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自开题以来,得到了省、市、区专家、领导的大力支持。

一、课题的基本要素

1.一个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构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寻求规范、优质、高效的教学行为,立足师生共同发展,追求有效教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两个概念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两个: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规范与有效。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是指教师在一定理念支撑下,在根据新课标重建的教学规范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反思教学行为、提炼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的“规范与有效”:不是对原有规范、制度的否定,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建设一套规范和标准,而是一种批判性、建设性的,是在对学校原有教学规范反思、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修正、完善,不只满足于对原有的教学规范观念的更新、完善,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教学规范的实践形态,用来有效指导教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经过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加规范有效,使学生真正获得更大的进步或发展。

其基本过程是规范――改进――有效――规范,即重构规范,用规范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并在实践中提升规范,如此反复螺旋上升。

3.三个要件

阵地――课堂,人员――教师,武器――规范

4.四项内容

(1)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现状分析。

(2)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价值取向研究。

(3)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有效性研究。

(4)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情况

(一)筑牢三道坎:宣传、学习、调查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课题研究既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任务,又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才能保证研究任务的顺利实施。

当知道我校的课题《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并成为“江苏省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后,我校马上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大力宣传,在学校网站上宣传,并把获此殊荣的喜讯刊登在《苏州教育日报》上。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课题,认识课题,走进课题,于2012年4月13日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活动。当天下午,长小迎来了出席本次活动的省、市、区各级领导和专家。通过课题开题论证,我校课题组进一步加深了对课题研究问题的认识,明晰了研究的思路,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专项学习,提升课题组人员的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课题组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构建和教学行为改进方面的研究情况和最新成果,组织课题人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相关理论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同时,根据区教科室的要求,每月各学科组定期向区课题上传学习资料,在每月的教科研例会中交流学习。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选派课题组人员外出学习取经。

3.调查分析,了解我校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

在学校教师、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了解师生对于教学行为规范的看法和要求,分析反馈各类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效果,了解我校教学规范和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完成有关的调查分析报告。

此次课题前测,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在岗教师与部分学生。教师问卷:分学科调查了我校所有在岗教师,共发放教师问卷56份,被收回53份(一位教师病假,两位教师外出培训),有效问卷53份。学生问卷:一至六年级随机抽取11个班的学生,共发放学生问卷465份,收回460份,有效问卷460份。被调查师生素质层面较广,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内容主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主,对于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分学科小组和全体进行了数据处理和汇总分析。在课题前测调查中发现:课堂教学总是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地深思熟虑的占302%,能有效提问的教师只占到264%。有17.4%的学生是非常喜欢目前的课堂教学的,但也有近58.7%的学生兴趣一般,23.9%的学生不喜欢。由此可见,在我校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多备教材,少备学生;多备教学内容,少备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设计中“多知识的传授”,“少能力培养的措施”。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

(二)拨动两根弦:子课题和微型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各个学科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内容面广量大,须分层次研究。我们按课题方案设计,把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研究。

各学科的教科组长根据确定的子课题,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具体研究方案。为进一步完善各种课题的实施方案,并规范过程管理,我们要求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专门印制了关于课题研究工作的资料,带领大家学习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等,消除课题研究工作的神秘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课题组定期活动,每次定专题、定内容、定任务,明确每一阶段研究任务,并按区教科室要求做好每月资料上传区课题网工作。

全校教师围绕主课题、子课题,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我们的“草根式”微型课题研究坚持“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地认真扎实开展。教科室组织校内教师围绕主课题积极申报微型课题,把科研活动草根化。在大多数人申报的基础上,学校择优选择了10个微型课题参加片内的交流活动。在片微型课题研讨活动中,我校教师能围绕课题执教。围绕微型课题研究,与会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辩课活动,并且一一围绕各自承担的微型课题,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三)协奏一首曲:规范谱曲五回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亟待重建好规范,以规范来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重构规范曲曲折折,经历了纲领:引领指导――采集:全面覆盖――分析:寻找共性――审议:删繁就简――实践:回归学科,指导课堂这五回谱曲。

第一稿――纲领:引领指导。课题组人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教师教学行为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对课前教学准备行为、课中教学实施行为、课后教学后续行为具体分化为各种行为,在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一个总体纲领,并明确了编制思路,形成教学行为规范第1稿。

第二稿――采集:全面覆盖。教师从教的学科不同,思考的立场也会不同。而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决定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为尽可能地考虑学科及教师的个性特点,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重建不同学科的教师行为规范标准。

第三稿――分析:寻找共性。每个学科呈现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标准是丰富多彩的,考虑也是不周到的,涉及的面是单一的,但存在共性的内容。我们将这些共性的内容汇聚起来,学校总体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也就形成了。当然,这期间我们慎之又慎,既集中大家的智慧,又充分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

第四稿――审议:删繁就简。课题组人员根据各学科逐步调整形成的行为规范,进一步研讨,结合教学实际,删繁就简,又重构了学校总的行为规范和各学科的行为规范。

第五稿――实践:回归学科,指导课堂。各学科组教师回归学科,用规范来指导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学校总体规范有了,但具体到学科教学还必须回归到学科个性,依托学校总体规范制定分学科的规范标准是必须的步骤。学校目前分8个学科制定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共性和个性相互依存,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作用。

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如此循环往复地研究探讨、实践调整,老师们心中研究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最终重构了比较完善的学校总的行为规范和各学科的行为规范。

三、初步的研究成果(略)

1.增强了教师的认识,浓厚了学校的科研氛围。

2.提高了课题人员的实战能力,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3.形成了一套理性层面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及各学科教师教学行为评分标准。

教师行为规范范文第3篇

我校早在2001年实施学分制时就提出开设人格与行为规范教育课程,即借助班会课,结合学校不同时段的主题活动,设计有针对性、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主题,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职业技能学习同步进行,学生学习合格给予2个学分。十多年过去了,面对社会深刻转型、思想日益多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中职学生呈现如下特点: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心理困惑、心理冲突较多;情感脆弱,自信不足;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组织纪律观念差;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就业、创业意识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格与行为规范教育已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此外,强化德育教育是培养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对中职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可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人格和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开展教育,常常借助主题班会,或者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来介入人格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由于能力本位的思想影响,往往比较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格与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视不够,而且多流于形式,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内容,鲜有针对性强的校本教材可依。因此,教育时效性差,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新形势下,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人格和行为规范教育校本课程亟待开发建设。

我校以申报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为契机,以科研引领、班会课为载体、全体班主任参与创建新形势下中职人格与行为规范教育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德育必修课及《心理健康》选修课的有效补充,使之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相结合,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有别于普教的人格与行为规范教育。

二、实施内容与过程

根据我校历年来成功举办的主题班会课、文明礼仪讲座、爱国主义和公民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艺术节、技能节、社团活动等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成功做法和人文资源,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整合、归类、提升人格与行为规范校本课程内容,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并形成教材和教学课件。

中职人格与行为规范校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行为规范、专题教育、塑造健康人格、规划职业生涯、企业与职业等五大方面,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学期。九月:(1)解读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2)庆祝教师节。十月:(1)庆祝国庆;(2)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十一月:(1)了解专业、确定目标;(2)参加公益活动。十二月:(1)了解校园文化内涵;(2)法制教育。

第二学期。三月:(1)学雷锋、在行动;(2)学习专业,掌握知识。四月:(1)祭奠英烈;(2)积极参与、展现自我。五月:(1)学会交流、学会包容;(2)诚实守信。六月:(1)了解企业文化内涵;(2)禁毒教育。

第三学期。九月:(1)文明礼仪;(2)感恩教育。十月:(1)国庆献礼;(2)垃圾分类教育。十一月:(1)提高能力,培养技能;(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十二月:(1)解读企业规章制度;(2)新年梦想。

第四学期。三月:(1)职业行为规范;(2)青春期教育。四月:(1)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直面挫折、树立自信。五月:(1)认清形势、正确抉择;(2)求职简历的撰写。六月:(1)求职礼仪;(2)融入职业、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三、成效

教师行为规范范文第4篇

新课改理念对“言传身教”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给学生留下反面的议论话题,更不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笔者所在的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讨工作:听课定期有,评课动真格,反思限时交,改进没商量。制度化及常态化的浓烈氛围,打造了一支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过硬且进取意识很足的师资队伍。身在其中,不可以不求进步;久处其境,不担心不能成长。有幸的是,笔者长期接受熏陶、经受锤炼,已成为学校的体育学科带头人;更有幸的是,还获得了时常被邀请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常规视导活动、担任体育教学比武课评委工作机会。笔者对几年来的所闻所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感触颇深。

二、案例描述

1.预设不充分引发的尴尬

片段一:乱了之后的哄堂大笑

2008年11月,市教育局为了了解各学校的真实现状,对部分学校的常规管理及教育教学状况进行了一次突击性检查。我所在的组被抽调至一所农村初中去视导。抵达该校后,我们一行径直前往操场。稍作等待,上课信号发出了:只见一群学生懒懒散散地步入操场,某一体育教师一边拉上衣的拉链一边急匆匆地奔向学生群,吆喝学生跑步进入“指定”地点。课的开始是集合整队,尽管该教师大喊大叫了近五分钟,但队伍始终未能成形且学生仍然喋休不止。于是,该教师走进“队伍”,“请出”一名异常“活跃”的学生。当他转过身背对学生时,随即便是一阵接一阵的哄堂大笑。糟糕的场面,使得该教师如坐针毡似地挨完了一堂课。

课堂因何而乱?是因为该教师平常对学生不作严格要求,学生散漫惯了;更主要的是,该教师因我们的突袭,紧张得忘带口哨,无法发挥鸣示作用。学生为何哄堂大笑?是因为平时课堂上着装随意的他,突然着新运动服装,由没来得及撕下的标签频频飘动而引发的。

倘若该教师在课前作了精心准备,那会如此尴尬!

2.陈述不到位引起的混乱

片段二:争抢后的口角

这是小王老师的一堂体育课。课的开始,师:本课内容:篮球、跳绳。练习形式:分组轮换。要求:(1)先男生,后女生;(2)严守纪律,注意安全,积极参与,团结协作;(3)准备活动结束后各组领取器材到指定地点练习,老师巡视,15分钟后听哨声进行轮换。当学生慢跑、完成徒手操后,不由分说,疯抢起篮球和绳子。抢先得手的,沾沾自喜;抢不到的,神情沮丧;同时“拥有”的,决不松手,手上使劲,嘴上骂咧。很长时间,局面处于失控状态。

本堂课,小王老师的内容安排无可厚非,形式呈现无需推敲。乱的原因是交代不清:(1)男、女生组,哪一组先练习篮球后练习跳绳?(2)每组领取的器材数量是多少?(3)各组派谁领取器材?

如果小王老师陈述到位了,课堂会混乱吗?

3.指导不科学酿成的后果

片段三:本不该发生的事故

这是本组杨老师上学期开设的一堂教研课,内容是《障碍跑》。该课的主体部分是以小组接力赛的形式展现,设计是:起跑跨过一块平放的横海绵垫钻栏架负重(提哑铃)跑绕杆后折返将重物放回原来的区域快速回起点交接棒(与队友相互击掌示意)。整堂课,学生非常活跃,练得十分投入,较好地体现了速度、灵敏、柔韧及力量等素质。然而,在第二轮比赛即将结束时,出现了意外:一名同学踩在滑动的海绵垫上身体失去了平衡,扭伤了脚踝;另一名个儿较高的同学钻栏时头顶横杆趴在地上,蹭破了手皮。两起事故,使精彩的课堂打了折,更给杨老师的心理蒙上了阴影;学生疼在身上,杨老师疼在心上。

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二:一是器材的放置与调试出了问题,如应将海绵垫作适当固定,即使练习者失误,踩踏后用力后蹬,也不影响安全;应将个儿较高的学生编成一组,适当提升栏架的高度让其练习。二是杨老师虽然反复强调了安全,但没在海绵垫旁标识起跨线,造成了“步点”意识不强学生的频出失误;对于钻栏,杨老师只鼓励学生勇敢穿过,而没有在“巧”字上做强调(猫腰穿行)。

想必,杨老师会永远铭记这一课!

4.展示不精彩导致的平淡

片段四:一堂罕见的劣质体育比武课

这是我市教育局前年11月份组织的由部分体育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的比武课,课的内容是《篮球运球绕杆上篮》。作为评委,我观摩了全程,大部分参赛选手留给我较好的印象:运球娴熟、绕杆灵活、上篮似“嫦娥奔月”。然而,一名姓夏的年轻教师所授的课却让人大跌眼界:整堂课,讲解及示范近15分钟,准备活动及队伍调动近10分钟,课堂小结及组织放松活动用时5分钟,组织学生练习的时间仅15分钟多一点。更令人不解的是,除课堂组织无序外,作为年轻教师,其“蹩脚”的示范引发了学生的N次嘲笑。

笔者在纳闷之余产生了诸多疑问:该老师有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怎么过关的?所在学校的领导、同行平时对他是否关心、帮助过?他有没有想过如此不佳的业务素质是在误人子弟?……

笔者通过其平淡的比武课推测:他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肯定有抵触情绪。

5.提问不恰当产生的低效

片段五:未作精心设计的徒劳提问

这是我市教育局去年6月份组织的职称晋升评优课,课的内容是《立定三级蛙跳》,授课时间为20分钟,授课对象为我市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笔者选用参赛者马老师与学生的部分课堂对话进行描述: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什么是立定三级蛙跳?

学生良久犹豫……

生1:没听说过,更没看到过。

生2:老师,你示范一下不就行了呗!

师:跳跃的方法有很多,你们会几种?

生甲:像跳远一样的跳,还有像跳高一样的跳……

生乙:我会向上跳、向下跳,还会向前、向后、往左、往右跳。

课堂立时爆发出赛过欣赏赵本山表演小品时的“爽朗”笑声,连我等其他评委亦忍俊不住。马老师面红耳赤,很不服气地继续他的提问。

师:像青蛙一样的跳,会吗?

生A:老师,人类比青蛙高等,为什么要向它们学习呢?

生B:不会。青蛙是四条腿跳,而我只会用两只脚跳。

整个课堂长时间被笑声淹没……

其实,生2的回答已经很好地提醒了马老师,他为什么不去顺应呢?示范一下,择其要点讲解,不就行了吗?再者,在不了解学情时,马老师应该作摸底性的提问,压一压学生的调皮度,避免成为别人的笑料。20分钟多宝贵,岂容出岔?

笔者坚持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切题、直接、简单,切忌绕弯子、兜圈子!

6.评价不客观带来的麻烦

片段六:其实我做得比丹好得多

说来惭愧,这是笔者课堂上的一幕。

师:同学们,本堂课进行“肩肘倒立”测评,请大家认真做准备活动,特别是颈部、腰部要充分活动开;没有把握的同学,在测评前,可到备用垫上练习几番;感觉好的同学,准备活动之后,可以先测评,测评完毕,去打篮球。

说实话,打篮球,谁不乐意?

准备活动之后,吴艳秋等七名女生率先来到测评场地,要求测试。刚开始,我的测度很严,目的是促进学生提升动作的品位。七名同学测评结束,我给吴艳秋打了9分的最高分,她们愉快地奔向篮球场。

接下来的测评,情况不妙,不少同学动作完成得很勉强。为了增强同学们的信心,我“慈善”地放松了测度,如给本来只具中等水平的丹同学也打了9分。

在课的结束阶段,我公布完测评结果,准备宣布下课。这时,吴艳秋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江老师,丹也是9分,公平吗?其实我做得比丹好得多!面对她的突然发问,我还真找不到“站得住脚”的理由来解释。

也许我的出发点不坏,但随意放松测度,可能会自找“麻烦”,特别是对优秀生来说,有失公允。课后,我与吴艳秋同学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给了她客观的交代。

除以上六种描述的案例外,笔者认为还有其它,如反馈不及时错过的时机、管理不给力付出的代价、观察不仔细造成的误会、倾听不耐心形成的偏见、反思不深刻妨碍的进步等,在此不再赘述。

三、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描述的是笔者所知的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涉及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等方面。在全国众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中,它属于少数现象,甚至是某一集体中的个别现象。“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联想到这一俗语,笔者在反思的过程中,油然萌生了与之异曲同工的“警言”:教师“烂”一个,学生“烂”一片。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万万不可漠视这一现象,应设法通过有效途径及早做好转化、改进工作。

关于“规范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这方面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已撰文在各大报刊、杂志上进行了科学的、鲜明的、精辟的论述,也有不少权威人士深入到全国各地作了这方面的专题报告。通过学习,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专家们的见解很独到、论证具说服力,令人折服!赞叹之余,笔者斗胆对此提供一些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1.造就“旗舰教师”,有效地发挥他们在引领中的辐射作用。2.打造“结对工程”,创设比、教、赶、帮的氛围。3.组织开展“体育语言”、“动作示范”及“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等竞赛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讲解质量及效率、持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及培养教师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4.强化教师的心理素质,如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体育教师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耐挫力较差,多听他们的“推门课”,及时与之交换意见,促进他们尽快成熟。

教师行为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电子废弃物;规范回收;非规范回收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3.29

中图分类号:F713.2;X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3-013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from the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recycling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view,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ewaste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and its fact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emotional and ra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belongs to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recycling orientation respectively. Variables such as recycling attitude, knowledge and situation perception influence emo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and have no casual relation with ra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Subjective standard affects recycling attitude. Situational factor can directly affect recycling attitude and adjust the recycling attitudes influence on emo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Key words: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ewaste; standard recycling; nonstandard recycling

提升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效果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1]。但我国同时存在规范回收和非规范回收两种形式[2]。其中,非规范的个体回收商是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主体,它们缺乏电子废弃物拆解、处理技术,处置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反,有能力对电子废弃物进行专业处理的规范回收企业却因回收不到足够的电子废弃物而长期停工。为鼓励电子废弃物流向规范回收处理企业,国家从2012年开始实施拆解补贴。在一系列政策带动下,虽参与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规范回收企业明显增加,但其回收的电子废弃物仍不足总量的60%[3]。为此,本文将通过辨析规范回收和非规范回收两种形式,并在审慎处理电子废弃物回收的理意向和感意向的基础上,研究居民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

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在社会行为领域,一个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是计划行为理论(TPB)[4,5]。TPB已被成功应用于行为研究的多个领域,并且绝大多数研究证实它能显著提高对行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TPB目前不仅广泛应用于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6],在电子废弃物回收领域中也经常被使用[7]。

1.2 研究假设

在标准的微观经济学模型中,个人决策受利己动机的驱动。但也有实证研究却表明,更多的人们自愿提供这些公共产品[7]。对公共利益做出贡献的人通常是受到道德压力,而不是纯粹的自我利益[8]。可见,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行为主体的行为意向存在理(实际做什么)和感(应做什么)的区别。大量实证研究证明积极的回收态度对回收行为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现有文献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给出一致的研究结果[9]。为此,可假设:

H1a: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态度影响感性回收行为意向;

H1b: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态度影响理性回收行为意向。

通常,居民拥有的电子废弃物本身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方面的知识越多,其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应越强。类似的,居民感知到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所面临的形势越严峻,其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越明显。正如许志端指出的那样,居民对目前的环境状况越悲观,将促使他们更加支持环保政策和行为[10]。于是,可假设:

H2a:电子废弃物的回收知识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H2b:电子废弃物的回收知识对理性回收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H3a: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形势感知影响感性回收行为意向;

H3b: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形势感知影响理性回收行为意向。

主观规范对回收行为的影响有很大不确定性。一方面,其对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已得到研究支持。如,在蓝英的研究中,主观规范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行为有显著影响[11]。但在其他情况下,其影响甚弱,这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如此。故假设:

H4:主观规范影响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态度。

对于知觉行为控制变量,蓝英认为,可将其分为内外两种因素[11]。内在因素包括缺点、技巧、情绪等;外在因素包括资源、机会、障碍等,属于情境因素范畴。Linda指出,情境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被态度因素中介[4]。同时,它还可调节态度等动机因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外延的复杂性,本文使用相对更明确的情境因素变量,并假设:

H5:情境因素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态度有正向影响;

H6a:情境因素调节态度对电子废弃物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

H6b:情境因素调节态度对电子废弃物理性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

根据前述假设,形成了本文研究的概念性框架(图1)。

2 问卷调查与检验

2.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为峨眉山市。

2.2 问卷设计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借鉴相关研究[6,7,10,12]设计问卷。包括变量和社会人口属性两大部分。变量包含电子废弃物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理性回收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情境因素、回收知识、回收形势感知共23个因素,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社会人口属性包括性别、年龄等6个指标。

2.3 问卷调查

为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在部分大学生中进行了初测,根据测试结果和个别交流修改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在2014年9月完成,调查对象为峨眉山市城市居民。调查方式是随机从该市小学中选择学校和班级,并将印制好的问卷发到调查对象班级的学生,由其带回家交给家长填好后交回班级,再由调查人员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72份,收回840份,回收率为96.33%。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768个有效样本。分析表明,样本基本情况与实际吻合,具有较好代表性。

2.4 信度与效度检验

数据检验与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为评价调查问卷的内在信度,采取Cronbachs α系数进行度量。结果表明,样本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1,大于0.7;各变量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效度包括内容效度与建构效度两种。采用专家判断法和重复测试法确保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对建构效度,用因子分析法加以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847,远超过0.7;Barrletts球形检验中,X2统计量为4668.132、显著性水平为0。

3 数据分析

3.1 因子分析

为简化影响因素并实现降维目的,对回收知识、形势感知、态度和情境因素、主观规范等变量所属因素进行因子分析。这5个变量都通过了KMO和Bartlett检验,且显著性都低于1‰、KMO值都大于0.7(表1)。同时,这5个变量所属初始因素都分别提取了一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均超过70%。这再次证明调查问卷质量较高。

3.2 多元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情境因素、主观规范与回收态度之间,以及回收态度、知识、形势感知与感性回收行为意向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为检验前述假设,了解情境因素、主观规范对回收态度,以及回收态度、知识、形势感知与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分别以情境因素与主观规范,回收态度、知识、形势感知为自变量,以与之相对的回收态度、感性回收行为意向为因变量,作多元回归分析(表2)。

由表2知,两个回归模型显著性都小于1‰。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主观规范和情境因素回收态度的直接影响,且情境因素对回收态度的影响要强于主观规范对回收态度的影响。由此,H4和H5得到研究支持。同时,回收态度、知识、形势感知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回收形势感知、态度、知识。该结果也支持假设H1a、H2a、H3a。进一步以理性回收行为意向为因变量,回收态度、知识、形势感知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Sig.为0.45,远大于0.05,表明该回归模型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即,回收态度、知识、形势感知对理性回收行为意向不具有影响作用。可见,H1b、H2b、H3b不成立。

3.3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已明确回收态度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为深入洞察情境因素在回收态度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影响中的调节效应,下面将情境因素作为调节变量继续实施分层回归分析和分组回归分析。作分层回归分析时,将回收态度作为第一层、情境因素作为第二层。结果表明,引入情境因素变量后,回归模型仍然显著。同时,R2系数等明显提高,回收态度变量的Beta值则明显下降。这证实了情境因素在回收态度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中具有调节效应。当因变量改为理性回收行为意向后,无论是否引入情境因素变量,以回收态度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H6a得到验证、H6b则被否定。为更好地理解情境因素变量在回收态度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影响的调节效应,下面考虑情境因素变量的具体因素,就回收态度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做分组回归。结果表明,情境因素变量的4个具体因素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即分别只有选择“最赞成”的样本,态度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才具有影响作用,而且Beta系数均比前述用整体样本进行回归的Beta系数0.129都显著增加。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出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模型如图2所示。

4 研究讨论

回收态度对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存在差异,它只影响感性回收行为意向而不影响理性回收行为意向。可将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理解为存在于居民心中的某种“理想状态”,是未考虑自身利益下的一种选择。与理性回收行为意向关注直接和眼前因素不同,感性回收行为意向更关注间接、远端因素。也即,对一些居民而言,如不影响自己的根本利益,他们还是乐意选择环境更友好的规范回收方式;相反,如果涉及到自身利益,其回收行为选择要理性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在理性回收行为意向选项中,选择规范回收的样本大幅下降至43.0%,明显低于非规范回收。可见,感性回收行为意向本质上属于规范回收导向,而理性回收行为意向则更偏向于非规范回收。

主观规范本质上是个体感知到的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其来源具有多样性。从被调查对象选择结果的描述性统计看,“公民责任感”因素的均值最大,达到3.75;其次是“法律”因素的均值,为3.64;再次是“社会舆论”因素,其均值是3.48;均值最小的是“近邻”因素,只有2.92。该结果与其他一些研究结果似乎不一致。其实,这不仅不矛盾,反而相互印证。事实上,本文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主观规范对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不产生作用,只是影响回收态度,而且其影响强度也不高。主观规范四个因素的均值差异只是表明,在态度层面,相比“近邻”,其实居民潜意识更多的是受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影响;“公民责任感”的均值最大,说明大多数居民还是意识到自己在资源环境问题上是负有道德责任的。

情境因素影响回收态度,表明如果达不到期望的条件,居民的回收态度就会改变。同时,虽然情境因素并不直接影响电子废弃物的感性回收行为意向,但却证实了其在态度和感性回收行为意向之间的调节作用。分层回归显示,情境因素的全部4个因素中,只有选择5分的样本,情境因素对电子废弃物感性回收行为意向才有显著影响。同时,从表3知,在情境因素中x择5分的样本,其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均值都高于选非5分的样本。这意味着,对情境因素相关的回收条件要求越高的居民,其内心越支持电子废弃物的规范回收,故也就具有更强的感性回收行为意向。此外,在一些研究中,通常认为“上门回收”是影响大型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影响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的“社区回收”情境因素中,选5分的样本达到420个,占全部样本的54.69%。同时,表3的情境因素中,“社区回收”因素的均值最大,为4.17。这表明,“上门回收”虽然是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受上门回收的时间、频率等被动因素限制,居民更愿意选择社区回收方式。该结论也得到其他研究的支持[13]。除了方便性考虑,这还与社区回收的归属感[13]和社区压力[8]等因素有关。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存在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和理性回收行为意向两个维度,既有文献研究中的回收行为意向本质上属于感性回收行为意向。考虑到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的规范回收导向,而理性回收行为意向本质上反映非规范回收倾向。故在电子废弃物,特别是其中具有“高成本”特征的大型废旧家电的回收行为研究中,要避免高估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对规范回收行为的预测作用。

回收态度、回收知识和回收形势感知影响电子废弃物感性回收行为意向,且与理性回收行为意向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意味着,不能用回收态度、回收知识和回收形势感知预测理性回收行为意向,更不能用其预测居民的规范回收行为。

主观规范不直接影响电子废弃物感性回收行为意向,而是通过回收态度发挥作用。情境因素直接影响回收态度,也调节回收态度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

5.2 建议

回收态度影响感性回收行为意向表明,居民“内心”是支持规范回收的。只要能够逐步改善规范回收条件,降低参与规范回收的各种成本,就可得到他们的支持。

对情境因素持不同态度的居民宜采取差异化策略。比如,对那些在回收态度上坚定支持规范回收但因回收条件限制而不能实施的居民,改善回收条件很重要;而对在回收态度上不认同规范回收的居民,如何通过增强其对规范回收的了解和重要性认识,改变回收态度就很关键。

主观规范各因素对态度的影响差异意味着,在中国推行规范回收,具有强制作用的法律要比周围其他人的影响更有效。从该角度看,完善相关法律并加强执法力度是必要的。同时,从对回收态度的影响可知,如何使居民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有助于促进电子废弃物的规范回收。

居民对社区回收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因此,在今后的电子废弃物规范回收实践中,积极推进社区回收值得尝试和努力。

对感性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上,回收行为感知相比回收知识的重要性表明,宣传非规范回收产生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比宣传回收知识更有意义。

6 结语

研究结果仅部分支持TPB理论。将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意向区分为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和理性回收行为意向的研究结果,不仅说明在回收行为研究中避免被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的结果误导甚至“欺骗”的重要性,也提供了避免发生类似错误的可行方法。当然,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包括通过小学生家长填写调查问卷可能导致的样本代表性问题,部分讨论结果的证据充分性问题,以及限于篇幅本文没有提供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的社会人口属性差异方面的分析内容等,需在未来研究中解决。

参考文献:

[1]杜茂康,陶波,朱圆.基于三方博弈的废旧家电回收逆向物流激励推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4,28(12):55-59.

[2]Xinwen Chi,Mark Y L, Wang,Markus A, Reuter. E-waste Collection Channels and Household Recycling Behaviors in Taizhou of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80:87-95.

[3]叶文.废旧电器回收新补贴标准出台[N].中华合作时报,2015-12-15(5).

[4]Linda Steg,Charles Vlek.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309-317.

[5]Iosif Botetzagias,Andora-Fani Dima, Chrisovaladis Malesios.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Recycling:The Role of Moral Norms and of Demographic Predictor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5,95:58-67.

[6]Calvin Wan,Geoffrey Qiping Shen,Ann Yu. The Role of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Measures in Predicting Recycling Behaviour in Hong Kong[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4,83:141-151.

[7]Jean-Daniel M.Saphores,Oladele A, Ogunseitan,Andrew A, Shapiro.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A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n Analysis of E-waste[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2,60:49-63.

[8]Kiriaki M, Keramitsoglou, Konstantinos P, Tsagaraki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signing A Recycling Scheme towards Maximum Public Acceptance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3,70: 55-67.

[9]尹洁林,葛新权,郭健.大学生电子垃圾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预测,2012,31(2):31-37.

[10]许志端.我城市消费者废旧手机回收意愿研究[J]. 商业研究,2011, (5):185-189.

[11]蓝英,朱庆华.废旧家电回收管理中消费者参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7):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