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新技术教育事业体育教育科学化教育理念
一、科技产品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影响
伴随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理念中也渐渐产生了新的局势,科学技术也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给当代的体育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科学技术产品引入对我国教育模式以及理念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变革意义,是当代教育事业里程碑式的变革。面对这个时代大步的前进,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模式只会导致教学成果的停滞不前,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当然不能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求。怎样将新鲜的当代科学技术产品荣誉体育教学当中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管理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体育教育的模式,将先进技术产品带入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科技产品的引入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全新突破,是一项划时代的意义。
科技产品的引入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将大大提高教学成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科技产品不仅仅可以提高科学性的教学成果,更是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义。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有的人很不赞成这样的变革,但是只有通过实践的经历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创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氛围,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这些科技产品在体育教育过程当中的应用价值。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地域性的差异,一些地区在教育上仍旧有着很大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体育这样的非主要科目,所以科技产品的融入显然很难实现,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重视当代教育的现状,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到先进的科技产品是我们所有人应当付出的责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技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因为科技产品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还在发展阶段,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科技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案得以帮助科技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科学化教育,是在区别于相对传统单一的模式化教育的环境下提出的,是一种差异化教育、引导式教育。科学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为依据,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不断完善科技产品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影响
目前由于我国科技产品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模式发展尚未完善,所以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缺憾和不足之处。随着科教兴国与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飞速发展,这些年来我国也更加重视科技产品在教育上的应用完善和改进。科技产品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最后以便达到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和创新。科技产品之所以对教育领域有如此划时代的意义,是由于科技产品其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
科技产品的引用有效地将个性化教育简单化,生动化,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做到教育个性化,是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的。关于个性化教育,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可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大多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性化理论的突破和个性化的重要性上,而对中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的方法探索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匮乏,对于性格习惯更为活泼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就更加应当充分利用科技产品所具有的独特性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所以科技产品对于个性化教育和学习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学理论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应当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增加人科技产品的运用,以便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就我国教育行业的现实状况而言,科技产品的运用普及应用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阻碍。事实证明简单传统的课本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加强科技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引用更是需要整个教育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互助。
支持服务是科技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宗旨是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调用各种资源,接受关于学习的全方位服务,以获得学习的成功。建立和维持一个高效灵活、强有力的支持服务子系统是有效地开发、管理和实施远程教育项目的保证。但当前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服务并不尽人意,导学和答疑的手段都还十分落后,服务方式也受到诸多限制,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策略性。欲改变支持服务的被动状况,提高支持服务的质量,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进科技产品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结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作为新鲜事物的教育类科技产品来说其发展趋势也是存在了许多的复杂性,将其投身在教育领域中,发展结果必然是一片光明的。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势头虽说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基础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刘黄玲子,李向荣.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2, (5) 15-21.
[2]王士同,陈慧萍等.人工智能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5.
[3]赵蔓,何千舟.面向21世纪的《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4):131-132.
[4]刘大有,杨鲲,陈建中.Agent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软件学报,2000,11,(2).
[5]祝智庭.信息技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关键词:语文教育;读经;复古;师古
语文学科的尴尬现状,首先并不是由语文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整个文化环境和学科生态系统决定的。因此,教学的改革,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内部,而应关涉整个教育观念,乃至整个应试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观察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的过度解读和误读问题当前的阅读试题内容,选用了很多作家的作品片段,但有些作家表示,自己去做这些阅读题却连一半分数都拿不到。当然,作家不会做阅读题并不仅仅是过度解读的问题,这与考试模式和训练题型有关,但过度解读确实是语文教育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笔者以为,语文阅读题应该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考辨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而非肢解语段,吹毛求疵地问:“作者写‘下雨了’,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剖式的分析背后,常常也解构了文学作品的美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是无效的。
(二)模式化严重,缺乏个性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思维已经严重模式化。他们看到阅读题中的比喻句,就得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而在选取议论文素材时,往往就是乱搬司马迁等古代名人事迹。如此程序化、模式化,何谈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养的低下是当代国人愈来愈严重的问题。网络上的胡言乱语、生编乱造不规范处处可见,甚至很多人在公众场合、重要场合都口不择言,不能规范表达。对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文艺青年们聚在一起的话题,也是张口叔本华,闭口弗洛伊德,谁要是“子曰诗云”,别人只会当他在说冷笑话。这对于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十分不利的。在全球化视野下,对文化当然要采取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但是文化宽容首先不能丢弃自己的文化之根。在这样一个形势下,语文老师的焦虑之情就能够理解了。
二、对“读经运动”的反思
以台湾王财贵教授为代表的“读经运动”,之所以绵延十几年仍能轰轰烈烈,与笔者上文所述的社会人文状况有紧密的因果联系。笔者看过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演讲视频后,对他的大部分观点难以认同。王教授的这段演讲煽动性很强,作为演讲本身来说,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他传达的很多观点在逻辑上难以自洽,且许多例子都缺乏说服性。但,笔者在此只看他教育理念中的积极部分,其中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其一是加强对于经典文化的教育力度,其二是改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笔者深知中学生害怕文言文,深知他们在害怕而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的时候,就会开始厌恶文言文,而青春期的抵触和叛逆心理会把这种厌恶无限放大。这就是为什么北京高考中竟然有8%的人在古诗文填空题上一分不拿。这个现状毫无疑问是严峻的。但《论语》中有段十分经典的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笔者相信,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一定知道这句话的意义。如果说当前语文学科的现状是“不及”的话,那么私塾式的读经运动,则又显得有些太“过”!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石涛在绘画创作中提出“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意思是说,绘画不能完全临摹古人的画法,而应学习古人画中的气韵,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否则永远不可能成才。绘画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不能抛弃中国几千年的文学经典和文化传统,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师古人之迹而不知古人之心的人又如何担当得起民族文化复兴的大任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的“读经”“诵经”“背经”,所谓的“小朋友们跟我念”,所谓的先背再悟,都是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了。小朋友们背了经之后,有几人能及时自悟?悟是一辈子的事,等到小朋友们真正领悟了,他们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笔者认为,读经教育,应该是师古人之心而不是复古,复古是历史的倒退,古有古法,今有今法,师古仁人之心,便会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古人之迹,念十几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则很可能皓首穷经,一无所获。所以,改善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很重要,王财贵教授的“小朋友跟我念”式的教学方法自可聊备一说,不过笔者以为“读经”要适量,方法也要斟酌。教育者不能以学生背诵经典为目的,也不能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为目的,而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
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背经是一个尝试,但远远不足以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应该从儿童本位出发,迎合孩子们的口味,引导孩子们去读经。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就激发了很多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的兴趣,可谓一个不错的尝试。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古代典籍与儿童文学、绘本、歌谣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阅读,或者让孩子们表演一些历史故事改编的短剧。在古代经典的选择上,也需要慎重,整体上还是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且选择那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的内容。中小学生并不具备一个成年人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些古代经典如果不加特别的解释和甄别的话,很容易将孩子引入歧途。此外,虽然中国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照搬西方绝对不行,但在语文教育上,也绝不能一味偏重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很重要,万万不能从“读经少”演变成“只读经”,所谓的“扔掉语文课本”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当代中国的语文教育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的改良,而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一言以蔽之,我们当代的语文教育,应当师古人之心,而非开历史的倒车。
参考文献:
[1]石耀华.“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从近代语文教育史上几次读经运动说起[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6).
一般而言,在本科院校,安排了三个学期大约180个学时来学习现代汉语,而在专科院校,由于学生在校的总学时短,所以一般只安排大约120个学时。面临时间短、基础弱、而内容不变的三大压力,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提高效率。我们建议这样来安排学习进度:第一学期,学习绪论、语音、汉字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二学期则以词汇、语法、修辞为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专科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师,学生毕业后也主要从事初中和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而这个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夯实基础,具体包括拼音、汉字、词汇、句子的认知和使用。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汉语中关于语音、文字和词汇的内容。在掌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必须做到自己会准确地读写常用字及次常用字,能够准确恰当地理解并使用词汇和句子。
2 帮助学生夯实汉语拼音基础
对于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学好汉语拼音不仅是自己会写会念,还得做到能教学生读准写对。那么,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先摸底,再讲理论基础,然后辅以发音、拼写练习,最后检查纠正的方法。
摸底,即用试卷或口头测试的方式,测查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附试卷)若以百分为总分,必须要求学生达到90~95分以上。一般说来,由于学生的基础本身不够扎实,也因为学生平时对这些基础内容的忽视,再加上试卷的难度,能够达到要求的学生人数可能不多,但正是这个过程,既可以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受打击”之后意识到汉语拼音的重要。
理论基础即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隔音符号和声调五个部分。有些内容是学生相对熟悉的,比如字母表;有些则因学习时间间隔过长而模糊,比如声母表、韵母表;还有些则是学生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比如元音、辅音以及它们的发音过程描述等,我们再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在讲授过程中,记住汉语拼音方案是基础,在熟记的基础上在掌握理论。以声母表为例,一般来说,学生对声母的认识就是26个字母,会读会写,但能不能完全准确地读写呢?通过测查学生的读写情况,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要真正读准每一个声母,必须掌握每一个声母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方便学生今后的教学工作。讲授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过程,肯定会比较枯燥,可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绕口令来帮助学生学习。比如舌尖后音的声母sh,南方学生很容易念成舌尖前音s。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绕口令是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这则绕口令的好处在于全篇都是舌尖后音,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舌尖始终保持在与硬腭前部相接触的位置上,这样正好实现了发音要稳定的要求。另外,这则绕口令的妙处还在于通篇都用同样的声韵组合(shi),仅仅是改变了声调,还能够帮助学生区别声调,引导学生理解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便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了。比如,播放一些中小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片段或则摘录中小学生的注音作业,由学生来指出其中的不准确之处,并分析为何会出错,然后再由学生读出或写出正确的音。这个过程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在纠正他人读音时,不再简单使用“跟我读”的方法,而是能够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从源头上找到指导他人发音的方法。
3 务必写出正确的汉字
可以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识字,所以文字一章也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重点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中,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简单了解即可,关键是要掌握3000常用字和5000次常用字以及名篇名著中的一些生僻字。这是一项庞大的任务,黄伯荣主编的教材中有附录专门列举了容易写错的字,这可以作为文字部分教学的练习材料。
这个学习过程,似乎和中小学的识字课类似,主要是要求学生识记,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即穿插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汉字的“六书”,这既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理论,也可以成为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
掌握汉字的笔顺,也是重点。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多已不会一笔一划地写字,更有甚者不会写字,只会敲打键盘,所以难免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常常是错别字连篇。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对着词典写汉字,将词典中出现的常用字都写一遍,以熟悉汉字的写法。教师在此时,可将容易写错笔顺笔画的字点出来,重点强调。
将小学生作文引入我们的现代汉语课堂,要求学生重点从语音(因为小学生作文中允许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汉字)、文字、词汇方面修改,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让学生提前了解他们未来工作中将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借此综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谓一举多得。
4 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本校语文教育专业为专科层次,学生就业主要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应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关键词]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16-03
哲学上对问题的探究总是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维。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论述也依照此法,首先,阐明为什么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具有当代价值;其次,论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是什么;最后,对实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可能路径作一简要探讨。
一、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命运之追问
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在经历了一段蛰伏期后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意义。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如下:
(一)当代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于科学教育的“视域”之中
理论的产生总是扎根于一定的问题,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也不例外。斯宾塞所处的时代,英国率先实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生产力较之先前有了质的飞跃。生产力的进步,一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英国当时学校的情况却是另一番场面,学校中传授的是以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为代表的古典文化,缺乏实用自然科学的传授,这样就造成了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正是在此背景下,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应运而生。21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科技决定,是由掌握科技的人才决定的,这就要求学校培养能够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人才。而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大多数人的科学素养远没有达到基本标准,我国科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此外,在教育与社会密切联系的今天,教育与课程改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如何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斯宾塞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现如今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可以说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并没有过时。
(二)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教育论》一书中,该书一出版就受到了人们的大加赞赏。此外,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家所吸收,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可为我们今天实现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某些借鉴和启示。如斯宾塞认为在教育中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这是一条教育实践的真理,他还认为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任何形式的超越或是压抑都不会有预期的结果。斯宾塞在几百年前就能看到教育教学的真谛,可谓是有“先见之明”。此外,在具体的科学教育中,斯宾塞提出了实物教学,这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教育是一个重要启发。这表明,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是有其生命力的。
二、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之审视
(一)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思想源泉
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1.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2.培养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3.了解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2从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些目标并没有达成。大多数中小学校认为,科学教育就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就造成了科学教育目标的其他方面,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教育被忽略,影响了科学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到了应该比较知识的使用价值,选择最有利于人们的知识学习,以此引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很明显,斯宾塞主张学习科学知识的使用价值,必然是要发挥其在完满生活中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为科学知识而教”。所以,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诸如科学符号、科学概念之类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如探究精神、实证方法等。因此,科学教育不但要根据国家的需要传授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教育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二)为我们践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目前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法,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科学教育的目标难以达成。
斯宾塞曾经说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两个最重要而最被忽视的一般原则。一个是:在青年期同在儿童早期与成年期一样,整个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连带的原则是: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应该一直是内心乐意接受的”[2]80。此外他还讲道:“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2]63其意思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把引起学生的兴趣为目标,而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本质。故此,科学教育也应该把探究性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求知。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采用一些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方法,往往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的兴趣需要发生冲突。理想的做法是把科学教育教学直观化、实验化、生活化,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目标。
(三)为我们开展“文理沟通”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资源
新世纪,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于是,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这在客观上成为“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日趋结合的理性力量”[3]。而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依靠科技方面的力量远远不能解决,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尽管相关的环保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但如果人们的环保意识依然薄弱,环保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就呼吁我们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然而,我国在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和片面。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写道:“我们要注意还有一门与生产成就直接有关的科学,社会科学。那些每天看金融市场情况,了解当时行情……估计战争的可能性,而从这些材料决定他们经商措施的人们都是社会科学的学生。”[2]22斯宾塞还讲道:“让我们从父母的职责转到公民的职责。这儿我们要问,一个人要尽这些职责需要什么知识?我们不能说,尽这些职责所需的知识完全都被忽视;因为我们学校某些科目至少在名义上是同政治社会责任有关。此中唯一占重要地位的是历史。”[2]29从此可以看到,斯宾塞在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比较价值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把它们看作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科学教育中不应该对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扬此抑彼,而应该兼顾两者。故此,我们应该尝试采用综合化的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文理学科的教学。例如美国在1989年推出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报告强调,精选课程内容,而每门课程要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及必要的技能训练,打破以往人为的学科界限,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尝试既考虑到了学生全面发展,又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对我们沟通文理方面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参考与借鉴。
(四)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提供了指导原则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中有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265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评价是判断科学教育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贯穿始终,在对科学教育的态度上,也更看重科学教育功利性的一面,“使得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长期徘徊在工具理性的阴影之下”[3]。这势必会造成科学教育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结果导致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只局限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养成,致使科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偏离了科学教育的目标。
斯宾塞认为:“作为评价任何培养计划的最后考验,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它是否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愉快的兴奋……尽管从理论上看,某个做法似乎最好,但如果它不引起兴趣或比其他方法引起较少的兴趣,我们就应该放弃它。”[2]64对于科学教育来说,一方面应该努力促成学生在科学知识方面的进步,另一方面应该像斯宾塞所说的那样,看科学教学是否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兴趣倾向,这是衡量科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人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媒介,“人既是掌握理论的主体而成为理论的载体,又是实践的主体。理论与实践便统一在这个中介‘人’身上”[4]。没有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沟通其中,理论和实践只能是“两张皮”。所以,在实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方法上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亓殿强.科学教育原理与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一、强化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各方面事业发展的接班人,是促进国家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性人才,做好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能够让其掌握更多的学习知识的方法,提升大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能力,敢于探索新事物,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团结同事、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积极创新。
(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种信念价值,是其在探究过程中需具备的一种精神,从科学工作者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顽强的、健全的人格,在权威性的理论观点面前不会盲从,能够认识和体会人生价值。强化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是要学生培养较好的科学思维模式,也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热爱科学的精神,让大学生在学习之路中逐渐成长。
(三)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竞争不仅影响了我国生产力,还对世界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故而,组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在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方面意义重大。现今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培养一批批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打造创新型国家很有必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倘若大学生不具备科学精神,即便是学透了课本科学知识,在社会上也无用武之地,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方法是书本理论知识所不能代替的,而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才是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的基准,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大学生科学精神现状
(一)缺乏客观求实精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拿来主义”现象已不少见,大学生缺乏求真务实、创新、探究、挖掘真理的能力和精神。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时抄袭作弊、心浮气躁,希望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来满足自身需要,这严重背离了科学精神的实质[1]。
(二)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现今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最后的收效却不明显。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教师说过的话即便是错误的也不敢反驳,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差,缺乏对知识的欲望渴求。很多学生认为对真理的追求是天才的行为,不是自己所能办到的,在追求真理方面的自信心不足。
(三)缺乏敬业献身精神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薄弱,集体荣誉感不强,价值观念淡薄,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其在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重要性方面认识不够。在学校内就期望能够自我成才,却忽视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在群体中过分强求个人利益,未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此外,高校学生极其缺乏敬业献身精神,很多人不愿意追求、探索,献身于科学事业中,此种不愿探究、不愿创新的科学精神应引起三思。
三、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我国各大学校学生均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心中唯一的价值取向就是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来通过每次考试,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与文化知识学者地位不等,科学精神的培养根本就不被重视,很多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概念界定不清楚,根本就未认识到其重要性,也不明白科学精神与他们有何关系。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难以培养。
(二)科普工作不利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我国,科普工作开展力度相当薄弱,科普工作的开展也仅仅是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宣传,在弘扬科学精神方面工作落实不到位,科普宣传力度不足,科普技术手段落后。我国的科学团体与媒体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媒体不能很好的向大众宣传各种科学精神。现今我国很多电视节目都是以娱乐节目为主,在科学精神方面的宣传节目不多,公众对科普读物兴趣又不高,科学精神的宣传途径少之又少[2]。
四、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策略
(一)不断开展科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针对现今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现状,还应强化大学生的科学教育,从源头抓起。现今,我国科学教育是学校、社会两方面教育的薄弱环节,还需在此方面多做出努力。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处可培育出一个个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也是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大学校园是弘扬科学精神不可替代的场所,在大学校园内,应将科学精神作为当前其重点教育对象。其主要做法包括:第一、在教学所用的科学教材编制方面还应融入前沿科学、边缘科学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二、将传统科学教育过程中的重点传播科学知识,转变为现今的重点抓现代科学教育,现代科学教育还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抓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第三、选择最利于科学精神推广和使用的教学模式,比如研讨模式、讨论模式、探索模式等。第四、提问和考核要体现出多样化。在课堂提问时,不仅仅限于“什么是什么”模式。还应关注每一个所提问题的答案的“为什么”让学生习惯性、自主性的去探究、去挖掘问题,让他们养成勤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在科学精神培育过程中,还应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才能达到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此外,科技教育类课程还应与文学艺术类课程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健全人格。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科学精神教育
在1985年初期,我国相关制度体系就提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具有不断创新、勤于思考、敢于拼搏、实事求是的新型人才,而科学精神在健全人格、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虽然科学精神教育工作开展力度不足,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上取得了一定成效,那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育过程中,还应不断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并强化马克斯主义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极力否定无神论,让学生相信科学,远离迷信。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拥有不断进取、拼搏向前、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大学科学精神培育过程中,还应本着民主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其理念的根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人越来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科学精神的教育也不例外,应该维护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外部施加的支配和压力,只会引起学生不满,这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相违背。学生只有在个性化的课堂中才能够重新自信的进行探究、挖掘和创新,在生活中不会刻意的去改变自己,模仿他人。故而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进一步进行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和培养。
(四)强化舆论引导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到各个校园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电视、广播等现代舆论工具,来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工作很有必要。
舆论宣传机构可将一个个先进的、典型的事例为学生展现出来,让他们学习这些先进、典型事例中人物的勤奋刻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科学精神,学习他们尊重他人、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并通过媒体播放我国在地震中、洪灾中救援在一线的武警,在风霜冰雪中依旧坚守在自己岗位的战士,从而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