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课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成了共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设计前置作业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已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预习作业都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单词,虽然在任务型教学的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还会花较多的时间去教学学生能在课前获得的知识,造成教师控堂的时间还是比较多。但生本教育下,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前置作业(preset-homework)。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习、“先学”有导向作用。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第一?n时,笔者编写了一份学案,其中本课时的前置作业如下:
1. 小组利用音标拼读单词。组内利用互补原则,最大程度上组内每个组员单词读音过关:suggestion,comment,album,personal,special
2. 自主学习重点句型――提出建议和礼物的比较用语:What should I get my mom for her birthday?What / How about a scarf? That’s too personal/ creative enough.
3. 每位孩子带上曾经收到的礼物,并用英语描述。
Gifts(礼物): a scarf , a sweater, a CD , a book , an English dictionary, a soccer ball , a basketball, a notebook , a pencil case , a watch, a bicycle , a camera, a photo album, a calendar , some flowers an Mp4 , a pair of scarfs...
Comments(评价):interesting , boring , special , personal , creative , cheap, expensive, wonderful , creative enough ,beautiful useful ...
Example:I got / received on /when . /The best gift I have ever received is... I got it /them from ...That’s
.I like .
This is a gift that my friends gave me on my birthday /on Day. I think it’s .
二、凸显中心话题
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妙用组织教学的语句和巧设学生操练的文字内容,把所有课堂活动,包括课前用于活跃气氛的短片或音乐,紧扣本课时的中心话题展开,以凸显课时中心话题,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斧。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第一课时时,整合了教材,以新年为主线,贯穿新年赠送礼物这一中心话题。
1. 热身部分为学生齐唱Happy New Year,然后新年快到了,让学生猜测教师收到的新年礼物,学生分享各自收到的新年礼物,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如:礼轻情意重等。
2. 学生以pair work 的形式讨论有关为朋友、同学、教师或家人挑选新年礼物的话题,把本节课的重点句子引出来。这时,教师起着导学的作用,给予学生半控制状态。
A: What’s up? You look worried today.
B: I need help. New Year is coming. What should I get ... for the New Year?
A: Why don’t you...?
B: That’s too personal / boring...
A: Why not ...?
B: That’s creative enough. But ...
A: How about...?
B: It’s not special enough/...
A: What about ...?
B: Sounds good. I think she’ll / he’ll like it.
...
3. 处理本节课的听力Section A 2a & 2b。学生一起探究在挑选礼物时,应为不同的人挑选不同的礼物,教师可在此拓展,不同的节日,人们会赠送不同的礼物和赠送礼物时的注意点,也可涉及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小结本课的重难点。
4. 新年到了,学生要为他们的外教Mr and Mrs King以及他们的女儿挑选礼物。这个话题更开放,教师只给出一些tips。
5. 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任务,教师会经常收到儿子和女儿赠送的礼物,新年临近,请学生帮助教师挑选礼物,因为孩子的喜好差不多,要求学生为教师选择新年礼物出主意,给教师写一份E-mail。
教师不论在创设情境和任务布置时,还是在学生言语训练的内容和课堂评价中,自始至终没有偏离新年赠送礼物这一主线,用赠送礼物把各个教学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使各环节活动串成了一条线,形成了一个整体,突出了本课的中心话题――Gifts。
三、精心设计板书
在英语的许多课堂上,出现了“零板书”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教师竟未板书一个字。无论字词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黑板成了摆设。其实,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板书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就是一本“微型教科书”,不要因为有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板书的价值。笔者认为,在新的教学改革环境下,板书教学要回归到英语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提高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内容
毋庸置疑,将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科学课教学中,定能有效地增大课堂容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合理地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将大量鲜活的、与时展同步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师生的生活实践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感受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片断:(1)课件展示: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实验。叙述:同家之后每位同学都设计一个小草喝水的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下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2)课件展示动画资料:学生观看缺水、水污染动画资料,谈谈感想。
二、多角度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源于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其集图片、声音、动画、影像为一体的强大交互功能,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综合刺激,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科学课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将教学重点内容,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图表式、动画式、影像式等展示出来;将生产实践或生活实践摄制成影像播放出来;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教学《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感受到水与生命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片断:(1)谈话:水与我们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十分密切,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一种有生命的物体能离得开水?(2)学生讨论、猜测。世界上有哪一种有生命的物体能离得开水。(3)让同学在小组内举例说明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5)多媒体课什演示: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课堂教学片断:(1)谈话:每位同学从自己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知道我们人体内含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猪肉、鱼、鸡蛋、蔬菜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2)分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3)动手画画:指导学生在教科书扇形图上涂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比例)(4)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涂色扇形图。(5)映示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资料。(6)学生谈谈看完几种食物中含水量资料的发现。(7)小结:我们人体的含水量在65%左右,而且各种动物体内也含有水,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动态学习过程
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的事物活动,依赖于主体自身发展的反思。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将教学内容编制成系统完整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讲授时直接播放,让学生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教学效率,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 竞技化教学 人文精神
1.引言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体育课是以竞技化教学内容为主,所谓的教学竞技化就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体育成绩的最终评价都是经过几项身体素质测试或某几个技术动作来衡量,注重的是竞技化教学,学生被迫地训练和学习,是一种“纯生物学”观点和“唯技术主义”的偏颇;再加上高校体育课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跟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很难体现出大学体育的特点和优势。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与实施,目前高校体育正在逐步实现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改革。我们禁不住要问,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人们在不断求索,高校体育课教学是继续走以竞技化教学为主的老路,还是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呢?我们又将如何紧跟改革的步伐,顺应历史的趋势,这是目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2.竞技化教学产生的原因
2.1外部原因
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以竞技化为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咎其原因,这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所执行的体育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建国初期,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在经济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为了国家和地方的利益,采取了保全竞技体育的政策,国家的体育人力、物力、财力中的绝大部分投向了竞技体育[1]。因此,一切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和“侧重抓提高”的方针就应遇而生了。然而,随着这一举措的执行与实施,从建国初期我们的体育思想是“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到60年代的“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再到70年代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一直到80年代的“课课练、循环练习”等[2],这一次次的演变最终促使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的重点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也就势必造成今天的学校体育课以竞技化教学为主的局面的形成。
2.2内部原因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部因素起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国家的学校体育一直以来都是奉行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主的思想,加之至今体育院系的教师培养课程中竞技运动是主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使得竞技运动教学内容和近似训练过程的教学方法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3]。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难免会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第一目标,也就最终导致了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采取以竞技化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采用以培养和训练运动员的模式。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处于以竞技化教学为主的局面。
3.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中南六省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及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不难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状况。
3.1教学内容体系陈旧
根据中南六省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目前教学内容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但是在走访和调查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后,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各个高校对理论部分的教学几乎为零。这是为什么?是老师不会讲,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体育课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从“纯生物”角度出发,更需要以理论充实。我们不仅要重视“硬件”的发展,而且要注重“软件”的发展。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推铅球、短跑、跳远等项目均是从小学开始学习,学习便开始了体育学习内容,初中、高中乃至到了大学,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某些高校的一年级学生所学的体育内容是:复习巩固短跑的途中跑、起跑技术;学习冲刺技术;学习4×400米传接棒技术;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等等诸如此类的学习内容,还是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当代大学生,面对主要是以竞技化内容教学为主的体育课、面对盼望以久的体育课,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3.2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现在武汉市高校体育课绝大部分分为基础课和选项课两部分。大一为基础体育课,就是将中小学体育课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再炒一遍冷饭的所谓的打基础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扼制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体育课雷同于中小学体育课而缺少新鲜感。大二选项体育课,就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喜欢的项目或俱乐部,这也是以后高校体育课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是目前在体育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评价标准等转型期间,我国的教学改革需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怎么发展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3.3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基本上是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大家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指标的组成不够全面。具体表现是,目前实施的体育课评价没有体现“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化,而学生最担心的考试项目还是身体素质和技术。这反映了在评价标准等方面还须进一步调整。我们要淡化竞技,不应该刻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也不能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
“淡化”不等于“不要”。因此,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定考试标准时,应对有些项目进行不同程度地加工改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建议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定量+定性;定量的标准=实际标准+进步幅度;定性的标准=做人、会、不会自己锻炼身体;评价等级=优、良、中、差。
3.4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反映在“教不会”和“教不好”的问题上。即所教的东西离学生能独立进行这个项目相差很远,学生即便会了一些单个技术,但终究无法串联成某个方面的技术板块,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技术。而这些教学内容与高水平竞技运动技术的直接可比性又常常使得学生感到自己在体育课上所学的技术浮浅和不实用[3],因此常常丧失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从而导致对体育课的学习有抵触心理。
4.淡化竞技化教学,加强体育文化的传播
如果说到了后工业时代,人们将重视提高生活质量,把体育当作生活的内容的话,那么,娱乐体育教育的比重将会增大,体育也将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我们必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身方法和手段,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跑了多快、投了多远,学生的成绩有没有提高,等等。也就是说,根本的办法就是在高校里在体育教材与内容的选择上采取淡化竞技化教学的方式,以期达到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当然,我们说的“淡化”,绝不是说教材体系里不能有竞技运动技术,甚至也不是说我们的教材体系不能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主。相反的,“淡化”是指我们不应把运动竞技技术的传授当作体育教育目的的全部,也不应该以此为依据来组织教材,因此,我们必须对目前的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而要深入体育课教学改革,就必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知识、技能和习惯。毕竟学校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否成为一名体育人口。
4.1向健身性与文化性方向发展
体育的基础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便形成不了体育,也发展不了体育。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高校体育看成是跑、跳、投和球类活动,而应该发掘体育的文化内涵以满足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选取适宜发展学生身心的内容来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4.2向主动性与娱乐性方向发展
在高校体育课的内容选取上应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依据。有人曾经说过:“娱乐是发自于内心的,为了要娱乐身心,我们首先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竞技项目都有比较强的群众基础,一些新兴竞技运动项目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类教材进行合理选编,淡化竞技,注重健身,这对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以及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4.3注重人文精神方面发展
体育也是一个培养全面的人的过程,我们既要培养学生自身表层的高、大、健、壮、狠、准、美等形态、机能和素质水平,又要求培养学生自身内层理念上的情操、志向、意志、毅力和协作拼搏精神,更要求培养学生自身深层的意识、心态、气质、灵感、哲理、韬略和文采等智慧潜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人体的纯生物学效益、运动学效益和动力学效益,而应从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寻找效益,将学生真正视为身心统一体,并在教学和训练中综合运用科学手段和人文手段,将伦理学理论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来,强调体育教师的师德和义务,即社会责任感、公正、爱心、庄重、尽心尽责、值得信任等,并着力于建立和保护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过程中的授与受之间涉及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道德关系准则。人文精神培养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对高校体育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5.结论与建议
5.1积极主动地对我们以往所形成的以竞技化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淡化竞技化教学注重健身和人文精神。
5.2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多样的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这些都要体现出淡化竞技化教学。
5.3体育教师本身的观念转变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学生需要什么、老师教什么”的现代体育教育思想。
5.4体育教学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发展(向健身性与文化性方向发展、向主动性与娱乐性方向发展、注重人文精神方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于芳,刘定一.“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学刊,2000,(1):92-95.
[5]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一、到底是“效率”还是“效能”?
每一个中国教育人对“减负增效”这四个字一定都不会陌生。但每当我们谈及“减负增效”中的“负”与“效”到底指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却难以究竟。也正因为不够究竟,才会对“减负增效”存在着诸多误解,而这些误解常常将我们的教学改革引入歧途,深陷泥淖,难以前行。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对“减负增效”这个概念主要存在着哪些误解呢?受本文主旨之限制,先暂且不谈人们对“负”的误解,只谈人们对“效”的误解:很多人把“减负增效”的“效”理解为“效率”而非“效能”,虽是一字之差,但其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因为“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当教学追求指向“效率”的时候,则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上的急功近利,贪多图快,直接灌输。然而教学不是搬砖头,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过度追求效率的教学往往是忽视过程价值的教学,牺牲品质的教学!追求“效能”则不同:它是指向价值创造的,是量与质并重的,是效率与效果兼顾的,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协调统一的。且当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发生冲突时,长期目标是首要的,即战术必须服从于战略。当教学追求聚焦于“效能”之时,教学活动才能高瞻远瞩,徐疾有度。
那么,我们的教学现状如何?依据笔者近几年的课堂观察及相关资料研究,似乎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论:当下,我们各学段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后辅导等)大都属于“效率导向”而非“效能导向”,为追求“效率”而牺牲“效能”的教学几乎处处都在发生,天天都在上演,岂不哀哉!那么,导致此般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人会瞬间想到“分数”这个词。诚然“分数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并非问题的真正根源,因为即便仅从“获得好成绩”这个狭窄的维度来比较,“效能导向”的教学也比“效率导向”的教学更有优势:“效率导向”的教学急功近利,机械灌输,揠苗助长,短期内可能出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厌学情绪及日渐萎缩的思维能力,所以这种成绩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断难持续的;而“效能导向”的教学遵循认知规律,不急不躁,以思维之梭织知识之网,不但使知识内化于心,而且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同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胜任学习,善于学习,水到渠成地获得好成绩。问题真正的根源是有太多的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缺乏效能意识,头脑被“效率渴望”所占据,从而自我遮蔽了对教学的理性思考,做出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来。
综上所述,追求“效率”的教学是算小账、算短期的账、算表面的账,算来算去,最终很可能是得不偿失;追求“效能”的教学是算大账、算长远的账、算深层的账,从而厚积薄发,笑到最后!
二、关注“树梢”还是“树根”?
在教师培训课上,笔者经常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思考这样一个隐喻性的问题:对于一棵树而言,向上生长的力量与向下生长的力量,哪个更重要?有人答向上长重要;有人答向下长重要;也有人很具哲学意味地答两者皆重要。笔者比较欣赏第三种回答(两者皆重要),因为这样的回答表示回答者的大脑启动过“如何才能更周全”的理性思考过程,而非“放任感性经验”的脱口而出。当然,这个问题不过是个引子,笔者真正要问的问题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是向上生长的力量还是向下生长的力量?”听到这个问题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往往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向下生长的力量!”没错!这个“向下生长的力量”经常被我们所忽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浓郁的绿荫、绚烂的红叶、缤纷的花朵、丰硕的果实,却很少关心那扎在泥土里的根。然而若无“根深”何来“叶茂”,离开向下生长的力量,向上生长将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可持续的。
请教师们思考以上问题,当然不是为了研究“树的生长”,而是为了反思我们的教学:如果把我们的学生比作树,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没有忽视他们向下生长的力量呢?笔者认为是有的,而且情况颇为严重:总是以极为敏感的神经关注着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帮助他们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总是为赶教学进度而匆匆向学生灌输知识,却很少关心他们对知识的“消化”能力;总是因学生的厌学状态而大为恼火,却很少去花心思培育学生的乐学之心。
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建在沙滩上的宫殿恐怕难逃未待竣工便会倒掉的命运,揠苗助长这种“壮举”等来的必然是秧苗的枯萎。同理,总是盯着“树梢”的教育是绝对走不远的!
三、停在“低阶”还是迈向“高阶”?
若要提升教学效能,除了要把教学关注点从“树梢”下移到“树根”,从“效率导向”转变为“效能导向”之外,还要完成另外一项重要的转变:告别“低阶学习依赖”,有意识并且有策略地促进学生高阶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何划分“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中按认知发展水平将学习活动划分为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界一般会将前三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视为“低阶学习”而将后三个层次(分析、综合、评价)视为“高阶学习”。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领会、应用层次也经常会发生复杂的、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参考,但不照搬上述划分方法。这里划分“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的依据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心智属性:有高阶思维和高阶情感参与的学习活动属于高阶学习,反之则属于低阶学习(见图1)。
这里的“低阶学习”是指学习活动的基础、表层阶段,主要靠大脑的感知记忆功能来完成。这里的“高阶学习”是指学习活动的深化、发展阶段,需要运用大脑的高阶思维能力(概括、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及高阶情感能力(共情、专念、悦纳、自省等)才能完成。完整的学习活动必然是由“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共同组成的,离开“低阶学习”的“高阶学习”如空中楼阁。但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低阶学习”,“高阶学习”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当下,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低阶学习依赖”:学生主要靠“记忆”来积累知识,主要通过“题海战术”来积累答题经验,表层化学习占据主导地位,高阶思维或高阶情感参与较少。“低阶学习依赖”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兴趣培养都不利。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并且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所谓“高阶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高阶情感运作能力、高阶思维运作能力、高阶知识建构能力。其中高阶情感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专念、悦纳、自省等自我觉察、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力;高阶思维运作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意识、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批判式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运用等;高阶知识建构能力是前两者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体系(由学科知识网络及学科知识发展阶梯构成)的高品质建构能力及学科问题解决策略的生成能力。
高阶学习能力形成较难,但迁移性好,可超越情境依赖,一旦形成便能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低阶学习能力形成较易,但迁移性差,较难超越情境依赖,基本是通一个算一个,而且只靠低阶学习能力根本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因此,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看,有计划并且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要比让学生“记住知识”和“积累题感”重要得多!
四、向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要效能
大多数教师对这种“灌输型”教学的高耗低效是有切身感受的,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方式。主要原因是没有更好的策略。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可以替代“灌输型”教学的高效能教学策略,并且这种教学策略要符合三条标准:一是要能满足“整体成绩提升”的现实需求;二是要能切实减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要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如果能同时符合以上三条标准,我们就可以确定它是一个可以被所有教育相关者(教师、家长、学生、教育领导者等)接受的高效能教学策略。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就是遵循以上三条标准建构起来的教学策略。
所谓“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指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着力点,以思维可视化为手段,将系统性思维训练与学科有效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效能导向型教学策略。而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由于大脑对“图”非常敏感,所以可视化思维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为何能符合前文所述“可以被所有教育相关者接受的高效能教学策略”的三条标准呢?理由如下。
一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回避应试压力,可以比较普遍并且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而满足“整体成绩提升”的现实需求。二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不搞机械灌输和题海战术,可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分析绝非空穴来风,也非纯粹理论推演,而是以多年的教学实验为依据的。一些早期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学校(如宝鸡高新第一小学、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青岛五十三中、青岛四十七中、郑州二中等)已经从中受益,并越来越坚定地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通过口碑传播,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它、理解它、认可它、运用它。笔者认为,一种非潮流性、非政策性、非资本性的,能被自下而上地接受,并且被实践者自觉传播的小众化教学策略是值得予以一些信任的。
当然,影响教育的因素极其复杂,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只是为提升教学效能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新支点,而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执行起来也非轻而易举。
五、三种最重要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从宏观上讲,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没有具体边界的,因为它是一套开放的体系,一切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的理论、方式、方法及技术都可以被融合进来。例如被运用到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中的图示方法及技术已经有数十种。但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有三种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它们分别是学科思维导图、解题鱼骨刺图、学科策略模型图。
学科思维导图是“基于结构化思考系统的知识建构策略”,主要功能是将零散的点状知识建构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并且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系统性锻炼。图2是笔者绘制的一张初中数学学科思维导图,掌握了此图,就掌握了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的知识,考试里的相关题目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解题鱼骨刺图主要用来呈现和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由三部分构成:中间“脊骨”为解题的关键节点,通过这些关键节点可把一个抽象或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而具体的小问题,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脊骨”下方为策略分析过程,针对解题的关键节点进行层层追问,制定解题策略。“脊骨”上方为条件转化过程,根据策略指引,利用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条件。解题鱼骨刺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解题策略不可见的弊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清晰的思考程序,形成有效解题策略。如图3所示,此图融合了追问思考策略及数学化归思想,主要为了发展学生的策略化、程序化思考能力。
学科策略模型图是对学科问题解决策略的直观呈现,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科策略模型的建构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和中观模型常结合学科思维导图及解题鱼骨刺图运用。图4就是中小学生“三读一拓”高效阅读策略模型与学科思维导图结合运用的案例。
六、用好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三大要务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较好地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使之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效用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防误,二是提能,三是善用。
所谓“防误”是指防止应用者(主要是教师)对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错误理解及因此而导致的误用。最常见的误区包括:一是把关注点仅仅放在画图上,忽视了“思维发展”这个核心任务;二是泛泛地要求学生画图,忽视对图的评价与改进;三是忽视图示的生成过程,真接给学生展示成图。要避免以上三大误区,必须正确理解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图示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增效”的必要或者重要手段,但它不是灵魂,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灵魂是思维,真正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因此,绘制缺乏思维含量的图示或者忽视图示生成过程(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互动)都将使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实际效能大打折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化学;教学改革
现如今信息技术和高校教学相结合越来越紧密。为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学生素质,高等学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显得非常重要,其发展也尤为迫切,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应用也就应运而生。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综合视听技术的手段。多媒体的应用,一方面要求教师备课更仔细、更系统。专业术语,物质的化学式、结构式等,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其配平,细到一个符号,都要求清楚明确,并且要求实现前后知识相互关联、比较区别;同时,还应体现内容的精简性、准确性和丰富性,不断地补充更新知识,介绍与所讲解知识点相关的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成果。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改变传统受教模式,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手段,锻炼对重要知识点的提炼能力、快速吸收信息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组合整堂课呈现出来的大量信息。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讲解高校化学知识的优缺点
高校化学教学,往往会涉及物质的空间构型、内部结构,以及微观世界各种粒子的行为,学生更是不好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更是推动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首先,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比传统的手写教案或讲稿更为灵活可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以及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层次的不同来修改课件,直接在电脑上进行,而不会使教案凌乱无序。其次,使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有用资源,补充教材中没有的阅读资料,极大地增大了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集中,也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后,无论是传统书写形式的教案或讲稿,还是传统的粉笔黑板板书,其表现形式都过于呆板,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则非常生动活泼,变抽象的语言描述为形象的图形表现,物质结构更为具象立体。微观世界的反应也可以通过动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对学生在视、听、空间想象等方面都有最直接的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课堂知识能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高校化学教学中,要推进教学改革,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解知识比黑板板书讲解的速度要快,学生来不及理解知识,甚至来不及听老师讲解,更别说进行针对性地做笔记了,这对于课后的复习或者是期末复习,都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老师的影响,有些老师对于课件有相当的依赖心理,其中有些课件是教材后面附的,有些课件是网上下载的,这就限制了教师教学的思路,无法针对课堂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显被动。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一接触讲台就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其了解班级的学习特征,也不利于其积累教学经验。
三、在高校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意见和建议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也挑战。为了在高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正确处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并综合考虑这一技术带来的影响,以改进所存在的问题,而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为解决学生课堂接受、理解知识的速度差异,教师可以借助于校园网,将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在网络上,实现学生课后自主性学习,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并说明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帮助分析并给出解答,真正实现网络教学。另外,多媒体技术不能完全替代教师上课,对于教师的能动性来说,应该在课堂上结合传统的板书,对于重点和难点要适当放慢速度,有针对性地就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推理和讲解。尤其是对自己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应该熟悉并反复修改,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掌控好整个课堂进程,以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