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风水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此,合理的、有效的将风水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设计出舒适的、美观的、
具有现代感和文化气息的建筑,既符合当下年轻人对现代感的需求,又满足老年
人对舒适感的需求。因此,本文就建筑设计与风水的结合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水;现代感;传统文明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提到风水,绝大多数人会想到“迷信”这个词。事实上,风水是具有科学
根据的,其在当今是一门学问,被称为风水学。风水学无论是在古代时期还是现
代社会中,其都建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风水主要应用于建筑设计环节中,
对建筑外部环境和内部格局从风水学的角度进行调整,促使所设的建筑物能够有
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打造出集现代感与文明气息融为一体的建筑。因此,
在建筑领域中将建筑设计与风水进行完美的结合,能够设计出既美观又有益于健
康的建筑物。
一、建筑与风水
风水是从古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为流传
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风水学在
现代城市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人们是非常讲究风水的,尤其是
建设建筑物时将风水摆在首位。建设建筑物前一定要进行风水研究,确定建筑位
置、建设方向以及周围环境等各个部分后才能够进行具体的建设。在经过几千年
时间的推移,风水依旧是建设建筑物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风水主要应用于建
筑设计环节中,为建筑设计提供人文与自然协调的艺术,促使现代建筑物既保证
了现代化的合理性,又给人们带来自然与人文协调结合的艺术气息,为人们提供
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
很多人认为风水是一种迷信。其实不然,风水学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
从分水学的角度分析建筑的整体结构,能够调整人们对自然界中磁场与超微离子
对人身体有害的说法。例如,建筑物正门需要添加镜子的说法,就是改变人们对
地下磁场错误认识的一种风水概念。可见,风水对建筑物的建设有很大帮助。尤
其是对当下需求较多的用户来说,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风水理念能够适当的减轻
人们的心理压力。
二、建筑设计与风水的结合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风水理念能够调整建筑物的建设风格,促使现代感很强的
建筑物中融入自然气息和人文气息。可见,建筑设计与风水合理的结合能够创造
更加舒适的、轻松的建筑物。针对建筑设计与风水的结合,笔者从建筑外部环境
和建筑内部格局两方面进行探讨。
1.建筑外部环境
建筑物的外部设计也是非常讲究的。由于人们对建筑物的评价首先是从外部
开始的。因此,在进行建筑物外部环境设计时一定要非常谨慎,从科学、美观等
方面出发合理的设计建筑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人们的印象。与此同时,
从风水角度设计建筑外部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风水学中,需要考虑外
部环境的煞气和阴气,两者都会给建筑物外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在风水学中,煞气是指因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利
于自身的磁场。例如,当下建筑设计中比较流行应用玻璃幕墙装饰建筑物的外部,
但是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玻璃幕墙反射的阳光照到工作人员身上,将会影响工
作人员的工作心情,促使工作人员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在风水学中称这种情况为
光煞。除了光煞会影响建筑物外部环境外,还有刀煞、电磁煞、路冲煞等等。
阴气是指能够影响人们心情,使人们产生负面影响的磁场。建筑外部环境中
具有阴气,将会影响人们的心情,促使人们消极的面对事情或者从悲观的角度看
待事情,这不仅影响人们做事效率,还可能影响到自身的身体健康。可见,建筑
物外界环境中的阴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2.建筑内部格局
在设计建筑物内部格局过程中结合风水也是非常必要的。相对建筑外部环境
而言,建筑内部格局更为讲究。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大门的设计
在设计大门时要讲究门。大门的设计直接影响大门的磁场。在风水学中将大
门区域称为名堂。名堂的大小、明亮程度、通透效果、造型等相关方面都会影响
大门的磁性。例如,大门内外明亮,将会增加大门阳性磁场,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2.2客厅格局
客厅是待客的地方,其大小、光线、方向等会给会给客人产生不同的感觉,
如客厅过大,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风水中称之为散气之象;客厅阳光明亮,给
人以舒适的感觉,风水中称之为生旺气之象。除此之外,客厅一定要设计在卧室
前面,最好不要设计在卧室之后,这将会影响家中财气,被称之为退财之所。
2.3厨房格局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结合风水学进行厨房设计是选择其最佳的厨房格局,不仅
能够美化建筑物内部整体感觉,还能够有益于身体健康。可见,在设计建筑物厨
房时需要合理的、有效的结合风水学的相关知识。在风水学中认为厨房最不易位
于住宅的西方、西北方、北方。相应的所设计的炉气灶既不要临窗也不要近门,
这样才能够避免人们的身体受到厨房气流的影响和干扰而危及到身体健康。除此
之外,还需要注意的一个基本风水常识是厨房的大小一定要与房间的大小成正
比,也就是房间大,厨房就大;房间小,厨房就小。这样不仅符合人们的正常思
维模式,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利于房间采光,使整个就建筑内部磁
场良好,促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康健。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各行各业都有了
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建筑领域中,能够体现出其发展的莫过于各种不同类型建筑
物的建成。由于先进技术的采用促使当下所建设的建筑物具有多种功能。尽管如
此,作为组成传统文明一部分的风水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依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风水主要应用于建筑设计环节中,就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与风水学相冲突的
部分进行调整,使得设计出来的建筑物不仅有时代感还具有自然和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马媛媛.风水文化与“生态环境建筑学”[J].楼市,2005(14).
[2]尼书军,李思源,宋彩霞.建筑设计之我见[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
文集(2007)[C].2007.
[3]刘秩君,陈亮.建筑与自然――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意识[A].河南省土
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4]赵媛媛,陈齐腾.浅析建筑设计构图与人文因素的结合及意义[A].土木建
神秘的易经殿堂
《周易》的概况
《周易》,又名《易经》,是一本古书,《汉书》记载了《易经》成书的年代和作者:世有三代,人有三圣,即上古时代的伏羲发明了八卦;中古时代的周文王演《周易》,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及爻辞;近古时代的孔子完成了诠释易经的十篇文章,总称《易传》。到了汉代,将周文王的内容和孔子内容融合一体,称为《周易》,也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读本。
关于《周易》性质,学术界的说法争议更多。有人认为《易经》是本占筮书,因为六十四卦的卦图、卦辞和爻辞,内容就是象、数、理、占,所有的易术都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有人认为《易经》是本哲学书,《易传》主题就是易理和哲理。也有学者认为,易经是一本古代历史书,卦辞、爻辞中有历史故事,涉及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许多事情,是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画卷。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自然科技书。凡此种种,莫衷一是。
《周易》的体例
《周易》分为“经”部分与“传”部分,后者即《易传》。与一般书籍不同,“经”部分非常特殊,包含一种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一共有六十四卦的符号。由于卦符在前,汉字在后,所以这种抽象思维的记录符号,也是被称为“无字天书”的由来。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组合而成,八卦是由三爻(音yáo)所组成。爻的符号有“―”和“- -”两种形式,“―”称为阳爻,“- -”称为阴爻,由三个爻进行不同的排列,产生一个卦,共有八个,所以称为“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又称“三爻卦”、“经卦”、“单卦”。由八卦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又称“六爻卦”、“别卦”、“重卦”,每个卦符也有一个卦名。
《易经》分为上下经,上经三十卦,由乾卦至离卦,下经三十四卦,由咸卦至未济卦。“经”部分的模式是一致的,分为卦符(又称为卦图、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每卦一般只有六条爻辞,特殊的是乾卦和坤卦各自多了一爻,乾卦多了一条“用九”,坤卦多了一条“用六”,以示乾坤两卦的特殊地位。所以六十四卦一共有386个爻题和爻辞。
《易传》的内容
孔子为《易经》写作了传释,一共有十篇文章,有《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总称为《易传》,因为像《易经》的翅膀,被后人赞誉为《十翼》。
《彖》(上下)是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和卦辞的。一卦一章,一共六十四章。“彖”其义为“断”,即断定卦义,言简意赅,是《易经》的重要文章。
《象》(上下)是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象和爻象的。上篇解释卦象,称为《大象》,一共六十四章;下篇解释爻象,称为《小象》,一共386章。《象》从象的角度来解释卦和爻的。象辞中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解释就出自于乾卦的象辞。
《系辞》(上下)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专著之一,是《易传》的主要作品,它从总体上阐述了《易经》六十四卦的涵义,“系辞”原来的意思是“系属”(归属)在《易经》经文下的说明文辞。《系辞》有《周易》一书概论的性质和地位,尤其太极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等论说,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指明了事物发展变化是由对立统
一规律引起的世界观。
《文言》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文字。
《说卦》主要陈说八卦的取象部分,是叙说八卦的创制及其性质和象征意义的论文。《易经》的“三才论”就出于该文。
《序卦》是解释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论著。
《杂卦》只有300多字,被称为六十四卦的短评,揭示了《易经》朴素的辩证法因素,颇有精义,故极受后人重视。
神奇的易术“大观园”
《易经》本是一部卜筮(古代预测术)之书,孔子的《易传》使得《易经》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但仍然担任着卜筮的角色,也因此逃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一劫。所以《周易》具有易理和易数两大功能,易学也分为义理派和象数派两大流派。而象数派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发展,并且形成了庞大的《易经》应用体系,推演出中医学、风水学、命理学、面相学及各种预测术。这些易术皆以易经为源头,以《周易》的理、象、数、占为原点,以《易经》的太极、阴阳、八卦、河书、五行、干支为基础和支撑,相互联系,各自为阵,共同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神秘文化、预测文化的智慧光芒。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研心得,带领读者走进“易经大观园”,走马观花地浏览一番。
中医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原则机制、标准方法都是建立在《易经》的象、数、理、阴阳、五行、卦象、六爻的变化之上。可 以这样说,中医学是《易经》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也是《易经》义理派和象数派共显神功的灿烂篇章。
风水学
风水学是中国特有的人居文化现象,对于环境保护、建筑文化和人类健康功勋卓著。我国许多世界文化遗产无一不是风水学的绝妙杰作。风水与《周易》关系密切,充分体现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风水学中的气、象基本元素,都与《易经》核心理论密切相关,特别是风水罗盘的发明,更是将《易经》的太极、八卦、五行、九宫诸多概念集合一盘,堪称易经在建筑领域的伟大贡献。
面相学
面相学包括手相、骨相甚至声相等,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相术名家不胜枚举。面相学与《易经》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太极、五行、阴阳、八卦等《易经》的基本元素在面相学中都有应用。《易经》的天人合一、时空统一等原理在相学中更是得到充分体现。
命理学
我国命理学有两大派别,一个是四柱法,又称“八字”,民间俗称“算命”,依据人的出生时间进行预测一生吉凶的技法,也是人们非常熟悉一种易术;另一个是紫微斗数,它是以人出生的时间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结合各宫的星群组合,利用《周易》的干支理论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号称“天下第一神数”。
预测术
关键词:广西民族古村落;选址;建筑群体艺术性;空间布局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38-02
一、广西民族特色古村落资源基本介绍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对广西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建筑艺术进行调查并分类,选择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古村落,研究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是否需要进行保护等,提出建议与实施措施。针对广西的特殊地理环境本研究选择了桂南的典型古村落钦州灵山县大芦村进行调研研究。
二、钦州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调研情况
大芦村与其他古村落一样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论文根据调研所得到的信息,根据大芦村的历史发展演变,重点研究各类资源对大芦村社会、文化的影响,考察现存状态,概括出古建筑群选址于内部空间布局作为核心资源。村落整体分为古村和新村两个部分:其中古村共有九个群落,原为低洼之地,芦苇丛生,主体建筑群背山面水,形成了与天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村落内部有五处水面,都是附形造势,蓄水为湖,湖边围绕古宅,保存有数百年的古树名木,远远望去碧水蓝天、绿树古宅,相映成趣;配合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折射出大芦村的历史与文化。(如图1-图2)
在大芦村村庄建设规划中,以传统城市的规划角度对大芦村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整治、规划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如图3)留存至今的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东明堂、蟠龙塘、陈卓园、富春园和沙梨园九个群落。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岭南民居建筑风格,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建筑装饰讲究。从规划图中,镬耳楼、三达堂和东园别墅尤为重要,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五进式布局模式等。镬耳楼的建筑格局规整,最初镬耳楼建造图纸为皇上赏赐,布局缜密具有浓重的封建时期建筑宅邸特色。入口门开向东侧,按风水学角度讲,几座古宅依山而建,由底至高,如果大门如厅座一样向南开并面向就会形成水塘则有“漏财”之意,而门向东开则有“紫气东来”的寓意,便有托财聚财之意。男尊女卑在建筑内也有体现。
由于大芦村地处多雨潮湿地区,古宅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古宅内部良好的排水系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古宅从北向南地势由高到底,从入院起随着入院的深入,每一进均有台阶铺设。在古宅房屋外墙及台阶踏步接地部分均设有出水口,如为五进院落则从第二进至第五进房屋地下所铺设的管线为直线形。大芦村内古民居建筑及街巷布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独特的建筑群使得大芦村成为响应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三、小结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芦村古村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特色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民族特色古村落建筑艺术设计的民俗文化内涵、形式以及建筑整体与空间、环境关联等多角度的分析,探索古村落建筑艺术的特质,在研究广西各地古村落的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刻挖掘了当地建筑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另外,将建筑设计和现在的绘画结合起来,特别是和本科生的设计课程结合起来,在绘画中注重体现古建筑的人文性与建筑形式美法则,对大学生培养中开发思维、训练造型、设计光影与创作意图提供了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广西城乡风貌改造项目《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村庄建设规划》.
关键词:场地设计 传统理论 整体 环境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场地设计的理论体系中有许多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子,现今,场地设计在建筑实践活动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于环境的珍视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建筑师更不应该始终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中,不断地忘记自己的身份,使我们的聚居环境时时处于令人尴尬的境遇,而应该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这不仅是场地设计追求的最高宗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推崇的。
参考文献:
1、 霍小平 传统建筑理论与现代校园设计的融合《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 第7期
2、 李强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建材发展导向》2010年 第7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客家习俗;征地拆迁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83-03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与社会的结构独立于行动者并引导着其行动,然而他们也创造着选择,创造着可能性,并为富有创造性的行动与新颖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提供方法[1]。征地拆迁行为的发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广东省惠州市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在其全部常住人口中,2/3左右是客家人,乡村地区更全部都是客家人。最近几年,在这样一个经济较为发达但客家文化浓厚的地区,发生了大量的征地拆迁行为。这些征地拆迁行为,由于其在特定的客家文化场域中,因而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以客家人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和探讨客家文化与征地拆迁之关联,旨在为征地拆迁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进而不断丰富征地拆迁问题研究。
一、征地拆迁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
征地拆迁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古今中外所有类型的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征地拆迁,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和特征有所不同。中国的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包括征用土地、拆迁房屋和其他构筑物以及相关安置的工作,是征地、拆迁与安置的简称。所谓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指国家因公共交通道路建设需要,经依法批准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后,对原有集体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强制拆迁并给予补偿、安置的行为[2]。又称为“征收、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
征地拆迁与城市房屋拆迁相比较,无论是土地的性质、土地性质的改变、拆迁的法律依据、主管部门和当事人的关系均不同,具有以下比较特征。首先,从拆迁的法律依据来看,征地拆迁是集体土地征用中的房屋拆迁,适用的是《土地管理法》有关征地补偿安置的规定。它所含的补偿不仅只有房屋拆迁的补偿,还有其他地上附着物以及青苗的补偿。《土地管理法》第47条和《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8条为此作了相应规定。而城市房屋拆迁是国有土地地上建筑物的拆迁,是指因城市建设项目的需要,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拆迁单位(拆迁人)与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被拆迁人)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按照协议实施房屋拆迁的行为,适用的是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3]。其次,从拆迁的主管部门来看,征地拆迁是一种以行政性质为主导的拆迁行为,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其当事人的关系以行政关系为主,以民事关系为辅;而城市房屋拆迁更多的是一种民事行为,是由城市房屋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其当事人的关系则是以民事关系为主,行政关系为辅。最后,从拆迁的土地性质来看,征地拆迁所征用的土地性质属于集体土地,要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相关协议,是将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而城市房屋拆迁所征用的土地性质属于国有土地,只与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签订相关协议,而不改变土地性质,原来是国有土地,征用后仍然为国有土地。并且城市房屋拆迁的被拆迁人只是改变了居住地,而对其生产资料并末剥夺。而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则是对农民生产资料的剥夺,失地的农民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征地拆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事业的公益性。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实施的行为,是一项公益性、服务性的事业。这就决定了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的公益性特征。二是主体的行政性。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是政府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实施的行为,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的权限而实施的行为,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具有主体的行政性。三是行为的强制性。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以公权力为背景来实施和推进的,这是因为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事业的公益性和主体的行政性所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征地拆迁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四是利益的多元性。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政府、业主和住房三方利益的博弈,作为政府为了保证公共利益,它有追求绩效的利益诉求,行使着公权力;作为业主为了提高效益,它有降低成本的利益诉求,行使着投资权;作为住房为了今后生存,它有补偿最佳的利益诉求,行使着签字权。还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的利益诉求。所有这些利益诉求与各种权力相互纠结在一起,使得征地拆迁成为“天下第一难事”。五是覆盖的广泛性。交通道路建设周期长、跨度大、涉及面广,既有企事业单位,又有农村和军队;既有改革开放好的地区,也有贫穷落后的地区;既有村风民俗朴实的村落,也有村风民俗粗暴的乡村;既有平坦肥沃的农田,也有荒无人烟的山岗,还有果林、渔场、宗祠等等。这种覆盖的广泛性,使得征地补偿安置情况复杂、案例多样、个案鲜明,必须广泛调查研究工作,慎审对待和处理好每个情况、每个案例、每个个案,确保征地拆迁平稳顺利进行。
二、客家风俗的表现形式及其核心内容
风俗则是某一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和。它们是相延久积而形成的喜好、习惯和禁忌等,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是过去事物的积淀,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4]。而客家作为一支独特的民系,其风俗也更成为客家人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独特特征,这种独特的风俗塑造着客家人独特的精神心理,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客家人的风水观念。客家人的风水观念与客家围屋是紧密相连的。围屋是粤东客家地区的标志性居住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兰式”建筑及云南的“一颗印”并列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而围屋所蕴涵的最重要的文化含义就是风水观念。客家人认为,屋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为此,他们为了寻找到一块风水宝地不遗余力。同时,由于客家人大都住在山区,所以动土盖屋对山形山势非常重视,客家围屋大多依山而建,其理想的空间模式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大风水”可能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人们要在室内的“小风水”上做相应的补充。首先,他们要求围屋的中轴线,一定要与地灵之脉气相一致,从而使围屋在内在精神上与屋外的“大自然”、“大风水”相贯通。其次,围屋的前面大多要配置一个半月形的水塘,一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二来调节局部气温,发生火灾的时候还可以方便救火,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风水的含义。再次,围屋的“化胎”,寓意宗族生育聚气、化育万物。最后,围屋前面的禾坪,是族人进行各种活动娱乐的场所,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们晾晒谷物的地方。除了这样的实用功能,禾坪在风水上的重要含义就是聚集人气。
2.客家人的祖先崇拜观念。崇拜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主要体现他们的祠堂上。每个客家宗族都建有祠堂。这些祠堂最大的特点是“家祠合一”。祠堂是客家人宗族的中心与象征,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宗族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客家建筑中最为高大、最为宽敞、采光最好、最肃静的地方就是客家祠堂。祠堂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也被称为“祖屋”或“祖堂”,许多家族为了建造祠堂都不遗余力。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崇林世居这个祠堂,它是由叶文昭在清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风雨有些已经剥落,但是从尚存的图案中仍然可以依稀看到当年的辉煌。祠堂内还有众多的工艺品,比如款式各异的石础、门墩,简练古朴的木雕几何纹饰槛窗,构图明快的砖雕窗,喜鹊卷草形的斗拱,各式山水壁画及图式等,无不向人们展示着祠堂的辉煌以及人们对祠堂的重视。
3.客家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客家人迁移广东地区始于唐代,唐代之前,广东地区人烟稀少,处处荒凉,一直到宋代仍是大山长谷,荒翳险阻。这样一种自然环境对于客家先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们远离中原战火,却面临着新的生存劣境。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人们还需要寻求心灵或精神上的慰藉,于是便唯有托附神灵,寄望神灵的庇佑,祈求众神普渡一切困厄、危难。因此,土地、树木、石头等都成为客家人崇拜的对象,他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到现今,行走在客家地区的大街小巷,仍然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伯公庙、神树、神石,就连很少有人走的桥洞下面也会天天燃着香,偶尔也会看到路过的人进行叩拜。
4.客家人的恋土重迁情结。客家先民原生活在中原地区,然而由于中原战乱,他们迫不得已辗转几千余里来到这“人烟稀少,林菁茂密,野象横行,鳄鱼肆虐,瘴气熏人”的粤东之地。这里没有北方那样广袤可耕的良田熟地和灌溉系统,居住在这里的原住居民古越族及其后裔畲瑶等少数民族还过着洞居和“刀耕火耘”的原始生活。因此,客家先民来到这里以后,一切必须从头做起,他们只能依靠祖辈所赖以维系生存的基本手段,向荒山要土地,要衣食住行!于是,一代一代客家人披荆斩棘,历尽艰苦,开垦出一块块土地,建起一座座家园。以农耕为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汉族传统,历尽艰苦的开垦过程,以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现实环境,使客家人极为爱惜土地,他们把土地看做神,亲切的称之为“伯公”,把土地神列入叔伯的辈分,使之与祖宗以兄弟相称,以表达他们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深热爱。虽然到了粤东以后,他们中的部分人又为了谋生而远涉重洋。但是他们骨子里仍然保持了中原汉族恋土重迁的情结,不是迫不得已,绝不愿意背井离乡。
三、客家风俗在征地拆迁中作用与影响
客家风俗作为整个区域人们生存背景的社会文化风俗,对生活在这其中的人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善恶观等,使生活在这其中的人们在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有着独特的观念。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这种独特的客家风俗文化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作为一种生活的底色而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感情。
1.客家人的风水观念影响着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某高速公路建设时其道路建设正好直冲某村的一户人家的房屋,屋主人认为这是大不吉,所以天天去施工现场阻工,使施工方根本无法进行正常施工。这样的阻工也并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因为,在传统的风水学里有一个原则是“喜回旋而忌直冲”。也就是说房屋的大门不能正对着大路。如果那样则大路越长,车辆越多,房子的灾祸也就越大。因此,对居住在房屋里面的人是相当不吉利的。这对笃信风水观念的客家地区而言,人们忌讳这种直冲的道路对住宅的影响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还有“风水塘”问题,某镇一户人家的水塘需要被征用,由于客家人笃信风水,水塘主人坚决不同意。他认为,高速公路的施工严重冲撞了自己的风水,给自己的财运带来非常大的破坏。所以坚决不同意施工方在此施工,由此致使施工方无法施工,大量的工作人员窝工、机械设备停用,项目建筑公司每天都要损耗几十万元。高速公路指挥部、县镇领导多次与其进行协商都无法取得一致的结果。
2.客家人的祖先崇拜观念影响着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在很多客家人看来,征地拆迁他们的宗祠,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例如,某高速公路的建设就因很多地段的征地拆迁涉及坟墓和宗祠的搬迁,而频频遭遇阻工,致使施工方无法施工、大量的工作人员窝工、机械设备停用的情况。虽然某地方政府颁布了政令,规定了对坟墓的搬迁补偿,但是这些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政府在项目建设的规划中虽然考虑到了当地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和祖先崇拜观念,但是单单的金钱补偿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应该更多地从文化、情感和心理方面考虑人们的需要。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一项的征地拆迁项目过程中。这不仅给公路沿线的居民造成了很多不便,也使施工方和项目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某地道路建设恰好需要搬迁一座宗祠。虽然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沟通下,其家族同意搬迁,但是却提出一定要先选好新建宗祠的地址,在未选好地址之前不能动工。然而,在客家文化中,祠堂选址非常讲究,要找到一块合适的风水宝地是多么艰难,为此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人力。这也就大大地影响了工期,给道路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
3.客家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影响着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土地作为客家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地区,土地就是生命的保障,就是神。所以客家人非常崇拜土地,把他亲切的称为“伯公”。客家人不仅崇拜土地,还往往崇拜一些独特的树木和石头,把这些树木和石头称为“神树”、“神石”。而一项高速公路建设动辄征地拆迁几千亩,不可避免的需要拆迁人们看做是神灵的“伯公庙”或者“神树”、“神石”。某地修建高速公路正好要拆除一处“伯公”小庙。而当地的客家人对“伯公”有着很深的感情,日日上茶供香,稼穑、动土、出行或者有什么困难矛盾,都要到伯公面前祷告,请求伯公帮忙保佑。特别是设在水口的伯公庙,意义就更加重要。因而,村民对此拆除严重不满,这样也就导致工程无法施工,工期延误,这也是当地该高速公路工期推迟了两年才建成通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这也是其他的征地拆迁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4.客家人的恋土重迁情结影响着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客家民系是由于迁移而在中华民族内部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民系。无论怎样漂泊,他们骨子里仍然保持了中原汉族恋土重迁的情结,不是迫不得已,绝不愿意背井离乡。即使因为生存压力而远离故土的人们,也时刻眷恋着生养自己的这方热土,一有机会就会回来看看。而大型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时则会征用整个村庄的土地,村民们需要全体搬迁。这就导致客家人的恋土重迁情结与征地拆迁的矛盾,成为所有的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如某地建设一条高速公路,整个项目估算总投资约为48.2亿元,计划2012年建成通车。而这条高速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征用一个村的地,整个村庄要全部进行搬迁。然而这个村庄的村民都不愿意,为此全村人,到当地政府去上访,希望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能够体恤他们的感情和心意。致使施工队无法进村施工,工程无法进展。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也是造成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困难的一个较大的因素。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衡量出它的价值,并用相应的金钱去补偿,但是有些时候,金钱并不能弥补所有,尤其是人们的心理感情。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
[2]邓焕彬,朱建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