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评价方式;多样性、开放性、多元化;全面发展
教育评价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是世纪之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所以改革语文课程评价方式,对于改革现行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弊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评价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可以进行以下几项改革:
1.评价的方式要讲求多样性
语文教材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有知识与方法,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突出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语文素养的达成状态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自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主要让学生探讨两个问题:(1)“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2)“文中哪些地方能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认真阅读后汇报交流,基本上能完成提出了两个问题。但学生对于课题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产生了疑问。因为那“箭”明明诸葛亮借大雾漫天的机会从曹操那里“骗”来的,为什么题目却用“借”?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集中讨论这个问题。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班级交流。各小组代表纷纷发言,有的说用“骗”不好听;有的说,用“借”能点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那些箭后来诸葛亮不是都“还给”曹操了吗?所以用“借”好,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很少评价,只是不断激励学生反复阅读、探究,寻求真知。这节课教师运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品味边积累,边交流边创新。对于讨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教师的“一家之言”。这样的教学既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又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2.评价的方式要注重开放性
现行语文考试采用“一份试卷定优劣”的模式,在考试目的上,过分强化了甄别、选拔功能,而淡化了导向、激励功能,导致考试演变为教学的“主宰”,考试功能异化;在考试内容上,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重读写轻听说,导致了教与学的片面发展;在评价方式上,一份试卷定优劣,纸上考读写,纸上考听说,评价方式单一、死板;从评价结果看,现行语文考试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致使学生厌考、怕考,考试压抑了学生发展。可以说,现行语文考试已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针对现行语文考试“一份试卷定优劣”的弊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施分项考察、随机考察和综合评定的开放性语文评价方式。多方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状况,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
2.1分项考察
语文能力测查包括 “写字”、“朗读与背诵、“口语交际”等几个方面。每一项又可设计若干个考察点,如“写字”项,可以有“姿势、正确、规范、整洁、笔顺”等五个考察点;“|朗读与背诵”可以从“姿势、字音、丢添字、流利、感情”等几个方面;“口语交际”可以有“普通话、倾听、表达、参与度、态度|”“等5个考察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按照“自查互查教师抽查”的形式自主选择进行考察。分项考察,变过去单一的卷面评价为语文素养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2.2随机考察
语文素养的考察项目中,学生个体的强项可以早申请考察,弱项可以晚申请考察。考察后,学生如果对考察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再次申请考察,直到满意为止。随机考察,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扬长发展。
2.3综合评定
学期末进行笔试,从字词、句子到积累背诵、阅读与习作进行全面测试,最后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测试、语文随机考察和语文期末成绩这三项内容进行综合评定,作为学生的一学期的语文素养发展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多元化
一个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过去只有教师的单一评价是非常有限的。学生总是被评价的“客体”而非主体。新课标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一条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讨论,促进自己的反思;二是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
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是较难的一件事,教师要尽力减缓弥漫于学生中的焦虑感,要说服学生消除对测试评价的消极反感态度,教师应当做的是不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避免将自己与班上的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要学会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自我评价”就是一种“自我反思”, 让学生进行自评,把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还可以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学会接纳。
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评价方法。例如: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又称“另类评价”等等,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客观的了解学生。
又到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了,以前我执教《草船借箭》时那沉闷课堂的情境仿佛又浮现在我眼前,毫无疑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采用演绎法的教学了,要不然课堂的“悲剧”必将会重演。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方法,尝试采用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课后习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在哪些地方?”到底用怎样的问题进行推进课堂,于是一个扩散性问题“诸葛亮的哪些举动让你想不到?”快速在我脑海闪现。随后在精读课文这一环节的预设方案形成了。到底能否达成预期的效果呢?现将实录整理如下:
师:当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了课文的结构,从文中可知3天之内造完10万支箭比登天还难,就是这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诸葛亮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请你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4~8自然段,思考一下,在阅读过程中,看看诸葛亮的哪些举动让你想不到,请你将他的特别举动画上横线,并打上“?”,当你阅读完后,你理解了他的举动后,再在后面打上“!”,当然还可以写上简短的批注。(学生开始沉下心阅读。)
师:现在我们开始交流,诸葛亮的哪些举动让你想不到?
生:诸葛亮让鲁肃帮他准备船只、草把子、士兵,他明知道鲁肃是周瑜的人,为什么还要将这一机密告诉鲁肃,要是我就不会告诉任何人。(没有学生帮助这位学生解答疑问。)
师:你的想法确实正确,万一鲁肃告诉了周瑜,凭周瑜的聪明和为人,说不定周瑜会百般阻挠,他借箭的计划很可能会失败。但事实上,鲁肃没有告诉周瑜,你们说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这说明鲁肃为人还是诚实的。
生:这说明鲁肃不像周瑜那样喜欢妒忌别人。
生:这说明鲁肃为了吴国的利益,不会让周瑜陷害诸葛亮,说明他是个顾全大局的人。
师:你们说,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人品吗?
生:知道,要不然诸葛亮不会将这一秘密告诉他的。
师:在工作中、学习中,我们少不了别人帮忙,少不了要和别人合作,要不然,我们很难将事情做好。只不过选谁合作,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慧眼,诸葛亮就有一双慧眼,这双慧眼就是要……
生:了解人的品行。
生:了解人的性格。
生:不要和害你的人一起合作。
师:老师将他的慧眼概括为3个字,那就是:识人心。请你们将这3个字写在文中的相应地方作为批注。其实,文中还有证据可以说明诸葛亮识人心。
生:他知道,曹操做事谨慎、多疑,大雾天,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要不然,几百名士兵怎敌得过曹操几十万大军。
师:说得多精辟呀,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作战的一句名言,那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的做法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没有想到?
生: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将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呢?行动多么不方面呀!
生:连接的船只,接触面积大,不会使箭射到江里。
生:连接的船只在一起擂鼓,更有气势,能让对方害怕。
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做事之前……
生:善于思考。
生:善于谋划。
生:考虑周密。
师:老师同样将诸葛亮的才能概括成3个字,那就是:善谋划。请你将这3个字写在相应的地方。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体现出他善谋划呢?
生:他将船只一字摆开,这样受箭面积就会大。
生:他还调换船头方向,不仅让船平衡,还会让两边受箭,这样才能保证数量。
师:多精辟的总结呀,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这样还会让船平衡,诸葛亮说不定也没有考虑这样做会使船平衡。我看你就是小诸葛亮。
生:他命令士兵擂鼓,造大声势,让曹军不敢近前,只有用放箭的方式防御,多让人佩服。
师:由此看来,做好一件事情,事先谋划好各种细节也是成功的保证。同学们,他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那天有大雾和风,曹军看不清虚实。
师:老师想知道3天后的天气怎样,我应该怎么知道?
生:听天气预报。
生:在网上百度一下。
师:可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有天气预报和网络吗?说明他具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生:懂得气象规律。
生:会预报天气。
师:请你们也学老师一样用3个字概括他的本领。
生:知天象。
师: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诸葛亮吗?
生:神机妙算。
…………
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亢奋状态。这节课学生所表现出积极的阅读状态,不时从学生嘴里冒出精彩的语句,是前几届学生没有的。这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让我顿时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课堂效益的高低与老师有最直接的关系。
教师勤于反思。在平时闲聊中,我不止一次听教师们抱怨,课堂上,学生不配合教师,教师提问没有人回答,使课堂显得非常沉闷;学生不喜欢某某学科,对该学科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为什么不想想,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我的课堂呢?如果,我们首先善于从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是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既而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改进我们的教学。即使同样年龄的学生面对同样的文本,他们看文本的蕴含、聆听文本的声音、大脑思考的层级也会出现别样的精彩。如果,一个教师具有主动思考的品质与习惯,面对任何失败又如何能影响左右我们的情绪,而令我们停滞不前呢?相反,如果我们不善于思考,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有对人性、人的潜能和教育规律的把握。到头来,教育对我们来说仍然残缺一翼,无法腾飞。
精心设计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以此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语言实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怎样有效地运用提问这一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具有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距离的问题,从而走进学生的思维中,让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个教例中,正是这个并不精准的问题,包含着太多的细节和层次,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了。在交流和引导中,使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里进入本质,理解了本课神机妙算所承载的意义。
【关键词】激入;导思;点悟;教学;探究;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这是自课改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迷失与错位进行的自我反思。其实,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应该是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
学习语文要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阅读层面,只有“读得进”“学生才能亲近文本,接纳文本语言,唤醒他们言语觉悟,对文本所表达的言语内容”“自求得之”。因此语文首先要经历一个自为的过程,在外物的刺激下走进文本,触摸文本。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交流,引发观点碰撞,帮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共享,学会表现自我。再次,教师应针对文本的有机点相机点拨,使学生不仅有所思更有所悟,将思维引向纵深。
“激入——导思——点悟”这样一种模式,正思维训练为核心,凭借简约的教学内容,简便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1激入
“激入,”“激入”即“激趣导入”就是明确目的,创设悬念,通过已知和未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是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的首要环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一课堂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每节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为上新课创设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1.1知识型激入: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入,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此激入方法可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为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1.2创境激入: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小学语文课文中不少是文美情真的佳作,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老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首先播放青山围绕绿水,绿水倒映青山的背景下,渔民唱着渔歌泛舟湖上的如梦似幻的情景,当学生渐进其中时,配以教师诗情的讲解,让学生不由地进入那山那水中,在具体的情境中给桂林的山水蒙上一层艳丽的面纱,使学生一触即发的好奇得以点燃。从而学生不由地走进了文本,乐于去探研桂林山水的迷人之处。
1.3谈话激入:“启而不发”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无数次在心底对学生的责怪,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思维闸门没有打开,学生在课堂上太拘谨,这样,课堂气氛如同死水,形成你填他进,你不填他不动的现象。谈话激入,就是在开课伊始与学生谈话,像朋友般地拉家常,消除了学生紧张情绪,在无形中走进课堂,走入新知。如教《火烧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谈话:同学们,夏天的傍晚,你们留意过天空的颜色吗?当学生回答之后,我又说:那便是火烧云,火烧云不仅颜色各异,有的使你叫也叫不出来,它的形状更是让人惊叹。同学们,你们想看一看火烧云的变化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火烧云》。由于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到有兴趣,渴望知道答案,这样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4审题设疑激入:课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围绕课题让学生审题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先板书“泸定桥”三个字,根据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泸定桥是什么样子,在哪个地方,而后,再在“泸定桥”前加上“飞夺”两字,问:您们读了这个题目后,能理解“飞夺”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翻课本,有的查资料,在学生回答后,再次设疑:想知道是怎么飞,怎么夺的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不由地进入了文本中细细体会。
1.5新旧联系激入: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还根据课文的内容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一些课文的相同点,采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课文的教学。例如教《示儿》这首诗时,先与学生回忆《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使学生明白陆游因失地难收而无法安睡,如今在他临终时,他又渴望着什么,期盼着什么。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奠定了学生感情基调,很顺利地走进文本,与诗人产生共鸣。
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用故事引入,游戏导入,音乐激入……老师只要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不同课文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就可以为理解课文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2导思
“导思”即围绕教学目的去设计“思”,引导“思”,指导“思”,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达到引导思路,指点学路的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万事之端,是获取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重点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诱导和培养,只有“思有路”才会“学有成”,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文学科,更要注重充分利用文本,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去体验,去经历,去探究,去感受,在表达、交流、评价中吸收知识,丰富内蕴,熏陶情感,培养能力。
2.1创设情景导思。一位哲学家说过: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创设情景,能诱发他们的天赋和灵性,从而形成探究反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运用多媒体出示“母亲在灯下缝衣服,儿子在灯下苦读”的画面,同时在《儿行千里》的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讲解图中内容。在图片-音乐-引读中学生已渐入佳境,而后设疑:“都说养儿为防老,可母亲对儿的一片心比海深呀,在游子看到母亲为自己赶制衣服时想了些什么?本诗中哪句话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如果你就是诗人,面对这幅动人的画面,你还会想到些会,这时,学生在具体情况中,深入文中思考交流,挖掘出这一句诗背后丰富的内涵。”
2.2抓课文的前后联系导思: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坚持训练学生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中去加深对句、段及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这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穷人》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内心活动这段话,同学们分析出桑娜此时内心是担忧、是害怕时,我抓住“是他回来了?……不,还没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仅仅体现了桑娜害怕丈夫回来吗?同学们各抒己见。在此同时,我引导学生不要仅盯住一处想问题,可以联系上文进一步理解。最终同学们达成共识“课文前边讲桑娜盼望丈夫回来,而这时又希望丈夫别那么早回来,可见她内心的矛盾,在这矛盾之中也进一步说明家境的困难,他对丈夫生活艰辛、压力过大而担忧。”整个讨论的过程使学生悟出“读书、思考,要注意内容前后联系”的重要性。
2.3抓疑惑点导思:学贵有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引向纵深的发展之际。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疑惑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一位同学提出一个看法:十万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而不是借来的,所以我认为题目应改变“草船骗箭”究竟哪个题目好呢?学生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抓住疑惑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启发道:同学们请回忆一下,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的箭,后来要干什么用了?同学们根据“曹军交战,用什么兵器好?”从而得知这些箭还要如数还给曹操,所以用《草船借箭》好。有的补充说:“借”字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却有损诸葛亮的形象。这样抓疑惑点导思,不仅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4抓课内外联系导思:“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又丰富着知识。”文本中的内容必定是有限的,学生要想理解文本,吃透文本,必须有丰富的信息积累,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因此,要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扩大信息源,把学生阅读的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课外阅读所得引进课内。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我让学生对自己
身边的环境做一个调查,同时也可以上网查有关环境污染的一些资料。在教学时我抓住为什么说“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学生们立刻从文本中找答案,接着我又继续引导“书中这些句子太统笼,不足以唤醒人们的觉悟,根据你课前的积累,能说说你的认识吗?”这时学生思维闸门敞开了,在课内外联系中挖掘出学生内心底层的探研热情,他们有的联系身边环境表示愤怒;有的根据调查报告诉说地球已千疮百洞,发出保护地球的呼唤;有的联系收集到的数据控诉人类的迷失……学生将课外获取的知识、信息运用于课堂,增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即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扩大了认识领域。
其实,在课堂中导思的方法还有许多,诸如,联系生活导思;抓中心句、关键词导思……“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做到的便是合理、适时、有效的引导。
3点悟
“悟”——了解、领会、觉醒:“点悟”即点拨使其领悟。《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点悟”时,要善于并巧于“点”,才能使学生更有所“悟”。
3.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来进行感悟:“对比”可以从正面对比,也可以从反面对比,可以与自己对比,也可从内容的前后对比。它最终的目的是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引发丰富的联想,开拓学生思维,触动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教学《悲壮两小时》时,我让学生列出时间表——科马洛夫在最后的两小时里汇报工作用了70分钟,与亲人告别用了45分钟,与全国人民告别用了5分钟。引导学生去读70分钟他汇报工作的镇定自若,去读45分钟里他平静与亲人告别,使他们在反复比较反复品读中感悟到科马洛夫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领悟到科马洛夫博大而壮烈,同时又让人为之悲泣的感天动地的对祖国的爱。这样的悟,将学生的情感推上了顶峰,对主人公的认识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是这样,运用对比引领学生感悟,有时学生的认识会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3.2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总是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悟,不仅仅是静态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点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文字中求形象,在静态中求动态。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自学了第一段后,我先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而后招聘小记者,展开“跨时空采访”——对周瑜、诸葛亮分别进行实话实说采访。采访他们当时各自的真实想法,这样在轻松的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悟出了周瑜的心胸狭窄,同时更感悟出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胸有成竹。这样的悟,由静态到动态,创造了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敢于发现。
3.3解读图文进行感悟: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但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教学中解读插图,并将它能转化为教学资源,再结合文中语言文字,也是感悟文本的一种好方法。如《将相和》中,当学生对《负荆请罪》这一故事已有一定认识后,我出示“负荆请罪”这幅图,引导学生去观察图中人物表情,动作,去想象两人见面后彼此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们根据书中内容,仔细观察图画,从图的表面透析图的背后,由图中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将负荆请罪这段历史再现。这样,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同时也实现了文本与图画的共生。既顺应了文本,尊重文本,又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作业减负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根据小学生独特的学习特点而制定了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认字识字、组词造句,还有作文。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集中注意力主要解决的就是“培优补差”这一问题。然而,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它有其自身独特的学习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语文学困生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困生来说,更不容易提升成绩。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之下,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小学语文学困生作业减负这一问题,从而帮助学困生对知识进行详细的掌握,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绩。为了更好地帮助学困生进行作业减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对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减负措施,也可以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实现减负。
一、作业减负
在为小学语文学困生实现作业减负的问题上,教师应该对每个学困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而制定更具体、更符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减负方案。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小学语文学困生作业数量方面的减负。教师适当地减少学困生的作业数量,可以参照以下方法:
1.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抄写词语、句子之类的作业,教师可以对那些规定抄写两遍的部分,特殊交代学困生只需要抄写一遍即可,但是对完成的工整效果需要有一个较为严格的要求。
2.对于小学语文课后练习题或者是练习册上出现的问答题,教师可以规定学困生完成三道习题中的两道或者一道,但是需要教师强调的是,学困生做的题目一定是要自主完成,不能有抄袭或者其他的行为。这样一来,学困生虽然没有做很大数量的练习题,但是这样也十分有效地保证了他们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深入了解,成功地为日后提升语文成绩打下了坚实基础。
3.在写作文这项作业上,原本是要求400字的作文,教师可以规定学困生完成300字,但是重要的是需要保证作文是由学困生认真完成的,同时也要保证作文的工整程度。在对语文学困生作业进行减负的任务上,需要教师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使学困生能够根据题目的难易水平选择自己要完成的题目。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困生夯实语文基础,为更好地语文学习做良好的铺垫。
二、心理减负
教师在对学困生手写作业减负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为他们进行心理上的减负。心理减负,主要是指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内容,激发起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心理方面减轻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难度。
1.作业的实用性
小学语文课堂上,具有实用性的作业将学生学习的空间延伸到家、社会以及大自然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课文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并且尽量使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2.作业的趣味性
学困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比较缺乏自制力,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只有通过激发学困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小学学困生提高语文成绩。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设置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作业,成功地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厌烦感。
3.作业的操作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具有操作性质的作业,使学生觉得做作业是一件有趣、有实践意义的事情。教师可以将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能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在讲到《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时候,便可以在讲授完课文以后,布置学生在课后自行折几条纸船,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进行模拟演练。这样一来,便很好地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困生的作业减负以及特别培养,在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之下,将会得到良好的收益。在对学困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为日后的学困生实行作业减负以及教育培养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材料与意见。
参考文献:
[1]赵仁祥.小学语文学困生作业减负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
[2]应雀灵.小学语文学困生作业减负的实践与反思[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1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进1步的发展,其意志品质、自主精神、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得到进1步的升华。针对这1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我校构建的"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
1、"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2、"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3、"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进1步的发展,其意志品质、自主精神、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得到进1步的升华。针对这1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我校构建的"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
1、"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是1种在反思分析前提下进行探究尝试获取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当中,反思性分析和探究性常识是分不开的。有反思的介入才有"问题"的发生,才有师生对问题的进1步追究。也正因为"探究"时时随着"反思","探究"才能得以持续;而"反思"由于是"探究"的需要,迫使"反思"必须贯穿于始终。在教学中,有两种反思探究活动并存,既有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又有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师生通过反思性分析发现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尝试探究解题的策略,以便及时地对教和学做出合适的调整和修改。这种师生以研究者的心态不断地回顾、解惑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反思探究教学"。
据此,本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反思??问题??尝试。这1流程不象其它教学流程那样1次性地贯穿于始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循环往复、多次出现,重复渗透于每1个教学环节,迂回循环于每1个教学层次。由此而构成的教学基本环节是:问题导引??自主尝试??交流研讨??拓展深化。本教学模式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揭示语文教学的1般结构和特点,又体现了"主动参与、创新学习"教学的鲜明个性,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同时,它又不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模式中的各环节进行灵活性的删调、增补。但是不论教学环节如何变化,"反思??问题??尝试"这个基本流程都会反复循环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反思探究"是1种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它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为核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创新为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1种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
所谓"反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即对自己做过的、学过的东西进行再思考。如刚才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如果对了,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做这种引导,学生根据这种引导进行反省,就是反思。学生扪心自问、独立思考也是在反思;教师运用变式、举1反3,是在促进学生反思。这种反思与回想联想、自我剖析是紧密地联系在1起的。同时,对别人思考过的东西和现有的结论进行思考,并发现自己的独特见解或对别人不同的见解进行反驳,也是1种反思。教师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1个为什么,并且力图从别人观点和方法中找出漏洞和缺陷,就是1种反思性的教学。
反思具有的强烈的批判性。对自己做过的、学过的、想过的进行反思,为的是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找出经验是为了今后取得更好的经验,找出教训是为了避免今后重蹈覆辙,两者都是为了超越自身。或者借助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启发自己提出独特见解,这是为了超越对方。因此,反思是1种具有批判性,也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不能凭空而来,是建立在对旧东西的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旧东西的批判以及不断超越的愿望和行动,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
而"探究"则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是导致问题的发生,"探究"是为了澄清问题的所在,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它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前瞻性思维,也包含"反思"在其中,两者相互依存,循环互动。如果只"探究",不"反思",那么这种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探究、假的探究,是教学改革中的误区,正是我们把"反思"与"探究"连用的意图所在。
由于"反思探究"是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它特别强调"自主"和"创造"。"自主",就是教师专业自主,减少对教参和课本的依赖,自己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并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创造",就是要转变课堂教学观,从预定的教案剧转向滚动的真实的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料因素,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超越标准答案,标准不是唯1,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容忍错误和不同。
3、"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1、问题导引。本环节是进入新课后师生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通过适时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特定的答案。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1课,我紧紧抓住"神机妙算"1词引发问题情境,提出质疑:诸葛亮敢于草船借箭是由于他的"神机妙算",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反思:它妙算到了什么?他的妙算正确吗?为什么他能够神机妙算?……在这里,学生开始会经历这样1个过程: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发现大量"问题"(无价值的)发现1些问题(有价值的)。无论怎样,教师都应予以保护。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质疑的方法,懂得发现问题的技能技巧。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可以说,师生通过反思导引问题的出现,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2、自主尝试。问题导引后,自主尝试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深入思考,认真推理,得出结论。1般要求是:带着问题1边读、1边想、1边画出不懂得字、词、句和可能又出现的新问题,并由自己尝试释题。如《白杨》1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白杨有哪些生长特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白杨的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等特点,并通过推理认识:"爸爸"介绍白杨,是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当学生自主尝试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及提示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如准备性练习、补充性小知识或教材的重点章节等)。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4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让学生思考:大人能几次碰墙壁,可能发生吗?如若不是,这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同时,向学生交待文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联系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去理解这1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学生的自主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3、交流研讨。这1环节包括两个层次,1是让学生汇报、谈论上1节自主尝试的结果,找出难点、疑点集体讨论。2是教师根据研讨情况,对学生的尝试作出评价、总结,并对学法进行归纳和指导。
当学生自我尝试解决某个问题后,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总结,力图找出新的普遍运用的东西,以现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这种反思性总结,远比学生单纯解决问题的意义更大。它的教育价值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学生学到了1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即学法),有利于学生养成反思学习过程的好习惯。例如学完1则寓言后,让学生反思: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师生共同归纳出学习寓言的1般方法:读懂内容--感知形象--开展联想--了解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