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父女小说

父女小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父女小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父女小说

父女小说范文第1篇

好看的腹黑女主小说有:

《睿敏皇贵妃》作者是小笑鱼。《蛇女娇妃有点狂》作者是简小乔。《美人如歌》作者是半弯弯。《娘子一笑魅倾城》作者是姜小牙。《网游之桃花朵朵开》作者是分花拂柳。《多爱前妻》作者是梅有懂。《总裁老公要乖乖》作者是云中锦书。《古有此女天下乱》作者是十六夜少主。《帝王宠妃》作者是素锦。《骨中香彻》作者是摸摸。

(来源:文章屋网 )

父女小说范文第2篇

关键词:福克纳;女性;矛盾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67-02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并深入刻画了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惟妙惟肖地生动描绘出南方人形象。同时,由于父母不和、爱情受挫、理想不能实现等诸多生活经历的影响,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无论是表现何种主题,他的作品都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无法释怀的矛盾情结,这种情结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塑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福克纳的女性情结可以说和他自己一生不顺利的爱情息息相关。由于家庭和自身的原因,福克纳没有得到渴望的爱情和他所深爱的女性,所以,在作品中他塑造的女性人物是爱和恨的结合。对于女性,福克纳是充满了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他美化女性,表达了对女性的无法遏制的爱,另一方面,他又鄙视女性,表达了对女性的厌恶和憎恨。他认为女性是圣洁和清白的,同时又是罪恶的。例如在他的代表作《愤怒与喧嚣》中,女主人公凯蒂就是女神和的结合,是一个让男人欣喜和悲伤绝望的女性,是男人快乐和痛苦的根源。

一、福克纳对女性的爱

福克纳理想的女性是温柔的、勇敢的、善良的和具有牺牲精神的,对这样的女性,他大加赞许,表达了他的尊敬和爱意。还是女孩的凯蒂就是这样的女性。在康普生一家人当中,只有凯蒂是本性善良的,不知道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纯真而又无辜,充满了同情心。对于弱智的弟弟本吉,她给予了无私的母爱和女性的温柔。为了他,她不搽香水,放弃了男朋友;她拥抱他给予安慰,陪着他睡觉。她努力地帮助多愁善感而又多疑的哥哥。她讨厌自私的杰森。当她要结婚时,她不愿意离开她的父亲和她的兄弟们,因为她觉得他们需要她的关心和照顾。这些都是她善良和具有牺牲精神的本性的体现。此外,她身上还有许多美好的品质:追求知识、拥有强烈的奋斗精神、有理想、勇敢。做游戏时,她愿意当将军和国王。祖母去世时,只有她敢于爬上树看屋子里的情形。她坚持男孩们能做的事情她都能做。所以,女孩时的凯迪是福克纳心中理想的女性,他对她的美好的品质极度赞赏,对她充满了钦佩和爱。

二、福克纳对女性的恨

虽然福克纳是爱女性的,但是他认为女性会伤害男人,给男人带来痛苦,是男人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根源,所以,在表达了对女性无法遏制的爱和渴望的同时,福克纳又表达了对女性的厌恶和恨。在《愤怒与喧嚣》中,本吉是个弱智者,但是他也有像动物一样本能的对爱和温暖的感知和渴望。从他的记忆里,我们可以知道,他生命中最大的温暖来自于他的姐姐凯蒂。凯蒂结婚前,他得到了凯蒂的照顾和爱,凯蒂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温暖的港湾。凯蒂结婚后,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把自己藏在角落里,捧着凯蒂的拖鞋,痛苦万分。福克纳此刻描写的是一个失去了女人温柔的爱的男人的痛苦,而福克纳通过描写本吉的内心情感把这种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能让男人失去生活勇气的痛苦,而它的根源是女人。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福克纳对女性的愤怒和恨。而对于昆汀,这种伤害更加具体,福克纳认为他的自杀就是她的小妹妹凯蒂造成的。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年轻女孩是可爱的,值得爱的,可是一旦女孩成长为女人,就不会有对男人的忠诚,会抛弃她一直爱的男人,给男人带来无尽的伤害和痛苦。在自杀的前一天,昆汀一直在想着凯蒂,后悔没有阻止她和别的男人交往,没有拥有她,绝望的意识到无法摆脱对凯蒂的情感依赖,在绝望和痛苦的折磨下,昆汀选择了自杀。而通过对凯蒂的另一个哥哥杰森的描写,福克纳更加明确的表达了他对女性的憎恶和愤怒。杰森是一个不断被女人打败而变得极度鄙视女人的男人,他对女性充满了愤怒和憎恨。在他的眼中,凯蒂不是他的妹妹,而只是一个女人,所以他一直厌恶和憎恨凯蒂,一直在报复凯蒂和她的女儿,象征着女性和男人的斗争。而让他最愤怒的是他在和女性的斗争中永远是失败者,这也使他更加憎恨女人,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福克纳通过本吉的呐喊、杰森的愤怒和昆汀的控诉表达了对女性的批评和抗议,也表达了对女性的厌恶和憎恨。

三、福克纳矛盾的女性情结

对于女性,福克纳是大加赞赏的,认为她们是优秀的和美好的,甚至比男性还要优秀。但是有时他的观点是矛盾的。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福克纳说女性就像成功,如果你追求她,她就会瞧不起你;如果你鄙视她,她就会奉承你。在这里,福克纳对女性的矛盾情结让读者一览无余。福克纳对女性总是彬彬有礼的,像个绅士一样。他尤其喜欢小女孩,不喜欢她们长大,因为他认为没长大的小女孩是天真和纯洁的,不会伤害男人。他的女儿吉尔10岁的时候剪了头发,福克纳对她说不介意她剪了头发,但是他会永远记得她出生时黄色的头发,因为他认为女儿剪了头发是一种女性意识的形成,他想永远保留住对女儿还没有女性意识的时候的记忆,那个时候的女孩是不会伤害男人的。这就是为什么他那么喜欢小女孩时的凯蒂。同时,福克纳尊重年老的女性,认为她们比任何年轻人都理智,岁月也使她们拥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会给年轻人带来教诲。对于年轻而又成熟的女性,他爱她们,但是同时怀疑她们,这从他的生活中可以看出来。福克纳小的时候很喜欢青梅竹马的女孩艾斯黛拉,希望长大后能娶她,但是由于家庭背景问题、他自身矮小的身材和有些与众不同他的个性,女孩的父母不同意女儿嫁给他,最终艾斯黛拉和别的男人结婚了。这对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他第一次离开家乡为了避开她的婚礼。他一生无法忘记她,并一直和她保持联系。他为她的孩子们写故事,并和他们一起玩。同时他也试图和别的女孩结婚,但都没成功。当他准备写《愤怒与喧嚣》时,正准备和已经离婚了的艾斯黛拉结婚。我们可以相信,在这部小说里,他回想起和女性的关系,对于是否和艾斯黛拉结婚很困惑。对凯蒂的矛盾情结就是对艾斯黛拉的矛盾情感。一方面,他爱艾斯黛拉,渴望和她结婚,珍藏着对年轻时的艾斯黛拉的爱,不能释怀;另一方面,已经身为人母的成熟的艾斯黛拉又让他有些害怕和困惑,害怕受到伤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和女往中,他一直不是很成功,情感生活一直不顺利,所以他一直犹豫着,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福克纳在女性面前的不自信。就是在这样的犹豫和困惑中,他塑造了凯蒂。事实上,在福克纳的很多作品中,他都塑造了年轻而又成熟的女性形象,把她们描写成既神圣又放荡,对她们既渴望而又憎恶,表达了一种矛盾而又困惑的情感,使女性情结成为他作品中无法释怀的情结之一。

换句话说,福克纳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表达他的女性情结:一方面,他美化女性,对女性渴望着,爱着;另一方面,他总是在批评她们,害怕女性会给男人带来伤害。同时,他审视南方社会,通过女性的悲剧批判它,努力想为南方找到一条出路。而他的出路体现在《愤怒与喧嚣》中另一位女性身上:戴尔西。戴尔西是康普生家里黑人女仆,她一直支撑着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他对戴尔西的称赞是他对小女孩的称赞,她勇敢、忠诚、慷慨而善良。一方面,作为小女孩,她没有独立的个性,不能伤害男人;另一方面,作为仆人,戴尔西对主人绝对忠诚,永远用她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支撑着康普生家,是这个家庭的支柱,对于康普生家的男人们一直是言听计从而无怨付出的。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的中心观点是:女性必须是驯服和为男人服务的。

四、结论

总之,福克纳在作品中表达了矛盾的女性情结:对女性又爱又恨。这是他自己生活经历的写照,也是他总的创作情感的一种体现。作为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通过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和女性情结的表达,福克纳在审视南方,也在努力为他所钟爱的南方找到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父女小说范文第3篇

2、雪灵之的《结缘》《殇璃》;

3、艾小图的《偏执狂》《糊涂》;

4、蓝白色的《无爱承欢》;

5、忧凉盛夏的《放弃爱你》;

6、安琪的《我爱你你爱的是她》;

7、梅子黄时雨的《人生若只初相见》;

8、匪我思存的《裂锦》;

9、胡狸的《冷君夜妾》;

父女小说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苏童;《妇女生活》;《茉莉花开》;改编;女性命运

苏童的中篇小说《妇女生活》是其“妇女生活”系列的一部作品,电影《茉莉花开》是侯咏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搬上银幕之后备受关注。小说和电影都把注意力集中于女性身上,对不同时期女性命运予以深切的关注。本文试从叙事方式、主题演绎、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苏童的《妇女生活》和侯咏的《茉莉花开》进行比较分析。

一、非聚焦的叙事视角与分段式叙事结构

众所周知,小说与电影在“叙事”层面上存在着天然的美学上的可通约性,由此构成了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艺术发生的根据。电影《茉莉花开》对小说《妇女生活》进行改编时,保持了与小说一致的叙事视角,采用了相仿的叙事结构,尊重原著,在原著基础上结合电影的特性进行改编。

通过对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茉莉花开》与《妇女生活》的叙事视角相仿,都是采用了非聚焦的叙事视角。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中指出:“非聚焦又称为零度聚焦,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1]苏童采取了消隐作者主观情绪的冷静客观叙述,小说《妇女生活》展示了一个照相馆里三代女人的命运,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展开叙述。作者在叙述“娴的故事”“芝的故事”和“箫的故事”时,都是采用一种非聚焦的视角。叙述者任意介入人物的内心,作为隐含作者的苏童,似乎成了隐藏在幕后的全知者。在故事叙述中,作者都只是客观地叙述,而不对故事中的任何人或事做出任何带有情绪色彩的评价,呈现出一种冷漠而残酷的“叙述的客观”。

电影《茉莉花开》也是采用非聚焦型视角,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为观众讲述故事。影片中没有一种清晰的“叙述人声音”,隐含的叙事人对整个故事的进程了如指掌,既能表现人物的外部动作,也能展现其内心世界。“在影片中镜头运动往往是根据情节和观众的心理、情绪拍摄而成,有较强的主观性。”[2]这种视角是电影叙事最常见的方式,用镜头向观众展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电影《茉莉花开》由于摄影镜头的运用,也使得其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较之小说有所不同,叙述视角往往统一到摄影机的视角和焦点转换上。影片透过镜头展现拍摄对象,引导着观众去观看和感受,镜头相当于叙述者,引领着我们进入故事。小说《妇女生活》跟电影《茉莉花开》都是采用同样的视角,客观地讲述三代女人的命运,无论是从苏童笔下,还是透过侯咏的镜头,我们都在感受着一个家庭三代女人的悲欢离合,看着她们跌进宿命轮回的怪圈。

除了叙事视角的相似,小说《妇女生活》和电影《茉莉花开》还采用了相仿的叙事结构――分段式叙事结构。苏童在叙述结构上打破了传统模式,采用了分段式的叙述结构,把看似平淡琐碎不真实的故事拼凑在一起,构成了一家三代相似的悲剧性命运。这种三段式结构具有某种内在的包孕性,使得《妇女生活》和《茉莉花开》在碎片式的叙述之外,具有一种内在的严整性。

小说中祖孙三代的命运基本上是重复的,这样的故事结构实际上是要传达女性命运永远循环往复的主题,这样的妇女生活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影片《茉莉花开》采用相同的分段式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形式感,章节式的表达方式将片断进行整合、拼贴。它涉及的年代为上世纪的30、50、80年代,侯咏将影片分为三章“第一章:茉”“第二章:莉”“第三章:花”,且通过“十八年后”“十三年后”的字幕,完成时空上的跳转。“茉”“莉”“花”是三个独立而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短片,三个故事在内容上是互相注解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们对女性命运的诠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体现于影片的叙事结构中。“叙事性是联结小说和电影的最坚固的中介;文字和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的倾向。”[3]正是因为电影和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具有共通性,使得彼此之间在叙事技巧方面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小说《妇女生活》与电影《茉莉花开》在叙事方式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采用了全知全能的非聚焦的叙事视角和分段式的叙事结构。

二、从封闭式的宿命主题走向开放式主题

小说《妇女生活》的主题是女性对命运的反抗的徒劳,而改编后的电影《茉莉花开》则展现出主题的多义性。苏童将“宿命意识”的创作理念渗进了他的小说里,“他以一个叙述先知的身份‘预设’女性生存困境的无法遁逃,对其无法摆脱生存困境导致的自身性别的焦虑和癫狂进行了刻画。”[4]《妇女生活》描写了横跨大半个世纪的女性生活,“女人永远没有好日子”,萧的一句话道出了苏童小说的主题。苏童也借芝的口说出了“一切都会变,只有人的命运不会变。”在苏童看来,女性的反抗是徒劳的,他用“女性价值进行了自我否定,显示了人性共同的深层意识”[4]来展示出他的主题。侯咏不满意苏童小说中女性命运的不断重复,“我们不能像原小说那样仅仅是重复,表现三代女性像一个女人一样具有同样的凄凉人生,这样会让影片的基调沉沦下去,使观众感到心如死灰,这是我们要把转的格局。我们要避免或消除小说中这种消极的东西。”[5]216他认为这样的描写太消极,也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心理,于是用影像技术将苏童小说中的女性从“女人永远没有好日子过”的悲观论中解放出来,赋予女性以不依赖于男人、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形成了《茉莉花开》的主题多义性。

《茉莉花开》在尊重原著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增加了主题的多义性,这体现了编者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展现了导演和小说家不一样的艺术特质和风格。侯咏把小说的“娴”“芝”“箫”巧妙地用只在小说出现过一次的“茉莉花”来替换,如此一来,人物的名字产生了某种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这一改动也使得电影作品从叙事和意象上都更加完整。侯咏将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前后三次在不同的年代出现这首歌曲,蕴含不同的意义。“养育也是一种爱,女性对待她们的梦想、她们养育或爱恋的对象,一定是付出很饱满的情感去爱、去憧憬、去回味。这三个时代的女人都是充满爱的,这是要在影片里的人物以及具体情节中去体现的。”[5]221这是侯咏谈及影片的主题表达时所提到的,他还在影片片头打上“献给母亲”的字样。对于“茉”而言,生育代表着梦想的破灭,是悲剧命运的序幕。而“莉”因不能生育而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是她神经质爆发的导火线,因此引发了又一场悲剧。对于“花”而言,生育则是生命执著和坚毅的体现,雨中历尽艰辛生下的孩子,成了她生活的新支点和新希望。在影片最后,导演为了强化叙事的意义,突出主题,特意安排了长达七分钟的镜头,展现“花”生育的这个场景。较原著小说而言,导演用可视画面大大强化了原著小说所没有的养育主题,从封闭式的宿命主题走向开放式主题。

三、“茉”“莉”“花”三代女性的命运轮回

苏童的《妇女生活》围绕着妇女命运循环的主题,传达了苏童对女性命运的理解。宿命意识在整个作品中控制主题、情节,最终展现出在阴暗中轮回的女性生存景观。苏童在《妇女生活》中所塑造的女性都有着冷漠、自私的性格特点,与贤良淑德的传统女性形象背道而驰。

“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往往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好与差的重要尺度。文学名著之所以成为文学名著,往往是因为它们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形象。对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时,能否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成功地转化为银幕形象是改编是否成功的关键。”[6]电影《茉莉花开》中与小说原著人物性格命运差异最大的就是“花”。“花”不再是小说中那个刻薄而又自私的女人,她勤奋、善良、坚毅,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却一样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宿命”。丈夫变心后她从谋杀亲夫的绝望中走出,勇敢地在狂风暴雨中生下了女儿,并独自承担抚养女儿的重担。相对来说,娴(茉)、芝(莉)的形象在小说和电影中都是比较一致的,可是箫(花)的人物形象则彻底颠覆了原著,花形象的塑造“强调了女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同时留给女性一个自立生存的空间,而不是与男人的简单对抗”[7]。受到主题表达的影响,侯咏从女性的命运波动中演绎和诠释出新的主题意蕴,他认为妇女生活是缓慢递进上升的,而不是苏童所表达的永远循环往复的永恒的“妇女生活”。由此,标题从《妇女生活》改成了《茉莉花开》,也表达了电影与小说的不同主题意蕴。在影片中,章子怡一人分饰茉、莉、花三个角色,寓意深刻,传达了三个不同女性在不同时代、环境下所遭遇的事情的“一致性”[8]。苏童以一句“这是1987年的深秋。这一年许多青年妇女在打离婚,箫只是其中的一个”收束全文,在一种意犹未尽的氛围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猜想。在《茉莉花开》这部影片的结尾,花领着女儿搬入新家,则象征着告别以往充满着创痛和挣扎的“妇女生活”,即将迎来新的美好生活,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

电影对小说进行改编意味着从一种媒介转变为另一种媒介,改编后的电影剧本也并非小说的翻版,因为两者媒介材质的不同,使得它们成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侯咏保持了苏童小说注重情节时序性的特点和命运突变的特征,对小说《妇女生活》的女性命运主题重新进行了诠释和演绎。电影《茉莉花开》与小说《妇女生活》虽然在叙事技巧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它们在主题意蕴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展现出苏童和侯咏对女性命运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参考文献]

[1]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

[2] 郭冠华.浅析节奏在影像表现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1(08).

[3] 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70.

[4] 陶丽华,黄德志.无法遁逃的女性生存困境:析苏童“妇女生活”系列小说[J].电影文学,2010(10).

[5] 侯咏.茉莉花开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40.

[7] 方力卓.《茉莉花开》:究竟是不是一种宿命?[J].电影文学,2006(08).

父女小说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灵活有效

语文教师应重视小说的教学,因为通过小说的教学,不但可以认识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小说之所以感人,靠的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是我设计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读后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以《正义报》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新闻,简要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这一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举行“新闻会”,让“记者”向全体学生“”这一新闻。小余的“新闻”是这样的:

本报讯 记者余德谦报道:今天下午在状元桥边发生一起命案,一个名叫鲁达的提辖把恶棍无赖郑屠打死了。据了解,案发前一天鲁达与朋友在酒店畅饮,正在兴头,突闻一歌女金翠莲在隔壁哭泣,鲁达心中烦闷,问她为何哭泣?歌女说:恶霸镇关西逼婚!嫉恶如仇的达大怒!第二日去了歌女与其父栖身的小店,先暴打了镇关西手下流氓,放走金老父女。估计金老父女走远后直奔镇关西卖肉的摊铺,当众耍弄恶霸镇关西。恶霸大怒,来打鲁达,鲁达大喜!挥动神拳,三拳打死了他。有现场目击者说,打死郑屠后,鲁达提着一条齐眉短棍,奔出南门走了。

这个环节完全让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觉得这样新颖有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我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设置了如下平实的思考题:

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2.郑屠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

3.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

4.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郑屠的?

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划边议,后交流发言,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完成下面板书。

至此,学生已基本上理清了人物间的关系、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让学生小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第三个环节:讲。让学生脱离课本,走上讲台讲小说中的一个片断。要求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可以摸仿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同时,要求其他学生作评判,评出前三名,给予奖励。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讲”和“听”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鲁达不畏、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同时,让学生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现在社会上好人被欺凌的丑恶现象还时有发生,当你遇上不法现象时,你会如何解决?鲁达式的拔刀相助、拳头相向、以暴易暴还可行吗?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见解,谈看法。

学生1:不可行,现在是法治社会,发现违法行为应报公安部门,由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学生2:我们应弘扬法治精神,以暴治暴不应提倡,更不应喝彩,我们应养成遇事找法、惩治违法靠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3:小说中鲁达性格急躁,他出于嫉恶如仇的善良心理和行侠仗义的传统观念,一气之下打死镇关西,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所以我们遇事要冷静,不可太冲动,冲动也会酿出祸患。

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篇小说教学的成功,使我得到深刻的体会:“活”是小说教学成功的关键。教法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起来,课堂气氛才会活起来,小说中的人物才会跃然纸上,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那么,怎样才能使小说教学“活”起来呢?

第一,“活”必须敢“舍”。入选教材的小说一般篇幅较长,能反映较深刻的现实,语言生动,可教点很多,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课堂费时多而收效少。这就要求我们大胆舍弃。凡是简单的知识可以略而不提。只有经过大胆的舍弃,教学才会轻松而高效。

第二,要“活”必须敢“放”。一是放胆,敢于跳出“教参”,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二是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放“心”,放飞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条条框框太多,学生的思维“灵”不起来,“活”不起来。只有敢“放”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第三,要“活”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安排教学环节。为了让语文课堂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备课时需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多用学生的目光来审视教材,设计教法,多想想学生内心的渴求与需要,让他们学得亲切,学得主动。

相关期刊更多

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出版社;武汉市妇女联合会

人生与伴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晚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