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蓝工程是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新教师快速适应新课堂,成长为教学前线的中坚力量创造了条件。它构建的是一个团队,一种文化,它让我们师徒在携手前行的途中,一起收获成长的喜悦,共同感悟心手相联的快乐。青蓝工程结对仪式如何创新性开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案例背景
我校教师团队平均年龄达到40岁,作为长沙市天心区的窗口小学,教师们在班级管理、教学竞赛等活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我校能够经常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个学校的文化需要传承,一个团队的优良经验需要延续,青蓝工程结对就是实现传承与延续的最佳途径。它是应对教师团队新老交替的一种措施,旨在培养出有一定办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代新人。我校2017年上学期,青蓝工程结对仪式,将在第一周教师例会上进行。思考上学期青蓝结对仪式的不足之处:①没有考虑到教师们的需求,师徒结对配备不均,导致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没有合适的可以传授经验的徒弟。②师徒结对仪式感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庄重、严肃的结对仪式下,完成结对活动,才能将“老带青”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所以要在结对仪式的创新上下功夫。
准备好必需的文字资料以后,我根以上不足尝试做出调整:①师徒结对名单的确定先征询教师们的意见,询问教师们的需求,当由于教师年龄结构的原因,导致某些教师提出申请后无法满足时,要做好后续的工作。②仪式流程需要改善,将师徒互赠小礼物改成诗歌朗诵,让活动更加具有仪式感和神圣感。
三、案例描述
在做好这些调整以后,首要任务是师徒结对仪式上的诗歌朗诵排练。难题横亘在面前:排练人数多达18人,开学在即,大家都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事情,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大家集中起来排练呢?换做以前的思维模式,我会一个人包办诗歌的挑选、排练以及道具的准备。怎样在此次活动中形成维度,由点到面?改变从自我开始,从此刻开始,找善于写作的汪彬老师选诗歌,找擅长电脑制作的周汝老师完成课件,而对排练节目有一手的乐珊、思静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把诗歌朗诵配上轻音乐。虽然大家都很忙,但是所有人都全力以赴,眼前好像有一张网在慢慢成型,脚步不再那么忙乱,内心也没有那样焦虑了。最难确定的是排练时间,通过征询大家意见,星期五分好角色,各自周末在家练习,星期一中午利用二十分钟进行排练。
排练时,大家相互出主意,人员的站位,动作的设计,二十分钟时间,三次练习,节目基本成型。在排练结束时,大家主动要求穿天湖蓝校服,这又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于是便有了师徒结对仪式上深情、有趣的一幕。年青老师们饱含深情的诗歌朗诵,表达了对师傅们的赞美与感谢,师傅们看得津津有味,脸上浮现出点点笑容。可就在兴头上时,诗歌朗诵嘎然而止。其中有一个老师大声地说道:“怎么就没了,我们还没有看过瘾呢?”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四、案例分析
(1)多维度管理,增强老师们的参与度、思考度,由点到面,由人员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活动方式从平面到立体进行构建,从而多维度推动了教研转型。
(2)要善于在满足教师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激发他们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启发他们树立成就目标,从而实现“为工作而激励,用工作去激励”的构想。
(3)提升活动主持人自身的管理能力,朗诵节目到了兴头上,就嘎然而止。其实,在排练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如果把中心诗句反复两遍,形成余音,效果应该会更好。但是我看到排练时间到了,就没有再提出要求,也就是这么一犹豫,这么一放弃,离心中的理想就有了一段距离。回想起来,如果再踮踮脚尖,也许就能够达到更高水平。活动主持人更要善于开放思维,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认识其本质,把握客观规律;对所主持的工作能够从内部、外部、多视角、多侧面、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思考;思考在前,开拓思路,推陈出新。
一、选修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选修课是语文必修课的补充,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是教育观念的变更,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也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体现,学生成为课程选修的依据,这样课程选修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代变化,学生基础、学生兴趣进行及时调整,因此教师在选修教材时尤为重要。
二、选修课程的教学四步法(选课―品读―展示―评价)探析
1、选课。在教学过程中,选修处必修并没有完全分开,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选修的教材为主,让学与老师共同选定文章,这些文章有选修教材的内容,也有选修教材外的内容,突破了部颁选修的教材的范围,总之,是以必修教材中的内容及学生的基础、兴趣为选材依据,灵活性比较大,比如:我在教学必修二的同时,就与学生一道选定了本期的选修内容,有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及陶渊明本人的诗作――《归去来亏辞》、《五柳先生传》,介绍苏轼的文章及本人的诗文,尤其是散文,如《后赤壁斌》、《放鹤亭记》、《留侯论》、《贾谊论》,还有他的题画诗等,在清明节前夕,利用这个祭奠先贤思念亲人的节日,让学们选了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袁枚的《祭妹文》。选定之后,学生明确了本期选修的内容,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品读。品读美文是一大享受,但作为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宋代朱熹的读书六法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朱子读书法对读书方法和态度作了很好的总结,而选修课教学正是为指导学生读书而开设的,因此,吸取朱子读书法的精华对指导我们教学必将产生重要意义,在品读教学中,有默读,分为略读、粗读、细读、精读,有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对于选定的文章,浅显易懂就采用略读、粗读的方式进行,比如《论语》、《孟子》、《唐宋家散文鉴赏》中的一些文章、易懂的诗词也采用这一方式,对于选定的文章比较难懂而思想内容又很丰富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性文章就要细读、精读,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句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误”字通过精读品味,反复朗读,领悟到这一“误”字有后悔、遗憾、愤恨、愤怒、无奈等意思,一些经典文章还要求反复阅读,温故而知新,对于抒彩较浓的现代诗歌,精美的古今散文名篇,就宜采用大声朗读、朗诵等方式,诵出其情味,品出其韵味,比如在开展全班诗歌朗诵会时,让学生在朗诵《沁园春・雪》时,要读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不屑一顾,对当代风流人物的由衷肯定和赞美,在指导范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要读出失去亲人的那种痛彻心扉、悲痛欲绝、孤独绝望的情味来,呼告语让人身临其境,也有声泪俱下之效。
3、展示。就是口头或书面复述,根据不同的要求,有的选定文章,通过指导阅读后口头复述其内容,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情况,还可通过学生互相补充的方式,丰富完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为以后阅读积累经验,书面复述往往用于内容较丰富、想像拓展空间比较大的文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想像力及书面表达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一、诱发问题,创设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人们的思维是源于生活,从实际入手,让学生进入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所见所闻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创设情境导入,导入时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进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在课堂之中自主参与探求知识的源头。
如: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师:同学们,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看到了吗?快说说,姑娘在哪里?
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畅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北宋有名的和尚惠崇画的一幅画,你能说说它是怎样表现春天的吗?
生:自由说,相互进行评价
3、生生互动: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惠崇和苏轼。
生交流预习时老师安排的任务后汇报:惠崇是北宋时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天的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深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这是在开篇中创设情境,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二、在自读中感悟体味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本深刻内涵,意在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让学生自读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引起学生在自读中求得对文本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如:二、自读诗句,感知文本
1、回顾以前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与同桌共同学习本文。
通过回顾学过的方法,总结和积累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三、在研读中品味感悟理解文本
通过研读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研读中,课文的丰富内涵对课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角色意识,激发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文本。
如:三、深入研读,理解体味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意境。
(1)通过图画和幻灯片认识萎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生活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降低想象难度。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的内容。
生:……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请学生找最后一句诗在图中是怎么画的。
生:32个学生有31个学生找不到,其中一个即使找到也是模糊的。
师与学生一起探究:“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萎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除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之外,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有意创设师生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这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必要条件。
四、回读文本,阅读感悟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个得以彰显。
如:四、感情朗读,品尝感悟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原因。
2、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抓住画面上几支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萎蒿、短短的芦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之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诗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诗的人文内涵。
五、课内向课外延伸
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是“大语文观”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思结合”的好习惯。课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练习,注重语文基本素养提高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如: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开一个《春天交响曲》的诗歌朗诵会,师生共同回味品读关于春天的诗句。
师:推荐:《村居》、《春思》、《春雨》
语文教学中,豪情万丈的诗歌朗诵,磬人心脾的散文欣赏,震人心憾的抗战文章,等等,无不充满情感,让人陶醉,流连忘返。其中有对祖国的忠诚、人民的热爱、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为民之念、莫逆之交;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所以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身至境,扬撒情怀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精辟的见解,还要能够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和老师与文章的作者达到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创造情感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感之中。语文教学不要刻意讲求章法,可根据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怀,在不同的场合搭建不一样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其安排在月光撒泻的傍晚时分,踏着月亮的影子,手拿一把花伞,步履轻慢的走进教室,目光如思的凝望着教室外边的天空,仿佛在欣赏这浩瀚的星空,欣赏这即将到来的荷塘月色。黑暗的夜,仰望星空,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环境中,让学生在欣赏文章的过程逐渐的和作者的情感融入在一起。又如:在《故乡》一课中可以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其次,用心朗诵,声情并茂,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如真情似真景的课堂教学中接受知识,领悟情感,才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吮吸惬意的内容。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木兰诗》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积极向上,节奏感强,非常适合朗读。针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先充满激情,富满感情的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诵,然后,再把对诗歌内容人物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尝试,学生将会看到这样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会乡、女儿本色的木兰。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木兰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教师通过这样的授课来引导学生从诗的情感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来培养学生由诗词感悟到产生情感。那时,谁不为诗的艺术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这种教课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
第三,动之以情,当然要晓之以理。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分析,使得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的目的。“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作品中简单明朗的语言,清新明目的画面,孕育丰富的情感,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劝学》一文中,作者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通过20个比喻来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这诸多的比喻句中有正面设喻,也有反面设喻,还有反复设喻。因此,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文时,只有带领学生理解这些比喻的意义,才能让学生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哲理。
科技活动的有趣性
儿童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趣味浓厚的活动。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前往往产生期待的急切心理,容易引起动机;活动中积极投入,尽最大努力完成每一项工作;活动后还会留下极深的印象,反复回味,起到自动巩固和强化教育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只有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我们的科技活动的实效。
我们在设计科技主题活动时,要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活动特点、内容和水平,让学生乐在其中。比如我们2001年春季学期“车”主题的科技活动,整个活动设计了车的发展史、车的科学、车与环境、交通安全、车的创意绘画、车的过去、车模制作和车模竞技等系列活动:
1.收集“车”发展的有关信息。通过广泛阅读书刊,上网浏览等活动,收集关于车的发展史的文字、图片、视频,开展“车”的信息、交流等活动,每人都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2.运动之光――车的发展图片展。各班对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包括报纸杂志上的图片、学生的摄影作品)进行遴选,制成2开的版面若干份,配上简短的说明文字,进行展示。
3.车与人类――车的故事大赛。各班开展车的名人轶事、车的科学等方面的故事赛。
4.车与我――知识竞赛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开展认识交通标志,学习交通法规、交通安全知识,交通事故的应急措施等活动,加强遵守交通法规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注意骑车安全和行路安全的意识。
5.车的未来――有关车的作品竞赛活动。举行我收集的车模型、我画的车、我摄的车和我设计的车(绘画)展。
6.我最棒――车模竞技活动。举行车模竞技比赛。
系列活动为我校学生营造了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环境,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车”有新的认识,充分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科技活动的多元性
小学生都有求新、探奇、喜变、好动的特点,科技活动的多元性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活动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在设计科技主题活动方案时注意尽量将活动设计成多元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轻松、愉快地受到教育。如2001年秋季学期,我们利用学校栽培的优势,设计了“”科技主题活动,通过观赏、阅读、议论、写作、栽培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的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同时,受到美、诗文美、写作美的熏陶。具体活动为:
1.搜集有关的诗、词、歌、画等,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进行交流;低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背有关的诗句、名言名句。
2.搜集摘录描写的佳句、佳作,熟读成诵,在班中交流;低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说有关的词句。
3.在语文、美术、自然等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观赏本校栽培的。
4.围绕“”说话或写好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按年级进行比赛。
5.进行“”有关的栽培试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活处处有科技,学习科技的目的是回归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相关内容设计成多元性的科技主题活动,既可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又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注重研究实际问题的习惯。
科技活动的全员性
科技活动的普及与开展,能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个人荣誉感。孩子们在相互交流、切磋中增长才干,获得发展。因此在2005年春季学期开展的“飞架彩虹 超越梦想”――以“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设计,我们就充分考虑活动的全员参与,以促进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全面普及。具体分七大类:
活动一:了解“彩虹”――学习读书活动。各班广泛开展以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搜集关于桥梁的发展、种类、原理等知识,以世界名桥、桥的世界之最、家乡的桥、桥的力学原理等内容展示,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解桥的相关知识。
活动二:畅想“彩虹”――工艺绘画竞赛。把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桥、最美的桥、最想做的桥或最富创造性的桥用工艺绘画展示出来,可以是电脑绘画、布贴画、沙画、水彩画等工艺绘画。
活动三:赞美“彩虹”――诗歌朗诵竞赛。将有关桥的诗歌、散文、故事等通过朗诵、演讲等形式表达出来。
活动四:飞架“彩虹”――桥梁模型制作竞赛。竞赛项目一:让他们自主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废品材料、可代用材料来创意设计桥模。竞赛项目二:根据规定的有限材料设计制作桥模,看谁的桥模美观、大方、承重大。
活动五:抒写“彩虹”――作文竞赛。把自己在此次以“桥”为主题的科技节中的收获、趣事、感想写成作文与大家交流、分享并参加学校的科技作文比赛。
活动六:“彩虹”之光――专题网页评比。将此次科技节活动中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精心设计成以桥为主题的专题网页,加入到班级网页当中。
活动七:绚丽的“彩虹”――项目作业的评比活动。将在此次系列活动过程中搜集的文本、图片资料以及在此次科技节活动中的体验、感受等归类整理设计成项目作业。可贴、可画、可写,要求装帧设计美观大方。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科技节有3000多人次参加了相关活动,有学生甚至参加了3~5项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生成活动,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解决问题,从而感受身边的科技及科技对自身的影响。
科技活动的提升性
科技活动以人为本,不仅要认识和体现科技活动的价值,还要确定科技活动的目标,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增强科技的应用意识,培养了他们“活学活用”的科技技能,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科技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科技主题活动时,应考虑到将科技活动的开展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并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在设计科技主题活动时,我们一般都会设计一项对学生探索、提高有帮助的科技项目,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
如学生在参与“”科技主题活动时,发现有烂芯的现象,便主动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发现在大厅中不见阳光的中,容易烂花芯的是管球型黄龙、叠球型光辉、匙球型平沙落雁等花瓣多而集中的品种,而不容易烂花芯的是像管瓣状的金丝莲、管盘型的杏枝梅、松外型粉松针、钩环型珍珠塔、平桂型粉托桂等花瓣稀疏、分散或者细长的品种。为此向学校提出了建议:“1.以后办展览的时候可以将稀疏、细长的品种摆放在大厅等不见阳光的地方,把花瓣厚实、多而集中的品种尽量摆放在有阳光的地方;2.在以后办展览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将不见阳光的和见阳光的进行位置互换,以延长花期;3.要切实加强浇水管理,防止烂芯的发生。”他们撰写的研究报告《烂芯揭秘》发表在《科学大众》2006年第9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