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小宝的身上长着长长的金色的毛,看起来很高贵。它长得高高的个子。它的眼睛圆圆的,像漂亮的黑宝石,它的鼻子一直都是湿漉漉的,感觉上面总是有水。它的耳朵大大的,像扇子是的,总是耷拉着。它的舌头总是伸在外面,尤其是夏天炎热的时候,它总是哈哈地、大口地喘着气,有时还把舌头伸出来放在地上,因为狗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散热的。它的腿很有力量,爪子上还有几个肉垫,中间是一个大的,还有4个小的,摸起来很有弹性,这样它走起路来一点都听不到声音。它的尾巴一边走一边摇,尤其是高兴的时候,尾巴就一直摇来摇去。
2、夏天的中午,它把眼睛眯成一条缝,趴在树下酣睡,我并不知道猫生下来就怕水,心里想:“温度这么高,它肯定很热吧,不如把它带到村边的小河里冲个凉吧!”也许是天气太热的原因,它乖乖的趴在我怀里一动不动,好像很舒服。来到河边,我把它放进清澈的河水中,它猛然清醒过来,抬起头,一条缝的眼睛变成了铜铃大小,它立刻从水中跳出来,跑道和中央的石头上,使劲甩了甩身上的水,用小爪子抹抹自己的脸,“喵喵”地叫着,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我想再次个它洗澡时,可它龇着牙,瞪着眼,警惕的瞪着我,然后三下两下跳上了对岸,一溜烟跑回了家。
3、炎热的夏天,太阳那耀眼的光芒,使田野里的麦苗长得更加壮实了,蜜蜂和蝴蝶你追我赶,更加地忙碌了!夏天那闪烁的光亮,使大树的身影越来越长,你总是能看见大树底下聚集着很多乘凉的人们,大树也使出浑身的解数,摇摆着笨拙的舞姿,希望能带给人们一丝丝的清凉……
4、炎热的中午,当人们都躲在空调房间里吹冷气的时候,只有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着,诉说着:热死了!热死了!这时,你会发现就连可爱的小狗也是叭在地上吐出鲜红的长舌头,仿佛在告诉你:受不了啦!受不了啦!爱唱歌的小鸟也不展开它那亮丽的歌喉,而是跑到树荫底下去避暑了……
5、白天里不停叫着“知了,知了”的知了,现在也安静了。青蛙们又开始了它们的演唱会,它们欢快地叫着,歌唱着。池塘里的小鱼们自由自在地游着。
6、小池塘的青蛙身体大部分是胖胖的,有的身体足有七八厘米长。它们披着黄绿色或深绿色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它们的头又宽又扁,像一个三角形。它的头上鼓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长着大嘴巴、小鼻子。
7、瞧!那机灵的猴子们在绿树成阴的树林里一边乘凉,一边蹦蹦跳跳地玩得可开心了。还有那可爱的小鸭子也找到了凉快的去处,它们整天都可以在清凉的水池里游来游去,这些都让花儿们好羡慕呀!
8、蝉鸣不像蛙叫那样短促、跳跃,像声声鼓点,而是漫长、高昂、执著:“嘶呀……嘶”,好像二胡。因此,在夏季田园交响乐队中,如果说青蛙是鼓手,那么蝉便是弦乐师了。试想:炎炎夏日当空,树枝纹丝不动,连鹅鸭都聚集在树荫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位弦乐师的高亢奏鸣,该会使人感到多么的寂寞啊
9、小动物们都在享受夏天,繁育后代,蝴蝶翩翩起舞,蜻蜒游戏水上,蜜蜂采集蜂蜜,真是一个浪漫的夏天。
10、我看着它们不禁想起那句话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禁扑哧笑出声来,这时候一只青蛙蹲在地上,张着嘴巴仰着脸好像在等待着什么。()突然,一只小虫飞过来,只见青蛙猛地向上一窜,舌头一钩,又落在地上。小虫不见了,青蛙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耐心地等待着。
11、它有一双黑宝石似的眼睛,一条在酷热的夏天总是伸出来长长的舌头,还有强壮有力的四肢和一条总是摇来摇去的长尾巴。
12、拿起抹布准备洗碗,看见一个小黑点——蟑螂飞似的窜过去了:从碗里跑到锅中,最后停留在灶台上一堆食物旁。我跟着过去,它似乎感觉到了,警觉地跑跑停停,跳到了地上,奔向角落。这不是自寻死路吗?我紧追不舍,正准备一脚踩下去,又猛地犹豫了。等我再反应过来,蟑螂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堆被它破坏污染的碗与食物。
13、晚风习习,平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镜中倒映着岸边的亭台楼阁和垂柳。一轮国月,静静地躺在湖面。这里的小动物正在举办音乐会:青蛙拍着鼓“呱呱”作响;姻姻低声在弹琴;路边的草丛中还时时传出带颇音的歌声,那是纺织娘演奏的《夏夜曲》。
14、小宝的习性很特别。给它喂狗粮的时候,它总是狼吞虎咽地,恨不得一口全都吃下去。它喝水的时候,用舌头水舔来舔去,弄得满地全是水。它喜欢玩球,经常是一边撒欢地跑,一边用爪子拨弄小球,满处转悠,把我都弄得晕头转向了。它睡觉的时候就卧在阳台上,侧着脑袋,好像在做美梦呢。
15、看!在这四条小金鱼里,有一条穿“黑战袍”的“大将军”。它的眼睛鼓鼓的,游起来尾巴一甩一甩,那威风劲,还真有点大将军的风度哪!我喜欢的还要算“花仙子”,“花仙子”的背是黑色的,当它慢悠悠地在水中散步时,尾巴摆来摆去,真像一位滴滴的仙子,还有两条小金鱼,“袍子”是闪闪发光的银片织成的,头上戴着“红帽子”漂亮极了!
16、夏夜,一切都显得朦胧、幽暗,似乎连空气都变得清馥馥的。……在豆棚瓜架,林下水边,在篱前的丛草里,流萤飞起来了:三三两两,忽前忽后,时高时低,那么轻悄、飘忽,好像一些看不见的小精灵提着绿幽幽的灯笼,飞来飞去,那美妙的形象和色彩,确实是迷人的。它们在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队清幽的乐队,在那里奏着清幽的曲子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含着节拍似的。
17、夏天的动物是生机勃勃的。小狗热得直喘气;知了热得直叫:“知了,知了!”在树上一动不动;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就像辛勤的园丁在采花粉;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飞翔,如同一只只小精灵……
18、最近,院子草坪里又出现了一个洞,并且草皮破坏严重。是哪类动物搞恶作剧?老鼠是第一嫌疑。下午,听见草坪中“嗖嗖嗖”的声音,循声望去,一只褐色老鼠在草中狂奔,使小草都向一边倾斜。看着之前被老鼠破坏的瓶瓶罐罐,大伙儿心中的怒火已压抑了许久,操起鱼网正想扑去。这时,不知哪儿又有几个小脑壳拱出来,身子红而透明,像几截嫩茎一般,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鼠吧,正战战兢兢地,不知该走向哪里。
残 冬
茅 盾
连刮了几阵西北风,村里的树枝都变成光胳膊。小河边的衰草也由金黄转成灰黄,有几处焦黑的一大块,那是顽童放的野火。
太阳好的日子,偶然也有一只瘦狗躺在稻场上;偶然也有一两个村里人,还穿着破夹袄,拱起了肩头,蹲在太阳底下捉虱子。要是阴天,西北风吹那些树枝嚓嚓地响,彤云像快马似的跑过天空,稻场上就没有活东西的影踪了。整个村落就同死了一样。整个村庄,一望只是死样的灰白。
(节选自《残冬》。)
边读边悟:
这段景物描写很有特色,作者紧紧抓住“死”字,写变成光胳膊的树枝、小河边灰黄的衰草和阴天时没有生气的稻场,处处表现出村庄的死气沉沉,给人一种极为沉闷的感觉。作者这样描写景物,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作品的主题。这两段文字描绘出在西北风的肆虐下村庄死一般沉寂的破败景象,映衬出旧中国农村的死寂和荒凉。
这段景物描写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在写景时不能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要有一定的目的。景物描写应当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服务,单纯地描写景物或者不加选择地描写所有的景物,必定会偏离文章的中心。这是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应当注意的。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一直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节选自 《平屋杂文》。)
边读边悟:
1、在你的笔下,xx的景色是那么的美丽动人,活动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也爱你美丽的xx。
2、小作者运用了动点观察的方法对xx晨色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小作者对xx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作者能按方位顺序向读者先容其可爱的xx,从校门——教学区(教学楼巨型花坛)——活动区(大操场),条理清楚,有选择有重点地绘景,自然地反映出学校朝气蓬勃的气氛。
4、小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生动细致,捉住色彩外形香味等方面的特点,并且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令人处处感受到秋天的美。
5、文章首尾呼应,语句简练,一针见血,点明主题。文章通过四季景色的描写,说明了xx之美,照应开头。若能注意段落层次分明就更好了。
6、全篇色彩艳丽,生机盎然。字里行间,通过xx春夏秋冬的描写,抒发作者对xx童年生活的热爱。
7、在你的笔下,冬天xx的景色描述得细致入微,语言通彻流利。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作文的生动味性,如能在这样的景色中放入人物活动的描述,那作文会增色不少!
8、作者把写景与抒怀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文字里行间都突出了对xx的无比喜爱之情。作者着力描绘了美丽无比的喷水池,绿草如茵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使一个美丽的xx展现在人们眼前。
9、小作者写作思路清新,描写生动,文笔优美,牢牢围绕一个“绿”字,按“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xx的美丽景色。
10、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xx不同季节的绿色生机盎然,芳香四溢。
11、小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细致,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作者喜爱xx的思想感情表露得更为自然充分。
12、xx四季景色真美,你的习作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用词尤为生动准确。
13、小作者写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学校,把写景与写人巧妙结合起来,景中有人,以景衬人。
14、本文文笔优美,抒情浓郁,是一曲对童年生活的美好颂歌。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xx一角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深情地回忆了在那里度过的美好童年生活。
15、这篇文章语句朴素生动,内容真实有趣。文章中有很多地方都反映了小作者平时细心的观察,这在描写xx的各种有趣的生活场景尤为明显,令人处处感到xx的欢乐,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16、纵观全篇,文章笔调清新活泼,描写有声有色,消息结合,从近处的晨雾写到远处的日出,从空中的树叶,写到地上的小草,从一棵棵杨树写到自由翱翔的小鸟,条理清楚,层次清楚,读后使人如临其境。
17、小作者捉住了春天xx特有的景色,能正确贴切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xx的美,同时借题发挥赞美了辛勤的园丁——老师们,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关键词:问题 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将教学内容化为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得知识形成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首先,问题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其次,语文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不断展开的,教学内容的展开是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步进行的。问题是知识的表达形式,以问题解答的形式开展知识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和积极思考,才能通过同化和顺应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新课程指出,语文学习不是促进学生所有问题的解决,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以此为出发点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扩展语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内涵丰满,具有极强的体验性,在体验性的引导性下又有着多变性,要求教师体会到学生的需求,以防学生对课业的领悟出现片面性。教育是个动态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本身也是动态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语文课堂自然也应该是动态的、丰富的,应该实现从知识型的课程转向问题式的课程转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领悟能力,进行教学的改编,不拘泥于形式、不满足于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不断思考和对文本情感的不断领悟。
三、初中语文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以导学问题为指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导学问题,指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设置导学案。其次,导学案的设计与以往的预习不同,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的观察或设计,也可以是探索性的问题研究等,其内容和形式没有局限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以下几个导学问题:第一,课文为什么称“紫藤萝瀑布”?请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写下来;第二,文中描写作者感情变化共出现了( )次,按顺序分别是( )( )( );第三,给课文划分段落。( )花( )花( )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意思;第四,本文不是单纯写紫藤萝,而是通过描写紫藤萝发出感慨( )。
(二)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强调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中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记忆学习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济南的冬天》的中心问题是,第一,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第二,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我们以第二个问题为例,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用五个词语写下自己感受过的冬天,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并把学生心中描写济南冬天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读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体会作者通过对济南景色的描写表达的对济南的深切思念。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舍塑造的“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山村卧雪图、玲珑水晶图”进行阅读,画出关键词,描述简单的画面。通过欣赏老舍先生塑造的故乡冬天画面的形象,进一步理解济南冬天的温情和作者渗透在景物中的感情。
(三)以问题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
语文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和见效周期长的特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朗读和写作的技能,这些技能要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通过课外实践,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实,而应用技能的掌握还需要不断实践。问题教学法的另一个重点正是突出知识学习的延续性,建立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若干问题并导向课外。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留下三个问题,第一,爸爸和妈妈的爱有何异同,下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班级交流和网络平台展开关于该话题的讨论,文章采用的是插叙的方法,什么是插叙,在课下找出几篇插叙的文章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索双线并行的写作和构思技巧;第二,了解作家的作品和更加详细的背景。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找资料、调查访问、网络交流等途径进一步开展语文学习,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学习,使问题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狩猎赋;帝王狩猎;三田;三杀;程序
狩猎是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普通劳动人民的狩猎只是为了获取生活资料,随时都可以进行,但是帝王的大规模狩猎活动则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于是也就有了礼制上的很多规定,包括每年狩猎的次数和具体的时间也都不是随意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大规模的畋猎如周代的春、夏苗、秋、冬狩,在《卜辞》中虽无明文,但在殷代应该是有的。”(1)也就是说,商朝应该已经有了帝王狩猎制度。
《左传・隐公五年》:“故春、夏苗、秋、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杜预注:“,索,择取不孕者。苗,为苗除害也。,杀也;以杀为名,顺秋气也。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无所择也。(2)南朝沈约的《均圣论》也对这四时狩猎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春免其怀孕,夏苗取其害谷,秋冬狩,所害诚多。”(3)春,意为春天搜索、猎取没有怀胎的禽兽,已经怀胎的禽兽则不可作为猎杀的对象。因为春天禽兽是繁殖的季节,说明了古人很重视自然界禽兽数量的平衡。夏苗,意为夏季猎取残害庄稼的禽兽。因为夏天是庄稼苗生长旺盛的时间,保护庄稼不受禽兽的糟蹋,保障粮食的收成,也是维持一种平衡。秋,要猎杀伤禽的野兽。秋季草木凋零,一片肃杀之气,故以杀为名。此时,家禽要长大了,要保护其不受野兽的侵袭,减少损失,维持收成的平衡。冬狩,围猎,不加区分,都可猎取。冬天庄稼都已经收割完毕,飞禽走兽正是膘肥体壮的时候,此时猎杀的动物就可以不必顾虑许多,只要捕捉到就可以享用。由此可知,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狩猎制度。《礼记・王制》对天子和诸侯的狩猎活动作了明确规定:“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4)所谓“无事”,指的是国家没有重大事件发生,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5)只要没有战争和祭祀这样的国之大事,天子诸侯就必须按礼制举行狩猎活动。那么这里的“岁三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过去学者们往往根据《礼记・王制》原文,认为“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就是“岁三田”的定义。其实不然。这三点分明是猎物的不同用途,我们不可想象每年三次大型狩猎所的猎物竟然会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而只能是每一次的狩猎所得都要分成三部分,分别用于祭祀、宴请宾客和充君之庖厨。这样的三部分在古典文献中往往被称为“三品”或者“三杀”。所谓“三品”,即三种,三类。《周易・巽》:“:悔亡,田获三品。”孔颖达疏:“以斯行命,必能有功,取譬田猎,能获而有益,必善三品。”“三品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6)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同一批猎获的猎物即可供这三种不同用途使用。
唐代可频瑜的《畋获非熊赋》中提到“十旬失位,悲夫洛之歌;三品充庖,讵比渭滨之叟。”清代叶观国的《秋获白鹿赋》中有“盖以储三品之需,匪欲穷百兽之穴。”可见单纯发生在秋季的这一次狩猎,就要为三种用途准备猎物了。宋代丁谓的《大赋》中有“等别三杀,贵宗庙也。”说明宗庙祭祀用的猎物是最高档的,最珍贵的,否则会被视为对祖先神的不敬。元代润的《雪猎赋》中说“因考礼经,谓:干豆、宾客、充庖,三田之义,汉儒雄词丽藻,可谓形容尽之。”这里的“三田之义”并非“三田”的定义,而是指“三田”的意义。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孔颖达疏:“一岁三时田猎。”“一岁”即为一年,这样看来,天子诸侯只要没有祭祀征伐、婚丧嫁娶这类的大事,就必须每年打猎三次。而所谓“三时”究竟是随便哪三个时间都可以,还是指固定的三个时节呢?如果是固定的三个时节的话,究竟是在“春、夏苗、秋、冬狩”中放弃了哪一次呢?虽然《礼记・王制》中没有明确解释,但是我们可以从历代狩猎赋中所描写的狩猎活动发生之时间来推知究竟。
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所做《上林赋》是历代狩猎赋的杰出代表,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也就是天子在秋去冬来之时进行狩猎。扬雄在其《羽猎赋》的序言中写道:“其十二月羽猎,雄从”,正文中又说“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万物权舆於内,徂落於外,帝将惟田于灵之囿。”古代常用“季”称位于最末者,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个月都可称为季月,所以“玄冬季月”指的就是冬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十二月,跟序言中所叙相同。其《长杨赋》序:“明年,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这里明言天子发动百姓进入南山捕捉禽兽的时间是秋季,而此事当非一日之功,则“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的狩猎活动也有可能已经延伸到了冬季。东汉张衡的《羽猎赋》仅存残篇,其中并没有表示时间的句子。但他的《西京赋》中记载帝王行狩的时间为“孟冬作阴,寒风肃杀。雨雪飘飘,冰霜惨烈”,且其《东京赋》中有“岁唯仲冬,大阅西园”之句。“孟冬”为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仲冬”为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大阅”意为检阅兵车军士。《左传・昭公八年》:“秋,大于红。”杜预注:“大,数军实,简车马也。”(7)《公羊传・桓公六年》“大阅者何?简车徒也。”汉代何休注:“比年简徒,谓之;三年简车,谓之大阅;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8)天子校猎本就有操练兵马,检阅军队的作用,故“大阅”和“大”都与狩猎密不可分。《汉书・刑法志》载“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9)可见帝王在不同时节的狩猎活动都以不耽误农事为原则。北朝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篇名就点出了狩猎的时间为三月三日,正是春耕刚刚结束的空闲时间,属于“春”。唐代李白《大猎赋序》:“以孟冬十月大猎于秦。”则此次狩猎时间为冬季农历十月。常衮的《春赋》篇名即指出这次狩猎是在春季,文中也有“时维仲春”之句来说明狩猎的时间为春季的第二个月,即二月。路季登《皇帝冬狩一箭射双兔赋》篇名指出这次狩猎是在冬季,属于“冬狩”。宋代丁谓《大赋》:“仲冬天子严祀事,答神佑,伫农隙,谨狩。”其时间也是在冬季农历十一月,与题目之“”应为春季狩猎相矛盾。但题为“大”而非“春”,“大”之意前文已见,这里不必重复。文中的时间肯定不会错的,所以此赋所记录的狩猎活动也当以发生于冬季为是。元代润《雪猎赋序》曰:“至治二年春二月既望,时雪初霁,天子大於柳林。”这个时间更加明确,春季农历二月十六日。清代有《秋郊大猎赋》、《木兰秋赋》和《秋获白鹿赋》,从这三篇的题目来看都是发生在秋天。这样就可以看出历代狩猎赋描写的都是春秋冬三季的狩猎活动,那么“岁三田”指的就理应是除去“夏苗”以外的那三次大型狩猎活动了。
为何天子的大型狩猎活动单单要放弃夏季呢?这个问题可以在《春秋公羊传注疏》中找到答案。《公羊传・桓公四年》:“春曰,秋曰,冬曰狩。”徐彦正义云:“不以夏田者,春秋制也。以为飞鸟未去于巢,走兽未离于穴,恐伤害于幼稚,故于苑囿中取之。”(10)也就是说,不在夏天进行狩猎,是春秋时期的礼制,因为帝王的大规模狩猎活动的猎杀范围与普通人的狩猎不可同日而语,夏天恐怕会误杀幼小禽兽而导致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不进行大规模狩猎,这是古人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天子诸侯行猎,事情繁杂,万民瞩目,必须按一定的规范程序进行才能符合礼制且不至于混乱。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一书中对汉代校猎的程序述之甚详,“根据汉赋的描写和有关史料记载,汉代校猎由准备、出行、检阅、杀获、饮宴和游玩等程序组成”。?从后代狩猎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后各朝各代的由帝王亲自组织的大型狩猎活动程序都与汉代类似。赋体作品不是流水账,也不是礼制条文,未必每篇赋都能完整体现上述的各个步骤。本文只对历代狩猎赋中出现过的程序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狩猎赋中不曾出现但在其他类型赋和其他文体作品中出现的相关描述则暂不予讨论。
《子虚赋》、《上林赋》中只有出行、猎获、宴饮这三个部分的描写,而把很大篇幅用在了对景物禽兽的描写上。其中对出行的描写比较细致,使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当时帝王出猎必备的仪仗。具体描写狩猎过程的时候也是针对不同狩猎对象及狩猎地点进行描述,东南西北各个方面的景色及物产都介绍得十分详细。值得注意的是,两赋都有一个独立段落对美女进行描写,但该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却不相同。
于是郑女曼姬,被阿锡,揄缟,杂纤罗,垂雾,襞积褰绉,郁桡溪谷。纷纷排排,扬施戌削,蜚垂。扶舆猗靡,翕呷萃蔡;下靡兰蕙,上指羽盖;错翡翠之威庭,缪绕玉绥。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
《子虚赋》中这段描写放在了狩猎走兽和狩猎飞禽这两种活动之间,而激烈残忍的狩猎场面本不适合让只会以美色歌舞取悦于人的女子出现。笔者以为,这段或许本来是跟《上林赋》中“若夫青琴、宓妃之徒,”至“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一段位置相同,处于宴饮场面之后。毕竟紧张的狩猎之后,君臣一起谈笑宴饮,赏乐观舞之时才是诸美女出场的最佳时机。
扬雄之《羽猎赋》表现出来的狩猎过程包括了准备、出行、猎获阶段,对之后天子的行动只以“因回轸还衡,背阿房,反未央”一句轻轻带过。此赋对准备过程描写得相当详细,依次是拓展校猎场地,运输物资装备,布置警卫巡逻,沿途悬挂旗帜,各校猎部队到达指定位置。《长杨赋》对此进行了补充,指出在准备阶段,可以发动民众搜集野兽运送到天子狩猎场以供狩猎之用。并且说“三旬有余,其廑至矣,而功不图”,可见从开始搜集野兽到搜集完毕需要三十多天时间,旷日持久,劳民伤财。
李白《大猎赋》表现的是唐代的狩猎活动,丁谓《大赋》表现的是宋代的狩猎活动,其程序与汉代相差无几,都描述了准备、出行、检阅、猎获、宴乐、回宫等几个环节。元代润的《雪猎赋》其程序包括准备、检阅、出行、猎获、宴乐等,明代汤显祖的《大槐安国龟山大猎赋》虽然篇幅短小,也描写了出行、检阅、猎获、宴乐、回宫等,只是没有涉及准备过程。清代连瑞瀛的《拟庾子山马射赋》、陈庆镛的《拟常衮春赋》、郑缨的《春赋》等二十余篇狩猎赋所反映出来的清代帝王狩猎程序都与之类似,这里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从历代狩猎赋可以得知,古代帝王的大规模狩猎行动当举行于每年的春、秋、冬这三个季节,狩猎程序大体包括准备、出行、检阅、猎获、宴乐、回宫等几个环节,但有些环节可以省去。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03页
[2]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92页
[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第3册第3118页
[4]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73页
[5]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55页
[6]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7]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260页
[8]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86页
[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4册第1082页
[10]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