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今生今世的证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4年第9期《语文学习》刊登韩志柏老师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备课札记》(下简称《韩文》),说刘亮程的这篇文章在“诗意的语言里暖昧地隐藏着潜意识中的秘密”,即用“曾经的苦难”来衬托“今天的成就”,这一次“回家”带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炫耀,而证据的消失使这次“回家”变成了深深的遗憾……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韩文》说,这种炫耀、自矜的潜意识“遍布全文”,而从头到尾能举出的例子却只有课文第7段这么一处:
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千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刘亮程在此用“他们”而不是“我们”,意在说明家园废失的责任是他们的,与自己无关。事实果真如此吗?不然!作者此处用代词“他们”确有深意,但绝非为了表现“超然于物外的自矜”,而是以修辞的形式竖起一道精神的屏障,表现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就像他说的:“我感到满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天边大火》)“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远离村人》)这种孤独的情感体验贯穿于刘亮程的许多散文之中。类似课文的表述更是俯拾即是,并且无不透露出“我”与“他们”之间深深的隔膜,如:
一些年人们一窝蜂朝某个地方飞奔,我远远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遗弃。另一些年月人们回过头,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旧慢慢悠悠,远远地走在他们前头。(《逃跑的马》)
我知道村庄周围有几块地。他们给我留下够吃一个月的面和米,留下不够炒两顿菜的小半瓶清油。给我安排活儿的人,临走时又追加了一句:别老闲着望天,看有没有剩下的活儿主动干干。(《剩下的事情》)
“我”不懂“他们”,“他们”也不懂“我”,彼此虽然并没有多少物理意义上的距离,但在精神上却又如此疏远,仿佛两个世界的人。或许有人会说,这与楚大夫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中仍潜存着某种“自矜”。这样理解看似有理,实则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简单把文中与“他们”相对待的“我”跟作者画上等号。正如刘亮程自己所坦言,其散文多是在适度虚构的基础上完成的,(笔者按:学界对散文能否虚构的问题一直有分歧,这里姑置不论。)这种虚构除了情节外,还包括人物,他说:“文学是梦学。《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的无边白日梦,那个无所事事游逛在乡村的闲人,是我在梦里找到的一个人物。我塑造了一个自己,照着他的样子生活,想事情。我将他带到童年,让他从我的小时候开始,看见我的童年梦。”二是将作品与现实对号入座,文本解读过于机械,未能体察作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刘亮程在此是通过对“我”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现,折射出每个人都会经常体验到的普遍意义上的孤独感和精神隔膜。他在接受文汇报记者周毅采访时曾说:“我并没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只是有时候,感到自己是一个人,他们——其他所有的人是一群。我想每个人都会走到这种境地——突然剩下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所有的欣喜与恐惧。没有谁能够帮助你,与你同享。每个人都是一个人。”
《韩文》说“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向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巴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矜”。这种理解一方面在文本内外找不到有力的佐证,纯属臆想;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格调,实不可取。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泥巴和白灰的脱落绝不是因为“他们几十年前建设家同的时候就是‘敷衍”’,从文中“喊着打夯的号子”便能看出人们盖房子时的卖力。笔者生长于农村,早年家中盖房子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农村没有正规的建筑队,都是由一些会点技术、有点气力的农民组成,他们一般只活跃在几个邻近的村庄之间,农闲时才组织起来,干活的对象多是亲戚、朋友或熟人,并且干活时常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干起活来会马虎了事吗?虽然刘亮程的故乡与笔者的故乡东西有别,但我想在这一点上总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那么,该怎样看待这里写到的泥巴、白灰的脱落呢?我认为,就像文中写到夕阳的消失和黑狗老死窝中一样,这是一种必然的结局,无论打夯的号子喊得多么响,墙筑得多么高,多么坚固,终有一天它们都将消逝不见。刘亮程在散文《最大的事情》中说:“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这两句话可看作是文中这段文字的极好注脚。
刘亮程的散文十分注重表现世间万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他会因一只搬干虫的蚂蚁而浮想联翩(《走向虫子》),会试图去揣摩一头驴的心理(《通驴性的人》),甚至会去用心地赏玩一滩极不起眼的小草(《对一朵花微笑》)。正如著名学者摩罗所说:“每一个生物或非生物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他都可以同体共悲。”③刘亮程在这里便是通过泥巴和石灰的脱落,生命证据不可避免地消失,来映衬人生的短暂及时光的匆促,来告诫世人珍惜自己拥有的和曾经拥有过的一切。
另外,作者为何反复强调对发生的一切早就“知道”、早就“清楚”?这里也需略加辨析。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果不对刘亮程的创作与思想有整体了解和全面把握,只拣取文中的一两个词语随意发挥,便很容易造成误解,甚至曲解。其实,作者在此并非为了炫耀自己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和预知能力,而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以及精神无处安放的焦虑与感叹。摩罗说:“刘亮程是内心早熟的作家,他对于虚无的恐惧和触摸至少从12岁那年就开始了。”这种早期产生的对于生命的焦虑意识俨然已经成为其散文的一个重要母题,像《我的死》《寒风吹彻》《一场叫刘二的风》《冯四》《一个人的村庄》《黄沙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阅,兹不赘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居民收入;协整检验;面板数据模型;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79-0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等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由于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三大区域的金融发展对其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区别性较大,因此从面板数据的角度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其区域差别,希望能够为江苏省加大金融发展力度、增加居民收入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文献综述
对于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对此所做的研究都已不在少数。其中,基于农村层面的对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所做的研究是较多的,如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谭永生(2012),尽管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但都得出了农村金融发展确实对农民收入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还有非常值得关注的角度即中国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还有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中国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关系的,如李晓羽(2006)。笔者发现,国内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全国层面,即基于整体层面来研究分析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而基于区域层面的研究分析较少,即不同区域之间的平衡性差异等作为研究因素的较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大都是用协整方法、格兰杰因果关系等来研究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增加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并不能体现出区域的差别性对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影响。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将江苏省分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大区域,然后采用面板数据的研究方法,对这三大区域的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又相互的分析与比较,希望能得到更符合各区域实情的研究结论。
二、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面板数据,即Panel Data,也叫“平行数据”,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
其有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当这类数据按两个维度排列时,是排在一个平面上,与只有一个维度的数据排在一条线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整个表格像是一个面板,所以把panel data译作“面板数据”。但是,如果从其内在含义上讲,把panel data译为“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更能揭示这类数据的本质上的特点。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新的统计方法。它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面板数据比其他一般数据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如,时间序列分析容易受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而面板数据可以较好地克服;面板数据较一般数据提供的信息、变化更多;另外,面板数据还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估计效率等。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是当前最前沿的领域之一。面板数据单位根的检验方法与其他时间序列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不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根据限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即假设面板数据中各截面序列具有相同的单位根过程和具有不同单位根过程。
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中通常使用的有五种检验方法,其中检验含有相同单位根的检验方法有:LLC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检验含有不同单位根的检验方法有:IPS检验和Fisher检验
(二)面板数据协整关系
协整关系,是一种存在于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静态)关系。协整关系的存在,从经济意义的角度说,表现为系统内某一变量的变化影响到其他变量的变化,其具体表现为协整系统短时间内受到一次冲击偏离均衡位置后能在长期内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Pedroni (1999,2004)和Kao (1999)提出的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这两种检验方法的原假设均为不存在协整关系。
虽然这两种协整关系检验方法都是从Engle-Granger检验发展来的,但Kao检验在第一阶段回归中假定截面间有具体的截取和同质性系数。在Kao(1999)的双变量案例中,将模型写为:yit=αi+βxit+eit,其中:yit=yi,t-1+uit,xit=xi,t-1+εit,t=1,…T;i=1,…,N。
(三)固定效应模型
在面板数据散点图中,如果对于不同的截面或不同的时间序列,模型的截距是不同的,则可以采用在模型中加虚拟变量的方法估计回归参数,称此种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分为三种类型,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刻固定效应模型和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其中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所进行的分析拟合度较高,而且其不仅能体现出个体的独立变化,还更能体现出数据的时间效应。
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就是对于不同的截面(时刻点)、不同的时间序列(个体)都有不同截距的模型。其模型表示如下:
yit = β1 xit +α1+α2D2 +…+αTDT +γ1W1+γ2W2 +…+γN WN+εit,i=1,2,…,N,t = 1,2,…,T
其中虚拟变量
Dt =1,如果属于第t个截面,t=2,...,T。
0, 其他 (注意不是从1开始)
Wi =1,如果属于第i个截面,t=1,2,...,N。
0, 其他 (注意是从1开始)
εit,i = 1,2,…,N;t = 1,2,…,T,表示随机误差项。yit,xit,(i = 1,2,…,N;t = 1,2,…,T)分别表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江苏省三大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仅仅是指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和金融效率的提高,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它的规模性,还要考虑的包括其效率性以及度量性,需要综合考虑其契合度及代表性等等。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及样本数据主要包括人均居民存、贷款余额和人均居民收入。
对此,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统计年鉴上2002—2011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各人均居民存、贷款余额以及人均居民收入三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的处理与模型的选定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为了使时间序列更为平稳,本文将所有的变量取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研究观测的是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即本文探讨的是人均居民存、贷款对人均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且各指标选取的数据均是面板数据,因此选择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
(三)使用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面板模型进行回归之前要进行单位根检验,这是避免出现伪回归的前提条件。面板模型的几种检验方法各有优劣,经过试验后本文决定采用LLC检验、IPS检验、ADF- Fisher检验以及PP- Fisher检验这四种单位根检验方法。
根据上文所述的检验方法,首先对江苏省三大区域2002—2011年的人均居民收入(rjjmsr)与人均居民存款余额(rjckye)以及人均居民贷款余额(rjdkye)的数据进行水平值单位根检验,发现四个方法的P值几乎都大于0.05,说明检验未通过,结果(见表1)。接着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发现三个指标在四个方法中P值有一半都超过了0.05,说明检验未显著通过,结果(见表1)。继续对数据进行二阶差分然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二阶差分后三个指标的四个方法的检验值几乎都小于0.05,表示检验通过,结果(见表1)。从该表中可以看出,三个变量的二阶差分值中四大检验方法中大部分P值均小于0.05,说明检验通过,各组数据均存在单位根。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变量 rjjmsr、rjckye、rjdkye为二阶单整过程。说明这三组数据均没有出现伪回归现象,数据取对数后平稳性强。
2.协整关系分析
在以上面板单位根检验通过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对江苏省三大区域2002—2011年的人均居民存、贷款以及人均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进行Kao检验,得到结果(见表2)。从该表中可以
表2 三大指标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看出,Kao检验的P值小于0.05,说明检验通过。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变量RJCKYE(人均居民存款余额)和RJDKYE9(人均居民贷款余额)与RJJMSR(人均居民收入)均具有长期均衡(静态)关系。
3.固定效应模型
为进一步分析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人均居民存、贷款对人均居民收入的影响,同时也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此处直接采用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根据上文介绍的检验方法,本研究采用Eviews软件对江苏省三大区域2002—2011年的人均居民存、贷款与人均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进行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运行,得到结果(见表3)。从该表中可以看出,P值检验都合格,即无论在苏
表3 指标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运行结果
南、苏中还是苏北,人均居民存贷款对当地人均居民收入的效应在统计上均显著为合格。但其中人均存款余额的系数为负,说明人均存款余额对人均居民收入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人均贷款余额的系数为正,说明人均贷款余额对人均居民收入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其中,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得到的各系数(见表4)。
表4 三大区域模型运行所得区域系数
根据该表中的系数我们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系数为正的0.4219,说明苏南地区的人均居民存、贷款对人均居民收入的正向影响较大,苏南地区的经济本身就较为发达,存、贷款中贷款的影响所占比重更大,说明大部分居民都已较懂得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较好地运用贷款进行投资活动,增加自己的收入。苏中地区的系数为正的0.0182,说明苏中地区的人均居民存、贷款对人均居民收入的正向影响较小,苏中地区的经济没有苏南地区发达,但较苏北地区而言又较发达,因此存、贷款对苏中地区的影响还是正向的,但苏中地区的居民在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意识上还较为薄弱,因此存款还是相对较多,而贷款的利用率也较低。而对于苏北地区来说,系数为-0.4402,说明苏北地区的人均居民存、贷款对于当地人均居民收入来说有着较大的反向影响,苏北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落后,存款增加资金的利用率就更低,贷款数目也相应减少,在资金的利用率上也就明显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居民投资意识上也有所欠缺,因此人均居民收入的增加就较为缓慢。
其中各时间段三大区域变量的系数结果(见表5)。
表5 三大区域模型运行所得时刻系数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无论苏南、苏中还是苏北,人均居民存贷款对当地人均居民收入的系数是随着时间由负变为正的,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等,这类影响力度也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人均居民存、贷款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的确能够大大促进该地区人均居民收入增长,即金融发展的确能够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长。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以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金融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代表指标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影响三大区域居民收入增长的金融发展这个因素作量化分析,从所得结果中分析各地区金融发展对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作用。
首先,根据实证分析发现,对于苏南与苏中来说居民存、贷款对该地区地区生产总值的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而对于苏北来说,却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地区金融发展的居民存贷款越多,灵活运用资金率(如资金投资率、投资回报率等)也就相应上升,更利于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而苏北地区却相反,经济发展本身就比较落后,人均居民存、贷款增加反而对当地居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明显的削弱作用,说明要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是需要居民将个人存贷款灵活运用起来,这样才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苏南、苏中、苏北这三大区域的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其次,无论苏南、苏中还是苏北,人均居民存贷款对当地人均居民收入的系数是随着时间由负变为正的,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等,这类影响力度也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人均居民存、贷款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的确能够促进该地区整个人均居民收入增长,即金融发展能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长。
最后,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与经济较为发达的苏中地区,居民存贷款数目增大对当地地区人均居民收入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相反,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存贷款数目的增大表明当地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而能起到削弱作用。这与我们的常识以及多年来各经济学家研究的成果是较为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赵永红.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4):514-516.
[2] 靳贞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6.
[3] 王丽爱.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6.
[4] 杨俊,李晓羽,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6,(2):23-33.
初读文章,教者本人也不得要领,感觉教学更无从下手。反复多读几遍,始有些领会,现整理如下。
全文分9小节,先找出每小节的关键句,再加以理解。
第1,2节中“我还不懂得”“我还不知道”,两个“还”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站在“现在”(或走了以后)这一时间点上回顾以往。而现在是“懂得了”“知道了”,所以对以往的“不懂得”“不知道”追悔、自责。自责什么呢?自责没有善待曾经熟悉的生活中的那些细节:院墙、房子、门洞、烟道、灶头等。那么又为什么自责呢?是因为现在懂得了,知道了“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而之所以我现在“懂得了”“知道了”,是因为我现在明白了或者说生活的经历让我明白“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到这儿是文章的第一层次,写自责没有善待今生今世的证据。而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世界让作者意识到今生今世的存在是需要证据的。
文章的第二层次则阐发今生今世需要证据的原因。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世界是怎样的――“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过去说的“有一天”指的就是现在,用“没有人”“一切”这些词强烈地否定现在的状况。然后作者又用连续几个问句表达对过往生活的怀疑,形象中透出对生活真实的拷问。并用“那时候”与现在对照,一句“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形象又富玄妙的哲理。正如用望远镜也看不见未来,作者的意思是以往的记忆十分真切地在脑海中,不必怀疑。通过对照流露出对那时候生活状态的怀念之情。
在第6节作者用一个假设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虚幻,只有那些旧房子、尘土、路、风才能证实以往的生活。但有这些就够了吗?显然不够。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表达出,这些只能证明物质生存,一个人更应该有内心的生存,即精神世界的生活。在这里,作者把文章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引领我们对精神生活存在的思考。这是文章的第二层次。
文章的第三层次,作者用第7节的“尽管我早知道”与第8节的“但我却不知道”呼应,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考。早知道村庄会变样,早知道土墙和土坑的联系及宿命。其实作者在表达精神层面对生命的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无到有,又从有到无,都逃不过宿命,显得那么虚无。这样看来人的生命也是虚无的,但作者用“但我却不知道”一转,虽然不肯定却婉转地表达出人生的意义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于生命中的各种感觉与情感――快乐,孤独,惊恐,激动等。在此作者照应了前文,今生今世的证据不仅是前面写的那些物质的东西,更在于生命过程中精神层面的东西。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搞活,房地产中介市场日趋活跃,为推动全省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激活住房二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部分机构和个人不具备从业应有的资金、固定场所等必备条件,既没有领取营业执照,也没有申领资质证书,个别的只租间房子就开张,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二是执业人员良莠不齐。许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未经专门培训、考试,没有取得必需的执业资格,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三是经营行为不合法。存在出借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岗位资格证书及签订合同不严密、违反规定乱收费、串通一方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进行虚假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等问题。为切实规范房地产市场中介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省建设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对全省房地产中介市场集中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检查的对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的机构和个人。
二、清理检查的内容
1.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是否按规定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资格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超范围经营和无证照经营。
2.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是否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地产中介人员上岗证书、评估员资格证书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书。
3.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从业记录和业务台帐(报表)。
4.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有无违反国家和省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行为。
5.有无消费者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投诉,投诉是否属实。
三、清理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有关问题的处理
1.对未按规定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的机构,禁止其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活动。
2.对未取得《房地产中介人员岗位合格证书》、《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要督促其参加培训考试,限期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否则,不得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
3.对从业记录和业务台帐(报表)不健全的机构,要督促其建立和完善,每半年分别向当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并上交经营情况统计表,对持证者连续两年(含两年)未进行从业记录的,由颁发证、照的机关按有关规定查处。
4.对具备合法资格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如违反市场规律恶意竞争、不按规定标准取费、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等,要视情节轻重,由颁发证、照的机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做出吊销营业执照、资格证书、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
5.实施检查的人员要向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出示本通知及有效执法证件,文明公正执法,依法行政,坚决杜绝以权谋私等渎职行为。
一、先易后难。提供探究路径
[案例]在教学《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尽快理清这篇较长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层次地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真正的具体写听雨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自文章第五段而下)
2.分析前四段。首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感受蕴涵其中的感情(沧桑、遗憾、无限痛楚等等),接着明确2-4.段的内容(各两个字:想雨――嗅雨――观雨),最后请思索作者贯穿于文章1-4.段的感情(思乡之情,由雨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3.从题目以及下面大段大段的写“听雨”的段落来看,前面作者写“想雨――嗅雨――观雨”,在写作技巧上的作用是什么?(为写“听雨”作铺垫)作者在写“想雨――嗅雨――观雨”时都是充盈着思乡之情的,那么,在“听雨”的描绘中,会是怎样的感情呢?如果是你,会怎样写?作者又会怎样写呢?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听雨”部分……
[分析]这节课的导入抓住了一个巧妙的切人口,从文章极为分明的层次人手,使文章前后两部分明显地以由“易”到“难”的层次呈现,所谓“渐入佳境”也。前四小节的问题为下面深入解读“听雨”部分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探究的欲望:进一步阅读以探求自己在回答上述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愉悦和思考挑战。
二、如话家常.引之以趣
[案例]在常州市第二届“教坛新秀”赛课过程中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漫话清高》的导人:
1.激趣阶段:本文课题为“漫话清高”,“漫话”即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随意谈论,课文“漫话”的对象是“清高”。我们平常也能听人说某某人“清高”,假如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喜欢吗?为什么?(三四位同学发言)
2.疑趣阶段:看起来同学们的见解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各有各的见解。在这节课上,我们也通过漫话,对“清高”各抒己见。现在让我们首先根据课文的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怎么理解“清高”一词的?[明确:①清白,正直;孤僻,孤高(本身意义)②与富贵无缘③有才艺而不做官]
3.解趣阶段:作者的这些见解,从课文中我们可找出它的根据。文中因此列举许由、诸葛亮、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这几位古人的事例。我们现在要研讨的是:列举的这些人物,各要说明“清高”的哪些特点?
[分析]这不是随意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也是有序的,体现了教师的控场能力。从“假如有人用‘清高’评价你,你喜欢吗?”这一问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致(贴近学生本身理解),从而生成了另一个层面的探究:怎样来理解“清高”?接下来的一问正是学生所想,既点拨了学生的思路,又拓展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教师又把学生拉回文本:作者是怎样理解“清高”的?文中列举的人物,各要说明“清高”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富有弹性,既有明确的目标,又可让学生放开了来说;既让学生走出了课文的限制,又时时联系着文本。
三、单刀直入,生成课堂问题
[案例]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学的石群英老师在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时,其阅读教学设计采用的就是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先请大家根据预习谈谈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
2.根据学生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分析,引出对文章几个问题的思考。出示问题:①“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②本文和一般的思乡文章有区别吗?说说你的理由。③你对课文中的哪些段落有疑问?
3.依据学生提出的有疑问的关键段落分析课文。
[分析]对于课文,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们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极力创设情境,促进他们思想的形成,激励学生大胆表达。如何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石群英老师以“首席发言人”的地位,由学生主体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她对课堂的驾驭,从容、大气、游刃有余,平等的姿态,必要的干预,使学生既把握了文章大意,又关注到了生活中的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石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文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四、激发挑战,以新奇的知识诱导学生
[案例]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一位同事巧设情境,以新奇的知识导人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人类的眼睛进行注视点的转换,用时1/500秒还不到。(生:一片惊叹声!)当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是45cm这一标准距离时,眼睛能看到的宽度是9个字,因此,理论上,人每秒可看4500个字,每分钟可看27万字,一本《红楼梦》只要5分钟左右就看完了(生:更加惊讶,议论声)。但实际上,人看书时,平均600字/分钟。关于看书速度、效率和人的能力等级的关系,大家看表格。(用幻灯片展示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