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今生今世的证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范文第1篇

2014年第9期《语文学习》刊登韩志柏老师的《(今生今世证据)备课札记》(下简称《韩文》),说刘亮程的这篇文章在“诗意的语言里暖昧地隐藏着潜意识中的秘密”,即用“曾经的苦难”来衬托“今天的成就”,这一次“回家”带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炫耀,而证据的消失使这次“回家”变成了深深的遗憾……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韩文》说,这种炫耀、自矜的潜意识“遍布全文”,而从头到尾能举出的例子却只有课文第7段这么一处:

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千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刘亮程在此用“他们”而不是“我们”,意在说明家园废失的责任是他们的,与自己无关。事实果真如此吗?不然!作者此处用代词“他们”确有深意,但绝非为了表现“超然于物外的自矜”,而是以修辞的形式竖起一道精神的屏障,表现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就像他说的:“我感到满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天边大火》)“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远离村人》)这种孤独的情感体验贯穿于刘亮程的许多散文之中。类似课文的表述更是俯拾即是,并且无不透露出“我”与“他们”之间深深的隔膜,如:

一些年人们一窝蜂朝某个地方飞奔,我远远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遗弃。另一些年月人们回过头,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旧慢慢悠悠,远远地走在他们前头。(《逃跑的马》)

我知道村庄周围有几块地。他们给我留下够吃一个月的面和米,留下不够炒两顿菜的小半瓶清油。给我安排活儿的人,临走时又追加了一句:别老闲着望天,看有没有剩下的活儿主动干干。(《剩下的事情》)

“我”不懂“他们”,“他们”也不懂“我”,彼此虽然并没有多少物理意义上的距离,但在精神上却又如此疏远,仿佛两个世界的人。或许有人会说,这与楚大夫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中仍潜存着某种“自矜”。这样理解看似有理,实则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简单把文中与“他们”相对待的“我”跟作者画上等号。正如刘亮程自己所坦言,其散文多是在适度虚构的基础上完成的,(笔者按:学界对散文能否虚构的问题一直有分歧,这里姑置不论。)这种虚构除了情节外,还包括人物,他说:“文学是梦学。《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的无边白日梦,那个无所事事游逛在乡村的闲人,是我在梦里找到的一个人物。我塑造了一个自己,照着他的样子生活,想事情。我将他带到童年,让他从我的小时候开始,看见我的童年梦。”二是将作品与现实对号入座,文本解读过于机械,未能体察作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刘亮程在此是通过对“我”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现,折射出每个人都会经常体验到的普遍意义上的孤独感和精神隔膜。他在接受文汇报记者周毅采访时曾说:“我并没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只是有时候,感到自己是一个人,他们——其他所有的人是一群。我想每个人都会走到这种境地——突然剩下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所有的欣喜与恐惧。没有谁能够帮助你,与你同享。每个人都是一个人。”

《韩文》说“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向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巴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矜”。这种理解一方面在文本内外找不到有力的佐证,纯属臆想;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格调,实不可取。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泥巴和白灰的脱落绝不是因为“他们几十年前建设家同的时候就是‘敷衍”’,从文中“喊着打夯的号子”便能看出人们盖房子时的卖力。笔者生长于农村,早年家中盖房子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农村没有正规的建筑队,都是由一些会点技术、有点气力的农民组成,他们一般只活跃在几个邻近的村庄之间,农闲时才组织起来,干活的对象多是亲戚、朋友或熟人,并且干活时常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干起活来会马虎了事吗?虽然刘亮程的故乡与笔者的故乡东西有别,但我想在这一点上总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那么,该怎样看待这里写到的泥巴、白灰的脱落呢?我认为,就像文中写到夕阳的消失和黑狗老死窝中一样,这是一种必然的结局,无论打夯的号子喊得多么响,墙筑得多么高,多么坚固,终有一天它们都将消逝不见。刘亮程在散文《最大的事情》中说:“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这两句话可看作是文中这段文字的极好注脚。

刘亮程的散文十分注重表现世间万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他会因一只搬干虫的蚂蚁而浮想联翩(《走向虫子》),会试图去揣摩一头驴的心理(《通驴性的人》),甚至会去用心地赏玩一滩极不起眼的小草(《对一朵花微笑》)。正如著名学者摩罗所说:“每一个生物或非生物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他都可以同体共悲。”③刘亮程在这里便是通过泥巴和石灰的脱落,生命证据不可避免地消失,来映衬人生的短暂及时光的匆促,来告诫世人珍惜自己拥有的和曾经拥有过的一切。

另外,作者为何反复强调对发生的一切早就“知道”、早就“清楚”?这里也需略加辨析。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果不对刘亮程的创作与思想有整体了解和全面把握,只拣取文中的一两个词语随意发挥,便很容易造成误解,甚至曲解。其实,作者在此并非为了炫耀自己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和预知能力,而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以及精神无处安放的焦虑与感叹。摩罗说:“刘亮程是内心早熟的作家,他对于虚无的恐惧和触摸至少从12岁那年就开始了。”这种早期产生的对于生命的焦虑意识俨然已经成为其散文的一个重要母题,像《我的死》《寒风吹彻》《一场叫刘二的风》《冯四》《一个人的村庄》《黄沙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阅,兹不赘述。

今生今世的证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效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金融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城乡收入差距却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据山东省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纯收入1990—2011年增加了7661元,同时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1325.6元,城镇增幅是农村增幅的2.78倍,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这将制约着山东省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内外学者阐述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很多。但从金融发展视角解释的较少,Greenwood 和Jovanovic(1990)提出了收入分配差距与金融发展呈现倒“U”的理论, 在金融发展初期收入差距会扩大。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1]。Clark,Xu和Zou(2003)利用9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随金融业的发展而缩小[2]。Pande和Burgess(2005)对印度金融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3]。国外的研究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兴趣,姚耀军(2005)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认为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且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4]。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也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张立军等(2006)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正相关[5]。近年来经济区域化特征愈加明显,学者开始关注地区性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张新前等(2007)基于VAR模型,运用福建省1978- 2005年的年度经济数据。认为福建省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正向的相互作用[6]。吴永兴,李国疆(2011)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云南省1985—2009年的数据分析论证,认为金融发展显著地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7]。

目前中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随地区不同表现出不一致现象,因此根据不同区域作出实证研究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方法,可有效的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国内外文献主要基于国家层面进行论证分析,关于区域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更没有以山东省为例的分析,本文弥补此方面的不足。

二、数据说明与实证方法

本文在姚耀军(2005)的指标基础上做了修正,共用到以下四个指标,以1990-2011年为指标的样本区间,对山东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指标(IG)=城市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

2.金融发展规模指标(FD)=金融机构年底贷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在国外文献中,金融发展规模经常使用M2与GDP的比值来表示,称之为麦氏指标[8],但是在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据主要的位置。银行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用银行数据取代M2是合理的。

3.金融发展效率指标(FE)=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王志强、孙刚(2003)认为这个比值可以衡量金融中介将存款转换成贷款的效率。本文也选取这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效率。

4.农村金融发展指标(RFD)= 农业贷款/农业产出的比值(即第一产业的比值)。张立军(2006 )选取农业贷款除以农业产出的比值。本文也选取农业贷款除以农业产出的比值作为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标。

三、山东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经济变量很多存在非平稳性,运用协整检验前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利用ADF检验法,对IG、FD、FE、RFD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看出变量IG、FD、FE、RFD的检验值大于在5%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上述四个序列是非平稳序列。经一阶差分后得到IG、FD、FE、RFD的检验值小于在5%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一阶差分后的原四组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式平稳的,即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注:IG 是IG 的一阶差分, 其余相同;(c,t,q) 分别表示ADF 检验中分别表示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阶数项用SIC准则自动确定。

(二)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可知,序列IG、FD、FE、RFD均为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通过Eview6.0对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加入AR(1)、AR(2)以避免数据存在的自相关。),得到如下的回归模型结果:

IG=-1.068400FD-0.918706FE+0.719773RFD+e+[AR(1)

=1.193+AR(2)=0.810]

(-4.474067) (-4.386662) (13.36942) R2=0.98 DW=2.06

由上面得到的式子可知R2等于0.98,说明拟合度很好,括号中的数据代表系数的t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值等于2.06,说明处理后的数据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对回归的残差序列e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经计算。一个不包括趋势项、截距项的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假设,说明残差序列平稳。结果表明,IG和FD、FE、RFD之间长期存在着协整关系。

由回归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规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影响,相关系数是-1.0684,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将下降约1.068个百分点,由于在山东省近年来政府的引导,金融资金中一部分流向了农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因此本文得出的此结果与张新前等(2007)研究福建省份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我们也可以看到金融发展效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影响。这与姚耀军(2005)研究结论一致。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这与张立军等(2006)的研究结论一致。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山东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影响,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消极影响。本文实证分析与山东省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基本相符。首先,山东省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资金的趋利性特征使金融呈现城市化偏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没有把吸收的农村资金用于发展农村而是流向了城市,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造成对第一产业投入相对较低,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次,山东省金融体制不健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山东的银行机构,信用社垄断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及活动。高度垄断的金融体制造成金融效率的下降,特别是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发展相对于城镇金融具有效率低的问题,其对产出的贡献远不及城镇金融对产出的贡献,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由实证分析得出的政策建议有:(1)金融是现在经济的核心,政府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据省情适当放松对金融体制的管制,发挥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高度发达的竞争市场会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一定储蓄将转化为更多的贷款,只要贷款中的部分投向农村地区,都将产生很大的效益性,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2)山东省应抓住当前经济转型的机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健全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并以此促进金融规模的长期发展。金融规模的扩大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积极影响。(3)加强对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政府应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注重风险与效益的同时,加大对农村资金的转移,改善农村金融不发达现象。加大对信用社、乡镇邮政系统的扶持力度,引导上述机构的资金流向农村,遏制农村资金外流。使农村的资金真正应用于农业,减少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增大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进而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的 。

参考文献

[1]Green Wood ,Jovanov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04).

[2]Clark,Xu, Zou. 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Z] .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3.

[3]Burgess, Pand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in Indi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82(6):174-183.

[4]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02).

[5]张立军,湛泳.我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J].财经论纵,2005(03).

[6]张新前,胡日东.福建城乡收入差距和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07).

[7]吴永兴,李国疆.云南省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J]云南经济,2011(06).

今生今世的证据范文第3篇

初读文章,教者本人也不得要领,感觉教学更无从下手。反复多读几遍,始有些领会,现整理如下。

全文分9小节,先找出每小节的关键句,再加以理解。

第1,2节中“我还不懂得”“我还不知道”,两个“还”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站在“现在”(或走了以后)这一时间点上回顾以往。而现在是“懂得了”“知道了”,所以对以往的“不懂得”“不知道”追悔、自责。自责什么呢?自责没有善待曾经熟悉的生活中的那些细节:院墙、房子、门洞、烟道、灶头等。那么又为什么自责呢?是因为现在懂得了,知道了“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而之所以我现在“懂得了”“知道了”,是因为我现在明白了或者说生活的经历让我明白“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到这儿是文章的第一层次,写自责没有善待今生今世的证据。而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世界让作者意识到今生今世的存在是需要证据的。

文章的第二层次则阐发今生今世需要证据的原因。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世界是怎样的――“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过去说的“有一天”指的就是现在,用“没有人”“一切”这些词强烈地否定现在的状况。然后作者又用连续几个问句表达对过往生活的怀疑,形象中透出对生活真实的拷问。并用“那时候”与现在对照,一句“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形象又富玄妙的哲理。正如用望远镜也看不见未来,作者的意思是以往的记忆十分真切地在脑海中,不必怀疑。通过对照流露出对那时候生活状态的怀念之情。

在第6节作者用一个假设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虚幻,只有那些旧房子、尘土、路、风才能证实以往的生活。但有这些就够了吗?显然不够。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表达出,这些只能证明物质生存,一个人更应该有内心的生存,即精神世界的生活。在这里,作者把文章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引领我们对精神生活存在的思考。这是文章的第二层次。

文章的第三层次,作者用第7节的“尽管我早知道”与第8节的“但我却不知道”呼应,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考。早知道村庄会变样,早知道土墙和土坑的联系及宿命。其实作者在表达精神层面对生命的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无到有,又从有到无,都逃不过宿命,显得那么虚无。这样看来人的生命也是虚无的,但作者用“但我却不知道”一转,虽然不肯定却婉转地表达出人生的意义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于生命中的各种感觉与情感――快乐,孤独,惊恐,激动等。在此作者照应了前文,今生今世的证据不仅是前面写的那些物质的东西,更在于生命过程中精神层面的东西。

今生今世的证据范文第4篇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搞活,房地产中介市场日趋活跃,为推动全省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激活住房二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部分机构和个人不具备从业应有的资金、固定场所等必备条件,既没有领取营业执照,也没有申领资质证书,个别的只租间房子就开张,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二是执业人员良莠不齐。许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未经专门培训、考试,没有取得必需的执业资格,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三是经营行为不合法。存在出借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岗位资格证书及签订合同不严密、违反规定乱收费、串通一方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进行虚假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等问题。为切实规范房地产市场中介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省建设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对全省房地产中介市场集中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检查的对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的机构和个人。

    二、清理检查的内容

    1.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是否按规定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资格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超范围经营和无证照经营。

    2.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是否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地产中介人员上岗证书、评估员资格证书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书。

    3.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从业记录和业务台帐(报表)。

    4.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有无违反国家和省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行为。

    5.有无消费者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投诉,投诉是否属实。

    三、清理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有关问题的处理

    1.对未按规定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的机构,禁止其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活动。

    2.对未取得《房地产中介人员岗位合格证书》、《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要督促其参加培训考试,限期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否则,不得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

    3.对从业记录和业务台帐(报表)不健全的机构,要督促其建立和完善,每半年分别向当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并上交经营情况统计表,对持证者连续两年(含两年)未进行从业记录的,由颁发证、照的机关按有关规定查处。

    4.对具备合法资格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如违反市场规律恶意竞争、不按规定标准取费、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等,要视情节轻重,由颁发证、照的机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做出吊销营业执照、资格证书、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

    5.实施检查的人员要向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出示本通知及有效执法证件,文明公正执法,依法行政,坚决杜绝以权谋私等渎职行为。

今生今世的证据范文第5篇

一、先易后难。提供探究路径

[案例]在教学《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尽快理清这篇较长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层次地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真正的具体写听雨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自文章第五段而下)

2.分析前四段。首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感受蕴涵其中的感情(沧桑、遗憾、无限痛楚等等),接着明确2-4.段的内容(各两个字:想雨――嗅雨――观雨),最后请思索作者贯穿于文章1-4.段的感情(思乡之情,由雨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3.从题目以及下面大段大段的写“听雨”的段落来看,前面作者写“想雨――嗅雨――观雨”,在写作技巧上的作用是什么?(为写“听雨”作铺垫)作者在写“想雨――嗅雨――观雨”时都是充盈着思乡之情的,那么,在“听雨”的描绘中,会是怎样的感情呢?如果是你,会怎样写?作者又会怎样写呢?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听雨”部分……

[分析]这节课的导入抓住了一个巧妙的切人口,从文章极为分明的层次人手,使文章前后两部分明显地以由“易”到“难”的层次呈现,所谓“渐入佳境”也。前四小节的问题为下面深入解读“听雨”部分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探究的欲望:进一步阅读以探求自己在回答上述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愉悦和思考挑战。

二、如话家常.引之以趣

[案例]在常州市第二届“教坛新秀”赛课过程中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漫话清高》的导人:

1.激趣阶段:本文课题为“漫话清高”,“漫话”即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随意谈论,课文“漫话”的对象是“清高”。我们平常也能听人说某某人“清高”,假如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喜欢吗?为什么?(三四位同学发言)

2.疑趣阶段:看起来同学们的见解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各有各的见解。在这节课上,我们也通过漫话,对“清高”各抒己见。现在让我们首先根据课文的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怎么理解“清高”一词的?[明确:①清白,正直;孤僻,孤高(本身意义)②与富贵无缘③有才艺而不做官]

3.解趣阶段:作者的这些见解,从课文中我们可找出它的根据。文中因此列举许由、诸葛亮、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这几位古人的事例。我们现在要研讨的是:列举的这些人物,各要说明“清高”的哪些特点?

[分析]这不是随意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也是有序的,体现了教师的控场能力。从“假如有人用‘清高’评价你,你喜欢吗?”这一问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致(贴近学生本身理解),从而生成了另一个层面的探究:怎样来理解“清高”?接下来的一问正是学生所想,既点拨了学生的思路,又拓展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教师又把学生拉回文本:作者是怎样理解“清高”的?文中列举的人物,各要说明“清高”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富有弹性,既有明确的目标,又可让学生放开了来说;既让学生走出了课文的限制,又时时联系着文本。

三、单刀直入,生成课堂问题

[案例]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学的石群英老师在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时,其阅读教学设计采用的就是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先请大家根据预习谈谈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

2.根据学生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分析,引出对文章几个问题的思考。出示问题:①“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②本文和一般的思乡文章有区别吗?说说你的理由。③你对课文中的哪些段落有疑问?

3.依据学生提出的有疑问的关键段落分析课文。

[分析]对于课文,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们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极力创设情境,促进他们思想的形成,激励学生大胆表达。如何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石群英老师以“首席发言人”的地位,由学生主体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她对课堂的驾驭,从容、大气、游刃有余,平等的姿态,必要的干预,使学生既把握了文章大意,又关注到了生活中的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石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文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四、激发挑战,以新奇的知识诱导学生

[案例]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一位同事巧设情境,以新奇的知识导人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人类的眼睛进行注视点的转换,用时1/500秒还不到。(生:一片惊叹声!)当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是45cm这一标准距离时,眼睛能看到的宽度是9个字,因此,理论上,人每秒可看4500个字,每分钟可看27万字,一本《红楼梦》只要5分钟左右就看完了(生:更加惊讶,议论声)。但实际上,人看书时,平均600字/分钟。关于看书速度、效率和人的能力等级的关系,大家看表格。(用幻灯片展示表格)

相关期刊更多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教育委员会

商业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英语大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