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中秋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调歌头》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文
今天学校放假,大人们也都放了假,全家人欢欢喜喜聚在一起。吃好的、喝好的、还吃月饼自不必说。白天爷爷带我和哥哥又是爬山,又是逛公园,玩了个痛快。可惜天气不好,是阴天,赏月是赏不成了。这是个不小的遗憾。
不过,这对我来说影响不大。这正好是我了却心事的好时机。原来我的“心事”是想在中秋节的晚上,读一些古代名人写中秋、明月的诗。这个“心事”现在解决了。我还背熟了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著名诗句,并弄懂了诗句的大致意思。
同学们,你说我这个中秋节过得有收获吧!
荆门市红旗小学三(5)班
片段一:依托文本,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但愿人长久》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文章的感情线索是“埋怨”“思念”“宽慰”。
在教学“思念”这个片段时,我第一次是这样做的。
[A]
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家人团圆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师:你在中秋节时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样?
(出示月亮图,配乐《二泉映月》)
师: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
生:思念弟弟。
师:你能想到哪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生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在设计此环节的时候,按部就班,引出思念,根据文本适当拓展,积累有关“思念“的诗句。教学之后,我默默地思考,月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月是常用意象之一,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紧扣“月”字,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更好吗?于是,我整理思路,作了如下改进。
[B]
1.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家人团圆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2.你在中秋节时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样?
3.出示课文插图,配乐《二泉映月》。
师:苏轼观赏着明月,因思念弟弟二心绪不宁,此时,在苏轼的心里,月亮代表什么?
生:代表思念。(板书:月是思念)
师:真好,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表达了思念之情吗?
生1: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生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师:你们真棒,知道这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表达了思念之情。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在古人的眼里,月亮还代表什么?
(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此时的月亮在苏轼的心里代表什么?
生:代表团圆。(板书:月是团圆)
师:那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代表团圆吗?
生:皎皎秋中月,团圆海上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诗的?
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就记了下来。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
……
师: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你在文中找出哪些句子写的是它的意思。
生: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此时,月亮在苏轼的心里又代表着什么?
生:美好。(板书:月是美好)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在古人的眼里代表了许多,其实,月亮还代表着“美”,代表着“相思”,代表着“失意”……那你想不想了解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些内容呢?
生:想!
师:真好,大家这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就像刚才一位同学说的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阅读中国的古典诗词,积累这些优美的诗句。下一次,我们就以“月”为主题,开一个咏月诗会。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依托文本,紧扣“月”字,挖掘“月”的内涵,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诵读、搜集,旨在从一个角度出发,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我们就要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片段二:超越文本,丰富传统文化的体验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在教学“化生万物”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A]
过渡:时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顶天立地,他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师: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补充句子:的 变成了 。
生1:的眉毛可以变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泪可以变成飞流的瀑布。
……
师:如果没有开天辟地,神话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生:一片混沌,没有声音,没有花草树木。
……
教学过后,偶然上网查找资料,看到了《开天辟地》的文言文,读了之后,当时就有一种想法,可不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将此文用进去呢?这可不是四年级教材中的体裁,小孩子能懂吗?转念又想,何不试一试,看看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有何感受,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
[B]
过渡:时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顶天立地,他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事物,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师:你们想看看古人是如何写这一段的吗?
生交头接耳:
古人不是这样写的吗?
古人是怎么写的呀?
古人说话跟我们不一样?
……
师出示:
■
■
师:第一个方框内的就是古人所写的化作万物这一段,与课文写的这一段对比一下,自己小声地试着读一读,你懂了什么?
生1:我懂了“气成风云”就是“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
生2:我懂了“声为雷霆”就是“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
师:你读了之后,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1:古人写的当中,有的内容书中没有提。
生2:古人用的字数少。
……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没有的这几个:
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méng,黎民百姓)。
(引导学生说说意思,不懂的字查字典,学生说得还不错)
师: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生1:的眉毛可以变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泪可以变成飞流的瀑布。
……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想不想用古人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想的?
生1:眉毛为彩虹。
生2:泪为瀑。
……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将文言文的片段引入教学中,古今对比,学生很快理解了此段文言文的内容,接着,激发学生练一练的欲望,虽写得简单,也可能不太符合文言文的格式,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很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合理补充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去初步地了解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教师,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依托文本、超越文本,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触摸祖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然而,今天是一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年代,充足的物质让我们安逸,流行的泛滥、语言的苍白晦暗,让豪放、婉约成为已逝的背景。黯然回首间,钢筋水泥的丛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使暗香疏影已成为沧海桑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手捧着课本吟咏唐诗宋词,使学生陶醉于朦胧幽静的诗境时,如何才能将诗意的绵远悠长、诗境的清新淡远传授给他们呢?怎样才能追回遗失的古典美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朗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可是,学生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显得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
所谓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用读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或动情处放声高歌呢?
我们应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在这样的朗读中,古典美慢慢渗入学生心里,使他们陶醉于诗境,提升审美能力。
二、设境
在那本该拨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还有谁肯对着秋月悲情伤怀,还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还有谁会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以教师要设境,唤回遗失的古典美,来熏陶学生。
1.因时设境
中国二十四节气,多有文人雅士浅唱低吟,脍炙人口之作至今令人齿颊留香。根据节气精心营造情境,使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感悟前人佳句名篇,受到熏陶渐染。
例如:中秋前夕,我发动学生了解中秋传说、中秋习俗,搜集咏月佳句。中秋之夜,明月东升,夜空如洗,四野俱寂,将学生引到操场,团团而坐,听缕缕古筝之声,赏皎皎玉盘之色,身处其间,俗念俱消,心灵澄澈。继而我适时诱导学生望月怀乡,诵明月之诗,歌皓月之词,学生的心灵与诗词作者的灵魂撞击,再现“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雅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怅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许许多多饱含浓情的诗句令听者如饮琼浆玉露,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情到深处,我让学生静听筝声,神游月宫,思接千载,不少学生在月光下、筝声中潸然泪下。
2.因景设境
一年四季,皆有可人之处,花草树木都染上了古代文人或惊或喜或讶或悲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蕴涵人性光辉的四时之景,设置情境,点拨学生活用古典诗歌写景抒情,加深理解古典诗歌。
比如,炎炎夏日是荷花盛开之时,荷花的高洁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活用古典诗句联想书写感受。以下是学生习作的片段:
“在小荷初露、蜻蜓翩飞时,欣赏荷叶高擎起舞弄影;在疾风沾水、密雨侵荷时,注视荷叶去垢除尘洗面弄妆;在荷花轻绽、莲子如水时,惊叹它的粉雕玉琢而不敢生亵玩之心;在莲房坠红、清香随风时,默念着质‘本洁来还洁去’为它送行。可是,自己从未留意过荷的坚强。难道荷就只有冰心玉壶的纯美?难道就只有逢干遇旱的荷才有不屈的魂魄?是自己已有的观念锁住了视野,迷住了心窍吧!”
尽管此文有生硬晦涩之嫌,但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教学设境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古典美叩击学生的心灵。
三、写作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学习诗歌,最大目的就是学以致用,采撷诗词名言入文章,增加文化底蕴。如:
“闲来无事,走在小溪边,看着涓涓流淌的小溪,向东流去,决不回头,也不曾看看自己的足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就如同时间一般,逝去了无法将它找回。
弯下腰,用手触摸水,凉丝丝的,好柔软啊!试着将它们分开,却无能为力,它们依然固执地向东流去,谁能告诉我,有什么力量能将水分开,‘抽刀断水水更流’,而且,水看似柔软却能穿石,这难道不是以柔克刚的力量吗?
望着小溪,想着老子说过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有’,水带给我们一切,甚至生命,却不求回报,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不求回报,只懂付出。
走在小溪边,是一种与大自然的亲近,也是一次人生的感悟啊!”
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引用古典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可以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从而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静思渊
——记我们那已逝去和正在逝去的青春
岁月悠悠,又悄悄溜走几载。不知不觉间,我们不再是曾经的模样了!诚然,外貌的改变并不大,或胖或瘦。可是,心灵已不再如白纸一样白净,简单。流逝指尖的,不仅仅是岁月,还有那悠悠的心。
此时,此刻的心情,就若此刻的月儿。悠悠的新颜,不落的旧色。抑或,单调的调色,简简单单的白。也,仅仅是历经沧桑的苍白,与无可奈何。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
中秋之夜,静静的看着月儿,轻轻的想起,曾经牵动我心的诗句。有点煽情,有点悠悠伤感。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是心情不似旧时。
曾经,月圆之夜,你曾告诉我的点点滴滴,犹记。可是,月依旧如此的明媚,无扰。只是,单调的影子生生地拉得好长好长。我们,早就分道扬镳。事实上,多年后的你我,也不再是那个曾经同吃同笑同哭的俩小女孩了吧!
喜欢你的字,就像你喜欢我写的诗一样。一样的古典婉约,一样的多愁善感,一样的悲喜相融。只是,你不知道,我再也不写诗了。缺少你的青春,怎么也写不出好的诗句了。不知道,你的字还是那样的吗?——清秀,灵动,干爽,像极了你。
曾经,印着点点滴滴回忆,仅停留在记忆的深处,不断的模糊。或许,当记忆印在相册中慢慢发白,你我再也分不清谁是谁的曾经。其实,回忆总是在我们的心底不断的完美,不断的美化。只是,现实中的我们早已模糊了曾经。
不知是心伤,还是心寒。我们不得不变......
一样的月,一样的天,一样的人,只是心境不一样了。
亦然,也怨不得谁。只是,曾经年少轻狂,意气风发,肆意妄为,敢拼敢闯。而今,身心具惫。看过了,走过了,也承受过了。不得不改变。或许,这仅仅是开始,我们的人生在不断的演变,或喜或叹。下一刻会怎么,自己也不清楚吧!事实上,我们只是选着的路不一样,经历的不一样,价值观也不一样了!自然,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长大吧!
悠悠然,慢慢地长大了。我们也不再是曾经那个将喜怒尽写脸上的孩子了。生活,教会我们太多,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不得不学会,不得不在长大,蜕变。就像,你我。也不仅仅是你我!
轻轻扬起嘴角,微微划出一条浅浅的笑意。静静的看着天,悠悠的想着,叹着......特别喜欢一句关于天空的句子——如果,难过就抬头看看天。天空那么大,足够包容你的一切苦楚。
静静的望着天空,一缕清风迎面扑来,轻轻的吹起耳角的发丝。丝丝绕绕,牵起那久违的凉凉的触觉,慢慢漫满心房。悠悠地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霎时,心清爽了许多。
毅然,记忆苍白了曾经,我们不再是曾经的小女孩。但是,珍藏心底的友谊至始至终,不会因为时间而苍白,落幕。因为,我们彼此都还是那个总喜欢在公交上让坐的女孩。只是,换了时间,换了空间,换了位置。不变的,还是那浅浅的善意。心若向善,情也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