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记忆方法 学习兴趣

初中生感到地理难学,是因为地理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很多学生便只能死记硬背,生拉硬套,学不得法。在沉重的记忆压力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一点点地磨掉。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收到“在快乐中记忆”的效果呢?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方法,经过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试用,效果显著。

一、形象记忆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借助形象思维,想象成某种实物、数字、字母或几何图形,然后再进行记忆。这种方法可以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讲八年级中国地理中的中国政区轮廓时,这一部分是基础,很重要,但是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难以区分,更难记忆。所以我让学生把它们的轮廓想象成学生熟悉人和动物、英语字母形象,这样就减轻了难度。

二、字头记忆法

这种方法就是知识部分的字头排列起来记忆,应用时再引出具体内容。如:我把世界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按大小排列成“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陆地面积居世界前七位的国家依次是:俄加中美巴澳印(巴西)(印度)。全球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是“中印(印度)美印(印度尼西亚)饿(俄罗斯)巴(巴西)八(巴基斯坦)日。你(尼日利亚)做梦(孟加拉国)吧(巴基斯坦)墨(墨西哥)”,这样减轻了记忆的难度。

三、歌谣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即利用谐音汉字,及课本中的地名、物产、数字等枯燥无味的内容编成一些顺口溜或有趣的语言,使知识变得生动,有利于学生好记。比如我在讲我国地势,利用地理记忆顺口溜:“西高东部低,地势呈阶梯;阶梯分有三:青藏高原一,大太巫雪山,东三西二级。”又如讲长江流的省区时,用顺口溜“青藏川,渝和滇,两湖两江加上安”。这样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达到记忆效果。

四、比较记忆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比较来加强记忆,即把所学过的知识中相反或相近部分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记忆。如在复习运河时,把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进行比较,相同点:1.都是两大洲的分界线;2.都沟通了两大洋;3.开凿后都不必绕过某一地方。

五、插图记忆法

插图多是新教材的特点,如果讲课时能把所学知识与相关插图联系起来,能使记忆效果好得多。在学习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时,我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中的两幅漫画,一是“钓鱼者的困惑”,一个钓上的鱼竟然全部是刺,没肉,可见污染严重。

六、实际记忆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所以要求学生既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又要从实际中学到知识。我在讲解讲地球知识时,要求学生自己做地球仪。例如在讲解“天气符号”时,要求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看预报的各种符号,这样学生对天气预报的符号就不需要特别地去记了,学生就能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知识,而且记忆比较深刻、牢固。

七、数字记忆法

例如,可以用一个数字组记住一串地理事物的长度:6000千米(亚马孙河)、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300千米(长江)、6400千米(尼罗河)。这几个数字中百位数可组成类似等差数列的顺序,而其他各位数字均相同。如讲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形特点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八、地图记忆法

读地图、绘示意图等,这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学、速度快、简便实用等特点。如学习区域地理,就离不开世界地图,从而也能尽快地掌握各世界各地位置、地形,河流等。若不看图,只记名称,必然就会今天记、明天忘。但只会看懂地图、熟悉地图还不够,应能理解地图,才能分析地图。

九、谚语诗歌记忆法

如借助“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可以记住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的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随地势的升高,气温下降的规律。

十、反复法

要注意反复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如:利用拼图比赛、地理知识笔答或开展抢答赛等活动来加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我在教学中经常用的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有还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效果才显著。

参考文献

[1]彭平平.巧记地理知识初中生辅导.2003.13.

[2]葛修军.巧记地理知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4.12.

[3]陈君.于文青巧记地理知识期刊.文教资料.2008.160.

[4]常小刚.巧记初中地理知识期刊――核心期刊.考试周刊.2009.09.

[5]施可友.新课改下的地理知识巧记方法.中外教学研究.2005.6.

[6]李曰铎,刘乃前.巧记地理知识.期刊.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地理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一、高中区域地理的内容要求

从高中区域地理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述的是自然地理,其内容主要包含环境内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另一个方面则为人文地理,其内容主要阐述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及工农业区的分布。《高考说明》的要求上对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虽没有具体的明示,但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分布的主要地理特征与分析地理环境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当中,要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地了解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最后能够从经纬度的角度正确区别各类区域,才算真正掌握了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

1.熟练运用地图来分析区域地图是地理研究当中时常用到的一种工具,而区域地理的教学往往离不开地图,学生如若能养成独立利用地图来研究地理对象的习惯,能够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有章可循。首先教师应该传授给同学们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图例、标注、颜色等内容代表的意义,以让同学们在读图的过程当中能够了解区域的资源分布情况、气候变化情况等信息,从地图上对该区域的人文和自然状况都有个大致的了解。想要确定地理位置,就必然需要定位,而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也离不开区域定位,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图语言,例如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区域方向等相关概念。地图上的信息量相当丰富,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区域地理的理解水平。2.掌握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构成区域地理的相关地理试题需要我们了解区域特征,从而结合实际背景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例如“读右图,回答A地所在国家是否面对大西洋”这道简单的题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看图能力来判断地图中A地的情形,更要学生对大西洋这块区域附近的国家有所了解。由此可见,想要分析区域地理,就必然要掌握各区域的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构成,否则根本无从入手,毫无头绪。地理中的自然要素主要分为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资源能源等,人文要素有居民、农业、工业、技术、文化等,只有掌握好相关要素,加以分析,才能通过区域背景解决各类地理难题。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1.引导学生分析各区域间要素联系一个区域包含着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此学生在分析区域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区域地理内容包含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两大板块,自然要素是人文要素的依据,一般而言,自然条件将影响人口数量的分布、交通方式的改变等。教师与学生研究区域地理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区域要素,来分析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例如沿海地区受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的影响交通非常便利,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分析区域要素间的联系是进行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学生只有牢记区域地理基本内容,再辅之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成绩才能有所提升。2.渗透人地关系思想,促进学生思考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在高考当中,区域地理这块所考查的内容也大都会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的特征通常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作为基础而产生的。因此教师教学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区域的各类特征当中,找出其最本质而最具特色的主要区域特征来供学生思考,方便学生记忆,从而使区域地理学习更加轻松。例如在学习到“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时,教师因让学生联想起这部分地区最明显的自然特征便是“气候干旱”,进而联想到该条件对畜牧业及运输业产生的影响。无论一个区域的地理事物多么冗杂,内部联系多么复杂,只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联想起该地的资源条件,进而对人类活动进行思考,保持“三步走”的姿态,便能逐渐理清该地的区域特征。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区域地理学习不再枯燥。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区域地理在高考地理中的考核内容明显有上升的趋势。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与重点,只有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分析能力与解答技巧,才能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马莉.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探析[J].学术期刊《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2]郑凡.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式研究[J].学术期刊《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2).

地理知识范文第3篇

中学地理需要识记的知识很多,而记忆方法则是加快事物反映的必要手段。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方法,不但能使记忆变得敏捷,而且准确性增高,保持长久,运用时能迅速提取。 

一、浓缩记忆法 

 

即对学习材料进行提炼、概括、抓知识主要特征,用简要的语言高度浓缩,然后再展开记忆。如对于洋流流向,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向,南半球逆时针流向(可浓缩为“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流向(可浓缩为“气旋型洋流”)。再比如,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气温高,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同理,南半球,1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7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气温高,则向高纬凸出。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可概括为“高高低低”即:无论南北半球,如果某地气温高,则向高纬凸出;某地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 

 

二、字头与谐音记忆法 

 

字头记忆法即把要记忆知识部分的字头排列起来记忆,应用时再展开,引出整体内容。这种方法对于记忆需要排列时间或空间位置顺序的知识很有帮助。谐音记忆法是将地名、物产、数据等枯燥乏味的内容编成有趣的语言,便于学生想象,达到“记中乐,乐中记”的 艺术 效果。如俄罗斯西部两条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是:伏尔加河、鄂毕河,可以采取这两种方法,记忆为“富了”。再比如,黑色金属主要包括铁、铬、锰等,可以采用“铁哥们”谐音记忆;德国的主要 工业 部门有: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采煤工业、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可以记忆为:计(机)划(化)采访钢(一位名人),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可采取谐音:爸爸四十八岁。 

 

三、形象记忆法 

 

即借助人的形象思维,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构成某种实物、数字、或几何图形,然后再进行记忆。形象记忆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复习 中国 政区轮廓时,把各个省区的轮廓归类为人们熟悉的人和动物形象,如广东省形似一个象鼻,象鼻延伸的方向是南海,所以称之为“伸进南海的象鼻”;辽宁省形似一个逗号;广西形似树叶;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云南像开屏的孔雀……。这样,在谈笑之间掌握了知识,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四、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记忆。比较记忆法即把相反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异同点进行归纳。从而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它启发了思维,在比较中了解了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正确得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和联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 发展 过程和趋向,这样提高了认识地理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 中国 地理中,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等特点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大于等于10℃积温4500℃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大于等于10℃积温4500℃以下,温度带是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等。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 自然 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五、联想与理解记忆法 

 

1.关系联想、理解 

根据某些地理事物在时间、空间、性质、成因等方面有联系,可通过联想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复习亚马孙平原时,从同一地理空间联系,想到亚马孙河,由于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全年降水均匀,季节变化小;想到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物种丰富,但是破坏严重。再如,根据因果推理式的分析,可推出对流层的三大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上冷下热),容易导致大气的对流运动,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内又集中了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造成复杂而多变的天气现象。 

2.聚散联想、理解 

聚散联想、理解是指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 规律 组合到一起的记忆方法。这样,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如地理环境中的循环包括:对于地理环境中的循环,包括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水循环、土壤养分循环;由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引发的季节变化知识点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季节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季节移动、天气特征的季节变化、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季节变化、洋流流向的季节变化、工农业的季节变化、极端气温分布的季节变化、气压中心分布的季节变化等。 

 

六、图文结合记忆法 

 

地图是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文字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地 理学 科能力。如学习各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风,这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气温较高,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于是形成西北季风。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再如从《中国地形图》联系到《中国的人口、民族分布图》,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的偏远山区等。 

 

七、概念区分记忆法 

 

地理知识范文第4篇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②地球卫星照片;③月食时月球表面地球的影子;④海边看帆船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⑤站得高看得远。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知识点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一、地球与地球仪

1. 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列举出证据。

形状:球体。

证据:①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②地球卫星照片;③月食时月球表面地球的影子;④海边看帆船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⑤站得高看得远。

2. 说明纬线的形状及纬线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形状:圆。

规律: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3. 说出地球运动的形式及各种形式产生的地理现象。

形式: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理现象:

①昼夜更替;②时间差异;③太阳东升西落。

公转地理现象: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变化;③五带的划分。

4. 说出北半球夏至日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正午影子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昼长随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正午影子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增。

二、地图

5. 攀岩与爬山分别选择什么山体部位?对应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攀岩:陡崖 等高线重叠。

爬山:缓坡 等高线比较稀疏。

6. 山脊与山谷对应的等高线特征有何不同?泥石流有可能发生在山脊或山谷中?当遇到泥石流时应如何避险?

山脊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山谷的等高线部分向高处凸;

泥石流有可能发生在山谷中;应向山谷两边的山坡上跑。

7. 试分析水库坝址、修公路、建疗养院、修水渠、建村镇等工程对于地形有何要求。

水库坝址: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

修公路:选缓坡,即接近与等高线平行,可降低施工成本与难度。

建疗养院:选在山地向阳坡,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修水渠:从高处到低处,水可自流,降低成本。

建村镇:选地形平坦开阔,有河流经过的地方。

三、海洋与陆地

8. 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及常见的防震措施。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防震措施:①地震时,要保持冷静,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择;②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③要选择空旷地带;④不要盲目破窗跳楼;⑤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⑥地震发生时,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四、世界气候

9. 说出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与其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递减。

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10. 试分析同一纬度地区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及等温线的形状的变化。

同一纬度地区,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即“高高低低”规律)

11.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等温线平直,试分析其原因。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

12. 试描述世界年降水量受纬度因素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多,两极地区少。

13. 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试分析其降水多的原因。

乞拉朋齐地处山地的迎风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

14. 试总结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5. 试总结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特征:全年温和湿润。

16. 试分析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①燃烧煤等矿物质;②砍伐森林。

影响:①两极冰川融化;②海平面上升;③淹没沿海低地。

五、世界居民与聚落

17.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出现负值的大洲是哪个?试分析人口增长慢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出现负值的大洲是欧洲。

问题:

①人口老龄化;②劳动力短缺;③国防兵源不足;④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措施:鼓励生育。

18. 试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地理知识范文第5篇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