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范文第1篇

“我长大以后一直想当诗人、画家,由于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近饿死街头,天意不可违,我仍然还是做木匠的命。”多少企业家成名后,想方设法遮掩或粉饰自己的过去,而“谭木匠梳子”的老板谭传华却在自己的每一个加盟店里,工整地装裱了这一段“家史”。对他而言,没有这些真实的往事,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更没有现在的“谭木匠”。

“我的手也许难看,但我的人并不可怜!”谭传华毅然放弃了民办教师的工作,怀揣仅有的50元钱离开家乡重庆开县,踏上了艰苦寻求尊严的道路。之后,他卖过魔芋,卖过红桔,卖过塑料花,开过预制板厂,最后终于选择了父亲的老本行――木匠,在自家的猪圈里开起了木梳厂。

“1993年9月14日,李军到三峡商城推销,几位服务员对我们的木梳爱不释手,随即掏钱买了8把。看来我们的梳子有市场、有销路!市场万岁!理解万岁!”谭传华在那个装着自己第一笔销售收入的破烂信封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并至今保存着这笔共16元人民币的“巨款”。

一段历程

1995年,谭传华正式注册“谭木匠”梳子商标。经历过艰难的推销之旅,烧过价值30万元的不合格产品,经过无数次技术改革,创办过《快乐的谭木匠》宣传漫画报……1997年,谭传华的小木梳终于获得了较好的市场知名度。就在他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意外的难关挡在了面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这个靠生产小梳子为生的小企业。谭传华后继乏力。

这是当时中国所有中小民营企业共同的成长难题。1997年8月19日,对银行苦苦哀求没有结果的谭传华愤怒了,在重庆一家报纸上打出整版广告: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招聘银行。在当时的中国,民营企业招聘银行是一件国内外轰动的稀奇事,全国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谭木匠招聘银行现象”,并随后在金融界、企业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银、企关系”的大讨论。

谭传华终于获得了银行的支持,“谭木匠”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涨。1998年春节,拿到贷款的他在中央电视台打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广告,这也是整个木梳行业的第一个广告。第一个孩子再矮小也是排行老大,冥冥中他获得了第一个抢先出头的机会――“谭木匠”毫无争议地成了中国梳子第一品牌。

就在谭传华发现商场这条路不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趋势的时候,他无意中尝试建起来的几个专卖店,营业额却节节飙升。与其深陷于商场肉搏,不如另辟一条蹊径,在专卖店上作文章。谭传华立即请来当时大名鼎鼎的“余明阳专家团”,为公司导人CIS。这一导入,谭传华“斗胆”花去了当年三分之一的利润。同时他重新规划企业战略,撤出各地商场柜台,将商业模式转向专卖店连锁加盟的方向。

1998年3月7日,“谭木匠”与第一家加盟连锁店签约,从此开始了特许经营的发展之路。“是特许加盟令谭木匠公司走上了产销可控、渠道可控、品牌可控的长远发展道路。”谭传华告诉记者。

到2000年初,“谭木匠”专卖店已星罗棋布地开了近100家。然而就在这年春天,专卖店加盟速度骤降,各地加盟商开始有了抱怨。抱怨的核心是效益:其一,由于产品单一,风格单一,顾客来到店里的选择并不多,其二,谭木匠梳子价格很高,但针对高品味高消费群体的品牌附加值并没有做足;其三,梳子虽好,店堂装修却很一般,常常埋没于商街而吸引不了眼球。其结果是,各地加盟店生意平平淡淡,利润勉勉强强,投资回报率不高,有的甚至亏损倒闭。

花了一大笔钱,在绝对一流的“能干人”帮助下,谭木匠既传统又现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的新店面设计方案很快拿了出来。自己试装了一个店,大获成功,销售额比老店竟多了一倍有余。

新的店面设计古朴、典雅,充满个性和传统文化气息,充分展示了“谭木匠,手工造”的悠久韵味,大大提升了谭木匠梳子的品牌文化含量。推出之后,立即在行业内外引起了轰动,高价位的木梳因文化含量的烘托,也似乎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了。口口相传之下,2000年底,要求加入“谭木匠”特许经营网络的人数是1999年的几倍之多。在新店面的形象暗示下,一些消费者和加盟商对品牌的误解令谭木匠人哈哈大笑,他们说:你们谭木匠是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吧?

2001年,创业不到8年的谭木匠公司有了成为“百年老店”的雏形。

谁能不被超越?

2004年3月,在安徽举行的全国木梳业大会上,在场所有厂商扬言要联合起来打败“谭木匠”。在位于成都闹市的春熙路店开张时,有记者问谭传华:“像你们这样装修一下、开个店很简单啊,为什么全国其余2000多家梳子厂商没有这样做?”一些国外的咨询公司也感到不可思议,觉得一个只卖梳子的小店能做活已经很难,怎么还能一开几百家……

一位朋友喝醉之后点评谭传华:“你身上最可贵的有两点:一是能听反对意见;二是从不忘记学习。”如果仔细研究“谭木匠”,就不难发现,其实谭传华现在做的事很多都是别人做过的。

以产品开发为例,“谭木匠”围绕“亲情、友情、爱情、风土人情”的主题,年年滚动推出数百种新款式,如今已有2480个梳子品种,享有12种技术专利,以品种繁多、各店之间不同质化的优势吸引顾客,也令所有的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其实最开始,谭传华的梳子只有十来种,在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思考定位后,他很快成立了专门的研发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想了无数种办法引进高级设计人才,大搞研究开发。

事实证明,由于产品的快速更新,不仅能不断地吸引新老顾客,也能有效扩大加盟商范围。“谭木匠”一家专卖店最多能陈列300多个产品品种,以前某一区域范围内只能开一家店,如今由于品种丰富,许多地方多开一两家店,生意照样红火。 一把梳子被挖掘出2000多个形象和内涵,在一个人们永远需求的领域、在自己牢固控制的专卖店里畅销着,扩张着。谭木匠这个小产品领域的“隐形冠军”,由此脱离了中国大多数“隐形冠军”受制于人暴起暴落的厄运,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然而奇迹的背后,支撑研发成果落地为实实在在产品的,则是不断的设备更新。

“当一个工厂门口车水马龙,呈现一副需求繁荣景象时,就该考虑更换新设备了,这样你才会不易被超越。”谭传华从日本企业身上借鉴到了这样一个真理。2001年,“谭木匠”全套设备更新。短短4年后,他又将淘汰旧生产线,更换新设备。

谭传华总爱笑称自己是个土包子,卖的是最老土的木梳子。然而,他“土里土气”的背后,隐藏的却正是当今民营企业急需的现代

化眼光、国际化视野,以及永不止歇的创新精神。

没有秘密的秘密

“谭木匠公司有秘密吗?没有!”谭传华摇着他特征十足的脑袋,断然否认记者的提问。他指着公司大门的文化墙说:“要说一定有秘密,这个秘密是写在脸上的:“诚实,劳动,快乐”这是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也是最不容易被人模仿的企业灵魂。”

这条规矩一直沿用下来,成为谭传华“诚实立企”的标竿。

诚实首先是一种公司行为。比如对于产品质量,因为“谭木匠”梳子是纯天然的,所以容易因为使用不当而发生损坏,于是谭传华干脆将产品弱点直接印在了产品包装上,以昭示顾客,“买者慎买用者慎用”。

所有人都认为“谭木匠”如今能有300多家店,已经是个奇迹了,其实,如果不是因为“诚实”的缘故,还可以多开更多的新店,收更多的加盟费,卖更多的产品。比如仅2004年,全国各地向谭木匠公司递交加盟申请的报告就有700多份,而经严格考核论证准许开张的只有四五十家,考核的重点就是“是否有足够盈利保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谭传华很清楚自己和加盟商的关系。一直以来,他把总部和加盟商之间的利润空间都控制得很好,但他认为这还不够。在“谭木匠”,所有的加盟商都是公司员工,统一叫“店长”。一年之内,凡是店长觉得不好卖的货都可以原价退货。“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处理总部和加盟商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种企业的诚实。”谭传华认为。同时企业对店长好,店长就对员工好,员工就对顾客好,顾客就对企业好……这意味着,诚实的行为在商业领域,是有着极其长远的商业回报的。

创业故事范文第2篇

罗小玲,四川广安人,从家电、电子产品行业起家,2011年年底转行“千千氏”,不到两年,在重庆已拥有近30家门店。2013年10月,她又签下湖南地区的总权,未来,她希望在湖南地区打造千家“千千氏”的门店。

品牌介绍:

千千氏是全球快造型开创者,是一家集饰品、彩妆、护肤品等时尚潮流研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功能为一体的连锁零售企业。千千氏的使命是“做女人的闺蜜”,品牌理念是“三分钟展新女人”。其专营店逾千家,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

小玲知道,拿下千千氏湖南总,恐怕最近几年都要长期待在湖南了。所以,最近只要有空她就去巡视重庆的各个门店。

刚到巴南一店门口,遇上位VIP客人,她赶紧招呼人进店,亲自为客人盘发。除了培训,店员们哪见过老板亲身上阵,不自觉都围了过来。梳头、压发、修发线、造型、上发卡,为了店员看清楚,罗小玲特意放慢了速度。她的动作简洁、流畅,客人已经走了,还有店员在琢磨她盘发时的细节。

巴南一店,是罗小玲转行千千氏的起点,两年内她开出近30家分店。如今,这个女人又把目光投向了湖南,她坚信,凭着当初开拓巴南的劲头,一定能在湖南闯出一片天。

千千氏惊醒梦中人

见到罗小玲时,摄影师正在为她拍照。大红色皮夹克,内衬V领黑色毛衣,脖子上戴着花朵样式坠子的项链,她左肩挎棕色LV包,和头上漂染的几缕棕褐色头发,及脚下的棕色长靴搭配得极称。她静静站在那,微笑着望向镜头,举止优雅不输女明星。

然而,就是眼前这位明艳照人的时尚女性,几年前却被人当成过老太太。

那是2008年春天,大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作为家长罗小玲陪同在旁。她正在草地上看着儿子玩时,一位老婆婆走近她,问到:“这是你孙子还是外孙?”这话仿佛晴天霹雳,让罗小玲当场呆住。“她是我妈妈。”天真的儿子解了围,竟笑起来,“哈哈,妈妈,你被当成外婆了!”

天!我才33岁,看上去有那么老吗?她这才好好打量了自己。脚上是双旧的灰色运动鞋,皱巴巴的黑色裤子沾了一腿碎草屑,想着是陪儿子,她还专门挑了件“看着精神”的褐色的确良格子上衣。再想想头上顶着一头疏于打理的短发,几乎没沾过护肤品的脸,她一下明白了。这些年不是在客户那就是在路上,风吹日晒,根本没时间考虑穿着打扮。难怪……罗小玲憋了一脸通红,恨不得当场挖个坑跳进去。那晚,她下定决心彻底改变自己。

第二天,送完孩子上学,破天荒地她没去公司,而是把车停在曾路过的一家“千千氏”门前。

接下来的10分钟,罗小玲仿佛观摩了一场魔术表演。修眉、勾眉,扑粉、上妆,修发、造型,镜子里渐渐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罗小玲,皱纹少了,暗斑没了,皮肤白皙,发型干练。她这才想起,自己也是个年轻貌美的女人。

回到公司办公室里,胡腾飞一抬头就愣住了,盯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老婆,真的是你?太漂亮了!”他在她脸上重重亲了一口,一把将她拽进怀里。这还不够,他揽住罗小玲的腰开始到处逛,看见熟人从惊讶到惊喜的表情,他们就哈哈一笑,像得到糖果的小孩一样。

从那天开始,罗小玲的生活似乎更精彩了。跟朋友的聚会多了起来,曾经只聊生意的她,也渐渐说起服装、饰品、美容、护肤的话题,成了姐妹圈公认的时尚达人。

一件毛衣引发的爱情

1975年,罗小玲出生在四川广汉新学乡一户普通农家,除了她,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然而,靠父亲当村官、母亲种地,根本供不起三姊妹同时上学。于是,懂事的罗小玲高中一毕业就去了重庆打工。

18岁的她充满干劲,很快就在沙坪坝一家罐头厂找到工作,负责生产线上的罐头封装检查。生意好的时候,传送带会不停走4、5个小时,她得目不转睛盯着一个个罐头,遗漏3次,当天的奖金就没了。一开始连着两天都被扣了奖金,不服输的她想了个训练方法――盯蚊子,蚊子飞到哪,目光就跟到哪,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不仅如此,上班时她还特意准备了湿毛巾,眼睛一花就赶紧敷。从第二周开始,她再没被扣过奖金。

罐头厂是个几十人的小作坊,没订单开工,工资就吃紧了。可念中专的弟弟每月150元的生活费耽搁不起,所以,工厂闲的时候,她又找了份用机器织毛衣的兼职。

没想到,在毛衣店接的第一笔生意,就让她结识了终身伴侣胡腾飞。“领子做成翻领的”,胡腾飞就这一个要求,却让罗小玲织了拆,拆了织,折腾了4次他才满意。这件毛衣也成了他们的媒人。

如今,它仍完好地挂在衣橱里,虽然白黄相间的花纹和老式的翻领略显土气,却是两人爱情的最好见证。

两人恋爱后,奋斗劲儿就更足了。白天,罗小玲在厂里上班,晚上就在沙坪坝石门大桥支个烟摊。而胡腾飞也在一家电器商城做管理,同样每天早出晚归。就这样,无数个日日夜夜,年轻的罗小玲和胡腾飞在偌大的重庆城里,起早贪黑写着他们的奋斗史。2001年,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千万富翁发家史

结婚后,不单是生活,两人的事业也迎来转变。

当时,胡腾飞进入了重庆步步高总公司做销售,见天就赶往区县谈业务,万州、云阳、奉节、忠县……不管雨雪风霜,他都坚持在外跑客户,办促销。最忙的时候,一个月只有2天在家。那些日子,每天晚上一通十几分钟的电话,是夫妻俩唯一的“团聚”。

2002年,凭着优秀的业绩,胡腾飞被调回主城区当业务主管,夫妻俩终于过上了朝夕相对的日子。

生活稳定了,他们又开始设想未来的发展,再三考虑过后,他们一致决定创业。于是,胡腾飞很快向公司申请了到江津做二级商。2002年10月4日,带着亲戚朋友凑出的10万元,罗小玲和胡腾飞举家搬迁至重庆江津。而这一变动,也成了他们发家的关键决定。

在他们之前,原来的江津做得并不好。罗小玲计划的国庆销售开门红,最后只发出10多万的货,远没有预想中好。很快,她就找到了原因。货品清单凌乱,没突出主打产品和特色产品;和下级分销商几乎是单向联系,客户感情维护不够。

于是,夫妻俩开始明确分工,胡腾飞负责铺货推货,罗小玲管理客户维护。

当时江津中山镇是业务重镇,销量却很少,胡腾飞免费帮其中一家店做了场促销,一下引起连锁反应,其他5家分销商也要求做,而且不能完全相同。从11月到12月,夫妻俩接连着半个月都往返在江津和中山之间。胡腾飞做活动,罗小玲帮着分销商重新陈列产品,帮忙叫卖。有一家生意太好,她甚至帮人带了一天小孩。

2002年元旦前夕,两人的辛苦终于得到了回报。中山6家分销商一共要了近百万的货。趁着元旦、春节一连几波销售季,夫妻俩赚到了第一桶金。从那之后,他们的生意一直发展平稳,很快就上了轨道,短短几年,他们不仅买了车置了房,更在2008年迈入千万富翁的行业。

不再频繁跑客户,罗小玲本打算将更多精力放在家里。没曾想,第一次陪儿子郊游就遇上了误会。所幸,正是这场误会,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状态,也为她带来了事业第二春。

风雨同舟再出发

享受着千千氏带来的改变同时,罗小玲也在向朋友做推荐。

她这才发现,身边那些打拼了十多年的女性朋友,几乎和她之前一样,赚到钱了,生活好了,30、40岁却变成黄脸婆,和成熟美丽相去甚远。她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个巨大的商机。

于是,2011年11月,在千千氏重庆招商会上,罗小玲当场交付30万加盟费,决定转行。同年年底,她在重庆西彭、北碚、巴南的3家千千氏门店正式开业。

“改行穷三年”。她低估了快造型行业的难度,行业不熟悉、员工不稳定、顾客不满意……种种困难,一下把她打了个措手不及。她亲自带队的巴南一店,也只维持在收支平衡,其余两店加起来每月平均亏掉两万多。

亏损的局面持续了半年,3家店她连轴转,从发传单,到盘发、化妆,再到培训都亲自来,几个月下来累得人瘦了11公斤,业绩却还是老样子。

为什么?罗小玲疑惑了。作为曾经的客户、受益者,她清楚知道千千氏能让女人焕然一新,更美更自信,肯定有市场,可自己始终没找到合理的方式。

妻子的憔悴和焦虑,胡腾飞都看在眼里。安排好步步高的工作,他也赶回重庆,全心全意陪着妻子打理千千氏。

做经营多年,胡腾飞在人才培训和培养上有独到的经验。到店后,他给店员制定每日PK制和每月PK制,获胜个人和团队有定额奖金,借此激发店员的热情,提高福利,聚拢人心。

千千氏以回头客生意为主,罗小玲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客人上。

客人最初不信任,怕花冤枉钱,她就拿自己的护肤品给人用,给她们讲“是孙子还是外孙”的笑话,拉近关系。慢慢的,许多客人成了她的粉丝,成为VIP、皇后卡客户,最终做了她的好姐妹。

夫妻俩忙活的同时,千千氏重庆总也给巴南一店派来助手。无论专业技术、产品陈列,还是产品销售,助手给罗小玲带来不小的启发,28天销售额翻番的奇迹,更坚定了她做下去的信心。

到2013年,夫妻俩不仅一年多连开20家分店,更斥资数百万拿下湖南总。面对即将前往的湖南市场,罗小玲显得很镇定。

创业故事范文第3篇

几年前,家里买了一种新的拖把,它可以在自带的塑料槽里旋转甩干,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不太结实,几个月就要换一把。因为方便,价格也不太贵,于是一直是用了坏坏了买。

不久前才知道,这种拖把是一位美国单亲妈妈的创业杰作,这位女士被评为“世界上十位最具有创造性的女商人”之一,她的创业经历也被好莱坞改变为电影《奋斗的乔伊》。

“神奇拖把”的发明者名叫乔伊・曼加诺,她十几岁在一家宠物医院打工时,就设计了一款荧光项圈,可以让司机在夜间也看得清小动物。结果,这款产品被其他公司量产。于是乔伊发誓:如果下次再有个伟大的想法,一定推向市场。

1978年,乔伊获得纽约佩斯大学工商管理学位,毕业后做过服务员、航空公司订票员等。1989年,乔伊离婚,带着3个孩子住在纽约长岛。在操持家务时,一直觉得清洗拖把是件费时费力的事儿。于是,她自己反复实验,做出了“神奇拖把”,拖把头可以持续转动,并带有大量的棉状物,使用者拧拖把时不会弄湿双手。

在纽约长岛举办的一次商品交易会上,乔伊把第一批100件拖把卖给了全球最大的电视与网络的百货零售商QVC。最初,销路不是特别好,后来QVC允许乔伊亲自在电视上推销,结果在短短20分钟内,居然卖出了18000套。此后,她卖出了数百万套的“神奇拖把”。

乔伊创建了自己的公司Ingenious Designs,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 1999年,乔伊把公司卖给了家庭购物网,并担任其公司总裁。2010年,她被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评为“世界上十位最具有创造性的女商人”之一。

以乔伊・曼加诺经历改编的电影《奋斗的乔伊》,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2015年12月在美国上映,著名导演大卫・O・拉塞尔执导,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扮演主人公乔伊・曼加诺。著名影星罗伯特・德尼罗、布莱德利・库珀、埃德加・拉米雷兹等出演。《奋斗的乔伊》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一个创业者奋斗的故事,一个女性创业者奋斗的故事,一个单亲女性创业者奋斗的故事。把真人真事搬上银幕,首先需要艺术再创造。

影片中主人公的生活,比真实的乔伊更糟糕:自己辛苦打拼,值夜班是常态;老妈连床都不会下,终年沉溺于电视剧;前夫离婚多年,还赖在自己的地下室,无所事事;老爸也不是省油的灯,欠了风流债,要躲到女儿家和前女婿分享地下室;这还没完,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来找茬。女创业者的内心要有多大。成功前的铺垫也太狠了。

内心变得强大才能成功。乔伊成功的开端是对自己的生活和对奇葩家人的愤怒开火。她对老爸发火,让前夫滚出去。在她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时,灵感来了,她从女儿的漫画中看到了神奇拖把的雏形,传奇的创业经历就这样开始了。

《奋斗的乔伊》是一个传统型的创业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老套的美国梦。平常的家庭妇女,普通的清洁工具,相比传奇的硅谷创业,这一切都太平常了。但这个平常的故事,还是展现了大多数创业者最难克服的环节,更接地气。

创意―产品样本―融资―初创―订单―量产―盈利,最简单的创业也要经历这几个过程。《奋斗的乔伊》完整地展现了这几个过程,有意想不到的贵人相助,也有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这是好莱坞电影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是许多创业者的亲身经历。

有家人的鼓励,这些奇葩都成了有力的助手。缺钱呀,正好老爸交了一个女友,女友愿意投资她,没有销售渠道呀,正好有一个朋友认识电视购物频道的老板,老板又中意她的产品。

那就应该一帆风顺了呀。结果电视开播时,主持人不会使用拖把展示,结果一把也没有卖出去,还好有补救,年轻美貌的主人公亲自在电视上示范,于是订单滚滚而来。但接下来,专利纠纷又险些让她破产。当然最后是化险为夷。

影片中的曲折情节,也是所有创业者经历的写照。创业是成活率极小的商业行为。从乔布斯到马云,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失败者中的幸运儿。创业公司为什么成活率低,就是从创意―产品样本―融资―初创―订单―量产―盈利这一个链条中,哪一个环节无法实现,或出现无法弥补的失误,初创公司都会断裂,而这些意外,还有更多想象不到的意外,都可能随时降临。影片很好地营造了这种气氛:乔伊随时都会失败。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一个成功人士的真人真事再现,你可能无法坚信主人公会成功。

影片用相当篇幅渲染了两段情节,一个是乔伊在电视上亲自推销,这其中也充满曲折;另一段是专利纠纷,她甚至为此被拘押,宣布公司破产。这部成功人士的传记片中,有关成功的场景只有短短几分钟,99%的时间都是磨难,也是够虐心的。

创业者看这部电影时肯定更能感同身受。在连篇累牍的创业报道中,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个是创意,一个是成功的结果。天才的创意+改变世界的成果,是最大的吸引力和动力。天才的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经历过多少磨难,但与成功的光鲜相比算得了什么。然而,亲历者会告诉你,创业就是受罪,一天天受罪,一件件大小事受罪。《奋斗的乔伊》不是热门的硅谷题材,所以更值得看。非硅谷类型的创业,更需要艰难地克服所有平常环节的困难。这类创业,没有太大的想象力,于是更要饱尝人间疾苦。

《奋斗的乔伊》像许多好莱坞电影一样,展现完美结局,奉献心灵鸡汤。作为创业者和创业激励者,明知是鸡汤,尝尝也无妨。电影里,乔伊的经历告诉创业者:

不要抱怨世界不公平。

唯一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人,就是自己。

永远不要寄希望于他人。

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想赚钱,必须懂得这个行业的运行规则。

不要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

都能挺过去。

太鸡汤了吧,这些话,写在励志书里,大家都会不屑一顾。展现在屏幕上,却真有感染力了。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影片中,外婆鼓励着乔伊:“你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你生来就是要成功的。”在她最艰难的时刻,外婆去世了,这话成了点睛之笔。

拖把女王的成功经历自然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女性创业。这是个伪命题吗?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开玩笑说,有必要分开设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吗?设立一个最佳演员奖不就行了吗?

创业故事范文第4篇

我出身在一个很苦的家庭,家里每天为吃饭的问题发愁,再加上父亲是个残疾人,从小我家就受到村里人的欺负。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道那时候的日子是怎样熬过来的。

由于家庭贫困,我五岁时还被送给远房的舅舅收养。我哭着喊着被舅舅抱走了。可三个月后,父亲来接我了,抱着我痛哭流涕。

从我懂事起,我经常看到父亲眼里流露出太多的无奈,那时,真想替他分担所有的一切。我5岁就跟着父亲一起上山下田。到11岁时,我就收割打稻谷了。大姐考上大学后,为了供大姐上大学,我更是把大人们要做的活也揽了下来。父亲虽然心疼,但还是很开心,常说我这个女儿聪明是聪明,就是不喜欢读书。其实我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看到家里那么苦,只想早点帮父亲分担。

也许上天有意捉弄人,就在家里的日子渐有起色的时候,父亲却病了,是精神上的疾病。很多人说是父亲有苦没处诉,有气没处发,憋在心里憋坏了。有一天,我上山砍柴,等我回到家,发现父亲不见了。两天后在我们当地一条河的下游发现了父亲的尸体。当时那场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父亲一身肿胀,全身发紫。

创业的梦想

14岁时,我被亲戚带到外地打工。我在工地挑过灰浆,那种活太苦了,我的肩膀经常被担子压得肿起来。但这样辛劳一个月下来才能挣几十块钱。15岁时我到桂林做保姆。主人家里开了一家发廊,所以空闲的时候我就会去她的店里帮忙。虽然我不怎么喜欢剪发这行,但我清楚,这个社会没有手艺很难生存。我逼着自己学。那时,我时常跑到老乡干活的工地上免费给他们剪发。这样几个月下来,我成了店里的得力助手,主人就让我留在理发店里工作。

由于本来就不喜欢这个行业,干了几年后,我就和朋友一起到温州打工。刚开始在饭店当服务员,真是杯水车薪,没办法只好重操旧业。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这样平静的日子给一个温州男人打破了。他的姐姐开五金店,我跟着她学做工程上用的振动棒。经过不断地改进,我做的振动棒质量非常好,两年时间我帮助他挣了几十万。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我伤透了心,因为我不能正常生小孩,他想办法让我离开。

生存成为我首要解决的问题。我知道振动棒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深深地认定了这个行业,我想自己创业,但我拿不出启动资金,虽然只是区区几万元。

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结果是他们强烈反对我创业。我不甘心,在房间里哭了几天。后来,我想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帮到我,我必须打起精神来,我一定要绝处逢生。擦干眼泪,我打了几个电话给我以前销售振动棒的老客户, 希望他们跟我合作开振动棒厂。永康一个客户清楚我做振动棒的技术过硬,他觉得跟我合作肯定能挣到钱,就马上答应了。

一个女人在外地和人合伙办厂,自然引来了很多闲言碎语,对方老婆对我也多存了几个心眼。一个女人,在外无依无靠,我只有把委屈往肚里吞。为了把工厂做大,我付出了常人几倍的努力。一支成品振动棒三四十斤重,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几斤重的榔头不断地敲打才能成形,这个活连很多男人都不愿意去做,但我把它硬扛了下来。我经常晚上一个人加班做到10点,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那时,回到住处,我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艰难的创业

我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合伙人的认同。在他们看来,他们出钱多,我出钱少,我出卖的只是劳动力而已(合资时他们出六成,我出四成。),甚至认为我分了盈利的四成是便宜了我。这样合伙了10个月,他们就想自己单干。按四分分成算,我也就分得5万元钱。虽然这样的结果早在我预料之内,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们竟提出无理的条件:我分出后,永康市场我不能再踏足,他们才把5万元给我。

我当然不答应。

他们很狡猾,于是又想出一招,要我拿出一笔钱,厂子就归我。他们明知我拿不出那么多钱。这样僵持了好几天,最后在派出所的参与下事情才得到公正的解决。我们协议,我应分得的利润归我,之前合作办厂时我发展的客户都归我,欠帐的客户也归我,客户的欠账由我负责追回。

我开始一家一家去要账,当时,这些钱对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合伙人一心想把我赶出永康市场,散伙的时候就讲过,欠账的客户都归我,他就以降价为诱惑想把我的客户拉过去。这种情况下,一家欠我16000元的客户知道机会来了,他要我教他们做振动棒,这样,欠我的钱他们才会归还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只好委曲求全地答应了。

这次创业,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但它带给我的教训却让我受益终生。

创业故事范文第5篇

2013年1月,《温州日报》举行了“说说咱温州的创业故事”征文及演艺作品征集大赛活动。近两个月的活动中,《温州日报》采用征文、演讲、微电影、小品、话剧、三句半、相声等网报双向互动的方式,对新时期党报、网络品牌的推广创新,对平面媒体、网络与读者的新型互动方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

跳出传统 扩大美誉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在央视热播,引发了海内外对温州人创业精神的积极反响。为进一步弘扬温州人创业精神,激励新一代温州人点燃梦想,追求卓越。2013年1月1日,《温州日报》率先策划发起,温州市委宣传部、市工商业联合会、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此次大赛。《温州日报》的瓯网对大赛活动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播放,推动读者对大赛活动的关注。

近几年,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报道各式温州人的创业故事,对温州人传递出的正能量大力鼓与呼,传播了温州精神。本次活动跳出了传统的报道范畴,刻意强化了人的因素,以一批个性十足的优秀创新企业家、大中小学校学生为主角,给读者带来了新鲜、轻松、愉悦的感觉。加上活动现场的宣传,使该活动受读者关注的程度远超事先预估。在活动期间,组委会共收到社会各界征文1396篇,演艺作品156件,上万人次的网友读者通过转发评论参与活动。这对于一张报纸的品牌和知名度无疑是有益的。

彰显个性 树立形象

《温州日报》的公信力和人文特质在读者心目中有良好的口碑,66年来,《温州日报》从小报到对开4版、8版、16版。无论在版式设计,还是报道方法、活动策划上,都一直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吐故纳新,不断变革。如何向读者展示“开放”“个性”“活力”“积极进取”的品牌内涵,如何向读者树立一个勇立潮头、引领时尚风标的报纸形象,如何吸引已经适应网络阅读的年轻人成为读者,是党报活动策划极为看重的。

在策划活动时,《温州一家人》在全国热播,让温州人又成为焦点,也勾起了海内外温州人对艰辛创业的集体回忆。改革开放几十年,温州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靠的是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可以说,温州人的艰辛创业历程,既反映了温州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又是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一个缩影。

在各式各样的来稿中,我们发现,温州人中有很多还不为人知的让人感动的创业故事。《蜗牛的梦想》讲述一位初中生眼中的老爸。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家境贫寒的爸爸从—个最底层的杂工,经过几十年奋斗成为拥有温州上海两地大工厂的总经理。《那些感人的侨民故事》让人了解在国外打拼的温州人的艰辛和不懈拼搏的努力。

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创业故事里,既有老一辈温州侨民漂泊海外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也有新生代企业家充满创意的新创业故事;既有亿万身家的成功企业家的辉煌岁月,也有辗转换过几十份工作的草根创业者的曲折历程。那么多动人的创业故事,让我们看到草根奋斗的温州人的梦想之上,超越一家一族一城之外的大目标与大关怀。这些创业故事,是一段段平凡人的不凡经历,是一个个温州人的命运选择,更是一个群体的信念和奋斗,凝结着温州的精神力量,为温州人赢得赞誉。

大量各种形式的参与,反映了读者对党报活动影响力、公信力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此前大量策划虽不乏党报走入读者的活动,但这种活动是单向的,只有双向的互动才是更具亲和力的表现。此次活动中一项互动是在一个大型广场举行的,有明星到场演讲,并在活动前进行长达1个多月的全媒体互动,让读者与媒体的亲密无间一览无余。

品牌创新 策划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