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数学

幼儿数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数学

幼儿数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数学;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82-01

1.数学教育中,游戏又有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

1.1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的数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去实现他的好奇心。总而言之:"幼儿游戏就是幼儿本身一种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情景中发展的一种假想成人实践活动"。

2 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2.1 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在"模拟招待客人"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2.2 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点: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 、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3.游戏的种类

3.1 情节性数学游戏 。游戏以一个主题贯穿,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如:游戏"小兔采蘑菇",使幼儿建构"1和许多"的数概念。游戏"帮小动物搬家",学习6以内数的大小排序。游戏"我的火车快快开",教师将数学知识转换成游戏规则:幼儿坐成一排,轮流1~10报数,逢到单数下车,逢双数继续乘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单数和双数概念。再如,在小班的数学活动"认识1和许多"中,我们设计了"小鸡捉虫"的游戏,教师,幼儿分别扮演"鸡妈妈"和"许多小鸡"。"鸡妈妈"以游戏口吻要求"小鸡":"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到草地上去捉虫,每只小鸡捉1条虫子,然后来交给妈妈。""一条虫子和起来有'很多'虫子"在这一系列情节中渗透"1"和"许多"的数学概念。这样既让幼儿熟练的掌握了数学初步知识,同时又促进了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2 操作性数学游戏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只有在材料的操作中接触于生活,感知数学,从而有更多的收获。但幼儿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提供适合各层次幼儿操作的材料,才会让幼儿有针对性的发展。所以在操作性游戏中,我们首先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创造合适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在中班的主题数学活动"数数每样有多少"中,我们为每个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冰棒棍、瓶盖、纽扣、积木、回形针、废纸盒等,然后让幼儿在足够的场地里充分思考、探索、操作,在点数的同时学习记录从而感知6以内的数量,同时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实物操作来发展幼儿初步数概念,学习了初步的数学知识。

3.3 运动性数学游戏。《纲要》中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们还将有关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溶入到体育游戏之中。如:大班幼儿学习5的加减时,通过"战胜大灰狼"的体育游戏中投掷沙包的活动来记录总数中不同的投掷结果(5个沙包投中3个,没有投中的有2个)这样根据对投掷的结果归纳来学习5的加减。除了体育运动外,角色游戏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在"欢乐家庭"游戏中布置娃娃家,能够帮助幼儿复习并运用分类的知识:家用电器有哪些、家具有哪些、厨房用具放在哪等。这些活动帮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知识。而在建构区的游戏中,孩子们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获得多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和数量的比较相联系。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会激活并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在运动性数学游戏中既能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幼儿数学范文第2篇

一、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宜

幼儿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教学必须是简易的、直观的内容。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术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那些以幼儿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掌握的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性思维,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数学教学尤其要做到这点。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增加教材份量,以免让幼儿感觉难度大,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内容也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提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生活性。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幼儿所熟知,也容易被幼儿理解。比如,在数字教学方面,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页码,房子上的门牌号码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外,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系统性。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幼儿数学教学。如数的教学,刚开始让幼儿认识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可以适当的让幼儿接触加法和减法。

二、幼儿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自觉观察的习惯,在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粗浅的认识。如,安排幼儿玩商店买卖活动时,要牵涉到钱币的兑换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运用了加减运算,并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数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上,适当的增加一点内容,让幼儿去探究,才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周围的每一个数学教学资源,幼儿吃点心、水果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来进行分配,可以让他们进行运算以及等分等思维。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家位于第几层第几间,班级在第几层,操场在班级的哪个方向,能使幼儿区分方向、了解序数。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的生活实际来渗透教学,这样能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知识又能使幼儿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幼儿数学教学中要贯彻游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幼儿爱玩,爱游戏,因此应充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到本领,发展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知识本身很枯燥,要运用游戏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游戏要精心设计,应该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一些幼儿容易理解又能让幼儿掌握知识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解决出现的数量关系。这样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获得游戏的答案,还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游戏的设计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过分注意游戏中的花样,而忽视学习数学的内容。游戏的设计要始终围绕一个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游戏教师也要做出评价。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表现好的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并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实际操作中进行幼儿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构建数学关系的。”即是说儿童是通过摆弄物体和操作实物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幼儿好动,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的空间,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操作材料的存放地,如积木、天平、七巧板等。当幼儿操作这些东西时,教师可以发问,你可以用这些东西做什么,你怎样去做。如幼儿用积木搭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问:“这些积木除了能搭平台外,还能做什么,做给我看看?”教师不能简单的告诉幼儿方法,要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反复操作,试验。当幼儿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后,教师给予鼓励与支持并作出相应的指导。再如,教幼儿认识时钟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时钟的结构,整体上感知,然后用画笔画出钟表,在画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区分时针和分针,并了解它们的作用。不断地让幼儿变化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教幼儿认识时间。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幼儿很快学会了认识时钟。

幼儿数学范文第3篇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陶行知曾说:“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好老师。”在计算活动中,把幼儿园学习寓于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集中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智力得到发展。小班幼儿学数数,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在教幼儿手口一致地从1数到5时,用纸扎了5架飞机,教他们一架一回想点数。在认识平面图形时,我运用了“奇妙的口袋”、“七巧板”等游戏形式,不仅使幼儿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选用合适的教具,既要便于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的规律性,又要使幼儿容易看懂。因为受周围环境及电视的影响,幼儿往往对动画片或图书中的人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在教5以内加减法时用了幼儿喜欢看的《西游记》中的唐僧收徒弟、猪八戒吃西瓜,黑猫警长抓老鼠等教具,还用废旧纸箱制作动物的家应用到捉狐狸、抓小鸡等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问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启迪幼儿思维,让幼儿边活动边动脑,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逐步得出结论。在大班计算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操作提问,一个物体去掉一个物体是多少,让幼儿说出没有了,没有可以用零来表示,说出1-1=0,用同样的方法提问幼儿,让幼儿得出2-2=0,3-3=0,4-4=0,等等。幼儿通过动脑筋想办法,不断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算式。幼儿不仅乐学、爱学、好学,而且在活动中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5只青蛙在岸上玩,有2只青蛙“扑通扑通”跳下水,岸上还剩几只小青蛙?通过“青蛙跳水”的生动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地学习减法。大班幼儿学排序,我利用幼儿洗手经常出现排队拥挤的混乱现象,请他们帮老师想办法,解决拥挤问题。有的说一组一组洗,有的说让女生先洗。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这样从解决问题引出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现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纲要》的出台,我们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明白,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注重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主学习;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3-02

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那么,如何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数学知识?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有了些许收获。

一、挖掘多元的数学内容,自主积累数学经验,将数学融于生活场景中

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数学活动内容,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充实到数学教学中来。

1.在一日生活中寻找。由于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等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2.在区域游戏中渗透。①专门的生活化数学区。生活化数学区讲究从生活中取材,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比如,我们提供各种图形进行“形状对对碰”,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开展“穿项链”游戏,练习排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使幼儿在有趣的操作中,快乐地学习,体验到数学游戏的乐趣。②与其他游戏区的整合。区域游戏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各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如在银行游戏中,设计存钱、领钱表格,帮助孩子练习点数和巩固数物对应等技能;在“医院”游戏中“制作药片”,练习“看两个标记画图形”;在“巧手坊”开展装饰画活动,让幼儿学习按事物的规律排序等。

3.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我们的园本课程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我们以现有课程为载体,尝试在不同的主题中渗透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更生活化。如在“亲亲秋天”主题中,我们组织孩子们按照一定规律用树叶设计项链,用图形和颜色标记给树叶做“身份证”;在“春天悄悄的来”中,设计了“数学宝宝去春游”,将练习顺数、倒数、接着往下数等技能融入春天的美景中。

二、开发生活化操作材料,自主进行数练习,将数学渗透在游戏材料中

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在探索中,我们尽可能就地取材,选取生活化的材料,把学习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操作材料,省时省力。幼儿园数学教育实际上是数与形的教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能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提供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师可让孩子观察桌面的不同形状;测量桌边的长短;在学习“数数”活动时,让幼儿观察活动室墙壁上的窗户数量,楼梯台阶的多少等。这些皆可以作为幼儿有意义的数学材料。

2.有效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对废旧材料的利用和开发也是增添幼儿操作材料的好途径。如收集各种形状、大小的饮料瓶等等,进行观察、比较、数物匹配等活动。数学操作材料除了实物操作材料外,还有半具体、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如:圆点卡片)和完全抽象的操作材料(数卡、分合号、加减符号、等号等),这些抽象和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可以用废弃的硬纸盒来制作。

3.巧妙利用幼儿巧手,自主创造。《纲要》中“科学”部分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我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活动材料。例如:制作各种图形和设计标记,获得长短、粗细、大小、形状等知识;有的活动中所需材料的数量很多,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寻找材料。孩子提供的数学活动材料,比教师准备的现成材料在操作中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数学,将数学融于教学情境中

1.环境暗示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难测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而,我们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如认识时钟时,我们就挂了一块大钟表,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时间概念;在“超市游戏”中设计了小标记,按图形、颜色让孩子一一对应摆放,让他们逐渐形成整理玩具、物归原处的行为习惯。

2.生活情境法。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是《纲要》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我们根据《纲要》精神,让幼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幼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学写数字了,但总是重复地让幼儿练习,他们的兴趣不大,于是,我们改变方法,让幼儿回家统计家里物品的数量,这样既练习了数字,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让幼儿在实践中灵活地练习了书写数字,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练习了较抽象的统计。

3.游戏探究法。幼儿喜欢模仿,拟人化心理特征明显,需要教师经常与他们一起游戏,以拟人化的活动形式理解参与活动。在“图形宝宝找妈妈”活动中,幼儿扮演“图形宝宝”,教师扮演“妈妈”进行游戏,幼儿在拟人化的集体游戏中认识了图形。

通过这些有益的尝试,幼儿的能力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也在提高。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把握时机及时地引导,让自己有一双能挖掘生活中隐含的数学教育内容的慧眼,帮孩子营造一个自主、快乐的生活空间,就能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数学范文第5篇

摘要: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