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1篇

校本课程具有由于自身课程特性和设立目的的不同,评价原则除了客观性、科学性、整体性等一般原则外,更应该具有三个特殊的评价原则。

一、评价实施的多主体原则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设,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这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民主化,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学生,又可以是被评价学生自己、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这样多方参与,共同评价,多视角诊断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学生发展状况,让评价更具有广泛性和说服力,更容易让师生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

多主体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本身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和效果反馈者,最有权利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二、评价内容的多指标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要求改变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互动参与、知识积累、创新能力等,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欣赏个性,方能达到校本课程目的。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2篇

(1)适时的教师评价。基本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观察、分析掌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后半段进行适当评价,过早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抑制。

(2)学习评价方式的程序操作。根据先学后教的理念,单元教材初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承担,而教师的评价更大程度是正确地引导学习,此时教师评价相对多一些,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对少些,单元学习后期,逐渐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还应该放手让学生们“把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或班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3)评价的方式和发展性内容。评价的形式包括教师自己口头评价、学生的口头相互评价、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教师的教学后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评价等。评价的发展性内容应根据教材发展而有所变化。单元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未成熟,是从学习到熟练的定型时期,教师要多指导,不要让学生在泛化期中过多接受评价,评价的重点应侧重在学习的态度、行为上进行,应以激励和表扬的成功语言来肯定学生学习的优点,从而更好地鼓励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趣。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作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设置的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需要,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开发课程。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这为农村中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资源分析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在目前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立足本土,充分开发当地农村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整合本地区有利的社会资源,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增城市农村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且现阶段农村各地的特色经济又发展迅速,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乡镇里的图书馆、工厂、民办企业、文化站以及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等,只要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涉及的,都是课程资源的范畴。

二、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新一代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非常强,农村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希望主导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个性,提高能力。因此,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应充分满足中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多样化。

1.组织形式多样化

学校要组织形式多样且切实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课题调研、劳技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选择实践活动类型,多方位接触综合实践。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要多样,实现教育方式多元化。

2.时间安排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时间安排合理化,如寒暑假,周末、节假日、课余时间等,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3.实践内容多样化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安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应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注重层次性和探究性,如自护自理能力教育、种养业调查、农村志愿者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实现实践内容多样化。

三、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

1.计划详细周密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做到人人目标明确、任务明白、时限明了,保证逐步实施,层层落实。

2.指导实践探索

(1)组织。理论指导课以班级为单位,便于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户外实践探究活动,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分组,路程短,不需要交通工具,可避免许多路途上的安全问题,便于周六组织开展活动和小组监控;以村为单位,学生所接触的都是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降低了活动难度,便于组织实施,体现了实践探究的可行性。

(2)指导。在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适当地指导学生选择实践探究的方法、步骤和途径,使他们心中有想法,口中有说法,做中有方法。保证在实践活动中活而不乱、动而有序、有条不紊,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始终保持疏而不漏,密而有格,步步跟踪,环环紧扣,层层落实的良好态势,体现了指导老师的引导性。

(3)实施。采取组长负责、组员分工的运作机制。从组长到组员人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探究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参与、有实践、有探究、有收获、有发展,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如《走进白水寨――乡村旅游发展前景与对策》的调查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历史追溯组查阅客家文化的历史演变,采访景点传说,整编景点故事;市场调查组调查开发价值,调查游客来源及数量,预测旅游收入;设计规划组设计旅游规划图,进行投资的估价;广告宣传组动手制作宣传海报,并身体力行进行宣传活动。这些都体现了组织的严密性和分工的明确性。

3.组织成果交流

成果交流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既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小结,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它对促进学生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必须重视成果交流这一环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应根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针对活动主题、活动主体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采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辩论会、实物展览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交流活动过程的体验,交流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交流探究的方法和途径,使成果交流得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价值。

四、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

(1)参与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学生的活动参与过程,肯定学生的参与价值,不过分强调结果。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2)过程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在评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使评价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3)激励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以激励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品质的提升,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纵向评价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教师要有意识地放大实践中的体验,淡化最终结果,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体会到收获,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2.评价的内容与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内容与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内容应从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内容,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方法掌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取得的成果等,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人士评价等,具体内容见下表。

3.评价的方法

(1)档案袋评价。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如活动过程的材料、应用资料、自我反思的材料、成果展示的材料,等等。利用这种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档案袋中的每一份资料都很清楚地反映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所取得的各种成果,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发展轨迹和活动的全程性。

(2)实时性评价。教师、同学、家长等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实践证明,采用实时性评价其操作方法便捷且非常有效。

(3)描述性评价。描述性评价是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反思等,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可描绘活动过程、兴趣特长、方法能力……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建议”“精彩亮点”“我的观点”等表现出来,以便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反映学生实践活动的结果。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加强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规范课程管理,丰富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5.

[2]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业成绩评价 两岸高校 本科生 评价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04-02

学业成绩评价是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反馈教学信息、推行素质教育、为社会提供需求性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两岸文化上的相似性,台湾高校同样比较重视考试,而且考试次数偏多,但是台湾高校同时又兼具西方教育理念,使得两岸在学业成绩评价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两岸高校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逐渐体会到两岸高校本科生成绩评价模式具有一定区别,尤其是交换生感触最深。因此,探索两岸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差异性,吸取台湾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的有益经验,对改进大陆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两岸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差异性

1.台湾高校考试次数多,更重视过程性评价

考试在台湾的教育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单科课程考试就包括了平时小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种考试形式,考试次数比较频繁,并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作业情况,如在2013年台湾东华大学2011级教育行政与管理学系的教育研究法课程中,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20%、作业成绩30%、平时成绩20%,而大陆一般只有一个期末考试,考试成绩的比例一般在70%,平时成绩比例非常小。台湾高校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一般还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学习的现况,提高评价结果的效益,实现“学习―考核―反馈―学习”的发展,重视过程性评价。而大陆基本上只有一次,在考试结束后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反馈,属于终结性评价。

2.台湾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与大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根据问卷统计分析的结果,大陆与台湾分别有78.8%、82.2%的学生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但就目前而言,台湾的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在课程学业成绩评价中只有教师参与评价,学年学业成绩也仅仅是学校教务处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系统进行处理。大陆高校在课程学业成绩评价方面也是基本以教师为主体,但是学年学业成绩评价已经形成由班主任、班委主要成员、学生代表组成的综合测评小组,评价主体更具有多元化。另外,因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台湾高校提倡学生自我评价,而大陆高校则注重他人(同学)评价。“因为一有评分(互相评价)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纠缠,而西方教育的理念并不支持这种运作方式。”一位台湾大学学生在接受访谈的时候如是说。

3.台湾考试简单随意,大陆考试较难且严格正式

台湾高校虽然考试的频次比较多,但是考试内容简单、形式随意,通常只有助教(学生)监考,学校没有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地点,没有大陆高校考试常规安排的学校巡考人员,所以考试压力比较小;而大陆高校虽然考试比较少,基本只有一次期末考试,但是考试比较难,而且考试形式严格正式,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和监考人员,所以学生考试压力比较大。如2013年春季学期,台湾东华大学课程系多元文化教育没有期中与期末考试,但是有5次平时小考,而每次小考的试卷就是一张小纸条,一个开放性题目,学生考试前基本不需要准备,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应付考试基本没问题。而大陆高校考试,学生一般要努力做比较长期的准备,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在严格的监考下进行考试。

4.台湾高校教师自主性强,大陆高校行政命令做主导

台湾高校的教师自主性较强,他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决定考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划分期末成绩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如2013年春季教育行政管理系的组织行为课程,老师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安排校车接学生到校外的餐厅以茶会的方式结束课程。而大陆高校的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教育教学的很多工作都需要严格按照行政管理的规定开展,如《2011年兰州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就要求专业必修课必须考试,而且考试成绩要占70%以上,教师基本没有决定的权力。

5.台湾学年学业成绩评价内容单一,大陆比较多元

在台湾高校的学年学业成绩中,主要以该学年所学课程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但是大陆高校一般比较多元,除该学年所学课程成绩外还有综合测评成绩。如兰州大学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兰州大学本科生综合测评办法》(学年学业成绩评价办法),测评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素质(100分)和业务课成绩(100分),两者分别占35%、65%。其中基本素质包括了思想素质(25分)、创新能力(20

――――――――――――――――――――――――――

*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峡两岸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比较研究――以兰州大学与台湾东华大学为例”(编号:201310730048)

分)、集体意识(15分)、法制纪律(10分)、学习态度(10分)、实践和劳动(10分)、身体素质(10分)7项,而业务课成绩是指全班必修课和指定性选修课成绩。另外,还有附加分,即获奖情况、证书情况等都有相应的加分。

二 对大陆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改革的建议

1.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发展历程

过程性评价是一个促进学习者发展的过程,评价的历程随着学习的开始而开始,随着学习的结束而结束。高校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成绩评定应该坚持“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的考核重在日常的学习。目前,大陆高校课程成绩的考核方法大多数是通过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的,对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果未能有效地纳入考核范围。为此,大陆高校应该根据各自的课程特点,学习台湾高校的评价经验,注重学生平时、期中和期末的考核,而期中、期末和平时的考核也不一定要以考试作为唯一的方式,即使考试也可以借助题库等形式减小考试难度,提高考试灵活性,进行过程性学业成绩评价。

2.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提高教师自主性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的高低,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因此,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而不是用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容易忽视个体化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大陆高校考试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严格的考核方式虽然可以提高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帮助教师教学,但是也增加了学生压力,违背了现代教育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此,大陆高校可以借鉴台湾高校的方式,提高教师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自主性,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和内容,综合运用笔试、口试、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以及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多元化考核。

3.明确评价标准,提高评价客观性

评价标准又称评判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评价的客观性是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学业成绩评价标准的明确,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课程成绩的评价内容及标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维护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有章可循,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台湾高校教师通过教学计划表将评分细则对学生描述清楚,在学期、学年学业成绩的评价过程中也是由教务处通过电脑系统按照学分绩点的高低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客观公正。而目前大陆高校课程成绩评价普遍采取“三七”制,评价标准弹性大,可操作性不太强,综合测评的基本素质评价标准不明确,人际关系影响大,主观因素比较大,这些因素都使得测评结果的信度降低,学生的认可度低。为此,大陆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台湾高校的办法,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表和具体的评分细则,加强监督,减少人为操作的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保证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4.考试结束后进行评价反馈

目前,大陆高校普遍都是采取期末一次性总结性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缺乏反馈机制,而考试反馈机制其实可以帮助诊断教学困难所在,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形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益循环。在对台湾东华大学的调查中发现经常有反馈的达到57.8%,没有反馈的仅有4.8%,这与大陆高校的评价反馈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为此,大陆高校应该借鉴台湾高校在学业成绩评价反馈方面的有益经验,减少学校行政管理,提高教师自主性,在学期结束的前一周进行考试,最后一周留给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考试结果进行反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意见和建议。

5.避免功利化倾向,评价结果保密

目前,大陆高校的学业成绩评价一般都是与奖学金、评奖评优等利益相关,为了评奖评优的公正性而将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排名和公示,这样造成了学业成绩评价的功利化,形成恶性竞争,“状元”纵然荣耀,但是“名落孙山”并不光彩,排名公开化对那些“潜力生”容易造成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在德国和美国等欧美国家,考试成绩是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在没有经过本人允许的前提下公布学生成绩属于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台湾也一样,评价的结果基本上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这一方面源于台湾对学生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另一方面还源于评价结果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教育教学,一般只与奖学金有联系,没有其他利益关系。因此大陆高校有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隐私,对评价结果保密,将评价结果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策略,而不是成为学生争夺利益的工具。

三 结束语

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改善有利于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学习和借鉴台湾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方面的有益经验,并不是说台湾高校的评价模式要比大陆的优越,并且两岸的经济文化氛围有一定的差异,适合台湾的评价体系并不一定适合大陆。本文主要是想通过对两岸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比较分析,结合大陆高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台湾高校的有益经验,对大陆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阮艺华、王璐.两岸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比较[J].教育评论,2010(3):28

[2]杨银梅.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学业成绩评价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18):69~70

[3]张晓龙.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16-02

中职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而现代企业用人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敬业精神、个人品质、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这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校的根本任务。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由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种职业能力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作用的综合性能力构成,其内涵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2014年9月―2016年1月,南宁市卫生学校对药品营销专业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改革实践探索,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改革,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现将南宁市卫生学校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对提高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调查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实习生134名,女性130名,男性4名,全部在广东、广西医药企业连锁药店实习,实习时间在3个月以上。

(二)调查方法

1.实习生综合能力调查表。本表借鉴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承担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课题所编制的量表而得。量表以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为主题,分七个部分:交际与沟通、交往与合作、自信与信任、耐挫与承担、创新与创造、独立与计划、适应与调节等共计21个问题。每个问题又分四个等级予“很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评价。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习点,组织学生开会,发放实习生综合能力调查问卷,使学生了解调查的目的、意义,独立回答,当场收回问卷。部分问卷邮寄实习企业人事部,由其组织学生填写并寄回。共发出问卷136份,收回有效问卷134份。

2.企业对实习生综合能力评价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是企业对实习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发放企业对实习生综合能力评价调查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

(三)数据处理

将所得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整理录入数据,并进行核查,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实习生综合能力调查结果数据统计显示,89.5%的学生到新环境,能很快与同事融入一块,94.7%的学生能主动与别人打招呼,90.3%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新的集体中,说明学生有很好的交际沟通能力;70.1%的学生喜欢与人一起分担一项工作,72.3%的学生与任何人都很容易亲密起来,89%的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新的集体中,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90.2%的学生能胜任现在工作,说明学生对自己有较强的自信。此外,71.6%的学生对学习或工作时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85.8%的学生不需要督促,就能自动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说明多数学生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具体见表1。

企业对实习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企业对本次调查的实习生总体满意,89%的企业认为实习生会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85%的企业认为学生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强,86%的学生对企业忠诚、乐于帮助他人,说明企业对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比较满意。58.3%的企业对学生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不满意,66.6%的企业对学生受到挫折时能够忍受不满意,说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秉承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术并重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具体见表2。

三、讨论

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生存与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及职业变化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是通过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来实现。对于中职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体现在:(1)专业能力,包括掌握药理学知识、药剂学知识、医学知识、药品销售知识和技能,以及营销策划知识和技能等。(2)方法能力,指具备在遵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规章制度下正确处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查找资料等方面的能力。(3)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正确处理自己与别人、国家、集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能力,包括交际与沟通、交往与合作等。(4)个人能力,是指个人从事职业具备的天赋能力、努力程度和收获支持的程度。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真正发挥调节、促进、导向的功能,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