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界民族,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境内的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哈萨克”一称有“避难者”、“白天鹅”、“自由人”等解释。音乐是哈萨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
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两部分。民间音乐多姿多彩,按本民族传统习惯分为“安”和“魁”两类。“安”在哈萨克语中有“旋律”之意,广义上泛指歌曲,又根据歌词的规律和内容细分为“安”(狭义)、“月令”和“吉尔”三类。狭义的“安”专指旋律优美、节拍较规整并有固定歌词和曲名的歌曲,根据唱词内容、演唱场合及社会功能等还可分为牧歌、渔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安”的演唱有独唱和冬不拉弹唱两种,善于演唱此类歌曲的歌手称为“安奇”,流传较广的曲目有《美丽的姑娘》《页里麦》《燕子》等。“月令”意为“诗歌”,这类民歌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曲调也比较丰富,多为上下句或带扩充的乐段,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自弹自唱,如今对唱成为歌唱竞赛、展现歌手智慧与才华的民间娱乐形式,在牧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月令”的“达斯坦”是一种长篇叙事性民歌,以演唱民间叙事长诗为主,唱时多不用乐器伴奏,有时也用冬不拉自弹自唱;“铁尔麦”的曲调也属“月令”,其唱词富有哲理性和智慧,艺术形式简练,唱时用冬不拉伴奏。“吉尔”即婚礼仪式组歌,包括《怨嫁歌》《哭嫁歌》《送嫁歌》《挑面纱》《加尔加尔》等系列婚礼歌曲,它有基本固定的曲调,歌词几乎都以七个音节为一句,即兴填词,内容与演唱环境结合紧密。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弹弦乐器,也是牧民们最喜爱的乐器之一。“魁”是哈萨克族对民间器乐曲的统称,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可在“魁”之前再冠以乐器名。如由冬不拉演唱的乐曲称为“冬不拉魁”,用库布孜演奏的乐曲则称为“库布孜魁”等。民间“冬不拉魁”的曲目十分丰富,多达200多首,较为著名的传统曲目有《紫色的走马》《达因阔勒》《四个旅行者》等。此外,哈萨克的乐器还有“斯布孜额”(吹管乐器)、“斯尔乃依”(口弦)、“阿德尔那”(鹿笛)、“达布勒”(打击乐器)等。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哈孜木老人能够凭记忆唱出104部达斯坦,被当地人誉为演唱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活唱片”。而完整地唱完这104部达斯坦,至少需要耗时一个月……
一炮走红
79岁的哈孜木・阿力满最近搬进了政府为他盖的新房。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我来到福海县科克阿尕什乡齐勒哈仁村拜访这位能连续吟唱104部达斯坦的传奇老人。远远地,就见一座簇新的院落在夕阳下格外醒目。房子的墙壁刷着褐色涂料,还装饰有彩砖。特别的是,院子里有一个圆顶、很像毡房的建筑。在阿勒泰地区,几乎每家房子旁边都有这么一个“毡房”。
推门一看,“毡房”里放着些卷起来的毡子、烤肉炉,还有一些冻硬的羊肉。原来,这是一间贮藏室。阿勒泰地区的冬季漫长而寒冷,聪明的当地人就在院子里建这样一间别致的小“毡房”,充满对草原生活的怀念。冬天,这小小的“毡房”可作天然冰箱;夏天,这里又成了会客厅。人们坐在砖混小屋里吃着手抓肉,喝着马奶,仿佛置身熟悉的毡房。
哈孜木和女儿将我们引进屋,屋里地上铺着光滑的瓷砖,几件老人常穿的民族服装挂在墙上,屋顶四周绘有哈萨克族传统图案。老人说:“现在每个月政府给我发1500元钱呢,生活好得很!政府的人说嘛,我是要保护的对象,该好好享受生活了。”这位有着惊人记忆力的老人看上去慈祥而平凡,被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的补助使他很满足。
离开了世代生活的草原,现代文明冲击着哈萨克族人的生活,达斯坦似乎失去了它生存的空间,寂寞地留存于磁盘、书本里。传唱达斯坦的“达斯坦齐”们也只能在阿肯弹唱比赛上一展歌喉。
在1984年的一次阿肯弹唱比赛上,哈孜木一炮走红。那一天,别的选手最多能演唱9部达斯坦,而哈孜木一口气唱了30部,轻松获得“活唱片”奖。更令人们惊奇的是,30部还只是他记忆中没完没了的达斯坦的一小部分。如今,老人已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成了家喻户晓的哈萨克族达斯坦艺人。
草原偶像
半个多世纪前一次热闹的部落集会上,哈孜木听到了达斯坦艺人库克斯根的演唱。那朴素有力的诵白、富有节奏的弹唱和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深深吸引了少年哈孜木充满幻想与激情的心。
那时候,要听达斯坦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每逢婚礼、节庆,或是部落里有人家请客,都会请来“达斯坦齐”助兴演唱。在那个年代里,“达斯坦齐”是草原上的偶像,“达斯坦齐”唱不完的动人故事就像是草原人痴迷的“偶像剧”,一部一部追着听下去,那些包含美好寓意的传说启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哈萨克族人,其中就有少年哈孜木。
从那以后,哈孜木开始追随有名的达斯坦艺人学唱达斯坦。坐在舒适的皮沙发上,老人回忆起少年时光,眼神中闪现出清澈的光芒:“我迷上了达斯坦,每逢有人结婚都跑去听,12岁时开始跟父亲、邻居、艺人们学……”
虽然只上过三个月学,但这并未妨碍哈孜木学习达斯坦。只要听别人唱一遍,唱词和曲调他就会过耳不忘,他还常常根据身边发生的逸闻趣事自编曲目,这几乎是每一个“达斯坦齐”必备的才华。17岁时,哈孜木的演唱得到了牧民们的认可,开始受邀到婚礼、节庆等活动上演唱达斯坦,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草原上的偶像――达斯坦齐。
哈孜木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对达斯坦的热爱也愈发深切。只要冬不拉声响起,他便仿佛受到神明的指引,沉醉在吟唱中,不知疲惫,有时一唱就是几天几夜。也正是在那个大脑最活跃、记忆力最清晰的时候,哈孜木脑海中积累了很多唱段。到了26岁,年轻的哈孜木已经能唱出100多段达斯坦。
在哈孜木的歌声中,有人感动落泪,有人开心无比。为了表达对“达斯坦齐”的尊重和感谢,家境殷实的人家会赠予一匹马,但即使只得到一些布匹,哈孜木也满心欢喜。在哈孜木的心中,演唱达斯坦不是为了获得财物,而是对哈萨克民族艺术奇葩的痴迷与责任,达斯坦是他心中盛开在高高山巅的美丽雪莲。
传承可待
半个多世纪的吟唱悠然而过,现在的哈孜木已是吟唱达斯坦数量最多的哈萨克族人。在保存的200多部达斯坦中,哈孜木老人可以吟唱104部。
“”期间,不让唱达斯坦,哈孜木把冬不拉藏起来,忍痛将自己记录下来的唱词烧掉。那段日子里,哈孜木和妻子卡比拉关起门来,在家里偷偷地一个唱一个跳,也算是苦中作乐。“那时候嘛,有人到家里来搜查,让我交出达斯坦,我指着自己的脑袋对他们说,达斯坦嘛都在这里面呢,要烧就烧我脑袋吧!”
1978年的一天,哈孜木正在挖大渠,突然有人骑着马直奔而来,说县里来人了,正在家里等他。哈孜木赶回家中,见来者不是别人,而是县长。县长拉着哈孜木的手,热情地嘘寒问暖。县长对他说,以后就专心唱达斯坦吧!
我们把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 网络 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珍珠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 科学 课中的有关水、破坏 自然 界生态平衡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水的知识、树木和土地的知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冬不拉》一课的美景可借助 音乐 冬不拉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妙的情景;《画杨桃》使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进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 教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帮助学生体验网络的简洁、迅速的好处;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 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上海美琪大剧院)
印度超级名模、电影明星、节目主持人⋯⋯各类大牌云集,再现《大篷车》、《流浪者》等经典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断,以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结尾处热烈群舞的激情演绎。
阿加莎悬念剧 《万圣节游戏》
(上海大剧院)
别墅里突发意外,案情涉及15年前神秘失踪的“捕鼠器研究会”成员,是巧合还是圈套?难道还会有人成为第三只瞎老鼠?⋯⋯每当你以为猜出凶手,却又不得不自己。
好莱坞大片经典原声配乐交响音乐会
(北京音乐厅)
《教父》、《阿凡达》、《史前一万年》、《生死时速》、《碟中谍》、《特洛伊》、《金刚》、《天堂电影院》、《加勒比海盗》⋯⋯28部最新最好的电影原声音乐,得到另一种魔力诠释。
莎翁经典中国行――英国TNT剧院话剧《奥赛罗》 (北京9剧场)
莎翁四大经典悲剧之一,快节奏的惊悚剧却有现实的哲学深度:权力引发争夺,爱情孳生嫉妒,可怜一代名将,纵横沙场,没有马革裹尸,却死于妒忌和猜疑⋯⋯
舞台剧 《张爱玲》
(北京9剧场)
她写了人间万象,这是关于她自己在上海成名的经历,以及与胡兰成、桑弧的情感纠葛⋯⋯蝴蝶效应诠释主题:她写命运,命运写她。老上海,不夜城,歌舞升平。
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
绝妙的“维也纳音色”带来全方位“360度”巡演:四场不同类型的室内乐音乐会,再与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携手合作,带领你踏上一次美轮美奂的艺术之旅。
凤凰传奇北京演唱会
(北京展览馆剧场)
最具内蒙古特色的呼麦,十组马头琴连弹,新疆冬不拉,以及羌笛、胡琴、筝、鼓、丝竹⋯⋯唱出《月亮之上》的“最神秘天团”,有纵横古今的民族流行风,原生态风情的穿越之旅。
孟京辉作品《空中花园谋杀案》
(蜂巢剧场)
它有与时俱进的警醒:“凶手请不要沉溺于博客,你非要炫耀弃尸经过,尸体请缩写为ST,犯罪现场是FZXC。”也有古老哲理:“梅森法则说,若能用灵魂交换某件东西,那你的灵魂本来就很多余。”
宁夏舞剧《花儿》
(国家大剧院)
牧羊人、西部高原、爱情山谣⋯⋯已经遥远空灵的画面。宁夏歌谣《花儿》、回族舞蹈、浪漫故事融为一体,打破了以往舞剧一幕一场景的惯性模式,缤纷想象力塑造宁夏气质。
张震岳“出力”北京演唱会
(北京展览馆剧场)
嘻哈、摇滚以及极富创造力的潮流先锋来了!哼着《爱的初体验》、《我要钱》、《自由》⋯⋯慵懒、直白、给力,是这个飞速变幻时代里我们共同的梦想与不安。
2010世界城市音乐节
(朝阳公园)
仿佛穿梭于纽约,徜徉在巴黎,在东京铁塔俯瞰灯火,在北京胡同里寻找理想的痕迹⋯⋯城市的性感与味道都融入了音乐里,世界狂欢,乐队来袭,音乐永远是最动听的耳语。
古装时尚喜剧《金瓶外传》
(上海大剧院)
潘金莲一夜变身当红“绯闻女孩”,武大郎成私营业主,武松荣登“打虎门”红人,“钻石王老五”西门庆姗姗来迟。坊间流传百年的风月小说,却意外引发一场离奇侵权案⋯⋯
王菲2010巡唱•北京站
我们把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 农村 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 网络 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珍珠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 科学 课中的有关水、破坏 自然 界生态平衡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水的知识、树木和土地的知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冬不拉》一课的美景可借助 音乐 冬不拉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妙的情景;《画杨桃》使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进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 教育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帮助学生体验网络的简洁、迅速的好处;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 教育 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 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 现代 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 体育 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 科学 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