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姐妹日

世界姐妹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姐妹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姐妹日

世界姐妹日范文第1篇

下班后,山本惠子邀我一起到她家吃饭,我推辞不过只好点头同意。因为山本惠子的家距离学校比较远,我们只能乘坐地铁前往。当时正值下班高峰,地铁里早已是人满为患,我只好挤进去牢牢抓住身边的扶手。大概过了半分钟,我身边的一位老者站了起来,示意我坐下,我顿时受宠若惊,自己年纪轻轻,怎能劳烦老人让座?谦让了许久,他还是一个劲地鞠躬并说“请坐,请坐”,我怕对方误会,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下地铁后,我抑制不住心中的疑惑,问山本惠子那位老人为什么偏偏给我让座。山本惠子微微一笑,用手指了指我衣服上的校徽,说:“因为看到你的职业是教师,那位老先生才给你让座的。”

第一次到别人家吃饭,无论如何也应该买些礼品。山本惠子没有拒绝我的请求,她告诉我前面不远处有一家“教师商店”,只要能证明自己是教师,所有商品都会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只有教师才能有这种待遇吗?”我好奇地问。山本惠子点点头,说:“日本民众最尊敬的人就是教师,商贩们把教师光顾自己的生意看作是一种荣耀。”

山本惠子告诉我,在日本的教育财政预算中,教师工资所占的比例最大,目前大约占到80%。其中,日本政府积极鼓励高学历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早在1985年日本政府就规定,大专毕业生去幼儿园任教,起始月薪162100日元;去小学和初中任教164700日元;去高中任教164500日元;去大学任教153500日元。而如果是获得了学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的话,去基础学校任教的月薪是去高等学校任教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教师待遇在全国任何学校都是一样的,城市与农村,最南与最北都没有差别,即使经常搞轮换制,老师们也没有任何怨言。而且所有的教师都是政府公务员待遇,中小学教师不评职称,一经当上教师,就是终身制。没有级别,只有资格新老之别。日本中小学的教师与学生都不评任何先进与等级,大家从学生到教师都一视同仁。正因为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日本中小学教师入门的门槛很严。中小学的公立教师,需要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并参加由自治体组织的考试,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无论是哪个地区的招考录取比例都超过10比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中小学教师不合格率很高,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完全改观。据1990年日本人事院统计,日本中小学教师中,大学毕业的占94%;高中教师中,大学毕业的占88.6%,硕士、博士毕业的占10%。中小学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力地保证了日本科技的发展。

世界姐妹日范文第2篇

我们生怕江边人多没有地方坐,一大早,也就5点钟吧,就冒着凉凉的晨风出发了。哎,我们还是去晚了一点点,松花江边已经人山人海,一条长长的人墙堵在我们眼前,啥也看不着了。我们走呀走呀,找呀找呀,走了很久,找了好久,老爸跟人说了很多感谢话,才终于在人海中挤了一个地方,让我和好朋友朱星宇坐下。

哈哈,这里真是热闹啊!两架直升机,骄傲地挥着翅膀,沿着松花江在天上轰隆隆地飞过来飞过去,活像两只大大的蜻蜓;美丽的江鸥,在宽阔的松花江上,一会儿飞起来,一会儿落下去,好像在向人们宣告,这是它们的地盘,不许来占领;一条条的三角帆船在江面快速滑过,一艘艘摩托快艇在表演水上舞蹈,它们又转圈又蹦跳的,激起浪花朵朵,真是太酷了……

赛龙舟快开始了,快活的江水已经做好了准备,它们让龙舟骑在自己的背上来进行比赛。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阵阵鼓声响起,果然是赛龙舟开始了,随着鼓声,“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三条长长的龙舟,满满的一排排赛手,他们穿着红红的彩衣,一弯腰一弯腰,整齐用力地划着大桨,龙舟在水上像一条条机灵的海豚在穿梭,像一条条飞起来的飞鱼,呼呼向前、向前,岸上的人们飞舞着节日彩旗,大声呼喊着“加油、加油、加油、加油”,三条龙舟从江上游了出发,飞快地从眼前冲了过去,几条江船挡住了,看不见了,让它们争夺冠军去吧,这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一会儿就赛完了,结束了!哎,龙舟太少了。

“走吧,我们去坐江船,上太阳岛!”老爸说。于是,我们乘坐江船到江对面,再坐旅游观光车,四处游玩,哈哈,我们还去江里游泳了呢!

世界姐妹日范文第3篇

1、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清明节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2、2017年4月4日农历三月初八星期二就是清明节。

3、2017年4月2日至4日是清明节的假期,共3天。

4、4月4日(星期二,农历清明当日)为法定节假日4月1号(星期六)、4月5日(星期三)照常上班。

(来源:文章屋网 )

世界姐妹日范文第4篇

摘要:民族文化传播是建立民族传播学的重要内容,研究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传播现象和规律对于建立中国的民族传播学意义重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把民俗节日视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文本,运用当代传播学的知识分析民俗节日中的文化传播媒介及其特性,在分析众多民俗节日的基础上,把民俗节日文化传播中的传播媒介分为音乐歌舞符号群、物体语言符号群和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终极媒介—人,希望有助于民族文化信息传播规律的把握和民族传播学的建构。

民俗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普遍的人类文化行为。世界范围内,民俗节日蔚然大观,精彩纷呈,可谓无国不节、无族不节、无日不节。中国民族众多、文明灿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论文百事通民俗节日,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是“一年当中的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民俗节日它实质上是某一民俗群体以某一社会主题为内容,在特定时间举行的、以民俗群体成员为主要对象的民族文化传播活动。本文把民族民俗节日视作一个文化传播文本,从传播学的视角考察民族民俗节日中的传播媒介及其特性,期许有助于把握民俗节日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规律。

一、民族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媒介观

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观认为媒介指的是使信息在空间上移动、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载体。它由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三个合要素构成,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其中,符号是最为重要的要素。表征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只有被我们用符号序列表达出来,才能成为被传播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行为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将信息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对符号序列进行解读。而不论是信息的表达还是信息的接受,都离不开符号系统。符号就是人类用以表达和解释意义的信息的形式。

对于符号的认识和界定,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第一种看法将符号看作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认为符号兼具意义和形式两个要素。此种观点着眼于符号的内部构成,将符号看作意义和形式的合成物,有助于人们把握符号的内在特点,并有利于符号意义的分析;第二种观点将符号看作意义的外在形式,认为符号只是所指物的一个代表。此种观点将符号系统看作一种形式系统,强调符号的指示作用,主要强调符号的外部功能,有助于把符号和其他非符号实体区分开来,对符号的划界很有帮助。第三种看法是符号学先驱皮尔士对符号学所作的阐释。皮尔士对符号的定义是:“一个符号或者说象征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他把符号分为三个构成要素:代表事物的对象,符号的指示对象和对符号的解释。

笔者认为,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符号应该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符号应该是意义与形式的统一体。第二,符号应该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第三,这种代表关系应该得到某一民族、群体、团体、社区的普遍承认,成为某一社会区域的既定习惯。一般而言,前两个条件已经是符号成立的充分条件,但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内,民族文化符号还必须满足第三个条件。民族文化符号必须得到了特定民族群体的普遍认同,成为特定民族群体普遍使用的、特定指示对象的、表达某一民族文化意义的代表物。

二、民俗节日文化传播媒介分析

2.1民俗节日文化传播中的音乐歌舞符号

群音乐歌舞是许多民俗节日中常见的内容,也是民俗节日民族文化信息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媒介。音乐歌舞符号群中的符号主要有乐器、歌曲唱词、舞蹈动作等。

民族乐器是民族艺术传播的主要的物体语言符号。对于有音乐歌舞的民俗节日,民族乐器是不可缺少的“道具”,也是民族艺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我国民族众多,各个少数民族也有自己民族特色浓郁的民族乐器,如汉族的二胡、二弦、项呐、琵琶,彝族的葫芦笙,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苗、瑶、侗族的芦笙等等。彝族的葫芦笙是“踏歌”、“打歌”和《葫芦笙舞》的主要伴奏乐器。聚居在金沙江畔的彝族人民,每逢春节拜年、迎送宾客、尝新米、举行开秧门仪式、喜庆婚嫁或男女恋爱等场合,都要吹奏葫芦笙,所奏的乐曲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迎亲调》、《送亲调》、《串姑娘调》、《过山调》、《放羊调》、《赶街调》、《过年调》、《摆饭调》等等。

民族歌曲唱词中包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大理白族“绕三灵”中演唱的大本曲是演唱长篇故事的曲子。据大理州文化局的统计,大本曲的传统曲目总数有148个,包括能见到本子的传统唱本82本,还有历史上曾经有过但已失传的唱本曲目66个。传统曲目的题材内容,一是移植改编自汉族地方戏曲故事,如《柳荫记》、《天仙配》、《铡美记》等。二是取材于白族自己的历史、生活及民间故事的创作。其中以《磨坊记》等为上乘之作。还有许多近年出现的表现新题材、新生活、新人物的创作曲目,如《翻身记》、《白毛女》、《望夫云》、《活雷锋》、《八十年代新苍洱》等。

民族舞蹈动作也是民族文化信息的重要符号。白族“绕三灵”中的白族舞蹈丰富多彩,主要为花柳曲舞、霸王鞭舞、金钱鼓舞和双飞燕舞四种。花柳曲舞是各村“绕三灵”队伍引导男女(巫现)唱花柳曲时所舞,有专门的舞步;霸王鞭舞是大理白族地区常见的一种集体舞蹈形式,人数少则十人以下,多则数十人,上百人。其舞步、队形变化多样,有“打四脚”、“二龙抢宝”、“五梅花”、“金鸡打架”等数十种,基本动作是“脚勾脚”、“心合心”、“背靠背”等,成为白族舞蹈最基本的舞蹈词汇,其实质是人类部落内不加区别的关系和群婚制原始遗风的遗存,是对男女交靖动作的象征和模拟。

2.2民俗节日文化传播中的物体语言符号群

传播学视野中的物体语言符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体,如生产工具、衣服、饰物、家具等等,他们往往传递出使用者的某些信息,具有符号的意指作用。物体语言符号是民俗节日文化传播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媒介。作为民俗节日活动的主体—民众的服饰、使用的工具等等都会传达出特定民族文化信息,成为特定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

大理白族“绕三灵”活动中,人们穿上独特的民族服饰,在太阳穴处贴上太阳膏,在手持杨柳枝和牛尾的老人组成的前导的带领下,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路欢歌,绕过佛都崇圣寺、神都“庆洞”本主庙和“仙都”洱河神祠。几乎所有参加“绕三灵”的人都要在太阳穴处贴太阳膏,是太阳的代表物和太阳字样的象征物。直接表达了参加“绕三灵”的白族人民对太阳神力的顶礼膜拜和祈求风调雨顺的强烈愿望。同时,“太阳与人类的性器官一样被评为是地上繁殖力最大的象征”。在白语里,太阳被称为,也被称为,两者在语音符号上是一致的。太阳膏实质上是在家庭起源的历史过程中,人类部落内不加区别的关系和群婚制原始遗风的遗存。古代的“绕三灵”,当人们来到桑林谷,当夜幕降临之后,参加活动的人们都会到林荫深处进行不加区别的,以实现自己的祈愿。因而,太阳膏实质上是象征着“绕三灵”活动本质的重要符码之一。

绕三灵队伍的前导手持的柳树枝,是古代“社”祭文化的遗存,是各村“社树”的象征,是各村土地和本主神的代表物。同样由他们手持的牛尾蚊帚,是农耕文明的象征,传达出人们对农耕文明时期“牛”这一重要生产工具的崇敬心情。在“社”的神树上悬挂的“葫芦”,表达了人们对生殖和生产丰收的祈望,它“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以上种种拟借转化综合,圆满地完成了‘绕山林’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以女阴—女神崇拜为中心,以求子嗣为目的,以野合为现实手段,以桑林舞为现实手段的补充这样一个层垒式堆积的历史主题。

这样的物体语言符号还有很多,比如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五色的线、缕、索作为象征驱邪辟妖节物的“端午索”。“端午索”品种繁多、形制各异,它曾经作为端午节重要的吉祥象征物而存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堪称中国丝索手工艺饰品的一大瑰宝。“端午索并不局囿于狭义的物质层面,而是女性性别表达的象征载体,是一种极具性别修辞意味的符号形式。端午索上‘书写着’女性自身角色的期待,寄托着女性对夫妻、尊长、子女等和谐关系的渴盼,模塑着女性的社会化的角色形象。在社会劳动分工的背景下,端午索这种节物形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女性表述的创造性、开拓性、承袭性及其流变性的特点”。

2.3人—民俗节日文化传播的终极媒介

现代传播学的建立,得力于人类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的相继出现使得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越来越快捷、便利,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也更加遥远和快速。在各种传播媒介构筑的传播网络中,世界逐渐地联接成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大胆而新奇的概念正逐渐变成现实。然而,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前所未有地面临着由此而带来的文化危机,世界范围内,许多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使它们濒临衰灭;文化发展的单一化,对现实漠不关心、极端自我内化、心理上封闭的容器人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化肌体和社会肌体带来诸多问题。人们开始怀念人类从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和“最是小姑歌焚调,声声唱人有情天”的诗意场面和情怀。今天,如此诗意的场面也只有在一些民族地区的民俗节日上才可以看到。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著名的著作《人论》中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他说,“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在卡西尔看来,符号是“人的本性的提示”,是人的本质属性之所在。

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相伴相随。从人类诞生之初到如今,不管传播技术如何发展进步,但具有社会意义的传播行为都是以人为基础的。人类在发明符号、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文化本身是传播建构的产物。因而,把作为符号的创造者、使用者、传承者的人类称为符号的第一媒介、终极媒介是顺理成章、言之有理的。

世界姐妹日范文第5篇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曾一度繁荣的资源型城市,于资源枯竭之后,在困境中挣扎的案例不胜枚举。

北京房山区南窖乡,煤炭开采曾一度是区域经济的主导。虽然资源并末枯竭,但生态涵养发展的功能定位,南窖的煤炭开采也因不合大势而“被枯竭”。

“被枯竭”的南窖伺去何从?事实上,资源枯竭或“被枯竭”后,无非确三个结果:一是就地消亡,就像美国的很多鬼城;二是整体迁移,像陕西的铜川县城;三是转型发展,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南窖重生,关键就在于转型。

南窖乡经过五年的探索,在替代产业中寻找到了转型出路。得益于此,昔日煤域以绿色新山乡重新焕发生机。

浴火重生

北京全市小煤矿关闭始于2005年,彼时的南窖乡同样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南窖必须“因地制宜,因坡制宜、因沟制宜”,寻找到一条煤炭开采之后的复兴之路。

南窖乡党委书记孙建华告诉记者,仔细分析之下,除煤炭资源外,平均海拔为754.9米的南窖乡,其实还有诸多自然优势:林木总面积达4057.8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自然环境优美独特;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2℃、降水量约650-700毫米,有各种果树30余万株,物产极其丰富;此外,由于此前过度依赖单一的煤炭开采,民风民俗和历史遗迹得以完好保存。

和诸多资源转型区域一样,农业和旅游被自然而然地推到了发展的前台。结合丰富的农业物产资源,“农游结合”成为南窖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几年下来,南窖已初步形成了以99桃王、京枣39、黄嘴杏和良乡板栗等为代表,特色种植基地汇聚成的特色农业产业群。特别是花港村大作山的文章,山顶种桃,山腰栽茶、山洞育蘑菇、山沟种板栗,林下养柴鸡,利用山洞废弃菌棒和鸡粪便,加工后形成有机肥培育山上的大桃;利用山坡中草药茶根喂养山下的柴鸡,增加鸡蛋药用价值,形成了高山立体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为在全区、全市推广发展高山立体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形成于明朝初期的南窖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特别是水峪村作为全乡发展民俗旅游业的龙头,依托着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100多套、600余问古民居和已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的128石碾,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国庆群众联欢演出的古中幡,为南窖乡发展民俗旅游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民俗旅游也因此被南窖乡视为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并借助“农游结合”成功塑造了三张“名片”。即:生态休闲度假游,打造生态名片{田园观光采摘游,打造绿色名片;民俗文化体验游,打造文化名片。

在奥运之年的2008年,南窖乡的工业发展再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能力展示舞台。利用房山区域内丰富的煤矸石废弃资源,北京市第一个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也是全市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新能源煤矸石加工厂在南窖乡建成投产。这一项目年可处理煤矸石25万吨,生产沥青混凝土基料20万吨,实现年收入1200万元。

“煤矸石加工厂不仅盘活利用了原乡办水泥厂的闲置场地,而且这个生态循环项目,还可有效地减少煤矸石对大气和水源的污染,又可腾退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可谓一举多得。”孙建华说。

与此同时,中窖村的板栗加工厂、山泉水厂,生物质燃料加工厂等一系列绿色环保的新项目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孕育而生。

一个集特色种植、绿色养殖,环保企业、民俗旅游业等多维一体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让这片山村再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规划世界城市后花园

矿井及周边建筑可改作采矿记忆馆,向过去的工业遗产致敬;原来送煤的滑道,可以改作滑梯,让游客快速抵达由装煤区改建的雕塑花园,废弃的矿井将改建成酒窖和世界上第一个地下矿井厅……经芬兰萨米宁规划公司的专家巧妙“设计”,昔日的“煤炭之多”摇身一变成了“燕山绿谷、丰饶之角”,这也是全市7条沟域规划国际招标之后,真正由国际企业中标,并率先于全市其他沟域的规划方案。

“’燕山绿谷、丰饶之角’概括了南窖乡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饶多样的物产。”孙建华介绍说,“‘角’与‘窖’谐音,南窖是北京一角,形状似角,盛产花果。希腊神话里的‘丰饶之角’(Hom ofPlenty)盛满香花蔬果,跟中国神话中的聚宝盆相似,能自动充满,永远取之不竭,是全球皆知的、富饶的象征。这个历史典故用于南窖,不仅形象鲜明,更能让各国游客初步接触后便可记住南窖和南窖特产。”

根据规划,总面积40平方公里的南窖沟域,将打破原来以村为单位的行政管理界限,规划以景区,N个景点为支撑的三大功能分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观光采摘区和户外运动区。

未来的南窖沟域内部将采用公共交通系统,用以生物气体为动力的迷你巴士连通各村、当地的景点和综合停车场。在停车场、迷你巴士站和各景点附近都设有山地自行车租赁点,通过网络对租赁实现统一管理,游客可在一处租借,而在另一处归还,实现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自由转换和灵活组合。

此外,考虑到水、能源和废弃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雨水和污水经过处理后,将用来灌溉农作物。经过废弃物管理中心处理后的垃圾,将用作发电、生成生物气体和热水供应。

“这个规划,从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传统文化、产业定位四个方面,充分挖掘了南窖沟域经济的文化价值,统筹了沟域内各种资源,兼顾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还有很强的国际化理念。”房山区副区长马丽英如此评价。

规划的亮点更让人无限向往:如水峪古道将改作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经过整修,单侧设零售店铺,餐馆和咖啡馆,另一侧摆放座椅,便于游客休息。响誉中外的水峪女子中幡队,将在一座轻型结构、自由开合的训练馆内为的蝣客尽情表演。夜晚,在整个街道的彩灯渲染之下,将成为“宁静山村的不夜城”,并以此再现600年古商道的繁华喧嚣……

1911年建成的用于高空运煤的“房山高线”是我国第一条以蒸汽机械为动力的空中索道缆车,在中国乃至亚洲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依托这段历史,将在此建造一套缆车和滑道系统,实现南窖与周口店景区的双向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