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平台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建设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了更好地提高本、专科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措施。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平台可创建便捷的教学交流渠道,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远程教学,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具有时代性特征,它对外表现为可共享的课程资源网站,对内表现为参与日常教学的辅助教学网站。对学习者来说,网络平台公开优质的课程资源,学习者在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都能利用,学习者的网上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更加自由、灵活。对教学交流来说,不同学习者间、教师和学习者间均可通过网络平台的“论坛”、“讨论区”等围绕课程进行自由讨论与交流,使师生互动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更直接。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电子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立与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必须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依托。课程资源建设应包括两部分:
1、课程资源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在内容上可划分为两大类:①常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沿革、课程标准、教师队伍、授课教案、习题、多媒体课件、教学研究、考核项目、效果评价等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为学习者提供的其他网络资源;②特色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录像、演示课件、学习指南、模拟试题、在线测试、讨论区、师生交流平台、课程论坛和软件操作的Flash示范等,特色学习资源应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灵魂,既要突出特色,又要展示高校精品课程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2、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课程资源的管理系统建设包括资源的组织管理和资源的上传管理,教师、课程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按标准规范将数量大、形式多、针对性强、分散、无序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资源进行审核、上传,并对上传资源进行再审核和修改。
(二)功能结构设计。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支撑平台的建设主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对课程建设的所有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将系统分为用户登录、学习平台、资源平台、备课平台、考试平台和在线辅导答疑六个大的功能模块,它们是平台的一级目录,一级目录下是二级目录,二级目录是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围绕课程进行特色组织。其中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1、用户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口令,验证后根据身份进入对应的操作界面。
2、学习平台。该栏目是模拟课堂教学环境,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包括网络学习指南、同步学习、相关资源、问题求解四个子模块。
3、资源平台。该栏目主要提供关于本课程的介绍性信息,让学生通过认识这门课程的历史、在国内外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信息以及该课程今后的发展规划,从而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以及本课程的特色,具体细分为历史沿革、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规划等内容。
4、备课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备课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作参考,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辅助学习。这些资源随时有更新,也是本网站内容更新最频繁的地方。
5、考试平台。该模块由每一章的测试题目及综合的测试题目组成,为避免把题目与答案分开不好对应,也考虑到弹出窗口分散注意力,以及可能受到浏览器对弹出窗口的限制,因此将答案隐藏起来,点击“答案”则可以展开答案,这样题目与答案相邻,方便观看。
6、在线辅导答疑。该模块主要是提供一个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对该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
三、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注意事项
(一)精心设计网络版面。网络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展示和接受社会评价的窗口,也是直接反映高校教学水平、关系到能否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焦点。所以,在网络平台建设中,网络版面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版面时应充分依托美学理论,运用的网页制作工具要先进,教学资源要丰富多样、赏心悦目、阅读浏览便捷,设计的页面要简洁优雅、富有特色,元素布局合理、风格一致、色彩协调,各种媒体表现合适,导航元素统一,链接灵活、畅通、安全,程序响应及时有效,插件先进、兼容而安全,尤其是必须富有人性化、实现人机互动性,创设的学习意境对学习者甚至社会各界必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经常性更新。高校教学具有连续性,但不同时代的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现在的学生开放、多变、有个性、有主见;同时,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是当今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渴求,紧跟学科新进展、把握学科发展趋势,这要求教师应经常登录课程相关网站,密切追踪国内国际专业动态,及时更新网站资源,缩小知识鸿沟,促进新知识创新,特别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始终以丰富的信息、崭新的内容持久地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三)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实现资源共享是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现在高校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均在网上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实现大范围、高速度的资源和智慧共享。但是,我国公众法治意识相对薄弱,课程资源常被肆意、恶意下载、盗用或商业性开发,严重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针对精品课程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任何法律、法规,社会对此也不存在任何道德层面的约束。因此,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益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和道德约束,各学校未免担心自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在“共享”中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保护,甚至连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也可能遭他人随意模仿、盗用。所以,在网络平台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改革教学模式。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学习者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便捷渠道,将学习者的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学习(即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代的混合学习新理念,该理念是高校学习者学习理念的一种时代性提升,使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发生巨变,也给高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网络平台常使学习者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自主性、过分强调自己学习的自由性而漠视传统教学的优势,表现为过度或单纯依靠网络而随意旷课。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建设给教学带来的综合影响,不仅要继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将教学模式由针对集体为主转变为针对小组甚至个人为主,做好与学习者的学前沟通,引导学习者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主学习。
四、结语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把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应考虑的因素及容易被忽略的一些方面罗列出来,是为了引起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者的注意,使大家能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l号文件.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建设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了更好地提高本、专科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措施。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平台可创建便捷的教学交流渠道,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远程教学,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具有时代性特征,它对外表现为可共享的课程资源网站,对内表现为参与日常教学的辅助教学网站。对学习者来说,网络平台公开优质的课程资源,学习者在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都能利用,学习者的网上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更加自由、灵活。对教学交流来说,不同学习者间、教师和学习者间均可通过网络平台的“论坛”、“讨论区”等围绕课程进行自由讨论与交流,使师生互动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更直接。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电子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立与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必须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依托。课程资源建设应包括两部分:
1、课程资源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在内容上可划分为两大类:①常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沿革、课程标准、教师队伍、授课教案、习题、多媒体课件、教学研究、考核项目、效果评价等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为学习者提供的其他网络资源;②特色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录像、演示课件、学习指南、模拟试题、在线测试、讨论区、师生交流平台、课程论坛和软件操作的Flash示范等,特色学习资源应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灵魂,既要突出特色,又要展示高校精品课程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2、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课程资源的管理系统建设包括资源的组织管理和资源的上传管理,教师、课程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按标准规范将数量大、形式多、针对性强、分散、无序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资源进行审核、上传,并对上传资源进行再审核和修改。
(二)功能结构设计。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支撑平台的建设主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对课程建设的所有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将系统分为用户登录、学习平台、资源平台、备课平台、考试平台和在线辅导答疑六个大的功能模块,它们是平台的一级目录,一级目录下是二级目录,二级目录是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围绕课程进行特色组织。其中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1、用户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口令,验证后根据身份进入对应的操作界面。
2、学习平台。该栏目是模拟课堂教学环境,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包括网络学习指南、同步学习、相关资源、问题求解四个子模块。
3、资源平台。该栏目主要提供关于本课程的介绍性信息,让学生通过认识这门课程的历史、在国内外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信息以及该课程今后的发展规划,从而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以及本课程的特色,具体细分为历史沿革、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规划等内容。
4、备课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备课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作参考,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辅助学习。这些资源随时有更新,也是本网站内容更新最频繁的地方。 转贴于
5、考试平台。该模块由每一章的测试题目及综合的测试题目组成,为避免把题目与答案分开不好对应,也考虑到弹出窗口分散注意力,以及可能受到浏览器对弹出窗口的限制,因此将答案隐藏起来,点击“答案”则可以展开答案,这样题目与答案相邻,方便观看。
6、在线辅导答疑。该模块主要是提供一个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对该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
三、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注意事项
(一)精心设计网络版面。网络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展示和接受社会评价的窗口,也是直接反映高校教学水平、关系到能否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焦点。所以,在网络平台建设中,网络版面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版面时应充分依托美学理论,运用的网页制作工具要先进,教学资源要丰富多样、赏心悦目、阅读浏览便捷,设计的页面要简洁优雅、富有特色,元素布局合理、风格一致、色彩协调,各种媒体表现合适,导航元素统一,链接灵活、畅通、安全,程序响应及时有效,插件先进、兼容而安全,尤其是必须富有人性化、实现人机互动性,创设的学习意境对学习者甚至社会各界必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经常性更新。高校教学具有连续性,但不同时代的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现在的学生开放、多变、有个性、有主见;同时,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是当今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渴求,紧跟学科新进展、把握学科发展趋势,这要求教师应经常登录课程相关网站,密切追踪国内国际专业动态,及时更新网站资源,缩小知识鸿沟,促进新知识创新,特别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始终以丰富的信息、崭新的内容持久地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三)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实现资源共享是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现在高校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均在网上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实现大范围、高速度的资源和智慧共享。但是,我国公众法治意识相对薄弱,课程资源常被肆意、恶意下载、盗用或商业性开发,严重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针对精品课程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任何法律、法规,社会对此也不存在任何道德层面的约束。因此,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益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和道德约束,各学校未免担心自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在“共享”中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保护,甚至连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也可能遭他人随意模仿、盗用。所以,在网络平台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改革教学模式。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学习者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便捷渠道,将学习者的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学习(即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代的混合学习新理念,该理念是高校学习者学习理念的一种时代性提升,使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发生巨变,也给高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网络平台常使学习者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自主性、过分强调自己学习的自由性而漠视传统教学的优势,表现为过度或单纯依靠网络而随意旷课。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建设给教学带来的综合影响,不仅要继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将教学模式由针对集体为主转变为针对小组甚至个人为主,做好与学习者的学前沟通,引导学习者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主学习。
四、结语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把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应考虑的因素及容易被忽略的一些方面罗列出来,是为了引起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者的注意,使大家能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l号文件.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关键词】社交网络 平台建设 竞争分析
一、现状与背景
近年来,围绕“青春”、“怀旧”为题材的文化产品开始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等青春系列电影一经上映即大获好评,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唤起了大批人对于青春的美好回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然而幸福感却没有因此而提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一旦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们在努力尝试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开始怀念起昔日的生活轨迹,试图寻找曾经的乐趣,追寻自身的本源身份。
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转型急剧加快的背景条件下,不同年代的人由于所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开始因为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行为取向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隔阂与冲突。长辈人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要求年轻人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年轻人追求更加创新的理念努力尝试跟从自己的思维走自己的路,代沟现象开始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并变得愈发尖锐,而不同年代人之间缺乏沟通与了解则是导致代沟现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现代社会亟需构建一个能够展现不同年代特色,供用户倾诉分享过去经历,使不同年龄层用户能够相互沟通交流的互动社交平台,提供具有年代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年轻人了解过去的时代背景,加深对长辈人的体谅与理解,也使得长辈人能够了解学习新思想、新文化,更加理解年轻人的观念与行为模式,让用户不仅能够追寻回味自己的青春岁月,同时又能了解其他年龄层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经历,以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搭借目前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全年龄互动社交网络平台应运而生。
二、国内同类网站对比分析
目前以年龄为主打的同类网站主要围绕“怀旧”主题展开,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红壹佰怀旧网”、“大礼堂怀旧网”等。但是该类网站往往仅从一两个年龄层切入,年龄覆盖范围窄,目标群体有限。其次该类网站单纯为对应年龄层用户提供简单的精神怀旧,以展示怀旧音乐、电影、商品为主要吸引用户模式帮助用户重拾记忆,然而用户在网站中均为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的渠道,怀旧情感依旧无处表达。另外,该类网站往往盈利模式单一,难以创新突破,内部建设存在较大漏洞。
而目前同类的SNS社交类平台例如人人网主要依赖于同学间关系,旨在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该网站的目标用户主要是80、90后的大学生群体,受众范围依然有所局限,导致主体关注内容大量相似,思想水平与认识接近,差异化不明显。其次,人人网的主要模式为与好友分享近期的新鲜事,网站活动互动缺乏创新,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分离度的服务容易造成用户的审美疲劳,如今已有数据显示该类网站开始出现用户数量大量下滑。
三、网站创新点
(一)以“年龄”为属性划分目标用户,展现不同年代特色。
年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标签,通过在注册阶段收集到的用户年龄信息,网站可以迅速简便地将目标群体进行划分。就目前我国居民的年龄层次可将网站平台划分为40社区、50社区、60社区、70社区、80社区、90社区、00社区七大社区,覆盖10岁至75岁年龄层次。不同于只针对相对年长年代的怀旧类网站与年轻用户更加活跃的社交网站,全年龄互动社交网络平台能够让几乎所有年龄层次的互联网用户找到自己的归属之地,从而乐于参与其中。
(二)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年代间互动,具有减小代沟的现实意义。
所有在全年龄互动社交网络平台上注册之后的用户除了能在自己所对应的年代社区与同龄人尽情畅聊、分享、回顾旧时光以外,还可以在不同年代社区间自由穿梭,了解不同年代产物,感受不同年代人的文化氛围,从而加深对现实生活中隔代人的理解。
与此同时,网站可以充分发挥年代定位精确的优势,定期组织不同年代板块间互动的主题活动,例如组织50后社区与90后社区的K歌比赛,写作比赛等,通过充满乐趣的游戏比赛展现不同年代人群的鲜明特色,同时增进两代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年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老歌、老游戏,感受旧时的艰苦岁月,加深对与父辈们思想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年长者能够拥有更多的渠道学习接受年轻人的文化产物,感受前沿的新思想、新文化,跟上时代的潮流。
(三)线上线下全面结合,特色商铺、餐厅、旅行社加盟。
如今购物网站中淘宝网一家独大的情形似乎难以逆转,但是电商的各个领域均有领头羊的出现以弥补淘宝网广而不专的劣势。例如专售化妆品的聚美优品、专售电子商品的京东商城等,而目前以年代为主题的特色购物网站还处于真空期。全年龄互动社交网络平台可充分利用精准的年代定位吸引各路商家加盟,在各大年代社区分别设立独具特色的年代主题商铺,针对每代人共有的兴趣爱好出售主题商品,同时也可出售对应年代的经典怀旧书本、玩具、生活用品等,牢牢抓住对应年代人群的心理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网站亦可与全国范围内的线下餐厅、旅行社等展开合作,联合举办年代特色主题活动并在网站上进行组织推广。
四、结语
年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标签,人们渴望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同时也希望能够与不同年代的人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了解他人的故事。全年龄互动社交平台重视用户体验,努力为每个年龄层用户打造独具年代主题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回忆过去寻找归属感同时又能与其他年代人群互动交流的社交平台。网站精确的年代定位划分能够吸引大批商家加盟,盈利模式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基金项目:全年龄互动社交网络平台建设初探受“新苗人才计划资助等等。
参考文献
[1]周明宝.对社会转型期代沟的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
关键词:物理学主干课程;课程资源;网络平台;网络课程
校园网络的建立,为教学现代化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网络教育的软件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网络教育资源库和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前者提供教学内容,它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网上教学所需的各种材料。后者提供教学环境,它包括网络教学支持、网络教育资源库管理、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管理等。校园网物理学主干课程教学系统平台的资源具有Internet上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建成能适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以广大师生物理学科的学习和科研为目的,为物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平台的设计原则
校园网物理学主干课程教学系统平台以课程学习的网络支持系统为目的,在各种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提供灵活的、适合于多种层面的交互式教学支撑环境。它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一)服务教和学的原则
课程资源与教学管理平台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教学支撑环境,所以要服从服务教和学的原则。
(二)可扩充性原则
系统必须优化体系结构,可扩充性强。因此,软件功能上应有进一步开发的计划,硬件环境的选型要考虑扩充方案的成本。
(三)简洁明了原则
版面结构设计、颜色、字体简洁明了;网站导航清晰明确;指示性图形含义前后保持一致;整体页面风格一致。
(四)易操作的原则
操作要简单,不需要进行系统应用培训;运行快捷:提示信息详尽、准确、恰当。
(五)易维护性原则
当系统上出现小的变动或出现新的需要时,要能够方便快速地进行维护。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资源与教学管理平台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进行网上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对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组织也至关重要。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分为两部分:资源内容的建设和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资源内容的建设
按照课程的形式组织和呈现资源,课程资源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在课程资源模块中分为:课程简介、任课教师信息、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安排、PPT课件、教学录像、学习资源、学生作业、试卷试题等。
(二)课程资源内容的组织管理
课程资源具有数量大、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教育性强等诸多特点,必须按标准规范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用户能够方便、高效的将其利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1.资源组织管理:(1)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机构,由教育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制作质量高、效果佳的网络课程。(2)按课程组织所有资源。组织开课的教师按资源建设规范,提交课程建设的电子稿件,多媒体素材课件等数字材料。根据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收集整理相关的素材、与专业有关的网站或网页录入到资源库中。(3)提供资源的详细资料说明;(4)资源下载。
2.资源上传管理:普通用户上传的资源在入库前,必须进行审核。资源的审核者通常是一些学科专家,学科专家按照网络资源的评价标准对资源数据进行评价,将合格的资源提供给终端用户使用。目前,还没有一套实用或可操作的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恰当评价的量表。资源的审核主要依靠资源审核专家从资源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技术性及规范性几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审核,以主观评价为主。在本课题中资源的审核授权给创建课程的教师,即课程管理员,以及系统管理员。资源上传管理实现:资源上传功能;对上传资源的审核;对上传资源的信息修改。
(三)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是以课程的形式组织和呈现资源,所以资源的组织和建设是以课程为单位的。系统的部分资源是系统创建的时候提供的,但是,建设阶段添加的资源毕竟有限,要使平台不断壮大,资源不断增加,后期平台运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资源的不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系统中,用户可以使用所有的相关资源,也可以把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上传到服务器中供其他用户浏览和使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的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一般用户四类,每类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根据用户权限不同,用户进入系统后,所呈现的课程资源相关页面内容也不一样:(1)系统管理员:浏览课程资源或信息;修改和删除课程简介、任课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安排;添加和删除PPT课件、学习资源、试卷试题;管理学生作业、课程公告和课程留言。(2)教师:浏览课程资源或信息。课程管理员还可以修改和删除课程简介、任课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安排;添加和删除PPT课件、学习资源、试卷试题;查看学生作业,对学生作业给出反馈信息;删除学生作业;管理课程公告和课程留言。(3)学生:浏览课程资源或信息;上传学生作业;查看教师对作业的反馈信息;上传自己积累和搜集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作品;签写课程留言。(4)一般用户:浏览课程资源或信息;上传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作品;签写课程留言。
(四)系统的技术实施
网络教学资源系统在客户与资源库之间采用B/S结构模式,管理员与资源库之间采用的是B/S 和C/S 相结合的混合结构模式。B/S结构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并尽可能减少用户操作的复杂性,而对系统管理员采用B/S 和C/S 相结合,增强了系统管理的灵活性、可靠性, 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保证系统高效安全稳定地运行。系统采用的编程语言为XML,数据库为SQLsever7.0,网页平面设计工具为Dreamweaver MX,图形、图像平面设计工具Photoshop7.0,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Web和FTP服务器为IIS5.0。
三、物理学主干课程网络的开发
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网络的开发是台州学院于2005年立项的校级科研项目,它包括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实验等基础主干课程的学习内容。系列网络课程由物理与电子电子学院组织力量进行开发工作,由教育技术专业课教师编写脚本,集中了所有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或专家。
网络课程以面向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为依托,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网络课程的知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全面,信息量巨大,带有数量极大的文本、图形、动画等媒体素材及教学模块等,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知识内容,上传最新学科动态,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和教师辅助教学的功能。课程在功能模块之间、学科之间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跳转,同时能较方便地浏览相应的学科网站和文件检索功能,具有良好交互性及可控性。
四、结语
物理学主干课程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正是适应当前国家大力推广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在网络教学上的优势,为师生之间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交互平台,实现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岳辉麟.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2]赵海兰.高职高专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
[3]叶善专,朱明.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J].物理与工程,2006,(3).
关键词:211工程高校;大学体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111-03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et-based Sports Teaching Platform in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A Ying-ga, SUN Jiu-xi
(Colleg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Jiangsu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s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et-based sports curriculum platform in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 its causes through the online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st sports department of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have emphasiz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et-based teachingplatform, among which 50.93% have already offered internet-based courses. Howe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tion sports curriculum in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is still in a low level from a proper perspective, which only reachesthe average level of internet-based teaching platform and comparatively lowerthan other subjects. The reason of this problem may be related to the feature of sports teaching, and the authors strongly sugge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tion sports curriculum in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owards the wa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courses”.
Key words: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ports; internet-based platform
投稿日期:2009-09-02
作者简介:阿英嘎,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1]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非常有利。本研究拟通过网络调查,了解我国“211工程”高校大学体育网络平台的现状,分析其成因,以求为高校体育的信息化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211工程”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公布的数据,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211工程”高校112所。由于第二军医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体制的特殊性,这3所大学没有列入研究范围。另外,由于北京体育大学没有大学体育课也没有被列入研究范围。通过网络,进入除上述4所大学外其余108所“211工程”高校体育部的网页和学校专业,了解体育部的网页建设、教学管理网络化和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部网页的内容设计 在所调查的108所高校中,有21(19.44%)所高校的体育部没有自己的网页,这其中有16(14.8%)所高校有体育学院或体育系,体育部是体育院系的一个二级单位,这些高校有关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信息一般都在体育院系的主页中设专栏展示,因此实际上真正没有体育部网页的学校有5所。虽然这5所高校只占所调查的“211工程”高校的4.63%,但是,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对于“211工程”高校――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来说,这个比例已经是相当大的了。21世纪是信息时代,通过网页进行自我宣传、提高办事效率已经成为共识,一个单位的网页是这个单位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211工程”高校的一个教学部门没有自己的网页显然是与时展不和谐的。
在网页呈现的内容中除部门介绍、教学和比赛信息等内容之外,有50个(46.3%)体育部还有教学进度、主要教学内容等课时计划内容;19个(17.59%)体育部将教师的教案放在了网上;29个(26.85%)的体育部还将教学管理文件也放在了网上;有15个(13.89%)体育部的网页上可以看到前述所有文件。页面的设计事关这个窗口的功效。作为一个教学部门来说,除对外和对内交流之外,服务于教学应该是网页的主要功能之一。将上述教学文件置于网上,即可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也使得教学的管理增加了透明度。因此,从教学信息化的角度来看,还有相当多的高校(其余的58所)需要充实网页上有关教学信息的内容。
2.2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网络化情况 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结构,教学网络化主要可以从网络课程的建设、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教学环境的网络化等方面来衡量。
2.2.1 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 有研究认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2]网络课程是由学生任意浏览的一个“被动的”知识载体,它充分利用了超文本、超媒体软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超链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但它并不是数字化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体现教学设计思想,课程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下,实体的教师与学生并没有直接交互,学生是在“网络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所以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用的教学课件应该具有引导作用,应按照教学目标和学习规律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资源供学习者参考,并且能够让学习者及时获得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可以将网络课程分为“授课型”和“自主学习型”两大类。“授课型”网络课程类似电视教学,不同之处是这种类型的网络教学是通过网页浏览器播放,播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讲课录像、章节简介和教师的讲稿内容。“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是完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教育技术规范来编写的计算机课件,其学习内容及形式都比较丰富灵活,适合于学生在网上使用网页浏览器自主学习。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通过交互不断取得反馈信息,积极主动的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估,并相应地调节学习过程各环节,以获得适应自己的最优化的个性发展的学习。
精品课程建设对大学体育网络平台的建设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3]中要求精品课程“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这项工作使得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更加普及。各校为申报精品课程,根据评估指标的要求,在课程的网络化建设都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108所“211工程”高校中,共有44(40.74%)所高校的体育部拥有精品课程,在这些高校的体育部中有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8门省市级精品课程和24门校级精品课程。登录这些精品课程的课程网站可以看到,这些课程在网络化建设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这些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的呈现方面。目前主流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上都得到了较好地应用,但是在呈现资源内容的理念方面有较大差异。一些精品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借助科学的导航设计,将教学资源有组织地呈现给学生。与那种只是将教学资源一股脑地简单“堆砌”在网上的做法相比,这样的设计不会让学生在使用教学资源时“迷航”。实际上这样的设计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在网络化教学中的体现。另外,差异还表现在师生和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设计方面。在教学中师生的及时交流(包括答疑解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实现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除以上精品课程之外,还有11(10.18%)所高校体育部的大学体育课程在尝试网络平台建设。但是这些网络平台建设的成效普遍远不如上述精品课程。这些高校体育部的网页上有教学资源(比赛视频、教学课件、技术视频等),但是缺少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进行有机的组合,一般都是将各种项目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或者是教案)直接搬上网,并且这些多媒体课件多数是从教师授课角度制作的,只适合于教师授课用,而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用。这种课程网络化形式,仍受着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束缚,没能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学过程仍然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进行的,致使这些课件难以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的认知工具。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形式不是课程的网络化形式。只不过这种课程网络化形式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相当于前面所述的“授课型”网络教学形式。
2.2.2 教学管理网络化的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有46.3%的高校体育部将教学管理文件置于了网上。几乎所有的“211工程”高校的全校教务管理都实现了网络化,学生的选课、成绩登录和查询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这为大学体育课程的网络化提供便利。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大大减轻了教务工作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教务工作的效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精品课程还是在建的网络课程,目前都没有在网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功能。也就是说,学生无法通过网络知道自己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教师也无法通过网络知道教学的效果。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判断。没有教学评价的网络课程,学生无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估并相应地调节学习过程各环节,以获得适应自己的最优化的个性发展的学习。
2.2.3 教学环境网络化的情况 “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4]教学活动场所和各种教学设施可以理解为是“硬”环境,而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则可以视为“软”环境。本研究仅对硬环境进行分析。对于网络教学来说,教学的硬环境主要是网络的建设水平。根据调查发现,除大学外,所有“211工程”高校都有校园网,而且大多数高校(93.5%)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另外,所有高校有网络教育,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各“211工程”高校已经为大学体育课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环境。
总体来说,我国“211工程”高校大学体育网路化平台建设进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陈荣等学者在2004年通过对全国27个省市57所高校体育多媒体技术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对当时高校体育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已有31.25%的高校体育课程已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15.63%的高校体育课程已采用网络辅助教学”[5]。与这些研究结果相比较,“211工程”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本研究的调查,到目前为止起码有50.93%(55:108)的“211工程”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已经采用网络辅助教学。
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大学体育的网络化还是相对落后的。在109所“211工程”高校中有60所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但是这些学校中只有3所大学的远程教育中有体育课。另外除这些试点校外,还有16所非试点校也有网络教育,但在这其中仅有1所大学有体育课程。大学体育的网络化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大学体育课程是素质类教育、通识教育,没有受到类似学科教育那样的重视;二是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也有很大关系。有研究指出“网络课程虽然能够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运动技术的示范和讲解,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行之有效的练习手段。但是尽管如此这种教学形式仍无法达到传统教学方式(即有教师临场授课的方式)的效果。因为学生虽然可以从课件中知道技术动作的规格和要求,也可以从教案中找到练习方法,但是他无法得到练习中关于他掌握技术动作情况的反馈,以及纠错的方法。”[6]
2.3 对大学体育网络平台发展的思考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设计教学,组织学习内容,使其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是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高校大学体育的网络平台建设应该向“自主学习型”课程方向发展,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环节。要实现这个发展可能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3.1 网络课程的制作技术 在网络课程的制作技术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近年来,由专业人员制作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使网络课程的制作变得容易了。这是一整套能够提供基于校园网络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以网络课程为核心,在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科教学资源,为实施全方位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教学进行了有机的集成。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能够为教育提供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这个平台上,一般教师无需精通网络技术即可做出符合标准的网络课程。
2.3.2 教学资源共享 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要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借助“大学堂”。“大学堂”的前身是“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立项建设的“大学课程在线”,由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开发和部署,全国多所大学的自愿者参与维护运行,其间也得到“863计划”的支持。如果各高校的体育部都加入这个行列,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2.3.3 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 在网络教学的情况下,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取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是教师在远程情况下给予学生辅导或由计算机模拟教师给出辅导指示和进一步学习的策略的前提。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视频重放,即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技术动作通过视频呈现给教师。但是有相当多的动作仅从外部表现是无法得知正确与否的,例如武术的长拳,从视频中可能看到动作外形是对的,但力度是否到位无法知道。因此,如何准确获得学生掌握动作的信息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信息技术问题。
2.3.4 教师辅导作用的实施 在面对面的运动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纠正学生做出的动作,给予恰到好处的提示和帮助(例如手把手地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教师的这种辅导作用对于让学生形成正确动作的本体感觉,从而正确地掌握动作具有“点睛”的作用。在网络教学的情况下,教师不一定在学习现场,那么如何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的辅导作用是关键问题之一。
2.3.5 相应的教学管理形式 如果说,从自理和自律能力的角度来看,在中小学实现自主学习可能还会有许多困难的话,那么对于大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了。几乎所有“211工程”高校(因有部分高校的网页打不开)的教务管理已经实现网络化,大学体育课的选课、成绩管理和教务信息等教学常规的管理均可以在网上完成。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来看,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还是不少的。
3 结 论
1)大学体育的网络平台建设已经得到大多数“211工程”高校体育部的重视,这些高校体育部在大学体育教学的网络平台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有50.93%的“211工程”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网络化教学。
2) 整体来看,“211工程”高校的大学体育网络平台的层次还偏低,刚达到网络辅助教学的水平,还没有达到通过网络实现完整教学的水平。
3)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大学体育的网络平台还是相对落后的。这可能与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关。
4)建议今后大学体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应该向“自主学习型”课程方向发展。网络课程的制作技术、教学反馈和教师的及时辅导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共享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形式是大学体育网络平台建设今后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2]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55-59.
[3]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S/OL].moe.省略/.
[4] 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45.
[5] 陈荣,徐浩,王剑,等.高校体育课程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现状与前景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49-253.
[6] 阿英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现状与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