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离骚木兰

离骚木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骚木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离骚木兰范文第1篇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3、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5、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9、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0、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1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1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13、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章·涉江》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1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16、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1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19、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2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2、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2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26、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2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8、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30、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九章·涉江》

31、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周南·关雎》

3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33、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3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3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7、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楚辞·九章·抽思》

38、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司命》

3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40、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九章·涉江》

41、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4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3、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44、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4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46、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4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50、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宋玉《楚辞·招魂》

51、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5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5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5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楚辞·九辩》

离骚木兰范文第2篇

翟璇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

摘要:屈原的作品较多的运用了比德理论,《离骚》继承了比德的传统,集香草、美人、琼佩、凤凰等多种意象组合成一个浑然

整体,以香草自比也用来喻臣喻君,以女性形象喻君,以琼佩章现性情,用凤凰自比以及预示美好的未来。自屈原之后,比德理论在

大量文学作品以及绘画等艺术作品中运用,成为中国文人重要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比德;《离骚》;香草;美人;琼佩;凤凰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对自然美的欣赏中,往往将自然物的属性

比拟人的品格,将自然物的属性与人的精神情操联系起来,由此

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发端的比德理论。屈原的作品,

在自然物比拟人物品质的审美观中,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比兴

的传统,进行比德,其文言微而义远。

一、以香草比德

屈原在《离骚》中选取了一系列香草比德,《离骚》中提到

的香草主要有江离、芷、兰、木兰、宿莽、椒、菌桂、蕙、 茝、

荃、留夷、揭车、杜蘅、芳芷、薜荔、胡绳等,分别在数十个句

子中出现,有的甚至反复使用,通过统计研究,这些香草可分为

如下三种喻指:

第一,“自比”。《离骚》开篇明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于是乎“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

中“江离”、“芷”、“兰”,王逸皆注为“香草”,屈原在这

里要表明自己修身清洁,行为端正,清廉仁德。“余既滋兰之九

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其中

“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芷”,也

是“香草”,这是第二次屈原连比香草,一来,以香草之美表明

自己修身仁义、勤身自勉、朝暮不倦;二来,与世俗截然分别,

表达自己为政的态度和立场。 屈原抱者忠贞爱国之心, 修身清明,

即使奸臣当道,君主昏庸,仍旧种植香草,配饰香草。“揽木根

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即使“謇朝谇而夕替”也要“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对君王的一片忠正之心不

会改变。“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以充祎

兮,谓申椒其不芳”中,“艾”与“兰”、“粪”与“椒”,是

香草与污秽的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是屈原与世俗众奸佞的

对比,是屈原一颗清净之心与世道昏暗腐败的对比,屈原佩饰香

草,不与众小人同流合污。此外,“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

宿莽”中“木兰”、“宿莽”虽不是香草,但木兰具有去皮不死,

宿莽具有遇冬不枯的品质,这种植物作为屈原的写照再合适不过

了,虽有谗人引诱自己,但受自己天性的影响,谗人的奸计终不

可达成。值得注意的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此二

句,屈原将荷叶作成自己的衣服穿戴于身,荷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的特点最恰切的形容了屈原的素质。

第二,喻臣和君。“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

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其中“椒”、“菌桂”、“蕙”、

“ 茞”皆香草,以喻众贤之士。昔日历代有作为的圣君,都“杂

用圣贤,以致于治,非独索蕙茞,任一人也。” ①整篇《离骚》

中,喻君的香草只有一句“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荃,香草,以谕君也。人君被服香草,故以香草为喻。恶数指

斥尊者,故变言荃也。” ②荃这个香草在这里用来指君王,君王

以香草为衣裳为佩饰,所以用香草来比喻君王。

另外,《离骚》中也提到恶草,有如下三句,“ 薋菉葹以盈

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

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薋”、“ 菉”、“ 葹”三

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于侧。

二、以女性比德

第一,以“美人”喻君,在《离骚》中的运用广泛而深刻。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楚辞章句》说: “美

人,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迟暮”是说美

人会把他遗忘,美人在这里就是指楚怀王。屈原求美人,盼美人,

爱美人,但也怨美人,内心对美人具有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情。

第二,以“灵修”喻君。在《离骚》当中,屈原以“灵修”、

“灵”谓君王,一共出现四次,“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

故也。”“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

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灵的意思是聪明睿智,修的意思是高远有远见,睿智而高远是君

王的品质,所以用灵修指君王,是说君王不仅睿智高远而且也不

断修养身心。本来“灵修”是妻子对丈夫的美称,在这里借“灵

修”用作臣对君的美称。

第三,以“女”喻君和喻臣。一方面,屈原以“女”喻君。

“思九州之博大兮, 岂惟是其有女?” 这里的 “女” 指的是 “君” ,

屈原取来琼茅,“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后言“欲

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由此看来,屈原并没有听占

卜的话,说明向他处“求女”的意见没有采纳,而后屈原投河自

尽也正是因为他不想离开楚国, 因此, 这里的 “女” 指的是 “君” 。

另一方面,以“女”喻臣。《离骚》中有五次“求女”的过程。

第一次“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里明为求见“天帝”

而实为求“玉女”,即“求君”,其后四次“求女”过程,皆为

“求臣”。“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一个国家要治理

好,不但要有圣明的君主,更需要贤良之士的辅佐,而如今满朝

上下“无女”,让屈原伤心流悌。“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

所在”、“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及少康之未家

兮,留有虞之二姚”,在这里,“宓妃”、“佚女”、“二姚”

皆喻为臣,屈原希望为楚国求得贤明之人与其共同辅佐楚怀王振

兴楚国。将男女爱情暗喻君臣契合,用求女表现求君,以女喻君,

是“男女君臣”之喻。此外,“女”也用来喻奸臣,“众女疾余

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众女”类比的是朝中的那些阿

谀奉承的小人,而把自己比作温良的女子,是说自己被周围的那

些小人污了名节而被君王放逐。

三、以琼佩比德

佩玉有比德的意义,自东周以来佩玉之风大盛。 《诗· 秦风· 小

戎》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

于玉。”他教导大家要向玉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屈原引

以自傲的正是“内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以身佩的玉比德,显示自己独特的美质,本身光亮的玉自然

成为屈原比德的对象。“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蓑然而敝之,惟此

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

历兹”。屈原身佩美玉,与众小人截然分别,良玉正是屈原本身

品质的真实写照。“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廉以为枨”,“为余

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 ,“扬云霓之吨蔼兮, 鸣玉鸾之啾啾”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软而并驰”,屈原“求索”的路途中,

驾驶的是以玉柱为车轮轴的瑶象之车,车上的玉铃发出啾啾的鸾

和声,无处不玉,玉贯穿于整幅图景之中,玉所拥有的品质,正

是屈原孜孜以求的品德。

四、以凤凰比德

凤凰自古就被看作吉祥之鸟,是和美、和谐与吉祥的象征,

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表现。《离骚》中也提到凤凰,共

计五次:“驷玉虬以乘翳兮,溘俟风余上征”“吾令凤鸟飞腾夕,

继之以日夜”,“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鸾皇为余

先戒兮, 雷师告余以未具” ,“凤皇翼其承旗兮, 高翱翔之翼翼” 。

由此可见,屈原认为他是正直、忠贞、贤能、美好的化身,是符

合先王之道的臣子,在五句有关凤凰的文字中,他用与凤凰同行

的方式怒斥楚国无道无德的政治环境。作为文化意象的凤凰,是

中华民族共同的神祉,同日月齐辉。凤是楚国的图腾,凤为楚人

的祖先,为楚人所尊重所敬仰,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由此

观之,屈原笔下的凤凰是升平气象的体现,是与世俗格格不入,

又象征美好意义的鸟,凤鸟受诒,凤鸟承旌表现屈原为楚国美好

明天作出贡献的全身心的投入,凤凰也带有屈原自己的影子。 ③

“比德” 在屈原作品中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出神入化,《桔

颂》几乎句句是比德,《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更是深入人心。

佩饰香草、佩玉琼,目的只有一个,以所佩戴之物之特质显自身

之品格,香草馥郁芳香,美玉高洁脱俗,这种品质都是屈原毕生

不懈追求不断完善不断拥有的。以身佩之物比德,从屈原开始,

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比德”的审美观,既增添了自然

美的活力又丰富了人物精神的内涵, 相应的引类譬喻、 托物言志、

感物伤怀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充实了作品的意蕴,几千年来成为中

国文人重要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孙元璋.《屈骚艺术的美学意蕴及其流变》,《烟台师范学

院学报》1994年第3期.

[2]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5年7月版.

[3]夏文波.《致用·比德·畅神——隋唐以前山水审美历史管

窥》,《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4]周均平.《“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

观的发展和突破》,《美学》2003年第十期.

[5]黄震云.《〈离骚〉若干兴象解说》,《中国古代、近代文

学研究》1995年第一期.

注释:

①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词章句补注》,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5年7月版,第8页.

②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词章句补注》,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5年7月版,第9页.

③参见黄震云.《〈离骚〉若干兴象解说》,《中国古代、近

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翟璇,女,汉族,1986年2月出生,湖北人,毕业于西北民族

离骚木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孟子 浩然之气 散文影响

屈原与但丁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代表诗人,同时又是中西方极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楚国,但丁生活在中世纪末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时间相差一千五百余年,但二人都生活在剧烈动荡与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并兼有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们在经历了长期的放逐与流亡生活之后,依然横而不流,执著追求,表现出了“独立不迁”的高洁人格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屈原为“冀君一悟”,“发愤杼情”,乃赋《离骚》;但丁为唤醒世人,追求独立和自由,遂作《神曲》。

一、诗魂和诗神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不朽诗篇《离骚》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对后世抒情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中国诗人之魂。闻一多曾这样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1]

屈原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嘉字懿,“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汲汲自修,“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理想远大,“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少年得志,“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但君王不明,信用群小,怒而疏之,继而被放流。屈原罹忧,却独立不迁,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将“俗之一改”希冀于“君之一悟”,但“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因此,他不得不上昆仑求女,下洛水寻媒,以致神游于天堂,但都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特别是当看到楚国上下“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之时,他叹息道:“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出路已经断绝,他唯有效法彭咸,以身殉节来表明心迹,“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于是,屈原于五月五日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王逸《离骚经章句序》赞曰:“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但丁·阿利盖里,出身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是一位伟大的意大利民族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神曲》流芳后世,被誉为“诗神”。恩格斯曾这样评价:“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2]

少年时代的但丁好学深思,潜心研究诗学、哲学、神学、逻辑学等知识,获取了关于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青年时代的但丁积极参与政治,加入了代表市民利益的归尔甫党,并参加了反对代表大封建主利益的吉伯林党的斗争。斗争胜利后,在归尔甫党掌控佛罗伦萨政权期间,但丁在市政厅中任职,并于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的六大执政官之一。后来,归尔甫党由于内讧分裂成黑白两党。1301年,黑党与教皇勾结,夺取了政权,伺机对白党进行了报复和迫害。为此,但丁同理性的白党结盟,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1302年,市政厅以“贪污公款”和“反对教皇”的罪名,开除但丁的公职,判处永久流放。[3]P25-28从此,他开始了漫长而颠沛的流放生活。对于被抛弃、被放逐的无助感,他曾这样讲道:“我一心一意地希望回到那个城市去,我差不多游荡了全意大利,可却无家可归,像一个叫花子,违忤我的意志,展示着我的伤疤,人们却往往对这种伤痕累累的人加以指责。”[4]流放期间,但丁亲眼看到意大利各地壮丽的山河,以及各地动乱的现实和平民阶层困苦的生活,视野从佛罗伦萨扩大到全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唤醒人心,追求独立和自由。1307年,但丁毅然中断了《论俗语》和《飨宴》的写作,开始创作《神曲》,把悲愤和解脱写进他的伟大诗篇。1315年,佛罗伦萨政府实行大赦,宣布只要但丁交付罚款,表示忏悔,即可返回。但丁视之为耻辱,断然拒绝。1321年,但丁不幸染上疟疾,不久病逝于拉文纳。这个上帝的宠儿再度回到了造物主的怀抱。[3]P36-39

二、《离骚》和《神曲》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但丁流放,遂作《神曲》。屈原被放逐,无法解决自身的矛盾,一路“疯癫”一路歌,最终“忿怼不容,沈江而死”,铸就了一个千古悲剧,同时也实践了“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人生哲学。但丁被判处永久流放,政治上的挫折和自身的痛苦遭遇使其开始忧虑人类的命运。他要对恶人处以最严厉的惩罚,给予善人最高的荣誉,用心灵重锤为那个时代定音——人类需要新生。为此,他叙写了一个灵魂因理性与信仰而获得重生的喜剧,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

《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全诗长达376句,约2490字。屈原从叙述身世、品行、理想写起,斥责了君道不明、党朋猖獗与路道险隘,抒发了自己遭谗人嫉怨的苦闷与矛盾,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的理想追求,不与奸佞为伍的斗争精神和对楚国“深固难徙”的眷顾之情。诗篇是用战国时代南北通行的“官话”写作的,其中零星地“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加之受边裔文化的影响,以致诗文艰深古奥,曲高和寡。[5]不过,方言的使用却让诗篇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与《神曲》的语言特点是相似的。但丁一反欧洲中世纪必须用拉丁文为文学语言的“清规戒律”,开创了用当时被称为“俗语”的佛罗伦萨方言写作的先河。这一语言上的创新,使文学创作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接近大众口语,同时也有利于意大利文学语言和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神曲》由《地狱》、《炼狱》和《天堂》构成,每部各有33个章节,加上作为全诗序曲的第一章,共100章,长达1万4千余行。诗人通过奇特的幻想,旅行于三界,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诸位名人对话,指出一条通向智慧和信仰的道路,最终走出迷惘和错误,获得永生。再者,关于“意象”,屈原钟爱香草,但丁倾心玫瑰。《离骚》写出了16种香草,如江离、芷、秋兰、木兰、宿莽等。玫瑰在《神曲》中出现11次,甚至在《天堂》中但丁还写了《天上的蔷薇》一章。屈原在诗中“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以香草配忠贞”,用佩服、搴揽、饮餐等抒发对香草的钟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神曲》写出了玫瑰的美丽与芳香,以及她在宗教意义上的崇高精神。如《天堂》:“因为我见过玫瑰树,整个冬天∕满身荆棘,坚硬而不许人触碰∕后来却开出朵朵诱人的鲜花。”

三、诗学观

屈原开创了“楚辞”这种新诗体,被誉为“辞赋之宗”。由于他没有留下关于骚诗的文论,我们只能在《离骚》诸赋中蠡测其诗学思想,归纳有三:(一)“屈心而抑志”,“遵道而得路”,确认“诗言志”的文体。屈原所言之志,是他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包括因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感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刘安《离骚传》赞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二)“发愤以抒情”,强调“诗缘情”的审美内涵。《离骚》主怨,“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表现了一种借诗抒怨泄愤的创作意识。(三)“内美”与“修能”并重。王国维《人间词话》就《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说“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能缺一”。屈原本是就自己内在品质与外在才能而言的,王国维引申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6]屈原的诗学观,奠定了中国抒情文学的理论基础,指导并影响着后人的诗歌创作及诗歌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可谓是“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但丁的诗学思想具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又显露出新时代诗学的创造性特征。他独到的诗学见解归纳有三:(一)诗学即神学。《圣经》怎么说,诗也会怎么说,神学和诗学在作用的方式上是一致的。他说:“对信奉上帝的人来说,诗人写作的风格,必须与第一个描述、赞美真神的人所使用的风格相同。”[3]P56-57他还把诗歌按体裁分为三类:悲剧、喜剧和挽歌。(二)“俗语”应是诗人的创作语言。他指出“俗语”是自然性语言的本质,拉丁语不是千古不变的神圣语言,每一个诗人都应使用最适宜诗歌创作的标准的平民语言,以符合现代诗歌要求的风格。(三)语言应具有审美性。诗人要对诗歌进行技巧性地装饰,以才识驾驭语言,使其更好地匹配于主题。[7]

综而论之,屈原与但丁在人生遭遇、诗歌创作等方面既有相似又有相异之处。《离骚》和《神曲》代表中西文学的两座精神丰碑,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全集(第5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9.

[3]薄伽丘,布鲁尼,著.周施廷,译.但丁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梅列日科夫斯基,著,汪晓春,译.但丁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15.

[5]周建忠.楚辞考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19.

离骚木兰范文第4篇

端午节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离骚木兰范文第5篇

我赞美。赞美它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自古就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陆游诗:“如端人,独立凌冰霜。……纷纷零落中,见此树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

有人喜欢花姿典雅,鲜艳富丽的牡丹;有人喜欢花瓣丰满,色彩绚丽的月季花;有人喜欢盈如珠,幽香袭人的茉莉花;可我却喜欢被中华民族称为“四君子”之一的。

的品种很多,有“狮子须”、“瀑布菊”、“鸳鸯菊”、“金绣球”、“紫矛”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鸳鸯菊”和“金绣球”!“鸳鸯菊”是中的珍品,一花两色,形似睡莲,瓣如纤手;而“金绣球”却因远观似一金灿灿的绣球而得名。

我赞美,不仅仅是赞美它的美丽,而是它用行动告诉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被眼前的风霜雪雨所吓倒,人生道路不平坦,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楚辞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屈原学会

中国训诂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训诂学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