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家肖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时隔14年,作为中波两国的音乐大使,李云迪用一首肖邦的经典名作拉开了他“王者幻想”跨年交响音乐会和其担任2015年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的序幕。
提到肖邦,李云迪称自己的成长全是由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作品陪伴,也是因为他,让自己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中国钢琴家。然而音乐上,李云迪与波兰、与肖邦的缘分远不止如此。2014年10月7日,恰逢中波建交65周年,而这一天也恰好是李云迪的生日,就连波兰大使霍米茨基也开起他的玩笑:“李云迪是带着使命出生的,他的出生注定了与波兰的缘分。”他用“天才+享誉世界的知名度”来评价这位大赛史上最年轻的评委,在霍米茨基看来,李云迪对肖邦作品的理解,在华人世界里几乎无人能及。对此李云迪也谦虚地表示,肖邦见证着他的成长,他希望未来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古典音乐爱好者、学钢琴的朋友们认识和了解肖邦,同时也了解波兰民族文化。
2010年是肖邦诞生200周年,霍米茨基曾问李云迪:“你是否会考虑和波兰大使馆合作为肖邦做些事。”李云迪回答:“这个是不用考虑的,是我的使命。”李云迪认为这是自己欠肖邦的,因为2000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他钢琴事业最重要的一步。然而,霍米茨基一度认为李云迪的回答太外交性,但很快他便意识到李云迪的真心。同年,李云迪被波兰政府授予了代表国家至高荣誉的“荣耀艺术”文化勋章,他也成为有史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同时也是最年轻的获得者,而霍米茨基自己也向李云迪赠与了“肖邦护照”(发给在不同文化领域为波兰作过贡献的人,中国仅有郎朗、陈萨与李云迪三位音乐家获得)。2015年,李云迪将受邀成为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而他的粉丝们将有幸与他同行,共同见证比赛的最终获奖情况。
音乐周刊:演奏肖邦的乐曲,演奏家是否应具备浪漫情怀?
李云迪:演奏家要很敏感,因为肖邦的音乐是细腻的。
音乐周刊:如何面对艺术家的孤独?
李云迪:肖邦赋予了我音乐上的很多缘分,对我本人也有很大影响,我非常欣赏他在音乐上的精神,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了解肖邦的音乐,让他的音乐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感动。我很荣幸能够用钢琴排解我的孤独,我相信在肖邦的音乐中也是有一份孤独的,同时我也相信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孤独的时候,所以我建议很多小朋友们从小学习钢琴,以后这份孤独就没有啦。
音乐周刊:从18岁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到现在成为比赛评委的一员,你在心态上有怎样的转变?
李云迪:我是一如既往忠于自己从小的梦想――音乐家、钢琴家。能够当选这一届的比赛评委我很荣幸,也让我更加有责任推动未来钢琴教育,特别是在全世界对年轻人的钢琴普及和古典音乐的这份责任。
音乐周刊:对正在学钢琴的小朋友们有什么建议?
李云迪:中国大概有6000万琴童,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目前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学习条件来讲,现在的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大家对欣赏艺术、欣赏古典音乐也有了质的飞跃。我非常鼓励小朋友从小学习音乐,对音乐有所了解,当然我也很推崇钢琴作为音乐学习的一个基础,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乃至人生都是有益的,当然非常有才的小朋友可以选择钢琴或其它乐器作为终身的职业和梦想。
音乐周刊:说到钢琴教育,在你去年的新年音乐会上,曾手把手教王诗龄弹奏《小星星》,当时你曾说当她的钢琴老师,不知今年是否兑现承诺?
李云迪:我希望让更多的小孩子认识、了解古典音乐,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当然也应该根据她们自己的时间来定。
音乐周刊:如果没成为音乐家,你会选择的另一份职业是什么?
李云迪: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是一根筋的。没成为音乐家,也会是弹钢琴的人。
音乐周刊:之前李云迪去波兰的时候,当地人民对他有什么反响?
霍米茨基:李云迪经常来欧洲演出,波兰是欧洲音乐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波兰人民对他的喜爱程度已经超过2000年了。
名词解释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张佳
音乐家舞台上应该神一样的高贵,而在生活中应该人一样的正常。如果台上是神,台下还是神,那可就真成神仙了。
数日前,德国钢琴家、艺术歌曲演奏家HARTMUT H?LLL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公开课后,有学生向这位曾与费舍尔・迪斯考、赫尔曼・普莱、白井光子、弗莱明等世界顶级歌唱家合作多年的大师提问:在这些世界最著名的歌唱家的身上,都有什么值得青年声乐学生学习的地方?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写一本书,但是大师以弗莱明为例,简洁明了的回答了这个“巨大”的问题。除了音乐专业和舞台素质的内容之外,他最后提及的一点令人深思:弗莱明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没有自恋、傲慢和其他怪癖。他认为这也是青年音乐家应该学习的一个方面。
在很多时候“不疯魔不成活”这句梨园谚语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艺术家都是神经病”。诚然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艺术家的确有精神病或者行为怪异,比如晚年的贝多芬、舒曼、杜帕克、梵高、格林・古尔德等等,但我们同样可以找出数倍于此一点不神经的艺术家:巴赫、肖邦、李斯特、威尔第、鲁本斯、塞尚、莫奈……应该说在超一流艺术家的队伍中,“疯魔”是少数。而“疯魔”的最厉害的,并以此为荣的,其实往往是只具备了艺术家“气质”,却缺少艺术家才能的“生活行为艺术家”。他们蔑视技术,认为“灵感”、“激情”和“意志”万能,只要稍有成就便会急速自我膨胀,认为相比起自己的万能,世间的一切都是万恶的。这类“艺术家”的极端个案就是青年画家、后来成为战犯的鲁道夫・希特勒。当代的民主制度限制了希特勒这种精神不正常亢奋者掌握国家权利的可能,但是具备类似自大狂心理和煽动性才能的人物在其他领域并不罕见,世界各地的小教派教主、传销精英、养生大师中就不乏此类具备“艺术家”气质的人物。在他们身边通常也聚集了一批坚定甚至狂热的崇拜者,就像艺术家身边总有陷入类似恋爱情境的崇拜者一样,现在的流行语称之为“铁杆粉丝”。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艺术家其实是最需要精神健康的职业。传统艺术从业者首先是学做手艺人,也就是练习技术,这通常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差的会被淘汰;才能中等的成为匠人,可以以此谋生;才能高的成为“专家”、“名师”或“名家”;只有极少数才能极高者,能够掌握了这一艺术门类的最高深的技术,才可能称为“艺术家”,成为这一领域未来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但是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也有缺乏耐性或者性格不能接受这种压抑的,选择转行,或者改头换面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概念艺术”,我个人称之为“伪先锋艺术”。还有一些对艺术的信念不够坚强的学习者,会被这种艰苦的训练僵化掉,失去或减弱了自身的艺术才能。而只有对艺术的信仰最坚定、生命力最顽强的人,才有可能在如此漫长和机械的技术训练的同时,对于世界、生命、艺术仍抱有新鲜敏锐的感知和独立的理解,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艺术大师。由此可见,技术训练是成为艺术家的前提,而精神有问题的人是很难完成技术训练的。
音乐家,特别是演奏、演唱家是艺术家当中对技术掌握要求最严格的,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一旦出现技术失误就没有修改的可能,而不像画家、诗人可以在清醒时修改或销毁自己不清醒时创作的作品。所以舞台音乐家都需要兼备控制技术的理性和展现魅力感性,任何失控的“疯魔”都会造成舞台灾难。而一些被外行观众误认为是“疯魔”的“投入”表现,其实是音乐家的舞台技术之一。真正百分之百的“投入”是没有的,只有看起来全情“投入”的百分之百的“控制”。
但是这种舞台上表演的状态,如果也带入到生活中,对于音乐家而言就是恶性循环的开始:生活舞台化会造成过度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角色化的自恋会造成对自身能力判断的不清醒;这种不清醒在初期会造成舞台表演的畸形夸张;这种夸张的“魅力”会吸引一些同样不清醒“粉丝”的非理性崇拜;这种崇拜会像一样进一步加剧自恋和不清醒――最终总会有一天夸张的大泡沫会被吹破,出现舞台灾难,这时精神问题可能真的就会出现了。
音乐家舞台上应该神一样的高贵,而在生活中应该人一样的正常。如果台上是神,台下还是神,那可就真成神仙了。
作曲家周年纪念?
从肖邦的混战到即将到来的
周 皓
必定成为下一个热点和“卖点”,但乐团的运作难度毕竟不如与独奏那般容易,所以有望迎来一个健康的纪念。
到底是“竭泽而渔”还是“可持续发展”,恐怕演出市场也需要思量一下了。
似乎没有哪个作曲家能在诞辰周年纪念能获得肖邦这般的礼遇,哪怕是2006年莫扎特的250周年诞辰纪念。除了一些各方争先恐后地纪念活动之外,肖邦所受到的礼遇在演出市场中最能得到体现。
在今年北京地区演出市场上,各方均留出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绕肖邦诞辰大做文章。国家大剧院早在去年12月7日便率先拉开这场“大战”的序幕,郎朗以一场独奏会宣告肖邦年的到来,国家大剧院的肖邦年系列堪称星光璀璨:波利尼等五位往届肖邦大赛冠军,阿什肯纳齐、陈萨、傅聪等以诠释肖邦见长的钢琴大师以及最具悬念的今年第十六届肖邦大赛冠军获得者(现在谜底已揭晓)的加盟让国家大剧院的肖邦年无比华丽。中山音乐堂与著名钢琴教育家阿里瓦迪为领衔的众多以色列钢琴家合作带来的“完全肖邦”以曲目见长,无论是阿里瓦迪的全场马祖卡独奏会还是少见的肖邦室内乐作品演奏会对于观众都有十足的吸引力;最近新开启的“肖邦马拉松”则走亲民票价路线。中国爱乐乐团请来Barry Douguls和白建宇两位名家演奏了肖邦全部的钢琴和乐队作品。北京国际音乐节方面,霍华德・肖为纪念肖邦诞辰而作的协奏曲首演和肖邦管弦乐作品拉开了音乐节的帷幕,李云迪今年二度登场北京,以和第一次完全一样的曲目完成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肖邦专场”。另外北京音乐厅方面也安排了数场系列音乐会挤上肖邦大船。
从上述来看这场肖邦风暴在京城大有摧枯拉朽之势,然而正如国内外乐评人预料的一样,这场肖邦年运动在下半年逐渐转入低潮。从音乐会的数量来看,7月之后冠以“肖邦年”的音乐会不足上半年的三分之二;波利尼音乐会的三个曲目有两个是肖邦之外的作曲家;阿什肯纳齐父子音乐会完全不沾肖邦,以及未有强调肖邦纪念主题的即将开始的北京国际钢琴节。
在平常的音乐会上哪怕不是肖邦年,由于肖邦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及曲目受欢迎程度,其作品也为常演曲目;再加上今年上半年对于肖邦的“过度开发”,已经使许多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的状况,此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肖邦,无论对于观众还是票房来说均属幸事。也证明一个作曲家无论有多大魅力,过度开发都是利大于弊。贝多芬可属此事的负面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过度的录音和演出让其逐渐失去地位,被后辈如取而代之。
提到,今年是诞辰150周年,明年是逝世100周年,故而必定成为下一个热点和“卖点”,但乐团的运作难度毕竟不如与独奏那般容易,所以有望迎来一个健康的纪念。
到底是“竭泽而渔”还是“可持续发展”,恐怕演出市场也需要思量一下了。
一周论语
【音乐测速器】
小提琴独奏曲《野蜂飞舞》由于能考验演奏者持久的快速演奏能力,常被演奏者用以相互比拼演奏速度。这部作品之前的吉尼斯纪录为1分6.56秒,由英国小提琴家大卫・加雷特创下。但这一纪录在近日被另一名英国小提琴家刘易斯在BBC节目中播出的现场表演中以1分3.356秒打破,有人计算出刘易斯平均每秒能拉出13个音符。
除了小提琴家之外,钢琴家也喜欢用《野蜂飞舞》追求速度极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当年肯定想不到,自己的歌剧作品《撒旦王的故事》现在鲜有上演,但是其中的一段音乐改编曲现在却变成了音乐家的“测速器”。不过我在想,夸一个音乐家的演奏的速度足够快是不是和赞扬一位书法家的字写得足够黑一样呢?
【化身民警的莫扎特】
新西兰第二大城基督城闹区原本犯罪频发,颇让当地居民苦恼。但从去年六月开始,购物中心决定全天播放莫扎特等18世纪音乐家的作品,并发现这对减少暴力、违秩序等犯罪事件效果惊人,现在这种“莫扎特效应”已成当地政府打击犯罪的秘密武器。
最近老是看到新闻说人口普查员在入户调查时遇到不少困难,既然莫扎特有这么多正面的功效,我建议给每个人口普查员配一个收音机,一进门就开始放音乐直到调查结束,普查工作肯定会顺利不少,莫扎特肯定对得起这身警服。
【投笔从戎歌】
近日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征兵宣传曲《从军歌》在全国校园中广为传唱。《从军歌》是我国目前惟一一台以大学生士兵为关注点的大型歌舞晚会《骄子从军》的压轴节目,已经专门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师生演出几十场。《从军歌》号召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军营,用青春和热血书写辉煌的军旅人生,形象地表现了时代骄子投笔从戎的人生追求。
从当前服兵役的在读大学生比例可以看出,大学生唱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社会的风向标。不过也有让我后怕的,比如今年年初央视主持人朱军曾抛出雷人的“大学生掏粪论”,还好这个理论没有为人所接受并推广开来,要不然现在学校上下高唱的就是《掏粪歌》了,不敢想象那是一种什么场景。
【皆为创作】
关键词: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肖邦夜曲
浪漫主义艺术源自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它突破古典传统形式,强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音乐是最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浪漫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贯穿整个19世纪并延续到20世纪初,它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的音乐。浪漫主义艺术滋生了诸多浪漫乐派音乐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专注于一种或几种音乐体裁的写作,由此催生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音乐形式,如艺术歌曲、特性曲、各种标题音乐等。浪漫主义音乐家当中,肖邦是唯一专注于钢琴音乐并通过它传达自己的诗意情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开创了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浪漫主义音乐——肖邦钢琴音乐。特别是他的夜曲,从旋律到富于色彩的和声都彻底的钢琴化,内容丰富并具有其他乐器无法表达的神韵,是肖邦“钢琴诗人”的重要标志。
肖邦,1831年出生并成长于波兰华沙,曾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从小在浪漫主义的气氛中接受着德国古典主义音乐教育,但他对既定形式的古典作曲体系并不热衷,他喜欢利用空闲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时的肖邦已经体现了对于钢琴音乐的专注和自由的作曲风格。①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结的作曲家,肖邦在巴黎追求艺术人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他与柏辽兹、李斯特、梅耶贝尔、海涅、巴尔扎克等音乐家和诗人、文学家建立了友谊,与女作家乔治·桑有着多年的爱情生活,深受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肖邦的大多数钢琴夜曲(共21首)正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即终其一生集中于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而夜曲正是肖邦最为真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首先,与乔治·桑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这段恋情使得肖邦不仅成为闻名一时的钢琴演奏家,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名垂千古。正是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期,肖邦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夜曲。乔治·桑的影响和对肖邦创作天才的发现和“爱护”,使得专注于在钢琴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与情感的肖邦,能够摆脱参加“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潜心于钢琴音乐创作,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特别是夜曲提升到高度的艺术境界,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同时,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邦夜曲的灵感与激情。独特的创作经历使肖邦夜曲具有了不为世俗尘染的深刻内省与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
夜曲体裁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它虽不是肖邦首创,但肖邦真正创造了这一体裁的强烈艺术性并赋之于深刻的美感。“浪漫主义在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的能力,丰富了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②肖邦的音乐创作奠定在古典音乐传统基础之上,但其中却充满了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感情,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浪漫主义音乐形式“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体现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
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Field)首创夜曲这一形式,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适合他发挥艺术天分和表达艺术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费尔德的夜曲大多为单乐章,通常左手为分解和弦,旋律气息较长,音乐带有乡愁气息。对于费尔德的夜曲,李斯特作过这样的描述:“它的丰富旋律与和声总将我带入孩提的岁月中。”③显然,它的情感表现较为单一。总体上,费尔德的夜曲比较简单,“缺少生命力,伴奏过于单调,音响苍白,结构上缺少内聚力。”④肖邦将这一音乐形式加以发展并使之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在音乐形式上,肖邦的夜曲虽然也在左手(声部)采用分解和弦形式,但和声语言极其丰富,旋律则修饰精美、发展自由,常常形成肖邦所特有的华彩性装饰。这些使得肖邦夜曲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深邃和深刻,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理想形式”。夜曲这一体裁并不一定与夜晚密切联系,而是要捕捉一种“寂静中的浪漫情怀,阴郁里的热情”。肖邦夜曲“包罗万象”,它所表达的不是单一的忧郁和伤感,不仅充满幻想和激情,个别的还有戏剧性冲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丰富情感的表现和本质特征。对此,从李斯特对肖邦夜曲富于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赞誉可窥见一斑:“费尔德所赋予它那害羞、诚挚、柔和的情感,已被奇怪而陌生的效应所取代。只有一位天才具有这样的风格,能将之加入所有的乐章和善感的热情之中,并保持它原有的温柔以及缓缓的宣泄而出的热望。他使这些乐章溢满悲哀的情绪,并以最深沉的哀伤来为他的幻想着色。”⑤在热情洋溢的赞叹之余,李斯特更明确地指出,肖邦对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的高度成就,是“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⑥肖邦善于吸收古典音乐大师以及同时代浪漫主义音乐家的艺术特点与成就,其夜曲创作在对古典主义音乐和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形式的融会贯通基础上,更体现了肖邦风格式的独特创新。正如浪漫主义根植于古典音乐的坚实基础之上,古典音乐的根基也决定了肖邦夜曲所具有的高度艺术表现力。肖邦在学习钢琴音乐之初,就已经循序渐进接触了巴赫、莫扎特等人的音乐作品。而肖邦自幼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是喜欢在练习钢琴过程中即兴演奏或创作乐曲,这些为他日后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在肖邦夜曲中,有时会出现复调与线条的穿插,复调大师巴赫作品的深刻影响毋庸置疑。但是,由于肖邦的巧妙吸收和运用,它所展现的已不再是巴赫式的深刻和哲理性,而是丰富了的肖邦的独特风格,如肖邦作品Op55no·2,即采用很多复调手法,但作品激情处似“波涛汹涌”,中间部分则似两个情人之间的对话,这正是对大师的创作艺术个性化吸收的体现。肖邦夜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等情绪,(转第100页)(接第90页)也与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奏鸣曲中的亲切、宁静或是激动风格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只是,肖邦夜曲所表现的情绪更加丰富而微妙,并具有强烈的“肖邦风格”。如肖邦夜曲Op.27No.1,作品织体丰满,力度变化幅度较大,特别是中间织体的写法和运用带有明显的贝多芬风格。
浪漫主义旋律具有的抒情性特点,使它可以尽情地表现情感。肖邦夜曲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其中,意大利歌剧中优美抒情的咏叹调,也是影响肖邦夜曲创作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同处于19世纪的歌剧作曲家贝里尼,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贝里尼的歌剧风格朴素,情感表现具有一定深度,正是肖邦所钟爱的风格。特别是贝里尼歌剧那富于变化的曲式与旋律中悠长气息,对肖邦的影响很大。但是,肖邦巧妙地将其吸收融化并转化成了器乐化的内心独白。在肖邦的夜曲中,贝里尼意大利歌剧中华美醉人的旋律,褪去了热烈的舞台气息,转变成了委婉细腻、如泣如诉的内心吟唱。肖邦的钢琴夜曲极富个人特质,其旋律悠长深广,装饰精美;在表现手法上,展开自由,变奏手法精细,似中国山水画中化境的、自由自在的线条艺术。其“出现于任何一小节中的无比迷人的旋律,甜甜的伤感及洗练的处理,是无法效仿的”。⑦在这一点上,肖邦的创作艺术令人称叹。
肖邦夜曲不能用优美的夜景和简单的忧郁来概括,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感彩。悲剧性冲突与激烈的感情表现,乃至情感上的跌宕起伏,这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也是肖邦夜曲(特别是后期创作中)所独有的。其中,作品Op.48No·1集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是肖邦夜曲中最成熟、最重要的一首。典型的动力性再现的三部曲式,其主题朴实、哀伤,乐曲的中间部分与之形成对比,表达一种宗教性的意境,其旋律发展,和弦写法类似于圣咏。作品中间部分突然转入教堂风格,由严肃悲哀发展为激昂慷慨直至无法抑制的地步,主题在最后的反复再现时完全转变了情绪特征。这是肖邦夜曲中的精品,被西方人称为“戏剧性的夜曲”。感情的发展非常富于戏剧性,从焦虑不安到最后的悲愤交加的情绪,极具发展动力。这部作品的许多细微处也体现着戏剧性特点,如69—73仅4小节内,力度即从很弱(pp)到很强(ff)迅速变化。
总之,肖邦以其淋漓尽致的浪漫手法,结合自己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变化,为夜曲这一音乐形式注入了鲜活持久的生命。夜曲不仅是肖邦最具“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的内心吟唱,也是浪漫主义音乐中魅力永存的一朵奇葩。
注释:
①⑤⑥(英)埃蒂斯·奥加著.肖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②蔡良玉.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③(英)埃蒂斯·奥加著.肖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④张式谷,潘一飞编著.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262页.
⑦(日)属启成著.名曲事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35页.
参考文献:
在华沙,甚至在波兰,行走在大街小巷想不看见肖邦,那几乎是件不容易的事。肖邦被视为波兰人的骄傲和华沙的名片,他之于城市就如高迪之于巴塞罗那、百水之于奥地利、斯美塔那之于捷克,艺术让城市绚烂起来。
世界上最飘逸的肖邦――肖邦雕塑
在华沙的拉津基公园,有一座被称为世界上最飘逸的肖邦雕像,据说是全世界最好的肖邦。在一片繁盛的枝叶面前,肖邦潇洒的昂着头,好似有风吹过,吹起头发和衣衫,又像在感受内心的音乐,轻盈飘逸,音韵无穷。
而现实中的肖邦大多时候孱弱多病、忧郁阴柔,似乎也从来没有这么飘逸过。因此这个雕像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喜欢,也成为前来华沙不可错过的景点。肖邦的音乐,要么激情澎湃血脉喷张、要么阴郁忧伤顾影自怜,倒是更加契合这个雕塑本身。
在拉津基公园,每年的5月-9月,每个周日12点和下午4点,都会有露天肖邦音乐会――肖邦雕塑下的音乐会。如果能有机会,坐在暖阳下,与一群人共享肖邦,一定是个不错的享受。
最浪漫的长椅――肖邦音乐长椅
在华沙所有关于肖邦的纪念性建筑中,最特别的应该是肖邦长椅。2010年初,华沙市政府在街头放置了15张多媒体音乐长椅。这些长椅内置了多媒体音乐播放器,只要按下播放键,就能听到肖邦15首经典钢琴作品片段。长椅上还刻有肖邦在华沙的生活轨迹,并用波兰语和英语做了简单介绍。
在华沙的信息中心,可以拿到一张标识这些长椅位置的地图,按图寻找,你可以试试找到每张长椅,并聆听肖邦的片段。不过,由于游客按动的次数太多,在游人集中的地区,比如克拉科夫郊区大街上,有些长椅上的音乐播放器已经坏掉了,可能听不到音乐。
这些长椅放置的地点,大多是肖邦曾经生活或者活动的地方,比如肖邦第一次演出的拉基维乌夫宫(总统府)、肖邦曾经担任管风琴演奏员的教堂、肖邦故居等等。而除了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地方,某个街角咖啡馆的路边,你或者也可以看见它的身影,这样的长椅,任谁都不舍得坐吧。
心,永远在最珍爱的地方――圣十字教堂
在华沙老城最热闹的克拉科夫郊区大街的圣十字教堂,安放着肖邦的心脏。1849年,由于常年受肺结核病的困恼,肖邦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当年肖邦生前的愿望是安葬在华沙,可惜沙皇当局拒绝其尸体回国,只有其心脏辗转回国,并匿名安葬于圣十字教堂内,直到1918年波兰独立后,才设立了纪念碑。
圣十字教堂,每天总是吸引着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如今,肖邦的心脏放在这个教堂的一个支柱中,碑面上写的是:心,永远在最珍爱的地方。
由于肖邦的心脏被葬在这里,圣十字教堂也因此名扬内外,吸引世界各地的人起来瞻仰和悼念音乐诗人弗里德里克・肖邦。周末这里更十分热闹,一天要举办好几场婚礼。
每年两季的音乐会――肖邦的故居
肖邦故居位于华沙西北约50公里的幽静小村热拉佐瓦・沃拉, 这是一座二战后重新建造的故居纪念馆。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庭院干净整洁,房屋通透明亮。整个肖邦故居占地7公顷园林,一条名为乌特拉塔的小河从中穿过,河上横跨一座弯弯的拱桥。这里悠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初到华沙的人也必来这里瞻仰。对于喜欢肖邦的人来说,热拉佐瓦・沃拉更是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肖邦故居的室内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而室外设有4座造型各异的肖邦雕塑,其中一座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也是波兰第一座肖邦雕像。
故居每年春夏两季都会举办音乐会,每个星期天这里都举行钢琴演奏会。首场音乐会是5月的第一个周日,最后一场音乐会在9月的最末一个周日。音乐会分为上下午两场,钢琴家在肖邦之家的琴房里弹奏肖邦的作品,听众则坐在窗外长凳或园内各处的长椅上,凝神品味,倾心聆听,这是心灵的享受也是对肖邦深深的怀念。
展品最多的地方――肖邦博物馆
肖邦博物馆是一定要推荐的,这里不仅是可以参观等多展品,了解肖邦当年生活状态的地方,与肖邦有很多的故事的女主角乔治・桑,你也能在这里一睹她的容颜和风貌。
肖邦博物馆里收集了丰富的肖邦纪念品和展品,有珍贵的肖邦签名草稿、肖邦的手模等等;其次,它叶是目前全波兰最现代化的博物馆。内部设有很多多媒体设施,只要把乐谱放在钢琴架上,音乐就会自动播放等;孩子们也可以来个互动游戏,试试作曲,看自己是不是可以成为将来的作曲家。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PR)音乐频道在新年隆重评选出了2008古典音乐十佳唱片,同时推出了十大青年古典音乐家。从悉数列出的这十位音乐家中,不但陈列出了他们上榜的理由,而且一一介绍了他们在古典音乐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评榜理由不但参考了他们的艺术学习背景、舞台经历以及唱片排名的特色,当然,更多的则是在艺术演绎的独特性方面和综合艺术素质方面进行考量。在罗列的十大古典新锐音乐家中,尽管绝大多数音乐家的年龄都在20至30岁左右,但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却令人乍舌。业界人士声称:这十大新锐充分说明了下一代古典音乐艺术家的未来走向。
榜单中的小提琴家和钢琴家的比例几乎是平分秋色,歌唱家仅有俄罗斯歌唱家安娜・纳翠布科一人入榜,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形单影只。有趣的是,在这十位十佳古典新锐的名单中,以色列籍的提琴家就占了两位。看来,犹太音乐家仍然把持者古典音乐弦乐的霸主地位。当然,此次评选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新锐音乐家不但形象优雅漂亮,其艺术造诣也超凡脱俗。
榜单No1
瓦蒂姆・格鲁兹曼
Vadim Gluzman
上榜理由:评论家和乐迷共同认可的艺术家
上榜作品: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
现年46岁的以色列小提琴家瓦蒂姆・格鲁兹曼被誉为是兼有艺术表现深度,又有超凡演奏技艺,并深得评论家和观众共同认可的艺术家。格鲁兹曼的演奏技术华美、细致,激情洋溢,不少评论家甚至认为,格鲁兹曼无论是在技术表现和敏感性方面,他的演奏甚至可以与19世纪和20世纪的黄金时代的小提琴家们相媲美。特别是在演绎两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方面,瓦蒂姆・格鲁兹曼无疑将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演绎得炉火纯青。香港《明报》有乐评甚至将其誉为超越帕尔曼的小提琴家。看来他被评为新锐第一不是没有道理。
榜单No2
英格丽德・弗里特尔
Ingrid Fliter
上榜理由: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鸣惊人
上榜作品:肖邦(肖邦奏鸣曲、叙事曲、华尔兹、马祖卡等)
现年33岁的阿根廷钢琴家英格丽德・弗里特尔在2006年以前一直默默无闻。自从2006年她获得第15届吉尔莫(Gilmore)艺术家称号后,她才开始出现在乐界的视线中。这个吉尔莫比赛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开形式的钢琴竞技比赛,而是由评委在幕后选出的艺术家,绝对具有99.9的艺术含金量。获奖后英格丽德・弗里特尔随后开始频繁出现在欧洲和美国一系列高水平的音乐会上,并与欧美许多著名乐团的合作演出。
2008年春季,EMI公司发行了她的首张专辑,曲目全部为肖邦作品。英格丽德・弗里特尔的演奏非常有深度并富于诗意,其内在、沉思的诗意演奏气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玛塔・阿格里奇的演奏。
榜单No3
克罗伊・韩丝丽
Chloe Hanslip
上榜理由:少年老成 技术全面
上榜作品:安东尼奥・巴奇尼(Antonio Bazzini)小提琴与钢琴(Virtuoso Works for Violin & Piano)
今年才22岁的英国小提琴家克罗伊・韩丝丽,十几岁时就已经是耀眼的明星。她2岁开始拉小提琴,4岁首次登台表演;5岁进入梅纽因音乐学院,10岁前就跑遍欧洲北美巡回演出,13岁成为英国华纳唱片艺人。2002年被提名英国古典音乐大奖“年轻英国演奏家”。克罗伊・韩丝丽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圆润优美,她对待音乐真诚、深情,其演奏颇具大师风范。她如今已经录制了她的第六张唱片专辑,每一张专辑的演奏都令人叫绝。2008年9月由Naxos发行的这张安东尼奥・巴奇尼的专辑《妖精之舞》,充分展现了她超凡演奏技艺和透彻的作品诠释能力。评论界认为,她将成为21世纪最为耀眼的小提琴家之一。
榜单No4
拉法尔・布莱哈奇
Rafal Blechacz
上榜理由:古典的控制 浪漫的激情
上榜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Haydn,
Mozart,Beethoven:Sonatas)
出生于1985年的波兰天才钢琴家拉法尔・布莱哈奇在2005年的第十五届肖邦钢琴比赛上技压群雄夺得第一名的桂冠,成为波兰历史上30年后再次夺得该殊荣的波兰钢琴家。他在比赛中还囊括了最佳玛祖卡、最佳波兰舞曲和最佳协奏曲三个特别奖。尽管,布莱哈奇最为擅长肖邦和舒曼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演绎古典乐派作曲家的出色钢琴家。布莱哈奇的演奏风格自然朴素,触键细腻,严谨正统但不失浪漫。他的声部控制非常完美,其技巧极为精湛但绝无炫耀之处。在他新近录制的这张专辑中,可以领略他既有古典式的控制,也有浪漫式的抒情演奏。
榜单No5
马特・海默维兹等
Matt Haimovitz
上榜理由:技术娴熟洗练 表现炉火纯青
上榜作品: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ach:Goldberg Variations)
1970年出生于以色列的大提琴家海默维兹,被他的老师罗斯赞许为“拥有异于常人的音乐灵敏度”。他几乎与世界上最著名的乐团都有过合作,并在美国的50个州都举行过巡演。1986年获得“艾维费雪成就奖”,成为有史以来得到此一荣誉最年轻的音乐家。
海默维兹的演奏客观、清晰,极其重视音乐结构,他具有娴熟洗练的技术和炉火纯青的艺术表现。他的演奏曲目也非常广泛,并且录制了十几张专辑,其中包括许多二十世纪的作品。在这张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专辑中,他与乔纳森・克劳和道格拉斯・麦克纳伯尼共同演绎了一个独到的三重奏版的哥德堡变奏曲。
榜单No6
希拉里・哈恩
Hilary Hahn
上榜理由:才色兼备 穆特第二
上榜作品:勋伯格、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Schoenberg ,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s)
希拉里・哈恩被认为是继穆特之后最才色兼备的小提琴演奏家。她在17岁时就成为了《留声机》杂志封面人物。在过去十年里,她一直活跃在音乐舞台上,并不时与世界顶级乐团合作,同时录制了大量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唱片。《时代周刊》杂志的知名乐评人特里・泰奇奥特听过希拉里・哈恩的演奏后赞扬道:“她的曲调轻盈甜美,她的演奏稳健扎实。即使是烂醉如泥,或者是愤世嫉俗的乐评家们,都要融化在她动人的音乐中。”希拉里・哈恩早先加盟索尼公司,目前签约DG公司。她的录音几近囊括所有小提琴协奏曲。
榜单No7
郎朗
Lang Lang
上榜理由:我行我秀 久违肖邦
上榜作品:肖邦钢琴协奏曲(Chopin:The Piano Concertos)
中国钢琴家时常亮相在国内外的不同圈子的场合演奏,因而美国媒体戏称郎朗为古典音乐队伍中的“摇滚明星”。作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钢琴家之一,郎朗的演奏总能吸引来自评论界和观众关注的目光。13岁出道于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的郎朗,最擅长老柴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事隔13年才录制肖邦的钢琴协奏曲。
在这次与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强阵容合作中,郎朗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肖邦。
榜单No8
蕾切尔・巴顿・派
Rachel Barton Pine
上榜理由:高超多变、慑人气魄
上榜作品:贝多芬、克莱门特
小提琴协奏曲(Beethoven,Clement:Violin Concertos)
1974年出生的美国小提琴家蕾切尔・巴顿・派是一位充满热情,具有渊博音乐造诣的小提琴演奏家。她多张演奏专辑获得国际权威音乐杂志《今日古典》的满分推介。这张她与皇家爱乐乐团合作的贝多芬,克莱门特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当时为维也纳剧院的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克莱门特而创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张专辑中,派完全发挥出她高超多变、慑人气魄的琴技,在乐团的配合下效果更为震撼。
榜单No9
奥利・穆斯托宁
Olli Mustonen
上榜理由:老做派的指、奏、作三栖明星
上榜作品: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3)
出生于1967年的芬兰钢琴家奥利・穆斯托宁,是一位回归传统风格的音乐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兼有指挥、作曲和演奏的三栖音乐家。穆斯托宁生于赫尔辛基,五岁起便开始学习钢琴、大键琴和作曲。1984年在日内瓦的青少年音乐大赛上一举夺得钢琴演奏的第一名。穆斯托宁曾与许多世界上著名的乐团合作过并录制了大量杰出的唱片。他为Decca录制的第一张唱片(肖斯塔科维奇和阿尔坎的前奏曲)便大获成功,荣获了著名的爱迪生大奖和1992年度《留声机》杂志最佳器乐唱片奖。他演绎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融汇了他全部艺术才华的集萃之作。
榜单No10
安娜・纳翠布科
Anna Netrebko
上榜理由:清洁工变身歌剧女郎
上榜作品:《纪念集》(Anna NetrebkoCSouven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