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立足于为学生搭建探索和交流的广阔空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盘活经验,大胆用活教材,努力激活课堂。教学预设主要体现为“情境为媒――活动搭台――应用唱戏――总结延伸”的过程,注重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主动反思学习方式的渗透,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悟数学模型,积累数学经验,体验数学魅力,并由此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

一、 盘活生活素材,感受直观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关心我们的学习,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能用表情告诉我吗?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你能在这里添上一笔,来展示你们现在的表情吗?

师:是啊,一张简单的图,甚至简单的一笔就能直观地展现出大家的心情。在报纸、杂志上,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从这些图表中看数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更简洁、更直观。请欣赏!

大屏出示各种图表(旅游出境人数统计表、开奖号码走势图、股票走势图等),并伴着轻音乐。

师:这些图表里隐藏着许多的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看图”找关系。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笑脸图”,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初步蕴含“简洁直观”;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心理需求,使学习活动具有清晰的目的要求和方向,激发学习热情。

二、 激活生活经验,构建模型

1.画一画。

教师描述自己爬山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画线”的方法表示出来。(分别说出“上山下山”“停留”如何表示。)

2.认一认。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它描述的是国庆放假时,淘气坐公共汽车从解放路到商场的情况。请大家先观察这张图,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引导生认识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及横轴纵轴之间的关系。

3.说一说。

师:刚才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表,其实,在这张图表中还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请同学们试试,能不能用数学方法说说图表中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情况。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而后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获得的信息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适时引导):你能在图中找到加速和减速的感觉吗?现在让我们用手势表示一下这辆车的运行情况。

师: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啊,把汽车行驶过程中时间与速度的变化表现得十分形象,而且非常准确!

师:真棒,不但认识了图表,还看懂了它表示的意思,弄明白了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变化关系。想不想再接受挑战?好,请大家翻开课本61页,回答问题。

4.做一做。

那么你会回答下面这些问题吗?请直接填在书本61页上。

大屏出示:看图回答问题:(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结合幻灯片,逐题汇报并演示。)

5.议一议。

师:大家都知道,淘气和谁是好朋友啊?

师:是啊,这天,淘气打电话约笑笑一起逛商场,笑笑也从解放路上车,到商场找淘气,可是她不是坐4分钟就到商场,而是坐了6分钟。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师:能看懂图表中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情况吗?谁来介绍一下这辆公共汽车在路上的行驶情况呢?

师:猜猜汽车为什么会中途停车?停了多久?(渗透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以“国庆长假活动”为主题的情境串,既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兴趣,又能避免过多情境而导致教学幻化的尴尬,使学生仿佛在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让学生经历“画一画”的过程,初步体会“用线条表示事件”的简洁性和直观性,并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沟通联系的探索桥梁,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画一画”“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议一议”等富有层次性的探究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螺旋提升、逐步深化的活动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实现有效数学化;创设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反馈,使他们的自主建构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自我修正。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逼近数学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用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直观描述学选择。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商场有四层。淘气和笑笑先到三楼看书,然后到二楼挑玩具,接着又到四楼买食品,买完食品又到三楼看一会书,最后回到一楼集合。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个过程?(大屏出示课本62页中第二题的三图。)

师:比较一下:用一段话和一张图来表示,有什么不同?(感受直观、简洁)

2.创编故事促深化。

师:如果下面这张图表表示淘气、笑笑逛商场的情况。你能说说她们是怎样逛的吗?请你根据这幅图发挥想象,编一个小故事。故事情节不要太复杂,请大家简单地写在本子上。(大屏出示图表)

3.开放练习促提升。

国庆放假的最后一天,淘气和笑笑又相约去爬奎峰山,请根据“高度和时间”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以“直接观察”“创编故事”“开放练习”多种形式的设计,层层递进,既体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彰显不断提升的数学化要求;既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展示创造力的舞台,使其成为知识拓展的有效载体,实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 回归生活现实,增进感悟

师: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用图表来描述事情有什么好处?(简洁,直观) 生活中有很多用图表描述的情况,只要用心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图表的美、数学的美。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微课;选题;教学内容;教学组织

“微课”是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经过教学设计,整合各种教学素材(文字、公式、图片、视频等)制作而成的主要供学习者课堂之外自主观看的教学资源。它以时长为5~15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门学科的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热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操作技能等)而设计开发,辅以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借助手机、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等、传播和被使用。它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技术和手段发展的产物。因其方便观看、时长短、文件小,易于被学习者接受,也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学习。优秀的微课能集教育性、趣味性、简短性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充分发挥多媒体视听觉的吸引力而紧紧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有效传授技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并有益于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设计能为微课的制作打下坚实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微课设计为例,从选题、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要求、教学组织要点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微课的选题

微课的选题应根据微课特点进行。首先,根据微课时长短的特点,应选择简短具体的内容作题目。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其一,选择某个具体的重难点讲解。例如“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求”“无中间带公路绕内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力的平衡”“竖曲线要素计算”等。其二,选择知识点进行比较。例如“越岭线三种展线方式的特点比较”“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比较”“山岭区几种路线的比较”。其三,选择某个兴趣点阐述。例如“路线设计中的协调性”“横断面类型的适用性”“缓和曲线的取值要求”等。这些题目都比较细而具体,能在5~15分钟内把问题讲清楚。但如果选取“道路设计的控制要素”“圆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等题目,则包括的知识点太多,不适合制作一个微课。

2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设定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时应对学情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第一门专业主干课,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点。课程的学习者是大三的学生,作为大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强,学习目的较明确。因为刚接触专业课程,专业概念不清晰、工程应用训练较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欠缺,所以对工程实际有浓厚的兴趣。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道路线形设计和勘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从事线形设计和勘测方面的工作。在上述课程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某个微课选题再进一步分析学情。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后续内容是什么。知道学生需要看什么、需要听什么,如何表达会让学生明白,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是突破重难点,或是区分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或是强化知识点的联系,或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是突出知识点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3教学内容要求

3.1教学内容完整

围绕微课的选题组织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内涵和外延,有抽象和具体,有讲解和练习,有起承转合等部分,体现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2教学形式多样化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定义、原理及应用以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实例视频等多种方式集中在微课中呈现出来,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3.3教学线索清晰、逻辑性

强微课的内容要围绕选题按照某个线索有层次地展开,做到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有确切的逻辑关系。再次,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难点内容要浓墨重彩,相关背景内容点到为止。举例子不贪多,而是要挑选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罗列论据要准确、精而简、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3.4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深奥的理论用浅显的事例和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4教学组织要点

4.1切题

微课切入主题应快速、准确。常用的切题方式有:

(1)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主题;

(2)从图片、漫画、音频、视频、新闻报道引入主题;

(3)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快速引入主题;

(4)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5)设置一个疑问或悬念进入主题。

4.2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应的教学方法。

(1)举例法:使用图片、案例等实例将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类比法: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经验来解释、引申到类似的新事物和新方法,通俗易懂。

(3)比较法:将相反的或相近的事物加以对比区分,多方面多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问题驱动法:创设任务情境,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使他们从被动听到动脑想、动手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5)强化法:对重点、难点、易错点适度强调、重复、总结来引起重视,加深学生的印象。

4.3语言、声音和画面

微课的讲解应亲切自然、吐字清楚、简单明了。应采用中等偏慢的速度,约每分钟260字左右。微课的屏幕显示画面应与解说声音同步,画面图像应稳定清晰、布局匀称,画面背景宜平淡柔和、营造轻松的视觉环境。画面中文字应少而精,主要用于描述关键的概念、标题、标识、说明等。对于教学的重点内容,可通过添加下划线、加粗字体、变化字体颜色或添加动画效果的方式加以提示,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画面中的点缀物、动态效果适当,不宜太多,避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可以辅助使用导航条目,使微课内容的逻辑路线更加清晰。应在关键教学内容或容易引起语音听觉混淆的地方添加字幕。应恰当使用镜头语言,或使用画中画效果强调重难点,或变换教学场景和远近景,并添加转场效果,避免视觉疲劳。在片头、片尾处添加背景音乐,增加感染力。

5微课教学设计示例

本文选取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动力冲坡”为题。

6结束语

微课是“互联网+教育”下的新兴事物,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仅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还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处于“微时代”的教师应该积极投身微课的开发建设中,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出优秀的微课作品,使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静.“互联网+”思维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探析[J].技术与应用,2016(18):142-144.

[2]王大慧,许宏庆,卫功元.“食品微生物学”微课的开发设计与制作[J].微生物学通报,2016(4):775-779.

[3]夏冬生,于彦,朱公志,金蓉.工程力学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73-76.

[4]杜锦丽,申继伟.大学物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100-103.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95-96.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劳动社会学 劳动经济学 角度 原因

一、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一)从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看两者角度的不同

在研究内容方面,劳动社会学将劳动者、劳动者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作为研究内容,更加注重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道德方面的角度,旨在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支社会学。劳动社会又称产业社会,它具有以职业为中心的地位----角色系统,如总经理、经理、车间主任等等;有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价值----文化系统,如公司文化,企业精神等等,它正是一个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要素的社会综合体。而在劳动经济学中,与劳动社会学所研究的这一“社会综合体”所对应的则是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产生物质与财富的世界。

学界对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存在着不同的表达,但总体而言,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离不开劳动力的市场,离不开劳动者的行为,以及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成本、受益和价格、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因此,概括起来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以表达为是对劳动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市场,或者说脱离了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就不复存在。从这点上不难看出,劳动经济学侧重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社会效益以及经济发展方面。

由此可见,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在研究内容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都是围绕劳动领域的诸如劳动者、劳动者行为、劳动组织、劳动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看待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侧重点及角度各有不同。

(二)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看问题角度不同的具体体现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说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1.劳动者

劳动者作为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共同的研究对象,由于两个学科研究的视角不同,因此,劳动者在两个学科中的内含有很大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劳动经济学中用“劳动力”来代替“劳动者”更加合适。

(1)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是非同质的,是复杂的社会人,有着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而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被假设为是同质的,在一般的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的分析中,尽量把人简单化,它隐去了劳动力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认为劳动力相互之间没有差别。

(2)“人是理性的,劳动力所表现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总是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理性地作出选择,但在劳动社会学中的劳动者相对而言就是非理性的,他们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需要,有时甚至会感情用事,并且劳动者常常会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等的制约。所以说,劳动社会学中的劳动者比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更加复杂,不过也显得更加真实而全面。

(3)社会学中的互动论认为,要理解社会的运动,只有通过理解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因人际互动而存在。由此可见,劳动社会学中强调劳动者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而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则被假设为个人主义者,不受他人影响,劳动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力和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劳动力是相对独立的个体。

2.劳动者行为

在劳动社会学中的劳动行为就是与劳动者身份有关的行为。比如:劳动作业,生产管理,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互动等等。由此看见,劳动者的行为是于周围的环境分不开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就指出劳动者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也就是说,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个人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劳动者的行为是由动机引发的 ,动机是由劳动者的内在需要唤起的,行为的具体表现要受到行为规范的制约。并且,劳动者通过劳动竞争、劳动冲突、劳动合作等方式产生互动。可见,劳动社会学中的劳动者行为是与外界分不开的,是复杂的,行为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劳动行为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是能够取得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并且劳动力都是理性的,劳动行为与决策不受他人影响。劳动行为决定于劳动力以尽可能少的智力和体力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报酬,在劳动社会学中考虑的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如职业声望等并不是劳动行为考虑的因素。

二、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看问题角度不同的原因

在看待问题时,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角度,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它们各自遵循的基本假设的不同。

在劳动社会学的视角下,无论是功能论,冲突论,还是互动论,都不难看出劳动者是复杂的社会人,具有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具有不同的社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等,具有一定的角色,总是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与他人产生互动,除了关心经济效益以外还关心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等等。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分析;把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79-2

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去设计。这些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所谓教学设计,就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预先对教学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安排或策划,这一安排和策划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设计的预测性和超前性。因为设计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做的安排或策划,因此其具有超前性,又因为在总个安排和策划过程中虽然也考虑到各种情况,但在设施之前只能是设想或预测;其次是设计与实施的不吻合性和现实的不确定性,预测或设想永远不能等同于实践,所以设计与真正的实施过程是不可能吻合的,再加上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能动性不同,所以设计出的结果也会是千差万别的;再次,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想象性。因为在总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主观性,一份好的设计方案,无不体现出设计者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语文教学设计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设计原理,按照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来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过程进行策划和安排。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策略、合理的教学过程。这便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讲科学,又要讲艺术。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把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还要在设计中加入设计者的独创性,以自身的想象力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设计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设计要建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所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的前提之下,并对教材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间的联系。分析了教材之后还要分析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状况,还有就是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这些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是对难度、重点的安排的出发点,是对教学策略安排的指挥棒。把握好了这些再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语文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语文教学目标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此为线索,引导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横向是知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以此引导语文教学,组织有效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三个维度与五个领域具有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而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应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因此,在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认真落实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目标。

那么确立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依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熟悉程度,学生的认知状况。目标只有切合实际才能达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才可能抓住问题的要害。

二、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的。因此,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是语文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的需求包括求知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和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在求知、情感和发展等方面对学生需求的了解,语文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设立教学目标,安排内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和想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特长。一般来讲,每一位驾驶都有自己的特长,也会某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准确认识自己,弄清自己的教学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认清自己,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并且,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物和人。物质的主要指教学用具,包括用于教学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弄清自身优势,利用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教学引向深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设计要预设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要,安排施教的程序,预想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并指定好预案。当然,在某一项教学活动中,不可能学生都会具有相同的反应,出现不统一很正常,教学设计要多预测可能出现的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的情况。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学过程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处理好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新课的导入,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要,一个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2.板书设计,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而言,教学基本功是应该在课堂完美体现的。这个基本功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那么,在板书这里首先要求要写得漂亮,当然这个有时也强求不来,但至少我们能把板书设计得漂亮。这个漂亮是合理、精当,书写合理。在板书时能不写的就不必去写,另一方面,能不能不写呢,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必要的板书是对一堂课所有内容的提纲挈领,纲举才能目张。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讲的内容固然多了,但都是过眼云烟,什么都没留下,更是课堂大忌。

3.设计过程中要把每一步设计的目的写出来。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目的、原因是什么,意图是什么,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作为设计者必须清楚,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能让我们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备一个非常清晰的教学方向和思路,能够清楚地知道目标的达成与否,以至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著名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这样比喻过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班主任作为唤醒灵魂的中坚力量,对学生品德、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位成功的班主任应当是通过自己的品行和做事风格影响学生,同时也能够通过工作来促进自身成长的人。作为职初班主任,我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班级德育工作中的实例和相关工作方法,对自己职初近一年的工作方法和成效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心理学定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案例一】首因效应 

作为班主任,在迎接学生报道的第一天,我对班级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希望学生在五年之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他人。学生办完所有手续之后,有的家长依然坐在教室里对孩子进行叮嘱,不肯离去。当我们班级缺少四张课桌需要学生去搬桌椅时,有几位家长主动提出为孩子效劳,这时,我急忙制止,对家长讲:孩子已经长大了,请相信她们可以做到。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研究发现,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会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根据这一心理学定律,我首先确立了几个第一: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我希望留下一个严格、严谨而又不失幽默、亲切的形象;第一次班级集中见面,我希望让她们知道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要关心班集体,关心同学;家长第一次提出帮助孩子,为孩子代劳一些事情时,我希望学生学会独立,自己解决问题。 

委婉拒绝家长的帮助之后,我观察到有几个学生对我的举动表示赞赏,有一些家长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性的培养,表示今后要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 

【案例二】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在开学初,我们班制定了严格的班规班纪,班委违反双倍惩罚,班长违反三倍惩罚。某天,我早上一进教室,负责点名的学生告诉我,班长迟到了,并已经打电话给我报备过。如何处理?我没有作片刻犹豫,立刻说:三倍扣分,即使跟我讲过,迟到就是迟到,在我们班,没有人拥有特权,如果大家迟到了都打电话给我,那班规班纪将成为一纸空文。此话一出,全班学生大为惊叹。我心里窃喜,自己的教育方法奏效了。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引起了我的关注: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观察学习强调观察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这次迟到事件,我惩罚的是班长一个人,但是强化的影响是整个班委会和全体学生,大家看到了班主任对纪律规范的执行力度,也感受到了作为班委应当严格要求自己。 

【案例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在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和运动会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委具体分管组织,班主任定期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提高要求,试图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为其搭建脚手架,必要时进行启发和协助。我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再试试,大家如果再坚持努力一下,会更好!在几次尝试之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挥。 

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是凝聚班级向心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职业学校,我们培养的对象直接同社会接轨,因此能力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三、问题与反思 

在为期两个月的工作中,我对班主任德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不断在摸索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方法,以下将从“破窗效应”和“移情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重视细节,警惕“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也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效应,又称为破窗理论。是指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但是没有人去理会它,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有些细节性的错误,之前我看到了,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了后续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看到就会告诉学生,让其知道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成败,杜绝“破窗效应”滋生的隐患。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换位思考,学会移情 

移情即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的感情。我发现过度的严格要求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者与班主任产生隔阂和冲突。我准备运用移情的理论,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班委和班主任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相关期刊更多

语文教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