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终南别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终南别业范文第1篇

端正者出家,清净者圆具。(作者:王维)

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作者:大川禅师)

父子相守空山坐(作者:大川禅师)

终南别业(作者:佚名)

山高岂碍白云飞(作者:佚名)

终南别业范文第2篇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王维《终南别业 》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10、花自飘零水自流。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人生长恨水长东。 ——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1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终南别业范文第3篇

我国古诗浩如烟海,咏老诗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品读这些咏老诗,可以使我们深刻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进入老境,最难得的是有一个闲适、旷达的心态。唐代诗人元结的《宿洄溪翁宅》曰:“长松万株饶茅舍,怪石寒泉近岩下。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吾羡老翁居处幽,吾爱老翁无所求。时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明显的渴望幽居、打消奢望的闲适情绪。人到老年,拥有此种心态,无疑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全唐诗》中有胡曾的一首《赠渔者》写道:“不愧人间万户侯,子孙相继老扁舟。往来南越谙鲛室,生长东吴识蜃楼。自为钓竿能遣闷,不因萱草解销忧。羡君独得逃名趣,身外无机任白头。”诗的前六句是对渔翁的赞颂,最后两句才是抒发自己的感想。不难看出,胡曾是主张摆脱名利的纠缠,一切顺其自然的。人到了老年,排除一切干扰,遵循自然规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老年人的良好心态,除了闲适、旷达,还应从容、乐观。西晋文学家张华写有《答何邵诗三首》,其一的最后六句曰:“散发重阴下,抱杖临清泉。属耳听莺鸣,流目鱼。从容养余日,取乐于桑榆。”诗人悠闲自得、从容度日的神态历历在目,令人欣悦。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中的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把诗人心境的闲适、行为的从容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尤其是偶与知音千句少的情景写得极为传神动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老夫》最后四句曰:“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谁能逐我来闲坐,时共酣歌倾一壶。”诗人的豁达、乐观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从容闲适,也不是所有老人都幽居无求。也有许多老人还坚持着自己的爱好。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在《初度》中写道:“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读床头几卷书。”此诗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到老年的爱好――读书。唐代诗人高适在《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中曰:“今日好相见,群贤仍废曹。晚晴催翰墨,秋风引。”老人们在一起,又是写字,又是做诗,好不热闹。

在众多的咏老诗中,也有许多读起来令人精神振奋,深受鼓舞。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六句云:“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人说不要以为进入桑榆晚年就无所作为了,我们还要像晚霞一样布满天空,创造出一片令人赞叹的灿烂辉煌来。阅读这样的诗句,让我们能够得到激励。汉末的枭雄曹操老年境界更高,不同凡响。他在《龟虽寿》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善于修身养性,保持愉快的心情,便可延年益寿,我们的老年朋友应该有这样洒脱的胸怀。

终南别业范文第4篇

然而年岁稍微大了一点,就发现其实叶公超用这句话形容鲁迅也不完全对。我的意思是,这话很有道理,但拿这话来讲鲁迅这个人,不再像我年轻时觉得的那么有道理。因为年轻时我觉得一个人不能与自己很好地相处是一件非常荒唐、可怕的事情。我认定鲁迅就是这种人。但年纪愈大我就愈感觉到,其实,真的没有多少人可以与自己很好地相处。想一想,你是否曾经认真地去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你能够跟自己很好地相处吗?

年轻时不太会意识到这件事,因为有很多方法可以让自己躲在热闹的人群中,让自己逃开单独一个人的境遇。或者再换个角度来看,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发明了许多方法让人逃避这个问题。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你必须去面对自己,必须承认和自己相处没那么容易?只有当你认真地问自己“我到底跟自己处得好不好”的时候,才叫“独处”。绝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但是,我必须强调,人一直逃避和自己相处,终究还是会出问题的。

你可能有很多经验,但你不见得有体会。经验可以是外在的,是人家给的,可是体会只能靠自己。我想引用一首唐诗来解释这件事。

王维的诗《终南别业》的前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以后喜欢修道、学道,直到晚年才搬到南山边去住。后面两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说当这个人有某种想法或感觉时,就一个人到山里面去。重要的是这句“胜事空自知”,通常很少有人会将这句话认真看待,因为后面的句子更广为人知。

“胜事空自知”的意思是,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碰到好多了不起的事,但是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接着是大家最熟的那两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结尾是:“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对我来讲,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胜事”两个字,或者说,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在帮我们解释,他遇到了什么“胜事”。

一般我们读到“胜事空自知”,会假想在山里面碰到外星人,或者发现了一大笔宝藏。大家讲的“胜事”,是指那种很稀奇、很了不起的事。但是王维说的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我走到水的尽头,坐在那里看着,就在那个时候,山后头或山上,云浮起来。这不是我们普通人认为的“胜事”,但王维却觉得这是最了不起的。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独处”――只有独处,你才会有“胜事空自知”的那种境界。

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有一个标准,知道在你的经验里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了不起的。这些甚至无法去告诉别人,或者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才值得告诉别人。

每个人理解这首诗的方式不一样,我会把尾联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解释成:正因为你有这样一种经过独处而来的、自己认为了不起的衡量事情的标准,你的内心才足够丰富,才能滔滔不绝地讲,才会跟一个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范文第5篇

1、华兹华斯——上帝创造人

在基督教、泛神论和卢梭的影响下,华兹华斯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上帝的创造,认为人类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性。他把人的个性、人类社会、自然界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华兹华斯认为农民和儿童都是上帝的使者,因此,他同情农民,赞扬儿童。他认为,人的善良会被时间和世界磨灭,而我们最需要找回童年时期的美好、天真。他的那句“儿童是成人的典范”便成了名言佳句流传世间。华兹华斯的笔下,吟咏大自然寄寓于赞扬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孤独的割麦女》恰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诗人把割麦少女的形象置身于广阔的田野上—一位充满活力的姑娘“独自在那又割又捆”,“举着镰刀弯腰下去”。在这个场景中,人与大自然和谐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华兹华斯认为,像割麦女这样的人的本性,幸好没有被资本主义自私、虚伪、反自然的城市生活所异化,也只有返这样的真,受这样的朴,方可同自然界的美达成一致。受西方人文精神影响。在华兹华斯《黄色的水仙》中,读者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及其人生哲理。湖边一片金灿灿的水仙,在微风中起舞,此景令诗人着迷,且这种欢乐的精神感染了诗人。此时,黄水仙可看作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处世态度。因此,在诗人情绪低落,感到空虚时,这些水仙花会突然映入诗人眼帘,使得诗人眼前一亮,撩拨起思绪的活力,并烙在诗人内心的最深处,此时的作者积极乐观,与大自然一同呼吸。

2、王维——友谊和禅机

王维写了很多送别诗来倾诉自己对朋友间难分难舍的情谊,可是仕途道路上的挫折令他在之后的生活中去更多地描写了大自然的风光,从而体现出他的不得志与压抑。王维深谙道教和佛教。道教认为妨碍“天人合一”的是人的欲望、情感、理性等主观感情,这是区分人与自然的特征。佛教教义与道教相似,是要求人们消极对待人的欲望和情感。佛教教义认为,正是由于人的情感和欲望,才导致了人在现实世界里所受的各种苦难,从而达不到思想上的超然。因而,当王维在描述自然景物时,几乎不表现出人的情感,在他的的山水组诗辋川二十景中,似有若无的佛光禅影多处得以体现,他借助景物风光隐寓禅意。此外,王维的诗作创作还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中年以后,王维受其影响越发深重,但他很少或几乎不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是欣赏自然美景。正如他所写到的那样“中岁颇好道”(《终南别业》),或许他只关注“道”,而非自己的情感。

相关期刊更多

西部大开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

华夏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休闲读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