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周记一篇

周记一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周记一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周记一篇范文第1篇

1、海澜之家服装,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云门山北路1731号;

2、青州市中盛服装,位于青州市龙山路3号;

3、古街外贸服装,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东门街104号;

4、青州市广源服装,位于青州市凤凰山西路附近;

5、古威隆服装,位于潍坊市青州市尧王山东路88号;

6、锦润德服饰,位于青州市经济开发区;

7、中意服饰,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玲珑山南路2763号;

周记一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机深松;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42

胶州市致力于闯出一条大面积、高效率、低风险的全面推进农机深松整地路径,以创新的理念着力打造监督管理、组织推进、技术支撑3大工作体系,大胆引入物联网技术,率先实现了深松作业补助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在提升耕地地力、推进绿色发展中取得了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打造了县域全面推进农机深松整地的样板。

1 坚持以信息化为手段

以信息化为手段,着力构建精准高效、覆盖全域的监督管理体系 ,2015年4月,青岛市春季农机深松整地现场会在胶州市胶东街道召开,首次演示了“互联网+农机深松”远程信息化监测系统,通过在作业机组加装卫星定位、传感器等智能监测装置,能够实时监控深松作业的深度、面积和轨迹。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试点探索阶段,胶州市农机局慎重做出了当年率先实现深松作业信息化监管全覆盖的重大决策。在操作方式上,采取机手自愿加装深松智能远程监测终端,农机部门负责建设监管平台提取作业数据。在补助办法上,明确只有加装农机深松智能监测终端的机具作业才能够取得深松作业补助。政策定,人心稳。采用信息化监管的办法一经敲定,当天报名的安装深松智能监测终端数量达到192台,最终安装总量达到439台,占据山东省的1/4,是全省第一个实现深松信息化监测全覆盖的项目县。

2 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2.1 抓好组织领导

以市场化为导向,着力构建公正公平、全面参与的组织推进体系建立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为召集人,有关部门和街道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项目实施方案,使农机深松整地由部门的单项工作上升为政府主导推进的重点任务。

2.2 抓好机具保障

市农机局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分乡镇对符合条件的单一深松机和重型深松联合整地机加盖钢印,统一编号,登记造册,对达不到作业质量要求的不予登记,迅速摸清了全市深松机的家底。与此同时,配合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对深松机实行敞开性补贴,全市新增高性能深松机188台,保有量达到600多台,接近青岛市总量的1/3。

2.3 抓好作业主体选择

青岛市深松作业面积每年在1.67万hm2左右,如果仅仅依靠少量的农机合作社是无法完成的。胶州市农机局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调动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积极参与,实行作业区域打破乡镇限制,作业任务下不设限、上不封顶,实行能者多作、多干多补,充分调动了合作社和广大机手的积极性,最终参与深松作业的合作社达到194个。

3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

3.1 推动了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凸显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发展的放大效应,实施农机深松整地的最大成效在于有效打破多年形成的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今年春旱的情况下,胶州市开展深松作业的地块蓄水保墒、抗旱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尤为明显,已经得到了广大机手和农户的充分认可,这是实施深松作业补助项目的题中应有之义。

3.2 打造深松项目示范样本

采用信息化监管,将农机部门从繁重的人工检查中解脱出来,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和数量,也降低了廉政风险,在精准、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尽显,更为县域实施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创造了可复制的经验。去年“三秋”期间,青岛市在胶州市洋河镇召开秋季深松现场推进会,推广了胶州市开展信息化监管的做法。2016年,青岛市明确提出深松作业监测方式由“以人为主”向“以机为主”转变,山东省提出所有深松项目县原则上都要加装深松智能监测装备。

周记一篇范文第3篇

摘要:千年古城苏州,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但在现代城市化大建设局面下,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非遗虽资源丰富,但众多项目发展不平衡。本文着眼于苏州非遗资源整合,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五个方面,探索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 :苏州;非遗;城市名片城市名片,反映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现实,代表城市的形象、气质和品格。

苏州非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整合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是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着眼于非遗整合的角度,为苏州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实践研究,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出努力,也是为了积极响应社科联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设一个非遗数字博物馆:

旨在保护,开创资源共享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博物馆正在显现出它与传统实体博物馆不同的强大的功能和价值。数字博物馆容量大,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它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从而实现知识增值,规范加工。对于非遗众多的门类和海量资料,可通过网络传播、数据集成等方式进行信息存储和社会平台展示交流,形成博物馆资料综合收藏,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实物展示”转变为现代的“信息展示”,让文物真正走出库房服务于大众,体现博物馆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功能。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会丰富苏州城市文化建设,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开展对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应用领域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将苏州地区非遗资源整合利用,能及时补充及时更新,并实现共享,打造一个能体现苏州非遗精髓的博物馆,为苏州城市又添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二、建成一个非遗项目传承教学研发的教学体系:旨在传承,开创非遗传承新模式

通过建立非遗研习、传承、教学基地,将非遗项目引入到本地高(职)校,开发为非遗学科课程与非遗特色教学,可扩大受众,培植土壤,培育新时代人才。2007年苏州科技音乐学院首次将地方非遗纳入到正常的课程体系中,此后掀起了一股浪潮,带动一批非遗项目走入了校园。然而,对目前非遗入校园传承普及教育开展的活动,大部分项目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师徒家庭教学的传承方式上,这已经不适合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高(职)校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创作非遗新品,有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将是众多非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条路径。要针对非遗不同特性,在原有基础上推广非遗入校,分批分级地开展,逐步形成非遗传承研发的网络体系。在本地高(职)校办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非遗传承结合,将有效发挥高校学生这个动态传承群体的力量。因此,加快非遗传承教学网络建设,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三、加强一支涵盖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志愿者在内的队伍建设:旨在创新,增强非遗活力和创造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的关键,也是打响城市特色名片的又一资源。要建立包括非遗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志愿者等在内的非遗人才库,开展行业交流、技艺理论、研发新品、活动赛事等。苏州政府极为重视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加强专业机构建设。苏州政府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对非遗的扶持不仅在政策上,还在经济上每年有300万元的专项扶持基金;并对传承人和责任保护单位每年进行考评。政府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为传承人开拓各类专项交流活动,让他们走出省市,走出国门,拓展非遗影响。为非遗的传习工作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对传承人的政策培训等,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和苏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更好地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保护队伍。2013年6月,苏州文保办促成建立了苏州首支非遗志愿者团队,以教师、学生、退休人员等为主,首批入选者一半为在校大学生,另一半则是对本地文化较了解的“老苏州”,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线索。志愿者们将接受免费培训,了解“非遗”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抢救记录工作,还将对濒危“非遗”进行普查。通过志愿者活动更加促进了社会对非遗的关注,扩大了其影响。

四、着眼苏州本土文化特色,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旨在发展,增强非遗项目行业繁荣,开创苏州特色旅游街区名片

文化差异是诱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天生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街区已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又一新亮点。苏州非遗结合区域旅游,目前大都停留在单个或几个项目方面,旅游地分散,路途远交通不便,旅游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苏州非遗文化魅力,导致非遗的旅游价值远远被忽视了。如何整合非遗资源,对其科学开发利用,利于非遗整体发展,本文认为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加强苏州西北街打造成苏州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的可行性研究,对特色旅游街区功能定位做出探究,对西北街商铺现状和西北街独特的优势如地域位置、交通线路、人流状况、文化特点、原住居民等进行分析,对西北街开拓为非遗文化特色旅游街区的框架初步设计,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

五、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文化地图以及各类非遗宣传海报:旨在宣传,开创非遗宣传新活动苏州非遗资源具有在不同区域内相对集中、形成不同分布区的特点。综合苏州地区的非遗项目,制作一张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苏州非遗文化地图,把世界级6 项、国家级29 项,按照项目所在的区(市)分布排列,做鲜明直观的地图式介绍,尤其是对外省市在宣传上更加有力,更能充分展示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相关非遗项目的宣传海报或宣传手册,形成系列广告模式,争取在苏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期间,把它作为苏州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各类旅游集散中心、互联网络等,免费发放和提供给中外游客,使他们全面了解苏州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非遗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代表了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独特风格。苏州非遗资源急需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支撑。要积极响应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文化繁荣、旅游兴盛的现代化苏州”的号召,将非遗资源整合开发,加强苏州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弘扬吴文化,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柴选.有新意的城市名片[J].新闻与写作,2008(1).

[2]韩之玖.浅析城市形象策划趋势[J].沙棘:科教纵横,2010(5).

[3]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课程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

教育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计量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