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意象;情感
诗歌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中,优美的诗歌语言、陶冶情操的修辞美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青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了良好的语言功底,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修养,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高考说明》中已明确指出:“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还包括周围环境的形象。诗歌的鉴赏过程不仅包括对作者所表之情的理解,还要善于联系作者所在环境,所寄之物,即所谓的“意象”。意象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于诗歌中的,诗歌脱离了意象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意象是情感艺术表达的包装
意象是融入了文人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而物象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意象则是客观存在的且融入了文人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事物。意象赋予了诗歌生命力。与诗歌紧密联系的可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就是意象。滔滔江水、蔚蓝的天空虽然只是物象,但是只要在诗歌的领域中提及,就赋予了其为意象。在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春水”一词中寄予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属于意象。
载体是事物存在的支撑。任何艺术形式的表达都离不开外在的载体,在诗歌的领域中,意象就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心灵的外在形式。在高中的诗歌意象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情景交融、融情与景、借物寄情的描法,其就在于将外在的环境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找到一个结合点,实现诗歌的表达意境。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界可以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是借助自身对外物的感受,将物与心灵相融合,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诗歌的鉴赏时,学生要善于打开诗歌的包装,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诗歌的真谛。
二、高中生诗歌意象的教学方法
1 以诗歌为中心进行学习
在高考试卷中,我们遇到的诗句并非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诗句,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对诗人情感探究的能力。在不熟悉的诗词面前,我们要将学习的焦点放在诗词上,而非诗词的作者。如果我们将思考的重心放在作者上,同时结合平常的诗词积累,往往会造成思维定势,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不恰当。例如,可能会将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混淆,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则是豪放派的代表。婉约派有时可以呐喊一下人生,而豪放派有时也会抒发一下儿女情长。因此,在诗歌鉴赏时,学生要明确重点,将重心立于诗歌本身而非诗人。同时也要注意,同一物象可能在不同诗歌中表达的意象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
2 注重情与景的相互融合
天人合一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即在诗歌中大都包含对诗人所处环境或者某一物象的描述。在诗歌的学习中,只要我们找对了诗人所描述的物象,就能顺藤摸瓜地找到诗人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诗人描述的环境形象地闪现在脑海中,抓住重点物象,烘托出诗歌意境。通过意境描述诗人所表之情。其中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阔、凄凉、恬静、思乡悲痛等,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描述要能将景物的特点准确地描述出来。例如,通过诗句我们不仅要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更要理解诗人为何会哀伤,为何会抒发思乡的感情。然后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用质朴的词语将其表述出来,进而对此进行分析整理,从诗人的表达情感中受到启迪。
总之,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学生的高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诗歌意象的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意象探寻诗歌真谛,使学生积累人生经验,力争做一个高尚的、有审美情趣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一、 建立系统的知识储备库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在中国曾经无比的灿烂辉煌,作为一门独特而魅力无穷的艺术,不仅流传下来无数的美妙诗篇,同时也创造了很多的诗歌专业知识。对这些知识,我们必须要有一些认识和理解,这样我们鉴赏诗歌才能有“底”。
1熟悉一些常见的意象及其暗示意思。
“月亮”(思乡)、“”(清高)、“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松”(坚贞,高洁品质)、“莲 ”(爱情)、“梧桐”(凄凉悲伤)、“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感伤)、“浮云”(漂泊的游子)、“丁香 ”(愁思或情结)等。
2了解一些常见语言特点。
清新、平淡、绚丽、明快、自然、含蓄等。
3知道一些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铺陈直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描写、工笔白描、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形写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情、情景交融,以小见大、化用典故、意象叠加、联想想象、象征寄托、乐景写哀、明褒实贬、寓褒于贬、超越时空、换位描写、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诗中有画、赋、比、兴等,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借代、对偶、夸张、互文、隐语(谐音、双关)等
4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思相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田园隐居、忧国忧民、思乡怀人、建功立业、离情别绪等。
5熟悉一些著名的诗人,能背诵一些名句名篇。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熟读古诗几百首,便能吟咏也会赏析。
以上内容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整理,理解熟悉。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做题才能正确运用术语,才能专业,才能准确,从而把握住得分点。
二、 全面把握信息,理性分析鉴赏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应该是读懂诗句,理解诗意。全面把握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信息。
1主信息:诗句。诗歌的主信息当然来自诗句,诗句是由意象组成的。竟象就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人、事等。我们通过读诗,明白诗句写了何景,咏了何物,叙了何事,谈了何人,然后由整个诗句的意境去体会、感受诗人发了何议,抒了何情,阐了何理,表了何志等。如: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披蓑戴笠,不动声色地孤舟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是诗的主要意象。其次“千山”皆无鸟飞,“万径”不见人踪,连同那一条江,都笼罩在寒雪中。是渔翁所在的环境。通过对全诗信息的把握,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这渔翁形象,正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逐南荒的诗人远离尘世、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精神境界的象征。
要能准确理解,敏锐捕捉诗人的情、志、理,还得重视一个因素,那就是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就是所谓的“炼字”或“诗眼”。它们常常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密钥”,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境界全出。”因为“闹”是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抓住这样的关健字、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所以这也是命题人常设的考查点。
2次信息:题目,作者(知人论世),注释。
要能全面把握信息理解诗篇,题目,作者,注释它们都是破解诗歌的关键。
(1)题目往往给我们点出了诗意和内容甚至情感基调。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个题目告诉我们和尚是去朋友的隐居的地方探望他,题目中一个“幽”字是全诗的诗眼,所以为了表现一种静谧的意境,“敲”字以声衬静,比“推”字更好。又如
村 居
张舜民
水饶陂田水饶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究竟是悲是喜呢?诗中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无人”、“寒鸦”这样的竟象,好像应该是萧瑟、悲凉,但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意境来看,尤其是从题目《村居》来看,可知是诗人写自己闲居村中所见所感, “牛背无人”是小孩子玩去了,“寒鸦两两归”是鸟儿双双回巢了。就知道诗中应该是表达对乡村闲适、安逸、自在生活的喜爱之情。
(2)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胸襟气度,不同的关注对象等,如李白的浪漫狂放、个性张扬,杜甫的忧国忧民、沉郁沧桑,苏轼的豪放旷达,柳永的缠绵多情,陆游的悲壮爱国,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王维的恬淡优美,李清照的婉约凄切等,所以我们还可以从作者推知其诗意、诗情。
(3)再有就是注释,它不仅仅是注解一些字词的读音意义,有时还注解作者当时的境况,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其壮年还是老年,失意还是得意, 升迁还是贬谪等情况,从而推知其内心情感的悲欢愁喜等。
三、 看清题干要求
在做题之前,千万要仔细审题,看清题干要求,看命题所给出的考查点是什么,要求怎样作答。注意“简要分析”、“赏析”、“结全诗句”之类提示,明确思路走向,知道从哪些方面提取信息,思考作答。如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四川卷)(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 趱:赶快。
一、透过标题了解作者思想感情,注意抓“诗眼”或者关键词句
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有不少诗歌的题目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标题中一个“别”字就点出了离别之情,一字囊括了全诗的主旨;唐朝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诗歌标题中一个“喜”字道出了隐居生活之乐;陆游的《书愤》,阅读全诗抓住标题的“愤”字,不难把握诗歌的主旨;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歌标题中的“怀”字也露出了吊古伤今之情。
此外,准确把握住“诗眼”,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中的“愁”就是诗歌的“诗眼”,一个“愁”字深刻表现了一位亡国之君的伤感及悲痛;“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的“高”是全诗的“诗眼”,通过一个“高”字给读者创造了联想和想象,脑海中形成了山寺危楼高耸的形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透过诗歌标题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抓“诗眼”或关键句的方式来把握诗歌主旨。
二、了解写作时代背景,结合注序、注释,体会主旨
诗歌的阅读,不能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特定的社会背景或者环境,否则就难以把握甚至曲解原诗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要适当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些概况。如晚唐时期,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开始转入衰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不少诗人感时伤怀、甚至悲观厌世,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有不少是写离别之情和怀古伤今的。这些诗歌中,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哀怨的情调,也有不少诗歌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批判社会的丑恶一面。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杜甫,由于他所处在的是唐朝有盛转入衰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最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体现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再如南宋时期,由于中原沦陷,宋王朝的软弱与广大百姓对收复失地的渴望造就了诗歌中激奋与悲愤互寸的基调。这一时期的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回乡隐居,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所以,在其一生创作的诗歌中,大多抒发的是一种气吞残虏的渴望和能够收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等诗歌。
不少诗歌都有序和注,序和注往往交作动机、时代背景,或者交代创作的经过、诗人的遭遇,还有少数诗歌的序和注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等等。此外,还要注意诗歌的注释,通过诗歌注释也往往能起到加深认识的作用,甚至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诗句“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诗句下面有注释“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诗以抒怀”(选自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学生不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加上对诗人和时代背景不了解,很有可能只是把它当做一首很普通的写景诗。这样,就背离了诗人的初衷,曲解了诗歌的主旨。
三、从诗歌意象入手,通过理解把握诗歌意象来把握主旨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一些客观的物象。古人以诗言志,常常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古诗中常见到的意象所融入的情感多数是有规律的。大多诗歌的意象在诗歌中往往起到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体现诗歌情感基调、营造或者烘托意境等作用。例如,“月亮”这个意象在古诗中往往融入了作者思乡的的情感。广为传颂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月亮”不是纯客观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意象。我们再来看看杜甫《旅夜书怀》诗中的“船”这个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可以透过“舟”也就是“船”这个意象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在外漂泊之伤感。类似的还有很多,如“菊”往往象征隐逸、高洁、脱俗;梧桐是凄苦的意象;柳代表送别、留恋、伤感等等。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准确的把握意象进而了解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助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四、按诗歌题材给诗歌分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诗歌主旨
同类题材的古诗,其主旨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按题材来划分常见的诗歌类型有:
1.写景诗
这类诗歌往往以写景为主,诗句中的写景往往是诗人接下来的直抒胸臆铺垫,打下基础,而直抒胸臆的诗句往往能概况诗歌主旨。
2.咏物诗
这类诗常用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把握诗歌主旨这一环节,我们要指导学生揣摩诗人在所咏的“物”中寄托什么情,什么意,言何志,或者有什么象征意义,从而达到理解诗歌主旨的目的。
3.边塞诗
这类诗歌主旨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歌颂边塞风光;二是报效祖国豪情壮志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三是表现出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四是表达边关将士的怀乡、思亲之情;此外,还有不少是反映战争的残酷悲壮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这类诗歌主旨相对比较容易把握。
4.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就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为题材,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牧《题乌江亭》中的“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为一代枭雄项羽的自刎而惋惜。要把握这类诗歌的主旨,往往需要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
5.即事咏怀诗
该题材的诗歌往往是诗人因一事而有感而发,抒发诗人的感慨。这类诗歌内容包括怀乡思亲、离别送友、表达人生感悟等。
关键词:崔道融;思想内容;特点
Abstract:Cui Dao-rong was a characteristic poet who liv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Because of the troubled times,there were less historical sources.So many people don`t know him in the history.But he was good at writing quatrains.His content of poems included so many aspects,such as cherishing the past,missing the hometown,living in seclusion,the garden city,sunging about things and so on.These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s.
Key words:Cui Dao-rong;content;feature
崔道融,自号东瓯散人,唐末诗人,曾任岭南节度使副使,殿中侍御史。乾宁二年(895)前后任永嘉令,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后徵为右阙,未赴即殁。擅作诗,与司空图、方干结为诗友。现存诗68首,除《梅花》外皆为绝句。留有《申唐诗》三卷,《东浮集》九卷,今编诗一卷。
唐朝末期,动乱连年,各地军阀焚掠屠戮极为常见。使得这一时期文人的作品中不再有李白的豪情,亦很少有杜甫的民生情怀。他们有的只是个人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诗作多为怀古、思乡、隐逸、等题材。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故而崔道融的诗歌题材也大致如此。
(一)怀古诗
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的时期,分裂割据的历史由此拉开帷幕。于是诗人们在古今对比中感慨良多。
在崔道融的诗中,分量最大的是怀古诗,共14首。《长安春》中写道“长安牡丹开,绣毂碾晴雪。若使花长在,人应看不回”,前两句极力描绘唐王朝繁盛时的景象,选牡丹入题也别有用意,牡丹象征着富贵,长安牡丹遍地开,极力展现当时的富贵与平和。后两句转入现实,连年的动乱使得人无法生存,何况花呢?因此作者发出“若使花长在,人应看不回”的感慨。通过怀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现世的无奈。
《汉宫词》既同情昭君悲惨的命运“他人不敢妒,垂泪向君王”,也暗含了对朝廷的指责,借汉代的史实来讽喻当朝的昏庸无能。《羯鼓》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玄宗后期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终致内乱之事,讽喻君主的荒无度。《过隆中》和《题》则是讽喻朝廷得江山后即忘功臣的行为。
(二)思乡诗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无休止的战乱迫使人们流离失所,思乡情怀便自然流露出来。在崔道融的诗作中表现这一主题的共有8首。“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春闺二首》其一),“圆光照一海,远客在孤舟。相忆无期见,中宵独上楼”(《月夕有怀》),“珠箔映高柳,美人红袖锤。忽闻半天语,不见上楼时”(《长安春》),这三首诗写作手法很特别,原是诗人思念他人,却借写他人来抒情,更显思念之深切!而《病起二首》其二“如从万里来,骨肉满面喜”和《寒食夜》“大家寒食夜,独伫望乡情”及《归燕》“天边又相送,肠断故园秋”直抒胸臆,表达浓郁的思乡之情。《夜泊九江》中诗人归家的急切在诗句“明朝归去路,犹隔洞庭秋”可以见出。所谓“近乡情更切”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三)隐逸诗
唐末文人逐渐与政治疏离,不再寄希望于仕途而是转向深山,追求一种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元日有题》)即是作者这种愿望的表达。但是崔道融的隐逸却不似坐观垂钓,临渊羡鱼或借“终南捷径”以沽名钓誉,他的归隐是纯粹的,正如他的“闲钓江鱼不掉名,瓦瓯斟酒暮山青”(《钓鱼》)一样。另外,隐逸往往与佛道相伴,在崔道融表现隐逸的诗中描写佛道之人的也有不少,“雪窦峰前一派悬,雪窦五月无炎天。客尘半日洗欲尽,师到白头林下禅”(《雪窦禅师》),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写出了雪窦山的秀美,还写出了禅师平静的一生,可说是道融想如雪窦禅师一样归隐山林心意的表白。
(四)田园诗
文人在仕途无法实现人生抱负,于是将视野投向山村田园,细分可将其归入归隐一类,但由于二者诗风不同所以单独开列。
道融诗中表现农村生活的有7首,风格清新明快,展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如《牧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农村画面,《溪居即事》中的平和、恬静,《过农家》则展现了一种劳动之美。“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沉鱼飞。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溪上遇雨二首》其一),秋耕之时,雨应时而至,农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又《村墅》中“正月二月村墅闲,馀粮未乏人心宽。南邻雨中揭屋笑,酒熟数家来相看”展现出一种“衣食无忧”的美好景象,同时也包含诗人的向往之情。无论是对农村风光的描写还是对农民生活场景的再现,无一不表达着诗人对宁静淳朴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五)咏物诗
人生失意时常常将感情寄托于物中,即托物言志。“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古树》)则是托物言志的代表,诗人借古树抒发自己虽年老但并不力衰,还要“引万年枝”的豪情。这是道融诗中不可多见的精神风貌。“卖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鸡》),他渴望雄鸡报晓,带来和平与安宁,然而这种期盼终究要落空了。
崔道融的诗歌涉及很多方面,感情也较为丰富。他的诗歌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思想上“离经叛道”的一面。古人的作品中西施往往与“红颜祸水”相连,然而在崔道融眼中却并非如此,他不是指责而是为她鸣不平。“宰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滩》),而在另一首题为《西施》的诗作中,诗人则表达了对西施的赞美。《题》“汉文自与封侯得,何必伤嗟不遇时”这就与他人同情李广立下汗马功劳却未得封侯的传统观点不同。《长门怨》(长门花泣一枝春)中他以“长门”一事和“黄金买辞赋”来批判男子的薄情行为,诗人这种大胆的论调和反叛精神使他与众不同,读其诗令人耳目一新。
崔道融诗在内容题材上虽与五代诗人相似,但就表现深度而言却优于五代诗人,然与唐诗人相比又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崔道融是一个由晚唐向五代过渡的诗人。(作者单位:1.大连大学文学院;2.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绍良、辛文房.唐才子传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0.9.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意象 诗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67-02
作者简介:许花亭(1981―),女,江苏丰县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丰县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初读:疏通大意
拿到一首诗歌进行鉴赏时,首先是初读,疏通大意。在初读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作者所处朝代。另外,要特别注意阅读诗文之后作者的注解,经验告诉我们,这些信息往往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文的关键。对诗歌主题把握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而且,有时就是这一两个注解便能让我们茅塞顿开。看清题目,是了解作品主旨和情感的窗口;看清作者,是为了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作者的风格或其擅长表现的诗歌主题,抑或由作者推知朝代,联想背景,推知主题;看清朝代,是为了联系时代背景;阅读注释,是为了把握一些难懂的字词,帮助我们更准确无误地理解诗歌内容。如杜甫的古今七律第一名作《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九月九日在夔州登高之作。)读到这首诗,初看题目,我们可能只知道表面意思:登上高处。继续看作者――杜甫,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可能与忧国忧民的主题有关。初读之后,再看注释,我们知道,这是767年作者在夔州九九重阳登高之作。通过初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些信息:一是作者在夔州,客居他乡;二是这首诗写于九九重阳节。初步判断,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思乡、孤独的情感。
二、细读:圈出意象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在《登高》一诗的首联和颔联中,我们可以圈出这么几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些景物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但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就成了意象。这些意象仿佛使人置身于作者给我们设定的特定环境之中:苍穹之下,长江边,寒风阵阵刺人肌骨,一只孤鸟在空中不断盘旋,两岸落叶纷纷,迎面而来的是翻腾的长江,滚滚而逝,急剧地向两岸冲去……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
不仅如此,古诗中的许多物象都被赋予特定意义。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在读完这首诗歌之后,我们会圈出其中这样几个意象:故园、秋夜、雨和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雁”是候鸟,每到秋天,大雁便奋力南飞回归故巢,这一景象常常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而另外的几个物象“故园”“秋夜”“雨”更是我们所熟悉的,在秋夜听雨,南飞的大雁牵动着自己的情思,这就寄寓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失落、惆怅。所以,圈出这几个物象之后再进行鉴赏,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便可以一目了然。这让我们很快找到了鉴赏的切入口,了解了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情感,答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精读:抓关键句(诗眼)
诗眼好比人的眼睛,是一首诗中最传神、最灵动、最精辟、最关键的句或字,即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诗是情感的结晶,诗眼和关键句恰恰是窥视作品内涵的窗口,能体现出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如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本诗颈联“咽”“冷”二字是诗眼,极为生动传神。勘探诗眼要把握意象的特征,体会一字传神之妙。“咽”字写泉声: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泉声不畅,仿佛痛苦的哽咽之声。“冷”字写日色: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茂密、幽深的松林上,泛出一片青绿、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显得阴冷。诗人用“咽”“冷”二字精当而生动地为深山老林中的泉声、日色传神写照,足见体物之工。《登高》这首诗圈出意象后,我们还应寻找一些蕴涵有作者的情感的词,即诗眼。通过精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词,一是首联中的“哀”,一是颈联中的“悲”。这两个词语既是本诗的诗眼,也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哀”什么,“悲”什么呢?他“哀”,是因为深秋季节,身处长江之滨,寒风砭人肌骨却老来无依;他“悲”,是因为重阳佳节,想登高祈福却客居异乡、百病缠身。思乡的主题很明显,那么忧国忧民的主题有没有呢?有,最后一句告诉我们,诗人想为国尽忠,但已两鬓斑白。整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主题既有思乡,也有他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主题――忧国忧民。如此,抓住“诗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主旨,从而把握古诗歌鉴赏的大方向。如要更好地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诗歌,带题入诗。
四、解读:带题入诗
“带题入诗”是指将问题带入诗歌中再进行阅读,找出考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高考诗歌鉴赏的问题设置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考点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等。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圈出了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了诗眼及主题之后,从它的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索相关信息、酝酿答案,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如看到《登高》这首诗的诗歌鉴赏问题: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可以首先仔细阅读问题,然后再带着疑问去品读诗歌。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重点赏析本诗的前两联,紧抓其中的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且萧萧而下的落木、不尽且滚滚而来的长江,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意象、诗眼及诗篇后四句,把握其感情。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和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由此,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悲怆便跃然纸上。
总之,诗歌鉴赏应以读为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初读、细读、精读、解读,轻松透彻地领悟古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世宏.读懂诗词“五看”[J].中学语文, 2008,(6).
[2]毛建营.抓牢“诗眼” 品读诗歌[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