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性公共事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容摘要:突发性公共事件爆发的常态性、连续性对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财政介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然后从制度构建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 财政应对能力
强化突发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客观必然性
(一)理论基础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以国家为主体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实现其功能目标。事实上,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财政部门的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资管理和后勤设施保障,还具有提供行政救助的法定职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当事人往往丧失自救能力,迫切需要政府财政部门出面,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行政救助。
(二)现实意义
突发事件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反应体制与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确保财政对于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管理项目的支持力度,是政府由产业投资主体向公共投资主体角色转换的必然要求,是对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全体国民服务意识的具体体现。
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是财政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财政体制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常规性防范、现代化防范的广度和深度要求看,资金的来源和保证性尤显不足。因此,面对逐步增加、永远存在的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迫切需要在财政框架中建立应对能力。
(三)突发事件对财政运行的影响
从财政收入总量看,造成财政总量减收的主要原因是突发事件对社会总供求骤然地产生了收缩效应。一旦社会总需求扩张乏力,经济增长就要减速,从而会使财政收入增长受挫。为了遏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以及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冲击的行业和劳动者度过难关,必须及时出台一些财政救助政策,尤其是对财政收入下降的重灾区行业,更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加以救助。
强化突发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突发事件的财政应对机制
合理界定我国财政的支出范围。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发展支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培育和完善市场建设,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与政府的这一特殊职能相适应,财政将在资源配置,以及制定、实施和宣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负有更多支出责任。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估制度。简单地控制支出和调整支出结构有可能会形成少花钱也少办事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各部门、各单位制定与之行使的职能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定期进行考核,真正提高支出的效率和效果。
深化财政改革,完善支出管理。在健全的民主监督和规范的法制约束下,建立科学的支出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强化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大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并由国库直接支付采购资金,做到公开、公共、规范、透明,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分散采购、盲目采购、收取回扣等问题。
(二)建立财政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当今社会,危机的发生将是一个经常性变量。面对这一情况,应当构筑一个包括财政法律制度、机构框架和风险预警在内的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财政法律制度为制定非常时期的财政法案提供法律支持,可以大大缩短危机发生后再寻求修改有关财政法律的时间;机构框架则为财政应对各种危机提供智力支持和操作流程;风险预警为评估各种突发事件对财政经济的影响提供标准,并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财政运行情况警示。
逐步建立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要建立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债务报告制度和政府财政风险预算及其评估制度,从制度上对地方债务加以约束、防范、监控和化解。对政府提供的各项措施、政策承诺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以免政府因财政能力的变化而导致言行不一,损害政府的公权力。
(三)建立长效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预备费的稳定功能。具体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改以前,按照法律规定的上限提取预备费,而不论预算是赤字还是盈余;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每年安排的预备费,在当年没有突发性支出的情况下,或者用于突发性支出后的余额,不得用于其他预算开支,应进入预备费基金;扩大预备费基金的来源,如预算盈余、预算超收收入,原则上应进入预备费基金,不应用于追加其他的预算支出。
建立财政风险基金和国债偿还基金。为建立稳固的财政基础,应考虑建立一笔专门的、稳定可靠的、可以连续使用的财政风险基金,该风险基金来源的构成可以参照总额预备费的提取办法在财政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它和财政后备基金共同构成财政安全的保护屏障。当然,考虑到通过偿债基金避免债务危机的方法,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选择建立国债偿债基金,以防后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件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蓬勃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产物,它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相连。而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能维护社会和高校稳定,让学生责任与信心增强,使学生品格得到完善,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事情的损害降到最低点,控制势态的发展趋势,把时间发生的损失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即使事情严重到已经失去控制,也要重新争取控制权。[1]佩尔森和米特洛夫的观点是对于危机的管理者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分析和传播信息,一旦发生了公共危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把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深入分析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
众所周知,危机的形成由很多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因素存在,主要的特点有不可预测和不好控制,但是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存在的。这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找到规律所在,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和实施手段,预防和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危机之所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主体缺少一定的预防意识,也没有预防控制的能力。一旦预防措施失去控制,危机的产生不可避免。面对出现类似于重大传染性疾病这样的危机,作为社会公众,一定要关注危机发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抑制,把危机可能导致的后果降到最低程度,及时把危机造成的损害消除掉。一旦把危机消除掉之后,根据危机预防控制的经验特点,不断进行总结,继续对于危机发生的规律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详细的危机预防计划,实施危机预控应急方案,建立有关危机发生的事件的档案,妥善保管。因为就整个危机管理的体系来说,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管理部门,都把这种管理状态建设在假设的基础之上,他们都抱着“不一定会发生”的侥幸心理,认为有可能不会发生这些风险,仍旧按照原计划开展日常管理事物。但是就公共管理的事务来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吐痰情况总是难以预料。就根据日常管理工作的假设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个管理体系就显得比较脆弱。事实上,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是比较脆弱的,危机应急系统不能很好的覆盖么一种可能出现的公众危机,都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采取治疗的措施,不会深入研究可能发生的新的危机,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危机,就会措手不及,不知从何下手。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心理方面的影响。我们发现,对于突然发生的公共事件,很大一部分学生认识都是正确的,而且都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是一个主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学校的生活适应了之后,其心理就显得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他们大都能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去面对一些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面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经验,情绪显得非常不稳定,几乎没有分析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暗示,可能就会出现较冲动的行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就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表现出紧张、恐慌和焦虑的状态,根本没有办法做出比较理性的思考和决定。
其次,是生理方面的影响。在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大学生一般都会在面对如此巨大压力之下,出现一些生理方面的反应,比如说心率加快、呼吸不通畅、血压不断的升高等,还可能表现为血压增高,消化不良等状况。压力巨大下的主要生理反应的表现为肚子不舒服、腹泻、不想吃饭疲乏头痛,并伴有失眠,还容易受到惊吓,感觉呼吸不畅、经常做噩梦,肌肉出现紧张等等。在发生比较严重的突发性事件时,人们自己毫无根据的凭空猜测往往就会代替科学的解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过度,进而引发一定的生理机制的反应。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1)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还比较年轻,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深,社会经验还很不足,当他们遇到困难,碰到挫折的时候,很快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假如学校不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学生便会出现一些自卑、焦虑、恐惧等。那么,高校就可以发挥思想政治在精神教育方面的一些优势,为学生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变得自强、自立。在突发事件面前,人们很容易出现恐惧与慌乱,这无可厚非。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实际情况,用认真负责的精神和诚恳的态度,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和评价事件的性质,对事件本身,使学生能够以冷静、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另一方面,教会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2)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维护高校稳定。首先,我们国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对于高校稳定这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线”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担负起宣传解释这个重任,这样能不断稳定校园的秩序。在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向学生解释这个事件的真实状况,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来制止谣言、稳定学生的情绪的一个重要举措。再次,维护高校稳定的又一新手段是现代网络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宣传。及时准确的通过网络以及微博等正确事件信息,及时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更正恶意信息。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保证。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盲目跟风和极端的情绪化。因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非常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给予自己很大的思想压力。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大学生就会寻找逃避或者微缩不前,面对这样一个心理状态,就需要高校的心里咨询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他们进行相关心理问题的辅导,不断的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危机意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要做到位,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特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止步不前,要积极的面对,正确的判断。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对策
(1)充分利用微博等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是传播信息的一个手段,是成为校园信息的一个集散区,大学生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微博进行学习和交友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同样,微博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微博的信息较短小精悍,手机微博功能开发之后更是加速了微博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因此,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微博上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这个群体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的速度惊人。所以,学校可以建立校园官方微博,通过这个平台与在校大学生进行公平的对话,为利用微博教育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搭建微博平台,为学生提供关于危机到来的应对措施,还可以在官方微博上与学生进行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的互动,让他们踊跃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普及危机应对意识。利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公共危机意识,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避免引起恐慌,让他们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2)对于校园文化进行有效利用,加强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突发时间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众所周知。事实上,它也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和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效果在社会常态下很难达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高校都在发动学生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渡过难关,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学校的一些组织和人员可以发动学生为灾区人民捐款;在哀悼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降旗仪式,为灾区人民进行默哀祈祷;还可以组织学生点亮希望蜡烛祈福、制作发放黄丝带等活动;也可以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与此相关的社团活动,如川籍学生座谈会等,号召学生化悲痛为力量,参与活动时用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谭晓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M].武汉:湖北省卫生出版社,2009
[2]文痒.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及行为的调查报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21.124.
[3]刘亚军,孔园因.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
[4] 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研究应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3-01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对突发公共事件中人员的心理状况研究我们更多的是针对那些经历过这些灾难的普通人,但作为救护他们的医疗人员可能面对更多的心理负荷。医疗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急救医疗服务的水平,本研究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医疗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归纳,在个性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中进行探索,期望能够更好的为在突发公共事件救助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医疗人员的心理干预中服务。
一、心理危机干预及医疗人员的角色
(一)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是指个体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在遇到这些事件时个体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惯有的心理应对机制已经失效,个体表现出心情痛苦和功能失调[2]。我们现在说的心理危机不是指危害性的事件或者情形本身,而是个体对于这件危害性的事情的认知和反应[3]。
危机干预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来说,是指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的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者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4]。现在心理危机干预已经逐渐的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5]。逐渐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不应该仅仅关注遭受灾难的人员,在灾难发生后亲临现场的医疗人员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医疗人员的素质要求
从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助的医护人员面临的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在医疗救治中,他们面对的人群是急需医疗救助的创伤经历者,并且这些救助者的情绪有时候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自身的防御机制受到破坏。可能会出现疼痛之外的各种情绪。因此对于救治他们的医疗人员来说可能不光要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还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危机面前能够表现得很成熟、乐观和坚强,以便更好的帮助危机受害者。
2、面对那些失去理智控制的受害者,能够保持冷静,为受害者营造一种稳定的气氛,以使他们能够平复自己的情绪。
3、有应对突况的心理素质,在危机干预中突况会很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危机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做出迅速的反应和处理。
二、心理应激状态与个性的关系
在灾难中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生离死别,面对家园的满目疮痍,再加上紧迫和繁重的工作量,负性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同个性的人面对压力表现是不一样的,医疗人员的心理应激状态与个性有关。
人格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变量,是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及应付等心理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6]。人格特质是应激的重要影响因素,曾伟杰等对52名海上演习医疗队员的研究发现,演习后人员心理卫生水平呈下降趋势,神经质、精神质个性特征易促发负性情绪,个性越内向则人际敏感、抑郁程度越高,这些特征容易使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适应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海上演习时,海上医务人员要面对近似实战的危险紧急情景,对这些危害事件会产生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同样的紧急应激。同样对209名驻西沙岛人员心理状态与个性的相关研究发现驻岛组人员的神经质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掩饰分低于对照组。
已有研究显示性格内向的个体在创伤后患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大。Holeva等的研究发现发现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有较高的焦虑程度,而焦虑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有较高的相关性。
三、研究展望
突发公共事件后对医疗人员的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面对不同个性的医护人员,更应该有的放矢,对医疗人员的心理干预应当注意,一是研究方法有待于完善和标准化,二是对于国外已经成熟的现有模式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要注意到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不能生搬硬套。三是一定要注意实证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面对灾难我们应在救助的同时加紧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符合国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为以后医疗人员心理干预的实施留下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2006.
\[2\]Everly G S. Five principles of crisis intervention Reducing the risk of premature crisis interv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 gency Mental Health,2000,2(1):1-4.
\[3\]Roberts A R,Everly G S. A meta-analysis of 36 crisis intervention studies\[J\].Bri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2006,(6):10-21.
\[4\]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116-118.
本文关于甲型H1NI流感疫情“报道内容”的编码定义如下:1=疫情通报;2=形势预测分析;3=防治工作和成果(应对策略);4=政策及相关解释;5=科普知识和生活指导;6=疫情防治研究进展;7=典型病例;8=后续报道,9=其他。
1.预警期报道内容分析(2009年4月26日-2009年5月11日)
4月底到5月10日是疫情预警期。将其间的样本数据绘制“散点图”如下:
图1中,纵坐标值为3的横线上点分布最多,表明解放日报这阶段“防治工作和成果(应对策略)”报道是最多的。在疫情没有来到我国之前,解放日报开展这样的预防报道的传播工作,是非常客观的。
横线上点较多的有2线和4线,该阶段解放日报报道重点为第二的是“形式预测分析”、“政策及相关解释”。
横线上点较少的有5线和6线,说明在预警期“科普知识生活指导”和“疫情防治研究进展”方面的报道已经开展,但并不是该阶段的报道重点。
同样,绘制新闻晚报预警期的散点图如下:
图2中,3号线上点最多,呈均匀分布态势。说明在预警期,新闻晚报最重要的工作是报道如何防治、如何应对以及对疑似病例的防控工作,而且报道的时间间隔比较有规律,指导广大受众积极开展自我保护和预防工作,报道国家和政府应对的具体策略和进展,起到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的作用。1号线和9号线上的点为预警期第二多,说明新闻晚报除了通报国外和国内的疫情以外,还有“其他”的报道内容成为新闻报道的特色,刊登了评论分析、新闻链接、病毒源头追踪等新闻。
2号线和4号线上的点为预警期第三多,说明新闻晚报在甲流预警期的第三大报道内容是“形势预测分析”和“政策及相关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在第8根线上没有点,说明在预警期新闻晚报没有新闻的后续报道,由于这里研究的是样本数据,有可能没有被抽中,但仍然可以推论出,在预警期新闻晚报的后续报道很稀少。我们还看到,预警期里,新闻晚报把“科普知识和生活指导”的报道放在不重要的报道排序中。
2.爆发期报道内容分析(2009年5月11日-2009年7月5日)
从5月11日到7月5日是疫情的爆发期。
图3中,1号线上的点最多,故“疫情通报”是爆发期解放日报报道的重中之重,及时告知疫情现状给受众,及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这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职责。
3号线和6号线上点数是爆发期的第二和第三多,说明在爆发期解放日报的次重要工作是报道“防治工作和成果(应对策略)”以及“疫情防治研究进展”。及时报道疫情防治的研究进展可以让广大受众了解医药领域的进展,对战胜病毒充满信心,可以达到稳定民心的作用,这也是报纸媒体的重要职责。
7号线上的点排在第4位,说明“典型病例”在爆发期出现的次数较多,因为典型病例是具体的个人,有助于提高受众与疫情的接近性。解放日报在典型病例的报道上体现了媒体对个体的呵护,充满人性关怀。
从新闻晚报的300样本库中,选出爆发期的数据,绘图如下:
从图4中可以看出,1号和3号线上点最多,说明新闻晚报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爆发期,报道的第一重点是“疫情通报”和“防治工作和成果(应对策略)”。
4号和9号线上的点明显比前面的两条线上的点少很多,说明在疫情爆发期新闻晚报把报道重点放在第二位的是“政策”和与甲型流感有关的“其他”新闻。
2号和6号线上的点仅次于4号和9号线,说明在爆发期,新闻晚报将“形势预测分析”和“疫情防治研究进展”报道工作放在第三重要位置。
3.平缓期报道内容分析:(2009年7月6日-2009年8月21日)
从7月6日到8月21日之间是疫情的平缓期。解放日报平缓期的报道的次数并没有随着疫情的增加而增加。报道了与甲型HINI流感病毒有关的其他新闻,包括新闻链接、评论、医院就医难以及防控专家的感人事迹报道,这对于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政策”的报道也增多,抗击病毒的一系列政策在平缓期出台,也是实际疫情发展状况决定的。
新闻晚报在平缓期的报道数量明显减少,报道最多的是“防治工作和成果(应对策略)”。还做了“疫情防治研究进展”方面的报道。将“形势预测分析”和“典型病例”报道工作放在第三位置。
4.反弹期报道内容分析:(2009年8月22日-2009年9月30日)
从8月22日到9月30日是疫情的反弹期。
在反弹期解放日报新闻报道的重点又返回到“疫情通报”的工作上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其重要责任。
新闻晚报在反弹期的报道数量比平缓期稍有增加,报道最多的仍是“防治工作和成果(应对策略)”。还做了些“疫情防治研究进展”方面的报道。在反弹期,新闻晚报将“疫情通报”工作放在第三位置。
5.消散期的内容分析:(2009年10月1日-2009年10月30日及以后)
从10月1日之后是疫情的消散期。
在消散期,随着防甲流疫苗研制成功和越来越多的甲流患者治愈出院,流感疫苗的注射问题在报道中出现。尽管其间仍然有甲流确诊病例的疫情报道,也有患者治愈回家的新闻,但是,有关“流感疫苗”的报道是消散期解放日报报道的主要内容,疫苗注射为彻底战胜本次甲型HINI流感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新闻晚报在消散期的报道策略主要是“防治工作和成果(应对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相关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2004--2008年报告的台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4--2008年台州市及所辖9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资料。
1.2分级分类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类标准参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1.3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报告与分级情况
2004--2008年共收到9个县(市、区)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7起,报告病例3762人,死亡6人。其中一般事件报告76起,占总起数的87.36%,报告病例3507人,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22%;较大事件6起,占总数的6.90%,报告病例233例,占总病例数的6.19%;未分级的5起,病例22人,分别占总起数、总病例数的5.75%、0.58%(表1)。
2.2地区分布
各县(市、区)均有报告,报告最多的是椒江区,共18起(20.69%),报告最少的是仙居县,仅2起(2.29%)。东南沿海3县市报告29起,占总起数的33.33%。报告病例1146例,罹患率为3.89%。市内3区报告34起,占总数的39.08%,发病1358例,罹患率为0.62%。西北山区3县市报告24起,占27.59%,发病1258例,罹患率为0.09%。三区域间罹患率差异十分明显。
2.3时间分布
2004--2008年各年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分别占总起数的33.33%、10.34%、29.89%、21.84%和4.60%(表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上看发生高峰为3-6月,占总起数的60.92%,各年2月份没有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月份除2006年外也未报告,基本上与学校的寒假、暑假时间相一致(表2)。
2.4发生场所和人群发病情况
8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在学校、幼托机构的57起,占总起数的65.52%,各类学生发病2880人,罹患率为4.57%,幼托儿童发病70人,罹患率为13.21%,乡中学、小学发生起数占学校、幼托机构总起数的70.18%(40/57)。呼吸道传染病占乡中、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0.00%(32/40),传染病事件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2.46%(47/57)。农村居民发生17起,占总起数的19.54%,报告病例548例,罹患率为O.05%;城关居民发生5起,占总起数的5.75%,报告病例111例,罹患率为0.05%;农村、城镇中肠道传染病占72.72%(16/22)。厂矿工人发生8起,占总起数的9.20%,发病153例,罹患率为O.12%。各人群罹患率有明显的差异。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及病种
甲类传染病6起均为霍乱疫情;乙类传染病17起中,伤寒副伤寒12起,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麻疹各1起;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12起,流行性感冒8起,风疹3起,其他感染性腹泻1起;其他传染病中水痘18起,病毒性脑炎2起,合胞病毒肺炎1起。甲乙类传统病中肠道传染病占86.95%;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占95.83%;其他传染病基本上为呼吸道传染病。8起食物中毒中,动物性的、植物性的各1起,不明的、其他的各3起(表3)。
2.6死亡分析
8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死亡6例,76件一般事件无死亡病例,6起较大事件死亡4例,5起未分级死亡2例。6例死亡病例中,2005年椒江不明原因食物中毒事件死亡1例,2006年黄岩硫化氢中毒事件死亡3例,2007年温岭大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天台石梁出血热病人各死亡1例。
3 讨论
5年发生的8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一般事件为主,占总起数的87.36%,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3.22%,与广西南宁报道基本一致。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规定,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市、区)级负责调查处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要从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四个方面,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项预案,建立应急保障机制,设立应急专项经费,对应急处置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培训,并定期演练,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传染病爆发疫情,占总起数的78.16%(68/87),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85.62%(3221/3762),和北京市、湖南衡阳市和本省瑞安市报道相一致。甲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占86.95%.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占95.83%,其他传染病基本上为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爆发疫情是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成因,传染病仍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