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嫂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XXX扫黑办:
根据XXX统一部署,XXX扫黑除恶巡查组对我村开展扫黑除恶专项巡察工作,巡察期间我村认真按照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做好巡察工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按照XXX巡察组的要求,我村认真迅速开展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
一、接受反馈意见,立即部署整改落实工作。我村党支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整改落实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最主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5月31下午两点半,由党支部书记XXX主持,我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民组长在村会议室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整改动员部署会。传达了XXX巡察组对我村扫黑除恶工作的反馈意见,针对上述问题,要求会后立即在本村传达会议精神,提高全村人员对扫黑除恶工作的认识高度,按要求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安排。同时,把巡察组指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充分接纳反馈问题,认认真真领会要求,仔仔细细剖析原因,并在整改落实动员部署会上,要求各村民组长要切实把巡察整改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以积极鲜明的态度、有力的措施、严明的纪律,按照村制定的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落实,切实做到认真改、坚决改、彻底改。
二、认真落实文件精神,重新制定工作方案。我们围绕工作方案制定不够规范,方案具体指导性不力等问题,紧抓重点人、重点事,将问题逐一梳理,措施相对应,真正做到整改问题动真碰硬,印发了《XXX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方案》和《XXX关于涉黑涉恶线索摸排工作方案》,设立了扫黑除恶办公室,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取得成效。
三、提高全村认识高度,大力宣传。各村民组长利用自己的宣传阵地,积极宣传扫黑除恶工作。村里通过挂横幅、作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不同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宣传范围,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确保整改落实工作有力有效。
曾记得通往学校那条小路。还有那上学路上往返石板小桥,桥下潺潺河水养育着两边村庄的父老乡亲;桥下几位嫂嫂正搓洗着衣衫,笑声朗朗,岸边枝头上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那么地悦耳,还有那稀稀点点兰花馨声缭绕、绘制成一副天然乡村画卷。
一个少年漫长的梦在这温暖春天萌芽,又在这寒冷的深秋飘落······
哎!在这绿意盎然的夏季,我又想起那句话【长大了我管你】这句在我人生最苦难中留下的一句温暖,常常流动在心间;他是爱、他是惜、他是善意谎言;确在我的生命里烙下了深深伤疤,岁月匆匆远在异乡的你还好吗﹖愿你剥去岁月沧桑,站立风中、潇洒地走出自己的人生。
记忆将至—轻轻地我将走出、走出春夏秋冬,走出人生地芦苇荡,走进阳光明媚的夏季,能于你同唱一首歌,一首无忧、无悔、无怨的歌!
萧霞苍苍,
白露为霜,
在位于河南省西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区的穰县(今邓州市)梁庄,梁鸿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她的家,是一个典型的、贫困而多难的中国农民家庭。
她的爷爷于1960年去世。那时候只要是老人,不管有后没后、有家没家,都要集中在养老院集中供养。去养老院的时候,爷爷精精神神,提着夜壶,背着被子,能说能唱,去了四天,躺在席子上回来了。人死了,硬生生饿死的。
她的母亲体弱多病,瘫痪8年,40:岁就撒手人寰;父亲一生“好斗”,爱管闲事,被村里人称为“刺头”、“事烦儿”。在梁鸿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在为别人打官司,不管什么时候,家里总是有一堆人在商量事儿。
兄弟姐妹共有7人,其中6个女孩、一个男孩。目前,只有梁鸿一个人在大城市生活。她的大姐和小妹在县城里上班,二姐、三姐在县城做点小生意,哥哥、嫂嫂在家乡镇上开诊所。因为家里穷,还有一个妹妹从小送给别的人家,现在也在县城生活。
在外人眼里,梁鸿是幸运的。在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她自学大专、本科,最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不但完全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且成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大学老师。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梁鸿活得并不心安。她对自己知识分子的生活产生了怀疑,觉得那是一种虚构的生活,和现实、和大地、和心灵没有任何关系。她甚至产生了一种羞耻之心:每天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这一切似乎都没有意义。
她想写故乡,写梁庄亲人们的生活。那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创作梦,而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梁庄、家乡、农村,是她生命中最深沉而又痛苦的情感。有那么多的问题盘桓心中,让她试图解答:从什么时候起,农村成了中华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包合着多少历史的矛盾与错误?包含着多少生命的痛苦与呼喊?
她想写故乡,想了10年。每年回家探亲,梁鸿都会进行零零碎碎的采访和资料收集,但一直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去做。直到2008年暑假,她在精神上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也不愿意在北京看奥运,就回乡“避运”,从此开始《中国在梁庄》的前期工作。2008年和2009年,梁鸿在梁庄前后住了五个月的时间,每天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和老家的父老乡亲一起吃饭聊天,做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调查。
起初的时候,梁鸿志向很大,希望能以一种整体性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乡村的现实生活图景,成就一个纳入性与体系性的工作。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更愿意把目光投向故乡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存在,去发现和叙述他们彼此的差异及个体的情感。最终成稿的《中国在梁庄》,既非学术类的乡村调查,也不能完全算是新闻性的纪实作品,而只能说是一台“个人史的串场”。然而从书中的梁庄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今日中国农村触目惊心的形象。
难寻希望的中国农村
《中国在梁庄》中的乡村,给读者的第一个印象,是“破败”――用作者的话来说,“人去楼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梁庄人大规模地背井离乡,绝大多数的青壮年都涌去城里打工,挣到钱再回来在村里盖上新房。在农村,盖房子是显示自身财富、确定自我价值的象征。于是村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但门前的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都生着锈。
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都是一些衰弱的老人。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替自己在城市打工的儿女带孩子。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多岁的人都在带第三代,有的老人要带五六个小孩儿,因为自己儿子女儿“比着留孩子,谁不留谁吃亏”。有的儿子、媳妇连钱都不给,老人只好自己下地干活、养活孙辈。有一对老两口带四个孩子,孩子们夏天到河里游泳,全都淹死了。老两口不知如何向儿女交代,最后服毒而死。
老人带孩子,有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管不住。小孩子们成天逃学,要不在镇上打游戏、上网,要不就在家里看碟。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梁庄的学风一度很旺,禳县还是全国有名的“状元县”,孩子如果不上学,家长会拿着根棍子满村打。而现在,小孩子逃学没人管。这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管教,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大学生制度改革所导致:农村的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学,大人也交不起学费,就算七拼八凑地借足了钱,孩子毕了业也很难找到工作,于是一个个十几岁就跟父母进城打工了。
梁鸿小时候就读的梁庄小学,现在已经关闭了近十年。几年前,有村民把校舍给承包了,养了一茬猪,白天在院子里放着,晚上赶到一二层楼的教室里。
由于家族制度的衰落、公共道德监管力的衰退、国家法律与民间风俗之间的矛盾,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正在逐渐消亡,连中国传统道德中最注重的孝道都失去了基础。在城市接受了“现代观念”的青壮年根据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来对待父母,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一种理性的交换关系。与之相应的,现在很多的农村老人甚至不敢理直气壮地要求儿女“尽孝”,如和儿子住在一起,要求得到尊重等。梁庄上有一对老夫妻,七十多岁,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没有一个愿意赡养父母。万般无奈之下,老两口把儿子告上法院,不告还好,一告,连吃饭都没有人服侍。儿子把钱甩到他妈面前说:“你不是稀罕钱么7拿去,从此以后,咱们井水不犯河水。”
在一片残败景象中,最令人痛心的恐怕是乡间生态的毁灭。流经梁庄最大的一条河流,叫“湍水”。根据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载,湍水的河岸两旁,生长着如奇葩般的,河水因此而甘甜,土壤因此而肥沃,人亦因此而长寿、而健康、而君子。而今的湍水,仅仅十几年前还在奔流的河水已然不见,原本在空中盘旋的水鸟更是早就不见踪迹。一台台的挖沙机在河道旁发出轰鸣的响声,大型的运输卡车在来回奔忙。沙窝在河水中形成无数的大漩涡、或者表面很平静的深流。昔日孩子们的戏水天堂,成了每年都会淹死几个人的死亡陷阱。原先荷香阵阵的坑塘,成为一潭潭黑色的、静止的、腐败的淤流。水面上漂浮着各种白色、黑色、杂色的泡沫。在那漩涡回流的地方,用打火机轻轻点燃泡沫,呼的一下,火就沿着岸边的泡沫蔓延开去,延续百余米。
唯有荒草和废墟,统治着整个村庄的房前屋后,让梁庄显示出一种内在的荒凉和颓败,似乎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千疮百孔,看不到希望。
凤凰周刊:你本人来自于农村,如今用学术的方式呈现农村,是否出于一种知识分子难以排遣的使命感?
梁鸿:作为一位人文学者,作为―个农民的后代,对乡土中国的感性了解,是我思考任何问题时的基本起点,也决定了我的世界观中有土地与阔大的成分。但我想指出的是,无论出身是否在农村,今天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今农村的问题――对这一巨大的颓败、伤痛和矛盾状态
不关心或不了解的话,那真是非常不合格的。对于当代知识分子来说,如果你要思考当代政治现实与文化思想状况,你要反思现代性并提出真正的问题,就必须要对乡土中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现代化运动中所处的位置有所了解,因为乡村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问题的核心与矛盾运动的中心。
凤凰周刊:陶渊明有名句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对土地、田园的依恋,根植于我们这个民族传统心灵的最深处。而《中国在梁庄》似乎告诉我们,田园将芜,但是我们已经归不去了。农村的情况真的已经这么糟糕吗?
梁鸿:是的。我在调查后发现,当代中国乡村所存在的问题及内在的矛盾和伤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真正走进乡村,我才意识到这已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古老的乡村模式、村落文化、生存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中国正在走向终结。
凤凰周刊:但总是有所谓希望的吧?
梁鸿:在书中,我诚实地记录了当今乡村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但并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坦率说,我给不出。我提供的只是一个提醒,当我们把乡土和现代对立的时候,有些重要的东西也许被忽略掉了。我们在说现代性的时候,是否过于绝对化?是否考虑到农村土地的根性?也许这根性正是我们民族根深叶茂的原因。有没有可能,农民不进入城市沦为贫民,在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也能够过上幸福、团圆、现代的生活?
凤凰周刊: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对于田园式的生活仍抱有憧憬。
关键词:“留守儿童”英语学习 学习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走向城市。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诸多因素阻碍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住城市,“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这个特殊群体作为农民工的一个副产品出现了。因为“留守”,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无法得到父母及家庭的关心,其生活、学习环境,以及由于“留守”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了消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现状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2]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约为3000万,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英语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担忧的事情。为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状况,笔者对湖南永州某中学高一年级的3个班的19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11个问题,全部为客观题。共发问卷190份,收回17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5份。在问题设计上,以“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心理状况及这些因素对他们英语学习的影响为主。
调查中,笔者发现,175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49.1%,大多数(约70%)“留守儿童”不喜欢英语。在问及“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否满意”时,有85%的“留守儿童”表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是很满意,而三个班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均为非“留守儿童”;当问及“如果父母在身边他们的英语成绩可否提高”时,61.7%的“留守儿童”认为如果父母在身边他们对自己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信心。
中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结构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可由于“留守”,“留守儿童”在英语学习上都缺失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方面环境也存在制约,成绩自然也就相对落后,这也影响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信心。
二、影响“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因素分析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环境是外语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但又是外语学习必不可少的、构成外语学习完整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外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3]良好的环境在英语习得(“留守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会阻碍英语学习。当然,除了外在环境,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1.监护者的影响
“留守儿童”有四种监护方式: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上辈监护――监护人为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等;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监护缺失(或“留守儿童”自我监护)。而这四种监护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低,对英语一无所知,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之年纪大,无论在精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对孙辈进行有效的英语辅导。“寄人篱下”,出于传统亲情关系,亲戚不便对“留守儿童”严加管束,英语家庭教育更无法实施。而监护缺失情况下的“留守儿童”因为没人管束,自律性不强,容易受外界不良行为或习惯的影响,自主学习可能性不大,英语成绩也就日趋下降,最终丧失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逆向监护的影响
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他们有的还承担着照顾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任务。由于这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虚弱,“留守儿童”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抽不出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英语学习任务,他们花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时间有限,对所学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和巩固,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笔者的访谈个案中,一位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有精神病的女孩告诉我们:
“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我的成绩挺好的,对英语也感兴趣。爸爸出去打工后,家里的一切都由我一个人挑了起来。早晨5点钟起来准备好妈妈和自己的早饭,同时还要把妈妈的中饭做出来放在电锅里,因为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家,然后开始做饭,伺候妈妈,去地里干活。等一切忙完了,也就9点多了,一天天这样下来,我已经什么精神都没有了,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温习我喜爱的英语了,英语成绩就这样慢慢下降了……”
3.家庭英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失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也会促进英语学习。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这样,其家庭英语教育无疑也会缺失。另外,许多家长思想上存在“早打工早赚钱”的误区,认为“不上学可省很多钱、不上学可以挣很多钱”,很多家长甚至有“英语不能当饭吃”、“不出国干嘛学英语”等消极想法,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孩子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4.学校教育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一方面,乡镇英语教育师资薄弱,英语教师缺乏。像湖南永州市的道县、宁远、蓝山等县目前都缺英语教师,因此,只能实行大众教育,很难给“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更悉心的照顾和关怀。这在一个侧面造成“留守儿童”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的局面。无形中这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便逐渐成为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4]城、乡英语教育也是如此。国家在英语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城市,乡镇学校在英语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乡镇优秀英语师资大量向城市流动,学校英语教学质量下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造成消极的影响。
5.“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对其英语学习的影响
除问卷调查外,笔者与10名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详细的谈话。当问到是否想让父母回家时,有8名说想,2名表示无所谓。另外,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经常处在“流动――留守――流动”的状态。这种生活的动荡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学习心理也随之波动。“留守儿童”大多有着共同的特点:不善于与人沟通,不自信,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对英语表现出没有兴趣且漠不关心等。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力承担他们的学习或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感情脆弱导致“留守儿童”害怕挫折,不敢尝试,而于需要大胆操练的英语学习而言,效果自然不好。另外,自暴自弃、焦虑自闭也是英语学习的一大克星,“留守儿童”在英语学习上没有自信,不敢与其他同学打交道或交流英语口语或学习经验,成绩越来越差,消极悲观心理也就油然而生,最后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障碍的可行性办法
“留守儿童”的英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令学校、老师、家长极为头痛的大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解决“留守儿童”的英语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国家体制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存在“歧视”,明确规定适龄小孩要在户籍所在地就学,或者由城市学校收取借读费,这就使得“留守儿童”与城市“隔绝”。笔者认为政府应高度关心农民流动的问题,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要一视同仁,取消借读费,使“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同时加强对乡镇一级学校的扶持力度,更新和改善其教学设备,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因为,网络和多媒体对英语语言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能力。[5]
其次,当地政府的相关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6]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留守儿童”的督导,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采用歧视性政策的现象,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扶持力度,为其办学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拨款,以及现代英语教学必要的硬件、软件设施等。
再次,学校的相关措施在提高“留守儿童”英语学习效果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英语课堂是一个由学校创建、英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能激发和诱导学生自觉学习并运用英语的自然环境。这主要体现在英语语言硬件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英语教师及整个社会都应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的英语教育创造习得环境,提供习得条件。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冲破心理障碍,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自己。就英语教学环境,应大力更新英语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家长办法”。对于“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有威信的亲属作为监护人,[7]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英语教育,尽可能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为其提供更为优良的家庭教育。并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结语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一种现状。就“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而言,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英语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英语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参看http://省略/jxzy/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32.
[2]孟家成.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学校管理,2007,(8):62.
[3]赵晓红.环境因素对二语习得影响的定量分析[J].山西科技,2007,(4):62-63,71.
[4]参看http://news.省略/c/2006-11-17/171511546343.shtml.
[5]张慧.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语言教学的得与失[J].山西科技,2007,(4):70-71.
离返校只有一个星期了,之前有安排,回家也适当地做了些打算,其中包括多读几本好书,回来后却一直没有行动。前几天我才发现那边《理智与情感》已经蒙上了薄薄的一层灰尘,只是里面完全是崭新的,淡淡的罪恶感油然而生,渴望之情也相伴而生,于是,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名着,能吸引我坚持读完的书不多,名着就是名着,它的魅力就在于此。仔细读过之后,才体会到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一本好书,就等于一次生命之旅……《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小姐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通过这三个人,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在理智战胜情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2000字(二)
《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一部作品,读后自觉其中充满了理智,情感和智慧,给人以头脑充实的感觉。和简。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或者更与她本人相似。《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
《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著《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小姐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通过这三个人,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2000字(三)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奥斯丁的代表作。
奥斯丁的小说是以喜剧见长,无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这部《理智与情感》,最终的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结局,自然让人读者感到轻松与愉悦。
奥斯丁的小说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整部小说都充满着"美":美丽的故事情节、美丽的女主人公,乃至有着美丽的乡村风景。因此,读奥斯丁的小说无疑是一种美丽的享受。
在《理智与情感》中,作为主人公的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一对美丽迷人的姐妹,因此,当她们由于父亲去世,财产全部遗留给同父异母的哥哥,一家被迫离开诺兰庄园,而搬到了很远的德文郡的巴登别墅后,被热情的詹宁斯太太(詹宁斯太太是巴登别墅的产权人约翰爵士的岳母,而约翰爵士是埃莉诺母亲的远房表亲,诺兰庄园被哥哥继承后,她们就租赁了巴登别墅)要撮合姊妹俩的婚姻,因为詹宁斯太太"眼睛很尖,善于发现儿女私情",而且,"她对每一位漂亮姑娘,又都是急着要替她找个好丈夫。"姊妹俩的漂亮也的确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小说主要以布兰顿上校与威洛比同时对玛丽安的追求为情节徐徐展开。布兰顿上校由于感情受过挫折,所以对待爱情稳重持成,由于玛丽安的个性与他年轻时的恋人很相似,玛丽安的出现让他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当初那段已沉寂多年而又刻骨难忘的初恋情结。威洛比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游手好闲、精于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他对玛丽安的追求完全是出于玛丽安的美貌。而性格直爽的玛丽安不屑与年纪稍大而又老成持重的布兰顿上校交往,而是钟情于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威洛比。布兰顿被迫将威洛比抛弃他前女友的私生女儿(这孩子一直由布兰州顿上校抚养,视同己出)事情讲给埃莉诺,而威洛比又为了财产与玛丽安分手,另寻新欢。此时,玛丽安才幡然醒悟,体会布兰顿上校的爱似涓涓细流,细腻而又感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归属。
这期间,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的一段对话,很让人深思,这段对话涉及对花花公子威洛比的评价。
埃莉诺:"他(指威洛比)全部行为自始至终都是出于自私。开头他玩弄你的爱情,那是自私……他个人的享乐,或者说他个人的安适,在每件事上都是他的行动准则。""的确是这样的。我的幸福他从来都没有放在心上。""现在,"埃莉诺接着说,"……他现在情况不困难了,他不受那种窘迫的苦了,他后悔的只是娶了那个女人,没有你那样性格可爱。但是难道就能说,娶了你他就会幸福吗?他的种种烦恼事将是另一种样子。那时他会闹穷叫苦,这一点现在他觉得不算回事,因为他不穷了。那时他虽有了一位无可抱怨的好脾气的妻子,但他总会手头拮据,总会穷困;而且很可能过不久就会觉得,对于家庭幸福来说,有了固定资产和高额收入所带来的数不清的生活舒服条件,甚至比只有一位贤德妻子还要远远重要得多了。"姊妹俩对威洛比的分析是入木三分的,将这个贪婪的、自私的伪君子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