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美术课

初中美术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美术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美术课

初中美术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导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59-0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异彩纷呈。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导学案作为新课改下教学活动的导学载体,广泛应用于多学科教学活动中。然而,由于传统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美术课传统教学的方式仍很突出。怎样实施新课改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呢?现行广为开展的导学活动,不乏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实践探究,现浅谈认识。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发挥学案导学优势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导学活动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突出学生主体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实际,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案,它的编写主体是教师,使用主体是学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如何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学作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地位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师生交往的控制者,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则是随处,二者之间形成了阻隔甚至对立,使教学活动难以高效进行,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新课革强调教师为主导性主体,学生为发展性主体,教学是主导性主体的教师与发展性主体的学生交互作用的过程,这样教师从原先的独奏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演奏的合奏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只有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在教学中的自觉的有效的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既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注重美术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发挥导学优势,有利于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结合美术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情,灵活设计导学载体

新课改下的美术课程,要求通过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实现对学生应有的公民美术素养的培养。初中美术课程涉及领域宽,知识面广,课业内容多样,技能训练性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参与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为重要。美术学科导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应针对学生实情,灵活设计导学载体。

首先美术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参与者,因此,学习过程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参与性。特别是欣赏・评述课型的课,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可能导致课堂毫无生机。不妨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知识的分享者,讨论的组织者,结论的总结者。我在教学七上《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时,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前给学生布置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并从家里带来一件美术作品。我也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收集了大量的作品图片。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展现出来,同时通过课件展示作品图片进行欣赏,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美术有哪些门类?怎样进行美术作品的分类?你带来的作品是哪一类?用什么材料完成?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解决学生如何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及宋代中国画《出水芙蓉》;通过分组讨论两幅作品在题材、工具材料、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区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作品呈现的不同艺术效果,教师再点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其次美术导学案的学习过程设计需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学习过程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学习活动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导学案的质量。初中美术课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四类课型。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导学案在编写上对美术学科的课型使用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课型可以设计为简案和详案,比如说,造型・表现课型可以设计为简案,这类课型一般知识性学习目标不多,主要需要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建议,故而可以简单些。

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学情可以设计难易不同的学习活动,甚至是以学习建议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给学生的课堂发挥创造宽松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

三、采用多样教学形式,开展导学活动

初中美术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云教学策略;发展

G633.955

“云”教学策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不仅趣味性强,还能够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云”教学策略应用于初中美术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美术课“云”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性

初中美术课虽然不是中考科目,但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提升初中美术课教学质量,运用“云”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十分必要,“云”教学策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运用“云”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趣味性较强,但是在讲解一些美术技术的时候,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而运用“云”教学策略能够将枯燥的美术技术形象的展现出来,通过信息技术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运用“云”教学策略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呈现出来,使学生接受更加前沿的知识与理论,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1]。第三,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便于学生学习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通过运用“云”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能够将书本上平面的知识立体化、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方便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二、初中美术课“云”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利用“云”教学平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利用“云”教学平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云”教学策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通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搜集教学资料,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美术教学质量[2]。利用“云”教学平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云”教学平台搜集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全面的知识材料,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第二,利用“云”教学平台搜集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图片故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导入课程。以学习“描绘我们的校园”为例,描绘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从学生身边的景物入手,学生能够绘画出贴近生活的美术作品,利用“云”教学平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够以趣味性的方式导入课程,提高美术课程教学效果。首先,利用“云”教学平台搜集有关校园的美术绘画作品,其中既包括专业的绘画作品,也包括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云”教学平台为学生搜集相关的美术学习技巧,以便为学生讲解绘画知识,使学生能够绘画出较好的校园绘画作品。

(二)运用“云”教学平台做好网络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云”教学平台制作网络课件,是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通过网络课件的制作,能够将书本中的内容以一种趣味化的形式显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能够节约板书的时间,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因此,运用“云”教学平台制作网络课件十分重要。运用“云”教学平台制作网络教学课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符合美术教学特点,网络课件的制作需要具有美术特色,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二,网络课件需要涵盖全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R。以学习“什么是美术”为例,制作网络课件时不仅需要呈现什么是美术、美术的特点、美术的作用等,还需要呈现一些美术作品,通过形象化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使学生对美术具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三)运用“云”教学平台展示绘画技法与过程

运用“云”教学平台展示绘画技法与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运用“云”教学平台展示绘画技法与过程十分重要,具有重要作用。运用“云”教学平台展示绘画技法与过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绘画技巧搜集整理,分为几大类,按照绘画的种类进行罗列讲解,并在技巧下呈现具体美术案例,以此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使学生了解的更加透彻[3]。第二,为学生展示动态的绘画过程,通过视频以及动图为学生形象的讲解绘画过程,使学生了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构布局以及颜色搭配,边讲解,边展示绘画过程,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提升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

(四)运用“云”教学平台教授重难点知识

运用“云”教学平台教授重难点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云”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并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便于学生学习。运用“云”教学平台教授重难点知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运用“云”教学平台展示重难点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运用“云”教学平台将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绘画方法结合案例呈现出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理论与教学并重,有效进行重难点教学。以学习“艺术表现的深层次意蕴与审美价值”为例,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教学重难点就是对艺术的欣赏与评鉴,教师需要利用“云”教学平台展示欣赏技巧,并结合案例,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云”教学策略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于美术教学之中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够为学生形象的展示知识内容,攻破教学重难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与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课范文第3篇

一、立体构成——为竹编塑造形体

竹编手工艺可以看成是一种线的立体构成,因为它是由竹篾(线状材料)通过交织、缠绕、挑压等造型方式而构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形象。结合初中美术教材中关于立体构成的课程内容,我设计了《立体构成——为洋篮塑造形体》一课,主要把竹编手工艺融入了初中美术两个关于立体构成的课程内容:《巧妙的线材造型》(岭南版十七册)和《自然、设计》(岭南版十八册)。

在《自然 、设计》一课中,学生打破了传统竹编运用线材去造型的特点,运用了除线材以外的点材、面材和块材等为竹编塑形。他们在欣赏课本作品时受到启发——仿水母形状的“水母灯饰”、形如“鸟巢”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有着比目鱼纤细优美骨骼的里昂铁路中转站……于是,一只只“苹果”竹编、“鸭子”竹编、“茶壶”竹编、“房子”竹编等等在学生的创意和巧手下诞生了。

教材来自于我们对社会生活环境的一种选择。教材本身已经对教学环境资源进行了初步开发,但是这种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美术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二、色彩构成——为竹编增色添彩

在上色彩课时,“色相”、“明度”、“纯度”等名词术语,一般的讲解难免会使学生觉得乏味。这时,竹编成了很好的载体。我让学生选择三种自已认为最鲜艳的颜色涂在竹编上,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红、黄、蓝三种颜色,有部分学生选择了红、黄、绿三种颜色,有了这样的结果后,向学生分析:在众多色相当中,红、黄、蓝三色是最鲜艳的颜色,是色彩学上的三原色,而红、黄、绿是光学三原色。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色彩学三原色其中两种混合,把得到的第三种颜色再涂到竹编上。涂完后,大家都兴奋起来,课室里一个个竹编竟组成了一个彩虹世界。

这时,学生明白了,原来用三原色的其中两种颜色混合得到的第三种颜色为间色: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而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正是彩虹的七色啊,大家一下子忙乎开了,纷纷继续尝试再在间色的基础上加另一种颜色调出了复色。此时,色彩的第一个要素(色相)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弄明白了。

接着,我把全体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然后建议大家各自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甲组同学把颜色涂在竹编中间,然后往上分四行依次递增加白色,往下分四行依次递增加黑色涂在竹编上;乙组把颜色涂在竹编上端或底端,然后分八行依次向上或向下递增加灰色涂在竹编上。完成后,两组作品作对比,学生也明白了,甲组所做的是色彩的明度变化,乙组所做的是纯度变化。枯燥难懂的名词术语就这样在“调色”、“涂色”当中被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

三、图案设计——为竹编披上美丽的外衣

初中美术课范文第4篇

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教,也应重视学生的学,而且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学习,重视对学习方法研究,观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应用各种生动教学手段。例:运用音乐、范画游戏、故事等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力,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在教学中应遵循教学规范和原则,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

一、审美原则

美术课程的教学不是专才教育,通过审美教育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思维,依此类思维,让学生进行比较,再进行作品的形式分析,引导学生自身去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感官置身于氛围中,创设情景,有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综合感受。

案例:校园标识设计。1.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3.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制作。教法:展示,启发引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学法:实地考察、思考、设计、练习。教具:范画、音乐、环境艺术雕塑等。讲授内容:1.校园环境艺术的意义,艺术标识的特点。2.造型因素。3.设计和制作过程。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略。2.导入。同学们,人类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对生存的空间不懈的开阔,人们追求美好的环境。因此,人们在不断地改造环境,保护环境。展示校园图片:①美丽的花草(校园一角);②同样一张校园一角,但被践踏过。师问:你们喜欢那一幅?老师:听见美丽的校园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它才有它的灵气,在这环境中,我们才会生活的更美好,我们应用什么方式来献上我们一份对校园的爱呢?(再出示同一图片,给了一个有趣味的标识。)3.讲新课。①标识的作用。②校园标识的分类。③校园艺术特点。通过分析讲解,由学生制作。

拓展教学,希望大家不但能做课堂上的小设计师,更重要的是用艺术眼光和审美的意识来看清周围环境,在生活中去热爱我们的环境,保护环境。现在我们每组发一张倡议书,课后把你们的建议想法写成书面文字,我们向全校推荐。

在这节课中,老师并没一味地把自己的审美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采用提问,对话引发学生自己去感悟想象和判断,老师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为校园的环境增加美。

二、兴趣原则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容易集中精力主动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转变创造的动力。有了兴趣,“苦”不是苦,而是乐。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巧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趣、热情,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制造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案例分析:七年级泥塑课,本课是让学生了解乡土美术课,当地泥不好找,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利用“灰面”把面和好,由学生带到学校,用和好的面来代替泥,这节泥塑上的很有趣,学生们做出了一件件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本课中老师广泛了解了多元化的美术形态受到一次情感的体验和乡土文化的滋润。

三、探究原则

探究性学习既跨越本学科的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范围,又进行问题探究,教师要有开放意识,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亲自的生活感受和体验中去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参加艺术实践,获得灵活运用自身成果的能力。

四、合作原则

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通过学生不断地自我反省,提高他们的参与水平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集体研讨和学习能力。

案例分析:初中美术服装设计展示一课。

教学流程:出示图片,先把学生带人课的氛围,感受服装的美。总结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你的对象是谁,个性、年、职业、性别等。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分组,利用所带的工具(废旧纸张,彩带等)。教师讲授:服装的组成,(上衣,裤子,裙子等)创作与评价。

分组进行设计制作,发挥自己每组的智慧。欣赏好的作品,评比出优秀的服装设计师,色彩搭配师,走秀大师等。

初中美术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美术 导入环节

初中美术课经过课改大潮的洗礼后,从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角色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然而也正是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在对初中近百位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环境条件下工作的美术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新理念、新方法使美术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使一些教师盲目追求新、奇、特,忽略了常规教学的必要性,使美术课的教学偏离了学科教学的轨道。比如课程的导入环节,就需要作课教师在提高重视程度的同时去很好的进行研究。如何导入,导入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总的来说,导入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一种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的适宜学习的情境。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去设计这一环节,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特而走入“做秀”的误区。

2.趣味性。导入时有意安排的某些富有情趣的环节十分重要,但选择材料的趣味性一定要健康高雅,既要满足或者能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示范性的审美趣味,”既不片面追求趣味或为趣味而趣味,要坚持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追求品位第一。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美好的境界,走向美好的生活,去创造自己美丽的人生。

3.启示性。导入时的启示性应该建立在良好的适宜学习的氛围基础之上。教师首先要运用适度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鼓舞,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之更加活跃,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由已知到未知,要“温故”才能“知新”。

二、常用的导入方法

由于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一般情况下,直观形象是学科的突出特点,因此,美术课的导入常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1.教具法。用优秀作品(可以是印刷品)和实物等做教具,突出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增强观察、思维、分析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再次发现的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框架环节到具体重点,在课的开始就放映一些与主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相关数据(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然后再教授主题内容,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亮点:美术是一种形象表达的视觉艺术,因此,对于构图、比例、透视、色彩、笔触、肌理等因素的表现方法的直接感受至关重要。要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去认识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从思想、情感、审美角度去体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和重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实物或者课件等教具,起到培养学生萌发创作联想,提升探究表现能力的积极作用。

误区:列举的实物或者教具从学科的角度去审视如果不适度,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是“画蛇添足”,或者造成心理和视觉上的悬殊差距,对学生产生“望而却步”的负面影响。

2.趣味表现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创设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具有浓厚趣味的可操作性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各种表演展示、创设培养表现能力等最佳的学习情景,以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适度的预热”活动,对讲解本堂课要学习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等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产生形象思维和探究继续学习的内心需求,因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亮点:以高雅健康的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经验尽量的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学习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误区:趣味引发的思维发散最忌讳偏离主线,步入歧途,所作活动的铺垫切记要贴切,要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不能为趣味而凑热闹,课堂上音乐、舞蹈、诗歌朗诵、甚至相声小品一应俱全,热热闹闹,唯独缺少美术学科语言,这样的趣味表现不是学科之间的融合,而是喧宾夺主,是在用自家的地种别人家的田。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要引导到位,不仅仅要“放的彻底”,还应该能“收的自如”。

3.问题导入法。一般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问的质量非常重要,这些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提示,更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而所提问题的覆盖面,知识的拓展度,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精心的设计。

亮点:问题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优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演绎情景、发散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

误区:提出的问题如果不优化,容易出现“泛问”或“答不出来”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吸引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倦怠心理,消磨主动精神和学习积极性。

4.综合参与导入法。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拓展性是美术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可以拉近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距离,柔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诗歌朗诵、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来营造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氛围,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表现方式创造性的表现展示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共鸣,藉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