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均分课件

平均分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均分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均分课件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72-01

听完一节在集体备课下产生的研究课、如果说听者对这节课还不够满意,评头论足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当执教者在他人的质疑中恍然大悟,转身回望,深深地感到对教材的研读还存在种种误区,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还存在种种不相适应的时候,问题集中的反映在对教材研究不够,因此,要把研读教材摆在重要的位置。

首先要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掌握重点和难点。针对分课时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教材通常把一个知识的整体拆分为若干个单元、或若干个课时去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就要求在研读教材时要研究每一课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联系和区别。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它是学生在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之后,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五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而五年级时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进而学习“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既要站在知识整体的高度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要根据不同的年段把握它们的区别,围绕重点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二是本节的教学内容烂记于胸。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的程度是衡量教师研读教材有效性重要的标志之一,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以对三角形的认识为起点,唤起学生在的过程中,当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后,教学紧接学生的回答提出: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像这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不行)为什么呢,谁能说一说理由?(前两条线段加起来没有第三条线段长)(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样可以围成了吗?(不行,因为前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没有大于第三条线段,还是不能围成三角形。)(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样行了吗?待学生说出可以之后,教学让学生大胆猜一猜,“怎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这个猜想正确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6cm、8cm、10cm、16cm四根小棒,摆一摆,哪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此,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验证猜想,进而揭示“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是收集整理学生对于本节内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经历从已知到未知做好知识的储备。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由于教材安排的内容,从知识的角度都不是新内容,一是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找规律填数,或者用图形和符合表示适当的数的学习,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并不陌生;教学应处理为学生独立练习;二是关于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经掌握,所以这里只是唤起学生回忆,重温运算定律。而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的简便写法是学生本节要掌握的内容,但这只是一种规定,教学应选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讲和针对性的练习中掌握规定,并且能够运用这个规定,将字母与字母相乘时把乘号记作小圆点或省略不写。内容的安排应注意强略得当;三是在学生掌握了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便记法之后,在重温已掌握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将知识扩展到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记作它的平方和字母与数字相乘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两个规定。进而在比较中突破2与2容易混淆的问题;四是教材在这里安排字母可以表示计量单位,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所以教学的处理应比较简略。

平均分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工程制图;教学方法;解决办法

作者简介:王虹(1973-),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陈红余(1978-),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金项目“工程制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45-02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即母语和一门外语来组织、安排、实施教学活动。[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高水平的科技文献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的,和专著、国际会议一般使用的也是英文。要想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仅靠英语课程的改进或增加学时收效甚微。要想改变学生外语和专业知识学习不连贯的现状,应该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在非英语课程中付诸应用,在应用中提高能力。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选择了在“工程制图”这门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收到了显著成效。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以及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使用英语阅读专业资料和图纸的能力,增强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向国外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由美国Autodesk公司出版发行的Auto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绘图软件已经融入到“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中,熟练掌握和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二维图形已成为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对其原版英文软件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从而使多媒体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笔者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称化工专业)的特点,对“工程制图”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外文教材,而且教材的英语难度和专业难度都要适中。

如果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可以避免自编教材或翻译教材可能出现的学科上的随意性或语言表达上的偏差。但由于各高校的专业特色、办学层次、学生能力等因素的差异,真正能适合自己专业要求的原版教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还会带来一些其他问题,例如:我国工程制图标准中明确规定采用第一分角投影画法生成视图,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则采用第三分角投影画法。第一角画法是将机件置于第Ⅰ角内,使机件处于观察者与投影面之间(即保持人物面的位置关系)而得到正投影的方法。第三角画法是将机件置于第Ⅲ角内,使投影面处于观察者与机件之间(即保持人面物的位置关系)而得到正投影的方法。图1是三维投影空间四个分角的划分,图2和图3是同一物体分别处于第三角和第一角时所得的六个基本视图,两者有着明显差别。因此,在选用工程制图双语教材的时候,不能直接选用外文原版教材。

如果单纯的把现有的中文教材翻译成英语,不符合双语教学的思想,也达不到双语教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更没有创新。因此本课题组以国外优秀教材如:Thomas E.French主编的《Engineering Drawing and Graphic Technology》、Frederick E. Giesecke主编的《Technical Drawing》等为基础,结合专业情况进行改编,这样的自编教材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自编自教,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本课程主要面向化工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要求学生熟悉化工专业英语词汇,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此,在自编教材的附录中精心编制了工程制图双语课程专业词汇对照表。

二、教学方法

鉴于工程制图对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用母语学习都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何种方法教学是双语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双语教学通常有三种教学方法:[2]第一种是术语引导型。以汉语讲解为主,穿插英语术语。第二种是交叉渗透型。将教学内容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做一划分,易于理解的内容采用全英语讲解,不易掌握的部分用汉语讲解。第三种是完全渗透型。全英文授课,英文作业和英文考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教学中,如果外语使用的比例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势必会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指向语言的学习,一部分指向学科知识的学习,这样势必造成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不良后果。

因此,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鉴于二年级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对于绪论、绘图标准和基础知识等章节内容宜采用术语引导型教学。组合体的三视图这一章有一部分内容与高中学过的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联系较多,可以采用汉语与英语对半分的方式讲授。而标准件与常用件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学的螺栓、螺母、齿轮等都是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可以全英文授课,英文作业题目;反之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相对较繁琐,讲授要以汉语为主(70%),英语为辅(30%)。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适当分配精力,使语言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有效。此外,课堂上利用英文版AutoCAD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示,再通过课下12学时的上机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英文软件的绘图技能。

三、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学生抵触双语教学。虽然经过初、高中及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很多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是相当弱,听不懂,看得慢,更无法开口。再加上工程制图知识相对抽象,如果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大比例地用英文讲授,势必造成学习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对双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烦。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3]双语教学尤其要强化师生交流与互动。施教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查研究学生的反映和意见,随时调整教学手段。据调查,学生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积极性高的初期阶段、困难的适应阶段、逐渐进入状态阶段。当学生的英文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学习积累日渐深厚,不用费力时,他们定会课前预习,课上注意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与教师密切配合,甚至可用英文与教师进行部分课程内容讨论。这样,教学才能相长,师生才能互相配合和促进。

(2)教师使用过于复杂的语句,晦涩难懂。科技英语本身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名词化结构多,被动句多,可能造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接受大量的信息,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

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语言”而不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中掌握语言是目的,“教学语言”中使用语言是手段。因此为了授课生动,教师要多用口语化语句和日常用语,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It shows that……”,“Are you with me?”,“Now rest first!”等等。讲解重要知识点时,尽量应用一些句型相同的简单句,通过句型的多次重复不但可以增强气势,而且可以提高讲课效果。比如在讲解齿轮的模数时,可以说“The greater the module,the thicker the tooth”;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教师的话,而且让学生能有时间去理解思考工程制图知识。

(3)专业词汇发音难、记忆难。适合工程制图双语教学的专业词典很少,要么没有音标,要么不够全面、词汇量少或价格过高。而工程制图每一堂课里都有大量的专业词汇,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单词只能看但发不了音,而且背诵专业词汇也成为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

其实对于很多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都不必要求学生背诵所有词汇,对大多数词汇只需要做到“认知”就足够了。教师要特别注意发音标准和重音准确,不仅是对于axonometric,orthographic perpendicular等难读难记的专业词汇,有些词汇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极易因为发音不标准而产生歧义。如:module(模数)[′mɔdju:l],如果读成了[′mɔdl]就变成了model(模型);若是读成了[′məudl],那就成了modal(形式的)。如果把Phase [feiz](状态)读成了[feis],那么学生就会以为教师说的是face(正面,外形)。

(4)多媒体使用不当。有的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添加若干英文单词后就在课堂上使用;还有的教师因为制作双语课件费时费力,干脆不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交互作用。但各种制作好的网络多媒体课件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更无法适应情形各异的双语教学。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双语比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力求使课件的内容贴近自编教材和中文教材,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更能促进双语教学。

四、结果分析

本课程在2007学年采用汉语教学,2008、200年采用双语教学,英文试卷,三个学年的课程考试命题难易程度基本相当。如表1~表3所示,2007学年的卷面平均分为75.44分,采用双语教学的2008学年的平均为73.21分,200年74.09分,体现了双语教学的引入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但是,采用双语教学后,高分与低分之间的差距明显增大,集中在60-70分之间的人数比例显著增加(p

虽然双语教学的实施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但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再加上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的学生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淑更,张立秋,王筱虹.理工科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82-84.

平均分课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转变,这种开放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免疫学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根据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对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尝试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诸如获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体及现场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还激发和增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改革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超级秘书网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四、小结

平均分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型院校;俄语人才;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16-03

收稿日期:2014-03-14

作者简介:马晓华(1970- ),女,吉林集安人,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依托东北亚经济发展 构建对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12〕第162号),主持人:马晓华。

近年来,中俄关系保持良好交往,双方互办语言年和旅游年,东北亚经济快速发展,中俄双边贸易交往日趋频繁,这些举措为吉林省高校对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空间,同时也为对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吉林省应用型院校非外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适应吉林省对俄经济发展形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是学校在一定培养目标基础上,为实现目标并且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1]。应该说,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吉林省经济在各领域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部分应用型院校俄语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缺乏特色,甚至是以语言、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为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从每年全国大学俄语教学研讨会获取的数据和与兄弟院校沟通、座谈、调研所获得的信息表明,吉林省应用型院校俄语教学面临一定困境。相对于其他语种,俄语教师地位不被重视并且缺乏进修机会,职称基本为副教授和讲师,俄语教师事业发展前途不乐观,教师队伍人数日趋减小,应用型院校俄语生每年基本十名左右,生源水平不高。在东北亚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发挥应用型院校的办学优势,培养有特色、就业力强的俄语人才是现实所需。面对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应用型院校要冷静思考,积极推动对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前,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应该是创新型对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创新型对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学生队伍建设

创新型对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国际化涉及人才培养内容的跨学科性,对掌握一门非语言类理工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二是复语型指所培养人才除母语外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具有跨文化外语交流的能力,其具体理解就是要求具有理工专业基础,掌握两门(俄语、英语)外语的涉外人才。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势和创新之处是专业知识扎实,国际知识丰富,语言沟通顺畅,跨文化工作能力较强,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人才的需求[2]。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现有的条件下,各校教授俄语的教师是首选,国际贸易及国际法等国际知识教师必选,后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外聘的客座教授、专家、学者也是选拔对象,他们将会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教师的选配还必须考虑教师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这些要素将影响教学及研究效果。

学习俄语的理工专业学生全部划入教学范围,学习英语有兴趣或者有机会去俄罗斯深造的理工专业学生部分划入。各专业学生选拔出后分成两个班级,有俄语基础的学生和无俄语基础的学生,对其进行英语(俄语)基础教学。选的学生分成从大一开始培训和其他阶段开始培训两种形式。选的学生人数不易过多,每次最多2个班,每个班以15人左右为上限(国际交流学院特招班级不限,大概为每班30人左右)。

(二)创新教学制度

对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及培养方案应是稳定的有序制度,不能因为某个课题研究而随意改变,课题研究是为了促进教学改革和帮助学校改进教学计划,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下课题组小范围的科研实践活动得到学校鼓励,并给予特殊培养人才的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三)规划教学环节,合理设置课程

适应吉林经济发展,构建对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树立科学教学质量观。根据对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不同教学阶段特色,设置与学生专业相关联的外语专业技能课程及选修课,原则上贴近本校的主要专业和特色专业并为之服务。所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和学生所在系部达成一致意见,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所学专业为第一位。列入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各专业学生其专业成绩要达到一定要求(一般要求专业平均分80分为标准),专业课程按照所在系部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对相关国际课程的学习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统一授课,这样不耽误其正常学习,这部分课程是教学计划外课程,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俄语课程设置。第一步,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俄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研究中发现,第一步的学习时间半年基本足够,教师课上精讲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网络随时辅导,效果明显。第二步,专业方向培养,学校除了继续对学生进行俄语基础知识及能力培养外,还要进行外贸俄语、专业俄语方面理论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讲座、实训等方式,增加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锻炼的机会,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又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

英语课程的设置。成熟的英语教学给予俄语生英语学习充分支持,无论是上课时间、使用教材还是选派教师方面,都是研究中最易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采用课堂加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在校的时间分为两部分,学生在校的时间主要为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参加校外或外贸单位的工作实践、业务实训,在此基础上完成整个学习计划。模拟实践环节,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利用毗邻俄罗斯的优势,利用网络,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实验室由各校外国语学院语音室为依托,部分教师参与小课件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商贸俄语实际应用能力水平。

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在学好俄语(英语)的基础上,如何设置好专业外语课程存在很多困难,原因在于懂俄语的专业教师少,公外俄语教师又不懂专业知识。研究中发现,整合全部资源,两类教师共同上好一堂课的模式暂时有效。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败不仅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策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学方法的形态分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突出几个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合适的教学手段,即,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中突出讲授法和讨论法;直观演示的教学法中突出参观法;实际训练的教学法中突出学习法和实验法,加之教师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鲜明的个性教学,使得教学效果突出。第二语言习得模式调查显示,学习观念、情感因素和课堂教学模式是制约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主要因素。提高外语学习效果,需要加强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过程中涉及多种学习策略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的理念和把握的准则,单纯的教学方法很难融合在课堂和实训中,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3]。

三、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吉林省应用型院校应该培养具有过硬语言能力、胜任多种语境的立体人才。要实现应用型院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将专业特色与俄语学科相结合,既有利于大学的特色学科跟上国际潮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本专业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廷起,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4-107.

[2]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9-12.

[3]郑淑红.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785-787.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ve Russia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in Jilin Province

MA Xiao-hua

(Jili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平均分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C++;辩证法;认识论;案例教学

程序设计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不掌握程序设计,就不能算真正地学习了计算机。C++语言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功能强大,使用灵活,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首选语言。但是C++语言过于灵活,被公认为是最难学的程序设计语言,尤其是指针、对象等概念的引入更进一步增加了C++语言教和学的难度。

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辩证法和认识论已用来阐释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某些问题[1-3],并用来指导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4-5]。本文将辩证法和认识论用于C++程序设计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阐述C++自身存在的辩证规律;同时,按照认知规律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提出一种新的案例教学模式。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力图解决C++教与学中存在的难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辩证法指导下的教学内容设计

1.1课程的知识点及其关系

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及相互间关系如图1所示。数据类型中的简单类型包括整型、实型、字符型、布尔型和枚举型等,复合类型包括数组、向量、字符串和文件等。流程控制由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完成。

数据类型和流程控制的集成形成函数,函数进一步发展形成对象,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三要素。模板编程和异常处理可以保证程序的重用性和健壮性。在求解复杂问题时,需要对程序结构进行组织,如采用多文件编程等;如果同一问题的求解有多种算法,则需进行性能测试,选择运行效率最高的算法。

图1C++语言的知识结构

1.2内容整合

C++语言与C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紧密相关。合理安排每门课程的内容,科学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2.1C语言与C++语言内容的整合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是先进行C语言教学,然后再进行C++语言教学,造成了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因为C语言是C++语言的一个子集,因此完全可以直接进行C++语言教学,将其分为C++(上)和C++(下),C++(上)侧重于基础语法和结构化程序设计;C++(下)侧重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简单算法。整合前后的效果如表1所示,整合后的效果明显好于整合前,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思想。

1.2.2与数据结构课程的衔接

C++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一脉相承,C++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教学的基础,数据结构可以促进C++程序设计水平的提高,将二者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对两门课程建设均有好处。为了使二者更好的衔接,在C++程序设计语言中主要介绍简单的排序和查找算法及线性链表的基本操作。

1.2.3教材的选择

基于前述的知识点及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我们选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本书作为教材和参考书。第一本是钱能编写的《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以下简称“钱版”),该书重于编程技能的培养,讲解纯粹的C++语言;第二本是谭浩强编写的《C++程序设计》(以下简称“谭版”),该书讲解细致,在讲解C++语言的同时也讲解了C语言的内容,适合初学者;第三本是郑莉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以下简称“郑版”),该书引入案例教学,知识讲解逐层深入,思路清晰。此外,郑版以国家精品课为支撑,配套资源丰富。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以钱版作为教材,同时汲取谭版和郑版的部分内容,并融入我们的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组织与安排。整本教材分为两个学期讲授:上学期讲授第一部分“基础编程”和第二部分“过程化编程”,下学期讲授第三部分“面向对象编程”和第四部分“高级编程”。

1.3C++语言自身存在的辩证规律

1.3.1变量的时空性

变量是程序设计语言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而生存期与作用域是变量的两个重要属性,体现了变量的时空性,如图2所示。

图2变量的时空模型

下面是一个C++程序,记为代码段1,对该程序进行分析,可得图3所示的时空模型。

//代码段1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test();

int n=2;//n是全局变量

int main( ){

int a=4,b=-6;//a,b是局部变量

test();

test();

}

void test( ){

static int c=1;//c是静态局部变量

int d=3;

c=c+5;d=d+7;//c,d是局部变量

n=n+9;

}

图3代码段1中变量的时空表示

1.3.2循环的递进性

循环是C++程序设计的一个难点,循环的初始条件、终止条件和步长是理解循环的三个关键因素。循环的执行具有递进性,按图4的标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循环的运行过程。

图4循环的递进模型

例如,求1至100的和,有如下代码,记为代码段2。

//代码段2

sum=0;

for(i=1;i

sum=sum+i;

其循环过程如图5所示。

图5代码段2的循环递进模型

1.3.3函数的控制性

函数是程序的基本要素。函数由输入、输出及函数体组成。输入相当于原材料,函数体相当于一个加工厂(控制体),输出相当于最终产品,如图6所示。

图6函数的控制模型

例如,已知圆的半径r,设计一个函数求圆的面积与周长,有如下代码,记为代码段3。

//代码段3

Void circle(double r, double& Area, double &Circ )

{

Area=pi*r*r;

Circ=2*pi*r;

}

代码段3所对应的函数模型如图7所示。

图7代码段3中的函数模型

1.3.4类的封装性

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一个问题是由多个函数相互协作完成的,程序=数据结构+算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一个问题是由多个对象相互协作解决的,程序=对象1+…+对象n。协作的主要方式是继承与组合。

封装性是类的基本特征,一个对象是由属性和行为组成的。一个对象就是一个黑箱。

例如,用类描述一个在光滑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其属性包括: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其行为包括:求某一时刻t的速度velocity和距离Distance。有如下代码,记为代码段4。

//代码段4

class move{

private://定义属性为私有

double v0,a;

public://定义行为为公开

double move(v01,a1)//构造函数

{v0=v01;a=a1;}

double Velocity(double t)//求t时刻速度

{ returnv0+a*t; }

double Distance(double t)//求t时刻距离

{ returnv0*t+0.5*a*t*t; }

}

该类可表示为一个黑箱,v0和a被封装在黑箱内,外界不可访问;Velocity(t)和Ditance(t)是对外接口,提供给外界调用,如图8所示。

图8move类的封装性

2认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设计

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可用于指导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每进行一次实践,认识就会前进一步;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问题导向,兴趣驱动,项目贯穿”为基本原则,在例题和习题的选取、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2.1例题和习题的选取

例题和习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来源。

1) 经典趣题。

如鸡兔同笼、百钱百鸡、猴子吃桃、约瑟夫问题,等等[6]。

2) 物理学方面的工程问题。

C++程序设计课程在大学一年级上、下学期开设,同期已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把物理学里面的相关工程问题引入教学符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ACM程序设计大赛中的题目[7]。

将ACM引入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ACM题目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技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二是帮助学生熟悉ACM大赛,并吸引部分学生投入到ACM竞赛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代练、在赛中学的目的。

4) 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中的项目。

学生成绩管理是教学实践的例子,精准施肥决策是科研实践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正是利用这两个例子进行案例教学。

2.2一种新的案例教学模式

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何用,而且纯粹的理论教学也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情绪,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实施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在每门课程讲述之前首先由教师设计并实现一个案例,并将案例演示给学生,告诉学生为了完成这个案例必须要学习哪些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将理论讲授融入于案例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这个案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首先就有了一个目标,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每前进一步,学生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案例――源于教学实践的学生成绩管理和源于科研实践精准施肥信息管理。

2.2.1学生成绩管理

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因此以学生成绩管理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容易接受,易于引起学习兴趣。对学生成绩的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总分和平均分、按姓名查找分数、对成绩按高低进行排序、对各分数段进行统计分析等。

2.2.2作物精准施肥管理

一个地块由DGPS划分成为了若干个40m×40m的网格(图9)。每个网格都具有不同的土壤养分(主要是氮磷钾),从而应该具有不同的施肥量。

图9划分网格后的地块

要求根据不同网格的养分含量计算每个网格的施肥量,施肥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养分丰缺指标法。

1) 养分平衡法。

养分平衡法的公式如下:

F=(Y×C-S)/(N×E)

式中F是施肥量(kg/hm2);Y是目标产量(kg/ hm2);C是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kg);S是土壤供应养分量(kg/ hm2);N是所施肥料中的养分含量(%);E是肥料当季利用率(%) 。其中,S=土壤养分测定值×土壤有效养分换算系数。

养分平衡法适合于讲解顺序结构和简单数据类型等知识点。

2) 品种喜肥特性。

对某作物品种按喜肥特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每一级别对应一个施肥量。一种喜肥特性法的例子如表2所示。品种喜肥特性法适合于讲解选择结构。

3) 肥料效应函数法。

肥料效应函数法反映的是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一种常见的关系见以下表达式:

式中, 为产量, 为施肥量。为了求得最大产量施肥量,需要采用求极值和求导的方法。

肥料效应函数法适合于讲解循环结构。

2.2.3案例和相关知识点的对应

上述两个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案例有若干子问题组成,每个子问题对应一个知识点。其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3.3实践教学

我们将C++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阶段。

课堂试验侧重语法,兼顾算法,分为验证性试验和设计性试验。验证性试验主要是对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程序进行验证,注重于知识点的理解,题目来源于是学生成绩管理案例。设计性试验主要是学生自己编

写程序实现问题的求解,注重于知识点的运用,题目来源于作物精准施肥案例。

课程设计侧重算法,兼顾语法,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语法和算法完成一个较实用的软件系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部分课程设计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选取。

3教学内容的课堂展现

3.1多媒体演示、板书和现场编程的统一

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效率较低,不够直观,不够形象。因此现在普遍倡导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确实克服了板书式教学的缺点,但是也带了一些问题。比如,讲授速度加快,内容增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些困难;老师和学生可能都过分关注多媒体课件,缺少了相互的理解和沟通。另外,教师受制于多媒体课件限定的形式和内容,很难进行临场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无法预料到的情况,比如针对某个学生理解不清的环节,就需要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因此,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二者必须紧密结合。

具体说来,指针与链表、函数调用及参数传递、算法对应的流程图等宜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对于相关知识点的临时扩展和学生的随机提问宜采用板书教学。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既能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又能利用板书教学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另外,C++程序设计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为此,在集成开发环境下现场讲解代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现场编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代码讲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编后调”,即教师在课前编写好代码,然后在课堂上调试讲解;另一种是“即编即调”,即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编写现场调试。我们采用“即编即调”的方式,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序的编写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

3.2从问题分析到程序设计

对于一个语法结构的引出,我们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方法。即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抽象出语法规则,然后再使用一个稍复杂的例子加深对有语法规则的理解。

讲解一个具体的应用例子时,采用三阶段法:第一阶段为问题分析,采用流程图描述;第二阶段为算法设计,采用伪代码描述;第三阶段为编程实现,采用C++代码描述。

下面以“判断某个整数n是否是素数?”这一问题进行说明。

1) 问题分析。

本部分采用问题分析图(Program Analysis Diagram),也称为PAD流程图[8],对问题进行分析。PAD图用二维的树形结构描述程序的逻辑,使用了结构化的记号系统,具有开放性。用PAD图表示算法更直观,易于理解。素数问题的PAD图如图10所示。

图10素数问题的PAD图描述

2) 算法设计。

为了使算法的书写符合规范,主要采用Donald E.Knuth的算法书写方式[9]。在该种方法中,每个步骤都以一个标号进行标识,符号用来表示赋值,符号■作为算法结束的标记。

输入:n//n为输入的某个整数

输出:flag//flag为布尔变量,表示是否为素数

算法:Prime

P1[初始化] i2,flagtrue

P2[判断是否能被2至n之间的数整除]

For i=2 To n DO

IF n%i=0 THEN DO (flagfalse;break;)

P3[返回n是否为素数]

RETURN flag■

3) 编程实现

为了保证程序的清晰性和易读性,程序书写采用层次递进方式,如代码段5所示。

//代码段5

bool prime(int n)

{

int i;

bool flag=true;

for(i=2;i

if(n%i==0)

{flag=false;break;}

return flag;

}

4结语

本文以辩证法和认识论指导C++程序设计教学,整合了相关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将C和C++作为整体进行教学,撇弃了重复内容,精简了学时;新方法便于学生在本质上理解C++语言中变量、循环、函数和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突出实践教学,提出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将科研项目、经典案例和大赛题目引入程序设计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相关规律仍需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总结。同时,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次白,丁晟春. 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中的辩证思维[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2):20-23.

[2] 赵致琢. 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认知问题的研究简报(I,II)[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8(1):1-15.

[3] 于合龙,赵玉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系统论与辩证法[J]. 计算机教育,2010(4):76-79.

[4] 刘志芳. 哲学思想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的体现与作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2):1765-1766.

[5] 王立柱. C++学习中的一个整体性问题[J]. 计算机教育,2007(20):74-76.

[6] 戴艳. 零基础学算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16-398.

[7] 李文新,郭炜,余华山. 程序设计导引及在线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3-210.

[8] 张长海,陈娟. 以“PAD”为工具讲授“程序设计”[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3(增刊1):44-48.

[9] DONALD E. Kunth.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M]. 3rd ed. 苏运霖,译.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7.

C++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Dialectics and Epistemology

YU He-long1, CAO Li-ying1, CAO Hong-bo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2.College of Computer ,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