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小报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23-02
目前有一种思维定势,似乎名学报只能出在名校,这是有害的误解,扼杀了许多学报的创造精神。事实是普通农业院校学报,只要充分发扬编辑的创造精神,能动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肯定可以逐渐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学报就是办学校”,而栏目是学报的骨架,应致力于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发挥它与学校学科建设的互动作用,使农业院校学报真正体现出“办学校”的宗旨。在自然科学氛围浓厚的农业院校,如果只关注科学,忽视人文,会让师生的视野变得狭隘。打个比方,科学好比河岸边的树,人文好比水里树的倒影,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树,而不知道有水里树的倒影,由此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简单、片面和单一的价值判断。故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作为综合性期刊,内容丰富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肩负传播人文思想,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应该持续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展,展示最新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和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文知识。
一、文史哲类栏目内容策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适应时展,不断更新编辑理念,整合多种媒体,积极探索各自的特色发展之路,但是在栏目内容策划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文史哲类栏目内容庞杂,缺少针对性。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大多设有文史哲类的栏目,虽然发稿数量有所控制,但栏目一直保留,刊发的文章涉及多个人文学科,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可谓“大杂烩”,其大多没有针对农业院校自身的特点、现实和农业学科发展进程去组织来稿,也没有对文史哲类栏目进行统一策划,没有有效的约稿机制,大多刊发的是自然来稿,缺少涉及农业发展的相关文章,如农史、农法、农业信息推广传播等。
其次,文史哲类栏目重视程度低,发文质量普通偏低,缺乏高质量稿件。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农业经济管理类稿件上,像有些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在综合性期刊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进入核心期刊队伍,为了迅速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往往另辟捷径,想尽办法,不再刊发文史哲类稿件,去掉文史哲类栏目,只保留农林经济相关栏目,整个学报内容全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文章,已经演变成了专业性期刊,瞄准核心期刊农业经济分类,认为这样可以迅捷地进入核心行列,和学报社科版的综合性定位越离越远,文史哲类栏目越来越边缘化,有些甚至处于凑版面的目的不得不刊发文史哲类文章,稿件质量可见一斑。
再次,文史哲类栏目策划缺少创意,缺乏持续性。创出品牌的栏目往往离不开强有力的、富有创意的策划,好的策划是栏目成功的先导,现在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虽然开设文史哲类栏目,但没有认真研究栏目,缺少富有创意的策划,从栏目名称的确立到栏目内容的界定再到栏目在整个期刊中的定位和创办的目的都是模糊不清的,这样办栏目很难出精品,也吸引不了读者的关注,有时随着自然来稿量的降低甚至出现暂停栏目或者隔期再出的问题,没有持续的办栏目的动力,自然无法达到形成精品栏目的目的。
最后,文史哲类栏目编辑素质亟待提高,缺少创新能力。编辑素质的高低与否是办好一本期刊的关键。编辑素质高,掌握较高的编辑技能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其在众多的来稿中发现高质量的文章,提升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编辑应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栏目创新思路,创造品牌栏目,研究如何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去提高刊物质量和扩大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很多编辑疲于应付日常事务,不关心业界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缩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闭门造车,不了解文史哲类研究的最新方向,自然刊发的稿件质量也是堪忧。
二、文史哲类栏目内容策划具体定位
人文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文”“史”“哲”几个大方向。农业院校学报哲学令人们的视野与思维开阔。科学要求专业性,哲学则鼓励综合性。对人类充分性和完整性的认识恰恰是科技工作者忽略的东西。因此,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应关注哲学研究与发展动态。当前所处的社会,尤其是近些年来的社会现状,价值观多元混乱,好似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农业院校社科学报可以通过设立哲学类栏目重点关注哲学研究,引导农业大学里从事自然科学的师生多用哲学的眼光考察人生,认真思考行动背后的原则和理由。而对哲学经典的研究不是因为好奇新鲜,也不仅仅为推动文化多样性,而是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以便采纳更好的观点,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龙应台曾说,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刊发清华大学张和合的论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要内容的存疑与释疑》,对剑桥大学出版《斐多篇》中关于灵魂问题的论述提出一些疑问并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著作。
文学有很多所谓的“功能”,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文史哲栏目选择的是一种最重要的,即:德文有一个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就是文学语言最重要、最实质和最核心的一个作用。农业院校社科学报选择“文”是因为文学语言使人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既有深刻的理性,更有人们对“美”的体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刊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汉英移就的心理动因与修辞效应》探讨“移就”这一特殊的、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并指出恰当使用“移就”修辞格,增加了语言的情趣,增强了描述的形象性,创造出奇妙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成果《大连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思考》指出大连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对策,研究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具有创新性。刊登的王恩全《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友谊关系辨正》,针对学术界在评价李白与杜甫友谊时始终存在的一些传统偏见,对李、杜的友谊关系给予了新的界定与评价。另外,文化研究重点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农村信息需求与传播的最新动态给予关注,可以多组稿刊发有关乡村传播学研究论文。
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非常之大。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这是历史的独特价值所在。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加强原典的研究,刊发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探究历史的学术论文,特别是研究农业发展史的学术论文,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刊登吉林省“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中国辽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鉴往知来,为当前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这对于高等农业院校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实践中,法学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法的本质,有助于国家的立法活动,有助于法学教育和法制宣传,有助于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法律和法学的经验。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应该重点刊发涉农法律研究论文,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刊发了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成果《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议。
三、结 语
其实,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文史哲类栏目涉猎文、史、哲、法等,要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即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在农业院校里教职员工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影响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科学文化整体素养的提高,因此,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应该通过长期的编辑实践,探讨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不仅为扩大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传播与社会影响作出重要贡献,也直接地推动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强化了农业院校人文氛围形成和文学品位提升,社会科学不断浸透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使教职员工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科研、生活各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广大作者、读者和编者人文素质的逐步提升,不断提高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兰,吴守凤.栏目策划:彰显期刊的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 陈北宁.理工类大学学报栏目策划的约束条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4).
[3] 李艳.高校学报栏目策划研究[J].中国出版,2009(z3).
[4] 吴天德.浅议学术期刊的栏目策划与创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6).
[5] 焦薇缜.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策划的意义及作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6] 王树槐.期刊栏目如何策划成市场卖点[J].编辑之友,2015(6).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被广泛接受并运用,给科学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受益匪浅,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常出现准备不够充分、交流时间不足、缺乏有效合作,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等问题。
为了使小组合作准备得更充分、活动开展得更有效,笔者尝试通过“学生优化分组、课外编辑小报、课堂交流评价”这种方式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编辑科学小报源于学生的手抄报,手抄报操作简单,深受师生喜欢,非常有利于相互合作,并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通过编辑科学小报,可以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及时汲取新科技知识,增加课外相互合作机会;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又将学生的课外合作学习收回到课堂,让师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提供相互交流、评价学习的平台。
(一)方式与步骤
1.活动方式:学生优化分组课外编辑小报课堂交流评价。
2.编组要求: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编组。学生5~6人一组。每组分工协作,推选小组长、编写员、汇报员。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探究活动、动手操作;编写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编写成科学小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汇报时应控制时间。每组人员一个月轮换一次。
3.小报编写:每星期出一份,每月有一份专题(均为8K纸)。内容主要是本周和下周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预习,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具体可以是谈感受、体会、学法、教训、出试题或提出问题等。经验交流主要是学习交流体会,如对一个实验或探究活动的体会,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感受;对不懂或有疑难的问题提出见解并展开讨论;实验设计可以是对实验、活动的再设计;编写试题或从参考书中选择好的试题和完整的解法等。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或学习方法,甚至可以提供样稿,对一些薄弱的小组加以帮助指导。
4.交流评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寻找材料,精心设计。编写成周报时,需要小组一块共同学习、交流,确定内容。编写小报时小组内学习交流、相互督促评价,小组组长进行记录评比。
每星期一中午布置展览小报,同学之间通过一星期展览学习、相互交流。利用一节课时间,8个小组组长简单汇报答疑交流师生对本周各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布置下星期任务、提出要求建议小组总结布置活动。
(二)活动与效果
1.小组合作更为科学。如第二册中“你的身边有哪些噪声污染?采取了什么有效控制措施?”学生先进行调查,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通过思考、编写小报,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克服了过去教师不了解学生实际而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弊端。同时,教师通过小报寻找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时对课堂探究进行调整,使课堂探究有的放矢。
再如教材第二册的“阳光下树阴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在课堂内完成这个探究较为困难。让学生课外去完成这个探究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探究要求和探究方法,学生也不易完成任务。而通过编组,学生在科学小报中进行记录活动过程,从而相互督促在课外合作探究,扩大了交流的空间,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编写小报的内容不相同,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而且,让学生自行制订研究方案和活动措施,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人员搭配更为合理。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一般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而开展编辑科学小报活动,分组时尽量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编辑小报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发挥每位学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个学生学科成绩不好,但是他喜欢排版及绘画,由他负责版面设计,第一次展览就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很多小组都盛情邀他加入。经过这项活动,他对科学学习兴趣大增,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也在加大,上课回答问题比原来积极,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差异,疑难问题如能让学生来解释,效果会更好。学生能够解释,往往比教师回答得清楚,因为学生之间有同龄人的语言,又会有更多的方案,能使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讲解会不断质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基础差的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增进了感情,同学之间关系也更加融洽。同学之间的帮助、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学习活动更为充分。通常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后,让学生讨论,教室里有时就会出现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假热闹”;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包括规则的介绍、背景材料的准备。因此,通过小报的编写,学生经过了预习,掌握一定探究知识背景,了解了合作规则,活动起来才会活而有序。
不少活动中教师过度考虑教学进度,呈现问题后很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久就叫“停止”。这样,小组活动并未真正进入主题。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利用编辑小报可以使时间安排有一定灵活性,可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保证探究的质量,同时能够将探究的结果、过程、体会在小报上与大家交流,克服了现在许多所谓的假探究(只考虑过程,忽视结果或结论)的现象。
4.交流评价更为全面。在科学小报的编辑过程中,小组可以及时记录成员的表现;通过小报的展览,可以清晰反映各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及作品质量;开展小组活动后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全体师生得到教育学习,共同提高。这种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在评价上有足够的开放空间,可以更多注重过程的评价。教师应努力探索一种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通过编辑小报组内合作,小组对个体进行评价;通过课堂汇报交流,班级对小组进行评价。这样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
当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了结论或成果的时候,通过小报及时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和评价的机会,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实现交流和递进,得到鼓励与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通过这种全面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效应。
5.教学效果更为明显。通过这样有组织的合作学习,有目的地编写小报,有成果的展示交流,学生真正提高了能力。浙江教育频道到我们学校拍摄《不可能的任务》,其中的任务是测学校钟楼的高度,各小组查找资料、请教专家,设计各种方案,在很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教师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活动,各小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校园植被调查与研究》和《深水网箱的调查与研究》分别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另有两位学生在寻找资料、请教专家中得到启示,在小组同学帮助下获得国家专利2项。近两年还有不少组参加市里科技活动比赛,获得各种奖项,获奖质量和数目位居全市第一。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
3、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均要搜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
2、学生: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 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导入。
(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上有条河”,谁来说说银河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光年?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人们对宇宙探索的艰辛的历程。(板书课题)
2.了解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情况”的了解。
(1)谈话:大家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事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情况。
3、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1)小组内汇报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2)组长做好纪录,相同的归纳在一起。凡搜集两条的就可得一个优,以此类推,看谁得的优多。
(3)组长先汇报本小组得优的情况,再汇报本小组搜集的资料。
(4)教师作好记载,注意将相同的资料归类。
(5)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说明大家花了很多功夫,也很有收获。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资料。
(2)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可以分为几类?
(5)教师谈话: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两类资料,一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功事例,包括1961年4月11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另外的事件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还有2005年10月17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并顺利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续写了辉煌。
另外一类是失败的例子,主要有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发生爆炸,航天员全部遇难。还有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降落时(6)提问:看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请同学们汇报。
(7)教师谈话:通过这段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大家认为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了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5、整理资料,体会收获。
(1)同学们既搜集了资料,也学习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可以按时间发生的顺序,也可以按其他自己觉得合理的顺序进行整理。
(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经历是怎样的?
(4)提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教师小结。
6、布置任务。
下一节课,我们准备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要求大家带白纸、彩色笔,铅笔、钢笔、剪刀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等。
1.导入。
(1)提问:人类探索宇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谈话:通过学习“艰辛的探索”你有什么想法?
2.办一份小报
(1)谈话:上次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带一些材料,利用我们搜集的资料,以“艰辛的探索”为主题办一份科技小报,下面请组长检查同学们带材料的情况。
(2)提问:怎样才能办好一份小报?
(3)小组讨论
(4)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6)教师小结:
办小报首先要确定主题,也就是说小报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然后需要哪些材料,当然大家先搜集了许多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手上的资料确定小报的主题
其次要注意排版,根据手上的资料怎样摆放美观。要搞好版面的设计。
第三粘贴,摆放好了后用胶棒将材料粘上去,材料摆放时可根据版面对材料的要求进行加工,该剪的剪,该裁的裁,最后达到美观。
第四加工,主要是对小报进行美化,可以用彩色笔等美术手段进行加工、美化。
总之,办小报就是要做到主题鲜明,有创意,版面设计新颖,构图美观。
(7)谈话:说一说你准备办一张怎样的小报
3.学生自己办报
(1)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2)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4.展示作品
(1)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几张比较好的作品和几幅有特点的作品
(2)谈话:请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先让他说一说他的设想。
(3)大家再针对这幅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再分析另外几幅作品。
5.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办小报这项活动,你有哪些感受?
(2)提问: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宇宙奥秘。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设想,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感受科学、体验科学。
2、以创新、节约、环保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要求:
1、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活动环境,发动全员参与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展现自我。
2、以班为单位,个人为主体,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特色,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个性特色,创建各具特色的科技活动氛围。
3、请各项目的负责人要尽职尽责,筹划赛程,有始有终地做好工作。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准备充分,宣传到位,发动有力,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及时做到资料收集,成绩汇总,发放证书,确保科技节活动成功圆满的进行和完成。
4、各项活动负责人要及时制订好活动方案和竞赛规则,以利于活动正常、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
四、活动时间:10月15日——11月19日
五、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六、活动内容:
1、科技知识竞赛:3-6年级每班派5人参加,分中、高年级组进行评比。
2、小制作、小发明:2-3年级每班至少1个小发明,2个小制作。4-6年级每班至少2件小发明,3件小制作,一年级请积极参与。小制作、小发明要具有一定创新性,实用性。
3、科学幻想画:1年级每班至少3幅,2-3年级每班至少5幅,4-6年级每班至少5幅。作品可用水彩、油画、蜡笔等不同材料表现纸张建议为8K,横竖均可。评选标准:想象力、科学性、绘画水平,作品内容需表现本次活动主题。
4、科普小报:作品主题围绕“节约”、“环保”。2-3年级每班至少2件,4-6年级每班至少5件。要求版面清晰整洁,报头突出,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协调。
5、科技征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小调查形式。3年级每班至少2份,4-6年级每班至少4份。文章简短有力,内容新颖,字数不限。
6、科技知识讲座。
7、黑板报评比:出一期以“节约、环保”或“科技创新”的黑板报。
8、班会活动:以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节约或利用新能源为主题。
七、有关说明:
1、科学幻想画、科技小报作品在背面贴上同意标签。小制作、小发明需附上一份简短的介绍说明,并配上学生的生活照片。
2、参赛作品可在家长、老师的辅导下,自己独立完成。
3、所有作品择优选送区里参评市创新大赛。
4、所有作品请按时上交负责人。
八、具体分工:
1、科技小报、幻想画右美术组老师负责指导、评选。
2、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由科学组负责指导、评选。
3、科技小论文语文负责指导、评选。
4、各班主任负责室内黑板报,作品的收集。
5、广播站及时作好各班活动进行情况的追踪报道。
6、各班、广播站做好活动宣传。
7、以上各项活动鼓励一年级同学积极参与。
九、奖项设置:
1、本次活动获奖作品占总上交总数的50%,按年级分设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45%)。
2、根据累计积分,将评选优秀组织班级若干,用于奖励积极组织活动的先进班级,学校在考核中给予奖励
3、积分方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活动教学 应用实践
一、以活动带动教学的特点
1.课堂呈现开放状态
以活动带动教学的方式,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学习内容、地点、时间,甚至学习目标都呈现开放的状态,使学生置身于动态的、开放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开放的状态刺激学生的思维,达到使学生沉浸在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创造成果的学习状态中。
以活动带动教学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亲身实践的机会和体验。
2.课堂内容的生成性
通常,教学内容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来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是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预设。而活动教学,在课堂活动中随机性较强,活动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或精彩,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教学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主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随着研究的发展不断调整内容,这都体现了“生成性”的特点。
3.活动教学带来的实践性
活动教学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正是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不断生成与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从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等。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运动。而活动教学因为注重实践的操作性和思维开放的自主学习方式,在活动中通过亲手制作网站等实践活动,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和深切的体验。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以活动带动教学的应用
(一)设计制定活动方案,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的各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因此,我们每个年级段也就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领悟力也不同。这种年龄带来的差异性在各个年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为了使教学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无目的性,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制定相应活动方案来指导学生。通过方案中预设的活动目标、程序和方法来指导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活动情况,及时按需调整活动计划;并且,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当的帮助。如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小报设计这一节时,我先介绍小报的作用,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小报,然后,我提议,由班级小组讨论来确定小报的制作,放手让他们去做。学生们一番热烈讨论后,初步确定是制作一份信息小报。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制作小报从准备到制作我给了学生们六节课的时间,这样,准备的时间就有六周可用。可是,学生们虽说热情很高,但他们的制作经验有限,为此,我设计、制定了一份指导计划:
第一周:制作前准备工作
①搜集资料,确定主题,拟定小报名称;②筛选、归纳资料;
第二周:规划版面
①规划版面;②设计报头;
①页面设置(包括:纸型设置;页边距设计;页眉、页脚;)
②页面布局(包括:分栏;文本框;表格)
③页面内容(包括:文字;图形、图像;艺术字)
第六周:评价小报作品
①依据评价标准、评价作品;②讨论、修改作品
学生成立合作小组,教师协同各小组推选的编辑部组长共同管理,在制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对计划进行恰当的调整。初中生知识面窄,热情持续的时间短,老师要在教学方法上由直观性逐步向抽象过渡,制作信息小报的活动,我把整个任务分解成几个片段,使学生从较小方面切入学习。同时,设计时间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某个阶段中的具体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持久保持。
(二)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课堂活动就是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动态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做好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参谋,而学生起主体作用,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调控能力。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仔细观察、适当调控,要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来开展自己的活动,并且,在关注活动的同时,要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形成新的研究,勇敢面对,师生共同寻求应对策略。寻求应对的最好办法是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探讨,在合作中寻找方法。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把握好一个度,一个分寸,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活动,适时地进行示范、辅导和启发,使学生更好的发挥潜能,自主学习,提高参与活动的技能。对活动的效果,不管这个活动最后是否完美结束,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要分别对学生在活动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以鼓舞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活动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把握好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状态,对于活动中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赞扬,对活动中不积极或技能不熟练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有利于活动的情景,生成教学任务,准备活动的基础知识,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预设活动流程,介绍活动方法,协调各活动小组之间的协作,掌控各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各小组顺利完成活动任务。而学生参与在活动中的任务是感知活动的性质,了解活动的方法,明确活动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学会合理使用老师提供的和自己准备的学习资源,协作活动,协作学习操作技能,在活动的结尾评价活动过程和作品,小组间交流活动心得,展示活动成果。
(三)展示活动成果,体现合作参与精神
活动结束后,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对活动中的制作、修饰,以及定稿、排练进行归纳总结,对他们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心得体会,自评表、多媒体展示等方面明确评价要求、评价标准,使他们对于在活动中运用到的学习方法有个再认识,体现团队合作的参与精神。课后,我把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小报;把学生的小论文汇编成册;或者用展示板、演讲等不同方式在班级进行公开展示、交流。公开展示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利于师生通过对展示的欣赏,直接进行评价。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同学们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加深了对活动的理解。
对活动成果的评比,我采取答辩会、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活动计划是不是合理,活动的完成情况是不是全班达到,学生的作品质量是不是符合标准和要求;二是对活动完成的整个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以及活动的每个步骤的完成情况等。无论是第一个的过程评价还是最后的结果性评价,都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最后,评比出最佳成果奖、最佳材料奖、最佳组长、最佳组员,颁发喜报和奖状,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各小组的竞争机制也产生了良好效应。
例如,在教学PPT动画制作时,我设计了一个“答辩会”。为了把答辩会这个活动做好,我先提前挑选了8名学生,对他们进行了答辩会的培训,再邀请2位信息技术老师支持,于是,一场别开声面的PPT动画制作答辩会开始了。坐在前面的是我事先挑选出来经过培训的8名学生和邀请来的2位信息技术老师,他们一起担任评委,将对班级里12份PPT动画作品以学生答辩的形式进行评审。会前,每位评委都拿到了一份选手们的心得体会、动画作品、建议书等材料,评委们对选手有了个大概的了解。请看,答辩会上,王静和李涛上场了,他们虽显得有些紧张,红着脸,但沉着地回答着评委们一个接一个的提问。他们自信、沉稳的表现赢得了评委们的好评,得到这次答辩会的最高分,热烈的掌声祝贺着他们。
答辩会是对学生活动成果的一个评价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和判断。面对评委的质疑进行答辩,选手学生要阐述自己对这个活动成果的理解和认识。这需要学生事先对成果进行整理、加工以及设计表现形式的能力,更需要学生们现场表达、交流、应变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形式与方法。
三、结束语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后,我觉得,以活动带动教学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之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适时、合理、灵活地使用活动教学法,改变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活动教学法重研究、重操作、重实践、重能力,既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能力,更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创造的能力。我相信,活动教学法会得到更多信息技术老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的关注,在初中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中得到更多的运用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活动教育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