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私塾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范文第1篇

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我并没有感受到温暖,我只明白了一句话:落后就要遭受排挤。我学习不好,遭受排挤,于是我与其他学习不好的人同流合污,勾心斗角,与之攀比,为了面子不得不做一些不是人做的事,活的像狗一样,这就是学校。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我慢慢的发现,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管理的好了,它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地方,可是管理的不好了,它就变成了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邪恶的,充满恶势力,充满暴力,充满虚荣的地方。

是啊,那么多人有很多都在学习,都学得很好,甚至还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我不反驳这句话,但是家长们啊,老师们啊,你们屈指算算,全校每届学生人数少的500多人,多的700多人,他们中间有多少人学习好?又有多少人学习不好?有多少人考上所谓很厉害的清华北大?又有多少人落榜生涯?举个例子,去年我们县最好的高中考上19清华大学生,没有考上的人有多少呢——上千人!其中学习不好的大约就占了一半。这人数和全国的人数比起来是很大的差距,但是让我看来这小小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社会是有问题的!假如这上千人就组成了中国,大家可想而知,这是差距多大。一个国家就君王有能力就可以了吗?答案当然是不可以,一个国家的稳定靠的是一群有才有能之士辅佐君王,这样一个国家才能稳稳地站住脚跟。如果重兵压境,那么国家派不出一个有用之人,难道这时候要让君王面敌厮杀?

哎,也说得太长远了,说实话,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它就像一个社会。总而言之,若一个学校管理的好了,那么它的内部安定和谐,是长久学习之地,若它管理不好,学校的社会风气磅礴壮大,那么它就会祸害很多人,它就会变成一个充满恶势力,充满邪知识的地方,对国家不安,对社会不安。

这15年来我在学校眼睁睁的看着我踏入的每一个校园都是充满利益诱惑,学生都贪图享受,自娱自乐,所有人都在攀比,为了面子,为了虚荣在勾心斗角,在那数千人中只为自己能够让别人的怕自己,而放弃学习。

我已经厌烦了学校这种风气,我本想离开学校这个黑色牢笼而去社会上闯荡一番,这也是被迫无奈,如果能有机会学习我也不想这样浪荡。

有幸听说现在有私塾教育,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像古代一样在家里学习,请一个导师,到了国家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与他人一同去考试。我现在就在是像这样一样上学,天天呆在家里,有老师来给我上课,我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我喜欢的东西,如音乐,舞蹈等等课外的技能,我每天不再像坐在学校里那么瞌睡,因为我可以省出2个多小时时间睡觉,学习成绩也一步一步上升,每天还能空出3个小时时间练琴,学校的知识我同样掌握,也不被外界影响,也不会有老师天天叫家长,我慢慢地就开始出色了。

我曾经甚至想过,将来有条件我的孩子也一定要从一小开始就不去学校学习,用私塾制教育方式,不让他像我一样走弯路,不让他在精神上受一点点折磨。但是仔细想想我又错了,他不去学校他就不能与外界接触,他就不懂得在社会上怎么生存,也许在以后他受一点点挫折就会被击败,这也是私塾制教育的一大缺陷。私塾制教育因为不接触人,不被外界影响,所以学习安静和谐,时间充足,稍稍努力自然慢慢地就优秀起来,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从小就这样受教育,那么他在人际关系上一定不会说,不懂得处事,不懂察言观色,这样下去他会遭受到很多打击,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家庭的保护中,从来没与外界接触,那么他就变得不可一击。

说实话,中国的教育的确有缺陷。学校是个好地方,它能让我们在一个大集体小社会中成长,遭受苦难,慢慢磨练,快乐学习,但是现在的学校,也不如此,学校的社会风气太重,很多学生已无法快乐成长,无法快乐学习。正确的成长是该有的,不正确的成长是应该被抹杀的,可是学校却恰恰相反。私塾制教育好啊,它是一个能让人快乐学习的好方式,但是我也想过,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那么他将不会成长,他永远融入不到大社会中去。

私塾教育范文第2篇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教育文化遗产。本文意在阐述其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并结合教育现状,揭示其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梁漱溟;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漱即冲刷,冲荡;溟即昏暗,不明事理。故“漱溟”者,涤荡黑暗,冲洗愚昧之意。梁漱溟先生作为近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深究中国黑暗问题的根源,深入教育理论研究,希望能用教育来涤荡黑暗,冲洗愚昧,进而改变时局,改造社会。

一、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是建立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社会政局混乱不堪、民不聊生这一社会大背景基础上的。而他自己思想进程上也因为其父梁济的自杀而由佛转儒,其思想中不时掺杂佛家、儒家人生观。再有就是他关于中西文化的独到见解对其教育思想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学校教育

先生认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全部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他曾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说:“中国学校教育完全模仿西方只是讲习一点知识技能而已,并没有顾到一个人的全生活,即在知识技能一面也说不到帮着走路,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顾及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我的意思,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

(二)社会教育

先生认为“学校教育之不完不妥;社会教育亦为一时的措施,两者各不足为准理当事的真教育。真教育行且见其为两者之融合归一”,融合归一的办法就是让学校社会化和社会学校化。

1.学校社会化――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原本偏向于未成熟分子,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知识的传授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步入社会很可能面临很多学校中未能学到的知识,这就决定了教育宜放长远而至于终身。先生提倡学校教育延长至终身教育的原因有三:第一,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随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般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见重迫。第二,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以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第三,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俟后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

2.社会学校化――乡村教育。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到了农村教育当中,他秉承着“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使乡村社会学校化。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要想拯救中国文化,必须从农村着手。其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从识字、唱歌等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公共课程,如识字、唱歌等到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尤重后者。另一类,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如学习植棉技术。总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三)儿童教育

在儿童教育方面,先生给予孩童“最自由的教育”。其子梁培宽在回忆父亲时说:“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的……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他从不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儿童或少年人……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再有先生也不赞成体罚儿童,他说:“赏罚是利用人计较算账的心理而支配他的动作,便使情志不得活动,妨害本能的发挥;……因为赏罚而去为善或不作恶的小孩,我以为根本不可教的;能够反抗赏罚的,是其本能力量很强,不受外面的搅乱,倒是很有希望的。”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先生反对强制灌输的方式,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根据其不同爱好进行诱导启发,使其成为有主见之人。学法上先生强调学习知识不是以学理论究的方式,而是以生命体验的方式,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再有要重视自学,因为“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实,就不会受用。……知识技能未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故“一个人的学问成就,都是出于自学。学校教育不过给学生开一个端,使他更容易自学而已”。

三、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注重技能培养,掌握一技之长

当代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经成了热点话题,也催生了一个群体――大学生农民工: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这样的社会形势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深思:当代大学教育的功用到底何在?从先生分析的西人教育之所长在于授人以知识技能方面,我们应该得到些启示,那就是要加强教育的指向性和实效性,把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定位为教给学生一个生活工具,因为“工具弄不好,固然生活不好”。所以大学不能盲目开设扩招一些无实际功用的学科,而更应着重于技术学科的建设,让学生能在三年、四年大学生活中学到一技之长,能够凭此立足于社会。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牢记先生的教训:“世人有见于教育之无用,受教育者几乎转为社会之赘碍物,于是乃倡为职业教育生产教育等说以救之。”不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设心理辅导

先生曾回忆说:“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曾有两度的自杀;那都可以表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冲突来。就是自己要强的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亦很容易讨厌自己。其故是一面要强,一面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受不了的时候,就要自杀。”他认为当时中国学校教育完全仿自西方学制,无益于青年学生的人生追求。一旦他们因人生问题、社会问题而有许多感触无法解答,陷于烦闷苦痛之中,越是自尊自强,越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仅仅依靠讲求知识技能是无望解决的,一旦理想和现实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什么个人理想、人生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统统化为泡影,这将导致学生心理严重失衡,对生活失去憧憬和信心。因此,学校要多给学生开设心理学、心理咨询相关教学和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各项负担,帮助他们导向正常合理健康的生活。

(三)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减轻孩子负担

虽然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也不能把儿童抓得过紧,现在部分家长总是觉得让孩子

学得越多越好,音乐、美术、舞蹈、武术、国学、英语、数学样样都学,这样给了他们幼小身体强大的负担,不仅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其优势特长。合理的教育要减轻负担,关注孩子的个性,按照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再有,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因为必须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不想看到一个小学生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学校应多开展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让学生劳逸结合。

(四)大学导师制,密切师生关系

为了更好地陶冶学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先生主张必须充实训育内容,力行导师制。其所言导师是一位知识渊博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的人,他能够指导学生的全部生活。“每一导师皆分有几个或十数个之学生;此几个或十数个学生之全部生活,亦即为此一导师之教育对象。学生个个有其最亲近之导师,导师亦人人有其最亲近之学生。全校亲切相依之校风,于以树立。”很明显,导师不可能带太多学生,因为那样就不能做到对每位学生的全面了解,达不到为其指引方向的目的。所以当代大学教育模式亟待改进,教授们不要只是上了课就走,也不能只有一个辅导员去负责全部学生工作,应该建立教授、辅导员与学生的充分接触和了解,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人生指引。

(五)注重教育公平,帮困扶荒

先生针对当时贫富悬殊,穷人子弟不能求学的现状,为求社会公平,结合古代私塾传统,打破收费统一的惯例,提出了按学生各自家境如何缴与不缴,缴多与少一律自愿的办法,并且声明不因学生各自缴费多寡而享受不同待遇的主张,提出“教育资源平等享有,人人有受教育权利”。这样一来,一些贫寒人家的子弟甚至可以不缴费即能入学就读,给那些因家境不好而渴望求学的学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除了帮助困难学生,先生强调而在特别荒苦之地方,其教育设施应受国家之补助。所有这些提议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现在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欠发达,国家和地方都要出资出力支持西部的教育事业,使得偏远山区的孩子也有书可读,有学可上。

(六)放宽教育监管,大兴民办教育

先生提倡社会自办教育,并且罗列了四点官办教育之弊端:(1)官办教育有形式(官样文章 ),不如社会自办教育有精神。(2)社会自办教育得各抱理想自由试验,而官办教育必有规绳,不免窒塞创造。(3)官办教育易离开社会,不如社会自办切近事实。(4)官办教育每多虚抛浪费,远不如社会自办者用钱经济。在此四点基础上先生提出了改革措施:(1)以社会自办为主,政府办为辅。(2)社会自办教育,私营教育。(3)政府退处于考核、监督、奖励、补助地位。政府力量宜用之得当耳。对于有志教育的人办教育有成效者从旁提倡掖助即为得当。政府款与其开办新校不如资助社办较好的学校。以上提议不乏远见卓识,我们应铭记先生教诲,放宽教育监管,大力支持社会自办教育,大兴民办教育,这样才能把教育越办越好。

(七)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诚如先生所言,中国的根在乡村,乡村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近年来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来看,政府已经非常重视乡村的文化建设,设置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选调优秀大学生毕业到基层工作,这样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也保证了基层乡村有了更高文化素质人才的指导,让农村的工作更容易开展。在此基础上,政府应继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扭转乡村文化薄弱的现状,开设乡村文化站,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乡村文化娱乐生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993.

[2]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梁培宽.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私塾教育范文第3篇

一、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切事物的特性或事物间的关系,都中不同程度上需要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加以描述,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数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般成员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参加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学好其它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方法也日益广泛用于各门学科。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的发展了。科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因此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的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从数学在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来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以此启发学生应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对青年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应当、也有可能在这方面承担本身承担的任务。我国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大部分时代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我们的先辈在数学研究方面的始终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过去在数学领域中曾经有过极大光荣。目前我国数学家或有中国血统的数学家也在一系列领域中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必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极限概念时,首先通过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三国时期魏人)为了更精确的求圆周率于公元263年所创造的“割圆术”来讲述极限的思想,当时刘徽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算到3.1415,这充分说明现代的极限思想方法,最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并得到应用。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数学具有严谨性的特点。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叙述结论精练、准确,而结论的推理论证,要步步有根据,处处合乎逻辑理论的要求。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离不开推理。通过数学教学养成学生讲理的习惯。数学中要判断一个命题、猜想的真假,不是通过实践检验,而是要依靠概念的定义,依靠公理、定理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它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脱离客观世界和生活实践。我们通过数学概念、结论形成过程的数学,培养学生在现实客体中抓住本质特性,抽象出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解题的探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难题时要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寻求解法,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说明我们不应该把辩证法作为外来的东西引入数学,而是应该从数学内容与方法中发现辩证的因素。例如有限与无限;连续与间断;直线与曲线;近似与精确;微分与积分;收敛与发散等等。这些内容都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在数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实践第一的观点

数学的产生由于实践的需要,而数学发展是直接或间接由于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上的需要,而刺激起来的。应结合教材阐明数学的现实性、起源及数学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的历史。众所周知,数学的概念和公式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有其实际的模型。所以在讲新知识时,要列举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概念和公式,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再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理论上懂得实践第一观点及数学与实践的关系。

2.对立统一观点

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相互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到处可见,如:正负整数,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之中;有理数与无理数对立统一于实数之中;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数学中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是经常的,整个数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时刻抓住对立面的转化。转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算的转化;数形的转化;对立概念的转化(常量与变量,已知与未知)。利用这种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中的矛盾所在,找出问题内部不同条件之间的联系,再寻求转化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私塾教育范文第4篇

数学素质教学实施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进行素质教学的关键。利用数学思想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数学教材中包涵着许多数学思想和哲理。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意识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深入挖掘各章节知识中所包涵的数学思想,认识该部份教材知识的来源与发展,体会教材含义,进一步剖析数学思想及其应用,并以此为主导,确定每章节素质教育的方向,组织教学。

二、应用数学思想,深入理解数学教材的系统结构

数学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能力,数学观念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基础知识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对教材知识有着全面深入的理解。中学数学教材的各部份知识及各章节间存在着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综合、深化

的关系。这一系统结构体现了辩证统一和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中学数学是一个严谨的知识结构,是数学思想的体现。从初中的有理数到高中的复数,直线与数轴发展到平面,立体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从有限到无穷等等,处处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明确理解这些数学发展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具备变化发展的数学观念,激发他们发现、创新、求知的欲望和主观能动性,逐渐转化为自身的数学素质,溶合到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以数学思想为主导,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树立以数学素质教育为首要的指导思想:

数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它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

数学观念,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本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将数学素质教育做为指导思想。

(2)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是数学思想的体现:

数学的知识结构是变化发展的整体,对于不同专业要求,不同的学生群体,他们所需的知识深度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教学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为目的,依据实际需求,结合不同专业实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使学生在理解数学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在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中发挥作用。

(3)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贯彻数学思想教学:

明确教学目的和素质教育方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数学思想,使数学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数学素质教育的工具:

将数学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该以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主要目的,从而取得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认同,并最终成为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单一的教学方法将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使学生难以接受,更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5)数学思想的应用对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数学思想所包涵的哲学理念,不仅仅表现在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或数学的例题习题解答中。同时,作为一种思想本身对现实生活

的各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范例,以及各种同一思想原理的小故事,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数学思想教学课是一堂数学素质教育课。它是教师应用自己的创造,将数学思想的教学与教材知识讲授高度结合,精心设计组织的课堂教学。它如同是在塑造完成一件件艺术品,并最终组合成完善的整体而达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学思想教育的成效是深远的、永恒的。不能单纯以成绩积分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全体学生的尊敬。在他们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习惯地使用数学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受益,并从内心中所产生的对教师的尊敬。这才是数学素质教育最好的成果。

中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建立数学观念。用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模式,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现实社会的各种事物,这是数学教学和素质教育所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度概括。数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主体兴趣,才能真正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观和数学素养。在将来走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境界,都会自觉地、习惯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严谨而合理地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教学观念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私塾教育范文第5篇

一 艺术思维教育的目标

从字面上看,加德纳的七种智能中直接与艺术相关的好像只有音乐智能,但实际上其中至少有四种智力:语言 ——言语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都与艺术有直接联系,这些智能是音乐、视觉艺术、文艺创作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而且七种智能都能在运用过程中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创造力和表现力,因为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加德纳并不否认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智能存在的可能性,这种艺术智能可以被看成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的综合和表现。加德纳指出,没有一种智能是绝对艺术的,或非艺术的:音乐讯号可能被运用得毫无音乐韵味,而失去了艺术功能:而若符合美学原则,数学推导出来的几何图形也可以是一种艺术产品。一种智能是否被运用得符合美学原则,取决于不同的个体和文化环境;艺术活动需要多种智能,各种智能都可以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艺术并非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情感的、神秘的、直觉的领域,是不可捉摸的东西,相反,任何艺术活动都是人类大脑活动的一部分。从本质上看,艺术活动就是一种认知活动,它由创作、感知、反思等几种能力构成。艺术学习必须学会读出、写出艺术作品有的符号系统,艺术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无论是创作、表现,还是反思都离不开认知活动。所以,艺术教育所指向的不应只是创作和表现的技能技巧以及相关的概念,艺术教育的目标要强调培养对作为整体的艺术的理解力,并学以致用。就此而言,艺术思维教育的关键应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也就是说,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创作和表现简单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解和欣赏自身和其他文化作品的内涵,学会在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中探索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将有关的作品与自己的生活和所关心的事物联系起来。换言之,艺术思维教育就是要借助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以及艺术创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修养,让学生学会艺术地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艺术融入个人的生活之中。

在加德纳及其同事的尝试中,如何在普通高校中向学生提供一种合理的艺术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进行艺术创作,体会艺术带来的愉悦之情,并形成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成为 “有能力满足自身艺术需要的大众艺术家”。而且还强调将艺术思维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艺术思维教育的独特作用,使艺术思维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人的潜能的开发、促进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当作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多元智力理论的艺术教育明显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它扩展了当前实践中流行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更接近于素质教育的理想。这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法训练的现状下尤其有现实意义。显然,过分注重创作和表现的技法训练,而忽视了艺术理解力和艺术思维培养的艺术教育至多会培养一些匠人,而不能培养艺术家。这些匠人甚至难以被看成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因为他们不具备真正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理解力、鉴赏力。因此,必须认识到,艺术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而不是只着眼于提高少数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而且,艺术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多维度的,不仅是相关知识的掌握,也不应仅是技能技巧的形成,而应当扩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二 艺术教育的方法

在加德纳看来,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轨迹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能力发展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艺术教育的方法应有别于学校其他传统科目的教学方法。传统上艺术教育通常以师徒直接相授的方式来进行,即通过观察、示范、模仿和临场指导来进行,这种方式在艺术教育中有其切合性和优势。但要实现加德纳提出的艺术教育目标,仅靠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学科教学中所用的方法在艺术教育中也有用武之地。实际上艺术教育既需要其自身要求的独特的方法,也需要一般学科的教学方法。当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时,艺术教育能够收到最佳的成效。 对于不同门类的艺术教育而言,没有一种最佳的、适于各类艺术的教育方法,每一种艺术教育都应有其自己的最合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尽管不同的艺术门类可能更多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艺术教育中仍然有一些共同的原则需要遵循。

(1)重视艺术知识的掌握

当儿童积极主动地介入有关主题的创作活动时,学习的效果最好。在童年早期,特别是 lO岁以下,创作活动都应当是任何形式的艺术的学习的中心,所以应提供机会让儿童直接与媒介和素材打交道,给予他们“出成果”的机会。但片面地强调创作对大多数人都没有意义,所以仅有创作的艺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创作能力的培养只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艺术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而要培养艺术理解力和鉴赏力,艺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或技能训练来实旌。艺术教育必须开辟“第二战场”,即通过艺术史、艺术评论、美学等艺术的知识,通过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个体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艺术的整体理解。所以艺术教育中必须有对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分析,必须有大量的有关艺术的感知、艺术史、艺术欣赏等艺术的活动。但这些活动不能像传统的学科课程那样来组织,它应当来源于儿童自己的创作,且与之紧密相联。显然,在加德纳看来,实地经历对于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活动必须场景化,艺术教育的课程应当是儿童或学习者共同参与建构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极其狭窄、贫乏,只局限于美术和音乐,甚至进一步窄化为画画和唱歌,很少涉及艺术创作背后的因素,也极少涉及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其它知识领域,因此,学生获得的有关艺术以及艺术创作的 “知识”很少。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最大的误区。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艺术教育的内容必须扩大、丰富,否则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不可能有大的改观。

(2)采用专题式教学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应当对儿童的多种智能的开发和培育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艺术教育也应当是综合性的,最好是按有意义的专题来组织。一个专题中应当包含与之相关的多种活动要素,涉及到多种能力和知识,并围绕某一中心活动加以组织。因此, “艺术推进”项目为音乐、视觉艺术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这三种艺术形式设计了许多领域专题,每一专题都涉及这种艺术形式的核心概念与技能、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等,并包含围绕培养学生创作、感知和反思能力的一系列练习。专题作业比单一的技能训练或知识教学更可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能够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促使了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和对艺术的理解。

(3)反省与合作

“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创作、感知和反思这三种能力是从事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与内容以及对课程、学生的评估都围绕这三种能力进行。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套有关的技巧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艺术理解力。在艺术这样一种高度个性化的领域中,艺术品味和价值的判断是高度个人化的,极难直接进行传授。因此反省极为重要,学生们必须学会对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体会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情感、表达手法和寻求的效果;对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进行深入的反省和探究,并在这种反省和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和艺术品味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也应当与同学、教师、艺术家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讨论。没有合作,反省就是狭隘的、低层次的。而从教育的角度看,艺术教育极为复杂,难以交给单一的团体来完成,尽管能够精熟地运用艺术思维的教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若没有来自于艺术家、行政人员、家长及学生本人的通力合作,艺术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精通一种,举一反三。传统的智力发展理论认为,能够从儿童某一认知领域的能力水平推知他在其他领域的能力水平,这种观点所基于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在各领域中的能力是高度相关的。加德纳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各个领域能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等都可能各不相同。实际上,一个儿童可能在某一领域中能力很强,而在其他领域中却能力低下。所以,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在各艺术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潜力,但要在所有的方面都得到发展则是不可能的。

要实现全面的艺术教育目标,多元智力理论所建议的共同原则是必需的。当前的艺术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在技能技法训练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出了一批掌握着熟练的创作或表现技巧,却不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甚至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活动深恶痛绝的人,可以说当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在歧途上走得太远了。多元智力理论所建议的方法原则,尤其是专题式教学、合作与反省等原则与当前教育领域中流行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观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期刊更多

城乡致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