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秋天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借助诗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进而诗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他还认为“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妨以诗化语言为突破口。什么是诗化语言?简言之,诗化语言是指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具有情感美、形象美和音乐美,最能感发人心,以其特有的情感魅力和审美让学生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对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能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情操,振刷精神。总之,诗化语言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主学习,欲罢不能。我和学生自主开发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主题为《秋之恋捕梦网》,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组合运用诗化语言提升活动品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诗化语言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引导学生自主开拓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资源。我对学生说:“在教材中,没有关于秋天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那就让我们为秋天开道。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残,秋天如约而至。枫叶将故事染色,潇潇暮雨洗出一个清秋节。柔柔的一抹斜阳给我们带来温暖的忧伤,秋月撒下的漠漠轻寒勾起我们的辽远的秋的相忆。秋天来了,让我们走进秋天,构思秋天的诗。”这一段颇有诗意的开场白将古诗词和学生喜爱的歌词融汇起来,又用几组形象感人的镜头展现出美丽的秋色画卷,让喜欢秋天的学生受到激发,让那些不怎么喜欢秋天的孩子对秋天有了感觉。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在这样诗化语言的引导下,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随后,我在与学生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将这次活动主题定为富有诗意的“秋之恋捕梦网”。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学生,从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诗人,他们对诗化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他们的心灵也犹如一张无弦琴,只要我们教师巧妙地弹拨,就会发出美妙的和鸣。
(二)用诗化语言构想、提炼活动方案设计。最初,我与学生共同设计方案时,就提两个要求:一是要有诗意,二是要有一点创意。我让更多的学生发挥专长,从各方面设计活动方案,如朗诵、品鉴、音乐、摄影、绘画、书法、郊游等等,然后在考虑将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纳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学生交来的活动方案有吉光片羽的创意和诗思,但较为零碎,如:写一封致秋天的信,将这封信贴在树上;同学们拍摄或亲手描绘的秋景图,并配短诗;有关秋天的诗词或书画作品赏析;配乐朗诵,如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古琴配乐《梧叶舞秋风》;选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去郊游,放飞风筝,寄语秋天……我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提炼梳理,确定了由四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活动方案:一、寻找秋的足迹;二、文艺中的秋韵;三、探究秋的意蕴;四、共同寄语秋天。但总觉得诗意不浓,还是有些枯燥与僵化。后来,在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的过程中,闪现了这样的灵感:给每一个环节配上意味相近的咏秋诗词名句,将各个活动环节诗化。活动方案因此逐渐成形:一、“晓来谁染霜林醉”——闲寻秋踪迹;二、“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文艺世界中秋之舞步;三、“不知秋思落谁家”——探究秋的意蕴;四、“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寄语秋天”创意活动评选。我认为,引用诗词提炼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比要求学生机械背诵、默写咏秋的古诗词更能激发学生的诗情,而且化诗为思,随机生成、触处成春,也使活动更富有创造力和美的光彩。当然,这样诗化语文活动方案的前提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运作的关键是师生要有大量的诗词积累。
(三)以诗化语言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彰显语文本色,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生物课、地理课,也应紧紧抓住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用诗化语言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就尤其必要。在学生的笔下,这样与秋天相遇:“秋天就这么来了。早晨起来开窗的时候,手指一下子凉了起来,风把秋的味道,一丝一缕的传递到我的世界。”秋日阳光里的树叶有梦幻般的美:“树叶在风的裹挟中旋舞飞扬,日光的影子,在落叶上惝恍迷离地划过,这些叶子就像一个个金色的精灵狡黠地冲我眨眼,而后翩翩而下。山路上,一片,一片,半绿半黄的,点点泛金的,金黄灿亮的,深红浅绛的,疏疏密密。”在品读悲秋诗文后有这样的感喟:“冷月残阳、枯树衰草、寒蝉惊蛩、断鸿啼鸦……这些历代咏唱不衰的秋景,以其永恒的魅力、莫名的伤感,长久地对应着诗人们的愁怀,映现着中国诗人以愁为美的诗心。”这些诗化的语言所呈现出的真切情感或者情境,令人不知不觉地就融入到或静谧或悠远,或欢悦或悲愁的氛围中,令人陶醉在浓郁的诗样的秋天里。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能力,是单纯进行仿句训练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创作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的亲切绵邈的深情和诗意的思索。自然是人类诗性的家园,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不能和自然对话的人缺乏灵气的底蕴,恐怕在学业上也终究难有所作为。学生通过诗化的语言与秋天相约,与自然相拥,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可能更多的是去领悟自然之美“与人类当中比较有思想的人的心情绝对和谐一致”的真谛。
关键词:中秋节;青少年;集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83-0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一、自制月饼大赛
(1)组织好同学在教室坐好,由老师统一在投影上播放关于制作月饼的相关视频,让同学们熟悉制作月饼的过程。
(2)在活动场地将桌椅一排排码放好,将活动要用到的材料放在桌子上,等同学们进行活动时让同学们自行挑选。材料:奶粉,转化糖浆,枧水,花生油,中筋面粉,莲蓉,咸蛋黄,蛋黄,蛋清。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创新月饼制作程序,设计新颖独特、自己喜欢的月饼。尝试锻炼自己的创造、动手能力。
(3)将做好的月饼坯放入电烤箱中烘烤。
(4)当月亮高挂于空,最圆最亮的时候,大家团团坐,边赏月边聊天赏评吃月饼,分享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赏月诗词诵读演唱会
师生们围坐一团进行关于“月”的诗歌朗诵。大家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又亮又圆的月亮,一边聆听学生声情并茂的诗词朗诵或词曲表演歌唱,体会感受到中秋节月圆人圆的气氛。
同学们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诗词进行朗诵,感受诗词中的美好境界。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词歌赋等进行朗诵或背诵,也可以通过交流将自己找到的诗词歌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同时开动自己的智慧想一些有关“月”的短信、祝福语等将它们写下来,送给我们的亲人、朋友,将我们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们最亲的人。
虽然只是一则小小的短信,但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编写出的短信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祝愿。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也会是温暖的,更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大团圆的氛围。为更好的传承华夏瑰丽灿烂的诗歌文化,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扩大和培养诗歌文化受众,启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的氛围。
三、猜灯谜
用绳子将挂有附灯谜的灯笼串联在一起,再将灯笼放在操场中央挂起来,每个灯笼上都写有不同的的灯谜。然后,同学们开始猜谜题,看看谁先猜出来。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撕下选中的灯谜,去旁边的兑奖桌告诉工作人员编号及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当场获得奖品。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踊跃猜谜,如果猜中就到领奖处领取精美奖品。猜灯谜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敏捷度和知识的储存量,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猜谜,就是要顺藤摸瓜,一点点开动脑筋,一步步向前,让自己的思维敏捷起来,根据提示找到答案。
四、许愿船
活动前期:活动前通过海报的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活动宣传,由负责人员准备好活动所用到的材料,然后将同学们带到指定教室,由同学们自己选择所需材料。分配人员对活动地点进行实地勘察,确定交通路线和活动地点。材料有彩纸、马克笔、小蜡烛。
活动阶段: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折成各种样式的小船,然后将自己选择的蜡烛放在船身中央,由负责人员将大家集体带到小河边,将已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河中,点燃蜡烛,在心中许下愿望,让小船随着河流的方向自由流动,看着小船越飘越远,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随着河流的方向流动。这种方式表现的是心中一种美好的祝愿,放飞我们心中的梦想。
伙伴们知道吗?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很快就是一年的春分节气了,你们都有了解过这个节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2关于春分是什么时候及简介,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2关于春分是什么时候春分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农耕的重要时节。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春分节气简介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二分日世界各地日出日落时间均为6点。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的寓意及内涵1、昼夜平分
春分之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几乎全球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2、指季节平分
若以立春至立夏这段时间作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正好平分了春季,从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将其一分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
2022春分的诗词有哪些1、《春分日》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2、有关春分的诗词:《春分》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3、《画堂春》仲并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沈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4、《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崔融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5、《癸丑春分后雪》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6、《偷声木兰花》徐铉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7、《少年游》杜安世
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
画堂无绪,初燃绛蜡,罗帐掩馀薰。多情不解怨王孙。任薄幸、一从君。
8、《阮郎归》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9、《春日田家》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10、《踏莎行》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关键词:诗歌鉴赏;宏观把握;典例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25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虽然形式上经历了客观题到主观题的变化,但是考查的基本点一直未变。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板块,好多学生读诗歌时总是云雾缭绕,读不懂,更不用说再去做题了。在近几年的高考备考复习中,笔者总是在一轮复习时就最先开讲诗歌,目的是让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吸收所讲的诗词基本知识,能够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最终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诗歌,并且最终能在高考时拿到高分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对诗歌要有宏观把握
1. 对作者的介绍要全面深入。古人讲“知人论世”,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因而在介绍作者时,教师不能流水账似地讲一遍生平经历,而更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展现出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另外,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诗人一生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例如柳永的词作不都是写儿女情长的,也有气势澎湃的《望海潮》留世;陆游的爱国诗作读来酣畅淋漓,但也有《钗头凤》让古往今来众多有情男女潸然泪下。
2. 对文本的探究既要关照字词更要超越字词。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重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体验,结合文本中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来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首先,要积累古诗词中常见字词的含义,如:“迟日”指春日;“端居”是闲居的意思;“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其次,要积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几乎所有的复习资料中都有关于意象的相关知识。如:高山、沧海,大江、等这类意象一般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沙漠、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或孤独惆怅的感情;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坚贞高尚的品格;杨柳、南浦、长亭、月亮、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抒写离别之苦;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捣衣,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长城、楼兰、柳营、羌笛等意象多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要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语言的变形。诗人要借助非常精简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必须要对语言作出变形。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词性改变、词序颠倒、内容省略、意象罗列等,而影响学生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往往是前三种,这也是笔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以下就对前三种变形简要作一说明。
(1)词性改变
诗人为了炼字,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而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老”的使用就把雏鸟从嗷嗷待哺的娇憨到渐渐羽毛丰满,再到展翅离巢的漫漫时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肥”也写出了梅子从青涩到黄肥的动态特征。又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与“绿”的使用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2)语序改变
例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却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3)内容省略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影响理解的最重要原因是诗歌内容的省略。从语言形式看,省略可以使语言简约凝练;从欣赏心理看,省略可以使诗歌产生含蓄的艺术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一般来说,诗歌语言的省略越多,理解的难度就越大。
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是“香炉山”的缩写,而不是烧香的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遥招手”的主语是蓬头稚子。孟浩然《宿建德江》“野阔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阔”“清”后都省略了连词“故”。
再如,2004高考浙江卷选的是李白的《菩萨蛮》,给出的考题是: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答案,就是词语省略造成的。由此可见,正确补出诗歌省略的内容对于理解诗意有多么重要。
比如,关于“秋”,我们可以搜集到以下的诗句。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李白《日出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贺铸《鹧鸪天》:秋风想见西湖上,化作白莲千叶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萋兮吟》: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龚自珍:四海变秋声,一室难为春。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马致远: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细细品味这些诗句,继而展开想象,设置一定的场景,我们便可以开始写作了。不过,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写作是讲究详略得当的,所谓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其实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吗?轻轻闭上眼睛,遥想两三枝嫣红的桃花悄悄伸在翠绿的竹林外面,花下水暖,嬉戏的鸭儿摆动起颈项,霎时晶莹的水珠四射,苏轼信笔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意便盎然生动了。又比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数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好一个“闹”字,让人在一刹那仿佛就能看到枝头的杏花密密匝匝,开得何等繁盛;让人在一瞬间仿佛就能听到杏花在枝头争先恐后怒放的声音。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春意蓬勃啊。这两个段落就是对原诗句的描述与评述,即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
第二、要有对诗句的合理归类。有一些诗句的内容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写作时,我们便可以把它们归类在一起,这样便容易集中地说明自己的主题。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用诗句则揭示了春风最本质的特点:带来生命。许多诗人都曾为此作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春风使江南披上了绿装,这是生命的动态表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春风像剪刀裁剪出如许的细叶,裁剪出大好的春光,这是生命的形象描摹;“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春风滋润万物,却不让万物感受到春风的关切,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上四组诗句写的都与生命有关,放在一起,便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三、叙述的语句要富有变化。是先引用诗句再提作者,还是先提作者再引用诗句,写作时都要用心。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为伴,对山当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看出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足见他超俗品性,独具闲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为竿,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垂钓,那该是如何的惬意!这个段落是学生作文的原稿,我要求学生修改时注意叙述语句的变化,学生修改为: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很显然,后者比前者因语句富有变化,而显得有韵味得多。
因此,诗句的引用要注意与行文所设置的场景水融。
例:学生用上述关于“秋”的诗句写成的作文。
秋颜
文 璇
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才蓦然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思绪翩翩呀。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
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桐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她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