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网络课堂

中学生网络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网络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网络课堂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并指出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在以后又经过多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已有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已有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第三,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存在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由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所具有的许多特点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所以研究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是: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2.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具体程序概括如下:

3.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化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影响身心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展现给学生们的世界更多是模拟的世界,虚幻的世界,学生们从网上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这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减少他们体验生活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而给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3.2导致主体丧失

应当看到,网络具有能即时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技术复制的基础上。技术复制替代了独一无二的原创物,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意义。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丧失现实感,对事物的认识是立在非真实化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对事物认识的非真实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所依赖的技术复制,将使事物的“本源丧失”,使现实隐退导致主体丧失。

3.3削弱辨别能力

虽然网络化教育使学生们能更多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同步带来质量的精粹。所以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迷感,削弱去伪存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许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玮.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2000,3

[2]刘亚中.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生物学教学,2000,11

[3]刘建华.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学生物教学,1999,5

中学生网络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果我们还只是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就只是满足应试教育中对考试对分数的要求,而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全面的发展。网络正好弥补了书本的不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不断丰富自己,还可以避开在校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目前中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情况到底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我对自己所执教的班级进行了跟踪调查和分析。我所选取的对象是一个初中毕业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全部为走读生,除了白天在校学习的时间,其余时间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支配的。为了确保得到的结论相对真实有效,我并没有直接出面调查,而是分派几个比较可靠的同学帮忙摸底。两天过后,反馈过来的信息显示:在周一到周四晚,大多数同学不会上网,只有少数几个会上网,上网的这几个同学成绩在班级里属于有点落后的。他们在网络上主要是玩游戏聊天。周末和双休日,上网的人数相对会多一些,但真正在网上查资料、学习的同学不多。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看看新闻、小说,QQ聊天。上网人数不多的主要原因是正面临升学考试,课后要及时消化课堂的内容,完成各科的作业,根本就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来上网。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家长的限制。

在中考结束,学生已经没有了考试压力,而此时家长对孩子的上网限制也相对放宽的情况下,我对原来的班级做了一个同样的调查。但这次调查因为毕业和在放假中等原因,并没能取得全部同学的相关信息,在分析了其中一部分的信息中,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大多同学会经常上网,部分偶尔上网,还有少数是从不上网。上网一般在自己家里,或者亲戚家中,还有部分是去网吧,有些没电脑的就用手机上网。上网时他们到底在做些什么,和前期的调查相似,主要还是看新闻看博客,是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QQ聊天。查阅与学习相关的资料的比例不大。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同学在科目的选择上也是偏向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关注度不大。

通过对这个班级网络利用情况的分析,我意识到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起网络。无论什么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这个就看我们怎样来利用,怎样避其害而取其利。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注意网络监控

兴趣是一切良好的开端,我们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时,首先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可以联系学生比较关注的事物,鼓励做成一个相应的Flash,不会的部分可以让他们尝试上网查询相应的资料,试着自己完成。这样,学生再遇到什么问题就会尝试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学生自控能力相对比较弱,这就需要在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进行监控。监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来源于教师、家长和网络平台的设置进行的他人监控。可以是给定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学习时间上有明确的要求,同时对学习结果进行一定的检测。要把检测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最后可以根据学习的状况,进行一定的强化措施,促进学生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科学的调控。

还有一种就是学生自我监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以达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

在网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不同,学生的网络学习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对各种软件运用熟练,想深入一步学习,但无奈自身的网络技术不够。这时老师就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可以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关学习课程的网站,并对学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平时要多注意讲解一些网络学习的技巧,以及一些在网络上沟通的基本方法。现在网络的信息非常丰富,内容良莠不齐,学生要真正辨别出好坏不太容易。这就要求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信息进行处理、过滤。

老师在网络授课过程中,对于比较集中的学生问题,可以先利用集体广播的形式来完成相应的解答,然后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考虑布置相应难度的练习,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收获。

教师要注意不断地积累提高,只有自己提高了、发展了,才有实力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方向,也才有能力带动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网络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来获得提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往往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例如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以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分工合作或主动积极的询问来最终获得解决。平时对网络学习经验体会也要注意与老师和同学多加交流,丰富学习内容,获得新的发现。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要注意培养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能够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入手,应用多用思维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时要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打破思维定式,不束缚于权威,敢于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四、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学生安全上网

中学生网络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知教学理论;网络课程;情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47―05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越来越多网络技术成熟的校园尝试通过开始网络课程以弥补传统的校园教育环境的不足,以期借助网络课程,开辟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以及教育机会平等化。有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网络课程的优势有目共睹的,它满载着学校、教师开拓崭新教育空间的希望,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于教与学不利的元素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之难、交流之难、反馈之难以及学习动机激活之难等方面。[1][2]

为了优化网络课程,提高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兴趣,学者们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过程与步骤、其教学应用模式与效果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形式、课程本身的维护与管理、支持网络课程的平台的研发乃至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学习风格以及性别差异引起的网络学习差异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尝试[3],他们的讨论主要触及了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公布的《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及的网络课程所应具的六大关键特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可用性、技术性、媒体特性和文档资料[4]。《标准》的出台无疑让教师在实践中有章可循;然而,《标准》中的六大特征及其领衔的33个二级指标着眼于网络课程的技术环境以及“认知”的建构,但抓住这些关键特性,是否就能成功地运作一个网络课程呢?

毫无疑问,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共同支配下发生的,其效果也是两者共同作用的成果,如果说实现“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5],那么对于无论是用于辅助还是替代传统教学形式的网络课程来说,这也是它理应实现的目标。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上述的“显性环境”,“隐性环境”也是值得重视的,如用以促学的情感策略等。就这个方面的相关讨论不多,也缺乏实证数据支持。为此,本文利用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基于情感策略的设计如何优化网络课程进行了实证分析,试探讨“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哪些情感设计有利于网络课程的软环境的优化。

二 情•知教学理论与网络课程

1 情•知教学理论的内涵

情知教学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教育家冷冉先生提出,是由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构成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体系。冷冉分析、比较了当时的教学论三大主要流派――新行为主义教学论,认知教学论以及情感教学论后,博采众长,整合出独具特色的“情•知教学理论”。该理论体系突出了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的辩证统一,避免了上述三个流派理论之不足及片面性。冷冉认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考试本位化,教学效果结论化,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而情•知教学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其教学心理化的本质和以情化人的核心思想。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有发动、强化、支配的作用。冷冉把情感因素的功能归纳为三点:一是情感因素与知识、智力一样同属培养目标;二是情感因素与知识基础一样同是学习基础;三是情与知是相辅相成的,情感可以起着推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作用,促进认知。学生的学业表现优劣受认知即智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如其动机、情感、信念等情感因素的影响来得巨大。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上,才能培养“知、情、意和谐统一、现实的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力的新人。”[5]

情•知教学理论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要求,其内涵可概括为七个方面:(1)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同学关系;(2)适宜的学习环境,无强烈的光、色刺激,无噪音,无恶臭;(3)课堂情调有疑问,有惊讶,有迷惘,有争论,有笑声,而以愉快为基调;(4)学习的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时而平行发展,时而合而为一,不存在厌倦和思想溜号;(5)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只在必要的时候,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6)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性与情绪性因素,给学生以指点,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7)在教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情知教学,在情知教学的环境中进一步教会学习。[6][7]

一言以蔽之,情•知教学理论富于“人情味”,强调师生/生生关系、环境创设、情感交流、适时反馈、思想引导以最终达致以情促学。

2 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的情感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两部分组成: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8]。

把情•知教学理论引入网络课程的建构是基于承认学习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对于学习的成败具有性,从而必须在网络课程里增大情感的导入,在设计与运作网络课程时每个细微支出都配以情感设计。其实,早于1989年Sheerin就提出了网上自主式学习材料应具备7大元素――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评分标准(举例说明)、有吸引力的呈现方式、有意义的活动(可促进学习动机、有趣、值得学习)、过程选择(允许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风格)、反馈和均衡的材料结构(配有适合各种水平的学习以及其主要学习目标应大同小异)[9]。在网络技术尚未发达、网络课程远未流行的年代,Sheerin提出的网上自主式学习材料构建清单略为简单,提纲式的清单并无深入解释具体内容与操作,然而其先锋意义在于把大量心理学的元素引入网络材料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并赋予其重要地位,突出感官刺激(通过呈现方式)、动机刺激与维系(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反馈)、承认学习风格上的差异。

随着网络学习的铺开,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情感课堂中的情感设计并基于实践经验提出各种建议,众说纷纭。借助情•知教学理论,可把各项设计梳理成氛围与环境创设、师生/生生关系培育、情感交流、反馈、思想引导等五项。

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网络课程的建设者首先应在网络教学中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使学生在一种智慧化、人性化、人文化的学习氛围中自由交流和学习[10],教师要在网络学习环境要体现人文关怀,保持灵活的人际交互和提供多种教学策略。学者们建议教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另外还可通过BBS、聊天室、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等工具来创设更公平、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11];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能为网络课程所利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多,博客也被认为是建立起师生间关联的有效工具,它既有助于实现师生“思想”共享,也有益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把个人隐性知识与情感显性化的过程中惠泽了学生的情感培养[12]。同时,网络页面的布局与设计、学习导航设计、内容结构划分、利于学生的情感产生和交流的非语言的符号的运用以及网络学习材料的选材等也不容忽视。[13]

除了利用技术,还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和控制学习活动激发、调动、维持、控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完成某项任务后在讨论板中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互相评价以提高其高层次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群体合作意识[14],实践中还发现当教师把协作活动融汇到作业甚至测试中去,学生可在促进合作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能力[15],此外还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减低学业挫败感,构筑健康情感。

此外,反馈方式的改革对学生情感而言是股不容忽视的塑造力量。增大在反馈设计投入,从原则、格式到呈现方式的革新可增加反馈的有效性,同时借助鼓励性、纠错性的语言,时配以亲切的表情符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节学生情感、建立亲切健康的师生关系。[16][17]

三 情感策略优化网络课程环境的研究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情感策略的引入是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 哪些情感设计对优化网络课程相对有效?

2 研究方法

被试:被试对象为广东某涉外型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计9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73人。所有被试对象在本科一年级下学期修读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及网络使用知识。所有被试对象于2006-07学年均参加了历时一学年的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英语》辅助课程的学习。

步骤:第一学期始,《综合英语》网络课程按照《标准》中的六大指标33项二级指标进行设计,具备网络课程的教学、作业、测试、反馈评价等核心板块。第二学期始,笔者在第一学期的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尝试以情感设计优化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

设计:实验课程主要从教学、作业、测试、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入手,以情感设计为显性技术环境润色,具体操作与目标如下表:

数据:研究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获取数据:(1)Blackboard系统录得的每位被试对象在06-07学年参加《综合英语》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含访问次数、关注板块、网络使用习惯等参数);(2)问卷调查:在06-07学年第一、第二学期末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所用问卷相同,由13个问题组成,其中3个为开放性问题,其他10个均采用李科特量表进行测量,1到5分别代表“非常同意/满意”到“非常不同意/满意”。

统计手段:本次调查共收回90份有效问卷。收集到的上述两组原始数据借助SPSS14.0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

四 结果与讨论

1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与参与度

从表1和表2可看出,在第二学期末,被试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有所提高,Paired Samples T检验的结果显示满意度的统计值为:t=-6.671,Sig.=0.00(< .05),同时,置信区间没有跨零;此外,通过由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表3和表4数据统计所得,学生在第二学期探访网络课程的频率(t=-6.027,Sig.=0.00 < .05)和每次停留的时长(t=-4.203,Sig.=0.00 < .05)都有明显增加,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基于情感因素的充分考虑而设计的网络课程,及在有效刺激、维持、控制等情感元素的引入后,学生对充满情感关怀的网络课程更为满意,更愿意参加,在经情感优化网络课程环境里的体验持正面态度。

2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描述

分别在两个学期期末,学生在给出的同样一套含40个描述网络课程的词汇中,选出10个他们认为最能描述网络课堂特征的词汇时,学生所选的词汇有所变化,可见学生对经情感设计改良后的网络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除了一些在第一、第二学期均上榜的词汇外,有个别词汇,如“提高学习兴趣”、“导航清晰”进入了排行的前十。另外,“页面设计合理”、“具激励作用”、“具激励作用”等词汇的中选百分率也大大提高,这表明情感设计促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态度及情感有正面的变化。而从学生所选出的词汇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体验的评价正是与设计意图相符的,情感策略与设计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从而也解释了其于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提高的原因。(如表5)

在所采用的情感设计手段中,以教学博客、个性化材料共享、三文治式评价反馈最受学生欢迎。可见,越是能直接抒感的元素,越能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刺激学生的情感。而一些相对隐性的情感促学手段,如网络协作的活动,受到学生的认可度较低。虽然如此,这些隐性手段的作用不容小觑,由于其不容易被学生感知与测量,因此其效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 结论

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情感设计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刺激了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积极性和满意体验。若教师要提升网络教学的效度,就要实现“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培育网络学习的良好气氛,刺激学生在线学习动机,有意识地增加网络课程中的情感设计,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富有情感关怀的教学氛围,消除各种教学障碍,打开以教育为目的的情感渠道,把学生从孤独无助的网络学习体验中解脱出来。而这对网络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设计之始需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时代观念、心理需求等,并且应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环境与使用习惯,以便设计真正适用于他们的生活和使用环境的课程。如条件允许,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课程设计进行评估,这样可使得设计的中心一直围绕目标群体,也能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静,杜艳.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反思――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协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7):183-184.

[2] 陈兵.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98-99.

[3] 谢幼如,刘,高瑞利,尹睿.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46-49.

[4] 教育部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2003年)[S].

[5][6] 冷冉.冷冉教育文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7] 宋庆泮.“情•知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普教研究,1995,(6):46-49.

[8] 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9.

[9] Sheerin, S. Self-acces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324.

[10] 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7):52-56.

[11]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52-54.

[12] 陈美芳,项国雄. Blog在课堂教学辅导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30-32.

[13] 吕薇华.创设情知互促的教学格局[J].教育发展研究,2002,9:115-116.

[14] 任瑞仙,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中国远程教育,2004,(5)(上):37-40.

[15] 李西刚,王淑娟.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交流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5,(9):68-70.

中学生网络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方法;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99-02

食品工程原理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理解费劲,学习兴趣不浓。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方法[1]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大大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影响了教学效果[2]。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3~4]。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观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3]。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为了每一位学生个人的发展,满足其健康成长、个性整合和自由解放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的自我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行为的塑造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个体自己的体验或经验来发现;多元智能观认为,个人的多种智能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其聪明才智表现在各个方面;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基于上述理论使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主要突出课堂教学、实验操作、课外作业、知识检测、网络学习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议,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1.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认真备课,准备每一章节内容的主题,“以问题为中心”,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再提问、讨论,教师只讲重点和难点。例如,《食品工程原理》第三章,粉碎与混合的基本原理介绍时,针对筛分设备的类型与工作原理联想生活实例提出问题,让同学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经过讨论,同学们从洗衣机甩干筒工作过程中充分理解了滚筒筛设备的原理。在07、08两届学生学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时都进行了学习小组的划分,每6~8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全组同学的学习安排。课程的每一章理论知识由老师讲解,学生针对原理应用每组研究后确定本组的讲解内容,在学期初安排日程,每组讲授两学时(全组同学都参与)。学生独立完成备课,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讲解中尽量脱稿,并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2.实验操作。如果说自学是如何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而创新则是一种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对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创新。为了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每一位同学都要设计自己的实验内容(给定实验目录),并且要对设备设置故障,附以解决办法。如离心泵的启动,为什么要灌泵?什么情况下不需人工灌泵?设置离心泵不上水的故障,分析原因加以解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曾开设了“传热系数测定实验”、“精馏操作实验”,“微波干燥实验”等开放性实验,“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洞道干燥实验”、“膜分离实验”等创新性实验。每一位同学通过亲自操作设备,深化原理,增强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3.课外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理解程度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我利用多学科的交叉及高中比较系统理论的指导,让同学们针对课后习题,改变某些参数,多因素分析结果的有效性。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都在动脑筋,促进了他们发散思维的建立。其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之间交叉,对作业结果分析、讨论,形成有效结论。同时还对错题或有争议的题目加以讨论,找出问题的关键。比如,在柏努利方程应用中,如果所选截面不同,则各参数值就会出现不同的取值,从而影响结果的正确性,在讨论中学生充分理解了柏努利方程的意义及应用注意事项。此种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积极地挑别人错误中对关键点掌握得更牢。

4.知识检测。在每一章结束时,都让同学们针对章节的重点与难点自拟考题并附有答案,然后采用学习小组间交叉考与自考的形式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因为每一道题都把所学知识变成问题,还要设出解题的可行性,实际上做题者容易而出题者难,每出一套题都要把所学知识反复斟酌,在形成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就解答了这问题。为了让每一位同学能有取长补短的机会,采用题目交叉模拟练习,也是通过此种方式检验各自理解与综合能力。

5.网络学习。利用网络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开设了“多媒体课件”、“习题”、“测试”、“学生信箱”、“在线答疑”等栏目,实现了学生网络课堂学习、网络测试、网络交流,并提供了卓越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成效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明显增强。以往学生认为学习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课余从不自主学习。由于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为了讲好课,学生必须透彻理解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或自己钻研、或与同学探讨、或请教老师,学习风气明显好转。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质量优秀。

2.培养了学生精心钻研、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往学生只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被动思考,而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过程中,学生自主命题,每一组学生为了使自己所出之题有深度、有难度,能考住其他组学生,必须仔细研究所学内容、绞尽脑汁、在题目中设置多处陷阱,有些同学为了一道选择题精心设计、深入思考,拟出了既相似又有微小差异,充分考察基本原理的四个选项,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3.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全班被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与小组间展开竞赛,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竞争意识。每个小组成员讲课的好坏、实验操作的生熟、命题的质量都直接影响着小组的荣誉,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在创新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多个创新方案。如贾金霖、潘志强在做“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时,为了满足物料浓度不变,他们想出电子天平换物法测量碳酸钙的质量;在保持物料温度不变时,他们设计了加盖,加保温层的方案;在保证物料过滤过程中浓度一致时,他们在预留液加入时先启动搅拌器再入料的操作,以上的改进都确保了实验的准确与测量的精确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改变了那种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意识,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但参与式教学能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有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分析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使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综合化,才能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建平.关于大学课堂互动性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42.

[2]王飞,霍灵知,刘改琴.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应用物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178-180.

[3]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飞农业出版社,2001.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in Foo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Course Teaching

ZHANG Chun-zhi1,JIN Li-mei1,LIU Hai-jun1,GUO Hong-bo2

(1.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2.Daqing Oilfield Technical Training Center,Daqing 16325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