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雷锋的名言名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作品特色导入法
在教学《听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没去过北京,却能俯瞰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长城;我们没有去过埃及,却知道那里有巍峨雄伟的金字塔;我们没去过美国,却能领略气吞长河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气势。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电影,靠图片,更主要的是靠文字!文字是一件神奇的宝物,它不仅能够描绘瑰丽的色彩、旖旎的风光,还能够塑声音的形象,它能够演奏大海雄壮有力的交响曲。不信,请大家‘听潮’。”这样的导入,在拓展学生思维天地、拓宽学生想象视野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更急于配合老师,努力理解本文用字塑声音形象的特点。
二、人物性格导入法
用描绘人物性格的方法导入,能突出人物性格,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如学习《驿路梨花处处开》这篇课文时正值3月下旬,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反映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崇高品质,反映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再过几天,3月的日历就要翻过去了,自然界的3月春光明媚,百鸟争春,而我们心灵的3月却更加美好温馨,为什么呢?”(学生答:因为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是啊,雷锋叔叔虽然已与世长辞,但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精神却永存我们心中,今天我们来学习具有雷锋精神的人――梨花姐妹,借此纪念我们敬爱的雷锋同志!”
三、联系旧课导入法
鲁迅先生的《社戏》主要讲“我”在平桥村的优待,平桥村地美人淳厚,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而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则是作者幼年时的乐园,抓住相似点“乐”,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鲁迅先生有块乐园,他曾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美好的童年时期,现在我们学习《社戏》,小说中的‘我’曾在那里吃过以后再也没吃过的好豆,看过以后再也没看过的好戏。”这样导入的好处就是温故而知新,唤起学生心中以往的百草园的美,激发学生对平桥村――乐土的向往,为课文的讲解定下欢乐的抒情基调。
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同学们,18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和19世纪末期的俄国沙皇社会在政治上均表现出造就思想性格酷似的官吏贾雨村和警官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表现出了巴结权贵、徇私枉法,善于变化、狡猾奸诈,媚上欺下、利欲熏心的性格及品质。那么贾雨村在断案的过程中,有无奥楚蔑洛夫的
声色变化呢?”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教《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枉杀杨修呢?
五、名言名诗导入法
1、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2、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3、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4、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5、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6、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7、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8、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9、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10、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11、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12、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13、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14、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
15、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16、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17、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18、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19、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20、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21、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
22、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2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24、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25、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26、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了。
作为一所奉行“德育为本”的百年老校,宁波市镇安小学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镇安特色的国学教育之路。
一、建构国学教育的环境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改造整个校园环境,从浩瀚的国学文化中甄选精粹,赋予校园丰富的国学韵味,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有国学因素,让学生浸润在国学氛围中,欣赏传统文化之美,体味国学的魅力。
传统中国风的校舍建筑风格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优美和艺术感,孔子的立像告诫师生教与学的根本所在,校门口的对联“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道出了国学堂的“育人”价值追求;文化长廊上的古训告诫师生为人处事的真谛,宣传栏上的诸子百家名言时刻提醒学生传承先人的志向和品性;教学楼外墙的经典名段润泽着孩子的心灵世界;“诚信书吧”“文化长廊”“义工栏”“毓德堂”等活动平台,精彩地演绎了国学教育的灵动。让学生眼所观、行所致、手所及皆为国学所感染,自觉地融入国学并调整自身的言行举止,潜意识地修正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国学堂还建设了国学教育专题网站,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开放国学资料,展示国学教育的经验,通过虚拟网络架设学校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具有国学特质的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会说话的教科书,使学校成为了传承国学经典、养正毓德的文化场,引领学生在国学文化的浸润中,感受国学精粹、积淀传统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开发国学教育系列课程
课堂教学是引领学生学习和思考国学智慧,开展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甬城国学堂不断探索国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策略,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了“修身养性”国艺课程、“养正毓德”德育国学课程、“启智博雅”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并在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宁波教育学院等高校的学者、教授和宁波市教科研专家的大力扶持下,集全校智慧,合力编著了《养正毓德》《小学国语读本》两套国学校本教材。三种课程、二套教材多轨并行,有效滋养了孩子心灵,夯实他们的人生根基,厚实文化底蕴。
《养正毓德》读本包含“爱国”“诚信”“孝敬”“廉俭”“为学”等12个教学体系,均围绕国学经典名句展开。《小学国语读本》则精选了中华传统文学中《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章,选取了适合各年龄小学生诵读的经学篇章、历史文章、散文、童谣、诗词等,文体兼备,既有理性思维内容,也有情感教育及审美养成,同时设计了简洁的赏析点拨和实践园,融文化的民族性、教育的时代性、孩子的发展性、学习的趣味性于一体。教材既可供教师讲授用,也可作为学生的诵读读本,还可作课外读物。
在课程实施中,除鼓励学生自学之外,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国学课。为有效实施教学,学校规定教师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周一下午开展教学研讨,鼓励教师采用展示、活动、讨论、表演、沉思等方式学习和感受课程内容,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课程的精神内涵和国学本身的文字和意境之魅力。国学课堂成为了师生文化遨游之旅,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人对话、与传统文化交流,师生一起在诗词名句、智慧短文中领会文人气节,感受文化之美。
三、践行国学教育主题活动
国学教育的核心是引领学生领会国学的精神价值和实践智慧,对国学,学生不仅要学而知,更要学而行,而只有实践指向方能赋予国学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学校开展了“国学养正,做一名有道德的人”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坚持“古为今用”,将国学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相融合,在诵读中移植国学精神,让学生在“铭言、
转贴于
知理”中不断“塑形、矫行”,真正践行国学。
“日行一善——做文明有礼的镇安人”系列活动
古语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校贯彻落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校训,用国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丰实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铭记并能在日常行为规范和主题活动中笃行,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正品行,做一个正直善良、举止文明优雅的人。
如“六个好”活动。“六个好”即走好路,吃好饭,穿好衣,睡好觉,写好字,扫好地,看似简单,但关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习惯,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小事”。再如“我是家庭小义工”“我是社区小义工”“我是绿化小义工”“我是交通小义工”等活动,涵盖了学生家庭和社区,引导学生自觉做道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活动带来的不只是学生的变化,老师甚至是家长也都发生了变化。学校“趁热打铁”,引导大家用双眼去发现身边微小的美和感动,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美妙的瞬间,由此,《永恒的雷锋——我身边的感动微故事集》应运而生;同时,学校利用周一晨会、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表扬和宣传这些“微感动”。活动让师生、家长都真切地感受到了道德的正能量,体会到了国学的精神力量。
“百善孝为先”孝德教育活动
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 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是一切道德之本源。学校科学地审视传统孝德,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孝德时代新意,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新孝德教育,弘扬国学中所蕴涵的优秀伦理精神。
建设孝德课程。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基础上,学校拓展了1—6年级的《孝德课》内容,如一年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二年级: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三年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四年级: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五年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六年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开展“孝亲尊长”系列活动。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学校始终以“感亲恩 颂亲情”为主题,要求同学们汇演一年来“孝亲尊长”的真实事件,并邀请家长参与评奖,活动融艺术、文化、道德教育于一体,弘扬“孝亲尊长”的传统美德。
从而使创新教育在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中得以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初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课课外读物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1、有选择地阅读。在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市场上关于孩子作文的书浩如烟海。而小学生的鉴辊能力不高,他们不懂得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所以我注重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阅读课外书籍,看一些任凭时间磨洗仍光辉夺目的书。如教孩子做人,思想性强的《少年英雄故事》、《雷锋》等;具有丰富知识的《海底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趣味性强的《格林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一些儿童趣味书,让孩子们从小开阔眼界,了解知识。
2、多形式地阅读。读书的形式很多,如粗读、略读、泛读、跳读、精读等,运用什么形式阅读,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及读物内容作出选择。因此,我在语文课上开设了关于如何恰当地选择阅读方式的讲座,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3、抓住时机阅读。我经常结合课内教学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它的延伸、拓宽和深化。
4、动笔墨阅读。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圈、点、摘、记,将书中优秀的语言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并分类编目,形成体系。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记本,具体内容分"写景"、"写人"、"生活常识"、"名言诗句"四个项目,这样新知识归属容易,寻找使用极为方便。
二、内化吸收课外语言
博览群书,广泛地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这种语言不被加以消化吸收、转化,那只能是消极语言。只有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语言内化,成为积极语言,学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因此,我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品味,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
1、读。朗读、背诵是学生理解、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一些精彩片断,优美词句加强朗读和背诵。为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我组织竞赛开展评比,在语文课的开头增加"一分钟名句推荐"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语言仓库日臻丰富。
2、比。"比"、即是比较。比较是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语言的有效方法,让小学生经常自觉地、有目的地调换、改变原文中的字词或层次段落的顺序位置,经过比较,理解体味作者用词造句、布局文章的妙处。
3、联。理解语言还必须联系生活。我让学生养成时时、处处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特性。这不仅使学生积累许多鲜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许多鲜明、美好的印象,为理解语言提供感性的准备。
4、议。"议"即议论,这是一个思辩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阅读体会;一是解答疑难。为此,我组织学生开全班或小组,读书交流会,推荐优美语句,或谈阅读的体会,对于阅读中碰到的疑难,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互相答疑。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每周一次的"释疑解惑会"上解决。交流、答疑,促使学生对读物进行思辩,加强学生对读物内容,特别是语言的理解。
三、丰富创新语言,让学生在说话、写话中灵活应用
大量积累,充分理解优美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由于积累的优美语言都是依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如果把它抽出,放入另一语境往往是平摆浮搁。教师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时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几种加工创新课外语言的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时灵活运用。
1、移植。就是从积累的语言中选择符合自己写作要求的字、词、句,移植到作文中来。
2、改写。如果把积累的语言,根据真实情况,改动部分文字,就能转化运用到作文中,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如:在教完《记一次科技活动》后,第三自然段里有一组句群,"飞机在灵活地做着各种动作: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时而翻着跟头,时而侧身飞行……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心想:"要是我也能操纵这么一架飞机该多好啊!"这时我就让学生写《一次课间活动》的片断,用上"时而……时而……时而……"有个学生写道:"看!李卓超跳绳跳得多灵活呀!他时而单脚跳,时而双脚跳,时而蹦跳,时而跑跳,我目不转睛的望着,心想,要是我也能跳得这么熟练,该多好呀!"。
3、摹仿。小学生的写作经验还不丰富,缺乏创造力,所以让学生从摹仿中开始起步临摹一些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片断描写等对习作很有帮助。如教《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第二自然段写到:"当时我们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祸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只好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有一全印好的教科书啊!"上完这一课,让学生以"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为总述句,来具体介绍现在学习条件好的情况。有个学生写到:"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我们有美丽的校园,有高大的教学楼,有明亮而宽敞的教室,有乌黑发亮的黑板,有整齐的桌椅,还有新发的各科教材。我们生活在这样好的年代里就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4、转化。只有灵活合理地把精彩的语句变成自己心灵深处的某种"软件",使用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才能给人以真情实感。
选材、构思、表达,是学生写作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三个环节。我们在实践与思考中体会到,如果写作教学能让学生动情地选材、构思、表达,达到“心有所思,情有所动,而后有所撰写”的境界,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写作难题,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
一、情动趣生,选材鲜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有趣的、开放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生活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生活,无不吸引、感动着学生,使他们能够拥有很多难忘的生活经历。学生的生活又是充满情感的,不仅他们自己有烦恼,有忧伤,有喜悦,有矛盾,就连他们眼里的事物也有喜、怒、哀、乐,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会在高兴的时候欢歌,也会在伤心的时候流泪,这又使得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生活就是他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库。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中选取素材,因此,要帮助学生解决选材的困难,就必须巧引善导,使学生回到有趣的生活里,为“精彩”而心动,为“感动”而心动,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找到写作的素材。
1.让学生从令其情动的学校生活中选材。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教育性、情趣性,蕴涵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各种游戏、各项比赛、还有形式多样的表演,都能让学生乐于其中,成为学生喜欢的习作素材。就拿学校举行运动会来说吧,在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上,许多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都让学生情绪激动,印象深刻,从运动员参赛前后的状态和表现,啦啦队的援助与呐喊,学生可以获得鲜活的写作内容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从令其情动的家庭生活中选材。除了上学,小学生其余的时间一般在家里度过。家庭生活既有亲情,也有争吵,既充满温馨,也充满烦恼和无奈。各种各样的亲情活动,街坊邻里的大小事情,往往是小学生从小就开始阅读的“生活大全”,开心的事有,委屈的事有,有趣的事有,感动的事有,甚至愤怒的事也有。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生活中的这些事情,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帮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越来越认识家庭生活,热爱家庭生活,能从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找到许多生动感人的写作素材。
3.让学生从令其情动的自然生活中选材。自然之美,令人喜爱与陶醉。小学生经常会在家长的带领下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和伟大。欣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美感,往往会引起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惬意。但这种美感却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憾,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美感往往是靠直觉获得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导,他们心中的美感就不能描述出来。所以,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美感的驱动下去观察,去想象,去感受,去发现美的外形和内涵,从中获得具体的美感意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不断增强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也只有这样,自然生活才能为他们的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4.让学生从令其情动的社会生活中选材。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各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校外的“德育基地”、“爱心基地”、“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综合素质教育基地”为学生敞开了一扇扇通往社会生活的大门,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更有意义的内容。比如,我们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很多的实践体验活动,“我和特校的小朋友一起过‘六一’”、“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参观上海科技馆”、“去桑木村栽树”、“在杨根思墓前宣誓”、“我是当代小雷锋”,如此等等,每一次活动都能给学生带来特别的体验和感受,都会给他们以心灵的震撼。因此,写作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更能动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生活是丰富的,人的生活又是极具独特性的,所以,选材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行为。习作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找到各种有趣的写作素材,这只是做好了选材的基础工作。选材时还要努力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他们既要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独特的感悟和发现,又要避免陈腐老套的内容,这样才能使选材更显情动。
二、情动意蕴,构思自如
有人说,写作是生命的律动。首先,写作作为生命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是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用来载负生命体的各种生活信息,赋予语言文字以生命的气息。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于生命体的思维、想象与情动。其次每位写作主体都是生命的个体,正如世上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他们的写作是完全个性化的,语言的节奏、思想的连绵、情脉的跳动都取决于写作各个生命主体。再次,只要不给学生框框套套(即构思的固定模式),学生就能在情感的驱动下大胆构思,独辟蹊径,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从而在写作中实现生命的自然律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很显然,写作教学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下的写作教学,给学生营造情动写作的心理场,将学生调整到最佳的情动状态,为他们充分地感受生活和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提供保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动和写作的自由,他们的作文就能鲜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我们家乡有许多特色小吃,黄桥烧饼、曲霞汤包、宣堡馄饨、毗芦猪蹄、大佛银杏……根据苏教版十一册习作3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让学生观察体验自己喜欢的一种特色小吃,练习写作“我喜欢的一种美味”。教学时,我组织开展了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要写的对象,并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在指导构思时,我只字不提任何要求,利用随机创设的一个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调动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师:有一天,来了很多的外地游客,如果让你来介绍家乡的这种特色小吃,你打算通过怎样的介绍让外地游客都心动?
生:我想以“馄饨状元”为题介绍宣堡小馄饨,先介绍宣堡小馄饨现在已经名闻遐迩,接着介绍宣堡小馄饨的制作特点,再介绍宣堡小馄饨的薄、清、嫩、香,最后介绍宣堡小馄饨在宣堡人心中的情结。
……
可见,我没有统一介绍的顺序,没有强求一样的结构,更没有要求给作文“穿靴戴帽”,从美味到美情,学生观察、感受;从美情到美味,学生品味、抒怀。这些特色小吃染上了学生的情感色彩,一一都成了感人的美味。
“文无定法”是千古公论。学生要通过写作自然地再现生活,自然地流泻情感,就应该有个性地安排写作内容,自主确定写作的顺序和详略。
三、情动辞发,表达多彩
在追求学生自主选材、构思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才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在以前的写作教学中,老师为了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经常在学生写作的时候,给学生备上整黑板的优美词语,有描写天气、环境的,有描写人物的,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其结果呢?学生能用上的很少很少,就是用上了一些,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就是词语堆砌、陈词滥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学生缺乏情感,言不由衷,无病造成的,所以,教师给学生提供语言材料,未必能对学生表情达意起到多大的辅助作用。
情动辞发,辞缘情生。学生作文里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的生命体验,用来抒发内在激情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自然性和独特性。要使学生思如泉涌、“笔下生花”,最关键的是让他们情动,让他们在教师的信任、宽容、呵护下自由地表达,用他们充满童趣的,哪怕是十分稚嫩的语言表现他们有趣的生活,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情感。
例如有一次,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游玩了学校的小花园,我要他们把各自找到的乐趣用笔告诉我。除了花草树木之间的童话故事外,还有一些奇特的发现和想象,如:草丛中的飞虫在做梦、飞鸟与喷水池里的小金鱼约会……情致所至,情趣洋溢,那种纯真,那种自然,会让你感到如醍醐灌顶,美不胜收。有两个学生写下了小小竹林里的乐趣,他们以不同的想象、不同的语言,同样表达了小小竹林的有趣与可爱。
(一)
这片小竹林确实很小,只占了小花园的一角,但竹子长势很旺,远看密密麻麻,一簇青翠,对于两只可爱的瓷熊猫来说,足以隐身了。那两只瓷熊猫,浑身光滑溜圆,形态逼真,它们一大一小,仿佛是母女俩。同学们经常来到这里,根据自己的想象,搬弄着它们。每一种搬法,都会让人联想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啊,这片小小的竹林多有意思!(蔡紫妍)
(二)
熊猫妈妈领着熊猫宝宝,一前一后漫步在竹林小道。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声把竹林衬托得更加静幽。熊猫妈妈一边领着熊猫宝宝向前走,一边说:“孩子,你要记住,不管什么时候,你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你总要努力走出竹林!走出了竹林,你就可以找到最可靠的朋友――人类,人类会帮助你的。”熊猫宝宝一蹦一跳地走着,紧跟着熊猫妈妈,一边听着熊猫妈妈的话,一边点着头。(焦雨玮)
写作教学,其实是给学生提供的语言与情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绝不是以备考应试为目的的,所以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而不是词语的丰富和华丽。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大量的书面语言材料中,感染熏陶,模仿创造,潜移默化地将一些名家名篇中的名句名段吸收、引用,积蓄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并引导他们在写作实践中吸取更多范文的语言风格与特色,为我所用,人我合一,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色彩。当学生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某种倾向、定势、喜好之后,逐步显示出自己的作文个性时,老师要正确地引导、肯定和赏识,并鼓励他们在情感的驱动下写出感情真挚、异彩纷呈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