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战争的古诗

描写战争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战争的古诗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第1篇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等。

1.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咏史诗的作品,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历史沧桑之感。

4.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词的起笔,词人幻想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这样写对全词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词人幻想白鸥来设问,以虚写实,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虚写实;内容上,揭示孤舟受阻这一题旨,为通篇结构提供线索。

(2)结合词中有关内容,简析“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几句是如何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并引来他寻梦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与前面美好回忆形成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三句的内容,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样与前面的美好回忆相比较,即可得出词人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

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

(1)诗中第三联是如何描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诗人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一个“并”字,一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诗人还以“回雁”“断猿”衬托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

【解题思路】

回答本题,既要写出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还要抓住有关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并”、“尽”、“回雁”、“断猿”。

(2)“桂江”和“连山”东西相隔遥远,并无相连之处,诗人是如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诗的末尾两句,并不是实说桂江东过连山,而是以虚写实,说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无限相思,这样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离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谊形象地表现出来。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第2篇

如学习《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首先出示题目,让学生边读边写,学生苦思冥想,停顿约两分钟,低头不语,表情仿佛传递信息,苦思不得其解。在与学生交流环节,教师给学生评分。学生得分确实不高,六十分左右。指点诗文,摇头晃脑地读,一种用激扬语调,一种用悲伤低沉语调,学生通过比较,自然而然地分辨出来。遇到学生碰壁时,声情并茂放声吟诵,诗歌表达的情感溢于言表,让学生大声读读这首诗,入情入境,披情入文,教师适时点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应读出什么感情?悲伤呢,还是慷慨激昂之情?面对死亡是什么态度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最后两句又应读出什么感情?生答:战争惨烈,悲伤、厌恶战争之情。

然后让学生掌握感悟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①看题目;②揣摩重点词句;③作者和注释(背景)也有启示;④整篇诵读。学生大乐,终于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拿到一首诗先读懂它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中心这是第一步。《凉州词》题目透露出本诗是写边塞生活的,注解里的提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解读诗歌。接着让学生再反馈训练一首课外古诗,得到巩固提高。

二、运用比较法,斟酌细读

如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用,能否换成“看”“望”呢?“见”表示诗人无意识就能把南山美景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辞官归隐的恬淡、悠然,更进一步表明诗人辞官归隐、淡泊名利、怡然自乐的高洁超然品格。《咏雪》中胡儿将雪比作“撒盐空中差可拟”,才女谢道媪云“未若柳絮因风起”。胡儿比喻比较勉强,从“差可拟”看出,底气不足,缺少诗意。“未若柳絮因风起”意境赋予春天的生机,富有诗情画意,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异曲同工。谢太傅对两个孩子的回答“大笑乐”保护孩子的自尊,体现出家庭气氛的温馨,以及看到孩子读书的快乐。

三、细读关键词句,激起共鸣的浪花

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仅要抓住客观描写的事物,还要领会诗人的感情及物我交融的程度。从三步来鉴赏:①指出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②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旨意。应研习其中的写作技巧: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④表现手法: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分析诗词中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学生先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情感。先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答题五花八门。答题不太规范,有的同学把炼字、赏析句子混为一团。应帮助学生梳理出赏析重点词句的方法:①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②找出词句所用的方法(修辞、描写、炼词、想象、以动写静等);③结合具体语境分析;④最重要的是“向中心靠拢”,回到中心圆点。这样回答有条理,答题合乎要点,方法得当,学生能很快掌握要点。

如考查学生运用古诗词的能力,请同学找出下列诗歌中表现教师教学方法好的诗句来:

A.《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答案五花八门,不少人错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错误原因多为不具备现实生活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应加强学生审题训练,抓住题干的信息“教师教学方法好”。而其他是回答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不能扣住题目。教学生审清对象、场合及语言环境,读懂诗词的原义、比喻义、引申义及后人的习惯用法。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引

古诗,语言凝练,意存高远,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文内涵,创设情境,充分凸显形象,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只要“境”创设得妙,“情”便激发得浓。

1.故事启情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课堂上,教师不妨用故事的形式,具体、生动地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启发学生体会诗人作诗时的特殊情感。如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课前可以讲述李白写诗时的背景,听了生动的故事,学生们仿佛看见汪伦与李白离别的情景,就兴趣盎然地吟诵诗歌,从中体会他们的朋友深情。

2.绘画抒情

绘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小学生总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对于那些描写山川风貌、生活场景的古诗,不妨让学生想象画面,绘制简笔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交织成了一幅瑰丽的春景图。教学中,教者可即兴创作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一会儿工夫,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春景图立刻呈现出来。学生禁不住迸发出一股对春天的赞美之声――“啊,好美的春天啊!”“春天,我爱你!”

3.音乐悟情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经这样说:“一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印象都可以用音乐传达出来。”古诗教学如借助音乐的作用,定会让学生情感在旋律中飞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中可选用与这首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典乐曲《送别》,学生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似乎看到了滚滚的长江水奔向天际,友人的孤船渐渐远去,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在水天一色之间,而学生的情感也似“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时,再读这首诗,学生深深地沉浸于自己的朗读之中。音乐,成了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二、玩赏词句品味情

1.品读名词佳句生情感

精妙绝伦的名词佳句常常是古诗文篇中点睛传神之笔。寄托思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依恋家乡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亲情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蕴藏哲理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千古吟唱的精词佳句,似清泉,胜甘醇,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体味精词佳句创意境

古诗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三、以情激情体验情

“情”是“诗”之灵魂,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多为抒情诗。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衷;有的婉曲隐含,情蕴其间;有的借景抒情,情因景生;有的移情于景,景中见情;有的情理交融,情真意切。

1.朗读激情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诗句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的精确美、凝练美。

2.体验情感

古诗的语言风格多样。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深沉,白居易的晓畅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反复吟诵领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反复吟诵,领悟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美在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2.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

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第4篇

古诗词往往没有过于复杂的叙述,而是将所有的情感以及时间浓缩于间断的内容中。通过对高中古诗词的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古诗词一般具备很深的文学思想。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愿意墨守成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旧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古诗词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将简短的古诗词翻译成毫无意味的现代白话,之后再对古诗词进行思想总结。这样古板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发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并产生排斥心理。或许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应付考试,但对学生的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利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勾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恋爱、婚变、决裂这样的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爱情观,并对现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这种问题拥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看的电视剧中的人物进行分析,阐述爱情的真谛,教给学生们正确的爱情观,让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基础的同时学到做人的经验。

2.利用古诗词的绘画美进行教学

古诗词由于篇幅的限制,因此在描述景色以及情感时都是将具备足够唯美意境的词语天衣无缝的组合在一起。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古诗词的描述显得过于生硬,唯美的场景通过教师填鸭式教学后就失去了任何文学意义,学生本就对枯燥的古诗词教学没有多少兴趣,再加上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更加形象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形象展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形。多媒体教学在当今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媒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喜欢大的意境。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过程中,这首元曲通过一段唯美的场景表达出游子思念故乡之情,整首曲仅仅只有28个字,却形象地转达了众多游子在外的不易与坎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绘制一幅与曲中描述的一样的场景,之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区中描写的场景逐渐表现出来。首先是枯藤上出现一只黄昏归巢的乌鸦,之后画面中出现一座小桥以及几乎冒着炊烟的人家,接着出现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慢行在荒凉的道路上,夕阳的余晖为整幅场景添加昏黄的色彩。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描述的悲凉场景,曲中每字每句传递的情感都通过画面逐一呈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对教师而言,提高了教学效率,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

3.展开古诗词讨论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日常教学过程就像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则充当教师的观众。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就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对以后更好地学习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古诗词讨论活动,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教师也可以为同学们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对于《塞上》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与“圆”乍看之下比较生硬,缺乏一定的场景美,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能否找到别的字来取代这两个字?学生通过讨论,刚开始觉得这两个字用的并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意境美。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学生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再次讨论就能发现这两个字不仅用得恰到好处,甚至找不到另外两个字代替。“孤烟”指的是沙漠中的烽火台放出的狼烟,虽然处于战争劣势,但一个“直”字却显得它十分坚韧挺拔。“落日”本是悲凉的,不过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传达了战争过程中的温暖之情。将“直”与“圆”用在这一句中不仅形象描绘出当时的战争场景,还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为祖国的未来感到担忧又努力承担一切、坚韧不倒,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咋会当时场景中的孤寂之情。这种将多种情感融于一身却又在短短十个字中就准确表达出来,不得不佩服作者身后的文学功底。

4.将诗词意境带入现实生活

由于时代的差异,很多诗中描述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见到,为了便于学生体会是人的思想情感,体会古诗词中传达的各种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适中的观点套用于现实生活中,看古人的生活态度是否适用于现代生活。例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样几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的观点。通过思考后学生认为李白的一些生活观点在现代并不适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虽然是一种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但并不适用于现代生活。而后一句比较片面,“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励志的,但是千金散尽容易,再回来就难了。

5.结语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第5篇

蔡琰,字文姬,陈留人,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之女。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蔡琰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知书达礼,是中国古代知识女性的典范。由于身逢东汉末年的乱世,蔡琰的一生坎坷多舛,命运悲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蔡琰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她在悲苦的遭遇中经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蔡琰初嫁河东卫仲道,仲道亡而无子,归宁于蔡家。兴平中,天下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蔡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以金璧赎之,而重嫁董祀。五言《悲愤诗》就是蔡琰回归中原后所写。

《悲愤诗》是我国文人创作的第一首五言长篇叙事诗,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感人肺腑的悲剧气氛。这首诗歌也是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作品从女性的视角真切而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下层民众在战乱中遭受的磨难。全诗洋溢着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抒情笔调,首次从女性心理和女性视角出发,细腻生动地再现亲身经历的社会变故和不幸遭遇。其诗与建安时期许多悲情诗歌一样,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产物,它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再现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比当时反映战乱题材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就表现下层民众在战乱中的凄凉生活而言,曹操、曹植和王粲等人的诗歌往往是以一个旁观者、凭吊者或者普通男性的认知角度去描绘的,毕竟对下层民众,尤其是女性在战乱中经历的苦难感受不是很真切,因此表现出来也就没有那么细腻深刻。下层民众在战乱中遭受的灵与肉的创伤是骇人听闻的,而女性所受的伤害尤为胜之。《悲愤诗》对这种伤害描写的真切,是曹操等人望尘莫及的。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悲愤诗》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沙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蔡琰因为东汉末年的战乱,由一个过着安定生活的知识女性沦为被任意践踏的难民,生活的反差更激起她一腔悲愤之情,便通过诗歌宣泄出来: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诗歌对于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予以史诗般的描述,对其野蛮和血腥给予了深刻的披露。由于作者亲历这场历史动乱,是受害者,因此作品内容的真切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都是力量最强大的,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的惨绝人寰,马边悬男头的血腥,马后载妇女的悲惨,都描写得真实而深刻,极具感染力。作品显示出作者以一个知识女性的敏感对这场残暴战乱的心理体验格外深刻,发出了愤怒的呼号: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体现了作者对董卓等战乱分子的愤慨和不满,诘问他们给下层民众尤其是女性群体带来的无尽的伤害。作品对战争的描写入骨三分,真切感人。马后载妇女的可怜地位,毒痛参并下的肉体痛楚,欲死不能得的精神折磨,将女性群体的悲惨命运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