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小学生;培养
一、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
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所发挥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三)儿童文学的美感功能
儿童文学集中表现了生活类、自然类,并创造了艺术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儿童文学的娱乐功能
儿童文学的娱乐功能,是指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快乐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娱乐性,而且读者的年龄愈小,相应的作品娱乐性愈强。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生阅读的意义及当前现状
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要求:对第一阶段(1~2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然而,语文教学却没把课外阅读摆在重要位置。北京市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的学生有着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经历”;有人在三所分别被评为区级、市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一年级中的三个班进行了课外阅读状况调查,其结果:人均购置图书量分别是1,3本、2,4本、1,8本;热爱阅读的学生人数几近零,多么令人心寒的数字!
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为了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课外阅读的天地,儿童文学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作法。
1、利用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在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经常用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同学们被小女孩的美丽善良和她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了,此时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学生在课余时间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找这些书来读。这样一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了。
2、发挥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材料,引导学生读好书。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儿童文学读物。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
3、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会读书。
(1)讲课式。用于集体指导如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
(2)讨论式。用于群体阅读后的专题讨论或读书成果交流,
(3)展评式。用于图书的推荐和读书成果交流,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贴近孩子生活的儿童小说。
(4)表演式。用于检查、汇报、交流阅读成果,组织学生编排儿童剧在并进行表演,有益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提高阅读的质量。
读而不写,印象不深,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列提纲,写读后感,续写等。
一、激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必须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崔峦同志指出: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的开拓性,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因此,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结合教材本身丰富的情感和快乐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入情入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满足。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创设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伴着哀乐,进行沉痛而又缓慢的叙述,把学生带入了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采用形象吸引法,设置悬念法,提出假设法,编排课本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指导,让学生掌握最优的学法
寻求最优的学法,就是在实践中找到既适合特定学习情境,又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很多,但如果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因为如果没有具体的学习内容作凭借,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有意义的且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如教学《倔强的小》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意连接法,然后又启发学生回答,归纳出是怎样一步一步抓住课文内容的,学生明确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步骤,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加以运用,以至熟练掌握,形成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优化的强化,关键是造就一种强化优胜的环境,在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尽量帮助每个学生避免失败,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成功”的良性循环之中,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做到“六带”和“六让”。“六带”即一把微笑带进课堂,二把情感带进课堂,三把信心带进课堂,四把爱心带进课堂,五把激励带进课堂,六把竞争带进课堂。“六让”即是让他们思考,让他们讨论,让他们质疑,让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让他们敢于犯错误,让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尊重、热爱、相信、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对于差生更要备加呵护,与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学相长。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①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主动选择带来自动的学习,是学生最欢迎也是最有效成功的教育,学生对于学什么、学多少、如何去学,都应多元化、自主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如在布置课堂练习题时,教师先把内容、要求讲清楚,练习的重点、方法由每个学生自己确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多种新思路。练习后,在小组内自评互助。以上过程是学生意识到学习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是在研究自己搞出来的问题,而不是教师强加给的任务,所以学生个个心情愉悦、激情高涨,全心地进行了投入,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课堂中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新课程理念。
②把参与权和体验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做喜欢的东西,甚至做不成功,也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一笔的财富。在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例如教学新教材《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首先经过大家推荐,产生了本课的“小主持人”,让他们以“小学者”的身份“讲学”。之后,又成立了“绘画小组”“记者采访小组”“地球神探小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汇报。课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社会调查,进行资料收集、书写公益广告、建议书、读后感,并开展了“人人做一名保护环境小卫士”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快乐读书汇报课,评选“读书大王”。这一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活动成果、交流、展示的舞台,张扬了个性,开放了心态,使主体得到了回归,真正体验到自己掌握知识和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减负,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内涵
21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自我调控学习。而这离不开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人的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周勇、董奇(1994)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因而,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及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业成就有积极意义。就语文教学而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统一简称为“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自信心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感。构建21世纪的语文教育,尤其不能忽视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即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根据班杜拉等人的理论,我们认为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期(主观判断)。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构成要素:一是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有准确与错误、高与低之分。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自己进行准确的主观推测与判断,又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能对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自主选择,并对该活动有坚持性
语文新课改以来,“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领地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小学生生活,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语文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也明确提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并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小学生只有在广阔的生活海洋里学语文,才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才能有利于最终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学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董奇、周勇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自我监控的一个重要个人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过程。国外日莫多和玛日廷.帕里斯的研究也证实: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等自我监控能力有显著正相关。自我监控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小学生实际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在学习中会自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并将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和社会生活之中。这些具有较高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小学生倾向于自觉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在困难面前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不轻言放弃,坚持性高。而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则相反,他们的自我监督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缺乏到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自觉意识,面对现实中多姿多彩的生活素材无动于衷,目光只局限在课堂和老师身上,一遇到困难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往往不加努力就放弃了。
二、面对语文学习困难有正确态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拼音识记困难、汉字书写障碍、口语交际和书面语写作恐惧等。尤其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更突显
出一些新的学习困难,比如动手能力差,思维单一呆板,缺乏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不会合作等等。而如前所述,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这样的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极大限度的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敢于面对困难,富有自信心,相信通过自身有效的调控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效能水平低的小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有畏难情绪,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显然,面对困难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小学生的学业,尤其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差别。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小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更容易获得学业的提高和整体发展。
三、能习得新行为
21世纪的语文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教小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理论认为,“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并善于确定学习目标”等三方面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这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及对学习目标的设定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具有符合自身实际的自我效能感是“会学习”者的必备素质,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小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小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才会使小学生掌握母语学习的主动权,使他们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小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时,确信自己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要求和困难的解决上,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小学生由于担心自己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的不足之处,总是仔细思考个人缺点,把学习任务看得比实际上的更难以克服,使注意力分散,不能很好地进行新的学习,更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宋凤宁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的相关极为显著,表明当小学生相信他们在阅读上是有竞争力且非常能干,也即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那么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阅读成绩;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则相反。
四、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时情绪状态积极正常
新课标再次明确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作为一门人文性课程,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格因素、课文作者斑斓多姿的人格修养及个性风采和广大语文教育者丰厚的人文素质,为小学生健全、完善人格和培养个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为他们的自我选择、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提供了凭借,树立了楷模。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丰富的情感情绪活动。目前很多研究表明:焦虑过高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活动任务;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会使人的自我效能感发生变化。因此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者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身心处于正常、愉悦的活动状态中,能增强学习效率,并有益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水平低者活动时充满恐惧和焦虑,常常陷于苦恼之中,这不仅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逐步下降,而且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比如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的成败经验、小学生的归因方式、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性别差异等;另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外部评价等手段的强化、外力援助、语文学习任务的难度、替代性经验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参照以上本文的论述,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内涵的基础上,就可以展开广泛的合作交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开展成功教育、进行科学归因、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策略的培养等。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这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大有影响。
参考文献:
[1]Barry J.Zimmerman 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周国韬,戚立夫.人类行为的控制与调节―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1988,(4).
关键词:语文学习;学习方法;好习惯
“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以下四点是我的见解,与大家互相学习。
一、循序引导法
教师进行循序引导,培养小学生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如何进行引导?教师在上完课后,告诉小学生再上课的时候要提问新的课文中的生字或者一些简单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阅读预习。但具体什么问题不能提前告诉,以促进小学生认真预习。待到下一节上课,教师一定要抽查提问,以便警醒小学生要提前预习。另外,教师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要指导小学生进行这一单元的复习,然后进行相关检查。这样循序渐进,小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在每一节上课前后进行相应的预习、复习。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的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前,要让学生先把这两首古诗背会,等学习时进行提问。学习完第一单元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榜样鼓励法
教师在班级中适当挑选出小学生们的“偶像”,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书写工整是学习的最基本功,这就需要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例如,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中书写整齐、漂亮的字,粘贴在班级的墙上以资表扬。教师可以每天听写完学生生字词后,挑选一两张书写工整的贴在墙上,这样既可以起到表扬的作用,又可以鼓励其他小学生学习效仿。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人的字一直无限期地表扬,要适当调换。根据小学生需要被鼓励的心理需求,这样做使得大家都得到鼓励,从而开始喜欢写字,并且会自觉地注意自己的书写。
三、放松氛围法
教师上课并不是要求学生绝对安静地听老师讲,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师要让小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学生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同学们或许会联想到: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怎样的?世界上第一部手机是什么样子的?世界上第一个鼠标是谁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先让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寻答案,等再上课后可以抽出一点时间供师生一起解决。这样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并且增加课外知识,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互助学习法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成绩等方面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喜欢背诵的好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课本上出现的古诗词,要求小学生都要记诵。通过我们老师学习的经验,小时候背诵会的古诗词一般很难再忘记。课文中挑选的古诗词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记忆这些古诗词将使小学生终身受益。怎样更有效地记忆?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们分组互相背诵提问,看谁背得快。小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自然而然大家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不仅仅是背诵,也可以互相学习诗词意思,互相帮助理解诗词,这样共同进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民考汉小学生;语文;写作
1 概念界定
民考汉:“民考汉”系指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在汉语授课学校上学,高中毕业后,参加汉语言高考的学生,后来泛指一切在汉语授课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人群。[1]本文主要指在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的民考汉小学生。
2 民考汉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本研究选取乌鲁木齐市某区一所民考汉学生较为集中的小学,按照低、中、高段选取1、4、6年级期末试卷进行分层抽样,卷面内容主要涉及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阅读、写作等方面,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1)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本次期末考试,汉语拼音部分“看拼音,写字词”是各个学段都有的题型,在四年级增加了“同一读音写出不同字”的题型,各个学段在这一部分的答题错误率极低,只有个别同学出现错字、错词。(2)阅读。在阅读部分,民考汉小学生在低、中、高学段的掌握情况良好,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在低学段,对于细节题的考查,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在文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按要求用横线画出,但对于找出近义词的题目,部分学生没有写出与之相近的近义词。在中学段阅读题中,同样出现写出词语近义词的题型,题目数量从低学段的一个增长为三个,大部分学生能够写出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但全部答对的学生只占少数。(3)写作。在写作方面,低学段作文题为看图写话,学生要对图中的人物进行描述,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较多错误,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使用的词汇不会写,用拼音标注出现错误;另一种是由于汉语语序与维语语序不同,学生容易将谓语的位置写错,出现谓语后置的情况,造成句子不通顺,没能表达出应有的意思。通过对三个学段学生语文成绩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低学段民考汉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概率高于中高学段,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错误率逐渐降低,汉语水平呈增长趋势。从语文试卷中可测试的三部分内容,民考汉小学生在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阅读两方面掌握情况良好,但在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集中。因此,如何培养民考汉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今后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民考汉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2]弗劳尔和海斯认为,写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确定一个问题空间,然后运行有关这一问题的心理表征,最终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个过程主要由任务环境、学生的长时记忆和学生工作记忆三部分构成。[3]写作技能是主体获得经验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写作技能通过对于知识经验的作用,影响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与写作技能的获得及类化。因此,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知识的获得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写作技能的培养。在小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学生不同的写作任务,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原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使学生形成写作的初步认识。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调动的作用,提供与原型相近的材料,通过仿写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原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主动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随着年级的升高,写作练习的加强,实现写作原型内化。以三年级写作为例,学生由写作阶段开始过渡到习作阶段,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作文命题和写作训练当中要以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认知领域的发展为出发点。
(2)写作知识的获得。写作知识是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学生写作知识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家庭教育是与学生最为密切,最早接受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其范围是最大,也是最难以调控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首先要掌握学习过程的变化与发展,其次要对制约学习过程的条件进行调适。学习过程的掌握,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耐心,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学习发生的过程各有其特点,要做到因材施教,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就必须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硬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精神环境的创设。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隐性知识是难以预测的。家庭教育中要加强家庭阅读的时间和容量,家长要坚持陪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实施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才能使孩子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正面的知识。社会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由于人的社会性,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分子,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小学阶段处于个人成长的初期,相对于成人来说,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在孩子的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家长要提供适时引导,帮助孩子形成社会意识,逐渐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的看待社会中的现象。社会给孩子提供的知识具有广泛性和随时性,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4 结语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夯实写作能力构成要素的各个环节,加强民考汉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兴.行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民考汉”社会化问题及解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8,36(1):90.
[2] 教育部.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