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江潮水连海平全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诗以意象“月”为灵魂,贯穿始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就出现月,这是初生之月,大而圆,明又亮,在汹涌的潮水簇拥下,略带羞涩,挣破那层透明的海雾,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露出红彤彤的脸来。月的到来,江水、海面、长空共奏一支清雅、悠扬、华丽之曲。
月缓缓升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水天一色的世界,纤尘不染;皓月当空,令人沉思。诗歌自然进入第二乐章――“月下追寻”。寻觅“初月”与“初人”的关系,探索时空的源头,沉思“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关系,聆听流水远去、自然轮回的回声。
由“初月”照“初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歌自然进入第三乐章――“明月相思”。游子远游,明月楼上,思妇徘徊,望月兴叹,眼泪涟涟。还是那灵性十足的月光,温柔的抚慰“妆镜台”;温情脉脉的月光透过帘子,洒在“捣衣砧”上,照亮多少曾经欢愉的地方。“我”(思妇)愿化作一缕月光抚慰“你”(游子)带泪的脸庞;“我”愿是“鸿雁”、“鱼龙”,越过千山万水,追随“你”忙碌的身影,抚慰“你”心灵的忧伤。皓月为证,天地可见,思念你的情思如月辉洒落一地。
2、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唐杜甫《春运》
3、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5、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唐杜甫《曲江对雨》
7、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8、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9、春城而色动微寒。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10、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11、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12、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3、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唐钱起《春郊》
14、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5、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16、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17、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1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杜甫《清明二首》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3、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2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26、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7、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28、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29、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2、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3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34、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唐刘昚虚《阙题》
3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6、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37、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3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0、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41、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唐杜甫《腊日》
4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43、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4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4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4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9、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50、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5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52、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跨越时空,历经岁月沧桑,从苍茫的古代到今天,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因此,月亮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它的意蕴也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所以说,我国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但是,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秋月扬明辉”,暮色苍茫之中,诗人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思乡、怀人的那一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动力,而月亮这一意象自然被赋予深刻的思想感情:抑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抑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真是举不胜举。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反映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亦可以寄托哲思。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此类诗亦是俯拾皆是的。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它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会的理想。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古诗中的月亮亦是美丽的化身,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诗中的月亮亦是避世的化身,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毕竟,在那个长袖青衫鱼雁传书的年月,有着最悠长的月色与思念。
中国人对古典情怀有着许多共同体验,可以经得住时间的沉淀,特别是中国文人大抵都有一份伤感的通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很多意象都凭借着永恒的魅力和莫名的伤感,长久地对应着人们的愁怀。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永恒力量反衬出人类生命历程中的缺憾和惆怅。对于一些经典意象,我们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它一定要透着淡淡的伤感,一定要有一种无可奈何。
对于生命的感慨之所以可以经久不息,就在于真正的经典不只是对自己悲苦的长吁短叹,而是从个人上升到整个人类,甚至整个宇宙。
张若虚便是以此得到了“孤诗压倒全唐”之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高三时学这首诗的时候,就觉得这首诗好。因为强烈的生命感和宇宙意识扑面而来,把个人的愁绪上升到了对宇宙和世界的探求。
其实李白也有类似的句子: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今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物是。人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翻看古人轶事的书籍,看到他们经常好好过着日子突然就跑山里当隐士去了,为什么要到山里呢?因为自然界的山水可以让人体会到自我的渺小,而这种渺小,才是人类最初的感受。
人们在感受相对永恒的事物时,总会产生苍凉之感。月亮永远是月亮,但是人是会消失的,不然就是妖精。
物是。人非。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简直是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又恰似那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知愁的何故见到杨柳就开始后悔了呢?
这杨柳,去年是谁陪着来看的?柳色还是青青,可惜人已经不在眼前了。
物是。人非。
我常常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倘若有一天,一对故人在街角重逢,街边的一家他们曾经常光顾的小店里传来了音乐,一定不是贝多芬的《欢乐颂》,也不是周杰伦的《双截棍》,而是陈奕迅的《十年》。那他们要说点什么呢?
“啊,原来你也在这里。”
接下来呢?回忆过去,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然后就是沉默,不是没话说,而是想说的很多,但经历了时间以后,一些话已经在见面的时候被风干了,于是只能故作轻描淡写地笑笑。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因何原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十年,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了吗?
或许百年是过去,千年是史书,唯有十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它带给我们的滋味谁都懂得,这份真实感受过的沧桑更能引发我们的同感。
否则,徒叹“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却只落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境遇。
这两句话大概就是高度浓缩了我们的生命过程,它将永远带着我们朝前走,回归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
喜欢的很多歌词,都有那么几分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事实上那种设想的场景明明没有经历我却感同身受。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如果眼泪流成了水,痛的还是自己的心么?
家乡的月光,肯定还是那样,淡淡的,暖暖的,柔柔的,可是心呢?那么深刻的情感不是假的,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人非了,泪也非了。独揽月下萤火,照亮一纸寂寞,追忆那些什么,你说的爱我,花开后花又落,轮回也没结果,苔上雪告诉我,你没归来过。
只剩追忆,只剩遥想,最讽刺的大概莫过于“你没归来”的“人非”是由“苔上雪”这个“物是”来告诉我的吧。
漫天飞雪淹没的,是一个可感的世界。当一切都以一种苍茫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宇宙的洪荒与无稽又会来嘲笑人类的渺小。
记得3D版《泰坦尼克号》热映的时候,我也去看了,为了怀旧。看到一则新闻说,男主角莱昂纳多在观看的时候指着当年的自己问导演卡梅隆:“这个又白又帅的小伙子是谁?”
物是。人非。
本来去的时候,我带足了纸巾,因为这个电影我看过两次,第一次因为太小,所以被恐怖的沉船灾难吓哭了,第二次懵懵懂懂,为生命最后的温暖和不朽的爱情哭得稀里哗啦。我想,这一次,我肯定会带着更深的理解去看这部电影,肯定流下的眼泪更带有一份顿悟。
可是没有,全程我都没有哭,被一种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的情绪拉扯着,竟丧失了哭泣的能力。
于是,在散场的时候,我静默地听着《My Heart Will Go On》,极力要哭,但是还是没有。
电影还是当年那部电影,眼睛朦朦胧胧地蒙了一层雾气,但是瞬间就没有了,竟凝聚不成眼泪。
泪光都没有,更何谈“流不出当年泪光”?
看到社交网络上转发量很大的一句话:去年的今天,我在不一样的城市,背着不一样的书包,留着不一样的发型,走着不一样的路,想着不一样的事情,有着不一样的心思,爱着不一样的人。谁说改变需要十年呢?
物是。人非。
所谓物是,其实就是我们连接尘封过往的通道;而人非,是我们当下生活的写照。连起来,物是人非,这个历程就是在告诉我们,时间永不会止步,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走向未来。
谁的春江物尤是,谁的月夜人却非,闲潭梦落花。
关键词: 意境 诗词 修辞学 翻译
1.引言
《辞海》解释:“意境即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境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情趣”(temperament and interest)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对诗歌来说,意境即诗人创作时的意志、气质、情趣,是诗人性灵所钟而形诸笔端者,一般是言内意外的东西。它通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因此要求译者有很高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浓缩的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意义。诗的灵魂是意(意境、意象)美。因此,译诗不仅要表达原诗的思想内容,还要传达出它的形式、音韵和意境。译文只有在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style)、意象(image)、情趣(temperament and interest)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与原作基本相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美,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升华,它融合想象和联想,并唤起审美主体对美的更深层次,即文化属性的感受。
古诗英译,许渊冲先生提出了“音美”、“意美”、“形美”三原则,可谓经典之至。意境的含蓄美、情感的蕴藉美、韵味的隽永美都构成了诗歌美的主要特征。本文将从意象的喻意美、朦胧美及音韵美三个层次简要探讨一下诗歌意境美的表达。
2.意象的喻意美
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意象。所谓意象,表现在诗歌中即是语词,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诗人通过语言对感知对象的再现,它着眼于修辞和炼句。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意境等于诗中意象的总和,即全诗所创造的艺术形象。
比喻型意象是诗人的独创,是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以及对语言的独特运用,体现了诗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它包括比喻、拟人和借代等。比喻往往使描写更加生动,语言更富有诗意美。如下例:
例一:
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写道: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作者用泉水、珠玉比喻琴声,再现了完美的意境。L.Cranmer-Byng的译文如下:
Now loudly with the crash of falling rain,
Now soft as the leaf whispering of words,
Now loud and soft together as the long,
Patter of pearls and seed-pearls on a dish.
译文虽打破了原文的格律,但使用排比,读起来十分流畅。“now soft as the leaf whispering of words”句中用落叶的翻转令人联想到秋日的私语,原文的音乐美跃然纸上。“crash”和“whispering”两词以拟物的方式,与原文也异曲同工。“patter”形容雨声,比“drop”更胜一筹,表示自然状态的飘落。“seed-pearls”比“small pearls”表达更为准确。许渊冲译文中的“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同样以比喻的形式形象传达出了原文的意境。
例二:
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该词并无特别之处,没有新颖奇特的想象,也没有雕琢华美的辞藻,然而却表达了一种很美的意境,意味深长,令人神往。
译文如下:
A stretch of rippling water is a beaming eye;the arched brows around are mountains high.If you ask where the wayfarer is bound,just see where beaming eyes and arched brows are found.
“水是眼波横”(“A stretch of rippling water is a beaming eye”),“山是眉峰聚”(“the arched brows around are mountains high”)化实为虚,以“rippling water”喻泪,以“mountains high”喻紧锁的眉头,表达了词人不愿与朋友分别的情形,但又不同于一般具象性的比喻,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思考,别有一番情采。
3.意象的朦胧美
司空图说“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说的就是朦胧美。朦胧美能创造一种特定的意境,诱发人的好奇心,引起人们的想象,使人在似明白又模糊中获得一种特别的审美感受。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模糊修辞手段把审美对象的这种烟雾迷茫、似梦似幻的意象渲染出来,给读者提供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使其在蕴涵丰富的艺术境界中获得模糊性的审美效果,从而创造出更具魅力的朦胧美。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月明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其译文如下:
In spring the river swells level with the sea,the bright moon rises mounting the tide.Waters flash with infinite light,where on the spring river is there no bright moon?
在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夜色下,潋滟生波的一望无际的大海在潮起潮落,而淡淡的、似有若无的清霜在蒙蒙的夜空中氤氲流淌。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感比在明朗的阳光下看大海其意境不知要美多少倍。正是这扑朔迷离的模糊朦胧美,创造了特别动人的意境。
“海上月明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渲染了那种飘渺空灵的意境,给读者一种神妙朦胧的美感享受,使人如置身其中。译文中的“the bright moon rises mounting the tide”和“waters flash with infinite light”展现了月涌浪潮、浩瀚无垠的气势,潮起潮落,景色变换,具有强烈的模糊美。“moon”与“mounting tide”、“water”与“infinite light”相搭配,产生的意象令人费解:月亮怎能涌起浪潮,水中怎会有无尽的光芒?但结合原文,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与“spring river”、“bright moon”一起营造出海天一色、宁静祥和的气氛,而“mounting”一词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这一美感。
4.意象中的音韵美
音韵美对诗歌来说也至关重要。就音美而言,韵律是诗歌所特有的形式,是诗歌的情感形式。美国文艺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提出:“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是由诗句的声音构成的,它们是构成诗这种艺术的传流要素。”据《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这也说明诗歌是靠声韵的魅力抓住读者的。因此,在诗歌的翻译中,许渊冲认为:“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意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恰恰相反,用韵的音美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
请看下例:
温庭筠的《更漏子》下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其译文如下:
The lonely withered trees,
And midnight rain and breeze.
Don’t care about her bitter parting sorrow.
Leaf on leaf without grief,
Drop by drop without stop,
They fall on vacant steps until the morrow.(许渊冲译)
词写离愁,大意是梧桐夜语,不理会人的离愁,在漫长的夜里,不停地滴打着梧叶,陪伴着一颗悲怆的心灵直到天明。用浅显的形象化语言,表现了极深的隐痛。“一叶叶,一声声”只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却被作者植入诗境,折射出诗人的心迹。译文与原文句子意义接近,长短相间,富有节奏美。“without grief,without stop”,虽是原文没有的,却被译者巧妙地加进去,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情怀;而“leaf on leaf without grief,drop by drop without stop”一行中的顿词韵脚一致,都以辅音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sorrow”和“morrow”两处韵脚也使译文具备一种起伏有序的旋律感。
再如唐婉的《钗头凤》是一首音韵极美的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译文如下:
The world unfair,
The manhood rare,
Dusk melts away in rain and blooming trees turn bare.
Morning wind high,
Tear traces dry,
I’ll write to him what’s in my heart.
Learning on rails,speaking apart.
Hard,hard,hard!
Go each our ways!
Gone are our days.
Like long,long ropes of swing my sick soul groans always.
The horn blows cold,
Night has grown old.
Afraid my grief may be described,
I try to hide my tears undried.
Hide,hide,hide!
这首词句式错落有效,既有对仗,又有词的重复,使读者感到抑扬顿挫,仿佛体会到词人悲伤哀苦的心情。译文的韵脚排列也与原词相同,都是aaabbccdd,给人造成悠然不尽的效果,也体现了原文的精神。“Hard,hard,hard!”(难,难,难!)、“Hide,hide,hide!”(瞒,瞒,瞒!)表现了原诗的艺术特点,保留了形式中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整体上传达出了原诗的语言风貌和丰富内涵。声音消失了,余音似乎还在缭绕,那悲怆的意味依然萦绕在心头。
“The world unfair,the manhood rare”(世情薄、人情恶),“Morning wind high,tear traces dry”(晓风干、泪痕残),两句译文与原诗的三字格形式对应,表达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汉英诗句各行对应,工整而美观,原文的形美在译者的笔下化作了译文的形美。而下文的“Go each our ways!Gone are our days”(人成各,今非昨),“The horn blows cold,Night has grown old.”(角声寒,夜阑珊,)却没有拘泥于原文的三字格,而统一采取四字格,避免了形式的单调重复,又表达了音韵美。这也应了奈达博士的一句话,“More meanings are to be conveyed,more forms are to be changed.”文中的韵脚采用了双声韵,如unfair,rare; high,dry;heart,apart;ways,days;cold,old等,读来朗朗上口、节奏跌宕起伏,加强了美学效果。
5.结语
从以上的粗浅分析来看,一首诗是否有诗味,主要在于它是否有诗意。诗歌是意象、是现实的独特反映,它的成败要格外注意意象的妥帖。对诗歌来讲,意境是不可或缺的,意境是重于韵和形的因素。所以,在诗歌的翻译中,我们要译出诗魂。译诗,不但理解要透彻,而且表达要完美。为了译出原诗的神韵,译者应置身于诗境之中,临境生情,以情译诗。正确理解原文,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揣摩出诗的精神、情调和风格。正如David Faulkner所讲:“译者要进入作品,译出其字里行间的寓意(between the lines)、文字背后的精神(behind the lines)与言外之意(beyond the lines),惟此,始能臻于意境美。”
埃文(Eveing)在其《翻译与情操》中所说,“翻译所需要的不是一支素描的笔,而是一颗燃烧的心;不仅要译出眼泪,而且要译出悲哀;不仅要译出笑声,而且要译出欢乐”。总之,我们如能做到“为其不幸而掬同情之眼泪,为其幸福而感由衷之喜悦”,才能译出诗歌最美的意境和味道。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许渊冲英译.宋词三百首[M].湖南出版社,1996.
[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朱光潜.诗论[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84.
[7]王天明.模糊美与诗歌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