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赤壁赋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13-02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古诗词的文体、格式以及韵律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时,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对古诗词非常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感悟古诗词的内涵,但一些不喜欢古诗词的学生却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效率。
一、以探究形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且与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习惯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先熟悉相应的释义。教学时,教师通常会直接给出释义。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之后的古诗词鉴赏自然无法顺利进行。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完善导入模式。探究模式通常都用于开放性较强的学科中,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在古诗词鉴赏课堂中应用探究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离骚》这篇诗歌的篇幅较长,且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具有多种内涵,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而传统的“释义―阅读―翻译―解析”的古诗词鉴赏模式很容易走入教学误区,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将“探究模式”引入古诗词鉴赏课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鉴赏学习,如第一组学习第一章“被贬”,第二组学习“反思”,第三组学习“再试”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分组学习后,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且有更多的时间攻克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与感悟,为今后学习古诗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作者在写诗词时十分留心观察与自己主观情感相符的景物,并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由此达到诗情画意的协调统一。在鉴赏此类古诗词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先讲解一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经历,这样学生自然能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随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进一步体会其写作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展现的是因为土地贫瘠,野草遍地,作物荒凉的景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了作者早出晚归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总有明月相伴,可以称得上是怡然自得;“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几句描写了田园耕作的艰辛,其中“衣沾不足惜”这句诗看似平淡,但结尾处,作者说“但使愿无违”却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他人同流合污,更不愿意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迷失自己,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信念。整首诗语言平淡,没有进行太多修饰,而正是平淡的语言,才能够体现出诗的意境美。
可见,在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时,通过反复朗诵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创作时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会品味古诗词语言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诗词更是其中的精华,因为古诗词虽短小,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细细品味诗古词语言是鉴赏古诗词的重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阅读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品味鉴赏古诗词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文”的过程。新课改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照语境来揣摩诗句含义,体会诗词的表达效果。此外,还需学会鉴赏诗词,感悟作品形象,品味诗词语言。”笔者认为在鉴赏古诗词语言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把握古诗词的语言结构。在鉴赏古诗词时,学生先接触到的是语音符号,通过语音符号来把握语义。从接受的角度看,语音节奏就成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表层形态。
第二,认真阅读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都精炼且含蓄,具有深远的意境。词句的选择与组合,加上不同修辞的运用,是古诗词语义构建的单元,同时也是将情感融入语言的重要方式。从某种层面看,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环节。例如,《过华清宫》中,“长安回望”写出了皇帝本应该留在京城处理政务,但为了讨好贵妃,却去游山玩水,于是便有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描写,“绣成堆”这几个字用得非常传神,概括了骊山的风景,而“红尘”则描绘了送荔枝的艰辛。在《过华清宫》开头,作者并未提到荔枝的事,所以学生初读时并不了解为何“山顶千门”要打开,直到最后才知道“一骑红尘”居然是为贵妃送荔枝。
第三,品味古诗词的体式结构与表现手法。古诗词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态包括层层铺垫、巧妙过渡以及起承转合等。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如联想、情景交融等。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充分做到了情景交融,上片描写景物,下片抒发感情。按照写景的顺序来看,是从仰视转为俯视,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景物。
四、开展综合练习,提升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鉴赏中,除了鉴赏方法与技巧,还需要多开展综合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将古诗词鉴赏向课外延伸。
第一,向教材外延伸,使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鉴赏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赤壁赋》,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从写景方面看,《赤壁赋》描写了浩渺之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描写了宏伟壮观的场景,为接下来周瑜的登场做了铺垫。在怀古方面,《赤壁赋》发问曹操“而今安在哉”,感叹人生苦短;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描写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感叹人生如梦。从抒情方面看,《赤壁赋》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表达了伤感的情感。
关键词: 文言文 一词多义 赏析 情境
一、全文通读,找出生僻词
之所以觉得文言文难学,是因为它和我们的口语相差很大,其实古代人用文言文和我们用普通话交流的性质是一样的,一定程度上讲,古代沟通交流的词汇深度高于现代,他们对词语的掌控和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强于现在,对于汉字的精髓的理解,需要挖掘文言文的具体字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大体意思,使文章朗朗上口,断词有节奏,有一定的语感,对全文的朗读有一定的整体感觉。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1.缒:zhùi,用绳子拴着,2.共gōng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其:指代使者,3.佚yì之狐:指的是人,郑国大夫。勾出生僻词,是朗读的第一步,文言文是需要进行朗读、培养语感的,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进行断句,使得读起来会有感觉,不再囫囵吞枣。
二、重点解释文言文动词,弄懂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标题,“烛之武退秦师”,其中“退”字,如果理解为退却则固然没错,可是你会发现不够通顺,提醒学生此处,“退”作为使动用词,使……退却,这里就有一个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为此,我就以点到面,找出一些名词做动词,动词做使动用词,名词做状语,等等。例如,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理解为驻军,2.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当晚,3.供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4.因人之力而蔽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另外,一词多义类型也是难点,需要重点讲解,A:封,既东封郑,(动词,可使……成为边界),肆其西封,(名词,疆界)。B:其:君知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吾其还也(语气助词,还是),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郑国)。C:以,敢以烦执事,(介词,拿),以乱易整(介词,用),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由此可见,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给学习文章带来很多困难,我把重点的字词逐一讲解,不但独立记住字词,而且记得它的出处,这样结合句子,不易混淆,也容易清楚,文言文对字词的理解,需要慢慢积累,这样就会变得简单容易。
三、熟悉历史故事,带着兴趣学习
文言文是古代人们用于交流的一种语言,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会让学生有常识的理解,如果插入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历史人物的评价,我相信学生的兴趣就会不一样,例如《赤壁赋》一文,我会课前给学生讲解有关苏轼的一些奇闻逸事,如时间和条件允许,我会用多媒体播放《新三国》的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著名战役赤壁大战的场面和血腥,了解里面的英雄人物。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写文背景,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赤壁赋》的中心思想。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通读文章,了解词义,更需要明白作者表达的思想,这样从他们身上学习一种气质和感想,用于评价今天我们的行为和观点。其中不乏一些名句,我们通晓诵读,便提高了文学素养,摘抄好词好句,用于写作时表达内心感想,比起普通的话语更精炼、更有力量。文言文是语言言简意赅的表现,内涵表达力强,而且需要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高中生阅读课文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学习阅读课文时,经常需要概括主人翁的中心思想,这便是将课文的高度总结,学好文言文,就会习惯于发现和总结课文的思想,这就是高中语文各个模块之间的紧密相连。所以,学习好文言文对我们阅读、写作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心理上给学生树立信心,不能排斥它。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它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培养思维能力,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四、跳出讲解,赏析文言文的整体美
语文课的学习,在于鉴赏,我们都喜欢美的东西,对美的感受的愉悦,能让自己的视觉和精神得以满足,文言文句式工整,前后整齐有序,词句精炼,没有累赘,所以,文言文是句子的高度整合,是精品,自然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赣江的山水景色描述得淋漓尽致,如果一字一句“解剖”,反而就失去了魅力。又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把潭水和烟雾缭绕融为一体,朦胧缥缈的感觉尽显眼前,“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壮志未酬的悲愤。文言文的词句很美,需要慢慢品尝推敲,没有强的鉴赏能力,只会肤浅阅读,这样是品不出文言文独特的美感的。千古名句,不仅会朗诵,更需要理解它的意境美。这需要学生感受生活,只有自己体会生活,感受山的雄伟、水的柔情,你就能感受诗人的意境,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你便发现诗人笔下的文字便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好的语文课一定是感受生活的,不仅能发掘课文的美,更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积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乐趣和信心,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置身于生活化教学,感受文言文的力量,你便喜欢上文言文。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删繁就简,从基础抓起,运用历史人物典故,熟悉古代习俗文化,把文言文当做白话文学习,慢慢适应它,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要领,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课堂
信息技术,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更为语文课的课堂改革插上了腾飞的双翅。它带给语文课堂的有如下几点冲击:
一、凸显课前导学与课后巩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传道、授业、解惑”,这个传承已久的教育思想在我们很多老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但不可否认,它有时候却实实在在地成了我们迈向更高教育境界的桎梏。教学时,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忽略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忽略了自我阅读、思考质疑和自主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本身,而课前的引领与课后的巩固、提升效果不佳,是很多语文课堂的普遍现象。其实适当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巩固提升,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如在讲《宝玉挨打》一课时,课前一周我就详细布置学生预习,在课堂上让学生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利用“导学案”和“视频展示台”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讲《这不是一个好儿子》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之后数一数父母额头的皱纹”的作文或视频拍摄;讲《赤壁赋》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苏轼的研究网站”供学生查阅;再如在讲《夜归鹿归歌》时,提供给学生“专题网站”,包括自主浏览网页、考试测试系统、互动论坛资源。下课了,放假了,也可以在网上寻求老师的帮助,不断地学习、进步——当这样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多媒体课堂的课前预习形式多样,课后的巩固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人格的共同提高,这绝不仅仅是语文课堂的延伸,绝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更多的是让孩子们在他们花季飞扬的年龄积极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
二、课堂的整体设计科学有序、结构清晰、环环相扣。
如果说导学和巩固是一节课的协奏曲,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它的主旋律。
如在讲《雨巷》时,按照“预习(在线查询)——教学(FLASH导入,走进雨巷;学生品读,涵咏雨巷;模仿朗诵,走出雨巷)——鉴赏(三段六法)——在线研讨”来建构课堂框架。尤其是“成果展示”这一环节,把学生诵读的四个视频展示在大家面前,当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传入我们的耳中,我们还会质疑学生的掌握情况吗?
再如讲《赤壁赋》时,分三步走: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的兴趣,点燃参与的热情;引导思考,促进参与的主动,点燃思维的火花;内化情感,支撑个体的体验,增强课堂的活力。讲《道士塔》时分四步走:飞天观音感受美,敦煌文物体会痛,寻找罪人理解恨,月牙泉边激发爱。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分五步走:诗歌导入,创设情境;再现对话,角色诵读;学生讨论,理清脉络;内容探究,分析形象;师生互动,讨论孔子。讲授《这不是一个好儿子》一课时分六步走:课前预习;创设情境;认识作者,激发兴趣;品读文本,整体感知;品读文本,生成规律;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巧妙地通过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去诵读、思考、讨论、展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审美能力。
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我们设计了一节节有条理的课,而一节好课无一例外的都是结构清晰、流畅的课。
三、多媒体的充分利用,有力地支撑了语文课传道、授业、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达到资源共享、促进自主学习、实现多重交互、进行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讲诗词,讲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图片与图文直接对应,直接把学生带入了诗词的意境当中;讲到“微雨寒村”时用多媒体展示江南雪景,更关键的是通过图片与心境的对照,引导学生理解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正是对语文鉴赏术语的到位点拨,直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在讲《信陵君窃符救赵》时,用情节图片展示故事的梗概,让学生据此分析人物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掌握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塑造形象的方法,这本身就是对授课实质的一种触摸。
豪放词有如下特征,一是表现为以诗入词,把词的缘情和诗的言志结合起来,提高了词的格调。二是在内容更多地表现怀古咏史,抒写襟怀抱负;登高望远,讴歌报国豪情;感时伤事,表现豁达情怀,“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酒边词序》)。三是豪放词以“气”胜,运气入词,一气贯注,浩荡畅达,往往慷慨激昂,着力表现英雄志士的气节、气度、气魄,抒发他们的英气、豪气、壮气和正气。
下面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此类词的鉴赏。
一是有感情朗诵,整体把握气胜之美。词人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气势宏大,格调高昂,充满豪情。同时把眼底如画的江山、心中景仰的历史人物从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中一齐推出,视野之大,气势之宏,胸次之高,实为空前。
二是品味语言,欣赏景物之美。词的上阕往往写景,本词也不例外,其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三是仔细研读,感知形象之美。除了以景抒情,本词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显其英雄风采,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英雄风貌令词人满怀崇敬,作者心中的英雄情结自然流露无遗。
四是反复探究,领悟主旨之美。追慕古代英杰,难免产生自身功业无成的失意之情,更何况他死里逃生,刚贬黄州。“人生如梦”,就是感叹人生短促、虚幻。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会有这种感喟。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多少风流人物尚且经不住时光的淘洗,何况自己呢?人生本来就很短促,自己又虚度了年华,等待着自己的将会是什么?苏轼之所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恰恰是因为他想抓紧时间把握现实,有所作为,以期不朽,但客观的条件不允许他这样。一个才情奔放而壮志消磨殆尽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尊还酹江月”,是向江月洒酒表示祭奠。其中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
整首词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人事相融合,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精神和虚无旷达的人生态度相融合,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相融合,上下古今,目接神游,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对词境做了最恢弘的开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②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船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 ①洞庭、青草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②岭表:今两广地区。词人在此为官一年左右,后遭谗罢官北归。
(1)在“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两句描写中,作者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
(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具体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一、关键词1: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通过朗读,学生方可体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阔悲壮,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反之,如果对于诗歌一味地进行语言拆解,则会诗味大减,因此,对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是最适宜“朗诵欣赏”的。
笔者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常以名家配乐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而诗歌又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在赏析诗歌之后,笔者常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以此将学生带人诗人的情感世界,使诗人的情感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以达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当然,进行诵读方法指导也很重要,如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诗眼”,把握诗歌的节奏等等。总之,读是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二、关键词2: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凸显其独特的美与魅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拆解或是单纯的字词句的分析,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诗文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这确实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面对诗歌的意境展示,一方面可用文学性的语言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以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走进诗歌;另一方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声与画的效果,以声传情,以形传意,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如笔者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大部分同学对蜀道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更谈不上对“难”字的理解了,如果单纯靠教师的描述又过于单调与空洞。于是,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蜀道的介绍片,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蜀道的难行,也为鉴赏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三、关键词3:整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散落于“必修”与“选修”之中的,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学习体系,增补与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借此,既让学生对诗人、诗歌有更全面的理解,又为高三总复习做了一定铺垫。
首先,通过“增、补”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解。主要是以语文必修教材为核心,适当增补学生熟悉的或是配套辅助练习中的相关内容,对诗歌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类诗歌主要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如在学习了《诗经》之后,除了课本中的《氓》和《采薇》之外,笔者还补充了《蒹葭》、《木瓜》、《无衣》、《子衿》等诗,这些诗内容涉及婚恋、思乡、战争等各个层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和现实主义风格。
其次,进行专题教学与探究。知人论诗,以诗知人。笔者常以课文选诗为主,结合诗人生平、思想和个性特点,开设诗人教学专题,让学生对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先后开设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陆游”等诗人专题,让学生对诗人的生平与思想,创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歌。如在“苏轼”专题学习中,以《念奴娇》和《定风波》做基础,又增加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等诗词,加上其散文《赤壁赋》,将这些作品放入词人一生的历史沉浮中去感悟、去品读,感受到时代留在诗人身上浓重的烙印,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