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年福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公私兼有的多元化土地所有和分级管理体系。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土地管理方面同样贯穿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公众的理念和意识。
1 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充分体现管理的服务新理念
美国土地管理局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支撑国有土地的健康、多样、多产开发与利用,满足当代及子孙后代对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对应任务主要有三方面:服务当前及未来公众、恢复和保持土地健康和提高管理绩效。“服务当前及未来公众”具体指提供环保型休闲及娱乐机会;提供环保型商业活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资源;降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公众卫生、安全及财产的威胁;提供土地资源信息;提供经济、技术帮助。可见美国土地管理一切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而“提高管理绩效”所涉及的十项具体工作别提出一条即“收集和评价顾客、所有者及雇员反馈意见”,将客户服务质量作为管理绩效的重要评价内容。
美国土地管理工作有十大指导原则,从这些原则中更可以看出关于土地管理服务的重要思想。
(1)对自然资源进行多目标利用与长期价值管理,承认已经批准的土地用途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存在利用变化。
(2)承认国有土地在提供开阔空间及保护文化、自然遗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或者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4)借助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及其随时间的推移是如何变化的。
(5)理解与土管局管理的国有土地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对国有土地使用者和地方社区的影响。
(6)充分认识到土管局与其他组织及个人分享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土地及其利用如何随时间变化而进化的重要性;共同承担的人力、财力资源对实现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分享和理解新的信息对如何监测改进方案的实施,以及如何对管理进行调整的重要性;并与其他部门或组织建立长期的工作伙伴关系。
(7)建立高效的工作程序和服务传递系统。
(8)作出正确的商业决策,理解成本及税收状况,避免预料不到的长期债务。
(9)对土管局拥有的公共信息――国有土地状况及其利用情况,土管局管理与商业实践,国有土地及其资源是怎样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等信息提供公共接口。
(10)建立起一个全民参与、鼓励竞争、力争生存、适应能力强的组织。
第一条原则实际上从最高层面明确土地管理应以土地的多目标利用和价值提升为目标,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紧紧围绕服务于此目标的实现;第三条和第七条原则直接阐述了顾客至上的服务目标;第二条和第五条原则强调了土地管理服务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目标;第六条和第十条强调了土地管理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多元化的新观点;第四条和第九条表达了土地管理的信息数据服务使命。
2 细化的法律法规保障管理的服务导向性
二百多年来,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县、市,自上而下都有配套健全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联邦法律明确界定了各级政府对于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内容和权限,将细致的管理措施予以立法,使得土地管理不是事后控制干预而是事前引导控制,体现新型的导向特征。以下述的几个方面为例,可以看出服务导向型的政策措施特点。
(1)在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设置了土地发展权,政府通过购买耕地的发展权,使这些土地不再具有改变耕地用途的其他发展权利。在规划许可的条件下,土地产权人或受让人也必须向政府购回发展权之后才能改变土地的耕作用途。
(2)实施用途管制的农地保护制度。美国的农地保护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西部荒漠化的日趋严重,美国政府进一步重视对农地的保护。1981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农地保护政,策法》,并据此将全国的农地划分为四大类,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①基本农地:最适于生产粮食、饲草、纤维和油料作物的土地,总面积1.588亿公顷,禁止改变用途;②特种农地:生产特定的高价值粮食、纤维和特种作物的土地,禁止改变用途;③州重要农地:各州的一些不具基本农地条件而又重要的农地,可有条件改变用途;④地方重要农地:有很好的利用和环境效益,并被鼓励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其他土地,可以或有条件改变用途。1983年至1994年,各州、县、市完成了对农地的划分。农场主在与政府签订协议保证农地农用后,可获得政府减免税费等一些优惠待遇和政策。
(3)建立土地利用区划制度。区划最初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20世纪在北美得到发展。区划属于规划的范畴,实质是一种地方法规,由地方政府或立法机构批准,具有法规性、程序性、公开性、公共性、确定性等特点。地方政府主要以土地利用区划法规为手段,以土地细分规定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土地资源利用。进入六、七十年代,区划技术由“控制性”转化为“发展管理”,在控制的同时,通过各种鼓励措施,促进开发商提供公共设施,遵循城市设计准则,引导城市开发方向,并增加了许多包含环境因素的新措施。
(4)美国联邦通常会通过设定特定的土地资源管理标准和条件,并出台政策鼓励各州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努力实现这些标准和条件,并为达到标准和条件的州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引导他们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体现管理的服务导向意识。
3 普遍的公众参与制度确保服务质量和多元性
公众参与始终贯穿到美国土地管理的各环节。如,土地利用方针或规划都是自下而上、在公众参与下完成的。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是从基层的社区、市做起,逐级向上归并,一般只到县一级。公民有权决定是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主要通过公告、召开听证会等形式,让专家学者、社区民众提意见,一般要经过半数以上民众讨论同意,方可进行。
美国土地管理的公众参与,不仅保证土地管理相关政策措施的有序进行,同时也确保土地管理始终服务各层次多元主体,不会偏离其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和目的。
4 规范的业务流程和开放的信息系统奠定服务基础
美国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非常注重规范和透明性,政策制定的每个环节都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流程进行,保证公众能够了解到其政策是如何制定及实施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特别注重信息的公开性和服务
性,让公众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方便的获得想要知道的信息。
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
美国土地管理部门在进行土地管理的时候非常注重建立规范、透明的业务流程和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与土地相关的规划信息、产权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公开。例如在圣地亚哥市,地理信息中心建立地理数据库,并向公众提供各种类型的清晰地图和每块土地的权属状况。地理信息中心甚至保留有被制作成电影胶片的170年前的土地权属证明,而所有的这些资料都能在公开的资料库中查询到。
加拿大:分权分级管理下的土地管理服务理念
加拿大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形式:联邦公有土地、省公有土地和私人所有土地,联邦和省公有土地又称皇家土地。联邦公有土地占全国土地的40%,约4亿公顷,其中有近9万公顷在大城市地区。一般都是港口、机场和联邦办公机构及其他重要设施用地。省公有土地占全国土地的50%,约5亿公顷。私人所有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0%,约1亿公顷。联邦政府负责管理联邦公有土地;省政府负责管理省公有土地;私人土地则由所有者自主经营管理。各级政府和业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均根据联邦和省的有关土地法规行事。
联邦政府对省公有土地和私人土地基本上不直接参加管理,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手段,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提供指导。
1 明确服务意识和服务内容
自然资源部负责加拿大的能源、矿产和金属、森林及土地科学方面的管理事务,并明确规定其四个方面服务内容:
(1)向加拿大人提供最前沿的地球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引导和帮助加拿大人合理使用国家资源,减少成本,保护环境,开发新产品,提供完善服务;
(2)建立和维护国家级的加拿大土地和资源方面的知识库,以便所有的加拿大人都能够很容易地得到最新的经济、环境和科学信息;
(3)执行和落实环境、贸易、经济、国土、科学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确保加拿大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作出最大贡献。同时确保这些政策和法规对加拿大人起到保护环境、健康和安全的作用;
(4)同国际机构及其他国家一起,提高加拿大的国际影响,帮助加拿大实现其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承诺,为加拿大产品、服务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通道。
加拿大土地管理机构通过制定详细的土地管理服务内容,提高了土地管理的服务功能和意识,保证了土地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实施。
2 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保证服务的高效率
加拿大的国土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此外加拿大又是一个联邦国家,各省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理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联邦政府除直接管理部分国土资源外,主要是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来指导联邦国土资源的规划、利用和保护,这些政策和计划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为了协调联邦各部门间、中央与地方、产业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政策,联邦政府与地省政府建立有一些协调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类协调机构大致分三类:
(1)专门的政府协调机构。由于资源管理涉及联邦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内的多个部门,为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问的关系和部门间的关系,加拿大组建了许多专门的政府协调机构,如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加拿大海洋事务机构委员会等。
(2)主管部门兼作协调机构。对加拿大的某一类资源或某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加拿大联邦政府设有一个主管部门,但其管理同时又涉及其他多个政府部门,如海洋资源管理。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是联邦政府的海洋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它又是有关的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部门的协调机构。
(3)产业部门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构。加拿大在资源产业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也建有相应的机构或协会,用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各种类型的协调结构,加拿大土地管理相关部门能够有效地沟通、共享相关的经验和信息,提高土地管理部门的服务效率。
3 实行规划管理,确保服务导向
对于土地资源,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进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权主要集中在省以下地方政府,大体分为省级、地区级和市(包括县和乡镇)级规划。
(1)省级规划,又称省级政策宣言,以白皮书形式下发。这是一种政策性和战略性文件,主要是划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界线,强调保护农业用地,增强土地管理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等等。如安大略省土地政策宣言主要坚持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确定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强劲增长的土地利用模式;二是保护自然资源以确保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别强调1~2类农用地不可用于非农业用途;三是通过引导对公共健康和安全潜在危险的开发项目远离居住区来减少潜在风险。
(2)地区级规划,又称土地利用大纲或者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大纲由地方政府制定,省政府批准,是政策性文件。主要目的是省级政策宣言变成自己的行动纲领,以指导地方政府以下几项工作:制定《用地分区管理法》;对分成小块出售的成片开发地产进行控制和管理;制定公共建设和基础设施计划。
(3)市级规划,又称《土地分区管理法》,由省政府授权市级政府制定。与省级政策宣言和地区级土地利用大纲不同,《土地分区管理法》是法律条文,非常详细和具体,具有强制性。主要内容包括:用途(住宅、商业和工业)、密度、建筑体积等。
4 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土地信息系统,降低服务成本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先锋,在资源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加拿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在加拿大,“电子政务”是其管理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信息技术时,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解决,一是数据源;二是标准;三是经费。前两者对于政府不成问题,但在资金方面,由于数量太大,比较困难。在这方面,加拿大有独到之处,采用“公私联营”的方式,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例如加拿大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政府非常注重与一些公司的合作,如DMR公司、Teranet土地信息系统公司和MGP信息系统公司等。政府提供数据,私人公司出资建立加拿大资源信息系统。这样在加拿大就出现了一批半政府半私人的公司,既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又降低了信息系统建立所需的投入,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保证政府运行的低成本。
5 注重土地管理的公众参与意识,提高服务参与性
加拿大政府在一些重大的资源产业项目管理中,鼓励公众参与意见,
政府认真听取,并酌情采纳。例如在矿山项目上马之前,对矿业开发的环境评价要求非常严格,矿业公司必须向联邦政府或省政府有关部门提交环境评价报告,在有关专家组成的环境评价报告审查组通过之前,项目是绝对不能开工的,审查期间允许任何对该环境评价项目有兴趣的公众参与审查意见,政府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批准。许多很有前景的项目,因环境问题未通过而被放弃。
新加坡:推进土地管理服务的典范
新加坡政府根据国情建立了现代的公共管理理念,突出公共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了顾客至上、市场导向、讲求绩效、创新求变、廉洁高效、选贤重能、运作规范的公共服务特色,大大增强了国家竞争力,提高了政府管理的质量。
1 土地管理机构服务理念
新加坡土地管理职能主要是由法务部下的土地管理局来承担。土地管理局由新加坡的土地管理相关4个部门合并成立于2001年。
在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其特别强调对土地管理的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并视为其最重要的目标和核心的任务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注重不断对现有的政策、制度进行再思考和再评价,并及时作出修改,保证土地管理的服务功能。
(2)强调服务质量。新加坡土地管理部门强调无缝服务,为每一个顾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新加坡提出了“一站式柜台服务概念”,提出顾客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到新加坡土地管理局贯穿于土地交易各个环节的持续服务所带来的便利。
(3)精简相应程序以提高服务效率。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的各个组成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精简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步骤,以降低行政费用及缩短服务的周期。在过去的两年里,新加坡土地管理局以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精简了许多政策手续,如产权人变更登记、共有产权出售等方面的一些手续都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简化,给顾客带来了便利,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在世界银行的商业环境调查报告中,新加坡在“产权登记”方面名列全球第15位,在“产权登记管理最便捷”方面列全球第10位。
2 土地管理服务推进措施
新加坡是一个政府管理效率高、服务意识强的国家,土地管理的服务功能及土地管理的服务意识体现得尤为明显,并且通过各种内外部措施来强化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1)复核土地政策、精简程序
新加坡国家土地管理局通过削减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降低交易成本及消除过时的法律法规,致力于为新加坡创造一个透明、友好及负责任的氛围。该局定期对土地的相关政策及程序进行评估,以确保它们是紧密相关的并且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例如,2006年,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取消了临时占有许可证从一方转让到另一方时所需交纳的转让手续费,因为在进行土地政策复核中所得到的公众反馈认为,这一费用已经包含在临时占有许可证处理费用当中。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获取临时占有许可证所需的费用,也简化了相关的程序。
(2)土地管理注重各方的协调参与机制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注重和顾客及相关伙伴建立合作关系。除了注重土地直接相关的一些政府机构和人员如注册测量师、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城市再开发组织等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之外,土地管理局还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新加坡旅游局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例如,,2006年5月,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合作,为在旧区上建立140公顷的航空园区的用地提供便利条件,预计2015年完工的这一项目将为新加坡提供超过10000个新的就业机会和33亿新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3)土地管理注重信息共享和服务
综合土地信息服务是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的信息服务门户,为公众提供土地信息查询、土地测绘、土地规划、土地地图等方面的信息,保证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土地相关信息服务。包括:
提供更精准的土地信息系统。2006年9月,新加坡成功地建立了卫星定位参照系统,可以为测量、制图、导航等提供精确的服务。
提供即时的土地查询服务。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在更新升级之后重新了新加坡综合土地信息服务系统,为普通大众提供包括产权信息在内的土地信息在线免费查询系统。
提供信息网上申报服务。新加坡的物业测量师能够在网上方便的提交相应的勘察报告和工作报告等,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便捷。
(4)携手其他部门,充分了解顾客需求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制定并实施了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调的计划,以了解不同的顾客对其业务的不同的需要。如,土地管理局和同属法务部下的土地政策制定委员会的人员开展人员借调制度,使双方都能增进了解,满足对方的需求,同时也为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5)强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提供更多的敞开空间。新加坡土地管理局致力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合适土地,主要是为社区和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敞开空间。例如土地管理局改造一些荒废或者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如足球场、小型体育场等等,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社区生活环境。
保障社区安全和健康发展。新加坡国家土地管理局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社区生活环境。新加坡国家土地局和新加坡国防部队合作,对新加坡的国有土地进行安全防火方面的检查。同时,新加坡国家土地管理局还和环保机构开展相关的疾病防疫方面的合作,如预防登革热等传染性的疾病。
关键词: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0-02
1 引言
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是指在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对已知的事实和经验所提出的一种一般原则或一组相互关联的原则。它既是心理健康服务经验的总结,也是心理健康服务的依据[1]。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根据来源可分为3类:国外理论、本土化理论和本土理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在国内的应用存在着适应性等问题,加之目前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中的优秀成果,又要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构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体系是快捷、经济发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的研究,阐释该领域目前研究发展概况,同时揭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措施。
2 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
2.2文献取样本文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西南大学节点(http://www1cnki1net/index1htm)作为数据源。选择“关键词”选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进行逻辑“或”的组配;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与“理论”进行逻辑“并且”的组配。检索中时间跨度为1978~2008年,按时间排序,在“精确”匹配方式下检索,取得全部统计数据。共获得相关文献1333篇。经过筛选,剔除部分不属于学术论文范畴的期刊年度目录、征文启事、年检报告、招生材料、人物介绍、会议报道、短篇新闻等。剔除之后尚余文献1197篇,对其进行文献发表时间分布统计。对1197篇文献逐篇阅读,删去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只叙述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等一些泛泛而谈却没有提及理论的文章,剩余556篇文章,对剩余的556篇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所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指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来自国外,以此为基础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如认识领悟疗法、意象对话等心理疗法。
江光荣[2]指出,研究国人的心理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即以当代中国国情为背景,研究特定时期国人的心理问题。我们在研究、分析和解释国人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表现及途径等方面,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我们研究方式可以多样化,即可继承古代的优秀思想,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方法,还可从观察开始。
钟友彬等[3-6],将引进的精神分析法进行了本土化,创立了认识领悟疗法。朱建军[6]结合国外的心理动力学思想和东方文化,创立了“意象对话技术”。郑日昌[7]把古代阴阳辩证思想和认知疗法结合,创立了“辩证认知辅导理论”。
3.2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本土化的措施。第一,挖掘和传承:我国古代、近现代都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学思想,但被人知晓的并不多,应加强对其研究,挖掘精髓并世代传承。
我国国民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被应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基于心理咨询遇到的问题,景怀斌[8]探讨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9个方面贡献:人生意义、应对、生死教育、哀伤辅导、心理调节、人际认知、社会生活技能、人格发展、心理咨询技术等。但我们从中也看到,对儒家思想的应用,特别是在心理咨询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发掘。另外,我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研究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后,创立了许多特色鲜明的理论。如在《颜氏家训》《家书》等书中就对家族子弟提出了教导,其实质就是行为取向的人格培养模式[9]。
第二,鉴与创新: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史已有一百多年。1976年,美国学者Parolff确定了130多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到2005年其总数则已超过400种。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多数缺乏有力支持和有效性证实,但它们却展示了心理治疗师们的创造性劳动。国内学者也应该学习西方学者们的创造性精神,立足于我国实际,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化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第三,拓展与吸收:中国历来多教崇拜,影响较大的有儒、道、佛等。儒家讲求积极进取,而道家力主清静无为。道家与儒家理想的人格一阴一阳,构成了数千年来中国文人人格内在的矛盾统一。而儒家、道家所倡导的思想中不乏有与心理咨询相一致的观点。所以对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本土化过程,必须得在拓展我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外来的心理健康服务精髓。
4 讨论
当前,在我国心理咨询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充分的基础理论支持,而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多集中于实体的理论层面,而对元理论、哲学和宏观层次的研究匮乏。
国内最为著名的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是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这种方法创立之初报道的文章较多,而如今也很少看到相关的实践报道。本土化的方法为什么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了呢?这与我们越来越强调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好像是背道而驰,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原因。
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大多以思辩、探讨性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在强调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也许在不带预定套路的情况下,通过观察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操纵过程,切实提炼和概括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或许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4]。
总之,国内学者看到了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现状和不足,同时学者们反思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低的原因为:在心理健康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单纯地使用心理测验、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化、专业人员擅长的方法有限、自编心理测量工具水平低、重复工作多等[10]。故我们得在今后的工作及治学中借鉴美国的“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和英国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模式,在吸收融合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普及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知识。将心理健康服务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并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普及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培养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心理疾病易患病人群的追踪研究,并且在推广常用量表及经典量表的同时也积极编制符合国情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服务量表。相信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投入逐渐增加,我们可以想象经过理论探讨和服务理论吸收消化阶段后,实践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经过理论—实践—理论阶段后,我们将会真正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原因分析 评价体系
1995年,美国民意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美国公民信任美国政府,而三十年前数据为四分之三,这引起了美国学界和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广泛关注。我国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始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当时主要侧重于政府的危机管理。此后“华南虎”、“三鹿奶粉”、“躲猫猫”、“甬温线”等各类公共事件加速了各界对政府公信力的认识与研究。2006年3月,“政府公信力”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中央高层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视,这也迅速激起了学者们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热情。目前,从可查阅到的文献来看,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现状及原因分析、公信力强弱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等方面。
一、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
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包含哪些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如:吴威威(2003)认为政府公信力的产生最根本是来自于对政府政治合法性的确认,它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社会秩序与权威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是对政府行政行为和所产生的信誉的心理反映[1]。叶育登(2004)提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公民多大程度上信任政府 [2]。唐铁汉(2005)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它一方面是政府能力的客观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3]。邹东升(2005)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4]。王福鑫(2006)认为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基础,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5]。龚培兴等(2003)认为政府公信力包括政府信用、政府信任以及政府诚信[6]。李贵成(2009)认为政府公信力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先赋的,另一部分是自致的,先赋的公信力是一个政府的初始公信力,自致的公信力是政府通过后天作为取得的,是政府公信力的最重要的来源[7]。姚亮、彭红波(2009)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行为的公正、民主和法治程度,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职责权力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以及政府获取社会认同的能力程度。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政府的能力和资源,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以及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8]。
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外延都做了比较多的探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公信力应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正如美国公共伦理学家库珀将行政责任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认为客观责任源于法律、组织机构、社会对行政人员的角色期待,主观责任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忠诚、良知、认同的信仰一样。政府作为政权机构,有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也有来源于法律、组织规则和制度安排赋予的权利。而在主观方面,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优劣评判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从而产生认同感、忠诚度的变化。因此,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履行责任与社会公众互动反馈的结果,还包含着政府信用的历史传承、执政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程度等。政府掌握的信用资源、公众是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以及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自愿配合度反映了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二、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进,政府公信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中央政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大量政府失信现象。唐铁汉(2005)认为政府失信主要原因有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传统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新要求、依法行政不完善[3]。在何显明、汪水波(2002)看来,转型期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行为及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不负责任造成行为信用弱化;公众对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信任程度降低而形成政策信用弱化;地方政府绩效追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且绩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导致绩效信用弱化。这三方面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破坏了政府与各种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合作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政府运作成本[9]。赵超、贺华(2010)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因此,打破信息传递的单向性,信息公开透明和保持信息传递的通畅是解决政府公信力的关键[10]。郑旭辉(2007)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政府失信的主要机理,认为理性“经济人”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本质,信息的非充分性和非对称性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诱因,产权归属不确定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制度环境[11]。
归纳起来,政府失信的根源在于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政府机构与政府工作人员有机会背约,社会公众有疑虑产生,从而增加不信任感。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各社会主体之间无法实现相互监督和监控,加深了信息阻隔,降低了受罚的机会成本。受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部分行政人员道德品质败坏是促成政府失信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
李宁的成功除了依靠他巨大的影响力,还得益于对职业经理人制度长期的坚持和信任。陈义红帮李宁做好崛起前的一切准备,张志勇则让李宁公司完成从个人到组织的过渡。现在李宁的目标是体育用品行业的巨无霸耐克,他说要在8年后能与耐克比肩而立。
位于北京通州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的李宁总部园区,更像是一个体育休闲中心,五人制足球场、沙滩排球场、高尔夫打击笼、飞狐索道、游泳馆、健身房等等,一应俱全。
6月30日下午,记者在这里看到,很多李宁公司的员工正玩得不亦乐乎。这是一家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运动的公司。47岁的李宁头顶微秃、两鬓已白,戴着宽边眼镜、西装革履,一副成功企业家的标准扮相。很难想象,这个外貌显得比实际年龄大许多的中年亿万富翁,另一个身份是“20世纪最佳运动员”。
“李宁”品牌在20岁生日会上了新标识和新口号,出乎所有人意料,李宁在这个很喜庆的场合却提起1988年的兵败汉城。他一直面带微笑,就像是22年前他跳马失误摔在地上后脸上露出的微笑一样。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奇。”李宁说。从一个壮族农家孩子到获得106块金牌的运动员,再到80亿身家的港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李宁仍未满足,他希望自己的“李宁”牌能打败耐克,成为真正中国第一的体育品牌。李宁实现第一次华丽嬗变时,帮他打下江山的是陈义红,如今,大管家角色改由张志勇扮演,他说要用8年时间完成“李宁”的下一个传奇。
金牌运动员变身亿万富豪
中国体育人的代表、中国企业家的代表,甚至是全体中国人的代表,选择李宁点燃主火炬,大概是奥运期间最没有争议的一件事。
7月2日,李宁收于25.95港元,李宁的最新身家为83亿港元,尽管比两年前已有20%的缩水,但还是稳稳占据大陆富豪榜的第一页。
22年前的李宁肯定不会想到他能走到这一步。当年9月20日,汉城奥运会第四天,李宁在吊环比赛中脚挂在了吊环上,接着又在跳马时摔在地上,他微笑着从地上爬起来。黯然归国的李宁出首都机场时选了一条偏僻的通道,只有一个人带着鲜花来接他――前健力宝集团老板李经纬。
汉城奥运会后,李宁又参加了美国杯体操赛和第一届博览会杯体操赛,拿了3个冠军,接着在当年12月16日宣布退役。退役的李宁可以在出国、成为官员、成为体操教练之间选择,但一直对李宁家庭有资助的李经纬建议他加入健力宝,李宁随即同意成为健力宝集团的总经理特别助理。
几个月后,李宁向李经纬提出想办一家体育服装厂,李经纬全力支持,1990年,健力宝集团出资1600万元,和新加坡康基实业在广东三水合资成立“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生产经营“李宁牌”运动服装,李宁担任总经理。这就是现在李宁公司的起源。
1994年,为了明晰公司的产权关系,李宁征得李经纬的同意后与健力宝彻底分家,并分3次归还了当初健力宝投入的1600万元。而将李宁“扶上马、送一程”的李经纬,最终却因为产权不清失去了健力宝集团。
接下来的一切都顺利得惊人,李宁的名气让“李宁”顺利获得北京亚运会的赞助资格,之后所有的世界大赛上,“李宁”都是中国队的主赞助商之一,接着是港股上市,销售额节节攀升,2009年达到80亿元,超过阿迪达斯,成为紧随耐克之后的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第二品牌。
2004年,李宁做了一次“豪赌”:参与北京奥运会体育服装类主赞助商竞标。尽管他一直没有透露到底填了多少钱,但外界普遍猜测是10亿――李宁公司当时一年的销售额。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阿迪达斯以13亿元中标,但最终抢到最多眼球的却是开幕式上飞奔点燃火炬的李宁。奥运会开幕后的两天里,“火炬效应”让李宁的身家猛增20亿。
中国体育人的代表、中国企业家的代表,甚至是全体中国人的代表,选择李宁点燃主火炬,大概是奥运期间最没有争议的一件事。
和陈义红友好分手
一个成长型公司,本身需要不断变革,不断引进新的、更能符合企业发展阶段能力的人才,这就像一个孩子,在什么年纪吃什么东西做什么事。
1988年,陈义红从首都经贸大学下海,给“十佳”运动鞋公司做跟单,1991年,他遇到了李宁。听说对方想做“能代表中国的体育品牌”,31岁的陈义红带领自己的原班人马投奔了26岁的李宁,从生产总监做起,直至成为总经理。
李宁对陈义红曾有如下评价:有着敏锐的商业直觉,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真正的商人。李宁的梦想加上陈义红的商业天分,造就了之后李宁公司的十年黄金发展期。
“陈义红是非常经验型的。”一位已离开李宁的前高管比较陈和现任总裁张志勇时说。在那个机会遍地、信马由缰的时代,行伍出身的陈义红为草莽时期的公司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居功甚伟。
而无论是离开还是现在李宁公司的人都认为李宁个性宽厚。事实上,这种性格并不适合经商,因而他需要找到更有力量的人来成就自己梦想的事业。李宁公司的独立董事之一,也是李宁在光华管理学院读EMBA时的老师王亚非说:“你能想象李宁去追着人要账吗?”
凭借着昔日世界冠军的全民影响力和陈义红的销售天才,李宁公司以每年超过50%的增长速度飞快发展,1996年的销售额高达6.5亿。但李宁渐渐察觉到,公司员工正在分成“陈派”和“李派”,除此,还形成了以同学、老乡来划分的小团体。李宁知道根源在于和陈义红的亲戚都在公司任职:他的一个表弟担任销售中心副总,嫂子在公关部工作,工作能力都受到员工怀疑,陈义红的两个弟弟分别在集团和销售部门任职。
李宁决定,让双方的亲戚都离开公司。陈义红却反对。他喜欢家族式企业,认为血缘关系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他觉得李宁是在跟他“较劲”,因为自己在公司中权力过大。李宁只能先说服自己的表弟和嫂子。他甚至劝退了当初被他邀来一起创业的几位队友,给了他们一定股份作为补偿。
陈义红最终选择服从,条件是让他的弟弟去做李宁公司经销商之类的工作。李宁也作出让步。1997年7月,李宁正式把总经理位置让给陈义红,自己做董事长,去北大读书深造,进一步淡出公司的日常管理。
2001年,因为始终不能完成“销售额过10亿”的目标,李宁终于决定换将,张志勇取代陈义红出任李宁公司总经理。陈义红则担任新组建的子公司北京动向总经理,他拥有该公司20%股份。
2007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宁说:一个创业元老需要离开,并不是他起到阻碍作用,一个人在一个位子坐太长时间,对这个岗位没有好处;第二,一个成长型公司,本身需要不断变革,不断引进新的、更能符合企业发展阶段能力的人才,这就像一个孩子,在什么年纪吃什么东西做什么事。
2005年7月,李宁公司上市一年后,陈义红及夫人控股93%的上海泰坦公司出价861.4万元,收购李宁持有的北京动向80%股权,并更名为中国动向。2007年,中国动向在香港上市,公司市值和陈义红个人身家同时超过“李宁”和李宁。
在李宁为陈义红举行的欢送酒会上,两人都喝得大醉。李宁公司独立董事王亚非,将之描述为“两人胸前被酒水浸湿,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14年零9个月,这是陈义红与李宁合作的时间。“我要感谢李宁,如果没有他给我那样的机会和平台,我也不会拥有今天这些经验。幸好遇见的是他,因为像我这样你们称之为很霸气的人,如果没有他那样的老板,我们也不会配合那么多年,也可以说,也因为是我,我们才搭挡了那么多年,才有了李宁和动向,我们双方应珍惜缘分。”陈义红在上市后说。
新管家张志勇发力
预计在2018年前李宁公司将成为世界前5位的体育品牌公司,届时国际市场份额将占总体销售的20%以上。
李宁的家早已搬到香港,但除了开董事会,位于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的李宁公司里几乎看不到李宁的身影。他在香港浅水湾富人聚居区,与妻子和一双儿女过着深居简出的神秘生活,只是偶尔出现在某某公益活动的镜头里。
现在替李宁掌管这家市值近300亿元上市公司的是张志勇。他在李宁公司呆了18年,从普通员工到财务总监,从总经理到CEO。
2002年,李宁公司在时任总经理张志勇的带领下,首次突破10亿元销售额,他打造了一套几乎全部是从世界500强挖来的职业经理人班底,不断向耐克等国际大鳄学习,用IBM、罗兰贝格做战略规划,运行SAP的ERP软件,雇李奥贝纳这样的4A广告公司。
“张志勇让李宁公司完成了从个人到组织的过渡。”有人这样评价。这个40岁上海男人下一个目标是完成李宁公司的国际化,并在中国击败耐克。
2004年,李宁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后,重新规划了公司的发展目标:2005-2008年,专注国内市场,争取在本土市场从内外夹击中突围;2009-2013年为国际化准备阶段,专注加强国际化能力;2014-2018年为全面国际化阶段。
“预计在2018年前李宁公司将成为世界前5位的体育品牌公司,届时国际市场份额将占总体销售的20%以上。”张志勇说。随后,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李宁公司采用了“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在进行。张志勇认为,在真正走出去之前,必须要在产品创新与品牌营销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恢复性司法在西欧诸国、美国、加拿大、巴西、智利、阿根廷、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几十个国家获得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恢复性司法实践也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的注意。2000年4月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十届联合国预防犯罪与罪犯待遇大会上,联合国将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刑事政策向各成员国推广。
根据2002年4月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第11届会议通过《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的决议草案指出,恢复性司法是采用恢复性程序并寻求实现恢复性结果的任何方案。恢复性程序通常是指在非法院的第三方的协调和主持下,由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双方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协商、调和矛盾并共同确定责任。恢复性结果,是指通过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受犯罪影响的生活恢复常态,同时亦使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重新融入社区,并赢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的谅解。
恢复性司法最基本和核心的理念就是恢复性,实现修复正义,使被害人、犯罪人及社会关系恢复到犯罪前的原有状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和平方式,在当事人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解决刑事冲突的新途径。恢复性司法理念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融入正式的刑事司法系统,在各国呈现出不同的实践模式:
一、被害人——犯罪人调解(Victim-OffenderMediation)(VOM)
在北美和欧洲盛行20余年的VOM模式可能是最为广泛、最受关注的恢复性模式。参与此调解方案的成员相对单一,包括被害人、犯罪人以及作为调解人的社区成员。其立论基础在于通过被害人与犯罪人对谈,让被害人的疑问获得解答,而犯罪人所承担的义务与对犯罪问题达成的最后协议的实现,通过交谈程序,使双方有可能恢复因犯罪而破坏的人际关系及其他损害后果。而调解人的作用则在于提供并维持一个可以充分沟通的对话环境,其由社区的其他人来担任,代表社区参与犯罪的处理,起到社区参与司法的重要意义。这种调解过程的首要目的不是要实现和解,而是满足被害人补偿的需要,为了抚平被害人心灵的创伤和减弱周围人员对犯罪的恐惧心理,并且尽量减少类似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小组会议
家庭小组会议是由遭受犯罪影响的主要人员参加的讨论如何处理犯罪人的会议。尽管参加会议的包括被害人和犯罪人、家庭、朋友和在决定如何解决犯罪事件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双方的关键支持者,但家庭小组会议关注的是犯罪人直面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并重新回归社会,重点强调的是对犯罪人的教育。
三、量刑小组
量刑小组是与刑事司法系统合作反映各方当事人的意愿并发展适当的量刑计划的社区居民小组。量刑小组的动力来自于社区,其将相当的重心放在被害人的需要上面。在这个量刑小组内,人们可以场所预言,全面探讨和理解犯罪行为,共同确定帮助受犯罪影响的各方恢复和预防未来犯罪所必需的措施。
四、社区恢复委员会
社区恢复委员会是指与犯罪人一起进行公开的面对面会议的一组居民。参加这种会议的犯罪人,应该得到法庭允许其参加恢复性司法活动的判决。在社区恢复委员会与犯罪人一起参加会议期间,社区恢复委员会的成员与犯罪人一起讨论犯罪的性质、犯罪造成的后果。然后,社区恢复委员会的成员提出一套制裁建议,与犯罪人一起讨论,直到他们就犯罪人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采取的具体行动达成协议,并有责任监控该协议是否得到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