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月亮的诗句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的作品,文章角度独特,构思新颖,通过描写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提问题的月下交谈,表现了小外甥聪慧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抒发了热爱月下美景的思想感情。描写美景,创设情境,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描写形象,童趣盎然,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二;扣题引诗,扩大容量,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望月》,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色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过,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也非容易的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文本材料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综合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在欣赏、朗读、想象、吟诵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与月色融为一体,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体验散文视角下美好的月夜意境,创生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郾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第2自然段。
2?郾学会本课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郾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诗韵,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郾师: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请大家诵一诵,一人一句。
2?郾揭题,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领会词义
1?郾明确自学要求。
(1)完成“三读”目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理解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弄懂关键词语。
2?郾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理解部分词义:
清辉(qīnɡ huī):多指月亮发出的淡雅清纯的光辉。
剪影(jiǎn yǐnɡ):本义是把纸剪成人头、人体的轮廓形象,也比喻描写出的轮廓。
凝望(nínɡ wànɡ):注目远望。
清幽旷远(qīnɡ yōu kuànɡ yuǎn):四个字表达清亮、僻静、宽阔、久远四层意思,十分凝练,概括地写出诗句所表现的气氛。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不花时间考虑或思索,马上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敏捷。
绘声绘色(huì shēnɡ huì sè):绘,指描绘。形容叙述和描写生动逼真。
云絮(yún xù):一条一条的云朵,像絮片一样。形容云很轻、很淡,像轻轻的面纱。
封锁(fēnɡ suǒ):(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
3?郾存疑,随堂待解。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脉络
1?郾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了月亮?除了写月亮外,还写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郾我们应怎样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个逻辑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亮美景。
第二段(第3~20自然段)写“我”和小外甥共同赏月时的愉快交谈。
第三段(第21自然段)写“我”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展开了幻想,留下美好的回味。
(其中第2逻辑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第3~13自然段与第14~20自然段两个部分,这样全文也可以分为4个逻辑段。)
四、描字、临字、抄词
镀 喻 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走进“江中月”
1?郾在“我”的眼中,月夜的江上是什么样子的?(板书“江中月”)
2?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夜江上美景,在乐声中,范读第1段。
3?郾指名朗读。
4?郾领会第2自然段四句话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月亮出来——江面和江两岸的景色——概括)
5?郾再次读文,联系下列词语在脑海中想象一幅画面:
(1)月亮 吐洒 清浑
(2)月亮 洒落 长江
(江面 晶莹闪烁 光斑跳动)
(两岸 黑色剪影 伸展起伏)
(3)月光 镀 银色花边
6?郾再次读文,按照上述顺序,练习口头描述月夜江上景色并听写。
三、吟诵“诗中月”
过渡:正当“我”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第2段,想一想,“我”和小外甥在共同赏月的过程中谈了些什么?
1?郾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我”和小外甥比赛背诗?哪几个自然段写小外甥对月亮的想象?
2?郾分一分,他们“我一句你一句”对背了几次?同桌分角色朗读。
3?郾想一想,从“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中,你们体会到小外甥有什么特点?(机灵、聪明,平日里好学才会有积累。)
4?郾多媒体投示情境,师生合作对背。
5?郾引导:是呀,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诗中月。只有这些诗词里有月亮吗?省略号表示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板书“诗中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扩大阅读积累。)
6?郾学生交流课前的诗词准备,分组对背。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还问“我”月亮像什么。
7?郾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为什么?请画出相关语句并细细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外甥爱幻想,想象力丰富。)
8?郾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畅想“心中月”
过渡: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板书“心中月”。欣赏投示配乐月色图,激起美好回忆。)
1?郾你可以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动笔写一写,画一画。
2?郾学生交流。
3?郾小外甥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4?郾“我”在甲板上会展开怎样的幻想呢?
五、激情总结
聆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画,是一段绵长的情,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与画面中,再一次领略美丽的月景带给我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关于中秋囯庆的作文篇【1】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接爷爷。早上我六点就起床了,爸爸已经做好了早餐,我就吃了几口,就迫不及待地坐上汽车向老家奔去。
到了老家,我就急忙下了车,马上就要和爷爷见面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一进家门,爷爷正在喝茶,我一下子就扑到了他的怀里。下午的时候,我和姐姐、爷爷还有妈妈一起包饺子,妈妈负责擀饺子皮,我和爷爷、姐姐一起包饺子。我包的饺子虽然不好看,可等下出来一吃还是很香很香的,爷爷夸奖我说皮没有破就很棒了。晚上我们坐在房顶的玉米堆上,一起赏月,一起吃月饼,还一起背古诗,这是我过得最难忘的一个中秋节。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章丘市相公镇十九郎村,那里有着名的百脉泉,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在老家的第二天,我和大妈一起去了猪圈,大妈家一共养了三十多头猪。刚进去的时候,我觉得很臭,但是一会就适应了。大妈给它们喂食吃,它们吃得很香,可是有六头猪让我很害怕,因为它们长得太大了,我走过去的时候,它们都站了起了,都要爬出围墙了。当时我都被吓呆了,可是大妈却说:“你不用怕它们,是它们怕你。”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它们那么大,怎么会怕我呢!”大妈笑着说:“难道你没有发现吗?它们见到你还不是一会就落荒而逃了呀!”
听了大妈的劝说,我就装起胆子,直挺挺地走了过去,没想到真得没事。出了猪圈,大妈说:“咱们去摘几个小黄瓜吧。”我说:“太好了,可是哪里有啊?”大妈指了指左边的菜地说:“你看,那边就有。”我走过去一看黄瓜长在木条搭的架子上,我原来还以为是长在树上的,大妈家的黄瓜长得短短的、胖嘟嘟的,跟爷爷买的长长的黄瓜不一样,嘿嘿!我和大妈在身上蹭了蹭就咬了一大口,非常得清脆爽口,真是太好吃了。大妈还介绍说:“我们这里不仅有黄瓜,还有小西红柿、核桃……”我觉得,这一天过得非常开心也很有意义。
关于中秋囯庆的作文篇【2】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怀着喜悦的心情,真希望晚上早点到来,我等着,盼着。爸爸妈妈回来了,天色已暗,我们一家坐在阳台上,边吃边赏月,看到的月亮又大又圆,好像一个大玉盘,古时候,俗话说得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爸爸问我说:儿子,你能说出关于气象的谚语吗?“能。”我肯定的说。“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不错。“”那当然。“我说。妈妈问我:”能说出关于月亮的诗句吗?我依然肯定地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恩。“看着这洁白的”大玉盘“想起了一个传说,嫦娥因为偷吃了仙药,而永远不能与后羿见面了。嫦娥一直想念后羿,后悔自己偷吃了仙药,……说着说着我就进入了梦乡。妈妈把我抱回了房间。今年的中秋节最令人难忘的。
[关键词] 古诗词 研究性学习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呢?程红兵老师说:“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可见,人文性指向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被“灌输”或“训练”,要通过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来培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呢?我尝试了一条通过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之路。我发现:
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一诗中所写:“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②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体验、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在凋谢的残花身上体验到积极乐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诗人在盛开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诗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这些诗句,我觉得若只让学生朗诵、欣赏是不够的,就还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例一:我引导学生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描绘” ,学生赏读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诗句之后,不仅获得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也因色彩的触动而生发爱自然爱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导学生研究“诗人眼中的柳” ,学生归类了大量咏“柳”名句: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极写柳之苗条婀娜;李商隐的《赠柳》“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极写柳之繁华茂盛;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极写柳之离别伤感;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极写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时,学生感慨道:“自然万物万象更新,只有拥有一颗最细腻的心,拥有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导学生研究“唐诗中雨的感官角度”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听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有人看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触雨――“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后,我引发学生去观察感悟自然,以“雨”为对象写一首现代诗,同学写道:“雨,飘进我甜蜜的心灵,冲洗一切聚散离合。”“春天的雨轻声呼唤着大地……冬天的雨透示着隐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还针对四季让学生研究了“诗人的悲秋和喜秋”,针对动物研究“唐诗中的鸟声鸟影”,针对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这些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开启了他们善感的心泉,去诗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当代教育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导致许多学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所展现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势必能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设想,在研究《古诗词中的拳拳“母爱”》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慈母手中线”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在研究《古诗词中的炽热“爱国”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赤诚。
曾经,我引导学生研究过“陆游的爱国”,“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学生在一条条探究之路上细细品尝着一道道情感大餐,将道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让学生在成长中间接获得人生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全面认识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学会为人处事。
我采用的方式:针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作研究。我曾让学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的李清照、苏轼、杜甫等专辑,然后研究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推荐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隐、杜牧、杨万里、李清照等诗人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写出了不少小论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丽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忧国忧民诗》等。这样,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会、认识人生,让学生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如何体现,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许将来面对困境,学生会走得从从容容。
四、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构建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向往着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卢梭也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公民拥有自由的个性精神,民族的集体精神就会沦为空话。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体验自由的愉悦,并获得自由的个性精神。
首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确立课题、研究体验、交流成果等自由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时,几个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字的运用感到好奇,就趁机收集了众多带数字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并写了小论文《数字入诗赏析》。一次,几位学生要研究苏轼的一生,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苏轼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转为研究《苏轼和杭州的不解之缘》,例谈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作品、趣事等。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所张扬的自主探究方式,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点,真正把自由学习原汁原味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飞翔,古诗词中流露出的人类精神世界足以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引导学生对“李白”作专题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了许多课题:《酒中诗,诗中酒》、《李白杜甫“相看两不厌”》、《李白诗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无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痴如醉,各有收获。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向学生充分、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丰厚、广大、美好的人文空间,学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气度……
再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曾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启发学生去研究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想象。学生撰写出小论文:《古诗词中“月”的想象之笔》,例谈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对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对月宫情境的想象,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文征明“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揭开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单元的写作中也大胆展开了自由的想象思维。另外,学生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筛选,融入自己的思考视角,这是创造性学习。所以说,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契机,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
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支点。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看到学生自由的翅膀、流动的思想,我们会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生的审视,我们会看到学生爱的胸襟、美的心灵。语文教师们,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阿基米德”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线网.
2、肇星编.古今短诗三百首•外国.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3、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我与大师学哲学 [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14
品味诗香,坐看云卷云舒时,我们神情从容而淡定,读诗吧!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1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乙:伴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我们迎来了这一次诗歌朗诵会.
甲: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
甲: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甲:下面由---同学为大家带来---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2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甲:你是否细细品味过冰心的《繁星》?
乙:你是否享受过杨柳依依诗情画意,白雪皑皑的华丽美艳?
甲:今天,我们将在这里面对海水的波澜壮阔。
乙:今天,我们将在这里聆听溪水潺潺。
甲:飞扬的青春,散发着无穷活力;
乙:年轻的骄子,充满着蓬勃的朝气。
合:让我们进入美的享受,诗歌的海洋!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3(1)尊敬的各位领导,
(2)敬爱的老师们,
(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下午好!
(4)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1)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2)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3)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4)它宛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1)它又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2)诗的语言,蕴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3)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4)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1)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2)人民路学校六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展示表演--------(合)现在开始。
一班:
1明天,我们即将毕业
2明天,我们即将离去
1敬爱的老师,回顾六年的历程
2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
1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
2请听六一班诗朗诵《明天,我们毕业》——
二班:
1时间,最平凡而又最珍贵,
2最易忽视又最令人后悔
1时间,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
2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
1下面请欣赏六二班的经典诵读表演《时光匆匆》
三班:
1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2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3下面请欣赏六三班集体朗诵《中华少年》
四班:
1我们是华夏的儿女,是新时代的少年
2沐浴在辉煌的历史文明中,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1担起祖国重任,延续祖国希望,我们义不容辞
2让我们一起在诗海中畅游,赞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1请欣赏六4班集体朗诵《中华少年》
五班:
1我们是炎黄的子孙
2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1黑色的眼睛让我们看清未来
2-的皮肤让我们更加强健
1在这里,五千年文化根植在我们心田
2在这里,谱写中华更灿烂的诗篇
1下面请六年级五班同学为我们朗诵《中华少年》
六班:
1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
2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1老师,当了您六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
2请听六六班带来的集体朗诵《给老师的一封信》
七班:
1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2五千年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儿女澎湃的热血
1对祖国的依恋谱写了中华灿烂辉煌的过去
2对祖国的热爱擎起了中华蓬勃发展的今天
1时至今日,那震撼心灵的旋律依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荡
2下面请欣赏六七班全体同学带来的经典诵读展示《祖国在我心中》
八班:
1六年来的春去秋来
2六年来的寒来暑往
1整装行囊,踏上新的征途,让我们通往直前
2在生活中收获宝藏,享受快乐吧,接下来请听六八班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我们勇往直前》
九班
1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2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1大自然有声有色,
2大自然有情有义
1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
2我们在朗诵中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1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2六年级九班《走进大自然》诵读表演现在开始
十班
1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
2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
1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全体学生: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下面请欣赏六十班为大家带来的经典诵读“与诗同行”。
结束语:
(1)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2)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3)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4)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1)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2)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3)人民路学校六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合)到此结束。再见!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4开始语: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
(男)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女)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美兰区20--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女)本次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男)首先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莅临今天比赛现场的来宾,他们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他们分别是节目串词:
1、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花;
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为流传的歌词。把一句句古诗词名句串烧起来,就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美餐,读着一句句古诗词集锦,就是在感受经典中的经典!接下来请欣赏由琼山第五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串读》。
2、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
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接下来请欣赏由琼山第三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串读》。
3、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在歌里、风里、水里,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们赋予了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
那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精神气节,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听,那一首首感怀生命、礼赞民族、为国捐躯的千古绝唱!下面请欣赏由金盘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午诵》。
4、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
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接下来请欣赏由农垦一小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国学经典诵读》。
5、谁的一滴相思泪,胀痛着闽罗江月?谁的一滴母性水,怀念着香草美人?一叶舟,一片叶,一个不屈的民魂。
继屈原之后,爱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代诗人所共有的气节、情怀和精神。下面请欣赏由白龙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阳持话》。
6、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和精魂。
请欣赏由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午情思》。
7、少年是华夏民族的传递者,成千古文明,绘百千毕章。
少年是中华文化的后来人,成先辈博大精深,续未来风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中国少年。下面请欣赏由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少年中国说》。
8、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下面请欣赏由英才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四季山水情》。
9、打开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让我们随着婉转流畅的童音,再次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
接下来请欣赏由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中华经典诵读。
各位老师、同学们,经过评委老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选手的成绩已经排定,请为我们揭晓获奖名单。
结束语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男)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高谷中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男)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女)谢谢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5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张:中华诗文浩浩汤汤
王:我们在这汉字织就的锦绣中穿行
张:我们在这声韵汇成的河川地徜徉
王:这里有浪漫洒脱的李白
张:这里有忧国忧民的杜甫
王:这里有江南的钟灵毓秀
张:这里有塞北的广袤苍凉
王:这里有牧童村娃的天真烂漫
张:这里有悯农诗人的谆谆教诲
王: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张:巍巍大中华浩浩民族风
合:五家户中心学校感悟经典相约圣贤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不眷恋生我养我的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汇成了一首深情的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离别后,乡愁成了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下面请听四年二班杨雪带来的《乡愁》。
张: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它背负着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间的祥和和幸福。请听五年级顾佳同学的《凤凰涅槃序曲》
王:黄河汹涌的波涛声时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在我们的心中回荡。它的气势,它的勇猛激励着我们,站在黄河边,闭目深吸,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澎湃。下面请欣赏六年二班带来多的《黄河颂》。
张:长城是一条巨龙,横卧在华大地上。你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你曾是汉族人民抵御外族入侵的屏障。现在你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诉说了我们民族的振兴和腾飞。我们因你而感到自豪,长城是我们祖国的名片,是我们放飞梦想的舞台。请听三年一班褚佳欣带来的《长城之歌》
王:我想变小鸟,看白云的柔软;我想变柳絮,扑向土地妈妈的怀抱;我想变蒲公英,飞到天涯海角。我想做的事好多好多…..想听一听吗?下面请二年级的金时凤同学为我们朗诵儿歌《我想》
张: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就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就让我们听遍流水,扶遍春风,伴着康桥,去追寻梦中的她…请听五年级孙彤的《再别康桥》
王: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下面请听四年二班田雨欣的朗诵《爱心》。
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请听五年级的《美哉潇湘伟少年》
王:有这样一种动物,它在童话故事里是威风和可怕的,它吞掉过小红帽,欺负过大山羊,但其实他远没有那么可怕,它是谁呢?接下来请欣赏二年级王会鑫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儿歌《大灰狼》
张:中华,我们慈祥的母亲,我们可爱的家,下面请听六年一班王思宇的《中华,中华》
王:我是中华的少年,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我是中华的少年,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有请六年一班张鹤楠、王思宇同学为我们朗诵《中华少年》。
张:长城似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你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你曾是汉族人民低于外族入侵的屏障;现在,你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诉说了我们民族的振兴何腾飞。我因你而感到自豪,长城。请听四年二班庄健的诗朗诵《长城颂》。
王;飞扬的雪花,清香的衣襟,因为心底共同的爱,才完成了一次亲密的接吻,这是天缘巧合,更是心灵的默契。请听三年二班车旭同学带来的《雪花的快乐》
张: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就由四年一班肖丹、张欣悦带来一首朗诵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王:我们是一群乡下的孩子,我们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我们幸福,我们是乡下孩子,我们骄傲,我们是乡下孩子。下面请欣赏二年级同学张鑫鑫为我们带来的儿歌朗诵《乡下孩子》。
张: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成,不能动人。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真诚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请听由三年二班汤焱同学带来的《母亲之歌》
王: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大国,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学生正享受着这幸福的生活,下面请欣赏六年二班徐超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张:妈妈,您别再为我流泪了,我会把自己照顾好的;妈妈,请您放心吧,如今的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请听四年一班马伊敏带来的《请求》
王: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请听由三年一班路丽娜同学带来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王: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张: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王: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张: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王: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张: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王: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张: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五家户中心学校“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王: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关键词: 寒山诗歌 意境 四季 寒山
历代能够韵味隽永、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往往都注重意境的塑造与意象的选用,创作于中唐时期的寒山诗歌也不例外。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类,然寒山诗之意境非“无物”二字不足以准确概括。何为“无物”?“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故“无物”并非没有物,而是对万物不取不舍、无有执著的境界,这是诗人的诗境、心境,也是禅的最高境界。那么,“无物”之境具体如何体现的呢?本文将从空境、幻境、离境三个维度对寒山诗境作具体论述。
一、寒山之空境
“寒山”这个意境早在寒山诗出现之前就已经被众多诗人青睐了。盛唐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就塑造了此境:“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此诗表述了诗人幽居山林、超然物外的志趣,诗中的寒山正值初秋,流水潺潺、草木葱葱,暮色下蝉鸣阵阵、炊烟缕缕,无一不给人以安闲之感,与诗人心境遥相呼应。在这里,“寒山”既是诗人所居辋川之物境,亦是诗人隐居乐道之心境,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不过,“寒山”之境在每篇诗作中的含义与韵味是千差万别、因时而变的,除了物境本身因地理因素的变化有不同之外,对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旨趣等皆有重要影响。
寒山诗中的“寒山”之境,就物境而言,主要指的是浙江天台县寒石山的景象,而就心境而言,则指的是一种空寂无物的境界,此种境界与禅宗息息相关,是寒山诗韵味、旨趣的外化形式。那么,诗人笔下的“寒山”之境究竟如何呢?从诗中可知,寒山气候寒冷、路途险恶、人迹罕至,然而此中风景却又别有韵味,青天白云、孤月圆日、虎鹿为邻、石林临溪,与王维笔下有着烟火气息的寒山之境相比,这里的寒山之境显得更为安闲自在、清雅绝尘。受到诗人心境的影响,诗中的寒山之境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空”、“寂”之感,如“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寂寂好安居,空空离讥诮”、“莫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等。“空”、“寂”在禅宗中的含义分别是无诸相、无起灭,指的是一种远离诸法相的寂静状态。《维摩吉经义疏》卷二亦有对“空寂”的解释:“谓不著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2]这种意境正与诗歌中的寒山之物境以及诗人心中包容万物又空寂无物的平和心境相契合,共同营造了“寒山之空境”的最高境界,韵味无穷、禅意隽永。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云:“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3]由言转意、意在言外正是寒山空境的最好诠释。
此外,寒山诗在塑造寒山之空境时时常出现溪水、白云、绿树、明月等明快意象,以物参禅。关于以物参禅的境界,唐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语:“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4]这里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对于万物的直观感受,属于纯粹的客观物境;第二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即万物只是表象,心中的认识才是根源,这时的万物渗透了喜怒哀乐的主观情感,是物境与心境的融合;第三重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即明心见性后,回归本源,了解万法皆空,从而平心静气、无欲无求,达到物境、心境、禅境的有机统一,此乃最高境界,亦即寒山诗中的寒山之境。寒山诗第九首即是蕴含此种境界的典型诗篇。“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寒山的道路是绵延不尽、攀爬不绝的,这里细水长流、岩石磊磊、山涧空阔、草木葱茏。诗中的物象纷繁多样,但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始终是空,并不在诗人心中,对于诗人而言,这些风物只是“世累”,执迷其间只会迷失心性。此诗的颈联“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则蕴含了浓浓的禅味,青苔很滑并非是因为淋了雨,而松树遥响也不是风吹的缘故。此句字面上是一层意思,但是言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参禅悟道必须自己亲身投入、亲自体会,才能了悟自心,凡是希望凭借外力来完成的想法皆是虚妄,这是需要读者凭借自己的内在涵养与学识反复吟咏、细细体会方能悟出的真味。寒山诗第八十一首亦是如此,“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莫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山涧清清、山月银白,诗人在此情此景中清修,愈发感觉环境空明寂静。这首诗歌的韵致空灵澄澈,景物亦清澈明亮,淡然宁静,是诗人平和心境与高远禅境的体现。
二、四季之幻境
“四季”之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风貌为基础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意境,也是最为常见的意境。以春为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风景总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之感,亦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因此,以春为境的古诗词大多是明快积极、缠绵悱恻的,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5]此诗以春天造境、以春草、桑叶、春风入诗,寄托了思妇对征夫的浓浓思念,别有一番缱绻风韵。然而,四季虽有它特定的景致与风韵,却也并非一成不变。
那么,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又如何呢?寒山诗第三百七首云:“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由此可知,诗人所居住的寒山寒气逼人,冰雪封石,山岩上草木繁盛的青色已被白雪掩盖,只剩下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了。这里四季都很寒冷,“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春天真正来过,春暖花开的景象极其罕见。即使到了夏天,山里的冰雪也还没有完全融化,“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不过这倒是给居住在此处的人们提供了山下少有的清凉,微风拂面,沁人肺腑。秋天,更深露重,山中雾气环绕、露水沾衣,清冷出尘。而到了冬天,这里就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了,“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虽然气候始终寒冷,但是四时之景并不完全相同,冰雪会消融,青草绿树也会现出本来面目,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景致。而人生犹如四季,一个四季是一次轮回,幻化无常品相,终归并非真如实相。因此,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最大的特征即是“无常”,亦即“幻境”。关于“无常”,《杂阿含经》中提到:“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6]这句话揭示了万事万物存在的本性,即是无常。佛教认为无论是鸟兽虫鱼还是花草树木,甚至人类自身都没有永久生存的,生极必灭,四季也是如此,春夏秋冬不停变换更替,野草花木会重生,但是重生后的野草也并非原来的那一株了。而寒山正是看透了这一点,领悟了无常这个道理,故而能够在迷幻之境中抓住自己的本心,抵达开悟的境界。因此,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乃是诗人着意塑造的幻境,这里迷雾朦胧、前途不明,“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7],诗中的夏天是迷离惝恍的,读者在品读诗歌之时能够感受到那份迷蒙梦幻的意境以及若有若无的禅韵,但是至于诗中真味究竟在哪里,又需要读者在诗外静静求索。“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诗人点明如果世人想要品出这个中真味,还得要有一颗禅心,只有真正具备这颗真心,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事实上,诗中的朦朦夏境既是现实物境,也是回归本性前必须经历的幻境,是诗人的无执心境,更是无常禅境,需要读者细细地品味和冥想。
寒山诗第一百六十四首还透露出了诗人营造此境的初衷:无论天地变换还是四季更替,找回自心、破除迷幻都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任运随缘、安闲自在。“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诗歌描写了寒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他顺应自然变化居住在山泉边,以地为席、以天为盖,尽管天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但是他只管枕着岩石安然入睡,体现了诗人自由舒散的心灵境界。此外,“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奇哉”[8]等诗句皆指明了“四季之幻境”的真谛,人生变幻莫测、反复无常,只有无拘无束、逍遥快乐才是真正的得大自在。
三、灵动之离境
灵动之境是指诗人以处于活动变化状态中的事物为意象塑造出来的意境,往往具有以动显静、空灵澄澈的意蕴,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境。盛唐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即是其中的典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9]诗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皆是动景,初读时似乎有热闹非凡之态,但是细细品味后,又能体会到其中安详静谧的氛围。那么究竟静到何种程度呢?以诗作答,静到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山中的空旷冷清,还能察觉到桂花飘落地上的细微声响,静到连月亮的银辉也能使山鸟惊觉而鸣,这些都足以表现山谷中的幽静空寂了。诗中所营造的灵动之境,既使诗歌显得生机勃勃,又以动衬静,动静相形,别有一番风味。
寒山诗中同样营造了富有生机、意趣盎然的灵动之境。寒山诗第一百六十五首曰:“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诗人独自走在这空旷的山间,举目远望,寒山上空的白云总是悠闲自在地飘忽不定,凝神细听,山间小道里回旋着猿啼、虎啸,微风吹过,松林飒飒作响,鸟儿欢声歌唱。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是充满生机的,无论是目光所见还是亲耳听闻,皆是有声有色,但是这一啼一啸、松涛鸟语并没有打破这山间的宁静,反而更加衬托出山里的静谧清闲,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清净悠然、纯朴安闲的心境。当然,寒山诗所营造的灵动之境并非仅仅是以动衬静如此单一,与寒山空境、四季幻境一样,它的塑造与超然物外的禅意同样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与二者又有不同,那就是这种意境的最大特征是动中见禅,故而以“离境”称之。关于“离境”,《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10]如果执着于世间万物,那就是烦恼,如果心不动念,那就是觉悟。因此,离境指的就是觉悟的境界。那么,如何通过灵动之境到达觉悟呢?《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面对风吹幡动的景象,众僧莫衷一是,认为风动、幡动的都有,此时慧能一语中的,提出了仁者心动的观点。“动”是不定,因为心中不定,未生止观之心,执迷其中,所以才会随着外物的变动而摇摆不定,如果能够坚定地护持本性,那么就能够对于外界的环境变化置若无物,抵达真如境界。这就是动中见禅,亦即灵动之离境。
寒山诗第二百八十七首就极为典型。“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诗人独自坐在高高的山峰上吟唱歌曲,周围的景色无边无际,但却了无人烟,只有一轮孤月映照着清寒的山泉。诗中所营造的意境是灵动的也是清冷的,有歌声有圆月也有山泉,只是无人问津。其中,“孤月照寒泉”一句蕴含着淡淡的禅韵,是全诗的点睛之处。这里的“孤月”其实是比喻万法所变现的诸相,而“寒泉”则是指不变之自心,整个禅境通过“照”的动作来完成,孤月照在泉水中,仿佛万物看在人眼里,但是泉中并没有月亮,只是影像罢了,月亮仍旧挂在天空中,如果执迷于水中的月亮,那无疑就是水中捞月一场空了。这正是灵动之境中所蕴含的离境,须得仔细体会才能品出其中意味。此外,“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11]等诗句皆同此理。寒山诗第二百一十一首较为鲜明地道出了灵动之离境的真谛:“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既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人的本心如同水一样清澈澄明、无染无着,水中的众兽就是人的真如本性,如果不起妄念、保持心定,视万物于无物,就能臻于离境,否则便只能落入迷境了。
综上所述,根据所取物境与所蕴禅境的不同,寒山诗中的无物之境可分为三重:一为寒山之空境,取寒山空寂之景入诗,蕴“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意;二为四季之幻境,取四季变幻之景入诗,蕴“一切诸行无常”之意;三为灵动之离境,取空灵动态之景入诗,蕴“后念离境即菩提”之意。凡此三重,结合诗人平和之自心,共同构成了“本来无一物”的空寂清明、自由舒散的寒山诗境,真正具足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12]的旨趣与韵味,堪称诗境上乘。
参考文献:
[1]李永祥编.王维诗集.济南市:济南出版社,2007.4,第1版:34.
[2]蒲正信.六度集经.成都市:巴蜀书社,2001.6,第1版:184.
[3][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津逮秘书本.
[4][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宋刻本.
[5][唐]李白.《李太白集》.宋刻本.
[6][南北朝]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7][8][清]曹寅.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元]杨士宏.唐音.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0][唐]慧能.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