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莫言诺贝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作家诺奖“零突破”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文学作品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有效传播”对莫言获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立足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传播技巧三个层面探讨对莫言获奖起到的推动作用,分享莫言作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有效传播”经验。
关键词:传播学;诺贝尔文学奖;有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40-02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作家荣获“诺奖”第一人。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内容赢得国际受众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认可。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给予莫言作品高度评价:“在我作为文学院院士的16年里,没有人能像他的作品那样打动我,他充满想象力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目前仍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莫言的成功是中国文学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进行有效传播的典范。
一、传播内容:优秀的内容是作品有效传播的前提
无论是媒介技术还是媒介制度、受众接受,传播内容始终是传播的枢纽。传播学认为,传播过程有三个重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接受者。其中,作为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一是“是什么”,即内容系统所包含的特定意义,这是传播内容的核心;二是“怎么说”,即内容系统包含的传播方式,它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2]。对于莫言的作品而言,其传播内容主要是指其作品的内容。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原则是“不论国籍,但求对全人类有伟大贡献,且具有理想倾向的杰出的文学作品”。莫言之所以能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也正是因为其优秀的作品内容,这从评委会对其授奖词“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中可以看出。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已因其优秀的作品内容享誉国内外。
在国内,他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界的所有奖项,其中包括“大家文学奖”、“鼎钧双年文学奖”、“矛盾文学奖”等等,排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在国外,他也获得多项国际文学大奖,其中包括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等,成为中国当代最有世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也是因为其作品内容关注人类生存状态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全球作家而言,优秀的作品内容是争夺诺贝尔文学奖的核心条件。
二、传播途径:适当的传播途径是作品有效传播的保证
对于全球作家来说,要想角逐诺贝尔文学奖,除了加强作品的创作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来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即作品要突破国内传播的局限,使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传播,进而提高作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翻译传播”是莫言作品成功扫除传播语言障碍的“基础途径”。语言障碍是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基本障碍,它极大地阻碍了有效传播。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长河中,任何想获奖的作品必须面临并急需解决跨文化传播的问题,而作品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和逐步深入,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其中也包括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欧洲国家及美国、日本等国加大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引进。尽管如此,在国外得到传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仍然有限。据统计,2009年美国全年的外国文学出版总数里,中国小说仅占4%。然而,在那些为数不多的被各国译介的作品名单里,莫言的名字出现频率较高。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到国外最多的人。迄今,莫言的作品已有了英、法、德、俄、日、瑞等语言版本,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等也有多种译本。在莫言作品现有的翻译版本中,英文版发行量达3万册,其它意、法文也各有1万多册。尽管发行量远不及中国内地,但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为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2.“名人效应”传播是莫言作品成功借助经验传播的“关键途径”。受众在接受、认知某一传播实践时,总是建立在经验的判断基础之上。受众在信息的选择和接受过程中往往会依据他个人的独特经验去理解补充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例如刻板印象就是典型的顽固经验。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因名人的出现而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者是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诺贝尔文学奖章程的规定,诺贝尔文学奖只接受四种人推荐:(1)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2)各国科学院院士或相当于院士资格的人;(3)各国高等学府中的语言和文学教授;(4)各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和副主席(不包括理事、会员)。从规定中可知,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推荐在作品评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主要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实行终生制,他们通常可以多年从事这个职务,很多往届获奖者都是他们评选出来的,对于这些获奖者的作品风格已形成某种刻板印象。大江健三郎与莫言是多年的好友,并对莫言的作品非常欣赏。他曾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莫言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时间问题。而大江健三郎是“两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诺奖”评委中有极高的声誉。对于他推荐的作家及作品,评委会格外看重。这样,莫言作品在评委心中的印象分就会无形的提高,莫言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大江健三郎等名人的影响,促使其最终的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三、传播技巧:实用的传播技巧是作品有效传播的推力
“噪音”是1949年由美国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传播并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都会对讯息进行干扰。其后,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其提出的互动过程模式中对“噪音”概念进行了拓展,他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要素都会产生影响[3]。而在翻译传播中,“噪音”可以理解为“理解障碍”,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审美、认知等方面的障碍。
国际知名比较文学专家与翻译理论家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中说:“在任何一个国家里都有一个能阅读原文作品的读者群,然而,外国文学的影响却不是通过这批读者产生的,也不是通过其本身产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仍需要借助翻译才能产生。[4]”莫言的作品要想在国际上得到传播,必须将其翻译成接受国的语言。当前,欧美国家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英、法两种语言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全都是在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他们在审视作品时,难以摆脱西方语言审美意识的影响。这样,对于非英语、法语写作的作家而言,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受到“诺奖”评委的认可,必须打通语言这一关卡。这一点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得到印证。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诗作最初多由孟加拉语写作,但在国际上影响力甚微。而后泰戈尔本人亲自将其作品译成英文后获得世界性赞誉。
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实质是传播者“编码”与受传者“译码”的过程。所谓“编码”,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是指受传者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有意义的信息。在翻译传播中,翻译者是选择、加工信息的传播者,而译语读者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和内化的受传者。由于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受众对于同一信息的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翻译者来说,将原著精准地翻译成接受国的语言是极其困难的。其困难之处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既是受传者,同时也承担着二次传播中传播者的角色;第二,翻译过程中,涉及至少两种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译者利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对原文进行解码,进而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编码,到达译文读者后,由接受国读者进行解码。而编码、解码都是人主观活动的结果,它会受到人主观意识的影响;第三,由于一次二次传播者的语言、审美、社会文化等和最终受传者语言、认知、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传播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翻译成为制约世界各国,尤其是非英、法语系写作的亚洲作家作品走向国际的重要因素。
对于莫言作品而言,语言并未成为其走向国际的障碍。在当今的英法主流阅读市场上,莫言作品的翻译既是中国作家中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莫言作品英文版最重要的译介人、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研究者葛汉文教授其中英翻译水平极高,被中美媒体誉为“首席接生婆”。他早在1986年就接触到莫言的小说,并很快被其作品喷薄而出的力量和情感所击中,并产生了翻译成英文的想法。随后,他与莫言多次合作,翻译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多部作品。瑞典翻译家陈安娜是将莫言作品引进瑞典的翻译者,她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之一马悦然的学生,其翻译水平也颇高,由她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小说在瑞典成功出版,并获得较好的反响。莫言《丰乳肥臀》《酒国》等多部作品的法语译者、普罗旺斯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诺埃尔・杜特莱也是翻译界的佼佼者,等等。正是由于这些一流译者,莫言的作品在翻译传播过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将翻译中的“噪音”因素降到最低,这也为其作品获得国际好评并最终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 语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界来说是一件盛事,不仅提供了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优秀作品能够在国际上传播提供了参考:优秀的内容是作品有效传播的前提,适当的传播途径是作品有效传播的保证,实用的传播技巧是作品有效传播的推力。如此,优秀作品保证了有效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方能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刘仲华,李玫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没有人像莫言那样打动我[N].环球时报,2012-10-22.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莫言获奖当祝贺。无论你对诺贝尔奖持什么态度,无论你对莫言的作品持什么态度,他的获奖都是一件喜事,值得祝贺和欣慰。暂且不说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的影响,就是任何一个国际奖项能够得到专家、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共同认可,如此共同和普遍的叫好,仅此一点就十分不易。《纽约时报》说在过去10年,莫言是被出版商偏爱的3个作家之一,以此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垄断的局面。
毋庸置疑,莫言或将对中国人精神生活层次的提升和文学的复兴起到一定作用。据报道,莫言获奖后其书在世界各地热卖,正在法兰克福举办的书展即掀起了一股莫言热。中国内地尤其如此,旧书断货新书加印,据说《我们的荆轲》已由起印几万册到几十万册——这比荒唐至极的“张悟本之流”或是各种神坛的“心灵鸡汤”热卖要好得多。
祝贺之余,也当反思。比如中国文学,包括中国所有的优秀精神产品该如何向国外推销。长期以来,我们不少文艺家热衷于自恋、喜欢自己跟自己玩儿,所以,尽管我们做了很多事情,这其中包括铁道部用1800万元制作宣传片,不说其涉嫌违规腐败,就说其作品本身之粗糙又能让世界对中国高铁的认识增添多少呢?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你们中国做了很多好事,但你们没有学会向世界推销自己。现在,至少莫言的成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还有,对当下文学的反思。在得诺奖前,莫言虽有大批拥趸,但他的知名度并不高。新浪微博微话题——《之前你知道莫言吗?》给出一组调查数字显示,截至10月15日,有19945位网友表示,说实话不知道莫言是谁;仅有4720人知道莫言。
值得反思的还有某些人僵化落后的思维。比如某些极端理论认为,只有坚决和政府作对才能得到国际认可,在莫言获奖的事实面前也不攻自破了。再比如,莫言获奖之后媒体的“一窝蜂”现象和肆意渲染无节制的炒作等现象都该值得反思。
祝贺、反思是一种应有的态度,也是一种归位,而这里的归位是指要回归常识,不要掀起新的造神运动,也别上纲上线,更不要无节制地拔高。
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主持人问:“您幸福吗?”此时的莫言好像还是一如既往的魔幻。他竟然只回答了三个字:不知道。主持人又问:“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莫言真实质朴的回答正是一位智者对所有大起大落时的理性归位。
归位还包括每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莫言作品的喜欢与不喜欢。莫言是文学家,创造的是艺术作品,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有选择喜欢与不喜欢的自由,大可不必因其获奖就装喜欢、附风雅。今天,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仍然不喜欢莫言的作品,但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尊重,这当是一种归位。
既然莫言获奖是一件值得祝贺、值得反思、值得归位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工作者还应当做些什么?
我认为,一个负责任和有良知的文化工作者应当结合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艺术所长,将莫言的作品和精神进行宣传和弘扬。诺贝尔评委会给莫言作品的颁奖词是“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很遗憾,我看到的所有对莫言作品的文学评论中至今还没有超越这个颁奖词,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和深度。因而,我希望在热闹的喧哗之后,能够浮现出有独特见解的中国内地评论家对于莫言的评论。
当然,我也期待社会学家和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能够对莫言作品折射出的那一个扭曲的,甚至是荒唐的时代所给予理性的阐释以及有思想的剖析。我支持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部拟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编辑到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读本中,我也会尽自己所能,努力将中国近当代更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推广到学校中去。
盼了多少年,转了多少圈,诺贝尔奖的桂冠终于落在了中国人的头上!莫言,让我们终于可以在诺贝尔奖的季节里大声呼喊:诺奖来了!再不用纠结李政道们的国籍,这次真的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中国籍作家。
每年的诺贝尔奖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一场赌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押对赌注。在诺奖开奖前,莫言在诺奖赌盘上位列第一。把莫言的作品翻译到瑞典的汉学家陈安娜在微博上说,中国人好像被诺奖弄疯了。
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诺贝尔奖,但当一次又一次地与它擦肩而过,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到了遗憾。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家乡高密文化馆挂出了横幅,“莫言获大奖,中国很高兴”,一句话,意味深长。中国很高兴,因为诺贝尔奖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承认。
当莫言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刻是惊喜而惶恐的,事实上,惊喜而惶恐的不光是莫言一个人。当闪光灯对准高密已经消失的高粱地,当祝贺的横幅挂满与莫言有关的各个角落,当这位诺奖获得者的作品瞬间脱销……短短十几天的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后遗症”已经出现了。
惊喜而惶恐的高密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比莫言本人更高兴的要数莫言的故乡高密。莫言旧居前,指示牌立了起来,短短几天,行道旁便新栽了绿色的灌木,村口那座桥的栏杆也用白色和蓝色的油漆粉刷一新,书写着“热烈祝贺家乡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横幅早已挂上了墙。高挂的灯笼,显眼的条幅,还有过年般的鞭炮,甚至传言说已经有了亿元打造高粱地的计划。这个原本平静的小城瞬间沸腾了。
因为莫言,高密不再只是青岛的后花园,这个小城甚至想象青岛也会成为“紧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故乡”的城市;高密招商局开研讨会,研究如何让莫言促进招商引资;管委会也拿出了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甚至牵扯上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东营一所大学要在莫言文学馆建立实习基地,相关与不相关的单位争着要当莫言研究会的理事,农家乐老板与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更争相要种红高粱。
一座突然世界闻名的小城像迎接上级领导一样迎接着媒体、游人与文学爱好者,它欣喜而惶恐地歆享着这一切荣耀,并努力地表达着对莫言的感激之情。一个诺奖成了一座小城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典型案例。
追星莫言
“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这是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为了劝说莫言的父亲同意修缮莫言旧居想好的辞令。莫言已经不单单是莫言,他成了高密的公共资源。
莫言惊喜而惶恐地接受了这个奖项,然后疲惫地应对各种采访。央视《面对面》的主持人董倩问他,你幸福吗?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除去获奖的喜悦,不知莫言是不是真的幸福,外界甚是热闹,但接连几天的采访,让他感冒发烧,浑身酸痛。连续两天两次的媒体见面会后,莫言宣布,他不再接待任何人。
在给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们的一封信中,莫言说,“获诺奖确实像件大事,但绝没大到媒体渲染的程度。等尘埃落定之后,真正能够让一个作家青史留名的还是作品,对此我十分清楚”。除去当初的惊喜,半个月的炒作,已经让莫言对这一切的热闹麻木了,无所谓了。
“惊喜而惶恐”的莫言觉得中国优秀作家、优秀作品非常多,是这届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比较青睐他,要是换一批人当评奖委员会成员的话,也许别的中国作家就会获奖。但事实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这个叫莫言的人,今后无论出席怎样的场合,他的头上都会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光环之下,他的作品得经受住更多尖刻的评价,他得应付各种商业活动,他的行踪也会“享受”追星式的报道,就连他在高密县城的家也已经被出租车司机提前曝光。这追星式的追逐打破了作家原有的平静,接下来莫言要想在故乡清静清静都比较难,他得另觅创作之地了。
文学的缺憾
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与社会中哪些人有直接关系的话,就是文学界了。莫言获奖不啻于是中国文学证明在世界上地位的好时刻,值得文学界引以为傲。但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与莫言竞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中国的知名度可能比莫言还高。如果不是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知道莫言、读过莫言作品的人能有多少?
在莫言得奖后的一堂课上,北师大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赵勇教授问了台下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读过莫言吗?举手者寥寥无几,就连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读过莫言的也是少得可怜。
莫言获奖后,各大书店脱销的《蛙》、《红高粱》、《生死疲惫》预示着瞬间引爆的“莫言热”,但这种追风似的脱销究竟会持续多久,这种热潮又是否能真正唤醒人们的文学情结,只能由时间来给出答案,而需要时间解决的还有作品的翻译问题。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的文学作品或者无法传到外国,或者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莫言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及瑞典汉学家、翻译家陈安娜女士,正是他们精准的翻译使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了莫言,甚至陈安娜被人们戏称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背后最重要的女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翻译对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性。但像莫言在海外一样幸运的作家并不多,语言障碍带来的缺憾需要我们慢慢弥补。
翘首以盼的媒体
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在社会中掀起了涟漪,更带来了媒体的喧闹。一名科技记者曾报道诺奖6年,他不明白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诺贝尔奖成了每年必修的功课。每年他都要在那些看起来与中国没有关系的人中,寻找最可能有故事的人来写。现在这个问题有了合理的答案:因为莫言,因为中国人也能获得诺贝尔奖。
媒体的狂欢开始了。同一架飞机上坐满了去高密采访的记者,宾馆里涌进了等候莫言的话筒,就连莫言92岁的老父亲都不堪媒体的打扰,一位当地干部无奈拜托媒体,让老人家歇一歇吧。当兵的管谟业、作家班里的莫言,从评论别人的作品到自己的作品被评论,从因梦而得的《透明的红萝卜》到《蛙》里面的姑姑,莫言创作生涯中重要或不重要的每一个时刻都被挖掘了出来。获奖后的高密东北乡,全是前来寻找莫言小说原型的记者、文学爱好者和旅游者。两天的媒体见面会后,莫言不得不“闭门谢客”。
有人曾对莫言获奖后的事情做了一个猜测:罗玉凤会宣布爱上了莫言;韩国会宣布莫言有韩国血统;方舟子会声称找到了莫言的铁证;鲁豫会约莫言做一期访谈《莫言的诺贝尔之路》;民主人士会不断追问,还有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吗?作协召开座谈会: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理性看待诺贝尔奖。当然,媒体还会猜测下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是谁。
之后,莫言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专门召开了有关莫言的研讨会;鲁豫真的做了一期访谈节目,只不过名字与猜测有所出入,叫《莫言——诺贝尔奖背后的文学路》。
说说诺贝尔奖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这是谁说的话呢,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莫言。
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距今已近111年了,它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工业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基金放于低风险的投资,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今天,111年后的今天,站在领奖台上,夺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史无前例的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获得这么大的荣耀,莫言并没有骄傲自满,他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因为这个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没有意思了。”
通过莫言的事,我们应该明白,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努力,用心,便可以创造奇迹,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为自己争光,为家人争光,为祖国争光,尽自己的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初二:何萱轩
2012年10月11日对于中国文学界而言,是被写入历史的一天。随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公布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得主,中国籍作家莫言与他的作品一同被写入历史。
不过,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股市效应。
引发股市热潮
据新浪财经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不仅令文艺界沸腾,也搅动了证券市场的一批投资者。10月12日,莫言获奖的第2天,早市开盘A股相关文化类上市公司集体大涨表示庆贺。新华传媒、出版传媒、长江传媒等个股尽数出现在涨幅板前列。
根据历史交投经验来看,莫言获奖对相关出版传媒类个股的影响将集中于三点。资讯分析师认为,投资者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主线掘金诺奖概念板块:首先是关于莫言作品延伸的版权的售价;其次是莫言图书的再版印量会有大的提升;第三是莫言之前已经出版但是没有引起太高关注度的文论、散文等,有望在这次热潮中大幅提高销售量。
有不少股民将莫言当成股市的救星。《证券时报》则撰文指出,莫言得奖,股民发财。从投资的逻辑出发,莫言是写书的,他的作品在哪个出版社出版,而且这个出版社又是上市公司,这样的传媒股就是投资人最理想的莫言概念股。
有人简单地做了一个估算,仅10月12日一天,诺奖效应通过“莫言板块”提升的股票市值达20亿元之巨。这笔纸上财富,是莫言所获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750万元人民币的200多倍。乍一看,莫言获大奖,股民也跟着沾光。然而,瑞典文学院授予莫言的奖金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股民炒作“莫言板块”所得还只是证券账户上的虚拟数字,一旦炒作退潮,账面财富集中兑现,又有多少股民能够笑到最后?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莫言获奖之后,越来越多的股民开始关注“莫言概念股”,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长期受困的中国股民也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芒下寻找新的机会和希望。
被疑投机炒股
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确实能给中国社会带来正能量,但A股市场似乎始终都是正气不足,邪气有余。莫言获诺奖这样一件给中国社会带来积极意义的事情,在中国股市里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负能量,其表现就是所谓的“莫言概念股”被热炒。这实在是对莫言本人及诺奖的一种沾污。
有专家认为,把一些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归为所谓的“莫言概念股”,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事情。莫言获诺奖,真正受益最大的公司,当数莫言作品的签约书商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目前莫言作品在中国内地的唯一授权出版方,该公司买断了莫言在中国内地所有作品包含新作品及延伸品的出版权,莫言获得诺奖将会使得该公司业绩有可观的提升,但遗憾的是该公司目前还不是一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