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挂职副县长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科技项目组织申报取得新突破
依托我县药化、皮制品、铜加工、茧丝绸等重点产业及粮食、畜牧、蚕桑、蔬菜、林果等主导农业产业,科技扶贫团深入企业、乡村及有关单位进行调研,把我县科技创新与上级政策对接,帮助梳理项目,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资金和技术扶持,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已上报项目1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包括星火计划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1项和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省级项目7个,分别为重点新产品2项、支撑计划1项、成果推广1项、对外合作1项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个,以及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县。目前正在准备申报2013年的星火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已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课题2项(分别为井冈蜜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白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U型滴灌技术开发和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火炬计划1项(多层柔性线路板)和科技惠民计划——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和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获批省级项目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企业1个、对外合作1项和重点新产品1项;共获批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为二十几年来获得国家、省、市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县光荣成为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全国第一批及截至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项目申报过程中,科技部扶贫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扶贫团带领我局及相关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从政策分析、项目筛选设计、组织协调到申报材料修订、咨询论证准备,周密部署,细致跟进为项目组织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项目在京答辩期间,在我县挂职的副县长亲自带领我县答辩组加班加点,反复研讨,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答辩PPT,使我县的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及我省第一个试点县,获批项目资金1695万元。
二、科技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以来,我县重点实施的项目有3项扶贫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等项目。年初,县科技局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召开了科技项目实施座谈会,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所承担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下步打算,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会议要求对实施的科技项目应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同时要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今年我县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有3项,分别为县农技中心承担的“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县水产站承担的“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县科技公司的“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其中“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已在镇村建成蔬菜大棚10余亩,开展秋延后蔬菜栽培,目前示范的品种有进口油麦茶、速生大白菜、青皮黄瓜、芹菜、大蒜等,已带动该村农户发展蔬菜种植110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开展春提前蔬菜的育苗工作;“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项目在才丰洞口水库、高市乡毫岭水库等在建立5个示范基地,推广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面积6500亩,实现一个生产周期单产亩增产65公斤,年亩增收节支360元;“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引进湖南隆回湘中金银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湘中一号、湘中二号等金银花优良品种。在乡新建示范基地300亩,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8%以上,今年试花期已实现经济效益28万元,年为社会提供务工费20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及邻村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及家庭妇女务工问题。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县绿色水稻的产业进程。今年以来,通过项目实施,一是进一步巩固了我县2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面积,在石桥镇樟枧村、乡村、怀忠镇新居村建立3个1000亩绿色水稻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优质稻新品种、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推广“稻鸭共栖”模式;推广旱床育秧、塑盘抛秧等为主的水稻壮秧育苗栽培技术和以农家肥、堆肥等为主的培肥土壤技术;实现单季平均亩产452公斤,增产36公斤,亩增产值90元,亩节省化肥、农药等成本40元,亩增收节支130元,总增产粮食7200吨,总增收节支2600万元。二是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150亩,从市场遴选出有潜力的早稻新品种22个进行了新品种选优展示,优选出了湘丰优402、新丰优206、淦鑫206等3个早稻品种,计划在2013年作为我县早稻主推品种。三是对我县绿色大米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产能,使县晨风米业有限公司获得了2012年全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并派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培训,获得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资格;通过与项目区农民签订粮食订单,订单收购价格高出同品种市场价8%,每亩增收近100元,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劳动就业28人。今年以来,项目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会)40余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印发资料70000多份。
另外,根据省厅安排,我县组织2010年科技扶贫项目单位做好了项目验收准备工作。
三、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科技部扶贫团的帮助下,积极做好了科技、人才、项目对接,使我县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1、聘请科技顾问,举办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
今年5月,举行了科技顾问聘任仪式暨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活动。聘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等8位药品、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专家为县科技顾问;举行了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各位专家在充分了解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听取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后,详细介绍了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县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对下一步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宝贵意见,回京后还相继介绍相关企业来县洽谈对接。
2、聘请科学发展顾问,举办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
今年6月,举行了科学发展顾问聘任仪式及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邀请到曾在我县挂职扶贫的各届扶贫团重走扶贫路,聘任了杨起全副院长等7位同志为县科学发展顾问;召开了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科学发展顾问们对我县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功能、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等方面与与会领导和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在科学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整合资源,尽顾问之所能。我县科学发展顾问在今年各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咨询论证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支持。
3、联系铁皮石斛项目洽谈考察组到我县考察
今年6月,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联系到铁皮石斛项目洽谈组——大学教授一行4人到我县考察,就在我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进行了现场调研,经初步考察,我县气候条件适宜铁皮石斛种植,且具备了种植所需大棚等基础设施,并于今年10月再次到县考察。由于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且前期投入高(每亩仅苗木投入为8-10万元),初步决定在我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租凭6个大棚开展铁皮石斛种植示范,通过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发展种植铁皮石斛。据当地种植效益,每亩可达30万元,铁皮石斛项目引进示范成功将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招徕绍兴留学生创业联谊会到县考察
9月,省绍兴市留学生创业联谊会赴县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县政府县长、副县长陪同,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组织了调研活动。首先到白茶基地、皮革、科技数码参观,之后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听取园区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介绍。联谊会一行对我县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誉,同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表示对特色产业产品打开市场提供支持。
5、大学研究生到我县实习
7月,大学硕士生3人一行来到我县大学实践基地实习。实习期间,三位实习生帮助科技局完善科技网站,还到中医院、医院等四个中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查看网站运行情况,了解相关网络问题,并在禾川医院建立了一个医疗卫生业务网站,最后还到乡长富村了解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通过四天的工作,大学硕士生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肯定。
四、科技成果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积极组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人民医院的有关项目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和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数码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着手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项目及县人民医院的自制带吸引电钩在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项目分别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2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以科技为依托,加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提升区域性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进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加大蚕桑、蔬菜、畜牧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扶持县域传统主导产业的发展。
2、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入园入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提升我县药化、机电、铜加工、皮革、卫浴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扎实开展科技惠民项目。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基础及外部资源,从技术、组织两方面着手扎实有效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着眼长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探索长效机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
北倚群峰巍巍的凤凰山,南临滔滔奔涌的岷江水,占地5.5平方公里,近期(2012年预计)可容纳6万人、远期(2020年预计)可达10万人,四纵九横的城区布局,具有典型的天蓝、水清、地绿、人和的山水园林景观:这就是屏山新县城的宏伟蓝图。在建新城在脚下延伸开去,新推平的黄土大街路基,已建成、待装修的新楼群,正在兴建的移民安置小区,都在展露这座水电移民新城的宜居、美丽和壮观。
水位线下的老城
老城现貌
金沙江奔腾而来,穿山越谷,在屏山境内曲折流过,奔腾湍急的江水在向家坝聚合成造福华夏的水能资源,一个特大型水电站就在这里兴建。
屏山县城在金沙江畔向家坝水电站上游40多公里处。从老县城的东门步入,浓厚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拱形的石头城门,街旁老旧的房子,脚下磨得光溜溜的石板路,古朴而沉寂。更引人注目的是面江的一栋木结构房子,木板拼合的大门上,靠近门脚有一横红线,线上书有几个醒目的字:“十年一遇水位线”。不难想象,江水暴涨的季节,仅十年一遇的洪水就曾淹至城门脚下。大门上部,也有一横线,上书“围堰水位淹没线”,这是新写不久的,它告诉人们在向家坝水电站建成后,屏山老县城将全部淹没,走完它漫长的历史旅程。
站在水位淹没线标志下仰望老城,不禁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虽说屏山县城不大——真正称得上主街道的是由南到北的一条街,当地人俗称“一烟走屏山”,抽一根烟的功夫足以悠哉地从街头走到街尾——但县城淹没人口达1.7万人,老城中心包括东正街等8个居委会和附城、回龙、共和3个农业村的部分村民小组,学校、医院等重要机构若干,搬迁任务繁重。
在大街小巷里穿梭,就像在历史和现实间交错。一条下江的古道早已废弃,古渡也不复存在,木板房、砖石房悄然而立,镂花窗、回字形窗大多紧闭。大街上倒是热闹,四里八乡的人们照常汇集到这里,背着竹篓,东瞧西看采购商品。山民们知道,这座老城即将消失,他们久已习惯的购物方式也将有新的改变。
老城确实太老了,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街面过窄,两侧店铺密集,人车混杂拥挤。镇卫生院里看病的孩子们就挤在一堆挂着吊针,吊瓶无处固定,只得由大人用手举着。街边一个手抱婴孩的母亲告诉我们,因为没有可以固定的吊瓶钩,孩子额上的针头已经游离了好几次,只得重新再插针。所幸新城的县医院已大部分竣工,简陋医疗的时代即将离去。
搬迁在即
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骨干项目,对于加快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向家坝水电站于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2006年11月,经国家核准正式开工建设,5个年头过去,到2012年5月,向家坝水电站将要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工作,9月底前完成蓄水验收工作,具备下闸蓄水条件。
据屏山县政府有关领导介绍,向家坝水电站总投资达360亿元,以10年计算,相当于中国三峡集团每天在当地投资1000万元。一流的施工、建设、设计、监理队伍的进入,可以促进当地人才水平提升。施工高峰期约有2万人的建设队伍,衣食住行都要依托建设所在地。按照水电工程的建设惯例,三分之一的投资都要在当地成为消费资金。此外,留用的电力可以解决当地矿产资源的加工开发,促进库区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将为屏山带来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老城毕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搬迁在即,中国三峡集团、当地各级文物部门对文物搬迁和发掘工作高度重视,为了确保文物的搬迁保护与开发利用,决定按照相对集中搬迁安置的原则,根据文物的地域和历史属性进行搬迁安置。屏山县文广体育局局长曾介绍,向家坝库区需搬迁地面文物44处,地下文物遗址43处。目前,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屏山县书楼镇划出400余亩土地用于文物的集中搬迁。同时,屏山县积极申报博物馆建设,力争建设一个极具移民和水电建设发掘文物特色的博物馆。大量承载着屏山历史、铭刻着金沙江河谷特色的文物,必将聚集于库区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焕发出新的光辉。
共识与合力
全力以赴的态度
2011年8月10日,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在听取移民工作汇报时说过:“做好金沙江下游水电移民工作,是当前集团公司最紧迫的任务。要坚定信心,集中力量,切实加快移民工作进程,全力以赴确保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按期蓄水发电。要制定分阶段分步骤的移民安置实施计划,紧紧依靠国家能源局、金沙江下游水电移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云南四川两省政府的领导和协调,推动移民工作。”
2011年10月11日,总经理陈飞在移民工作汇报会上强调:“为完成好艰巨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目标清晰而坚定,细节清楚而可控;二是县城、集镇、农村移民安置统筹协调同步推进;三是移民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要始终围绕国家政策。希望移民工作局的同志们能将‘清楚、有数、及时、落实’这八个字真正贯彻落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
中国三峡集团总经理助理、移民工作局党委书记梁福林说起移民工作言简意赅:“抓移民工作,要以诚相待,换位思考,实事求是,事事求实。”移民工作局局长徐俊新则表示:“对移民工作,要坚定信心,坚忍耐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重点突破。”在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中,中国三峡集团始终坚持“长期发展,融入当地,平衡兼顾,互利共赢”的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方针,积极支持、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创造条件。
默默奉献的工作者
李华泉,屏山的80后“活地图”,是一位有着丰富现场经验的移民工作者,新县城安置房的地块、数量,主要街道,移民工作进展等等,他都能如数家珍地列出。“你还欠我们一顿喜酒呢”,向家坝项目部的同事总喜欢这样打趣他,原来由于工作繁忙,李华泉与妻子领了结婚证,喜宴却是一拖再拖。这时候他总是习惯性地说:“快了、快了,等向家坝移民工作如期完成,我就请兄弟们喝喜酒。”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实在付出很多,就连已经怀孕的妻子也不能在身边照顾,要在移民工作的攻坚阶段坚守岗位,李华泉在愧疚之余更感到参与移民工作的自豪。
在新城建设工地指挥部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们采访了中国三峡集团派驻屏山县挂职的副县长罗毅,他深有感触:“为了按期完成如此大的移民工作任务,移民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忘我忘家,一年四季吃住在屏山,脚板磨破,嘴皮磨破,人拖瘦,脸晒黑,那种艰辛一言难尽。”对于刚调来半年就对移民工作非常熟悉,他总结原因为:“移民工作要靠智商、情商和耐心,要想问题,找对策,解决问题。移民工作复杂,项目多,管理机构多,协调工作多,作为公司派驻的人员,我自己先要把移民政策精神吃透,才能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做工作,推进移民工作进程。”
为了解更多情况,我们也曾赶往屏山老县城采访作为库区移民工作的责任、实施和工作主体的屏山
县委、县政府。面街的一栋狭小楼房显不出什么气派,陈旧感浓重,但四根门柱上的对联分外惹人眼:一联是“两江并流又好又快裕县裕乡裕人民”;二联是“三化连动做活做强兴工兴农兴城镇”;三联是“决胜迁建和谐移民同心吹响冲锋号”;四联是“强势崛起高歌猛进众手铺开发展图”。言为心声,决心既下,大气磅礴。
头头脑脑们都不在,行政楼院子里也望不见几个人,一问才知,领导们都到新城建设工地上去了。陪同的县委宣传部权国华和何虹江告诉我们,如果不是为了接待记者,他们也会在移民一线工作。
说着他俩就抓紧时间忙活起来,到楼上抬下一块块宣传牌,放置到大门口,细看,是“关于新县城第二批次政府统建安置房分配工作的宣传”。根据《屏山县新县城政府统建安置房分房办法》和城集镇移民工作总体安排,政府即将开展安置房第二次摇号分配工作,按平层摇号方式随机分配。
宣传牌一摆出来,许多移民围拢过来观看。我们悄悄问:“这样做好不好?”有位老大爷正叼着烟,轻松地说:“这公平得很。”旁边的人附和:“分得合不合意,靠你的手气。我们摇到哪套就得哪套。”
从老城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县城新址。县委书记邱东林、副县长刘焰等向我们热情地介绍了新城区的道路、水、电、气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体系形成情况。城市基础功能已显雏形:205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建设176万平方米,主体完工60万平方米,35万平方米公建房开工建设25万平方米,政法系统、行政中心大楼等主体工程己完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构成,新城客运站、屏山中学高一年级已顺利完成搬迁。
干部们的脸上都布满了艰辛和疲惫。自新城动工建设以来,他们就一直坚守在工地。每天,脑子都是各种工程的进度表。为了适应各项进度,他们焦急奔忙,废寝忘食。邱书记把我们引到了办公地,一个办公与休息两用的简陋指挥部,桌椅倒是不少,别的什么都没有。邱书记说:“为了抓好新城建设,我们抽调了80%的干部来现场参与新县城的建设管理。”他说话的口气虽平平淡淡,但可以想象其中的酸甜苦辣。
邱书记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短短一上午,他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安置房建设工地。每到一处,都会展开图纸,详细地询问房屋的建设情况。“干活是抢出来的,要有大局意识”,这是他挂在嘴边的话。泥巴裹了一裤腿、鞋子上都是黄土,照样深入工地一线,这是他的常态形象。遇到保证进度、保障质量的工人,邱书记会鼓励地拍拍他们的肩膀,毫无架子地跟他们聊上一会儿。中午时间,他带着我们在一个十分简陋的食堂吃了顿便饭,“我们每天就是这样”,他不觉辛苦。
采访当天,我们赶上了特殊的“夜总会”。这“夜总会”可不是什么歌舞升平的场面,而是“一份材料、一杯水、反复研究工作到深夜”。灯光下,分管不同工作的头头脑脑们聚在一起,将一天的工作情况进行汇报交流,提出问题和难题,然后各个击破出对策。
刘焰副县长谈了认质认价的问题,为了节约成本、保证移民安置房的质量,她不下百次地跟建材商讨价还价,有时到深夜,她还在建材市场对相关材料进行询价,在询价中进行价格比较,货比三家以上,她自叹“快成精打细算的商人了”。
会议即将结束时,邱书记和刘副县长还在反复强调:各项工作都已进入决战阶段,为了确保水电站按期下闸蓄水,确保移民搬迁项目按期完工、移民按期入住新房、实现永久性安置,确保库区和移民稳定,一定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建设和监督措施,力促目标按时完成。
这个“夜总会”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半,切身体会才能真正品尝移民工作的艰辛和各级工作人员付出的种种努力。
岷江岸畔的在建新区
新城建设是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南设计院在对屏山新县城进行总体规划时,本着移民优先、生态优先、城乡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将新县城规划为“一城、两片、三组团”的布局结构形态,依山傍水,随坡就势。
“一城”即屏山新县城,“两片”即江南片区和江北片区,“三组团”即丁发组团、石盘组团和凉坝组团。届时屏山新县城将会是一座融合了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时代精神、传统文化、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身,错落有致的充满灵气和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景观大道包含了绿地生态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屏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表达了对屏山老城金沙江往昔的追忆,也表达了塑造“新屏山,新文化”的向往。根据总体规划构思,整条道路形成4个节点和3个景观段的结构,用“时间”为主线将节点和景观段连成一个整体,依次反映屏山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新屏山的特色和变迁。
新城区的地势是略微倾斜的。上台地是靠凤凰山的建设区域,下台地是沿岷江边的建设区域。上台地和下台地之间,是一个缓坡边接的建设区域。每个区域的工程建设,一律实行施工总承包,即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包括设计任务书、勘探设计、设备材料询价和采购、工程施工、生产准备、投料试车,直到竣工投产、交付使用为止,全由一家建设单位完成。总承包单位共经过多方的比较选择,最终确定了三家: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新城建设工地,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用“让用户放心,对社会负责”、“秉德从道,善建天下”等宣传口号表达对屏山建设做贡献的决心。
在中国五冶集团施工现场,项目部刘保来部长表示一定能保证移民安置房的如期交付使用,他说:“项目部的同志非常辛苦,晚上值班,看施工质量、进度,经常加班加点。”他又领着我们参观了已建和在建的楼房,施工人员都紧张忙碌,但也有条不紊。
下台地是中铁八局的施工区域。老远,我们就看到了几台巨大的机器,似乎悬吊着巨大的滚筒一类的东西。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解释:“那是旋挖机。挖出柱基,实施灌浆,防滑坡,防下陷。”“这有多深?”施工人员说:“这不等,要根据地质情况,有的要深挖30多米。”真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根柱基就要花费如此大的功夫!
工地上的民工群体不仅是苦干实干的典型代表,也是质量安全的施工榜样。a27地块移民安置房工地上的多数楼房已封顶,但还有施工在进行,四处都有工人忙碌的身影。几名工人在对混泥土基础进行拆模,一名瘦高个的中年男子一边熟练操作,一边和工友们讨论着。他叫康光其,今年45岁,宜宾县蕨溪镇黄金村糖房组人。他说这一批工人是年初从成都回来的,都是技术型民工。“我们在成都的收入比这里高,但听说屏山新县城工地上需要大量的工人,我们就选择回来,希望这座县城能够早点修好。家离得近,县城建好后对咱都有利。”这批人中还有一对“父子兵”,46岁的父亲牟长田和23岁的儿子牟成值,都是木工,二人正在寒风中忙着拆卸木板和钢筋。就是这些民工们的汗水和坚韧,推进了新城建设的步伐。
我们又观察到,所有移民安置房小区建设工地的大门口都有这样一个标牌: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电话。临街醒目地建有一道围墙橱窗,公布着一张张义务监督员的照片、联系电话和负责的项目名称。
周涛,以前是位日本料理师,目前是一名专职特聘义务监督员。光头,眼神很明亮,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身挎一个小包,包里大有乾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分门别类的代表证:安置房监督代表证、门面房监督代表证、市政设施监督代表证
。这些证件是移民代表进入施工现场的通行证,也是他们搞突然袭击检查的护卫证。其次是一沓沓政策性文件,周涛说,以前自己是厨师,对工程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随身带着这些资料,一有空闲就可参详,现在的他谈起工程质量安全俨然是一位业内人士。随后,又见他从包里拿出一把小锤,他说,每次用它轻轻敲击一下水泥柱,听那声音就能判断出柱子有没有问题,遇有问题马上反映。长时间的工地检查,周涛早已练就了一双顺风耳。
移民代表给移民带来了利益,但每个移民代表都有自己的委屈。杨和明说,起先家人不理解,指责他自己花钱买设备、买资料不说,每次去工地检查、开协调会都是到深夜才回家,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可后来,杨和明反映的移民安置房建设中的问题被解决了,家人开始理解他,移民们更是认可了这些移民代表。
新县城的建设也带动了经济发展。屏山是山区贫困农业县。2006年起,屏山抓住移民迁建、东资西移和市级工业链向区县延伸的机遇,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断致富。宜宾绒惠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进入屏山新县城的第一家企业,这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吸纳移民就业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石盘、宋家坝、中都太平三个工业集中区都在规划建设。另外,屏山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大力弘扬“乱山迷魂奇谷、巴蜀风流古镇”文化、神秘老君山原生态文化和库区高峡平湖旅游文化,提升“屏山炒青”、“屏山碰柑”、“屏山佛手瓜”等旅游产品品牌效应。这些新变化都在昭示着屏山美好、富裕的未来。
百奥药业落户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关村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致力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专业生产蚓激酶等蛋白质多肽药物,是中国科学院旗下专业的蛋白质多肽药物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建蛋白质多肽药物专业孵化器。作为蛋白质科学国家基地和蛋白质国家工程中心的重要载体,百奥药业被列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重点扶植的生物医药企业,肩负着多项国家级技术推广计划项目。
创业篇:昨日百奥 化蛹终成蝶
1995年1月19日,百奥药业诞生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个自主研制的民族品牌,国内第一个口服降纤生物药物――蚓激酶正式上市,成为蚯蚓在现代医学应用上的典范,一个国家级新药成功转化为一个企业。
百奥药业今天的良好发展态势并非与生俱来,在刚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它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内困外忧”。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职期间,侯全民接触到了所内科研人员樊蓉和吴骋教授发明的“蚓激酶”这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随后,这项科研成果在“科学报”报头位置发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在海外也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对成果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研究所领导决定将这项成果转化,故而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百奥药业。心怀抱负的侯全民认为一个企业更能锻炼一个人的成长,更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于是时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的侯全民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了这个团队中,出任总经理助理,完成了从做学术到做企业的职业转型。但由于观念、资金、人才、体制等方面制约,百奥药业一开始就陷入了亏损与管理不利的局面,危及着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失望之余,他对公司的发展逐渐失去信心。于是,在1996年离开百奥药业,应上级要求,被委派到河北省赤城县担任科技副县长,进行挂职锻炼。而在此期间,百奥药业的产品销售一直没有质的突破,直到1998年,已经拥有百名员工的百奥药业,其产品的年销售额也仅在500万元上下徘徊,除去成本,利润微乎其微。1999年应公司股东力邀,已经挂职锻炼归来并担任研究所科技开发处副处长的侯全民再度入主百奥药业并出任百奥药业总经理。
从1995年公司正式成立到1999年侯全民正式出任总经理,这5年期间,百奥药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探索阶段后,在一个平台上缓慢踱步,没有更大的前进步伐。上任之后的侯全民得到充分授权,立即着手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百奥药业的转型也就此展开。侯全民突破研究所原有办企业的观念,与社会接轨,大胆引进人才,当年就实现了1500万元的销售收入。从1998年的500万到1500万,翻了3番,当即实现了200万的纯利润,400多万的净现金流。随后,侯全民马上扩大市场份额,组建了专业的营销队伍、学术队伍,向全国推广,并走向了海外。一年之内,从北京辐射到了全国数十个省市,百奥药业就此走上了规范化地发展道路。
发展篇:今日百奥 敢为天下先
百奥药业历经风雨10余载,百奥人肩负使命、锐意创新,共同完成了蚓激酶从想法到成果、从成果到企业、再从企业到产业的3次成功超越,也使百奥药业从研究所走向社会、从国内走向国际……
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百奥药业在总经理侯全民的带领下,确立了“以学术为先导,学术开发市场、疗效巩固市场、口碑拓展市场”的品牌战略,谋求占领学术制高点――先与临床专家合作,让专家充分了解认识这个新药的科学研究机理,并做一些日常临床观察;邀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蚓激酶学术权威,协助在全国各地举办学术讲座会,展示研究成果,研讲治疗机理;同时拿出一部分资金与当地最好的、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医院合作,做临床观察,待大家都逐渐接受、认可,并经大量试验验证了蚓激酶的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后,“百奥蚓激酶”顺理成章地推广开来;随后,蚓激酶还被列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及地方医保目录,并被中华医学会列入“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推荐用药”等。
文化战略
“文化是一个公司能不能长期发展、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我们的文化要站在中国东方智慧的肩膀上,兼容并蓄,以东方智慧为底蕴、西方管理为战术,战略和战术结合起来,要发展成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轨的一种特色文化。站得高看得远,中国的文化有儒家的思想,道家的哲学,中国的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侯全民语
在百奥药业的企业文化展示厅中,白色司旗上的绿色司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片绿色叶子组成的树,寓意为“生命之光,健康之树”,绿色的树象征着生命和健康,呈放射状延展开来又似光,意味着活力勃发、生生不息。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侯全民一直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总结出了“合作、敬业、创新”的企业精神。2003年,侯全民曾组织了一次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企业精神演讲比赛”,目的就是让员工对企业文化精神有更多地认识和了解。通过让每个员工畅谈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使员工亲身感受到了文化精神的力量,提高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随着公司的逐步发展,百奥药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更加规范化了。国家GMP认证的通过、Ⅵ标识的统一、公司经济的快速增长,无一不体现出文化建设在百奥药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品牌战略
“品是品质、质量,牌代表形象。形象和内涵是什么,首先要把品质和质量把握好,兼而把形象和内涵同时做丰满,这个品牌才有内涵的东西。要想到百奥药业,就能想到科学院、技术、服务、包括员工的一言一行,要真正深入到客户群中。”
――侯全民语
在百奥药业的品牌建设方面,侯全民踏踏实实地走着每一步路。2001年4月,“蚓激酶系列产品及蚯蚓产业化”被成功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作为被国内外认可的首个具有特异性的口服抗栓防梗生物技术药物,“百奥蚓激酶肠溶胶囊”突破了抗栓防梗药物不能口服的。该项目自1984年立项以来,先后荣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国家二类新药证书》等多个奖项;“百奥蚓激酶”产品企业标准还被国家药典委员会确定为国家标准;2006年集团公司在香港上市,百奥药业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数年来,蚓激酶服务了数千万人次。医药专家及众多患者对产品的高度认同,不仅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股东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作为一家矢志于维护人类健康尊严的民族生物制药企业,百奥药业深知能力
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多年来,百奥人一直牢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回报社会、反哺社会,积极践行着一个品牌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百奥药业十分注重环保,投资兴建了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开展广泛的横向联合,与中国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天津药物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蛋白质分离纯化、多肽合成、药物新制剂制备平台,在产学研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资北京“太阳村”,共植爱心树;连续8年捐助河北省赤城县贫困小学生等。
人才战略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除了对社会负责,我们的信条就是还要为员工负责,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对员工要有全过程的培养计划,包括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等,只有把员工塑造成一个成功的社会人,企业才有可能持久地发展。”
――侯全民语
始终拥有优秀的人才是企业能够在行业内保持领先的基本保证。侯全民把百奥药业引领到学习型企业的轨道,制定了长期的学习培训规划,把企业当做一所大学校来培养人才。通过举办中层MBA学习班、英语沙龙、专题培训,或请国学大师来公司举办讲座等,实实在在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
腾飞篇:明日百奥 策远航
“有人说我运气好,我确实运气好,我觉得机会也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提前都准备好了;在走这一步时我已经看到了百奥药业10年以后会是什么发展,提前布局我都已经做好;我预留了空间,包括办公、车间、市场;我现在考虑的就是企业五年之后要做什么,我为五年以后的事情发展考虑。”
――侯全民语
2004年7月,“北京百奥药业与日本皇汉药品株式会社合作签约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蚓激酶在日本的专利申请也随之全面启动,标志着“百奥蚓激酶”正式进驻海外市场。
2005年1月,百奥药业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符合GMP规范的“蚓激酶系列产品及蚯蚓产业化示范基地”也顺利驶入竣工投产的快车道。
2006年2月27日,百奥药业强劲股东之――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
2006年11月25日,百奥蚓激酶荣获“2006年度北京名牌”称号,这是继2004年度获取该称号后连续第二次获此殊荣。
2007的2月7日,百奥蚓激酶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北京首批自主创新产品”。
2007年10月12日,百奥药业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牌匾。
2007年11月28日,百奥药业在研品种“注射用前列地尔胶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发明专利授权。
截止到2007年底,蚓激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正式学术文章已达128篇……
3-4级寒风吹过,掠起一缕尘沙,多少让人感觉到戈壁滩的荒凉与萧条。
也就是在这片大地上,在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西北端,有一块大漠深处的绿洲盆地,它就是宛若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甘肃省金塔县。这里生产油料、棉花、瓜果等90多种农产品。
过去,该县地处312国道的“盲肠”地带,深受地域偏远、信息闭塞之苦,农民从媒介上获取的信息很少,种养和产品销售信息基本靠人际传播,信息技术落后,信息闭塞,获取手段和交流方式都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在应对市场方面形成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的错位,制约了县域经济有竞争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长。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农村实现小康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小康、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作出切实的贡献,是当前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紧迫任务。
突破最后一公里鸿沟,金塔模式应运而生
一提起西部,贫困、落后似乎是永远摘不掉的帽子,尤其是农村,几间破瓦房更是挥之不去的印象。
而当记者走进金塔县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震惊的是那笔直宽阔的马路、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街市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早就听说河西农民的富足,但着实吃惊的会是这种程度。
在与金塔县县委宣传部胡部长交谈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金塔县是西部少有的经济状况较好的县份之一。全县的45万亩土地中有30万亩种植棉花,5万亩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只有5万亩用来种植粮食作物。这一种植结构就决定了该县农民的生活水平,2005年全县人均纯收入达到4586元。所以这个县基本上没有人外出打工,本地人的生活非常稳定。相反有不少的外地人在此打工。
看着我们吃惊的表情,胡部长意味深长地说道,其实这一切的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系统。是信息的力量使我们县的经济一年比一年好,目前初步建立起来的农业信息化系统,能有效地将涉农信息传播到农户,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而这一信息化系统,也就是目前社会上广为谈论的“金塔模式”。
事实上,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关心帮助下,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而酒泉市金塔县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突破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成功模式,则成为遍地鲜花中的一支夺目奇葩,引起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说到“金塔模式”,就不得不提起金塔县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的创建者――甘肃省政府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沈俊涛先生。他告诉记者,“2000年我在金塔县挂职副县长时,发现农民从媒介上获取的信息很少,种养和产品销售信息基本上是靠人际传播。经过多次调研,我觉得,当时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系统中有上网的电脑,那么,利用村小学的上网电脑和教师这一现实条件,完全可以实现互联网信息进村的目标。经过多方努力,2000年10月份,金塔县在甘肃省成立了首家县级网站――中国金塔经济信息网(省略)。”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沈俊涛接着说:“从目前的形势来讲,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但是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上计划经济行政指令式的长期控制,农民在技术、市场信息的获得上缺乏必要的能力、渠道和手段,尤其是政府部门拥有的大量信息农民却无缘共享。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价格下跌、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等现象长期存在。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正视和尽快加以解决。2001年初,在我走访的180多户农民家庭中,青年农民对农业信息的渴望更使我难以忘怀。通过在红光等4个村的试点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一整套的思路和基本框架。后来,经过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金塔县农村信息网络体系(金塔模式)。”
“金塔模式”的业务流程
在记者的行程中,金塔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一站。
金塔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主任朱天祖说,“金塔模式”的具体业务流程是由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将从县各有关部门和互联网上收集的各类农业和市场信息,及时编辑成《经济信息导报》电子版并上网,然后通过村小学信息点的教师在互联网上下载打印,分发给学生,由学生带给父母或邻居。农民的反馈意见由学生带回学校,学校进行整理,用电子邮件发给县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再根据农民的反馈意见,将调整以后的信息提供给农民,这些都是免费的。说具体些,这一模式的业务流程有以下几点
一、由县政府主导建设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并将其作为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沟通基层群众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组建由县政府直接管理的信息中心,成立由县级涉农部门组成的信息协调小组,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县级信息平台。
三、以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农村小学网络设施为依托,建立村级信息点,通过广大师生的充分参与,把网络信息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四、县信息中心采用“虚拟主机”方式,在省级网络服务平台设立了网站,既节省了资金,又减少了维护任务,同时又避免了盲目投入和设备浪费。
五、县信息中心负责在“中国金塔经济信息网站”上按农时季节,从县经贸、农业、科技、气象等涉农部门以及互联网上有关农产品技术和市场信息网站,收集整理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信息,编辑整理《经济信息导报》电子版,村小学信息点通过互联网下载后,打印分发给学生,由学生放学时带给家长或邻居,从而让信息走进千家万户。而对农民的反馈意见,则以便条形式由学生带到学校汇总整理后,反馈给县信息中心,县信息中心依据反馈的信息调整相关的信息内容,达到上下联动、互促共进的目的,形成了完整的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六、金塔县农村信息公共服务所涉及的范围已经涵盖了政务信息(如农税改革等)、公共卫生(如非典防治等)、涉农收费、气象信息(如本地区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农作物生长影响分析等)、农作物栽培技术、新产品推介、市场行情动态信息、农村基层党务信息等等,形成了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机制。
金塔模式的社会效益
打开中国金塔经济信息网,记者一眼看到的就是国内棉花价格行情和时时滚动的农贸市场价格行情。市场分析预测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信息资源一应俱全。
效果如何呢?
2007年冬季,一个阳光明媚的午
后,记者在酒泉市金塔县鼎新镇委副书记的陪同下,没有事先通知,没有精心准备,更没有刻意挑选,随机在路旁停车,走了友好村棉农郭福年被镇上命名为小康房的新家。由于来得突然,正赶上郭福年一家四口午休。
主人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突然造访打扰午休而稍显愠色,在了解我们的意图后,男主人依旧显示了西北汉子一贯的热情和好客。
这是一户典型的农民家庭,一进门,眼前霍然亮,这里是农民家庭么?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标准的四室两厅住房,自来水到户,宽敞明亮的客厅,整洁一新的餐厅、厨房,漂亮、大方得体的室内装修,全套的家用电器、家具一应俱全!这哪里是农家?俨然是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人家。
一行人在郭福年家里聊开了,幸福的郭福年和妻子得知记者的来意之后,为记者讲述了自家致富的经历和年收入情况:80亩棉花地,每亩最低保本收入是1500元,光这一项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之多。而且,现在我们卖棉花不像过去那样了,村里有电脑,等到收成的时候,我们就在金塔经济网上查询棉花价格,谁给的价格高,我们就卖给谁。现在哪,我们种棉花都养成了习惯,有什么不懂的,就到金塔经济网上查询。去年利用经济信息导报上介绍的棉花种植方法,在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棉花收入明显高于上年。
目前,酒泉市金塔县鼎新镇使用电脑互联网为自己经营农作物的人家也非常多了,现在的农民更关注信息的传递,第一时间在网上农产品信息,吸引海内外客商洽谈生意,把自家的农产品销往省外、海外,扩大交易范围,为自己增加收入,彻底改变了过去种什么卖什么,无法科学种植的局面。在互联网叫代,信息带领农民致富,市场需要什么,农民种植什么,不再盲从。
酒泉市金塔县鼎新镇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网络到农村到家庭的富民工程,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在这里的农村,有近1/3的家庭购买了电脑,接通了互联网。在另一户农家里,记者看到家里的女主人正在互联网上查询新的致富信息,资料。为方便农民上网,镇委出面与电信局进行协商,使各村都通上了宽带,每家农民都可以在家里上网查资料。同时,把农民每户的上网资费进行打包交付,让农民得到最大的优惠资费标准,使每户的互联网使用费平均降到了每年100元左右,减少支出即是收入,镇政府从各个方面为农民想到了前头,使农民降低了支出,也使农民实实在在的感觉到党的政策是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的。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金塔模式”闪现新亮点,推广意义深远
金塔县的信息化建设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通过积极努力,探索了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解决农村实用信息和农民见面的“最后公里”问题,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的肯定和支持。被称为农业信息化普及应用中的“金塔模式”。
2002年8月3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在考察金塔县农业信息化工作时指出,“金塔模式”这种“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的做法,对偏远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参考价值。
朱天祖说,“商务部廖晓淇副部长不辞辛苦来到我们金塔这个巴丹吉林沙漠边的县城调研考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指导,使我们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备受鼓舞。”
近日,金塔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尝试将农村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信福工程”)与本县广泛开展的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有机结合,将商务部《新农村商报》由过去传统的送报到村、专人张贴的方式,通过高科技技术处理,成功地嫁接到了本县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促使信息化“金塔模式”在甘肃省全省推广的基础上,又创出《新农村商报》网络传输,发送到农户时间短、成本低、覆盖面厂、宣传效果好的新亮点。
在传递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县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各乡信息站点、各村小学生信息小分队的作角,把商务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和与农民相关的政策法规传递到了千家万户,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其目的:
一是将“新农村商网”上的《新农村商报》通过互联网下载,转换格式后制作成网络版,到“金塔经济信息网”上,形成的电子版和纸质版,进一步提升了《新农村商报》的覆盖范围和应用效果。
二是通过县内各级信息站,特别是村级信息点(村小学)下载、打印及时分发到农民群众的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国际国内市场动态、产品价格、实用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奠定了基础。
三是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加快了利用商务信息、农产品网上对接交流销售这先进的信息技术,进步提升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和谐化的进程。
此项试点工作的开展,商务部信息化司管司长在商务部部委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引起了商务部廖晓淇副部长的高度重视,提出,积极支持、大力推广,可望2007年在金塔召开这项工作的现场会议。
相关链接
金塔县实现农村信息化“零距离”实施方案
建设内容
解决农业信息化“零距离问题”的试点工作,是坚持“政府主导,联合建设,资源共享,循序渐进,示范带动”的原则,以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为龙头,乡村信息站点为依托,以农户家庭网络建设为核心,建立起国际互联网、县、乡、村、农户五位一体的信息网络建设与发展新格局。
1、设施配套:每个农户进行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基本配置是:一条电话线、一台调制解调器、一台电脑(赛扬16G以上、17英寸纯平、音箱、耳麦、摄像头),每户共需投资3500元左右。其中政府补贴1000)元,剩余部分由农户自筹解决,按照电脑生产厂家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由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统一配发。
2、农民培训:按照试点乡、村、农户实行分级培训,结合星火科技远程教育项目培训内容,乡镇信息站和村级信息点的网络技术人员在县信息网络中心进行信息网络应用知识的初、中、高级培训,农户在村级信息点接受培训。
(1)信息搜集。接触网络海量信息,针对农时季节、田间管理、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动态和市场行情以及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进行网络信息的搜集和查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2)信息交流。利用网络聊天的方式,就农业生产生活、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与专业人士面对面的请教与交流;利用网上看电影的方式,观看网上科技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家庭经营管理、现代礼仪等专题片:利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签订农业订单、经营合同、网上产品营销等。
(3)信息应用。扩大网络信息应用范围,总店围绕家庭生产、生活的高科技含量提升为主,通过信息应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3、平台建设:依托现有乡村两级标准化的信息站、点,建立农户上网信息交流实时监控平台,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广域网和远程教育网的数据对接和信息交流的健康运行;乡、村信息站、点配备专(兼)职网络技术人员1至2名;建立健全网络管理、设备管理等制度,完善信息交流与应用效果的考核评比办法。
实施步骤
1、选点定户:2005年8月-10月从现有的5个标准规范化的信息站选取确定3个试点乡镇,从19个村级信息示范点选取确定9个村,在9个村里面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按照小康村小康户,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信息化建设程度等方面的情况选择确定6个试点村,在6个试点村2000多户农户中,县信息网络中心制作摸底调查表,逐户进行摸底调查,按照流通大户、致富能人、专业大户、农村个体经营户以及购置电脑意向等方面的情况选择800户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