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蝶恋花出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往事已矣的意思:往事已经过去,再也无法回头。出处: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原文: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岁月倏忽,往事已矣。
赏析:这首词写出了作者苦闷心情,但他却能够拥有着“不恨”的宽阔胸襟,最后的那“只恨”是作者对当时周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略有感慨。联在一起,就显出了作者的遗憾“吹梦成今古”,最初的梦破灭了,已经变为了“历史”。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结构技巧 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 重要视阈
我们在做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时,常会遇到表达技巧类试题,这类试题通常不会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而是用别的方式来提问。关于表达技巧的概念及分类,历来存在较大争议,即使一些诗词鉴赏名家,也是含糊而过,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不应该过多纠缠概念。其实,不搞清这些概念及分类,就可能走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误区,是学术研究之大忌。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两大类共三个角度。
第一类:修辞手法。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方法等。需要我们用八种修辞来回答,八种修辞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其他修辞手法不在考纲规定范围,故不加以讨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在历年高考中提问时,表现手法尚未简称为“手法”,所以遇到提问“手法”时,不需要从“表现手法”角度来回答。表现手法又分为两个角度:描法和抒情手法。所以,当提问“表现手法”时,不需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只需要从“描写”和“抒情”两个角度来回答即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描法有:对比、对照,衬托、烘托、渲染,虚实结合,点面、动静、明暗、冷暖结合,细节、动作描写,白描,正面、侧面描写等。常见的抒情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由景及理、比兴、用典等。
其实,表达技巧还有第三大类,或者说第四个角度,即“结构技巧”。这一类常与词句作用与结合来考查。这一类包含的知识比较广泛,常见的有:开宗明义统领全篇,曲笔入题造成悬念,伏笔、铺垫与照应,结构对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擒纵抑扬,以小见大,重章叠句等。本文对针对这些概念做具体分析。
一.开宗明义统领全篇
有些诗歌开头就直奔主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我们先以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为例进行分析。该诗开篇即揭示了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概括了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所以下联儿童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再看一下2011年高考浙江卷所引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试题提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不难得出“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这些答题要点。
二.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在诗词中有些词句不直接触及主旨,而把主旨暗含于其后的词句中,这样能够使作品跌宕起伏,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诗人所批判的真正的“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通过区别入题,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应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三.伏笔、铺垫与照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技巧。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伏笔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有伏笔必有照应,但二者不宜过于贴近。伏笔要伏得巧妙,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切忌刻意、显露。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的。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是“显性”的,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照应”是指行文中使文章前后意思关照呼应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照应:首尾照应、反复照应和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是指开头交代,结尾照应;反复照应是指一次交代,多次照应;伏笔照应是指开始留下伏笔,造成悬念,随着情节的逐步展开,最后呼应伏笔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如白居易《琵琶行》前部分写到“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后面又写琵琶女自诉平生遭际,与上文相照应,前后贯通,感情一致。
四.结构对比
对比方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具有层次性、结构性较强的特点。在描法中有对比,在结构技巧中也有对比。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诗运用了结构对比的方法,诗的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林间自在啼”,与后面的“锁向金笼”作对比,通过结构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挣脱羁绊、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卒章显志
有些诗人喜欢在诗词的结尾才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结尾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表达了李白追求自由自在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六.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应该如何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诗人以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了升华。
又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的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西楼”在“满天风雨”之中更具凄黯迷茫色彩,正契合诗人萧瑟凄清的心境,我们仿佛置身其境,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这种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更有意蕴,更添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再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蝶恋花・出塞》“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一句就是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七.擒纵抑扬
擒纵抑扬是诗词创作的一种常见艺术手法。“擒”的含义是收,“纵”的含义是放。擒纵抑扬是一种使行文起伏变化、跌宕生姿的谋篇之法。运用此法,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使人耳目一新,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既可以先擒后纵、先抑后扬,也可以先纵后擒、先扬后抑。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所引储光羲的《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前两句说山泉无名,是为抑;后面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是为扬。在形成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效果的同时,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八.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就是采用了以小见大之法。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慨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诗人表面上是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吊古伤怀,实际上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又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在塑造意境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意多,一是以乐景写哀。第三句通过描写几个白头宫女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抒发了对国家盛衰的感慨,可谓“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是以少见多的典型手法。
九.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也叫复沓回环,是指在诗歌的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诗句、诗段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少数几个字,反复咏唱,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并且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结构上采用复沓手法,会产生一唱三叹、往复回环的音乐美效果。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无所事事、无病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叹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又如2014年高考湖南卷所引《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该题就要求回答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的形式,就可用“重章叠句”来回答。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缪钺等著.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结构技巧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新题点
表达技巧,又称为艺术技巧或写作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中涉及最多且较为复杂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试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数年来已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设题点,即鉴赏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相对容易的一个题点,一般分为修辞格辨识和表达效果阐释两例考查形式。辨识修辞手法,解题需要掌握考纲列举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阐释,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抒情和描写是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两大重点。抒情方式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考查侧重于揣度间接抒情借用景或物或史的真正用意,即梳理写景抒情诗景与情的关系;看明咏物诗借咏物而寄寓的志或理,揣透咏史怀古诗因古迹史事而触发的现实感慨。描写考查则多趋向诗歌的局部,从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变化、细节描写、白描等常规角度思考多为省力。
表现手法是有着较大争议的概念,高中语文教材没有把它解说清楚,高考命题者也是见仁见智。笔者建议表现手法的鉴赏备考要以掌握对比、烘托、衬托等常用技巧为宜,不宜过多纠缠概念。
细梳一下近年高考的诗歌考题,除了上述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个设题点外,我们还能发现以“结构技巧”为鉴赏设题点的若干考例。
2010年高考就涌现出三例:全国Ⅱ卷选择宋诗《梦中作》,要求考生鉴赏“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江苏卷要求考生就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诗”“具体分析”陆时雍的诗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参考: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辽宁卷选择的是陈与义的《雨》,要求考生对“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的说法作出评判。(参考:同意。除了诗题和首句直接点明“雨”,其它都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2011年,这类考题更是多见。浙江卷要求鉴赏《蝶恋花·出塞》“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参考: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天津卷要求就“《暴雨》‘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的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参考: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山东卷要求“结合全诗”《咏山泉》,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参考: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与前两句构成抑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全国卷则要求从周邦彦《关河令》的“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参考:时间推移。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深夜(更深、人去、寂静时)。江苏卷要求说说《春日忆李白》“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参考: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湖北卷说《登城》《望湖楼晚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要求“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参考: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散文的布局谋篇,因其篇幅长度和体裁特点早已聚焦了众人的目力。“散文写作笔法分类目录”,在第一大块“布局谋篇”中就列述了“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志”、“从背面入笔”、“以小见大”、“过渡巧妙,转折灵活”、“紧密呼应,互相衔接”等别具一格的构思技巧。而诗歌的篇章结构或因其篇幅的短小还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其实,从诗歌的篇章结构也往往能看出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来。鉴于此,本文权且把此点称作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新题点”,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之意和警惕之情。也为了便于备考,笔者结合历年考例把诗人常常借以提高诗歌的表现力的几种“结构技巧”逐一梳理,略述如下。
一、扣题呼应,统摄贯穿
2006年高考广东鉴赏诗歌选择了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考题——“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明考意象实指题文相扣的要求。这与诗歌鉴赏模式“一词领全诗型”颇有相似之处。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比如2005年江苏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和2006年四川考题“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周密《夜归》)”,答题分析时都要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承上启下的句子。
二、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特殊的位置可能存在特别的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和卒章显志,就是诗歌结束处经常用到的两种结构技巧。七绝《从军行七首(其二)》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作结,在写景中寄寓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这就是作者王昌龄构思的高妙。卒章显志,顾名思义,即指在诗歌的末尾点出诗歌蕴含的情感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境也写现实,将神话传说和实境交织在一起,直至尾句才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现实呼喊,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三、以小见大,着眼细节
“看似寻常最奇崛”,扣住寻常的细节,以小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深沉的主题。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秋思》张籍)”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临发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而金昌绪《春怨》摄取的仅是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的却是重大的社会课题。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看似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事频仍下广大民众所承受痛苦的时代内容。
四、抑扬转承,铺垫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