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绞刑架下的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捷克作家伏契克这段让人耳熟能详的《二六七号牢房》的开场白,如今恰好可以当作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境遇的写照。
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急先锋、以无拘无束姿态蓬勃发展的《超级女声》,率先感受到了有关部门对产业发展细致入微的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关怀所带来的窒息感。为了维持同行老大哥央视的独尊的威严,以及另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一份关于如何制作一档无伤大雅也不会影响时局的节目的文件终于出台,从选手年龄、播出方式、评委措辞等各个方面对节目设定了恰到好处的“七步”之规,其情形与告知一个人可以在二六七号牢房自由自在散步无异。作为行业性的指导性条令,该文件照例发给全国传媒的,但其关切之情的具体指向却是路人皆知。
然而,对于那些整天戴着毒气面罩进行思维的人来说,八个样板戏都能看出洪水猛兽,对一档电视节目只是以“七步”之约来限定的话显然远远不够,眼下便有这么一位仁兄针对《超级女声》提出如下高论:
一、文化产品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选择,不能让劳动人民整天陶醉在低俗的文艺当中。
二、观众怀着扭曲的心理在看这个(超女)节目,但不能让年轻人在娱乐和笑声中受到毒害。
三、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部门来说,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
还好,这并不是什么开创新纪录的中国式官员言论。翻翻世界各国的文学史或艺术史,都会发现某一阶段某一个文化审查官的一份思想与措词与此建议大抵相同的文件。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但让人吃惊的是这种相似居然都披着一张救世般的高雅面纱,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如此动人的面纱下掩盖的是一个文化官员对文化进步史和文艺内在发展规律的无知。
中国的词、曲、小说,原本都是勾栏瓦肆满足下里巴人需求的勾当,著名词人柳永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充其量就是个“夜总会里的超级K哥王”。世界性文学经典《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在检察官眼中无非也就是黄段子集锦。如果我们的文化官员真是那么道德神圣的话,我想他下一步就要朝本山大叔的“二人转”开刀了。
别说我们凡夫俗子喜欢超女这类并不高雅的艺术,就是当代最具影响的世界文豪博尔赫斯在一次采访中也公开表示他平时爱看那些暴力与凶杀类电影。
到底谁在以扭曲的心理看超女,这值得我们深思。
以行政手段压制与打击《超级女声》,甚至予以取消,不仅无助于文化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经济的重要板块——文化创意的产业形成反作用力。
超女的火爆,实质上是即将上演的文化创意产业大戏的一种先声,而这一产业的整体崛起有赖于宽松的生存环境。对大众文化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动辄扣上“低俗”帽子,并动用行政力量进行打击,只能说明我们的文化官僚对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缺乏必要的远见。不允许所谓“低俗”文化存在的英国和美国,是不可能向全球输出《哈利波特》和《泰坦尼克》的。而一个不允许超女存在的中国,将永远只能从日本、韩国、英国、美国输入文化产品。
以此论之,谁在戕害我们的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历史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变迁和作用
我国初中语文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有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解放初期,所选作品以苏联为主;在时期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则以批判性质为主,所选择的都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作品,像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以及契科夫的《变色龙》,还有一部分是反映外国革命者的作品,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尼契的《牛虻》选段,这些文学作品都具有政治含义,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是片面的,仿佛外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了解外国历史文化没有多大帮助。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初中语文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改变了泛政治化倾向,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播。增加了很多富有哲理性和励志方面的作品。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人对外国文学了解的渠道也多,外国文学作品引进中国的也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做了相应调整,不仅有古代和当代作品,还有不同国家的作品。在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演讲、剧本等多种形式,内容上也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哲学、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和我国语文教学中要求的提高人文素养有密切联系。
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当前,世界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目标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就是为了早日和世界同步,因此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是为将来对外交流打下雄厚基础,因为外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往往就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字词句的理解、使用,忽视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对中国文学作品如此,外国作品也不例外。所选择的外国文学也有思想道德教育(像都德的《最后一课》)、生命教育(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和文学知识以及历史知识等分类。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学习语文就达不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当前,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实行唯分数论,语文教师的精力都用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面,没有精力来进行自我充实。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文学修养,要熟悉外国历史,熟悉不同时代的外国文学流派,这样才能教好外国文学。而当前的语文教师,有的连中国名著都不熟悉,遑论国外?
第三个问题是语文教学没有和历史教学形成一致。初中也有历史课,但学习历史却是先学中国古代史,再学中国近代史;到初三才开始学习外国历史,如果在初一和初二学习古希腊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及旧俄时代的文学作品,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来解释背景。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上,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这里所说的语文教方式,指的是那种只注重字词句的解析以及文章写作方式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以掌握人文精神为主,像学习《最后一课》,不要只重视文章中的好句子,而是要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国土沦丧的痛苦。在学习《威尼斯商人》时,对于吝啬鬼夏洛克应该批判,但作品中还含有强烈的殖民倾向,以及对犹太人的歧视,这一点也要掌握。
(二)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包括文学素养、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初中外国文学作品中,不仅有文学历史,还有涉及自然科学的《昆虫记》,涉及到美术的《梵高传》以及地理知识的《鲁滨逊漂流记》,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在课堂上将这些内容诠释清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广读书才能储备自己的那“一桶水”。
(三)将语文和历史挂钩
世界历史学起来也使学生头疼,因为要记忆的太多了,如果将语文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这样学历史的兴趣就会大增。具体方式就是在编排初中语文时,在初一初二,尽量编排现当代外国文学,学习外国古代史时,语文也同步编排古代文学;学习近代史时,语文相应地编排一些近代文学作品,这样教师讲解时可以涉及到历史,就会加深历史印象。
(四)利用新媒体工具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难以掌握的还是文学背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看国外电影电视来了解。像很多外国名著都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威尼斯商人》、《简爱》、《音乐之声》等,另外一些文学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改编为影视剧,但可以通过同时代的影视剧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背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便于掌握外国文学知识。
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对于学好语文总是有益无害的。
四、结语
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死记硬背,以分数为目标是学不好的。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学也要采取多元化方式。
参考文献:
[1]杨笛.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盲女歌声陪伴慈父流浪
2004年10月5日清晨,在山东省济南市解放桥旁,有一个女孩正在卖唱。地上放着一个破碗,不时有好心人丢下一些零散的钱币。女孩身旁停放着一辆快要散架的三轮车,伴随着好心人的施舍,两位半躺在车上满脸沧桑的老人不停地作揖道谢。是谁给的钱?给了多少?女孩不知道,因为她是一个盲人。
盲女名叫张卓,家住吉林省舒兰县二道乡。两岁那年冬天,她生了一场病,五天五夜高烧不退,昏迷在生死边缘。父亲张天夫把她抱到村里的小诊所进行救治,生命虽然保住了,可是从此却双目失明。45岁才有了这个惟一孩子的张天夫哭得呼天抢地,母亲由于女儿患病也变得精神恍惚,晚间烧柴时不慎酿成火灾,家里的三间房子被烧成一片废墟。张天夫不得不带着妻子、领着瘦弱的盲女儿,推起家里仅存的一辆三轮车,背井离乡去讨生活。
张天夫一家流浪到了珲春市,他想拾荒挣钱给女儿治眼病。每天,他先安置好体弱的妻子,再推车载着盲女儿走街串巷。春来秋往,三轮车“吱吱”作响,车上的女儿一天天长大。有一天,女儿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父亲说:“爸爸,你长什么样呀?”张天夫好心酸啊,他拉起女儿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这是爸爸的鼻子,这是爸爸的眼睛。”说到眼睛,他哽咽了,“孩子,怪爸爸没能及时给你看最好的医生!爸爸拼命挣钱,一定要治好你的眼睛!”
不久,张天夫攒了一点钱,将女儿领到珲春市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孩子的眼睛没有希望了。”听到这样的结论,张天夫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几个月后,他又把女儿带到省城长春白求恩医大,得到的答复还是“治不了”。
尽管这样,张天夫还是没有绝望。他相信:只要努力,女儿终有见到光明的那天。为了挣钱,他每天早晨找一个向阳的地方放好三轮车,叮嘱女儿看守着车,然后去收旧瓶、纸张和塑料。每到一处,张天夫都给女儿描绘眼前的景象:商场、路灯、车流……茫茫黑暗中,他就是女儿的眼睛,他要让盲女儿在脑海里绘出精彩迷人的世界。
有一次,路边小店里播放着歌曲,张卓认真地听个没完。为了给女儿解闷,张天夫用一堆零钱给她买回一台收音机,这样,她便可以天天听歌曲了。听了几天,张卓说:“爸爸,你教我唱歌吧!”张天夫只会唱《小松树》,就把这首歌教给了女儿。到女儿9岁时,张天夫攒足120元钱,为她买了一台最便宜的录音机和一盒《中国民歌精选》磁带。从那天起,张卓开始对着录音机学唱歌,她听不懂歌词,张天夫就对着磁带盒纸封底的歌词一句句地教。就这样,盲女儿渐渐学会了《牧歌》、《沂蒙小调》、《刘三姐》等歌曲。张卓唱起歌来格外动听,她的歌声驱散了父亲的许多烦恼。
1998年6月,14岁的盲女张卓被电台的歌咏活动吸引了,张天夫鼓励女儿:“电台在搞歌咏活动,谁去唱都行,你也去试试吧。”电台的录音棚就在街边,张天夫给女儿报了名。于是,这个衣着破旧、不引人注意的盲少女开始演唱了。一开口,大家便感到她的歌声与众不同,主持人发现她是盲女,听着听着就流下了眼泪。当天,张卓演唱的三首动听的歌声传遍了珲春。
第二天,主持人特意跑到郊外的“贫民窟”,对贫苦的盲女一家进行专题采访。很快,盲女张卓的歌声和她与“眼睛爸爸”相依为命的故事感动了珲春城,不少市民为她捐款、送磁带,有一个家电老板还特意送给她一台价值1500元的“星球牌”组合音响。
卖唱挣钱养活年迈父母
拾荒父女生死相依的亲情故事感动着这个北方小城,“维也纳”、“北极”等几家歌厅相继邀请盲女张卓“赶场”。从此,张卓白天为父亲看护拾荒用的三轮车,摸索着整理收来的破烂,晚上在父亲的引领下到歌厅里唱歌挣钱。她那动听的歌声和自强自立的精神赢得了顾客们热情的掌声,张天夫则把看到的一切详细地告诉盲女儿,让她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幸福感。
几个月后,张卓攒了1100元钱,她非要给父亲买一身新衣服不可。父亲说:“还是把这些钱用在学习、治眼病上吧,我一分钱也不能用。”最后,他给女儿买了一台电子琴。当一家人的生活希望刚刚燃起之时,歌厅的境况却渐渐不如从前。后来,张卓和父亲以每月400元的价格租下一间破旧的小歌厅,以每首曲子2元的价格招徕顾客,苦苦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张天夫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让女儿的眼睛复明,看到爸爸妈妈的模样。有一天,他抽空教女儿自学功课,把那篇《绞刑架下的报告》读给女儿听。“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也就没有生命一样”。这句话让父女俩流泪了。歌唱不正是自己的生命和太阳吗?盲女儿一面反复地背诵这个句子,一面让父亲描绘太阳的样子。张天夫说:“没有太阳,就没有万物;没有太阳,世界就是盲人的世界……但爸爸的心中还有最大的太阳,就是我的女儿……”张卓一下子扑到父亲的怀里,哭得伤心不已:“爸爸才是我的太阳啊!”
第二年,小歌厅所在的老房子被推土机无情地推倒了。走投无路的张天夫说:“我们只好继续拾荒了。”张卓说:“爸爸,我长大了,让我自食其力,为爸爸分担些吧。”
从那天起,在小城的街头,张天夫重新推起那辆老式三轮车,载着盲女儿走街串巷,女儿卖唱,父亲拾荒……半年后,盲女儿终于攒了2300元,她说:“爸爸,用这些钱给你买一辆好用的三轮车吧,这次爸爸一定要答应我!”因为拗不过女儿,张天夫只好买来一辆旧机动三轮车。从此,年迈的父亲可以比较舒服省力地骑着三轮车去收破烂了。
这样过去了几年,卖唱拾荒又攒了点积蓄,心有不甘的张天夫毫不犹豫地带着家人坐上三轮车,再次来到长春市寻找让女儿眼睛复明的希望。可是,他们走了几家大医院,医生都说“没治了”。张天夫还是没有绝望,但他知道时间过去越久,复明的希望就越小。在长春逗留一段时间,攒了一些钱后,旧机动三轮车又载着一家人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每当阳光明媚时,他们就在街头唱歌、拾荒。风雨袭来时,张天夫赶紧在车上为女儿和妻子架起遮雨挡风的塑料棚。为了省钱给女儿治病,他们夜晚就在三轮车上过夜……几年间,犹如“吉卜赛”人一样,他们靠着这辆日渐破旧的三轮“大篷车”辗转铁岭、沈阳、北京、徐州……坎坎坷坷地走遍了半个中国。每到一个城市,张天夫都要带着盲女儿去当地最好的医院,希望女儿的眼睛能复明,虽然每次都是失望而归,但是张天夫从来不言放弃。
爱心照亮了盲女的世界
2003年9月,那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一家人流浪到了山东青岛。在这个善良的海滨城市,很多市民听了张卓的歌,都纷纷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5元、2元、1角……看到女儿兴奋、自信的表情,年过花甲的张天夫心里有了一丝安慰。张卓乐观地说:“爸妈,你们别担心,即使我的眼睛治不好,今后你们也可像小时候我守摊子一样帮我守摊,我一定能养活你们!”
2004年7月,在城管的要求下,盲女张卓只好远离卖唱的广场,继续流浪。终日操劳的父亲步履蹒跚、满头白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长途跋涉到达潍坊的第二天,遭雨淋后发高烧的张天夫终于支撑不住了,一头昏倒在路边,好心的路人急忙把他送进了医院。
张卓在医院里守了两天两夜,父亲终于醒过来了,眼里满是混浊的泪水:“爸爸无能啊!可能等不到治好你的眼睛那一天了……”张卓也哭了,安慰父亲说:“好爸爸,我们尽力了,听天由命吧!女儿没钱给你买营养品,就给你唱一首歌吧――爸爸是儿登山的梯,爸爸是那拉车的牛……”张卓边哭边唱电视剧《咱爸咱妈》的主题歌,歌声凄婉哀伤,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一周后,张天夫迈着发飘的脚步走出了医院。张卓虽然看不到父亲苍老的模样,但心里最明白父亲为她遭受了多少苦,便坚决不让父亲再去拾荒了。她说:“爸爸,你老已经快70的人了,再也不要受累了。有我唱歌,就饿不着你……”
2004年10月5日,三轮车又异常艰辛地颠簸着向济南移动。年迈的张天夫坚持驾驶着,但不一会儿就病得爬不起来了,只有靠多病的老伴缓缓骑行。后来,老伴也支撑不住了,再换上盲女儿骑,父亲躺在后面引路。盲女骑车常常引来路人围观,几个好心的小伙子了解情况后,帮他们骑了一程又一程。历尽艰辛到了济南,为了给父母赚来糊口和治病的钱,张卓早早地在父亲的引领下赶到解放桥附近卖唱,她那甜美的歌声引得人们纷纷驻足静听。盲女的坎坷经历、歌声背后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一下传开了,不少人慕名前来听歌、捐款……
圣诞节这一天,许多济南市民都到解放桥看望盲女张卓,给他们送来了捐款和节日的祝福。善良父亲终其一生为女儿治眼病、盲女儿卖唱反哺父母的动人故事感动了济南市施尔明眼科医院的院长、曾留学美国的眼科博士毕宏生,他决定把张卓接到医院里进行全面检查,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惜代价想方设法让这个孝顺的盲姑娘看到光明的世界。
2004年12月28日,怀着最后一丝希望,67岁的张天夫牵着女儿的手走进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眼科医院。出于对盲女的敬意,毕院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和几位眼科专家一起亲自做检查。结果出来后,毕院长说:“张卓的眼病为先天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用传统的手术回天无力,但我相信,凭我们的技术让这个孝顺的盲姑娘看到世界,应该没有大问题!”随后,他对张天夫说:“院里决定,免费为你女儿做复明手术。放心吧,如果不出意外,新年那天她就可以看到东西了……”
“真的?”张天夫听得呆在那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早已被几十家医院判了“死刑”的女儿的眼睛,今天竟能破天荒地看到灿烂的希望。他怔怔地望着院长,激动得久久说不出一个字来。
第二天清晨,张天夫比任何人都起得早,他借着夜色的余光,端详着盲女儿幸福地熟睡的样子,心中翻卷着层层波浪。快20年了,多少时间,多少泪水,多少乞求啊!今天能出现奇迹吗?他披衣起床,悄悄地在走廊里漫步,还是压抑不住兴奋,又跑到院子里走个不停……上午9时,由毕院长主刀的“抗青光眼、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和瞳孔成壁”手术开始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紧张的手术,这个具有世界难度的复明手术终于顺利完成了!
2005年1月1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在父亲紧张的注视下,年轻的护士慢慢拆去蒙在张卓眼上的纱布。恍若隔世,张卓惊喜地睁开眼睛,激动地看着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最后,她把目光定格在眼前一位满头白发、眼角噙着泪花的老人身上。在漫长的记忆中,父亲的容貌一直被淹没在黑暗中,此时此刻却是那么真切、那么可亲。近20年了,为了这个普通人再平常不过的父女相见,这位“眼睛爸爸”呕心沥血,终于使铁树开花,让盲女儿眼前的世界亮了!
“爸爸!”张卓一头扑进父亲的怀里,“我看到你,看到你了!终于看到你了!”父女俩相拥而泣!他们哭得那么动情,那么幸福,那么痛快淋漓!
复明的盲女圆了大学梦
经过手术,张卓的眼睛恢复了一定的光感,基本达到了生活自理的程度。她用济南热心市民的捐款安置好父母,如往常一样,每天到卖唱的地方继续唱歌赚钱,养活年近古稀的父母。
2005年7月31日晚,张卓个人演唱会在济南市泉城路星空广场举办。热情的观众人山人海,纷纷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她感觉在济南卖唱受到的帮助最多,非常感谢济南人帮她实现了开个人演唱会的梦想。演唱会后,张卓继续在街头唱歌,并先后两次赴京到电视台做节目,她的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和感动。
2005年11月的一天,张卓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问她愿不愿意上学。“有可能吗?”张卓在心里反问,一个从小因双目失明而失去上学机会的女孩,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刚刚获得光明,又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这似乎有些不太可能。张卓半信半疑地挂上了电话。
原来,打电话的是河南黄河科技学院的胡院长,她通过电视节目看到盲女张卓的故事后,被这个坚强而孝顺的姑娘打动了,决定给她上大学的机会,便打电话请张卓来学院进修声乐,并免去其生活费、学费等费用,完成学业后还可安排在黄河科技学院工作。考虑到张卓之前从未上过学,学校将为她成立专门的教学小组,并给她父母在郑州安排适当的工作,提供住房,以便照顾张卓的生活。
当得知求学的梦想将变成现实时,张卓欣喜地答应下来了。2006年2月,在济南经六路的租住处,张卓激动地等候着学校来接她的老师。她的父母则高兴地收拾东西,屋里晾晒着用红纸写的大字,内容是“欢迎黄河科技学院来济南接残疾女孩张卓上学”。这些字都是张天夫写的,他几十年也没有写过这么大的字,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张天夫高兴地拽着老伴把欢迎字幅贴到了街上。
一会儿,黄河科技学院的专车来了。两名女老师热情地牵着张卓的手,她的父母迎了上去,介绍一番后,张天夫紧紧地握住学院声乐系潘主任的手,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一家三口全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张天夫还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
“我做梦都想上学,现在好梦成真了!”握住学院老师的手,张卓激动得热泪盈眶。“为表达对众多好心人和黄河科技学院的感谢,我特意创作了一首歌,完全是自己作词、作曲,还没有唱过,名字叫《这就是我》,现在就献给大家。”说罢,张卓自弹电子琴,眼含着热泪演唱起来。她那美丽动听的歌声,顿时引得在场的众人热烈鼓掌。学院的潘主任说:“听了张卓的演唱,感觉她很有音乐天赋,今后,我们一定会努力把她培养成一名可自立的有用之才,使她的声乐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离开济南前,张卓特意来到施尔明眼科医院,对他们为自己免费治疗眼睛表示感谢。当晚,张卓一家到达河南郑州,在黄河科技学院门口,张卓一边抚摸着校名,一边哭着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看,我上大学了!”
在黄河科技学院举行的欢迎会上,张卓再次为1000多名同学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这就是我》,随后又和同学们合唱了《让世界充满爱》,用歌声向好心人表达无尽的感谢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