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马过河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上腹部手术;麻醉;硬膜外麻醉;联合处理;效果比较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42-03
上腹部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中麻醉及手术操作都会引起患者强烈的应激反应,术中麻醉是上腹部手术的关键环节,目前临床常用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方式处理[1]。但是经大多数学者研究证明[2],单独应用硬膜外麻醉处理的缺点较多,肌松效果、镇痛效果并不完善,对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会存在较大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全麻虽然能够克服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一些缺陷,但是单独采取全身麻醉处理时物用量较大,术后苏醒时间较长,也容易产生烦躁、躁动、疼痛等不良反应。近年来,该院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采取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处理,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现将该院收治的64例患者临床麻醉及其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2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ASA分级为II级或III级,同时排除合并严重的意识障碍者及精神疾病者,严重高血压、心肺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手术类型主要包括脾脏、胰腺、结肠、胆囊、胃、小肠等。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4例;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51.3±6.1)岁;体重介于47~79 kg之间,平均(63.4±4.6)kg。对照组中男17例,女15例;患者年龄最小19岁,最大71岁,平均(51.5±6.4)岁;体重介于49~80 kg之间,平均(63.6±4.5)kg。
1.2 方法
术前半小时给予0.5 mg阿托品皮下注射+0.1 g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所有患者入室后接心电监护,开放中心静脉通路。
1.2.1 对照组 采取单纯的全麻处理,全麻诱导前均静脉输入10~15 mL/kg林格氏液,并预先准备好阿托品、麻黄素等血管活性药,利用3~4 μg/kg芬太尼+0.05 mg/kg咪达唑仑+1~2 mg/kg丙泊酚+0.6~0.8 mg/kg阿曲库铵联合快速进行诱导麻醉,然后进行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将PETCO2水平维持在35~45 mmHg,吸呼比为1:2,呼吸频率控制为10~12次/min左右,SPO2水平在96%以上。
1.2.2 观察组 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处理,取患者侧卧位,选择T9~T10之间间隙作为穿刺点进行硬膜外麻醉,将3.5 cm硬膜外导管放置在头端,并妥善固定。刚开始应给予5 mL浓度2% 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1:20万)作为实验量,确认无全脊麻和局麻药中毒现象,然后再追加0.375%盐酸罗哌卡因,控制麻醉平面
两组患者术中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4~6 mg/(kg・h)丙泊酚以及0.1~0.5 μg/(kg・min)瑞芬太尼持续泵注,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对照组可适当给予0.8%~1.5%七氟醚吸入,观察组不用。
1.3 观察指标
统计围麻醉期瑞芬太尼、阿曲库铵、丙泊酚等使用总量,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诱导后、术毕时、术后10 min不同时点HR、MAP、CVP等指标变化。并且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等恢复情况以及躁动、烦躁、疼痛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维持用药总量情况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在麻醉前后不同时刻的变化情况
2.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镇痛效果对比
2.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躁动、烦躁、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9.3%)明显低于对照组(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上腹部手术的手术时间较长,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在探查内脏器官时很容易产生牵拉反应,导致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改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3]。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于交感神经活性有强效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情况,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减缓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肌供氧量,有利于保护心肌[4]。同时硬膜外阻滞麻醉也可减轻由于机体应激反应导致的凝血机制以及血小板活化反应,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减少心肌损伤。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在阻滞区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是无法有效抑制由于迷走神经核发出的对于腹腔内脏器官支配的迷走神经,因此术中腹腔牵拉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无法完全阻断[5]。采取全麻处理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硬膜外阻滞麻醉的缺陷,但其只能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抑制作用较强,对于术区伤害性刺激的抑制作用较差,麻醉维持较复杂,术中应激反应较大,极易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镇痛效果较差,术后苏醒时间延长[6]。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两者可以优势互补,不仅可有效抑制因切口疼痛造成的应激反应,也可以阻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兴奋性,抑制交感神经活性[7]。罗宗云等[8]研究表明,相对于单纯的全麻而言,更加有利于将术中患者的应激反应控制在较低水平,也可以提高硬膜外阻滞平面的范围,增强瑞芬太尼、丙泊酚等药物的镇痛、镇静效应,有利于减少物的使用剂量,血流动力学也更加稳定。
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围麻醉期物使用总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周广利,于金贵,类维富.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18(12):637-639.
[2] 张泽勋,周江明,冯新林.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17-19.
[3] 张洪林.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3(10):61-62.
[4] Kreuer S,Bruhn J,Stracke C,et al. Narcotrend or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during desflurane-remifentanil anesthesia: a comparison with a standard practice protocol[J].Anesth Analg,2013,101(2):427-434.
[5] Kreuer S,Biedler A,Larsen R,et al. Narcotrend monitoring allows faster emergence and a reduction of drug consumption in propofol-remifentanil anesthesia[J].Anesthesiology,2013,99(1):34-41.
[6] 钱江,祝胜美,项燕. 不同硬膜外阻滞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7):819-821.
[7] 吴双平.上腹部手术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与单纯全麻效果比较[J].右江医学,2013,37(5):552-553.
[8] 罗宗云,陈愉安,戈荣琼.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胸部手术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2(6):71.
[9] 屈文慧,李刚.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合并高血压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13,26(2):101-102.
关键词: 6%羟乙基淀粉;平衡液;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低血压
目前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尤其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更为普遍,但CSEA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本文将麻醉前分别输入贺斯和平衡液预防CSEA后低血压的发生做一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或急诊足月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100 例,年龄22~38 岁,体重54~82 kg,随机分为二组,各为50例,有妊高症、产妇失血及明显血容量不足者除外。
1.2 麻醉方法
二组产妇均无术前用药,入室完成各项监测后开放上肢静脉通道。A组在注入麻醉药前30 分钟输(6%羟乙基淀粉)500 ml;B组在注入麻醉药前30 分钟输乳酸钠林格液500 ml,二组均取L2-3间隙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注入腰麻药1.5 ml[1%罗哌卡因1 ml+脑脊液0.5 ml],30 秒内匀速推入,随后置导管于硬膜外并固定,麻醉平面控制在T6~T8,观察给药后,1、5、10、15 分钟MAP、HR的变化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及麻黄碱的用量。低血压标准为:SBP下降大于基础血压的30%或SBP低于80 mmHg,每次静推麻黄碱10 mg,并根据血压变化酌情重复给药,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
1.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二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的APgar评分8~10 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组产妇的HR、SPO2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B组的MAP明显降低(P<0.05), A组MAP波动较小,见表1。B组低血压发生率和麻黄碱的用量与A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麻黄碱用量为10mg,A组与B组比较,经t检验,*P<0.05。
3 讨论
【关键词】单纯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腹腔镜手术
为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妇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本研究单纯麻醉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不同麻醉方式下的临床应用情况。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68例,年龄为34-56岁,ASA分级:1-2级,所有患者术前检查无糖尿病高血压,无严重心肺疾病,肝功能、肾功能正常。手术种类包括子宫切除32例,子宫联合单侧附件切除17例,子宫联合双侧附件切除19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在麻醉前15min静脉输注0.5mg阿托品,同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样饱和度等。对照组麻醉方式为单纯全麻,采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瑞芬太尼0.1μg/kg、达唑仑5mg,插管成功后,接入呼吸机控制患者的呼吸。呼吸频率是12次/min,潮气量是500ml,麻醉维持阶段采用瑞芬太尼0.7μg(kg・h),丙泊酚3.5-5mg/(kg・h)。观察组麻醉方式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先于T12-L1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cm,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2%丁卡因与1.5%利多卡因复合液4-6ml,观察麻醉效果确切后,对患者进行全麻诱导,用药与对照组相同。术中按照需要追加丙泊酚2.5-4mg/(kg・h),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5mg/(kg・h)及0.2%丁卡因和1.5%利多卡因复合液4-6ml进行麻醉维持。
1.3观察项目术中连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变化等。评估患者子宫松弛度:差:子宫与宫颈拉出困难,韧带松弛度较差;良:子宫与韧带松弛不满意,宫颈从阴道口拉出困难;优:子宫与韧带松弛,宫颈可从阴道口拉出。同时,记录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患者苏醒时间、麻醉用药量等[1]。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χ±s(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值
2结果
观察组的子宫松弛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
3讨论
随着妇科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腹腔镜手术已经逐渐成为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通常选择硬膜外麻醉法,但因为气腹导致膈肌上抬,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呼吸,并且容易造成高碳血症[2];之后渐渐被全身麻醉替代,但全身麻醉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全麻的正压通气加重了气腹造成的呼吸,使气道压明显上升,容易导致呼吸道气压伤,并且单纯全麻需要达到较深的麻醉深度,物使用量大,容易造成苏醒时间长,术后易出现呕吐、恶心、烦躁等并发症。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阻滞子宫与子宫固定阻滞的神经支配作用,从而达到子宫松弛的目的,并且还能够阻止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从而抑制了术中的应激反应,用较少的物便可实现血流动力学的平稳[3];随着物使用量的降低,患者能够很快苏醒,并发症出现情况少。通过本研究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万超.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3(25):58.
关键词 布比卡因 丁卡因 剖宫产
剖宫产手术由于时间的不确定性及术前禁食不充分,术中出现反流误吸的危险很高[1],及时有效、良好肌松、平稳的麻醉效果尤为重要。布比卡因是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对循环机呼吸影响较小,心脏毒性高于酯类局麻药丁卡因,但因剂量小,血运低,因此血液浓度可忽略不计。在长期剖宫产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中由于增加了布比卡因药液的比重,观察发现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高于丁卡因。
资料与方法
收治剖宫产产妇40例,ASAⅠ~Ⅱ级、年龄22~28岁,身高155~168cm,足月单胎产妇,采取随机双盲法分布比卡因组(B组,n20)和丁卡因组(D组,n20),除外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及严重妊娠合并症。
麻醉方法:产妇入室后检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同时开放静脉通路。如产妇条件允许可采用超前扩容,先输入平衡液500ml[2]。麻醉采取左侧卧位头高足低20°,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确认无误后,B组注入0.75%布比卡因2ml+50%葡萄糖0.5ml的混合液1.5ml,D组注入1%丁卡因1ml+10%葡萄糖1ml+麻黄素液(30mg)(1:1:1)1.5ml。注药速度30秒,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以便于后续给药或术后镇痛。仰卧位后可将腹部推向左侧,尽可能的建设仰卧综合症的发生。
观察指标:①仰卧位后采取针刺法侧感觉阻滞最高平面以1、2、5、15分钟记录节段。②连续记录仰卧位后1、2、5、15分钟的SBP、HR的变化。③观察术中恶心、呕吐、胸闷强拉痛等不良反应及术后头痛并发症的发生。
统计学处理:结果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sup>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选择的40例产妇,均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给药确切未曾追加硬膜外药物及辅助静脉药物完成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腰麻1分钟起效,平面达T7手术开始。B组给药后各时间段感觉阻滞其效缓慢,SBP、HR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肌松好,无牵拉反应,较少发生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而D组起效快,给药5分钟SBP、HR的下降明显(P<0.05),不同时间段最高阻滞平面也相对较高,术中发生恶心呕吐胸闷的发生率较高(P<0.01),术中牵拉疼及术后头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讨 论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迅速、阻滞完善,同时具有时间可控性,现已广泛应用。生理上由于孕产妇妊娠后期硬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腔静脉从扩张容积缩小注入较少局麻药即可产生广泛阻滞的特点[3],产妇腰麻用药量为非孕妇的1/2~2/3即可达到满意的神经阻滞效果(T8~S)[2]。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采用0.75%布比卡因2ml+50%葡萄糖0.5ml重比重液最小限度地减少了麻醉对母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减少了恶心呕吐胸闷的发生率,较丁卡因(1:1:1)液对产妇和胎儿更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邓乃封.妇产科麻醉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6-287.
[关键词] 丁丙诺啡;VAS;术后镇痛
[中图分类号]R619+.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091-02
丁丙诺啡是阿片μ受体激动-拮抗药,其特点是脂溶性高,镇痛作用强,是吗啡的50~100倍,持续时间长,药物依赖性低,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笔者对106例开胸手术病人应用丁丙诺啡和吗啡进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开胸手术病人106例,ASA分级Ⅰ~Ⅲ级,男性81例,女性25例,年龄16~73岁。手术种类:肺部手术33例,纵隔肿瘤1例,食管癌根治术61例,贲门癌根治术11例。术前用药:哌替啶50 mg,阿托品1.5 mg,术前30 min肌内注射.
1.2镇痛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3例,A组为丁丙诺啡组,药袋中加入盐酸丁丙诺啡注射液8支(0.15 mg/支),恩丹西酮8 mg;B组为吗啡组,药袋中加入盐酸吗啡注射液5支(10 mg/支)恩丹西酮8 mg。采用美国光达电子PCA泵,其设置和控制的参数有:①持续剂量为4 ml/h;②锁定时间为15 min;③PCA剂量为1 ml;④负荷剂量,A组为丁丙诺啡0.15 mg,B组为吗啡5 mg。所有病人均带气管内插管进入ICU,每例配药200 ml,排净空气后插入主机,上锁,参数调整完毕后,于手术结束后与外周静脉连接、开机。
1.3麻醉方法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先开通静脉通道,以咪唑安定、顺式苯磺酸阿曲库胺、丙泊酚、芬太尼行快速诱导,术中以丙泊酚、顺式苯磺酸阿曲库胺持续静脉泵注,分次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
1.4观察指标
①采用VAS评分镇痛效果: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VAS5分为不满意;②术后使用镇痛药情况:PCA次数及有效次数,用药剂量(PCA泵自动记载);③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头昏、瘙痒、呼吸压抑等,因所有病人均留置导尿管,尿潴留未作统计。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术后VAS评分
两组病人VAS评分分别为(2.1±1.6)分和(2.5±1.7)分(P>0.05),A组VAS满意者为37例,基本满意为15例,不满意者为1例;B组满意者为32例,基本满意者为15例,不满意者为6例。PCA按压次数及有效次数分别为A组3.1±2.4和2.4±1.4,B组4.1±3.6和3.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病人不良反应
丁丙诺啡组病人术后恶心例数为5例,吗啡组为21例(P
3 讨论
开胸手术后由于切口较大及胸腔引流管的放置引起病人疼痛,不能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另一方面因受到手术刺激或支气管内遗留少许血液、分泌物等可引起咳嗽反射,而咳嗽本身又可引起疼痛[1]。由于疼痛病人潮气量减少,气管内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可能发生低氧血症和肺膨胀不全,严重影响病人手术预后和康复[2]。此外,疼痛使病人应激反应增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耗氧量增加,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3]。因此,开胸手术病人的术后镇痛尤为重要。有效的术后镇痛能促进病人咳嗽排痰,减轻应激反应,从而有利于减少心血管、脑、肺的并发症,使病人早日康复。
吗啡作为阿片类药物的代表,是临床PCIA的经典药物,早已用于术后镇痛,但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影响和制约了临床应用。而丁丙诺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系蒂巴因的衍生物,脂溶性强,其化学结构与吗啡有着密切的联系[4]。动物实验表明,丁丙诺啡的镇痛作用是吗啡的50~100倍,作用维持时间为吗啡的2倍[5]。临床上使用丁丙诺啡主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6],其他的副作用还有嗜睡、头昏、皮肤瘙痒等,同样,吗啡也有类似的副作用[7]。恩丹西酮是一种新型高度选择性的5-HT2拮抗剂,可在中枢和外周阻断5-HT2受体发挥强镇吐作用,在丁丙诺啡和吗啡镇痛药液中加入恩丹西酮,可以预防和减少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的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1±1.6)分和(2.5±1.7)分(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基本上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而丁丙诺啡更强于吗啡,满意度更好。丁丙诺啡组PCA总按压次数为3.1±2.4,实进次数为2.4±1.4,吗啡组PCA总按压次数为4.1±3.6,实进次数为3.1±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看出丁丙诺啡较吗啡镇痛作用更强。
总之,丁丙诺啡具有激动-拮抗活性,对肝、肾功能及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呼吸抑制作用不明显的特点,与吗啡相比,镇痛作用强,副作用轻,可应用于开胸手术病人的术后静脉镇痛,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孙衍庆.现代胸心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95-503.
[2]高建东,李向红,岳云.多频脉动振荡法观察硬膜外以静脉术后镇痛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6):379.
[3]陆益斌,彭章龙,于步为.年龄对胸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5):265-267.
[4]李密,荆欣,刘锐克,等.不同配伍芬太尼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效应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4):245-247.
[5]Qowing Jw.Buprenprphine:a new poten long acting synthetic analgesic comparison with morphine[J].Br J anaesth,1997,49:25.
[6]刘锐克,郑继旺,孙文林.盐酸丁丙诺啡Ⅲ期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1996,5(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