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风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们通常以社会的悲剧、历史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来概括悲剧中的人物的悲剧性质,而《氓》一文中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是不能仅仅用社会或历史或性格来衡量的,她的悲剧是个综合体。
首先,女主人公的悲剧是社会历史的悲剧。
1.在《诗经》的时代,礼教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种外在形式,但礼致的约束已干预到民间的爱情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宗法制社会里,在恋爱婚姻家庭这一问题中,礼对男女的约束自然不会平等,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就决定了女子在婚姻中的附庸地位,使得女子常常遭到被弃的命运,《氓》中尽管女主人公含辛茹苦,勤劳持家,然而仍未逃脱许多女子的共同命运――无辜被弃。
2.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的是孔子为首的历代儒家的“和为贵”“忍为德”的中庸之道。教人各守本分,和谐不争,提倡以理节情,以道制欲,力图让人们保持一种乐而不、哀而不伤、欲而不贪、怨而不怒的中庸和平心态。所以《氓》中的女主人公就算结婚也要按礼数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女主人公守着封建礼数,即便是自己很中意对方,并以私定终身,但仍按礼数来走。当自己被弃后,其反抗也仅仅只是当“士而其行”“二三其德”,她想到“及而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自己的勤劳贤淑、任劳任怨、循规蹈矩也没法留住丈夫的心时,她选择的仅仅只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算了吧,然后自己躲在角落里默默感受。而不是如希腊文学作品中的美狄亚那样采取非常激烈的复仇行为。
3.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氓》中女主人公亦如张爱玲、苏青两位作家笔下“绣在屏风上的鸟”“关在笼子里的鸟”的被弃妇女一样,深受女性生来为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所侵蚀,把男人看成是她的整个世界,一心只是为了这个男人付出。“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的喜怒哀乐全寄在男子的身上,男人就是她的一切,为他哭,为他笑,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她的心,似乎就是为了这个男人才活着,所以才不顾一切,为这个男人付出所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全心全意而付出换来的却是一纸休书,真是“苦矣”!
4.今天的社会,办理离婚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古时休妻也会以“七出”为由,并且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婚都会涉及到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应该就是孩子。《氓》中提及女子被弃从女方来看是“桑之落矣”,即年长色衰,而男子“二三其德”,却未谈及二人离婚后的纠纷,且对于女子来说,被弃最放心不下的肯定是子女,但诗中没有体恤子女的表达,二在那个历史时代,婚姻的主要任务就是传宗接代,没有生育能力就会成为妻子被丈夫抛弃的首要因素,且在那个封建宗族家长制的社会中,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女子对于负心的丈夫没有任何反抗能力。什么外遇,年中色衰都只是在“无子”这一原因的外在表现罢了。
其次,女主人公的命运也是性格的悲剧。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虽一方面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顺从,也表现了她性格中的善良、贤良淑德,但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其性格中的懦弱、认命。正是这种懦弱才让她甘心成为男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自我,也正是这种懦弱,才带来了她的悲剧命运。男人娶妻求淑女,然自古有言“妻不如妾”,为何?妾一般不会把丈夫当成天,有了刁蛮与任性:“妾不如偷”,为何?“偷”的才刺激;“偷不如偷不着”,为何?偷不着的才神秘,神秘才够吊胃口。温顺的女子对男人来讲没有挑战,而只会在墙角默默哭泣的女人也不会让男人为他的所作所为愧疚。
【关键词】:女主人公 人格魅力 悲剧性原因 悲剧意义
《卫风・氓》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开创了我国源远流长的的“怨妇诗 ”的先河,更在于女主人公的独特性开出了一朵不合时宜的火花,在黑暗的世道里发出了光亮,是她身体力行与世俗决绝去追索自由婚恋,带给后来者继续前行的勇气,这样的勇气是令人钦佩,应该得到崇扬的,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而这场悲剧的意义也正是在于美丽被毁灭之后,激发生命更加积极的运转。
(一)高举理想旗帜,冲出世俗囚笼是人格魅力之一。
众所周知,上古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缩小了她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决定了她们难以发挥自己而有所作为,她们在各种世俗观念,道德规范,法度不公的夹缝中挣扎着生存,多数人压抑自己的人性而被动的接受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女性偏要把自己婚恋追索到两眼发黑尤显其难能可贵。站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背景,都难以到达她对理想追求的高度。对自己心灵上想要的爱情,自己与心上人共同谋划。如此超越世俗的眼光,挣脱社会风气的束缚,能有几人这样敢作敢为,从容面对呢?在对爱情初始悸动的年岁里,不知有多少人迈不出坚定的第一步或压抑自己或追悔莫及。或许,有人惧怕别人的非议,而女主人公就是在热辣辣的目光注视下,在淇岸边与恋人播撒着理想的种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她是在告诉人们“我爱故我行”,她甩出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勇气,有几个人能拿出这样的气派,跟上她毫不顾忌的节奏呢?或许,有人只为那争得死去活来的自尊,觉得谁先付出了,谁就先投入了感情资本,承担的风险就大了,输得起吗?在反反复复的算计中错过了爱情的机会,《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没有去算计这场婚姻的筹码,她对理想的追求超出了世俗,爱得纯粹而坚定,只留下一曲悲歌唱出了朗朗乾坤。或许有的人迫于父母的压力而止住了追求爱情的脚步。《氓》中的女主人公却在热烈的恋爱中勇敢私定终身,以非凡的力量来维护自我的需求。在“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诉说中,可见她对爱情的态度首先不输一个“理”字,所以她是有头脑的女性,不是蛮不讲理,也不是草率,流露出一个“我不负于人”的可敬,可钦的女性形象。正是这样具备坦荡荡胸怀的女子方才具有走出世俗囚笼的力量。文章之所以令人爱不释手,正是她光辉的形象记上最浓重的一笔。
她为爱包容一切,继续勇往前行。“子无良媒”,在男方没有好的媒人的情况下,她不哀叹自己,也怨恨对方,好言相劝有点无理取闹的恋人“将子无怒”,一句不要生气不仅饱含着她万分的爱意,沉甸甸的情感,在此时,她没有把眼前存在的问题抛给对方,而是超越时代女性的作为,决定了“秋以为期”,勇敢带包容的解决了问题。就这样她扛住了世俗的压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力量去实现了理想。这个女性的人格魅力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取向。
(二)她对理想的追求是建立在朴素的起点上,这是其人格魅力之二。
女主人公对感情的态度怀有一种朴素的观念,这给人物价值又增色一笔。这等级观念鲜明的时代里,有多少人念想着能从婚姻来获得改变自己的地位,就是在今天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物欲冲激人们的观念,几多杂念搅碎了人们纯洁的追求。这也正是为什么女主人公穿越了时空,历经了沧桑巨变,依然具有永恒光彩的原因之所在。那么她的朴素是怎样表现的呢?
第一,她没有贪图社会地位。“氓之蚩蚩,抱布贸然”,可见氓只是个平民百姓,普通得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是青梅竹马培养起来的恒温爱恋让她坚守。“子无良媒”,氓找不到合适的媒人,由此可见一斑,他普通得近乎孑然一身,媒人对于婚姻合情合理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保有女方尊严的“面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不贪图利益的朴素观念是她继续追索的力量源泉。
第二,她不贪图财物,从男方的家庭条件看,他没有具备任何物质基础。“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从她嫁到男方家,是多年的日夜操劳,生活贫困。在没有任何自由的社会里,她以朴素的态度去创设自由的天地。唱出了一曲爱的悲歌,能不撼天地,动人心吗?所以说她朴素的爱恋也是文学价值的所在。
(三)朴素追求中直率的呐喊是其人格魅力之三。
第一,这表现在主人公对爱情的坦率,绝不忸怩作态。“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见不到恋人的孤独思念中毫不掩饰的伤心流泪,在“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中,让人感慨于女主人公真挚的感情,“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在欢雀跃的会见中,看到了她纯洁的内心和开朗的胸怀.这正是她能特立独行于天地间,引来后人无数敬仰的目光。
第二,表现在女主人公遭弃之后直面人生的勇气。她肯定自我的价值,“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她勤劳持家,面对贫困,承担责任,难道我还不好吗?“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我没有过错,过错的是你.曾经热烈的追求终获得结果,那是令人振奋的,就是这份热烈而真挚的爱给了她面对贫困依然前行的力量,当到达理想的彼岸,才发现那是一座海市蜃楼时,还有多少力量可以奋力挣扎呢?女主人公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不逊色于当初追求理想的坚定,她敢爱且敢恨,在突如其来的横祸面前,她清醒地分辨对与错,是与非,既然有理也难行,那就“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无奈,她疲累了,在寂寞的长夜里发出了长长的叹息-唉,算了吧!当美丽即刻变得丑陋,该怎样撑起精神不敢想象,更何况还能理智的说出这句话。它的份量有多沉重已不是我们能轻易去衡量了。历经千难万苦的理想如泡沫一般在眼前破裂,碎了一地痛苦。在爱人背弃,亲人不理,社会不容的夹击下,一个被爱敲碎心的女人,能在四面楚歌中突出重围,这不就是她特有的魅力吗?她的价值取向摄人心魄,也是文学价值之所在。
上述可见这是一个时代可敬,可钦,可爱的女性,她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能屈能伸,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可以经营好生活,经营好爱情,但为什么成就了一出悲剧呢?造成了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呢?
在缺乏自由追求意识及自由婚恋非常有限的时代里,这场婚姻悲剧固然有无情世道的他毁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一场人物性格的悲剧,男主人公性格的缺陷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因素。
(一)男主人公的性格缺陷是悲剧的导火线。
第一,他是一个没有担当,反复无常的男子。“氓之蚩蚩”,在热恋的初始阶段,他给女主人公留下的是难以抗拒的可爱形象,他的外在形式已经俘虏了恋人的灵魂,他对获取女子的芳心很有一手,为什么当初这个可爱之人在婚后几年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呢?这就是他性格的缺憾,“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他当然也是热爱过,才借贸丝之名来谋划婚事,但是,面对着“子无良媒”的发问时,他竟然发怒了,显然,他是个没有担当的男子,如果他是个堂堂的男子汉,他应该设法来解决因此会给女方带来的尴尬问题,就是应该找一个合适的媒人。从这里,我们看到他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的感受,不可否认他的发怒有着爱得热烈,求得急切的一面,他表现出只想获得,却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为她做哪怕仅有一点的思考,就在这样的个性驱使下,他所要的爱情,对方必须成为他的附庸,这必然给女主人公带来痛苦,给这场婚姻预备了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他是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他的“自我”本无可厚非,女性对“自我”并不要求,也没有意识,但是这一个没有担当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碰到一个极富个性的女子问题就来了:首先,他们两人世界的自由面临一场危机。在时代局限下,男女主人公对这场婚姻的孤注一掷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他们一起携手创造了时代的神话,飞跃了社会风俗,社会思想的种种阻碍,来到两人世界却遇到了个性引发的一场危机。“爱情在根本意义上是一种冲突,爱是需求被爱,这就要按对方的价值取向来改造自己,这必然使‘自我’面临危机,但如果反过来让对方丧失'自我'来爱你,这又让对方减少了‘自为’的程度。这一点就是萨特所说,想把握人的自由和人的对象性,是一种不可能办到的理想,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彼此的平等,承认别人的自由,同时别人也承认我的自由。”[1]那么,男主人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两人世界里,他只承认自己的自由,这就必然要求对方完全丧失“自我”来爱他。在一个男女并不平等,女性对“自我”并不要求,也没有意识的社会里,为什么两个人不能融合,而会变成两个个性的碰撞呢?这要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女主人公的“自我”要求,从文本材料可见她是个有着自已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方式,从她一往情深对爱情的追求,从她自作主张的定婚期,从婚姻破碎之后,她理性的分析现状,从破碎的废墟中她坚强的面临前路等,可见,女主人公也是个很“自我”的人,当然她不同于男子的“自我”是要完全消灭对方,她的“自我”里有温存的理解,也就是她的这点“自我”使她不可能完全被吞噬。男主人公无法磨合的性格必然要甩掉这场婚姻的捆绑。
第三,他是我行我素,冷酷无情的性格必然动摇婚姻的稳定性。他冷酷无情在婚后激情过后 已经无所谓曾经的信誓旦旦,曾经的海誓山盟,他的我行我素可以轻易的移情别恋,“二三其德”,婚后的行为已经印证了。他轻率的索取,冷酷的放弃,古有“糟糠之妻不可弃”之义,但他冷酷极至,面对曾经热爱的人,在爱得痛苦中劳作辛苦的女子,他态度决绝得“不思其反”。一个没有担当,完全“自我”且冷酷极至的男子必然要亲手埋葬这场婚姻。
(二)女主人公个性的内在矛盾使她被迫放弃这场婚姻。
第一,女主人公个性具有时代女性优秀的一面与超越时代女性优秀另一面的冲突。女主人公具有时代优秀的一面,她是一个纯朴,勤劳,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她出嫁后,含辛茹苦,没过一天好日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包揽起全部家务,辛勤劳作:“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她因操劳过度以至叶黄而陨,但仍对氓忠贞不二。她忍受着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精神虐待,又忍受着“兄弟不知,其笑笑”的嘲讽,对自己的痛苦,只能“静言思思,躬自悼矣”,自怜,这是她符合时代审美特质的一面,但她还具有超越时代女性优秀的另一面品格。
她有着对问题实质清醒的认识,她对氓之变心负义,先是悔恨自己:“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继而对氓的恶德败行进行揭发和斥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最后她以无可奈何的心情表达出与负心男子绝决的感情:“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悲惨遭遇,表现出悔恨多于哀伤,绝决而不留恋的恣态。正是这另一面个性使她不可能完完全全成为一个男子摆布和操控的,然而,她传统的一面使她“言既遂矣”的想去包容,现实生活中男子的负心让她体验的是爱的心劳和痛苦,在无边无际的苦难和折磨中,她性格的两面性在不断的斗争,在这样矛盾痛苦的煎熬中,她既想牺牲一切,改变自己来委曲求全,又想重获得自由摆脱苦海,于是,当她体验的只有爱的痛苦而没有爱的幸福时,必然加剧她要出“笼”的欲望。
第二,她那意识里想摆脱依附与潜意识想依附形成了矛盾。“由于传统文化个性意识缺乏,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现为人的依附性,即一个弱者的主体性往往必须依附在家庭,父母或一个强者身上。”[2]她作为时代的产物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她的个性必然有时代传统女子想依附的一面。现实又让她依附不得,男子的负心背弃让她依附不得,兄弟不理让她依附不得,这样,她个性中,想要摆脱依附的一面就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正为这一面才使她不至于被毁灭,但她的婚姻理想必然在内外的夹击中崩溃。
那么,这场悲剧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这里引进一个观点来探讨它的意义。有人“认为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轻率是导致其婚姻悲剧的原因,认为女主人公没有慎重考虑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及法律的要求产生了悲剧。”[3]不敢苟同这样的观点。如前所述,我认为她没有轻率的态度,有的是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执著求索。从社会的伦理合法度来看,社会所认同的伦理是压抑人的个性,法度是不公平的,当爱情来临时,她听到的是人性的呼唤,是对爱情的渴望,此刻,她没有压抑自己,而是勇气十足的跳出伦理和法度的圈圈,去获得人性的体验。基于此,才让我们看到了美丽毁灭之后的意义所在。“人生有如此多的缺陷,我们超越题材的表层意义来体会时,便会感到这种缺陷的揭示是能够激发人们更珍惜时光,执着现世,是能够激发生命更加积极地运转。”[4]悲剧的意义正是在于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有着超越时代的一面,在上古时出第一声自由婚恋的呐喊,才引来无数后辈竞折腰。这在客观上无疑是一种进步的力量,是腐朽世道萌芽的新生,我们才有幸看到为追求幸福而顽强斗争的精神在后来的许多女性形象如刘兰芝,祝英台,白娘子等身上得到完善的发展。
悲剧的另一意义在于她敢于走出守旧的第一步,女主人公超越时代的个性必然不被时代所容,如果她慎重考虑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及法律要求,也许会相安无事,“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对于那些敢于走出无知山谷的年青人将会获得这样的评判:“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5]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还要对这个敢于走出无知年代的女子发出这样的拷问,那才是悲哀的。
女主人公对理想追求的价值取向正是文学价值的最大亮点.她对理想的追求到毁灭是令人痛心的,难为了她执着的付出得不到美满的回答,也正因为在破碎之后仍然坚不可摧的她给予人们在黑暗中不断求索的力量,所以,因为她,文章才具有令人深思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汝祥 袁方, 《关于现实与自我的对话》,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386
[2] 齐裕,《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436
[3] 郭廷杰http:///从周代的婚姻制度看《卫风.氓》中女主人公遭弃的原因-兼论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现实意义
阳春三月我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怀念雷锋,通过各种行动向雷锋学习。雷锋精神总是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再融进我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崇高和温暖的气息。
以科学的方式归纳雷锋精神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在有些人心里,学习雷锋已经渐渐的由一种心灵的净化演变成了走走形式而已。雷锋精神的实质可能就是这样被遮蔽了,雷锋精神中那种生机勃勃的话语也可能被这样减弱,雷锋式的燃烧激情更有可能被淡忘。试想,如果没有雷锋精神——乐于助人,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如果只顾自己,拖拉散漫,那么社会还会进步,国家还会富强吗?我们大家还会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吗?同样,我们学生如果不刻苦学习,热心助人,长辈的期望和国家的将来又将寄托在谁的身上呢?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作为中国的茸茸学子,只要这世界还存在着文明,只要这世界仍在发展,我们就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应义无返顾得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的,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热情,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那样冷酷无情。”雷锋精神中就是既包含着人格的修炼,也包含着美好。温暖的人际关系,还蕴涵着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我们应该全面理解雷锋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那才是对雷锋的真正尊重,才是对雷锋的真实缅怀。
有人说:雷锋雷锋,一阵雷,一阵风。二曰:雷锋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雷锋真的没“户口”吗?难道一个“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时代英雄,真的只是在没年三月才露一下面的“临时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都将是我们新世纪学生所应该追求应该体现并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他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永远火在我们心中。
新世纪弘扬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确定坚定的信念。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美好社会的坚定信心,一种矢志不移的踏实追求。学习雷锋,要像雷锋那样,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上,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铭记在心间。弘扬雷锋精神还要像雷锋那样努力学习成才。雷锋不仅是奉献的楷模还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雷锋有句闪光的语言:“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雷锋那样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他发扬“钉子”精神,利用一切可以挤出的时间,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成为学习成才的典范;弘扬雷锋精神,就要积极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关键词:诗经 布 抱布贸丝 物物交换 实物货币
一、对“布”的几种看法
《诗经・卫风・氓》中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1]其中“抱布贸丝”的“布”究竟该作何解释?笔者总结各家研究,归纳出以下几种看法。
(一)布帛,即用于物物交换的丝麻布帛之布。《汉语大词典》:“[抱布贸丝]以物易物。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汉桓宽《盐铁论・错币》:‘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抱布贸丝而已。’”[2]余冠英《诗经选》解释为“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即把“布”解释为“布匹”。
(二)实物货币。《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篇》:“[先秦货币]实物货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形态,中国先秦时期的牲畜、海贝、布帛、珠玉、皮毛等都曾作过实物货币使用……布帛在中国古代充当货币,虽无实物出土,但有古籍可证。《诗・氓》:‘氓之圭蛋,抱布贸丝。’……这些都是周代民间或宫廷规定用布作为货币的记载。”
(三)金属铸币,即布币。《汉语大字典》和《辞源》中都举了“抱布贸丝”的例子来说明“布”是指金属铸币。李邦金先生《钱币探源》中,指出“‘布’通‘钸’,先秦铲形农具,形同铁锹而轻小精致,是铜铸的等价物,称‘布币’,《氓》中的‘布’即指这种布币。”
(四)两种意见并存。向熹先生《诗经词典》:“布,布匹。古代以物易物,布是交换的媒介。(风1)58《卫风・氓》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说:古代一种货币。《毛传》:‘布,币也。’《郑笺》:‘币者, 所以贸买物也。’《正义》:‘币者,布帛之名。’”
由于以上说法没有统一定论,以致《汉语大词典》对“布”的解释前后有矛盾之处。关于“抱布贸丝”这一词条,引汉桓宽《盐铁论・错币》的例子来说明“布”是物物交换的布帛,但是在“布”的字头下,同一个例子却成了实物货币的证据。另外,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对“布”的解释也是错误的,[3]编者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可见他认为此处的“布”是物物交换时期的“布帛、布匹”。从这些解释来看,对“抱布贸丝”中“布”的解释仍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关古代贸易形式
中国货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种类繁多、内容上极具广度与深度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货币文化。要想研究“布”的具体意义,就有必要说一下有关古代的贸易形式。古代的贸易形式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物物交换时期―实物货币时期―金属称量货币时期―金属铸造货币时期。
物物交换是最初的物质交换方式。在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产品有了结余,就产生了以氏族为单位的物物交换活动。《易经・系辞下》记载,在远古神农氏时期,“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孟子・公孙丑下》:“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种记载,虽带有主观色彩,但它确切地反映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在古代存在过。
生产力的提高,带给人们更大的交易需求,此时直接的物物交换逐渐被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交换所替代,这就是实物货币。据考证,实物货币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牲畜、海贝、皮毛、布帛、珠玉等均充当过实物货币。而布帛因其独特性,其充当实物货币的角色一直延续到战国。
金属称量货币始于商代晚期,它产生于实物货币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之时,其类型主要有青铜饼、青铜块、金块、银块等。
金属铸造货币是货币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具有特定的制作规则,其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都有统一规定。金属铸币在战国时期开始广泛流传。
三、从时间以及“抱”字来推测
(一)从时间来看
据诸多专家研究总结,《诗经》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时期。《诗经》风、雅、颂中颂的年代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雅次之;风最迟,约产生在春秋早期至中期。所以说,《氓》大致反映春秋早期或中期的语言实际。上文已说明,实物货币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换言之,在《氓》产生的时期,距离周王室不远的卫国,民间贸易已脱离了物物交换的形式。从春秋前期卫国的经济状况来看,当时卫国的商品货币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宋之陶邑齐名,说在卫国的集市贸易仍是物物交换,而尚无货币做交易媒介,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抱布贸丝”中的“布”不可能是物物交换之“布帛”。
(二)从“抱”字来看
在春秋早期或中期,“布”既可以作为实物货币,又可作金属铸币。“抱”的对象是“布”,说明“布”有一定的体积且是易于抱着的。“布”若是一般的布帛,手抱布帛,合情合理,解释通顺。如果是金属货币,用“抱”就不那么恰当了。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大的长仅十几公分,宽不过七八公分,较薄的片状。铲布在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因首空可以纳柄,所以被称空首布。后因布首变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空首布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与农具铲相似,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人称“原始布”。即使氓手中的布币再多,也用不着两手合抱,只能拿。
诗文中说“抱布贸丝”而不是“拿布贸丝”,“抱”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抱,怀也。”[4]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四个解释分别为:“①抱着②怀抱,怀有③胸怀④两臂合抱的距离”。[5]四个义项均没有“持”“拿”的意思。有些学者为了顺应“布币”的解释,而把“抱”解释为“持、拿”是主观臆断的。所抱之物,往往有较大的体积,而所持所拿之物,往往体积较小,用手掌就可以把握。况且,从《诗经》原文来看,“抱”字共出现3次,除了“抱布贸丝”之外的两次均不能作“持、拿”解释。其他的先秦典籍如《尚书》、《周易》、《左传》、《论语》、《墨子》、《礼记》、《周礼》等,其中的7种典籍共出现“抱”字27次。典籍中“抱”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仁义、规律。但没有一次可解释为“持”“拿”。诸多资料表明,先秦汉语中,“抱”字没有以手持物之义。[6]
从以上分析来看,“抱”不能解释为“持”“拿”,因此与金属布币之“布”无法形成合理的关系,那么“抱”的对象不应是布币,也就排除了“金属布币”的解释。
(三)关于实物货币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排除了“布帛”“布币”两个解释, “布”的解释就剩下“实物货币”,那么,这种解释可信吗?
实物货币是由物物交换演变而来的。在征调布帛的同时,布帛又成为货币。由于布帛比较稳定,民间已将它作为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并赋予它一定的货币功能。王莽时“货币杂用布帛金粟”,布帛开始具有法定货币的地位。
战国以前的“布”作为一种货币存在,是有一定规格的有形之物。其规格包括了“布”的材料、大小、重量,以及具有法律文书的标志。东汉前期著名的经学家兼大司农的财政家郑众,在注《周礼・地官・载师》“里布”时说:“布,参(叁)印书,广二寸,长二尺,以为币,贸易物云。‘抱布贸丝’,抱此布也。”这段注释说明了“布”是以布匹之布为材料,有印,有书,有大小长短之尺寸。另有两个文献来证明“布”是实物货币。一是《汉书・食货志》(下):“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这是周代早期的币制。“布帛”以布或帛为原始材料,因有此称,亦单称“布”。其规格为完整的一匹布帛,不再裁剪加工,表明了此种货币的原始性。另一个资料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7]其《秦律十八种》之《金布律》有律文说:“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这是秦代的币制。从其规格尺寸来看,应当是以原料布帛按“式”加工而成,“式”即规格,尺寸清楚。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中的“布”既不是用于物物交换的布帛,也不可能是金属铸造的布币,“抱布贸丝”的“布”应是实物货币。作为实物货币的布帛,其长宽有定制,使用有规范,人们可以此为媒介进行贸易。氓抱着作为实物货币的布帛去买丝,以期获得卖丝姑娘的青睐。如此解释,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徐中玉.上古诗韵双葩(诗经与楚辞)[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80-82.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
[6]梁冬青.“抱布贸丝”,“布”为何物?[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90,(1).
[8]何丹,钱玉趾.《诗经・氓》“抱布贸丝”的确解[J].文苑漫步,2008,(3).
以除草药肥为代表的药肥具有节省人工的优点。药肥产品逐渐被农民和合作社接受,规模种植户认为节约人工成本,增效明显。药肥广阔的市场前景备受期待。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多种拥有稳定需求发展较好的药肥产品。
水稻除草药肥先声夺人
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目前以水稻除草药肥为主。实际上,农业生产中早已存在着这种组合方式的雏形――尿素拌土壤处理类除草剂,混匀后撒施。广西有企业首开国内除草药肥生产和推广的先河。
2006至2009年这段时间,是这种药肥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一下子涌现出几十个产品,而且销量成倍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丰厚的利润使众多企业趋之若鹜。当前市场上已有几十种药肥产品进入市场。当前比较好的水稻除草药肥年销售量高达2万吨。
杀地下害虫药肥前景广阔
近两年,杀地下害虫药肥发展速度较快。现在主要是河南、广东有企业在生产小麦专用的杀地下害虫药肥。2010年河南企业将相关产品首次推入市场。其销量当年只有700多吨,2011年销售了2000多吨, 2012年的销售量翻番,达到5400吨,2013年的销量仍然持续增长,达到7800吨,从目前的销售状况看,2014年预计销售在16000吨左右。
业内认为这类药肥可以推广到更多的作物上,开发出其它大宗作物甚至经济作物专用的杀其它作物地下害虫药肥。如此看来,此类产品前景广阔。
防土传病害药肥亟待开发
土传病害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是个大问题。造成土传病害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连作。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某些病菌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二是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而不使用有机肥会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三是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导致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
专家认为,药肥是解决以上问题较好办法,防土传病害药肥可以通过农药(以低毒的生物农药为主)预防有害病菌和线虫的危害,通过合理配合氮、磷、钾、钙等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达到较好的效果。
缓释药肥颗粒需求较大
缓释药肥颗粒产品针对不同作物的需求,将缓/控释肥料和缓/控释农药通过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开发出专用的缓/控释药肥,在不同作物上增产效果明显,能实现种、肥、药同播。
中国农大胡树文教授开发的缓释药肥颗粒在高河乡大蒜田示范试验中已经取得成功,可增产11%~20%。市场上还有用于甘蔗杀蚜虫、蓟马的缓释药肥产品在推广。
各方观点:
尽管当前药肥发展还有些客观阻碍,但药肥产品中的先行企业还是突破重重限制,在现有的产品管理体系中为自己的药肥产品争得了一席之地。随着药肥产品逐渐被农民接受,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受农药、化肥企业的期许。目前在市场上表现成熟的药肥产品并不多,但正规企业推出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性能与使用效果都比较好。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撒成金,其肥料和杀虫剂的加工过程很有特色,不是将二者简单地混在一起造粒,也不是在复混颗粒上喷洒杀虫剂(因为肥料和杀虫剂所适应的酸碱度不同,简单地混在一起会使二者降解而不稳定),而是采用微胶囊技术,先将杀虫剂包裹于微胶囊内,再把含有杀虫剂的微胶囊与磷、钾肥混合,最后包膜在尿素的形成药肥颗粒。这样的加工工艺,达到微囊壁将杀虫剂和肥料隔离开来,使药、肥都能稳定不降解。一次施用,既能满足作物对氮、磷、钾肥料的需要,同时又能杀死蝼蛄、蛴螬、金龟子等地下害虫。专家认为,它可以弥补其它形式地下杀虫剂的不足。把它做底肥施用,在土壤中能够分布均匀且广泛,因此既能杀死作物种子或根系附近的害虫,又能杀死作物行与行之间的害虫;既能杀死土壤上层的害虫,又能杀死土壤深层害虫,杀虫较为彻底,既不影响作物出苗,又能够大大减少害虫对下茬作物的危害。
宁夏大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氰氨化钙产品是真正的药肥合一产品,并不是药与肥的掺混。一个药肥结合的思路,使一种几乎被遗忘的肥料重焕生机。其生产工艺技术是将传统的敞开式沉降炉生产设备变为大型全密封回转炉,并对工艺、配方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氰氨化钙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肥效,同时还增加了农药成分。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低毒无残留农药,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提高地温调节土壤里酸碱成份,同时又是一种氮素肥效长的绿色肥料,长施此肥,能加速残留在土壤里的植物根茎杆腐热转化成有机物质,同时抑制硝化反应。实际对比试验结果证明,用氰氨化钙加工制成的药肥在防治黄瓜根腐病、黄瓜细菌性死棵子、茄子茎腐病、辣椒青枯病、番茄根线虫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广西乐土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稻龙,是水稻除草药肥。该产品进入广东市场以来,很受农资经销商和广大农户的欢迎。他们对这种集除草和施肥两大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产品非常感兴趣,农民认为,这样的产品可以省工省力,还有增产增收的效果。另外,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湖南省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都推出了具有特色的药肥产品。
建议:企业呼吁标准缺失发展受阻
对于新兴的药肥产品,登记和监管的缺失是客观存在,也是药肥发展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目前中国药肥产品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注册为企业标准。并且由于农药、化肥由两个部门分别登记、分别监管,让药肥这个特殊产品处境尴尬。药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产品,不具备相当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无法生产有质量保障的产品。
目前,药肥符合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稀缺的刚性需求,是未来农药发展方向,是农资企业的一片蓝海。然而现实中国内药肥产品缺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部分药肥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加上市场管理交叉,很难对产品进行分类和检测,给假劣产品以一定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