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时代的中学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争做追梦人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个执着的梦,我们会不顾一切去寻找,去达到。每当歌手的歌声得到人们的赞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然而,这个境界就是我梦想中的境界。而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努力学习。
只有学习才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在音乐的道路上也是,只有将来“前途无量”,才能带到我们的梦想。
现在学习并不是在浪费时间,现在学习进一小步,在梦想道路上就是一大步。每当我感到艰辛时音乐总能帮助我放松心情,有时听到一首歌,感觉里边的主人公就是自己一样,歌词完全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自己。而音乐对我的影响并不止这些,它使我哭,在我悲伤时可以让我变得活泼开朗。每当听到“追梦赤子心”这首歌完全激发了我对追音乐梦的坚持和努力。“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风雨怎能感到”……
即使在追梦过程中有再大的挫折,我也会重新再来,我们都要坚强,勇敢的去迎接困难,因为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
梦想犹如星辰,在茫茫星辰中,我们也许会迷茫。不过,我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而真正属于我的星星就是“音乐梦”。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希望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长大的梦想,难以捉摸,有的可能还不知道,有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坚持,不过我们在挫折的磨砺下回越发光芒。
让我们张开翅膀,迎接梦想!
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系20xx级xx班的xxx,很荣幸能参加此的的演讲比赛,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把握青春,激情成就梦想》有一首诗最为动人,那就是青春;有一段人生最美丽,那就是青春;有一道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青春。是啊,青春是一首充满朝气的歌,它奋发向上、斗志昂扬。青春也是一张充满自信与欢乐的面庞,它笑容灿烂、美丽动人。青春更是一条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路,它前途明亮、前程似锦。
时常听到有人说,在我们这个年龄,青春早已过去。但我却并不认同。青春,不只是年华,而更是心境;不只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更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每个人的胸中都能涌流!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把握青春,而对于青春的坚持,我想,也只有拥有激情,才能达到。——这种激情,是对于年轻的自信,是对于未来的憧憬,更对于梦想的渴望。我们拥有这种激情,故我们拥有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梦想的渴望,故我们拥有了青春。拥有激情,我们拥有永远的青春气息,所以我们才会不断拥有梦想。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当梦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是啊,人因为梦想而伟大。如果没有梦想,生活就像是折了双翼的鸟儿;如果没有梦想,生命就像是贫瘠的土地。
我们的梦想,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是一份对自己未来与生命的责任。也许,是二十岁的豪情壮志;也许,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也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无数的“可能”,无数的“希望”,因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充满奇迹,我们心中大大小小的梦,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芬芳弥漫。
有首诗这样写道——我要用一生去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即使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走向远方又有远方,有时,感觉自己,真像一只孤独的大雁,扇动着疲惫的翅膀,望天迷茫望水也迷茫。只是从来不想改变梦想,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我不在乎,地老天荒。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梦想让我们活得更加有血有肉,而并不是虽生犹死。当我们拥有了激情,获得了青春,就更需要拥有一个梦想。它或卑微,或看起来不切实际。但那又能怎样!再卑微,它也有自己的光芒。再不切实际,它也能带领我们拥有未曾有过的方向!
朋友们,把握青春吧!用激情,成就自己的梦想!激情的生活,青春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成功就在不远方!
谢谢大家!
追梦励志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霍金的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么他就无异于死掉。”当时只是觉得,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真的是太可怕了——行尸走肉。现在再读起来,却又想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像霍金一样身患重症,全身瘫痪,一身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的人,我想他是完全有理由可以自暴自弃,浑浑噩噩的终此一生。但是霍金却没有,他的身体被疾病无情地固定在轮椅上,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到了茫茫寰宇中,去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因为他怀揣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所以他配得上用“
伟大”这个普通人可望不可即的名词来修饰。
一个拥有远大梦想的人是幸运的人。因为有了梦想,他会增添无尽的力量,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人出门旅行,面对着一条条宽广的道路,假如他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的话,那么他又该往哪个方向去?没有具体的方向,人就只能迷茫无所适从的站在原地打转。相反,一个确立了远大梦想的人,就会轻而易举的走向理想中的目标,走向成功。没有前进动力的人是不可能走的长远的。当然。在这一段追梦的过程中,必定会充满风雨和各种困苦磨难。但我们需要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要坚持,我一定行!
“梦想”其实很简单,也非常重要,没有了梦想,就仿佛一只只满足于现状被关在人类牢笼作为观赏物而从不渴望有朝一日翱翔蓝天的鹦鹉,最终只能无所事事死在笼子里。可是实现梦想,信念和坚持更加的重要。“梦想”并不是一个美丽的词藻,你只要凭借它带给你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努力,梦想就一定会成为现实。有一位研究人员做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是十位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集团公司总裁,调查结果显示,十位里有八位均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时代已经树立了目标,有自己的梦想。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想日后有所成就,一个远大的梦想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成功的背后除了梦想还应该付出实际行动,否则就真的是“白日梦”了。
还记得大衣哥朱之文吗?那个执着唱歌的山东大叔,生活的贫困也没能阻挡他对音乐的热爱,一块镜子,一盘磁带,再加上他自己的日日练习,最终成就了一位被人们所尊敬的嗓音嘹亮的大衣哥。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杨乐,从小喜欢学习数学。少年时期读过大量数学方面的书籍,发现这些书上的定理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用国外的数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小杨乐很不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注定要在数学上不能取得有影响力的成就呢?我一定要把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印在以后数学书上!”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每天发奋学习,努力钻研学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杨乐终于在函数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驰名中外的大数学家,真正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所以说,“梦想”不是
(一)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的广泛地域性也决定了对面的互联网使用者地域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就会造成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责任和义务以及道德约束的问题。失去社会道德的约束,在虚拟的网络面前,心存侥幸及歹念的部分人群,其不良心理可能会引发、强化,进而造成诚信缺失。网络诚信缺失中,中学生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撒谎。
(二)网络人格缺陷与障碍
网络社会是一个崇尚个体和个性的社会,它给人们提供了张扬个性的舞台,多元化的人格在网络社会得以共存,但是人格多元化与复杂化并非人格优化。个性与人格的完全放松,相当于失去了道德的束缚,深埋在人心深处的劣根性被释放出来,并可能给青少年带来人性异化。处于心理成长期的青少年,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不加选择地接收并沉迷其中,就会失去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力和判断力,进而导致网络人格障碍。通常网络诱发的青少年人格障碍主要有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三)社交恐惧症
它是以焦虑、恐惧、自闭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心理障碍。患有社交恐惧社的中学生通常表现为自闭、厌世、自发性规避社交、焦虑、孤独、逃避现实等。网络虚拟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给传统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完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交往的双方并不真正了解对方的真实信息,因而学生在交流时能完全释放内心,但一旦沉迷其中,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在现实世界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形成社交恐惧症。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网络社会之所以给青少年带来如此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因为网络所提供的平等感、自由感、身份虚拟感等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之下,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及压抑状态,网络的出现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情感释放的平台,其学习压力得到了缓解,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而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网络的沉迷,进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教育系统中的对策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间教室,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基本现状是家长过分注重孩子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他们心理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家长要放下身份,尽可能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以转移其上网注意力;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端正其上网态度。
(二)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对策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网络教育的责任,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疏导作用,着手进行网络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使其认识到社会道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以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对策
(一)家庭因素
诚然,问题家庭也是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不容忽视的诱因。专制型家庭中,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当儿女达不到要求时就横加指责、呵斥甚至“棍棒”侍候,使孩子的自信心下降、进取心消失;破碎型家庭由于子女被疏于管理和教育,容易养成偏执、仇视、自卑、好斗等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型家庭中家长行为不检点、粗鲁、脏话连篇,甚至作风不良、赌博、盗窃腐化等直接影响子女品行的发展。
(二)社会因素
一些消极因素会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同学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同学得不到完整的亲情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同学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犯罪分子的诱骗、腐蚀、教唆;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的诱惑等等,都会对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鉴别能力、缺乏自控能力的我们容易产生误导。
(三)学校因素
一是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部分通信求知欲减弱、学习热情降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有些学校甚至仍然把“升学率”作为惟一追求的办学目标。我们进入中学后,大考小考不断,逢考必排名次,这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学习心理被扭曲。二是部分老师对我们缺乏耐心、爱心。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由于上课听不懂才导致作业不会做。老师不能持之以恒耐心教育,或者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繁重的任务因心力交瘁而无暇顾及,甚至因恨铁不成钢而呵斥、辱骂、粗暴对待,这样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使我们厌学、逃学,导致恶性循环。
(四)学生自身因素
辩怔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最终还是由自身发生的。但是否由此结论为,学生本人应负起主要责任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心智发展尚不健全,在受到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潮及错误观念的冲击下,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存在对自己或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基本生活技能缺乏,依赖性强,受挫能力弱等各种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我们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对我们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创设和谐宽容的家庭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对我们要有合理的期望,不可盲目攀比。如果期望值过高,一旦无法达到则会因失望而对我们进行责备、辱骂,甚至殴打,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孤僻、暴躁,不懂得爱人,也不会为人所爱。因此,父母关心我们,就要学会与我们进行良好的沟通。特别是当我们面临失败时,要少一份训斥,多一份宽容和鼓励。
(二)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真正开展。因此,对影视传媒和娱乐场所等的管理和监督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只有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才能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予以有力的保障。政府及社会应加大中学生网络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组建网络信息筛查队伍,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从源头避免不良信息传播。同时加强网络违法的整治力度,查封不良网站,避免有害信息侵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构
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不仅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还应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老师的岗位评定指标体系之中。从而使学校的每名教职员工都成为合格的“灵魂工程师”。对日常我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仅做到及时干预,还要做到老师间的互相配合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的联动机制。把我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为我们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使其都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老师应主动承担起“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
老师要给行为不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同学倾注更多的爱。老师要在课堂、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对这些同学予以倾斜,对这些同学在学习上要降低要求,要耐心进行讲解,不能情绪化,应多进行赏识教育,在行为上要坚持目标的梯度性,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尊重我们的个性发展,让我们摆脱失败的阴影,重树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作为老师不能随便揭短、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我们,要呵护我们可怜的自尊心,要因材施教。同时,要善于挖掘我们的闪光点,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面教育、榜样示范教育,尊重我们个人的隐私。
(五)加强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
信息时代下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还是要通过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通过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有效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改善或消除我们自身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程,因此,应充分调动起自我管理及教育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此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帮助同学及老师完成一些如资料查阅、稿件的打印等任务,在任务完成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教学;优势;反思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一)方便获取和记忆知识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丰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手段丰富多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动用自己的大脑、双手、双耳以及双眼来记忆知识,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初中生物强调实验与探究,注重自主性学习。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师生之间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八年级第四章内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教材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比较简单、抽象,学生难以分辨细菌与真菌的特点、区别。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关于细菌与真菌的视频,或向学生展示图片,能加深学生对细菌与真菌的记忆,并且启迪学生仔细探究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初中生物知识是基础性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复制教师的课件,对已学过的知识或者不理解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这一章节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需要大量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然而却很难对其掌握牢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在课下可以复制教师的课件,然后再次认真观看关于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音频以及专家讲解的视频,达到充分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境界,进而进行习题练习,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巩固该知识点。
(四)改变转换信息的手段
生物中存在一些现象,因为变化过程过快,所以不易观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控制此变化过程,将其设置为慢速,从而方便观察。如蛇捕捉猎物时,完成此过程只需零点几秒,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但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此过程便可使学生观察此过程。又比如将抽象变回具体,生物中有许多知识点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比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难以理解,可以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五)方便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
运用互联网,可以使学生更快捷、更广泛地搜集所需要的学习材料,从而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运用一些计算软件对生物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生物学不断地向前发展,教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滞后的状况,这就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也需要学生积极地去获取新知识。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留下疑问,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搜集资料,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结合对生物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大的促进。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不少地方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滥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全依赖于其,致使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就使我们需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实物教学并用的方法最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知识固然便捷,却无法全面地展示知识,有些方面的知识离不开对实物的学习,同时,不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只是单纯看视频,仅仅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那么实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足以使人信服。此外,由于各种具体情境的限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防止脱离教材内容,要紧扣教材,多媒体形式多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目光,不能使学生抛知识于脑后,全神贯注地欣赏丰富多彩的画面。此外,也主要注重板书,这样可以强调难点,突出重点,使知识的脉络清晰可见。
除此之外,有不少学生反映长时间关注多媒体,会使眼睛疲劳,没时间做笔记、师生之间变得疏远等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需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去制作,这样才能使课件真正帮助到学生。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毕竟教师才是主要角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通过饱满的激情、幽默的语言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完成教学目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地步。例如,在先天和学习行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写出哪些属于先天,哪些属于学习行为,然后与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总结出先天性学习与学习行为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的一人讲解更容易使人接受,效率更高。
三、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引用到生物教学中给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升了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也有不小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对其予以重视,克服这些问题,从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以上论述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正确之处,望广大读者及时提出批评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翁晓菁,《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6,(06)
2.马黎明,《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1,(05)
在《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人格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1]”。这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个体的一种稳定的、独特的行为内部倾向,这种行为内部倾向体现了一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既是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也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性的身心组织。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人格的发展其实是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人逐渐成长、成熟的交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需求与任务。毋庸置疑,这种“自我”、“身心组织”的发展与培育无疑需要有健康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袭来,不断的冲击着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更容易造成学生人格发展的扭曲。就中学生来说,人格的发展还没有真正的达到 “定型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感特别强,情绪又不稳定,常常患得患失,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负面教育信息的影响。就此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的社会成熟度相对不足,人格特质又不稳定,在生活、学习、人格发展等方面都容易受到信息技术时代各种好坏因素的影响。因此,探讨信息技术时代的特征及其与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切中时代的重要课题。
1 信息技术时代的特征及其影响
如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算起,人类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也已将近二十年。二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研究过这个信息技术时代与工业化、电气化时代的不同特征,并就其造成的影响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见解,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息技术时代的特征
第一,工具理性的特征。“工具理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精确计算利益的方法来达到最终目的的一种理性方式,是一种高度崇拜技术和工具的价值观。对于这种价值观来说,人的精神和情感往往受到忽视,比如,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的效用受到极大的重视,然而数学的简洁与美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往往被忽视。在当前的时代,人类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高度的改变甚至改造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彻底的进入了具有工具理性的信息技术时代。
第二,去权威化的特征。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以后,网络的发展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视界,信息自由流动和跨越时空的传递显著的促进了人们的信息共享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各种各样的文化声音、利益诉求和话语得到了表达的空间,以往时代的那种权威垄断一切话语霸权的一元化局面已经彻底被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多元和自由的社会空间。
第三,变化激剧的特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里面,人类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这个社会空间的变化的激烈性,今天还是潮流主题的东西,明天也许就是昨日黄花。信息技术时代的变化往往超出人类的预测与控制,变化的剧烈一方面容易造成“偶然感”对生命的冲击,让人觉得生活的不稳定与无意义,另一方面却也令创新城了该时代的生命线,在这个变化激剧的时代里,创新已经成了该时代的“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2]”。
(二) 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影响
信息技术时代的这三个重要特征自然给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关键影响。
第一,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品质和人格特质。工具理性对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使得人类更加的追其利益的最大化,漠视情感和精神的培育,而去权威化的特征则是使得人类各种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互相冲突,各种利益和心理追求互相格,冲击着人类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就是说,“传播媒介的革命性变化会导致文化以及人类文化理解方式的巨大变革,影响文化的传播速度、文化的交汇与融合,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3]”。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媒体重新构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品质和人格特质的变化。
第二,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承和创造方式。人类一开始是用口传的方式传承自己的历史与经验,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即是口耳相传下来的,之后逐渐进入印刷的方式,比如我们的纸质书籍,最后则将进入电子文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传承方式具有超时空性、虚拟性的特质,然而也具有了更多的虚假性与迷惑性。而在这一阶段,文化的创造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质,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借助网络的发展,使得文化创造的大众化、平民化,突破了在印刷时代的精英化方式。并且,由于这一整体文化环境的改变,塑造人的方式也跟着变化,那么,这些变化无疑将通过人类的生存和人格变化反应出来。
2 信息技术时代的特征与中学生的人格培育
从上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时代的特征对人类影响非常巨大,几乎可以说改变了人类的方方面,向外涉及人类的太空探索、城市规划、人际交流,向内则涉及人的心理意识与人格发展。作为一种生存生活的新方式,信息技术时代对后者影响显然不是一目了然的,但却是深刻的,这一点从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培育上即可看出来。
信息技术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社会空间中,现实与虚拟相杂,“虚拟”完完全全渗透进了人类的生活,它所具有的迅速互动性、开放性、隐秘性对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培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时代对中学生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时代对中学生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信息技术时代的社会空间所具有的巨大开放性和迅速互动性强化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感觉。一般来说,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信息技术时代的社会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恰恰可以给身处这一社会的中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自我意识、生命价值的空间,并且这一空间比较少受到监视与干预,这有助于释放中学生的青春活力。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时代的社会空间所具有的自由、平等特征培育了中学生宽广的胸怀和平等的心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不可以质疑的道理、没有不可以反驳的权威、没有不可以拒绝的要求,所以个体的行为有了最大的自由度,这对处于青春期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自由的中学生无疑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也给予了中学生人格发展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虚拟的社会空间中,上下级之间、权威与服从之间都没有了界限,这让给了中学生自主自由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学生敢想敢为特征的发展。
(二) 信息技术时代对中学生人格培育的消极作用
信息技术时代对中学生人格培育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信息技术时代的社会空间所具有的虚拟性、隐秘性和巨大的娱乐性会使中学生产生人格问题和心理信任危机[4]。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没有认证的任何个体都是以“虚拟人”的身份出现的,其所具有的人格也是“虚拟人格”,无论是说话,还是做出各种行为,这些都相对缺乏现实世界的验证、压力与人情,几乎可以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一切几乎都是自由的,但也可以说,一切几乎都是虚假的,一个人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可以坦率真诚,也可以坑蒙拐骗。长期浸润在这样的虚拟社会中,人们容易形成另一种类型的“虚拟人格”,这对于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尤其容易,并且这种人格一旦移入现实生活中,就非常容易形成双重的人格与心理危机等人格问题。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时代的社会空间所具有的反主体性、多元性和信息泛滥性特征会造成中学生的焦虑感和虚无人格。如今的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越来越多,对各种信息产品逐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消耗在这些产品上面的精力也越来越多,而对现实社会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反而减少了。现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离开了手机就显得六神无主,离开了网络游戏就显得精神不振,睡前醒后第一件事都是打开计算机,惶惑的做着各种毫无意义的点击与浏览。人的主体性在这种情境中逐渐受到压抑,本来是信息产品依从人的,慢慢却变成人依从信息产品,容易造成中学生的抑郁性和人格退化。许多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上网成瘾的中学生比不成瘾的中学生更加容易表现出抑郁、孤独和焦虑的人格问题。并且上网成瘾的中学生缺乏跟现实世界中人的接触,感情逐渐冷漠,有暴力倾向,人格会更加非理性化,呈现出虚无人格的特点,这就容易滋生各种不良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时代的各种特征既给人类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也与中学生的人格培育息息相关,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如何在教育中利用好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从而促进中学生的人格培育就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3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基础教育是这一培养过程的基础,至为关键。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以后,无论是一般性的教育还是信息技术教育,都必须以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技术时代要求的健康的个体为目标。从以上的论述可知,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时代所凸显的人格问题,需要我们探索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方式。据笔者看来,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为了凸显中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教育的原初目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还包括生命学问的传授,也就是唐代大文豪韩愈所说的“传到授业解惑”,因此,教育的原初目的是培养一种有思想、有技术、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然而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却是将人当成标准化的零件来批量的生产,在理科性质的学科中这一倾向更加严重,这难免会抹杀了中学生的青春个性和张扬的创造性,过分的压抑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扭曲人格。在信息技术时代,避免这一倾向,需要我们注重教育的原初目的,鼓励学生培养开放的心胸、思维和态度,注重在获得技术的同时获取人生的教益。
第二,注重教育的多样形式,形成交互作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时代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育实践与教师、学生生活的更紧密生活。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得教师、学生与网络可以形成一种交互作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这种信息技术时代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的先进技术,注重教育的多样形式,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注重教育改革的先进性,引入心理教育课程。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信息技术时代,在网络上的行为也是一种由各种各样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等成分共同构成的心理行为模式。从这种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不仅要着眼于技术的学习,而且还要着眼于心理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形式也不单单是在学科教育之余的点滴传授,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先进的教育改革,这一改革将引入心理-生命的教育课程。在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引入心理-生命的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以培养和训练人格品质为主的教学目标,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实践操作,具有教师与学生的多向反馈与互动的特点[5],着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和健全的人格,这无疑有助于纠正中学生的许多不良人格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已经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与改变也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空间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生活的社会空间,带来了各式各样新颖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一影响的趋势在青年学生的生活中最容易显现出来,他们往往是最先受到这一时代特色的影响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人格和生命无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正视这些问题、直面这些问题,采取措施促进好的,纠正偏差的。思考与探索在信息技术时代的中学生人格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就是我们一个恒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2] 李和平、邱婷、钟志贤著:《论信息时代与教育的变革》,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3] 张应强著:《信息时代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